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1课时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三维目标要求知识与技能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能主动与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1.训练学生主动观察实验现象。
2.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情境导入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学习科学探究的步骤是怎样的呢?交流讨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实例讨论。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设计方案;(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与结论;(7)反思与评价;(8)表达与交流。
知识拓展科学探究的形式有多种,实验、调查、讨论等都是科学探究的形式,进行科学探究不是一定都按科学探究的8个步骤一步步进行,可根据实际的研究内容选择其中几个环节进行。
探究点二观察描述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在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观察什么?实验的过程中观察什么?实验后又观察什么呢?观察到的这些实验现象,我们从哪些方面去进行描述呢?讨论交流讨论相关的原因。
归纳总结观察化学实验的内容:化学实验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发光、放热、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3)关注物质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并学会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探究点三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实验续表蜡烛,观察现象焰;蜡烛火焰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火焰分三层流影响而摇晃,黑烟是石蜡未充分燃烧产生的炭黑;燃烧火焰分三层:焰心、内焰、外焰(2)取一根火柴梗,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2 s后取出火柴梗在火焰最外层的部位先变黑,第二层次之,里层几乎无变化外焰处石蜡蒸气充分燃烧,温度最高;内焰处石蜡蒸气燃烧不充分,温度较低;焰心主要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气,温度最低(3)在蜡烛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蜡烛燃烧有水生成(4)将上述烧杯取下来正放,迅速往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熄灭后熄灭蜡烛,观察现象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石蜡的蒸气遇冷形成白烟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再观察现象火焰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白烟是石蜡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课堂讨论1.蜡烛燃烧时状态有没有什么改变?2.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2s后取出,放置的时间长了,会有什么现象?3.蜡烛燃烧时产生黑烟,为什么熄灭后是白烟?熄灭后的白烟是什么物质?归纳总结1.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点燃二氧化碳+水此反应的条件是点燃,写在了箭头的上方。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教学目标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观察实验现象以及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自主预习阅读课本P11~P14有关“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部分,并用彩笔把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做上记号。
各小组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
课堂教学【课堂导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的化学成果与创造都是在实验室中反复地实验而得出的,所以说要想学好化学就必须重视化学实验。
【展示】两支蜡烛,一支是完整的,一支是燃烧后剩下的小段。
【提问】这是什么?【追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继续延伸问题】一支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为什么会变短呢?烧掉的那一段蜡烛就这样无故的消失,还是变成了什么物质呢?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寻找这个答案。
指导学生检查桌上的用品是否齐全,仪器有无损坏。
【学生活动】学生一看,都会说是蜡烛。
回答:一支长,一支短。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检查器材仔细聆听。
知识点1:探究步骤【演示实验】(1)提出实验探究的要求:①要求学生按照教材P12上的操作步骤进行探究实验。
②要求学生认真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以小组比赛的形式,看哪小组记录得多。
(2)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活动。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燃着时:关注燃烧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①观察火焰: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
②火焰三部分温度的高低比较。
③用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并且倒置过来,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并且推断生成物是什么。
熄灭后观察现象:点燃蜡烛刚熄灭的白烟。
(3)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实验,参与学生讨论。
(4)实验结束,要求学生整理桌上的仪器和药品。
(5)布置学生将实验报告补充完整。
【提问】蜡烛为什么会变短?燃烧后可能生成了哪些物质?【交流与讨论】各组畅所欲言说出遇到的疑问,大家讨论解决。
【小结】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所以会变短。
用上节课在研究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的时候的方法,比对它们的特点,判断是否为同一种物质。
生2:蜡烛的作用就是燃烧,要想证明滴下来的蜡油还是原来的蜡吗,我们可以利用滴下来的蜡油重新制作一个“蜡烛”,看看是否可以燃烧。
生3:我不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光有蜡油还不行,原本的蜡烛中还有棉芯,要想验证滴下来的蜡油能否燃烧,还得提供一根棉线,这样才行。
同学们针对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迁移上节课我们学习过的有关验证“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的方法,还能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看法,老师为你们能想到这么多方法,而且细微处设计的如此严谨而感到自豪。
那我们就用你们说的这种方法试试吧,验证“滴落的蜡油还是原来的蜡吗?”
实验一:演示视频
我们需要的实验材料有:蜡烛、火柴、小容器、棉线、记录单。
首先,我们用火柴将蜡烛点燃,燃烧一会后看到受热后固态的蜡变成液体的蜡油,将它的头部朝下,把蜡油滴到玻璃片上,这个时候将一小段棉线放进蜡油中,再继续滴落更多的蜡,操作时注意安全,千万别烫伤,点燃棉线,观察现象,并将现象记录在记录单上。
通过实验,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1:我们发现凝固的蜡仍然能燃烧。
生2:燃烧开始后,靠近火焰的一部分蜡变成了蜡油,是液态的,滴在玻璃片上慢慢地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而且它们颜色相同,我闻了闻气味也相同。
那么,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呢?。
蜡烛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蜡烛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具:蜡烛、烛芯、蜡笔、剪刀、火柴等。
2. 材料:石蜡、烛芯、蜡烛模具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知道蜡烛是从哪里来的吗?蜡烛有哪些种类?用途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板书。
二、探究蜡烛的来源(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蜡烛的来源,教师巡回指导。
2.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三、了解蜡烛的种类和用途(5分钟)1.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蜡烛,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特点。
2. 教师讲解蜡烛的用途,如照明、装饰、祭祀等。
四、学习蜡烛的制作过程(10分钟)1. 教师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准备材料、制作烛芯、熔化石蜡、倒入模具、冷却等步骤。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模拟制作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五、动手制作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领取材料,按照制作过程进行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汇报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掌握蜡烛的制作方法。
2. 学生能说出蜡烛的来源、种类、用途和制作过程。
3. 学生能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蜡烛》教案八年级语文《蜡烛》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掌握复述故事的方式。
2、过程和方法目标:进一步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语言,感悟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南斯拉夫妈妈的形象,体味文中流露出来的跨越国界的浓浓母子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味南斯拉夫妈妈育乞西的形象,感受文章感人至深的语言难点:蜡烛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方法点拨、自读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说到蜡烛,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奉献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李商隐—无题)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李商隐—巴山夜雨)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之苦。
(杜牧—赠别其二)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歌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蜡烛》,感受小说中烛光里别样的深意。
(二)作者介绍西蒙诺夫,是苏联作家。
这是一个大家比较陌生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为战争题材,尤以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军事小说而著名。
如《日日夜夜》《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等。
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生动的战时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
是不是这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三)梳理故事情节请一位同学告诉大家,《蜡烛》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时候,注意将清楚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20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上一座桥前的方场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事件: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法西斯展开了激烈的争战。
《蜡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欣赏蜡烛燃烧的视频以及关于蜡烛的诗词。
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师:古人赋予蜡烛很多含义,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二、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3、关于作者西蒙诺夫的生平。
4、点名一篇战地通讯,随后介绍通讯和消息的异同。
5、解决生字新词。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本文层次。
从叙事过程看,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1—7):讲红军战士偷袭牺牲。
第二部分(8—31):讲老妇人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核心。
第一层(8—13):炮火余生,发现烈士。
第二层(14—26):冒着炮火,掩埋烈士。
第三层(27—31):点燃蜡烛,守护烈士。
第三部分(32—42):老妇人的英雄行为感动了红军战士。
第四部分(43—44):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2、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
初中蜡烛实验课教案课程类型:实验课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通过对蜡烛的实验,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相关性质。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教学内容:1. 蜡烛的燃烧过程2. 蜡烛的性质3.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学准备:1. 蜡烛2. 火柴3. 烧杯4. 玻璃导管5. 白纸6. 澄清的石灰水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蜡烛的外观,提问:蜡烛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有什么气味?2. 引导学生思考:蜡烛是如何燃烧的?燃烧过程中有哪些现象发生?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实验器材。
2. 教师演示蜡烛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按照教师演示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三、交流与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相关性质。
2. 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实验成果。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相关性质。
2. 学生思考:蜡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如何验证?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蜡烛的燃烧过程与空气有什么关系?如何证明?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总结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相关性质。
2. 探究作业:研究蜡烛的燃烧过程与空气的关系,提出验证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蜡烛实验,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燃烧过程及其相关性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操作和交流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鼓励。
此外,对于蜡烛燃烧过程与空气的关系的拓展问题,学生思考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初二上册语文《蜡烛》教案教学预备1.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熟习文章故事情节。
2.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3.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领会细腻的描写,把握人物抽象,感悟真诚感人的人性美。
难点:了解文章特点,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3. 教学器具多媒体、板书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工夫磨蚀得锈迹斑斑。
惟无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
在反法西斯和平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终身中独一珍重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位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世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2.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先来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一)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提示: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先生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知识链接了解写作背景,及通讯的有关知识,扫清字词妨碍。
链接:通讯是记序文文体的又一适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款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情通讯等。
它和旧事一样,要求及时精确地报道理想生活中成心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旧事更具体更零碎。
通讯留意人和事的典型性,擅长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求,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情的本质意义。
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怀、议论,以令人物更加鲜明,事情更加生动。
背景材料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单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势不可当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成功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预备的德国兵士。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胜,90000多名德国兵士成为俘虏。
《蜡烛》教案设计蜡烛教案设计引言本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蜡烛》这篇文章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估等内容。
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3.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2. 学会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来解读文章。
3. 提高写作技能,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和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与《蜡烛》相关的词汇和知识。
步骤二:理解主题(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蜡烛》这篇文章中的主题是什么。
2. 小组汇报:请每个小组从自己的角度分享他们的发现。
步骤三:分析文章(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蜡烛》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包括段落划分、修辞手法等。
2. 针对每个段落分析时,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步骤四:运用阅读策略(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阅读策略,例如预测、提问、概括等。
2. 学生独立运用这些策略来阅读《蜡烛》,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重要信息。
步骤五:写作练(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他们对《蜡烛》的理解,写一篇相关的文章或短文。
2. 提供写作指导和例句,帮助学生展开写作。
步骤六:教学评估(5分钟)1.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阅读和写作情况来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能力水平。
2. 可以选择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进行课堂点评。
教学方法1. 合作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 情景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析文章时的表现情况。
2. 评估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练中的能力和理解水平。
参考资料- 钱钟书. 图书. 2010.。
《蜡烛》教案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2)了解文章中“蜡烛”故事的写作背景,了解通讯这种体裁(3)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从互联网获取有用信息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感悟课文中超越国界的母爱并主动与他人利用网进行交流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解读世上最宽厚的母爱,明确非正义战争必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体会文章深厚的思想感情,学习用动作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蜡烛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往往有“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在苏联作家西蒙诺夫的笔下它又有什么含义呢?二、检查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舀水腋窝揣在2.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三、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
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
西蒙诺夫作为随军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蜡烛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用途等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蜡烛的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描述。
2.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2.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你们对蜡烛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观察蜡烛,注意蜡烛的外观、气味、燃烧情况等。
2. 学生描述蜡烛的特点,教师指导。
四、制作蜡烛(10分钟)1. 教师演示蜡烛的制作过程,学生观看。
2. 学生动手制作蜡烛,教师指导。
五、文学创作(10分钟)1. 学生以蜡烛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如诗歌、散文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导。
六、总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蜡烛》,让学生了解了蜡烛的起源、制作过程和用途。
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制作蜡烛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文学创作环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良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蜡烛的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
在文学创作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蜡烛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课文内容展开联想。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1. 掌握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难点:1. 理解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蜡烛》的相关材料。
2. 蜡烛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蜡烛,提问学生对蜡烛的了解和印象。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朗读课文《蜡烛》,学生跟随朗读。
2.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蜡烛的描述,如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
3.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三、观察蜡烛(10分钟)1. 学生分组观察蜡烛实物或图片,注意蜡烛的外观、燃烧过程等细节。
2. 每组学生选择一种蜡烛,进行观察和描述。
3. 各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描述,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想象与创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是一支蜡烛,会有怎样的感受和经历。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蜡烛的象征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如光明、温暖、希望等。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 各组学生选择一位代表进行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蜡烛的特点和作用。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蜡烛的特点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情况。
3. 学生对蜡烛在生活中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和思考。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蜡烛》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文章的的感人之处。
2、进一步学习人物的塑造方法,并训练初步赏析人物的能力。
3、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从而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操。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习结合情境分析人物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文章却是什幺的感人,教学中可以抓住蜡烛这一条线索。
结合环境背景,让学生感受到南斯拉夫老妇人的形象。
同时也领略烛光的象征意义,启发学生热爱和平憎恶战争的思想。
教学中对于二战中纳粹的暴行可以有适当的介绍,当有助于学生的认识。
课前准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者是根据拼音写汉字:
贝尔格莱()德、(f)()晓、瓦(l)()、地(jio)()、(pf)()、衰()老、()()头、屏()障、颤(wiwi)()、(j)()躬、赞(y)()、绸(dun)()、(flng)()、惊(hi)、()、晨(x)()
2、辨析下列多音字:
(1)散:散()文;散()步
(2)削:削()去;剥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蜡烛》教学教案内容预览:3 蜡烛西蒙诺夫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领会本文真诚感人的言语。
(二)能力目标: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让先生领会寻求和平的人民的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预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工夫: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记得有一篇课外浏览: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据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
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一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二、全体感知。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誉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宗旨:一首赞誉诗。
一曲颂歌。
赞誉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役的友谊。
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沉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情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1)环境风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埋葬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甚么特殊的意味意义?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役情谊的意味。
5.最初两句话是甚么意思?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类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类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抽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血海深仇,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兵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非常沉痛,她向烈士奉献本人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兵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临危不惧,她进入了一种无私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蜡烛》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蜡烛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蜡烛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蜡烛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蜡烛的优美意境。
(2)介绍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使学生对蜡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蜡烛的制作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蜡烛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蜡烛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和使用方法,以及学生对蜡烛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蜡烛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表达感情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蜡烛的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
(2)分享学生创作的散文,点评学生的创作成果。
5. 课后作业:(1)背诵《蜡烛》。
(2)完成散文创作作业,提交给老师批改。
小学科学第2课《蜡烛的燃烧》第1课时(教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第2课《蜡烛的燃烧》第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基本结构和原理;2.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的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3. 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可燃气体和水蒸气的产生。
教学重点:1. 理解蜡烛的结构和燃烧原理;2. 探究燃烧过程中的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3. 分析燃烧过程中的可燃气体和水蒸气的产生。
教学难点:1.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的氧气消耗和二氧化碳产生;2. 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的可燃气体和水蒸气的产生。
教学准备:1. 蜡烛;2. 火柴;3. 玻璃杯;4. 盖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展示一支蜡烛并问学生它是如何燃烧的。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提出一些与蜡烛燃烧相关的问题,如:1. 蜡烛为什么会燃烧?2. 蜡烛为什么会冒烟?3. 蜡烛燃烧时需要什么东西?4. 灭蜡烛时,火焰为什么会熄灭?Step 2:观察实验(10分钟)1. 老师点燃一支蜡烛,并观察火焰的变化。
2. 学生观察并记录火焰的形状、颜色、热量等特征。
3. 学生观察并记录蜡烛燃烧时的冒烟现象。
4. 学生观察并描述蜡烛燃烧时火焰周围的气味。
Step 3:问题探究(1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蜡烛是如何燃烧的?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给出答案。
2. 老师解释蜡烛的燃烧原理: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它在被点燃时产生火焰,同时还会产生一种叫做氧化石腊的可燃气体。
这种可燃气体与周围的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并释放出热量和光线。
3. 学生分组讨论和总结:蜡烛的燃烧过程中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Step 4:实验验证(20分钟)1. 学生使用玻璃杯将蜡烛包裹,并点燃蜡烛。
2. 学生观察并记录玻璃杯内的变化:火焰在燃烧过程中会逐渐变小,最终熄灭。
玻璃杯内产生了一层白雾。
3. 学生尝试解释观察到的现象:玻璃杯内氧气的消耗导致火焰变小,最终熄灭。
You will get what you reward.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蜡烛》教案四篇《蜡烛》教案篇1教学目标: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__思想感情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2、体味__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重点难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准备:1。
预习课文,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教学步骤:一、导入: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勾出无限遐想。
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二、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2、介绍二战解放南斯拉夫情况。
(建议小组讨论候选代表发言)3、作者简介三、整体把握,感知课文:1。
自由朗读:读懂大意。
2。
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__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提示:对炮火的多次描写,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现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在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氛围中,反复描写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
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的象征。
“黑色的大围巾”表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劳力衰;3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的深痛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