搭石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6
《搭石》教案8篇《搭石》语文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
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学情分析】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
(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
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搭石》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搭石》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乡村搭石照片,课文演示文稿)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生字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导入:师:(课件播放乡间搭石图片若干)在我国北方农村,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常会看到这样的风景:无名的小溪从乡间流过,过往的村民根据水的深浅,从岸边、找来一些平整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
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就踩着这些石头过河。
这些石头有意一个诗意的名字,叫————搭石。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搭石》着篇课文,这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作者刘章,被誉为农民诗人,写过许多诗歌和散文。
2、初读:自由读课文。
看看透过这些朴素的农村生活的画面,你感受到什么?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词语。
3、交流初读感受。
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播放乡村搭石照片配以教师的深情描述,一则可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美的意境之中,二则巧妙地解释了课题,由课题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而富有美感。
初读课文后谈谈感受,意在了解学生初读之后获取了多少信息,产生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二、识字学词,扫清障碍:1、出示:谴责懒惰(带点字为生字)指名读,读准字音。
出示句子: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有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句子。
谴和惰哪些地方容易写错?你有哪些书写建议?2、俗语:课文中说家乡有一句俗语,是哪一句?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俗语就是俗话,是广为流传的语句,往往简练而形象。
大多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搭石》教案优秀6篇搭石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七册《21 搭石》二、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生1:什么是搭石?生2:搭石搭在哪?生3:搭石是干什么用的?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相信书中总会有大家需要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读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反馈字词:谴责懒惰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溪水猛涨脱鞋绾裤理所当然俩人师:课文里的生字词都读准确了吗?那我可要考考你。
(出示词语)同桌互读有需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词语吗?生1:“俩”念liǎ。
生2:“脱鞋绾裤”的“绾”师:“绾”是什么意思?生3:把裤子卷起来。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收工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赶集就必须——生:脱鞋绾裤师:人们访友就必须——生:脱鞋绾裤。
师: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生齐:脱鞋绾裤师: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1:我觉得总要脱鞋绾裤,家乡的人过小溪就很不方便。
生2:我认为会很辛苦。
生3:还会很麻烦。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呢?生:就会着凉感冒。
《搭石》教案优秀8篇搭石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萨特说过:“阅读就是自由的梦想”。
说明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
整节课紧扣文中所流淌的“美”,引导学生读书——想象——感悟,努力实现在充分的朗读中培养语感。
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突出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荡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从平凡的事例中感受到人性美。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
2.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围绕主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培养能力。
1、生字词学习情况。
(点拨学法)2、理解课题“搭石”的意思,并了解其特点。
三、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搭石写了乡亲们的哪些事?2、交流。
相机点拨并板书:摆走四、品读体验,感受美。
(一)、默读课文,寻找美。
默读课文2—5自然段,并画出自己感受到“美”的语句。
(二)、交流感受,感悟美。
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教学:△语段一:“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当你读着这句话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语进行体验。
(2)、当这位上了年岁的人踩到不稳的搭石时,会怎样想?当他满意离去时,又会怎样想?(3)小结:从这位上了点年岁的人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板书)“为人着想”。
让你从心底里油然而生出什么感觉?(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佩服他!赞美他!……)(4)、师引导用相应的感觉品读。
《搭石》教案(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作者给大家分享的6篇《搭石》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搭石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搭石》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惰、稳、俗、衡、序、伏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文,体会乡亲们像搭石一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3、领悟作者细心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相亲相敬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美的。
教学过程一、诗意导入,引出搭石(一)(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美丽的小山村就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
(轻音乐起)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
但刘章爷爷每每忆起家乡,觉得较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二)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村头小溪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出示课题),感受那浓浓的乡情。
(看老师写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1、检查预习效果。
(出示两组词语)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了,预习效果如何呢?现在老师就来检查一下⑴、谴责、懒惰、平衡、伏下(找出谴责的近义词,懒惰的反义词)。
⑴、多音字:间隔、暴涨、一行人、相背而行。
2、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师:南宋有名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你们能做到字字读得响亮吗?看来大家都很自信,为了加大难度,老师还有下面两个要求,要求: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感兴趣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⑴、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理清脉络。
同桌合作用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
课文围绕“搭石”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别急,和你的同桌交换一下自己的意见。
争取能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看看我们班的较佳拍档是哪两个?4、总结梳理板书。
三、研读搭石,感受重要1、课文围绕搭石写了摆、调、走、让、过搭石,那到底什么是搭石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
《搭石》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6篇《搭石》教案篇一今天,我上的《搭石》一课,是人教版第七册教材中的课文。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一、我的设计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个学生能过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在读、找、画、议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
二、教材分析: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
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
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针对上面的目标,我确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方案三、教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读、找、画、议法、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
四、教学基本流程:(一)复习导入,创设情景。
先回忆一下分段教师简写段意,然后老师播放配有音乐的美丽画面,同时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浮现课文讲述的画面,将学生快速带入美境中。
接着就让学生说一说,在刚才听读课文时,你的头脑中浮现了哪些画面?揭示景物美(板书)(二)默读课文,整体感受。
课文中不但有优美的景物,还有我们用眼睛看不见的美,让我们再默读课文,去发现课文中的美。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认为美的地方,并思考:你为什么觉得这儿写得美?并在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结合一个你们认为写得美的自然节谈谈文章哪些词句写得美?使学生运用读、找、画、议的学习方法理解课文,通过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搭石》优秀教学设计14篇《搭石》优秀教学设计1一、《搭石》教材分析搭石在农村是司空见惯,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却是见所未见,缺少农村生活体验,要领会文中搭石的美以及联结着家乡的小路,联结乡亲美好的情感,存在一定的困难。
__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里行间的意思,更要让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感受乡村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感受山里的人朴实、善良的人性之美。
设计理念:“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
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二、《搭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课前准备: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格言导入,确立学习交流话题:1、师谈话,推荐格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说说对格言的理解。
2、确立学习话题“寻找一片美的风景”,(板书课题:搭石)3.整体回顾课文围绕搭石主要讲了哪些内容?4.随学生读句交流,总结出四个重点内容:什么是搭石,人们怎样搭石,人们怎样走搭石,搭石联结着人们美好的情感。
二、出示教学目标三、出示自学提示一、1、什么是搭石?人们是怎么搭石的?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搭石》教案【优秀 4 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整理的 4 篇《《搭石》教案》,如果能帮助到亲,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教路点睛1、教学前,先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松鼠的有关知识,丰富学生对松鼠的认识。
2、教学这篇略读课文时,应先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特点的。
为了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可让学生就喜欢的课文某一部分内容绘制一幅图,给它起个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在初步感悟、理解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写松鼠特点,从而体会作者说明的顺序及语言的生动形象 (比喻、拟人) ,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4、探究本文与《鲸》在表达上的异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5、在学习了两篇介绍动物的文章后,可以进行一次改写练习,引导学生将课文《鲸》仿照本文的表达方法进行改写,也可以让学生将本文仿照《鲸》的表达方法改写成一般性说明文。
学习目标1、认识 11 个生字。
正确读记“乖巧、训良、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自读课文,从课文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理解松鼠外形、性格、行为特点,感受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3、学习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手法。
4、与《鲸》对比,体会本文与《鲸》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点。
学案教案学习提纲1、读通读顺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 正确读记课后生字及目标 1 中的词语。
(2) 自由赛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找出“漂亮、驯良、乖巧”相应的自然段。
用图画出喜欢的部分,说说喜欢的理由。
3、自读第一自然段。
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漂亮的特点,作者都运用了说明方法。
4、自读第二自然段。
①按“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把第二自然段分为两层。
《搭石》教学设计15篇《搭石》教学设计设计理念真正的阅读要使阅读者披文入情,能透过文字触摸到语言的深层内涵,从而领悟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
本教案本着这样的阅读理念,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课文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作者情感交融,在自主阅读中收获感悟,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调动阅读的兴趣,体会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边读边想画面。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画面。
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乡村搭石照片、相关课文的演示文稿)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生字词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走进美1、教师激情朗诵并演示课件:家乡是有名的花果之乡,桑蚕之乡,它有庄重、伟俊的大山,有茂密的森林,有叫不出名字的飞禽。
那百草千花之中,有采不完的珍贵药材。
山川,如画;流水,似歌。
就连那地名也象诗一般对伏,有声有色,你听!青松岭,红石砾;大龙湾,老虎沟;九神庙,三仙洞;人参沟,摆宴堂。
故乡啊,你像我的眼前花,千姿万态,百看不厌;你是我的心上人,日日思念,意炽情深。
2、这就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农民诗人——刘章眼里的家乡。
你有什么感受?3、但是,在他的家乡还有一道特别的风景一直让他念念不忘。
是什么风景?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好吗?(设计意图:在导入环节,播放乡村课件配以教师的深情描述,将学生引入山村特有的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意境之中)1、自由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找到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用波浪线画下来。
2、出示词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间隔猛涨懒惰谴责平衡协调有序俗语伏下3、同学们发现那道独特的风景了吗?谁来读一读。
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什么是搭石?书上有描写搭石的句子吗?谁来读一读。
搭石语文教案(优秀5篇)《搭石》篇一设计理念:“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综观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新增了许多图文并茂,极富人文性的精美短文,编者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要让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引领者”,引导孩子去“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宽松、自主,富有想象力的学习舞台,让孩子用他的眼睛看世界,让孩子按他的理解来感知课文,用他的方式来展示学习收获,孩子必将还你一片湛蓝的天空。
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以孩子最感兴趣的学习视角──“寻找美的风景”为“教学触发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情景创设和教师的语言渲染,让孩子在感受“搭石”这一生活中的寻常事物所蕴含的不寻常的美的同时,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1、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课前准备:1、课文的插图,有关搭石的资料介绍。
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一、二、走进文本,初识搭石,激发寻美情感。
1、打开书本,去仔细地寻找一下,作者所说的那道风景究竟是什么?如果找到了你就把它用波浪线画下来。
注意,读课文时字字读响亮,句句读通顺。
2、交流读文感受“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聚焦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①、课件出示“搭石图”,找出书中描写搭石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②、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小溪、石头”③、诵读中心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紧扣“风景”,谈话,激疑:是的,小小的搭石,其实就是为方便小溪两岸人们的行走,而放在小溪中的几块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石头。
《搭石》教学设计(精选5篇)《搭石》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点课件,出示刘章爷爷的家乡。
2、师: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板书:刘章)。
它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
但刘章爷爷每每回忆起自己的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小溪中的搭石(板书:搭石)3、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平凡而又美丽的搭石。
(读题)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2、检查生字词(点课件,出示生字词)(1)先自由练读(2)指名一人读一行,纠错。
(3)去掉拼音读。
(4)相机指导“暴、序、惰”的书写(5)师:大家来看看这些词语的意思你都懂吗?(随机解决学生不懂的词义)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师: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有没有把课文读通顺,请五位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一边仔细听,一边思考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相机结合教学多音字“行”的读法,因为“一行人”既可读成“yixingren”,也可以读成“yihangren”,要根据语言环境而定,所以在读文结合教学)三、整体感知,初识搭石:(一)1、师: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2、谁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说。
(齐读这句话)点课件:(随图出示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这就是搭石)3、看图:这就是搭石,铺在小溪里,可以让人们从上面踏过。
4、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也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读读)点课件:(出示句子: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必须脱鞋绾裤。
)A、师:“绾”什么意思?做做绾袖子的动作,“绾裤”就是——,那“脱鞋绾裤”就是(脱掉鞋子,卷起裤脚)B、这句话就是说,如果没有搭石,山洪过后,人们出工,必须——,收工必须——,赶集必须——,访友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C、师: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让你体会到什么?(麻烦、天冷了着凉……)5、师生接读(师:所以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二)1、师:对呀!这就是搭石,了解了什么是搭石。
《搭石》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带来的《搭石》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搭石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想象画面,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自然美与人性美,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同学们去过哪里旅游?觉得哪儿的景色最美?可是,无论哪儿美再美也比不上家乡美。
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美景?二、导入刘章爷爷也觉得自己的家乡是最美的。
刘章爷爷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溪水潺潺。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在轻音乐中边叙述,边在黑板上画上小溪、搭石)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让我们和刘章爷爷一起,走进小村庄。
三、读文,寻找“美”,欣赏“美”1、请大家打开课本103面,自由读课文,用心去品味文中流淌着的美。
2、拿起你们的笔,默默地、细细地读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能够感受到美,觉得它是一道风景,就把那几句话画下来。
3、把你画的句子,读一读,一边读,一边体会这其中流淌着的美。
4、交流勾画的句子,欣赏“美”。
⑴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想象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师语言描述,范读,指导读,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来;生练读,指名读。
)过渡:踏踏的声音,漾漾的清波,绰绰的人影,这是看得见、听得见的具体的“美”。
课文中还有许多看不见的“美”,同样也是一道风景。
哪些同学找到了?⑵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You have become thinner, better-looking, and better.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搭石》教学设计15篇《搭石》教学设计1【教材解读】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二是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的重难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1、揭题,读题:“搭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书不厌百回读”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⑴遇到带拼音的字多读几遍,自己开始读得不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并想想什么是“搭石”?3、交流:⑴读词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⑵请说说什么是“搭石”?理解“脱鞋绾裤”。
⑶句子:①读一句你觉得最难读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②读一句你觉得最难理解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③读一句你认为读得最好的句子,说说读得好在哪。
④读一句你不理解的句子,说说哪里不懂。
⑤读一读你认为__的重点句,说说为什么。
…………二、顺学而导,形成专题读重点句:出示: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读后说说理解。
它为什么也联结着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呢?三、自主研读,互动交流1、自由阅读2~4自然段,深入乡亲们的美好情感:自主阅读──理解体会──同桌交流──概括归纳──感情朗读。
搭石教学设计8篇搭石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拖鞋绾裤、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述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具准备录音机、范读带、实物投影仪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揭题。
1、同学们,这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十分优美的诗歌,同学们想听么?师配乐朗诵。
绿也无愁,红也无怨,无愁无怨的农家院,不是不知愁苦,是愁苦都能咽!甜的是一树雪梨,辣的是紫皮大蒜,苦的是一畦莴苣,一架葡萄酿着酸人生滋味万千般,农家品尝个最全!这是刘章所写的诗歌《绿也无愁》,作者透过他的诗歌为土地、为山民纵情歌唱。
这天,老师带大家一齐去刘章的家乡,去看看给作家刘章留下深刻印象的《搭石》。
板书课题。
2、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生纷纷提问。
生:(1)什么是搭石?(搭石是什么样的?)(2)搭石是做什么用的?(搭石的用途)(3)在什么地方搭石?(4)谁搭石?怎样搭石?师:有这么多问题,我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都是些爱提问题的小问号,很聪明,很了不起,不明白这种聪明劲在解决问题方面是不是也这么突出?那好,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生:读书师:这但是个好办法。
(二)整体感知全文。
1。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103页,选取自我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我读明白的地方画上☆,表扬表扬自我,读不懂的地方做上?遇到难题,也能够跟老师交流。
开始吧。
生开始自由读课文。
2、出示词语:拖鞋绾裤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
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3。
学生合作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作者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用我们学过的四字词语概括地形容一下。
《搭石》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搭石》的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搭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1、自读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
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
三、引导质疑,自主寻美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引导学生质疑。
2、默读2~4自然段,寻找美丽风景。
3、交流所寻风景,相机板书:整走让背……过……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1、一行人“走”石图: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⑴读通句子,正音。
⑵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小结学法。
⑶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石图”的美。
⑷反复创设真实情境,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⑸变换文字的排列,读出诗的韵味。
⑹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配乐情境引读。
⑺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⑴指名读:正音:伏。
⑵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⑶指导朗读,运用字理、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搭石教学设计(15篇)搭石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充分想象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三、教学过程:(一)、揭题、检查预习同学们搭石对我们城里的孩子可能是陌生的。
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搭石这篇__的作者却与搭石整整相伴了十多年,着篇__就是他对家乡这种独特生活方式的怀念。
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这篇__,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搭石?请找出文中的句子来告诉大家。
媒体出示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
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1、齐读这句话。
师评:你们大家预习得很好。
2、检查词语:出示: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师:这三个都是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一行人走搭石的词语,谁试着读好它们。
个别读.齐读。
再出示:招手示意相背而行理所当然这三个词是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写乡亲们让走搭石的词语,你也一定能读好它们。
个别读。
齐读。
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问:谁能说说这句俗语的意思?(生答)师解释什么师俗语:俗语师民间流传的通俗语句,有时也简洁、形象,用在文中使__更美了。
齐读。
最后出示:构成一道风景线,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请你选择上面这些词用这个句式来说说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感受课文精彩之处过渡:在这美丽的小山村,搭石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在搭石前你看到了几幅感人的画面?让我们再仔细地去读读课文品味这感人的场景。
读了以后再请你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随机板书: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师:从这一幅幅的画面我们能体会到什么情感,找到刚才划的描写摆搭石的句子来读一读。
《搭石》教学设计15篇《搭石》教学设计1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搭石》,下面我就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及相对应的教学理念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分析】我首先从内容、思想和语言特色等方面向各位老师简单地介绍一下《搭石》这篇课文。
《搭石》这篇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写的是乡村质朴的事物,用的是乡村般质朴的语言,表达了村民们质朴纯洁的美好心灵。
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碑老人过搭石等画面的描述,表明搭石的作用不仅在于供人们在溪面上行走,它还联系着故乡的小路,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认清形,读准音,并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体会“搭石”所反映出的人们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
【教学流程】一、启发情感,揭示课题通过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漂亮石头,让学生说一说。
然后说,有一位作家叫刘章,他的家乡有一种石头,叫“搭石”。
他认为那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你猜那石头是怎样的?此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喜好猜测,“光滑的”“色彩鲜艳的”“形状各异的”等等。
然后,让学生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这样很自然地过度到第二板块──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二、初读感知,理解课文内容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给足时间学生读书,在了解学生识字情况基础上用卡片对相关“问题字”检查与矫正:随机理解“汛期”“谴责”等词语。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难点,进行大面积的朗读,解决学生的实际难点。
3、读完课文后交流:你发现作者眼中那道美丽的风景线究竟是些什么石头?对,这些搭石只不过是些极普通的石头。
为什么这些极普通的石头却是作者眼中“美丽的风景线”呢?解决这个问题,既是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所在,也是儿童认知的一个矛盾点、冲突点,还是学生的兴趣点,这三点统一在这样一个问题中,作为深入文本的一个切入点,我认为是非常合适的。
《搭石》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弄清什么是搭石,感悟作者家乡搭石的美;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手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受蕴含在搭石上的美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1、同学们请看,这是作者刘章爷爷的故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故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故乡的搭石。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1课《搭石》。
(板书:搭石)2、看到这个题目,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你有什么要问的吗?(1)什么是搭石?(2)为什么需要搭石?(3)怎么搭石?二、初读课文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好的词语或句子就多读几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词间隔联结猛涨相背而行(注意多音字的读法)谴责懒惰俗语平衡山洪暴发脱鞋挽裤理所当然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图片理解:山洪暴发、清波漾漾容易写错的生字:“暴”下面不是“水”;“序”里面不是“矛”三、课文学习1、现在你知道什么是搭石了吗?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你找的很准确!)(1)(出示少了搭石特点的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石头,在小溪里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你有没有发现它和文中的句子有什么不同?(2)那漏了这些词句行吗?预设一:平整方正是写搭石的样子——外形特点,不能删预设二:有二尺左右的间隔写清了搭石间的距离——摆放搭石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动了脑筋的,是为乡亲们行走方便而搭的预设三:横着摆上一排是写它摆的方式——如果我左一块右一块摆可以吗(3)读一读,读出搭石的特点。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过小溪的呢?出示: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1)“挽”是什么意思?(卷起)(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走亲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一句话啊,来来去去就必须——(3)这样的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辛苦、麻烦、不便)(4)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呢?(5)那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可见搭石是多么重要啊!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搭石第一课时一、导入1、作者简介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作家,他叫刘章(课件出示刘章照片),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文坛最有影响力的20位诗人之一。
刘章爷爷从小在农村长大,他十分热爱故乡,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诗句)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挤得鸟儿飞上天。
羊儿肥,草儿鲜,羊吃青草如雨响,轻轻移动一团烟……多美呀!但是故乡给刘章爷爷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那花半山,草半山的春色,更是家乡的另一道风景——搭石。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预习反馈1、字词谴责、懒惰(红色字体为我会写)指名读,读准字音。
出示句子: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句子。
“谴”和“惰”字哪些地方容易写错?你有哪些书写建议给同学?俗语课文中说家乡有一句俗语,是哪一句?出示:“紧走搭石慢过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师:“俗语”就是“俗话”,是广为流传的语句,往往简练而形象。
大多数俗语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愿望。
协调有序、人影绰绰、清波漾漾理解人影绰绰(绰绰有余)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致,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谁来读一读这诗一样的语言?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2、质疑三、话搭石1、谁来说说什么是搭石?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一说。
(你找的很准确!)1)(出示少了搭石特点的句子)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石头,在小溪里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2)那漏了这些词句行吗?预设一:平整方正是写搭石的样子——外形特点,不能删预设二:有二尺左右的间隔写清了搭石间的距离——摆放搭石不是随随便便的,是动了脑筋的,是为乡亲们行走方便而搭的。
两尺是人走路时,两脚间最舒服的距离。
预设三:横着摆上一排是写它摆的方式——如果我左一块右一块摆可以吗3)读一读,读出搭石的特点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是怎么过小溪的呢?出示: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
(1)“挽”是什么意思?(卷起)(2)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收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走亲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一句话啊,来来去去就必须——(3)这样的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辛苦、麻烦、不便)(4)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呢?(5)那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可见搭石是多么重要啊!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
四、摆搭石搭石在作者眼中不仅仅是过小溪的一种方式,还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风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足以引起人们审美与欣赏的景象。
让我们走进文章2—4自然段,用______划出描写搭石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在相应的空白处写写感受。
出示小组合作要【读一读,想一想,划一划,就是很好的读书方法,以后在阅读中要多运用。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生反馈。
说出“紧跟”。
②“紧跟”是什么意思?紧紧地跟上。
一个一个人跟得很紧,说明他们走得很有~~秩序,很有~~~规律。
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协调有序)③朗读指导:体会“协调有序”:现在我们也加入到走搭石的行列,来场接力读,老师读前面的,你们马上接上后面。
老师读得快,你们也快;老师读得慢,你们也慢。
开小火车读: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师生配合读:(节奏有快有慢)小结:有人拥挤吗?(没有)有人掉进水里吗?(没有)有人指挥吗?(没有)这样的动作就叫——协调有序。
④这样的动作让你体味到了什么美?动作美、音乐美、协调美、和谐美……⑤搭石,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
在这段里,你能找到描写家乡自然风景的词语吗?(清波漾漾、人影绰绰)⑥看着这两个词,你仿佛想到了什么?(水波荡漾,人走在搭石上,影子倒映在水里。
)⑦现在,我们起立,闭上眼睛,张开双臂,想象自己正行走在这一排排的搭石上⑧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好象看到水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石头,一阵风吹来,水面漾起了波纹,人影倒映在水面上,美丽极了。
)小结:这样的画面美吗?我们想不想也来读读。
(2)朗读指导:老师把它变成了一首清丽的小诗,来自己自由地读读看。
指名读。
生点评。
师引读:①刘章爷爷在这里工作了13年,一年365天,他有200多行走在搭石上,每天,他都会看见这样的风景,读~~(指名读)②刘章每天都要走过62道搭石,走过166400多块石头,他一道一道地走、一遍一遍地数,他对故乡的情感早已融入到这搭石之中,他怎能忘记这样的情景,读~(指名读)③这么美的画面、这样美的风景,我们也一起来读读~~(齐读)(3)小结: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音乐美、画面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我们一起来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第二课时一、导入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同样感受到了搭石的景色美。
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欣赏家乡的风景线——搭石。
二、感受人物美预设给谴责换个词,说说意思。
严正申斥、严厉斥责。
②乡亲们为什么会去严厉地斥责那些没摆搭石的人?因为他们怕别人踩凉水。
③他们这样的行为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他们有爱心、关心别人、无私、助人为乐、有正义感、为他人着想……④这里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这句的?我们来归纳一下方法。
划“风景”、圈动词、体会美(2)预设第3句:②“赶路”意思很简单,我们不用解释。
上了点年岁的人,明明还在急着赶路,可他却放下手中的搭石,为什么?(因为他们发现搭石不平稳,要摆搭石。
)③除了“赶路”之外,这句话里还有哪些动词,我们全都圈出来。
齐读动词:赶路→发现→放下→找来→搭上→踏上→离去⑤老人的这一系列动作让你感受到什么?(更能体现乡亲们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美德。
)⑦关联词运用练习指名读。
点评。
自由读。
齐读。
(3)小结:从摆搭石,调整搭石的做法中,你体会到村民怎样的品质?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的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一起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预设第4自然段:作。
体会到了谦让美。
②谁能联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让”?(开车让道、让座、孔融让梨……)③小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要像刘章也要村子里的乡亲们一样学会~~谦让。
伏:弯。
生做“伏”的动作,师纠正要弯得低一点,这样老人家才好爬到你的背上去。
②请一生做老人,一生做年轻人,表演“伏”和“背”的动作。
采访老人:这位年轻人把你背到了对岸,你没跟他说道谢,你觉得他会生气吗?(不会)③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伏下身子背其他的老人。
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
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当你们在搭石边看到白发苍苍的、年迈的老人,你们也会——伏下身子背他,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④透过这个“伏”字,透过“理所当然”,你看出了乡亲们怎样的优秀品质?(尊老、敬老)⑤搭石,连同那蕴含在搭石上的谦让美、尊老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我们一起来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小组讨论:人们还把哪些是当成了是理所当然的事呢?(拓展说话,展开想象)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3.小结:①现在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文章的第一句。
出示课文第一句: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村庄分别分布在小溪的两岸。
②连这条小溪都没有名字了,那躺在溪水中的搭石更没有名了,那你能给这些搭石取些名字吗?(为人着想石、助人为乐石、无私石、关心石、爱心石、音乐石、和谐石、谦让石、尊老石……)把“石”字展开,如:变成助人为乐美同学们给这些不知名的石头取了名字之后,他们仿佛变得更加沉甸甸了。
四、总结全文:1.搭石,仅仅是一块石头而已吗?不是。
因为,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理解中心句搭石,连同蕴含在搭石上的为人着想美、谦让美、尊老美等等构成了家长的一道风景,这仅仅是自然风景吗?不是。
这样的美看得见吗?看不见。
我们一起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2.也许有一天,这里会架上桥、通上路,但不变的是淳朴的乡风、浓厚的乡情;也许有一天,搭石会在家乡消失掉,但家乡人们走搭石的美,会永远地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头。
板书设计:搭石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尊老石~~~~~~~~~~~~~~~~~~~~~~~助人为乐石~~~~~~为人着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