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描述性研究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12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描述流行病学。
描述性研究利用已有的资料或对专门调查的资料,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绘、叙述出来。
描述性研究在揭示因果关系的探索过程中是最基础的步骤,可以说,对任何因果关系的确定,无不始于描述性研究。
例如,当对某病的情况了解不多的时候,往往总是从描述性研究着手,取得该病的分布特征,从而获得有关的研究假设的启发,进而逐步建立研究假设,为分析性研究提供线索。
描述性研究中,除现况研究外,尚包括筛检、生态学研究等方法。
第一节现况研究概述一、概念现况研究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与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个特定的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患病情况或是否患病组的暴露情况。
由于所收集的资料一般不是过去的暴露史或疾病情况,也不是通过追踪观察将来的暴露与疾病情况,故又称为横断面研究(cross-sectional study)。
由于这种研究所得到的疾病率,一般为在特定时点或时期与范围内该群体的患病频率,故也称之为患病率研究(prevalence study)。
二、现况研究的目的(一)掌握目标群体中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状态通过现况研究来揭示目标群体中某病的患病率,以及在不同人群特征上的分布状态是这类研究最常见的用途。
对此经常采用的方法是抽样调查。
例如,若要掌握某个区域内目前居民的酒精性肝病的患病情况,则可通过某种抽样技术,从这个区域的人群(目标人群或总体)中,随机地选取足够数量的合格的研究对象(样本),对此逐个进行酒精性肝病的调查和检测,并同时收集有关的研究因素,诸如,是否饮酒及其程度、性别、年龄、职业,等等,然后分析求得按不同研究因素分组(类)的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水平。
(二)提供疾病的致病因素的线索任何一个病因未明的疾病,其病因的最终揭示无不始于描述性研究。
1、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常规检测记录或通过专门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进行分组,描述人群中有关疾病或健康状态以及有关特征和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人群、地区和时间)分布的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2、选择偏倚如果研究人群在一些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重要因素方面与一般人群或待研究的目标人群存在差异,即研究人群(样本)不是目标人群(总体)的一个无偏的代表,将会引起选择偏倚。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又称病因分值,是指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4、灵敏度又称真阳性率,即实际有病而按该筛检试验的标准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百分比。
它反映了筛检试验发现病人的能力。
5、盲法临床试验中研究对象一般都是人,为了去除人(包括研究对象、观察者及资料整理和分析者)的主观心理因素对研究结果产生的某些干扰作用,观察结果时最好使用盲法,盲法分为单盲、双盲、三盲法。
6、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由果及因的回顾性研究。
先按疾病状态确定调查对象,分为病理组和对照组,然后利用已有的记录、或用询问、或天蝎调查表的方法,了解其既往(发病前)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的联系。
7、病死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因某病死亡者占该病患者的比例,表示某病患者因该病死亡的危险性。
8、阴性似然比是筛检结果的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
9、混杂是指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地估计的系统误差。
10、效应修正作用也叫交互作用。
两个或多个原因相互依赖发生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效应。
效应修正因素是对研究中病因的效应起修饰作用的因素。
11、入院率偏倚也叫Berkson偏倚。
当利用医院病人作为病例和对照时,由于对照时医院的某一部分病人,而不是全体目标人群中的一个随机样本,又由于病例只是该医院或某些医院的特定病例,因为病人对医院及医院对病人双方都有选择性,所以作为病例组的病例也不是全体病人的随机样本,因而难免产生偏倚,特别是因为各种疾病的入院率不同导致病例组和对照组某些特征上的系统差异。
第二章 描述性研究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流行病学最基本的的研究方法。
它往往是病因不明疾病病因探索的起点。
第一节 描述性研究概述一、 概念描述性研究是利用专门设计调查的资料或已有的资料,按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及不同时间即三间分布的特点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的分布情况真实地描绘、叙述出来。
为进一步建立病因假设和病因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描述性研究在揭示因果关系的探索中是基础的步骤。
二、 描述性研究的种类主要有病例调查、暴发研究、生态学研究和现况调查等。
(一) 病例调查病例调查——又称个案调查,是指对个别病例或相应的个体及周围环境进行调查。
(二) 生态学研究生态学研究——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某种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生态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以群体为单位。
生态学研究是从许多因素中探索病因线索的一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提供信息的不完全性。
可以说是一种粗线条的描述性研究。
(三) 现况调查(详见第二节)三、 描述性研究的主要用途1、社区诊断:可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在该社区人群的分布及其特征。
调查和评价该社区的某些疾病。
为进一步干预提供依据。
2、描述和分析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态之间的关联,为进一步的病因研究和危险因素研究提供线索。
3、通过比较实施疾病防控对策前后的资料,为评价其效果提供基础信息。
第二节 现况研究概述一、 概念现况研究(调查)——是研究特定时点或时期与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即是调查这个特定的群体中的个体是否患病和是否具有某些变量或特征的情况,从而探索具有不同特征的暴露与非暴露组的患病情况,或是否患病组的暴露情况。
现况调查因为所用的指标主要是患病率——患病率调查。
又因现况调查在某一时点收集的反映该时点的暴露或疾病情况。
——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现况调查主要用于病程较长、发病率较高的疾病。
二、 现况研究的目的(一)掌握人群中疾病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状态。
流行病学一.三大研究的特点(一)描述性研究1.以观察为主要手段,不对研究对象采取任何的干预措施,仅通过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分析和总结研究对象的特点。
2.描述性研究中,开始时不设立对照组,暴露与结局的时序关系难以确定等原因,因果推断有局限性,但可作一些初步的比较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线索。
(二)分析性研究1队列研究:(1)属于观察法:暴露不是人为给予的,不是随机分配的,而是研究之前客观存在的。
(2)设立了对照组(3)由因及果:一开始就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在纵向前瞻观察其果。
(4)能确证暴露于结局的因果关系:先因后果且能计算结局的发生率,估计暴露人群发生某结局的危险程度,因而能判定因果关系。
2.病例对照研究:①属于观察法;②设立对照组;③观察方向由果及因;④不能确实证明暴露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三)实验性研究(前瞻、干预、随机、)1.属于前瞻性研究,干预在前,效应在后。
2.随机分组,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把研究对象分配到实验组或对照组,以控制研究中的混杂和偏倚。
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对象均来自同一样本人群,其基本特征,自然暴露因素和预后因素应相似,这点与观察性研究不同。
类实验(quasi-experiment)在一些研究中,因为受实际条件限制不能随机分组或不能设立平行的对照组,这种研究称为类实验。
4.有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这是与观察性研究的根本不同点。
二.优点与局限性(一)病例对照研究优点1.特别适合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往往是唯一选择,因为病例对照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
2.省钱,省力,省时间,易于组织实施。
3.广泛探索病因的同时,还可应用与其他方面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
4.同时研究多种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广泛探索病因。
5.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局限性1.不适合于人群中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2.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
3.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第三章描述性研究一、作业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1型题]1. 描述性研究具有以下哪项特征A. 描述性研究以个体为单位收集和分析资料B. 描述性研究选择不同性质的人群进行对比C. 被调查人群是以随机抽样的方式获得的D. 描述疾病分布的特点,可提供疾病的病因线索E. 描述性研究可以验证病因假设2. 描述性研究主要适用于A. 确定病因B. 疾病分布调查C. 预防效果研究D. 确定疾病危险因素E. 疾病自然史研究3. 现况研究的优点正确的是A. 可以确定疾病的病因B. 调查时可以同时测定多种因素C. 抽样调查时样本数量都比较小D. 不存在幸存者偏倚E. 调查偏倚较少4. 下述不属于现况研究目的的是A. 揭示人群患病状况B. 提供疾病致病因素线索C. 分析疾病危险因素D. 确定高危人群E. 对疾病监测等资料质量评价5. 不属于普查的优越性是A. 可以早期发现和诊断疾病B. 能寻找出全部病例C. 没有抽样误差D. 可以普及医学卫生知识E. 资料比较全面细致6. 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的研究方法是A. 监测B. 个案调查C. 现况研究D. 生态学研究E. 暴发调查7. 抽样调查的特点不包括A. 不适于患病率低的疾病B. 调查进度快、工作量相对较小C. 设计、实施较复杂D. 样本量小容易发现遗漏E. 用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8. 为保证样本能反映总体状况,在设计时需考虑A. 调查对象变异是否比较大B. 样本量是否足够大C. 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D. 抽样方法是否可行E. 以上都是9. 样本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 样本量宜大不宜小B. 样本量越大资料越准确C. 样本量足量就好D. 样本量大小由调查可行性决定E. 样本量估计不能采用经验法10.Minimum error of sampling study:A. Simple random samplingB. Systematic samplingC. Stratified samplingD. Cluster samplingE. Double blind method11. 能够实现早期发现和治疗患者的方法是A. 普查B. 抽样调查C. 生态学研究D. 纵向研究E. 个案调查[A2型题]12. 欲调查某市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应采用哪种调查设计方法A. 所有医院病例报告B. 生态学研究C. 全市住院或门诊病人普查D. 全市住院或门诊病人抽样调查E. 现况调查13. 某地区为调查中、小学生近视率以及在不同年级、城乡中的分布状况,在全区60所中、小学中进行抽样调查。
描述性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通过描述、总结和解释数据来分析现象
的研究方法。
它旨在描绘事物的现状和特征,而不是探究其内在规
律或因果关系。
描述性研究方法通常用于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
学等领域,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现象和现实情况。
首先,描述性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一是侧重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研究者会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的数据,然后
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总结。
这样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
解研究对象的特征和现状,为后续分析和解释奠定基础。
其次,描述性研究方法注重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研究者在
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时,需要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确保数据
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地描述研究对象的特征
和现状,为后续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另外,描述性研究方法还注重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
研究者需
要通过统计分析、图表展示等方式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
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对数据进行解释,解
释数据背后的含义和现象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
总的来说,描述性研究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数
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研究对象的
特征和现状。
在实际研究中,描述性研究方法常常与其他研究方法
相结合,共同为研究和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现象和现实情况,为问题的解决和决策的制
定提供科学依据。
描述性研究论文范文描述性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旨在收集和分析现象的存在情况。
它不涉及任何干预或干预,只是观察和记录发生的事实。
描述性研究可以用于描绘人群特征、发现模式和趋势、了解事件的分布和关系等。
它可以通过调查、观察、文献回顾和实际统计数据等多种途径进行。
描述性研究有几个特点。
首先,它是对一组现象或事件的全面描述,包括其特征、性质、规模和分布等方面。
其次,描述性研究不涉及干预或干预,只是观察和记录现象的存在情况。
第三,描述性研究主要关注描绘和总结已有的情况,而不是发展新的理论或解释。
描述性研究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调查问卷、访谈或观察等方法,描述群体的特征、意见和行为。
在医学和卫生领域,描述性研究可以被用来描绘疾病的患病率、病情分布和医疗资源分布。
在经济学和市场研究领域,描述性研究可以用于分析市场需求、消费者行为和产品定位等。
在教育领域,描述性研究可以用来分析学生的成绩分布、学习方法和学校效果等。
下面是一个实例来说明描述性研究的应用。
假设我们想了解一些城市的人口特征。
我们可以使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如年龄、性别、种族、教育水平和职业等信息。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这些数据,例如计算平均年龄、男女比例、受教育程度的分布和不同职业的比例等。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关于该城市人口特征的全面描述。
总而言之,描述性研究是用于描述一组现象或事件的特征、性质、规模和分布的研究方法。
它具有全面描述、不涉及干预和主要描绘已有情况等特点。
描述性研究在社会科学、医学、经济学和教育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在进行描述性研究时,适当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非常重要。
通过描述性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和总结现象的特征和存在情况,为后续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