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 第1部分 专题突破方略 综合能力提升练(二)细胞的代谢
- 格式:doc
- 大小:270.00 KB
- 文档页数:7
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十五生物技术实践讲义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十五生物技术实践讲义)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十五生物技术实践讲义的全部内容。
专题十五生物技术实践1.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2.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3.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4.利用微生物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5。
从生物材料中提取某些特定的成分 6.运用发酵加工食品的基本方法错误!错误!1.关于微生物培养及传统发酵技术的3个误区(1)误认为微生物培养基中都需有机碳源、氮源。
自养微生物培养不需有机碳源,固氮菌的培养基中不需加氮源。
(2)误认为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含量都是先增加后减少.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含量是先增加后保持稳定。
(3)误认为果酒、果醋制作过程中都需要无氧条件。
果醋制作过程中,利用醋酸菌的有氧呼吸,因此需要有氧条件.2.关于某种微生物数量测定时应注意的问题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微生物时,要求选择菌落数在30~300 的平板进行计数.解题时易出现以下误解:(1)只得到1个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是错误的。
错误的原因是不符合实验的重复原则,易受到偶发因素的影响。
(2)得到3个或3个以上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也不一定正确,这可能有两种情况:①不同平板间差异较大,如得到3个平板,菌落数分别为230、34、240,虽然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34”与“230”“240”差异太大,应重新实验找出原因。
5月19日今日心情:酶和ATP预计2017年高考的命题热点集中在:酶的特性、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的文字考查题、影响酶的活性的因素曲线模型分析题、与酶相关的实验设计与探究题、ATP 的结构、与ADP 的相互转化及利用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跨膜运输的内综合题等,主要以选择题形式考查,ATP 的考查偶见非选择题中的一、二小问,关于酶的实验设计与探究常以非选择题形式呈现,总体难度不大,但题干往往设置陷阱,解题时要注意。
1.与酶作用及特性相关的3个易错点(1)只有在特殊背景或信息下才可认定酶的化学本质为RNA ,否则一般认定为蛋白质(如各种消化酶、DNA 聚合酶等)。
(2)催化(降低反应分子活化能)是酶唯一的功能,它不具调节功能,也不作为能源(或组成)物质,切不可额外夸大其功能。
(3)辨析酶、激素、神经递质、抗体①四者均具特异性(专一性)、高效性等特性。
②激素、神经递质、抗体都是由细胞分泌到内环境中发挥作用,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而酶既可在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发挥作用,且可以多次发挥作用。
③活细胞都能产生酶(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除外),但只有少数特异性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激素、神经递质、抗体。
④酶的成分主要为蛋白质,抗体全部为球蛋白,激素的成分有的为蛋白质(多肽类),有的为脂质。
2.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因素的常考点(1)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不但包括温度、pH,还包括抑制剂、激活剂等。
(2)过酸、过碱、高温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的活性丧失而且不可恢复。
而低温只是抑制酶的活性,酶分子结构未被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活性(故常用低温冷藏法保存酶制剂或疫苗等)。
(3)反应溶液pH(温度)的变化不影响酶作用的最适温度(或pH),如下图所示:(4)底物充足、其他条件适宜:酶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呈正相关;酶浓度一定、其他条件适宜:随底物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先加快后稳定。
1.(2016·新课标全国卷I)若除酶外所有试剂已预保温,则在测定酶活力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顺序合理的是A.加入酶→加入底物→加入缓冲液→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B.加入底物→加入酶→计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C.加入缓冲液→加入底物→加入酶→保温并计时→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D.加入底物→计时→加入酶→加入缓冲液→保温→一段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依题意可知,该实验的pH为无关变量,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应控制相同且适宜的pH,而缓冲液有维持反应液的pH恒定的作用,因此需最先加入;酶具有高效性,所以在控制pH恒定的条件下,应先加入底物后加入酶,让酶促反应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一定时间后检测产物的量。
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热点重难强化练2 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的应用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热点重难强化练2 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的应用)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热点重难强化练2 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的应用的全部内容。
热点重难强化练2 遗传规律与伴性遗传的应用1.(2016·高考全国卷甲改编)某种植物的果皮有毛和无毛、果肉黄色和白色为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前者用D、d表示,后者用F、f表示),且独立遗传。
利用该种植物三种不同基因型的个体(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无毛黄肉C)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 无毛黄肉C 无毛黄肉C↓↓↓有毛黄肉∶有毛白肉为1∶1全部为无毛黄肉全部为有毛黄肉实验1 实验2 实验3回答下列问题:(1)果皮有毛和无毛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果肉黄色和白色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
(2)有毛白肉A、无毛黄肉B和无毛黄肉C的基因型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无毛黄肉B自交,理论上,下一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1. 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与技术,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 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法、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
知能思维•网控整合[宏观把脉][清扫盲点] 1.与观察类实验相关的7点提醒(1) 进行显色观察时宜选择白色或近白色材料,以防颜色遮蔽作用。
(2) 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不能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3) 观察叶绿体的材料不能用来观察线粒体。
原因是叶绿体中色素的颜色会掩盖线粒体被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
(4)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或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时,应注意观察“呈正方形”的根尖分生区细胞。
(5) 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时,可以选择的材料有动物的精巢和植物的雄蕊, 而不宜选用动物的卵巢和植物的雌蕊。
(6)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应选择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
(7) 用物理或化学试剂诱变时,处理的材料应该是具有“分裂”能力的组织或细胞;观察染色体变异时,一定要选择正处于分裂期尤其是中期的细胞进行观察。
2 .与探究类实验相关的 4个误区 (1)探究温度(pH)对酶最新 考纲孙惜笹悝用轴时:壮观禎廉論11{也东商|前彳画可爺二 劉询俪也与丄敢…加値剜鑿删刪 舉色視赛 : 现貳纽料悴和阳超怵理班柚钩细脳的血燃廿肉和乂原 街盏轨鶴劉述皿碱歸询皱發評Y : “叫邮独和昨#W I —■劇INKSlfl. K : Kjfig川来杵、鼻色 反应戍皓舉即:nrrrrrB* ■■■■■■■^■■■■wwvvnKnBirrrrrra -VB'avv-BvwwnTL 禅宛总口的佔性的因韋—探究醉出蘭事甩呼吸凶方式 一低甜诱导骡色怵加俗'■林生札*类帼物lb!进船案生植的輦适曲址 一 SE 宛堆器淋屮野阳曲种菲數斌的艇化 L 「探究虑裁箱血伍的申詹構的滴昏莊锐 —蚯址麻厳痢融河毎 —棋拟棵取细脂壷血耿片怵机的关屋 —模整城巒的程幅 —闘去常见的人吴雀忻胸一土战中动贏类菲丰爲1®的爭究I'L 竝彼舷怡轨•臥杂左实95一嘩帘电冉黑握真幹锁楼由宰用在號也怵t对死的对城梵 采.站舉甘斬 吁站世換甘 flJrtftmifc'i 晏比惟理1L光合竹:用中韧质转移的途呂嚟苗体垃裁舉曲的堂榦活性的影响时,必须在达到预设的温度(pH)的条件下,再让反应底物与酶接触,避免在未达到预设的温度(pH)时反应底物已与酶接触发生反应,影响实验结果。
高三生物考前辅导1(考前知识准备)考前回归书本,查漏补缺,力求无知识盲点一、吃透教材,寻找知识盲点理解着读书,理解着记忆二、依托主干,突出复习重点加强对四大模块(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态系统)主干知识的梳理三、立足选修,破解热点信息以下是五本书归类整理的一些内容,请同学们在书本知识梳理一遍的基础上再次回忆下列内容,你能全部掌握了吗?(以下知识尽量互答、互评,对不确定的及时到老师处点评!)1、生化反应(1)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果糖、半乳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淀粉、纤维素、糖元其中还原糖是哪些?化学式是什么?并且分类(如哪些是单糖、二糖、多糖及哪些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哪些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哪些是动植物细胞共有的)。
(2)氨基酸分子结构通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特点是什么?)(3)ATP、ADP结构简式(标出各符号的名称、及它们的名称)(4)核苷酸示意图(两类,并把含氮碱基字母名称标出来)(5)DNA平面结构图(标出各个名称,并且指出DNA连接酶、解旋酶、RNA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位置,基因等的位置)(6)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tRNA结构示意图(7)氨基酸脱水缩合生成二肽的反应式,二肽是有两个肽键吗?(8)光合作用:①H2O的光解;②A TP的形成;③A TP的水解;④CO2固定、C3的还原反应式;⑤总反应式:(9)细胞呼吸:①有氧呼吸反应式(三步反应和总反应式):②无氧呼吸反应式(2种,同时需要掌握常见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2、重要的结构图(注意要根据图展开联想带动相关知识的复习)⑪有关细胞的结构:注意一般与特殊,典型性和例外性①无膜、单层膜、双层膜细胞器?②能产生水的结构有那些?③能产生ATP的结构有那些?④独立遗传的(半自主性遗传)的结构有那些?⑤有碱基互补配对行为的结构有那些?⑥与蛋白质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结构有那些?⑦可以用与区分动植物的结构有那些?⑧植物细胞一定有叶绿体吗?⑨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一定有叶绿体吗? ⑩有中心体的细胞一定是动物细胞吗?○11有液泡的细胞一定是植物细胞吗?○12有细胞壁的一定是植物细胞吗?○13进行有氧呼吸的细胞一定有线粒体吗?○14光学显微镜下(高中实验中)易于观察到的结构有: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细胞膜、细胞壁、染色体○15蛔虫、人成熟的红细胞(说出特殊性);○16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干重、鲜重)二张示意图○17细菌、蓝藻结构示意图;○18线粒体、叶绿体结构示意图○19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20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名称○21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吗?动物都是消费者吗?植物都是生产者吗?⑫①内环境结构示意图(示物质交换);②组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系⑬①神经元模式图(要知道是动物细胞图的特殊化)②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示意图;③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④反射弧的基本结构⑤各级中枢示意图⑥人类大脑皮层(左半球侧面)的言语区3、重要的过程图⑪合成的分泌蛋白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示意图内质网膜与细胞膜、核膜的联系(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如何联系);豚鼠胰腺细胞分泌物形成过程的图解⑫光合作用过程图解⑬细胞呼吸过程图解⑭画两对同源染色体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流程图(精子与卵细胞形成);思考:①如果是AaBb型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那么染色体和基因走向如何;并把基因标在上述流程图中;②AaBb的一个精原细胞(卵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卵细胞)有几种、几个?AaBb基因型的个体呢?③人的体细胞中有性染色体吗?精子中有X染色体吗?④精子形成过程中出现过两条X染色体的细胞吗?如有,此时细胞名称是什么?⑤雌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并产生配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生物预测密卷(一)(含解析)一、选择题1.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细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 细胞内呼吸作用与ATP的合成反应相关联C. 并非所有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密切相关D. 在人体中,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可能导致细胞恶性增长【答案】A【解析】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如唾液腺细胞产生的溶菌酶,A错误;细胞呼吸作用过程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其中部分能量用于合成ATP,B正确;原核细胞中有核糖体,但是没有核仁,C正确;在人体中,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可能导致细胞恶性增长,变成癌细胞,D正确。
2. 下列是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的几个经典实验,其中表述合理的是( )A.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基因,萨顿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B. 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C. 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D.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除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萨顿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A错误;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的实验,证明了S菌体内存在转化因子,将R菌转化为S菌,B错误;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并提出了DNA半保留复制方式的假说,C正确;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只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错误。
3. 政策放开了生不生,二孩难题怎么解?2017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一年了,一些家庭对生育二孩却有顾虑,说“好生不好养”。
计划生育二胎的准父母们都期望能再生育一个健康的无遗传病的“二宝”。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中学生实践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活动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低的单基因遗传病B. 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提倡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检测等C. 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也能确定胎儿是否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 胎儿所有先天性疾病都可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答案】B【解析】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活动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常见的优生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和进行产前检测等,B正确;通过基因诊断确定胎儿不携带致病基因,但是不能确定胎儿是否患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胎儿有些先天性疾病不能通过产前诊断来确定,例如一些未知的致病基因,D错误。
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综合能力提升练(四)遗传、变异与进化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综合能力提升练(四)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综合能力提升练(四)遗传、变异与进化的全部内容。
综合能力提升练(四)遗传、变异与进化(建议用时:45分钟)1.下列有关遗传信息及其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HIV是逆转录RNA病毒,其遗传信息的传递中存在有A—T的配对B.细菌不能独立完成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C.人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在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的过程中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基因和性状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A [解析] HIV是逆转录RNA病毒,逆转录时以RNA分子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中存在有A—T的配对,A叙述正确。
细菌为原核生物,由单个细胞独立完成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B 叙述错误。
人体细胞中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的遗传物质,其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C叙述错误。
基因和性状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多对一,D叙述错误.2.(2016·洛阳高三期末)人类高胆固醇血症由一对等位基因H和h控制,其中HH个体为正常人;Hh个体血液胆固醇含量偏高,为正常人的2倍;hh个体血液胆固醇含量高,为正常人的5倍,一般年幼时即死亡。
在人群中,每500人中有一个Hh个体。
一对夫妇曾生育过一个血液胆固醇含量高的孩子,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夫妇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表现型有2种B.该夫妇再生一个血液正常的孩子的概率是1/4C.在现有人群中,Hh的基因型频率为1/500D.预测在人群中h的基因频率将会逐渐降低A [解析]该夫妇曾生育过一个血液胆固醇含量高的孩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Hh,他们再生一个孩子,其可能的基因型有HH、Hh、hh 3种,即表现型有3种;该夫妇再生一个血液正常的孩子(HH)的概率是1/4;由于在人群中,每500人中有一个基因型为Hh的人体,故Hh的基因型频率为1/500;基因型为hh的个体一般幼年时死亡,因此在人群中,h的基因频率将会逐渐降低。
考情探究一、2012—2016年高考课标卷Ⅱ理综生物试题分析1.命题特点这几年高考生物试题注重能力立意,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实验能力的考查,同时也兼顾了对学科知识的覆盖,未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
(1)重视基础,立足教材,突出对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的考查,加大知识覆盖,淡化实验设计的考查新课标卷依托教材,紧紧围绕高中生物主干知识、核心知识进行命题,突出对细胞的物质和结构、光合作用原理、过程和影响因素、内环境稳态、免疫、植物激素调节、动物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基因表达、遗传规律的应用、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微生物的利用和基因工程等知识的重点考查。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全面复习,2016年课标卷Ⅱ第4题若忽略了对教材旁栏中的“学科交叉”等内容的阅读,误认为“红外光和紫外光“属于可见光将会错选。
(2)试题难度基本稳定,体现生物科学的理科特性,强调能力,彰显了高考的选拔功能2016年课标卷Ⅱ的试题全部属于考纲Ⅱ层次的试题有9道,2道Ⅰ、Ⅱ层次均有,1道只有Ⅰ层次;2015年课标卷Ⅱ的试题全部属于考纲Ⅱ层次的试题有9道,3道Ⅰ、Ⅱ层次均有,没有只有Ⅰ层次;难度基本稳定, 使高考的选拔功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试题突出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获取文字、图表等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
题目设问巧妙,要求考生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的分析、综合、判断得出答案,并且试题的解答书写都需要严谨的思维过程。
(3)加强知识的综合性考查,考查的知识面进一步拓宽,跨章节跨模块的考查较为突出2016年课标卷Ⅱ有10道题;2015年课标卷Ⅱ有6题跨章节跨模块的考查,跨模块、跨章节、跨专题的考查频繁出现,反映出知识覆盖面的进一步拓宽,综合性的加强使得难度加大。
(4)重视对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体现人文关怀,对考生的思维要求提高,答题要求规范2015年课标卷Ⅱ的试题紧密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方法1 直接选择法根据题的已知条件直接推断或计算得出答案,然后再与题目中所给定的供选答案相对应,与之相同者即为应选答案,对比较简单、答案明显的试题或者是自己十分熟悉、很有把握的试题可以直接选出正确的选项。
例1 下列有关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叶绿素的元素组成中一定含有镁和氮B.ADP脱去一个磷酸基团后可作为合成DNA的原料C.某蛋白质分子独特的螺旋结构决定了其具有特定的功能D.与相同质量的糖类相比,脂肪完全氧化分解需要更多的氧气例2 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整合B.用胰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将改变生物膜的组成,通透性也随之改变C.胰岛素合成、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发生了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生物膜发生的变化相同解题方法这类题目考查的知识点一般比较单一,所以关键是要把握题目的条件和信息。
可以直接从题干条件出发,利用已知的条件,通过严谨的推理、合理的验证,综合所学的知识选择正确的选项,这是解答选择题最基本的方法。
使用本法的前提与关键是“审题干”,准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重点。
方法2 找“题眼”法题眼是题目中能点出题目的重点,表达题目的含义,反映题目本质内容的关键词或关键句。
它是题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题目的灵魂,是题目的核心。
抓住了题眼,也就把握住了题目的要领,找准了解题的突破口,掌握了开启题目的金钥匙。
例1 下表为果蝇(2n=8)性染色体组成与其性别的关系,其他性染色体组合的个体不存活。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X、Y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B.由表可知,雄果蝇只含有一条X染色体C.正常雄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中含4条染色体D.雌果蝇中X染色体数目∶Y染色体数目等于1例2 H2O2能将鸟嘌呤氧化损伤为8-oxodG,8-oxodG与腺嘌呤互补配对。
若下图所示DNA片段中有两个鸟嘌呤发生上述氧化损伤后,再正常复制多次形成大量的子代DNA。
热点重难强化练5 生物技术实践与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一)生物技术实践1.(2016·安徽六安一中综练九)下表是某同学设计的三组培养基:(1)其中a________________。
(2)用b组培养基可培养________,但不需要添加________。
(3)用c组培养基可检验硬币上是否有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在此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形成很多不同的________,从中选择不同的类型分别接种到固体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上,可用于分离细菌。
(4)以上三种不同的培养基在用于培养之前都必须进行________操作,而且不同的培养基都必须有相应的适宜________。
[解析] (1)a组含有蔗糖、矿质元素等可以用来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在分化阶段需要加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植物激素,并控制好相互比例。
(2)b组含动物血清、葡萄糖等可以用来培养动物细胞;由于动物细胞培养时用的是液体培养基,不需要加入凝固剂——琼脂。
(3)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时会繁殖形成很多不同的菌落。
(4)以上三种不同的培养基在用于培养之前都必须进行灭菌操作,而且不同的培养基都必须有相应的适宜pH,以适应不同生物细胞的生长需要。
[答案] (1)植物离体组织植物激素(2)动物细胞琼脂(3)菌落(4)灭菌pH2.(2016·陕西西安适应性考试六)请回答下列与发酵食品有关的问题:(1)葡萄酒酿造前需要冲洗葡萄,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葡萄酒呈现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
喝剩的葡萄酒放置一段时间后变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苹果醋生产过程中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菌的发酵作用,该过程需将温度控制在________________。
(3)制作酸奶需要的细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______型,含有抗生素的牛奶能否作为酸奶发酵原料________(能/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专题七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Ⅱ)3.伴性遗传(Ⅱ)4.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Ⅰ) 5.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Ⅰ) 6.人类基因组计划及意义(Ⅰ)[宏观把脉][清扫盲点]1.有关两大遗传定律的6点提醒(1)孟德尔遗传规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核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的遗传。
(2)基因的分离定律中的“分离”,不是指性状的分离,而是指等位基因的分离。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不能说成“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这是因为一条染色体上存在多个基因,这些基因也称为非等位基因,但它们是不能自由组合的。
(4)杂合子(Aa)产生雌雄配子种类相同、数量不相等①雌雄配子都有两种(A∶a=1∶1)。
②一般来说雄配子数远多于雌配子数。
(5)自交≠自由交配①自交强调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
②自由交配强调群体中所有个体随机交配。
(6)性状分离≠基因重组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所致,基因重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2.有关伴性遗传及人类遗传病的5个误区(1)X、Y染色体并不是不存在等位基因:二者的同源区段存在等位基因。
(2)对于遗传系谱图中个体基因型的分析:不但要看其同胞兄弟姐妹的表现型,还要“瞻前顾后”,即兼顾其亲子代的表现型。
(3)混淆“男孩患病”和“患病男孩”的概率计算①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病:患病男孩的概率=患病孩子的概率×1/2;男孩患病的概率=患病孩子的概率。
②位于性染色体上的遗传病:患病男孩的概率=患病男孩在后代全部孩子中的概率;男孩患病的概率=后代男孩中患病的概率。
(4)调查遗传病发病率与遗传方式的范围不同①发病率: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②遗传方式:在某种遗传病患者家系中调查。
(5)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的DNA序列: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也就是24条(22+XY)染色体上的全部DNA序列。
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热点重难强化练4 生物实验与探究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热点重难强化练4 生物实验与探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热点重难强化练4 生物实验与探究的全部内容。
热点重难强化练4 生物实验与探究1.下列各项实验选材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选取低温诱导的洋葱根尖,用于观察联会现象B.选取接近白色或无色的甘蔗提取液,用于鉴定还原糖C.选取用健那绿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用于观察线粒体D.选取过氧化氢作为底物,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 [解析]洋葱根尖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而联会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特有的现象,A错误;甘蔗中的蔗糖属于非还原糖,不能用于还原糖的鉴定,B错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实验中,观察线粒体一般选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且需要用健那绿染液染色,C正确;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一般不选用过氧化氢作为底物,因为高温会使过氧化氢分解,干扰实验结果,D错误。
2.下列有关实验变量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和pH是自变量B.在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实验中,正方体琼脂块的体积是无关变量C.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D.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酒精是无关变量C[解析]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pH是无关变量,酶活性是因变量;在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关系的实验中,正方体琼脂块是模拟的细胞,其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代表细胞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琼脂块的大小是自变量;在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中,通过检测酒精的有无来判定呼吸作用的方式,因此酒精是因变量;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作用的实验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是自变量,插条生根数是因变量。
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课时作业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课时作业)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高考生物考前冲刺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方略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课时作业的全部内容。
专题十四实验与探究错误!1.(2016·济南模拟)菠菜绿叶是叶绿体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常用的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充分研磨叶片B.实验过程中要迅速连续多次画滤液细线C.在滤纸条上最窄的色素带呈橙黄色D.由于叶绿体的存在,菠菜叶肉细胞不可用于质壁分离实验C [解析]研磨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防止叶绿素受到破坏;画滤液细线时,要等晾干后再画,重复两三次;滤纸条上最窄的色素带是含量最少的胡萝卜素,呈橙黄色;菠菜的叶肉细胞中含有大液泡,因此可以用于质壁分离实验。
2.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实验中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质)时可用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进行染色B.秋水仙素可通过抑制着丝点断裂诱导形成多倍体植株C.鉴定细胞中两种核酸分布时常用酒精处理材料以增大细胞膜通透性D.可用二氧化硅提取绿叶中色素,用层析液分离各种色素A [解析] 龙胆紫或醋酸洋红液等碱性染料可对细胞中染色体(质)进行染色,A正确;秋水仙素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进而诱导形成多倍体,B错误;鉴定细胞中DNA与RNA分布实验中需用盐酸处理细胞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错误;提取绿叶中色素需用无水乙醇,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使研磨更充分,D错误。
3-4种群和群落基础知识填一填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
3.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5.K值不是定值,K值的大小与食物、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
6.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
7.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
8.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9.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0.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11.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2.一般来说,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物种丰富度变大,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稳定性越来越高。
易错易混判一判1.种群是由许多同种个体组成的,它是个体的简单相加(×)2.一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一定属于同一物种(√)3.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有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也可用样方法(√) 4.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的菌体数量(×)5.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6.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一定增加(×)7.种群的“S”型增长,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8.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9.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10.群落的特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1.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12.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13.人类活动对自然群落的影响总是破坏性的(×)1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综合能力提升练(二) 细胞的代谢(建议用时:45分钟)1.(2016·辽宁沈阳二中一模)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催化的反应物是RNAB.酶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C.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一般不用过氧化氢为底物D.酶分子经高温环境处理后,会因为肽键断裂而失活,用双缩脲试剂处理后不再出现紫色C [解析] RNA聚合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催化的反应物是DNA,A错误;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B错误;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而加热会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所以一般不用过氧化氢为底物,C正确;酶分子经高温处理后,会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但仍然有肽键存在,用双缩脲试剂处理后会出现紫色,D错误。
2.下列关于ATP、AD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B.ATP中的A代表腺嘌呤,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团C.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D.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产生水,同时产生大量ATPB [解析] 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ATP中的A代表腺苷,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两部分。
在叶绿体基质中ATP分解产生ADP,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参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
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产生水,同时产生大量ATP。
3.(2016·河南郑州一中联考)某班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时,两个小组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开展探究,第一组选择淀粉酶水解淀粉进行实验,第二组利用肝脏研磨液与Fe3+催化过氧化氢开展实验,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两小组同学都采用数学模型表示研究结果B.酶的催化效率不一定比无机催化剂高C.两小组实验都反映了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酶的催化作用D.两组实验数据都反映了酶在最适宜温度时产物积累量或生成量最多D [解析] 曲线图是数学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两小组同学都采用了数学模型来表示研究结果,A正确;由曲线图显示的信息,不能确定酶的催化效率和无机催化剂效率谁高谁低,B正确;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酶的催化活性,C正确;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T0,此时反应仍在进行,产物即麦芽糖的积累量还没有达到最多,D错误。
4.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蓝藻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B.在叶绿体、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内均能找到葡萄糖C.因酶具有专一性,参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酶完全不同D.只有在无氧条件下,生物体才能进行无氧呼吸A [解析] 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质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蓝藻可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
线粒体内不存在葡萄糖,因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在有氧条件下才能进入线粒体;叶绿体内能够产生葡萄糖;细胞质基质中存在葡萄糖。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相同的,参与该阶段的酶也相同。
酵母菌在氧气浓度较低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5.(2016·安徽安庆高三摸底考试)下列对生产措施或生活现象中所涉及的细胞呼吸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提倡慢跑,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人体肌肉酸胀B.零度以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减少有机物的分解C.马铃薯块茎腐烂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D.作物种子贮藏前需要干燥,主要是通过减少水分以抑制细胞有氧呼吸C [解析] 慢跑消耗的能量相对比较少,且慢跑时氧气供应比较充足,避免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肌肉酸胀,A正确。
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相对比较小,零上低温条件下水果蔬菜不易产生冻害,且能尽量减少有机物消耗,B正确。
马铃薯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C错误。
种子干燥主要蒸发掉的是自由水,自由水减少,呼吸作用减弱,D正确。
6.如图为某农作物在不同条件下CO2吸收速率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ef段下降,净光合作用强度下降B.ef段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C.ab段光合作用强度增大而呼吸作用强度不变D.不同CO2浓度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温度不同C [解析] 从曲线图看出,ef段下降,净光合作用强度下降,A正确;从曲线图看出,ef段时CO2吸收速率大于0,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B正确;温度改变,呼吸作用强度也不断改变,C错误;由两条曲线的形状和高度可知,饱和CO2浓度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大的点是b点,而大气CO2浓度条件下净光合速率最大的点是e点,对应的温度不同,由此说明不同CO2浓度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最适温度不同,D正确。
7.如图表示水稻一个成熟叶肉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代表细胞器)。
下列有关分析和判断中错误的是( )A.水稻细胞中,有a的细胞一定有b,而有b的细胞不一定有aB.如果用18O标记图中的①,则可能会出现少量的具有18O的④C.在b内膜上分布有ATP合成酶,而在a的基质中没有ATP合成酶D.此类细胞可作为观察a和b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D [解析] ①~④分别代表CO2、H2O、丙酮酸、O2,a、b分别代表叶绿体、线粒体。
水稻细胞中,有a(叶绿体)的细胞一定有b(线粒体),而有b的细胞不一定有a,如根细胞,A 正确。
用18O标记图中的①(C18O2),在C3的还原阶段,一部分18O转移到C6H1812O6中,同时生成一部分H182O,部分含有18O的水可以参与光反应生成④(18O2),B正确。
b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肯定分布有ATP合成酶,而在a的基质中仅进行暗反应,故没有ATP合成酶,C 正确。
由于叶绿体为绿色,经健那绿染色后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二者混在一起不易观察区分,D错误。
8.科学家在研究光合作用时,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前,他向一个密闭容器的溶液中加进了ADP、磷酸盐、光合色素及有关的酶等(见图甲)。
实验时,按图乙的限制条件(光照、CO2等)进行,并不断测定有机物的生成率。
随着时间的推移,绘出了曲线图(见图乙)。
下列对此有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曲线AB段平坦,是因为无CO2,不进行暗反应,所以不能生成(CH2O),这个阶段相当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B.出现BC段的原因是暗反应的进行也需要光照,既有CO2,又有AB段产生的[H]和ATP,故有机物生成量较多C.曲线CD段迅速下降的原因是[H]和ATP不足D.这位科学家设计的这个图甲装置相当于植物的叶绿体B [解析] 分析题图乙可知,AB有光照、无CO2,不进行暗反应,所以不能生成C6H12O6,相当于只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A正确;分析题图乙BC段可知,该段无光照,但有二氧化碳,可以利用AB段产生的[H]和ATP进行暗反应,短时间内生成较多的有机物,相当于只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不需要光照,但是需要光反应提供的ATP和[H],B错误;CD段由于BC段[H]和ATP的消耗,[H]与ATP的量不足,暗反应减弱,有机物生成速率减慢,C正确;分析图甲装置可知,密闭容器的溶液中加进了ADP、磷酸盐、光合色素、五碳糖及有关的酶等,相当于植物细胞的叶绿体,D正确。
9.将某种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该植物光合作用CO2的固定量与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20 ℃时该植物不能生长B.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0 ℃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C.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 ℃的条件下,该植物能正常生长D.每天交替进行12 h光照、12 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45 ℃的条件下,该植物能正常生长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表格中两个指标分别是光照下CO2的固定量——总光合速率,黑暗中CO2的释放量——呼吸速率。
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20 ℃时,总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该植物能生长,A错误;对比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可知,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35 ℃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B错误;每天交替进行光照和黑暗处理时,35 ℃条件下,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12×3.25-24×1.5=3(mgCO2),因此该植物可以正常生长,C正确;同理,45 ℃条件下,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0,植物不能正常生长,D错误。
10.研究人员从一种野生植物的贮藏根中提取出一种化学物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能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有人认为是一种能催化蔗糖水解的酶。
请回答以下问题:(1)写出鉴定此物质的化学本质是否是蛋白质的两种方法:第一种鉴定方法:。
第二种鉴定方法:。
(2)为了探究此物质是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还是催化蔗糖水解的酶,研究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请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水浴加热后,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物质是能催化蔗糖水解的酶;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该物质是能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解析] (1)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会产生紫色反应;不溶于水的蛋白质在蛋白酶的催化下可以水解为溶于水的多肽、氨基酸。
(2)葡萄糖是还原糖而蔗糖是非还原糖,但蔗糖水解的产物为还原糖,若两支试管都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该物质是能催化蔗糖水解的酶;若两支试管都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蔗糖没有水解而葡萄糖被分解,故该物质是能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
[答案] (1)用双缩脲试剂用蛋白酶处理(2)两支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两支试管均不出现砖红色沉淀11.水蕴草是多年生草本沉水植物。
图甲表示水蕴草叶肉细胞中气体交换情况,图乙表示该植物叶肉细胞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假设水蕴草的叶肉细胞处于只存在图甲中的③④标号的状态时,对应图乙中的时刻(区段)是________。
处于图乙中B点以后状态时,对应图甲存在的数字标号是________。
(2)图乙中C点以后限制光合速率增长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将水蕴草放在特定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结果如表所示:在昼夜不停的光照下,该植物生长的最适宜温度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