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16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课案《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步促情(课前播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歌渲染气氛)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生齐读课题)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了,大家都很高兴,可唐代大诗人王维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播放古诗动画)师:你们能齐读这首古诗吗?(学生齐读古诗)师:同学读得非常正确、流利,只有你真正地了解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内心后,你才能真正地把握这首诗的真谛。
【学生在课前歌曲的熏陶下,感受着王维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初读古诗,初步感悟了文章所包含的情感。
】二、讲授新课,感悟思乡1.第一小节。
师:那么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看一下第一小节,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从他的朗读中你知道了什么?(一生读文章的第一段)师:很好,谁来说说读了第一小节后,你知道哪些信息?生1:我知道唐代有个大诗人,他的名字叫王维。
生2:我还知道他15岁那年就离开家乡。
师:老师想顺便问一下,你知道王维的家乡在哪儿?生:唐代。
师:那是王维的朝代。
生:蒲州。
师(赞赏地):你的知识真多,是在蒲州,今天的山西祁县。
你还知道什么?生3:他来到了京城长安。
生4:他来长安已经两年了。
师:在这两年里面,王维独自在外(板书:独自在外),没有亲人的照顾,难免会感到孤独,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学生齐声读诗句)师:读了第一小节后,我们掌握了很多信息,在长长的两年里面,他是怎样的孤独?生1:他遇到困难没有人帮忙。
生2: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他。
生3:每天晚上都想念自己的亲人。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再读第一小节,感受王维独自在外的孤独。
(生齐读第一小节)师:再读一读诗句,感受王维的内心。
(生齐读诗句)【第一小节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是自己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两年中的孤独的拓展是文章背景的延伸,把文章的情感基调渗入到学生的内心。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第二课时)课件www.5yk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65周浩云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古诗中,有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
你们知道的有哪些?老师这里也有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还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呢!谁来读一下?(逢)这句话出自哪首诗?这首诗又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课文,读完了要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扶老携幼头插茱萸(图)(1)携带(2)拉着插的笔顺、书空交流读书所得,相机板书:重阳节(九月九日)王维思念兄弟思绪万千(谁了解王维)思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
谁来读一下诗题。
学习古诗,先要解诗题。
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山东,华山东面。
想不想读读这首诗?指名两同学读(4遍)。
刚才,我们解了诗题,读了诗句,接下来我们就要明诗意、悟诗情了。
你们有什么好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住关键字。
这首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学习这样的诗还有什么方法呢?(读读课文)看老师的朗读要求:(1)朗读课文,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理解诗意。
(2)4人一小组,各选一行诗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你是通过朗读哪一小节知道的?读给大家听。
通过你的朗读,我知道王维在长安非常孤单。
(15岁两年)两组同学读课文,两组同学读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一句名句呀,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理解倍、思、亲为什么王维到了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谁能把课文的有关内容读一读?她在朗读的时候,感情有没有变化?她抓住哪个词来读的?(兴高采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也兴高采烈。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活动:背诵古诗教学过程: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中最亲的人。
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
“每逢佳节倍思亲” 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继续走进《每逢佳节倍思亲》。
(小黑板出示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
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3、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是“佳节” ?(指名让学生说,老师评点)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㈠、读读想想,体验节日快乐。
师:“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中的“佳节”指什么节?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吗?这个佳节人们是如何过的呢?过渡: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划下来,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相信你们定能找到答案。
【学程单】:自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划下来。
(1)“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中的“佳节”指什么节?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吗?(2)这个佳节人们是如何过的呢?(3)时间:3分钟1、学生自读。
老师巡视。
2、交流:(1).题目中所写的佳节是指什么节呢?(指名读句子。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预设】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诗歌;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默写词语:(1)出示词语: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登高聚会(2)指导自己复习:拿出自备本和铅笔,看屏幕,默看,很简单,确定不会写错的就“过”,觉得有点难的就随手在自备本上写两三遍。
(3)交流容易写错的字。
(“异”的竖弯钩要封口,“天各一方”是各自的“各”,指导学生从词语的意思上去理解、记忆,“佳节”同样如此,“佳节”是美好的节日,所以是此“佳”而非彼“家”,“聚会”的“聚”字形较难,再集体书空、老师板书一下)(4)自己背着默写词语(四个四个背着默),默写结束自己对照检查,有错误的自己订正4遍。
(5)反馈默写情况。
2、朗读古诗: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画轴)并朗读。
3、谈话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诗人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意诗情。
(齐读课题)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1)从古诗中知道,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2)简要回顾重阳节风俗。
(3)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少年王维为何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1)屏示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王维的家乡是山东蒲州)*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徐庄实小支灿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通过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人,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个“思”写成红色吗?看一看,思下面是什么,上面是什么?对,心田,从心田里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真、最美的声音,让我们用心田里的声音来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出自哪首诗?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想读吗?指名读诗,齐读。
2、师: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片情。
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思乡)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一起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
二、学习课文1、PPT出示学习目标。
师:谁愿意读一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生读。
对于诗人王维,你们了解多少呢?谁来介绍介绍?(指名说)(1)指名答。
是呀,课文第一小节就告诉我们:(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这句话中有两个数字,你发现了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答:年纪小,离家远,时间长。
15岁----你们现在几岁?王维才比我们大5、6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
他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师画草图),那里离长安可远啦,如果走去的话,要走一个多月呢,即便是马车也要行五天五夜。
两年----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一年365天,两年有700多天,700多个日日夜夜。
当他生病,难过时,开心时他会想些什么(课件出示)★当他生病时,王维多么想要__________,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__________,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__________。
两年没有见到亲人,多么想念啊!再读这句,该怎样读?齐读(指名说)我们班里有很多同学父母外出工作不在身边的,你想他们吗?而王维已经离开家乡700多天了,700多个日日夜夜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没有通讯工具,哪个词语用来形容王维最贴切呢?(寂寞、冷清、孤独……)这真是(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拉堡小学林芳云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流程: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
他写过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2.我们还知道,课文是紧紧围绕哪个词语来写的?对,紧紧围绕“思亲”这个词来写的(教师在板书课题“思亲”下加着重号)。
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过渡:诗人王维为什么会思念亲人?1.品读第一自然段。
(1)来,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
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听完了?你们说说看,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3)老师听说三年级有很多孩子的爸爸妈妈为了让自己孩子的生活更幸福美好,而双双外出打工的。
我们班有吗?有没有爸爸妈妈曾离开过你一段日子的?多久?什么时候最想他们?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带着孤独的语气读读。
评价:这个孩子才离开父母×天,而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
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
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板书:蒲州),(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路途遥远,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而他现在正独自一个人在京城长安求学,这种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一直伴随在他的身边,一直伴随在他在长安的每日每夜。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流程: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
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2、说到佳节,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3、这篇课文所说的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投影出示。
重阳节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各地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过渡: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诗人王维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
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读完了?你们说说看,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3)老师听说三年级有很多孩子是外地的,有安徽的,有四川的,有重庆的,有贵州的……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吗?什么时候最想他们?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4)还有一些同学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你想他们吗?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评价:这些孩子离开父母的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离开亲人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照顾,而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
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
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
当时的王维比你稍大一些,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流程: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
他写过一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指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
)2、说到佳节,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的节日?3、这篇课文所说的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投影出示。
重阳节习俗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各地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二、情景同现,读文悟情。
过渡: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诗人王维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带着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
你先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2)读完了?你们说说看,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呢?(3)老师听说三年级有很多孩子是外地的,有安徽的,有四川的,有重庆的,有贵州的……你们想念家乡的亲人吗?什么时候最想他们?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4)还有一些同学是父母外出打工的,你想他们吗?想他们的时候,当时心情如何?好,就请外地的同学来读。
评价:这些孩子离开父母的孩子有爷爷奶奶照顾,离开亲人的孩子有爸爸妈妈照顾,而王维与他家人一别已有两年。
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
他的家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板书:蒲州),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长安则在华山以西(板书:长安),是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相距有近1000里。
当时的王维比你稍大一些,15岁的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只身一人出外求学。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优秀3篇)公开课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篇一作者:《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78《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经典设计执教者:智卫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读题质疑,直奔中心(2分)1、师: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
课文用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
2、齐读课题,找出课文围绕课题的哪个词来写的。
(思亲)3、师过渡:为什么王维此时思念起家乡的亲人?他思念的是谁呢?)二、诗文对照,读中解疑(一)细读第一自然段(6分)1、自由读,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已两年,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文题对照,从这段话中你理解“倍”的意思了吗?3、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4、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5、指导感情朗读。
从这段课文中你体会了什么?(一、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三)、细读第三自然段(12分)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苏教版小学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3.提高朗读水平,培养语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内心情感,提高朗读水平。
三、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2.生字词卡片3.课文朗读音频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复习导入1.复习上一课的内容,回顾诗人的背景。
2.学生分享上一课的学习心得。
第二环节:课文学习1.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师指导朗读,强调语气、节奏。
2.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讲解难写字。
4.感悟诗人情感。
(1)学生分享对诗人的思念之情的理解。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学生展示练习成果,教师点评。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介绍有关思乡的古诗词,如《静夜思》等。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思乡诗词,分享感悟。
五、课后作业1.抄写课文,注意书写规范。
2.家长签字确认,监督孩子完成作业。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导入、课文学习、课堂练习、拓展延伸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人的思念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指导和生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生字词掌握情况。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家乡、亲人的热爱。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复习导入(1)教师简要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学生分享上一课的学习心得,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2.课文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师指导朗读,强调语气、节奏。
如:在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时,要表现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4)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讲解难写字。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预设】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诗歌;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浓浓的思乡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默写词语:(1)出示词语: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重阳佳节一年一度登高聚会(2)指导自己复习:拿出自备本和铅笔,看屏幕,默看,很简单,确定不会写错的就过,觉得有点难的就随手在自备本上写两三遍。
(3)交流容易写错的字。
(异的竖弯钩要封口,天各一方是各自的各,指导学生从词语的意思上去理解、记忆,佳节同样如此,佳节是美好的节日,所以是此佳而非彼家,聚会的聚字形较难,再集体书空、老师板书一下)(4)自己背着默写词语(四个四个背着默),默写结束自己对照检查,有错误的自己订正4遍。
(5)反馈默写情况。
2、朗读古诗:唐代大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创作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画轴)并朗读。
3、谈话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诗人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意诗情。
(齐读课题)二、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1)从古诗中知道,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九月九日重阳节)(2)简要回顾重阳节风俗。
(3)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少年王维为何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1)屏示语段: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王维的家乡是山东蒲州)*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
(板书)(2)你觉得王维这两年的生活一定过得怎么样?引导学生交流,板书:孤独寂寞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结合诗句理解异乡异客、的意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第二时)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466周浩云教学目标:一、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文。
二、借助文内容,明白得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想念亲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一、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明白得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二、在读文中慢慢明白得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进程:同窗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在古诗中,有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
你们明白的有哪些?教师那个地址也有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仍是咱们今天要学的文的题目呢!谁来读一下?(逢)这句话出自哪首诗?这首诗又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呢?请同窗们自己去读文,读完了要想一想,你明白了什么。
出示:扶老携幼头插茱萸(图)(1)携带(2)拉着插的笔顺、书空交流念书所得,相机板书:重阳节(九月九日)王维想念兄弟思绪万千(谁了解王维)思亲下面咱们一路来看看这首诗(出示)。
谁来读一下诗题。
学习古诗,先要解诗题。
谁能来给大伙儿说一说?山东,华山东面。
想不想读读这首诗?指名两同窗读(4遍)。
适才,咱们解了诗题,读了诗句,接下来咱们就要明诗意、悟诗情了。
你们有什么好方式?(1)联系上下文;(2)抓住关键字。
这首诗是包括在文中的,学习如此的诗还有什么方式呢?(读读文)看教师的朗诵要求:(1)朗诵文,把古诗和文对照起来,明白得诗意。
(2)4人一小组,各选一行诗说说它们别离是什么意思,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讲说是什么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你是通过朗诵哪一末节明白的?读给大伙儿听。
通过你的朗诵,我明白王维在长安超级孤单。
(1岁两年)两组同窗读文,两组同窗读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一句名句呀,谁来讲说它的意思?明白得倍、思、亲什么缘故王维到了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想念家乡的亲人呢?谁能把文的有关内容读一读?她在朗诵的时候,情感有无转变?她抓住哪个词来读的?(兴高采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何时也兴高采烈。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兴高采烈”“扶老携幼”“思绪万千”“天各一方”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自我介绍:三(4)班的同学们,你们好,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我来给大家上,你们欢迎我吗?(欢迎)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许,许多的许,大家应该叫我(许老师)能不能再热情点?(许老师)好的,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热情带到今天的课堂上。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出示课题,生读课题。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了解了重阳节,了解了王维,还认识了一些生字词,同学们能不能把课文读好?(预设:能)2、分小组读课文,每小组读1个自然段。
3、这篇课文里有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你能找出来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生齐读解诗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4.学好这篇课文最重要的是理解这首诗,老师这里有绝招可以学好这首诗,你们想知道吗?(想)绝招就是——读书。
今天这篇课文是又有文又有诗,叫做文包诗。
这样的文章我们可以这样来学,读读文章,读读诗,把文章和诗结合起来学习。
因为这首诗是包含在课文之中的,所以只要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去课文就一定能理解。
6.提出读书要求,学生按要求读书。
第一遍:轻声读课文,初步体会,找一找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有什么联系。
第二遍:默读课文,诗文结合,找出和诗句相对应的课文段落。
看看哪一段写的是第一句诗的意思就在后面写1;哪一段写的是第2句诗的意思就在后面写2;哪一段写的是三、四句诗的意思就在后面写3、4。
二.诗文对照,品读课文,感悟诗意,体验诗情1.品“独在异乡为异客”“独在异乡为异客“隐含在课文的哪一段里呢?生:第一自然段。
读文悟情情由心生——《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流程:一、调动感情,导入课题。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
他写过首有名的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用人们最熟悉的一句诗作为课题,读:(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生齐读。
)2、我们还知道,课文是紧紧围绕“思亲”这个词来写的(教师在黑板上课题“思亲”下加着重号)。
二、读文悟情,升华情感。
过渡:诗人王维为什么会思念亲人?又是怎样思念亲人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
学完后,你可能会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和新的感受。
1、出示自读要求: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要求:找一找王维思念家乡亲人的原因,并把你找出来的原因用横线画下来,再把你画出来的句子多读几遍。
(1)指名读自读要求。
(2)教师巡回指导。
(3)谁来告诉老师,你都画出了哪些句子?来,读读看。
(4)总结:看来,这篇课文从头至尾都在讲王维为什么会思念家乡的亲人,以及怎样思念家乡的亲人。
同学们现在一定非常迫切地想去细细地品读课文,看自己从课文中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2、品读第一自然段。
(1)谁愿意来读这句话?其他同学不仅得用耳朵听,而且得会用心听。
待会,就要请你来告诉老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举手的有吗?你说说看,你知道了什么?A:谈不出:你离开过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有多久?心情如何?好,就是你来读。
评价:一个离开父母才×天的孩子,就已经将自己离开父母之后的孤独寂寞的心情这么好地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