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翻译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31
先帝创造统一中国的大业还没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国。
益州困苦穷乏,这确实是形势危急、决定存亡的时候了。
可是侍卫的大臣们在朝里毫不懈怠,忠诚的将士们奋不顾身。
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特别的知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
陛下确实应该开阔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人的志气。
不应该不知自重,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称引譬喻不合道理,以致堵塞人们向您衷心规劝的道路。
宫廷和相府的,都是国家官员。
赏罚褒贬,不应该不相同。
如果有为非作歹,触犯法律以及尽忠办好事的人,应该交给相关部门评定对他们的惩罚和奖赏,用来彰显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袒护私情,不公正,使宫中府中有不同的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忠良信实的人,精神思想忠诚纯正。
这是因为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供陛下使用。
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无论大小,都拿来询问他们,然后施行,一定必能补救缺点,防止缺漏,一定能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本性与行为善良公正,精通军事。
在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能力,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做统领。
我认为军中的事,都拿来询问他,一定必能使部队团结一心,把才能高和才能低的人安排得当。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人,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的时候,每逢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弟的做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正诚信,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
只想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不谋求在诸侯那里闻名显达。
先帝不认为我低微陋鄙,降低身份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庐探望我,用当代的大事来咨询我,我因此很感动,于是答应先帝来奔走效力。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
从那时到现在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先帝的托付没有效果,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
《出师表》翻译先帝开创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已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
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有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交给主管的官吏评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实行,这样一定能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拿来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表示叹息,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自己的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里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失败,我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