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189.88 KB
- 文档页数:73
版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本研究通过调查与分析,研究了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提出了一些建议。
【引言】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然而,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本研究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旨在提出合理的建设方案,以改善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状况。
【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多个自然保护区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当前的状况和问题。
然后,我们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观察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和需求,以确定可能的解决方案。
【结果】调查发现,目前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交通设施不完善,限制了自然保护区的交流与活动;二是生活设施薄弱,影响了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生活条件;三是信息设施不健全,阻碍了自然保护区的科普宣传工作。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一是完善交通设施,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二是加强生活设施建设,提升工作人员和游客的生活品质;三是建设信息设施网络,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科普宣传效果。
【讨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的研究,应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需根据自然保护区的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建设方案,确保项目的可行性。
其次,要充分调研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避免重复造轮。
此外,要注意合理配置资源,确保投入产出的平衡。
最后,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和组织合作,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
【结论】本研究对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将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是保护珍稀物种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针对一个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进行研究,并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
2. 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建设一个具有完善设施和资源的自然保护区,以促进珍稀物种的繁衍和保护,并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资源。
3. 可行性研究方法为评估该项目的可行性,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 进行项目地点的实地考察,了解生态环境和资源情况;- 调研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并分析其经验和教训;- 进行市场需求调研,评估生态旅游市场的潜力;- 评估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并进行财务分析。
4. 可行性研究结果基于研究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项目地点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适宜的生态环境,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较高;- 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表明,自然保护区建设能够有效保护珍稀物种,并为当地经济带来可观利益;- 生态旅游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成本可通过适当的策略和合理的管理得到回收。
5. 项目可行性建议基于研究结果,我们提出以下项目可行性建议:- 继续进行进一步的环境调查和评估,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吸引游客并提升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 建立与当地社区的合作机制,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 加强财务管理和监控,确保项目的经济效益。
6. 结论通过本可行性研究,我们认为该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项目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发展潜力。
我们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策划,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报告编号:YT-FS-2496-11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完整版)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互惠互利共同繁荣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完整版)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
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一、地理概述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
该海域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临近我市城区和港口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自然环境状况(一)海底地貌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
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
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
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
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
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
完整版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背景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然资源受到过度开发和污染的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成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自然保护区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因此,开展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保护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标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1. 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和特点;2. 分析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3. 研究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4. 提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研究内容1.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和特点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国设立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了14.9%左右,分别分为严格保护区、普通保护区和自然风景区。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主要是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环境。
但是,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例如:交通不便、电力设施落后、通讯网络不畅等。
2.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加强自然保护工作、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和保护能力,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对于自然资源的长期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3.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本研究对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估。
结果表明: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可行的,但在实施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例如:自然保护区的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因素,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规划,确保其可行性。
4.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本研究提出了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包括:- 制定详细的规划设计方案,确保符合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要求和保护标准;- 加强项目管理,优化项目实施流程,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反馈项目实施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项目。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青岛考察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一、地理概述二、自然环境状况(一)海底地貌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坑口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中古沉积体。
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沉积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
基底为燕山期大理石。
央有后期侵扰的基岩脉。
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
从第四纪晚期二叠纪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砾沉积,这是该市市内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
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人工湖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复杂,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
这两个成矿时期已经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
进入全新世沉积开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海水,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
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
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该区潮流冲刷深槽的两侧,是堆积地貌代表地形。
该区沙脊主要有三条,顺潮流方向,呈长条状,规模大小不一。
沉积物以中粗砂为主,分选好,含少量或绝不含粘土。
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分流或水流扩散流速减小情况下形成的堆积体。
受潮流控制并与原始地形有关。
其中最大的是南沙,东西长5km,南北宽0.6km。
东端潜伏在深处泥面以下,沙层厚度约8m,是本区主要就的黄沙矿体。
另一条是北沙,是中央水道与赤岛一小麦岛外呈nee—sww向延伸的水道之间的沙脊。
该沙脊断断续续地分布,东西长约6km,南北宽约0.2~0.5km,有分选很好的砂砾沉积。
第三条沙脊为大竹沙脊,断断续续出现在竹岔水道两侧,由砾砂和中砂组成,分选好。
较细以上三条沙脊都是与时尚界方向一致的长条状沙体,沙脊最高处水深小于10m,沙脊以深槽间隔,呈西北侧放射状排列在胶州湾口外,每这处一处沙脊又由许多呈雁行状排列的砂体组成。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项目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建设单位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项目可行性研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主要研究结论及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项目建设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项目场址和建设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项目选址...........................................................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场址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建设条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总论1.1项目提要项目名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地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法人名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项目法人代表**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建设目标以保护和改善保护区生境、防止荒漠化为目的,高标准、高质量、有重点地逐步实现保护区基本建设标准化,保护管理科学化,研究实验现代化,经营利用合理化。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结合保护区实际,围绕建设目标,确定以下建设内容:1、新建保护区访问培训中心1处,包括办公楼1幢,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2、实施保护区围栏封育100公里;3、新建种苗繁育基地250亩;4、建立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1套;5、购置办公电脑及配套设施20台(套)。
项目建设期建设期限2019年一年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新建保护区访问培训中心投资550万元,占总投资的%;实施保护区围栏封育工程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新建种苗繁育基地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建立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购置办公电脑及配套设施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
项目建设资金全部申请中央预算内国债资金。
项目效益本项目效益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其中:生态效益表现为:有利于保护区的植被恢复,野生植物种群数量增加,有效防治荒漠化,减少沙尘暴发生次数,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使整个荒漠化生态系统按照自然演变规律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对保护武威、金昌乃至河西走廊、华北地区、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效益表现为:有利于改善项目区所在地区群众的生存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通过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建设,将进一步增强保护区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将有效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摘要: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中科院刘瑞玉院士(1992年)在《胶州湾生态学和生物资源》一书中指出,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栖息的鱼类约有100多种,其中暖温性种占61%,暖水性种占23%,冷温性种占17%,优势种有斑鰶、梭鱼、青鳞鱼和牙鲆,其它优势种有赤鼻棱鳀、中颌棱鳀、细条天竺鱼、鳀、长蛇鲻、黄鲫、带鱼、焦氏舌鳎、白姑鱼、长绵鳚、黄姑鱼、短吻舌鳎、油魣、绿鳍马面魨、鲈、银鲳、木叶鲽、皮氏叫姑鱼等,23种鱼构成渔获尾数的96%,1989年初,沿海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在国家海洋局统一组织下,进行调研、选点和建区论证工作,选划了昌黎黄金海岸、山口红树林生态、大洲岛海洋生态、三亚珊瑚礁、南麂列岛等五处海洋自然保护区,1990年9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一、地理概述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域,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保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
该海域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临近我市城区和港口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自然环境状况(一)海底地貌拟选海域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
根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覆盖。
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
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
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
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始,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
****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名称:****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目录第一章项目摘要 (1)1.1项目名称 (1)1.2承担单位 (1)1.3项目性质 (1)1.4项目建设地点 (1)1.5项目建设期限 (1)1.6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1)1.7项目建设投资 (5)1.8资金来源 (5)1.9效益分析 (5)1.10编制依据 (6)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1项目背景 (8)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0)2.3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3)第三章保护区管理 (16)3.1项目区保护工作现状 (16)3.2保护区管理总体目标 (16)3.3保护区管理组织机构 (17)3.4保护区管理措施 (18)第四章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 (19)4.1单位性质 (19)第五章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21)5.1项目区基本情况 (21)5.2保护区域资源概况 (23)5.3保护区域建设地点 (30)5.4增殖救护研究中心建设地点及建设条件 (34)第六章工艺技术方案 (35)6.1工艺流程 (35)6.2主要技术方案 (35)第七章项目建设目标 (45)7.1项目建设目标 (45)7.2项目建设任务 (45)7.3建设规模 (46)7.4总体布局 (47)第八章项目建设内容 (53)8.1建设内容 (53)8.2土建工程 (53)8.3仪器设备 (59)第九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62)9.1投资估算依据 (62)9.2投资估算 (62)9.3资金来源与筹措 (67)第十章项目建设期限及实施进度安排 (68)10.1建设期限 (68)10.2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68)10.3项目实施进度 (69)第十一章土地、规划和环保 (70)11.1土地、规划 (70)11.2环保 (70)第十二章项目组织管理与运行 (73)12.1项目实施组织管理 (73)12.2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75)12.3项目运行经费的解决 (77)第十三章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 (78)13.1效益分析 (78)13.2风险分析 (79)第十四章招标方案 (81)14.1项目招标的组织形式 (81)14.2项目采用的招标方式 (81)14.3招标范围 (81)第十五章结论与建议 (84)15.1结论 (84)附表:附表1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表附表2 项目建设内容投资一览表附表3 项目选址和建设条件表附表4 招投标事项申请表附图:附图1 项目地理位置示意图附图2 ****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附图3 项目增殖救护研究中心总平面布置图附件:第一章项目摘要1.1项目名称****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1.2承担单位****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局1.3项目性质新建1.4项目建设地点天水市****区娘娘坝镇1.5项目建设期限2012年~2013年1.6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大鲵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2350公顷,分管护设施、科研监测设施、宣传教育设施和办公及附属设施四大块进行建设,建设内容及规模为:1. 管护设施:建设永久性界碑20个、标牌30个,宣传牌7个,围栏5000m,在望天河、北峪河、庙川河、花园河、响潭河、螃蟹河六条支流分别建立基层保护站,每个保护站30 m2、砖木结构。
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本报告通过对某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政策法规情况进行分析,对建立保护区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通过对资源环境进行调查和评估,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保护区的可行性及其可能产生的效益和影响。
报告指出,基于当前的资源环境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保护区是可行的,并且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保护区是指为保护特定自然和文化景观、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过程而划定的区域,其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保护区的建立对于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稀物种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对建立保护区也逐渐认识到了保护区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某地区建立保护区的倡议。
因此,对该地区的保护区可行性进行研究,对促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1. 了解该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包括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资源状况等;2. 了解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当地经济结构、居民收入水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3. 了解该地区的政策法规情况,包括环保政策、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政策等;4. 分析建立保护区对该地区的影响和效益。
三、研究方法1. 调查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收集,了解该地区的资源环境特征、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政策法规情况。
同时,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获取该地区的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的数据。
2. 数据分析通过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该地区的资源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法规情况,并据此评估建立保护区的可行性。
3. 专家评估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和论证,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四、研究内容1. 资源环境状况分析调查了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现该地区存在大面积的耕地和林地,同时受到工业活动和城市化的影响。
植被覆盖以草原和森林为主,水资源丰富,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污染和过度开发的问题。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研究报告(2)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研究报告3、降水4、雾本区海雾频繁,夏季是海雾盛行季节,以东南风产生的雾最多。
雾多发生在4—7月,4个月约占年平均值的80%,尤以6、7两月最多。
雾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达9天(1997年5月)。
本区的雾一般在傍晚发生,入夜浓度逐渐增加,至次日晨最浓,到中午消失,风大时消失更快。
5、冰冻砂矿区处于胶州湾口外,冰冻情况不同于胶州湾。
受海流等的影响一般不结冰,特别是近几年来,气候有逐渐变暖趋势,湾内很少结冰,矿区更无结冰可能。
6、相对湿度砂矿区为明显的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温和,雨量较多,四季分明,具有春迟、夏凉、秋爽、冬长的气候特征。
7、灾害性天气影响该海区的灾害性天气有寒潮、风暴潮和台风,出现这种过程若恰遇天文大潮,则海面升高,并且伴随有狂风巨浪,造成沿岸道路破坏,码头被毁,船只沉没,房屋倒塌,良田、果园、养殖场被淹没,同时破坏海上构筑物,造成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近几十年来影响本海区的灾害性天气较少。
(五)水环境该海域水交换能力强,水化学环境各项指标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其中磷酸盐、pb 和hg含量符合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二类),其余指标均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一类)。
三、自然资源状况胶州湾外拟选保护区海域不仅是多种鱼虾类的产卵、索饵、肥育场和鱼类洄游通道,同时也是国家二级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文昌鱼的栖息地,其渔业地位十分重要和敏感。
(一)浮游生物(二)鱼卵、仔稚鱼5月是多种鱼类的产卵期。
经调查,该海域获得鱼卵的有7个种类,隶属于4个目7个科。
鱼卵的种类组成均为浮性卵,其数量基本呈北高南低趋势,并以鳀鱼卵的数量最多。
从浮性鱼卵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可看出,胶州湾外海海砂开采水域是多种经济鱼类重要的产卵场。
但2001年5月上旬的调查中未采到仔、稚鱼。
5月份下旬调查时,正值大部分经济鱼类的产卵、育幼时期,因此捕获的各种鱼类种群结构中,幼鱼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体重很小。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1 基本情况 (1)1.1保护区基本概况 (1)1.1.1自然地理条件 (1)1.1.2 自然资源条件 (5)1.1.3社会经济条件 (7)1.2保护区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10)1.2.1 管理机构 (10)1.2.2 人员配备 (11)1.2.3资产规模 (11)1.2.4财务收支情况经费保障情况 (12)2保护区现状评估 (12)2.1示范效应 (12)2.1.1 生态效益 (12)2.1.2社会效益 (14)2.1.3 经济效益 (15)2.2现有能力状况 (15)2.2.1基础功能设施日渐完善 (16)2.2.2 科研能力建设效果显著 (16)2.2.3 宣传教育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17)2.2.4森林资源安全不断巩固 (17)2.3以前年度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及取得的效果 (17)2.4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18)3项目建设方案 (19)3.1建设依据 (19)3.2建设内容 (20)3.2.1管护设施 (20)3.2.2科研监测设施 (22)3.2.3宣传教育设施 (23)3.2.4 综合科学考察 (24)3.3项目组织实施条件 (24)4项目预算安排 (26)4.1项目预算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情况 (26)4.2投资测算 (27)4.2.1管护设施能力建设 (27)4.2.2科研监测设施能力建设 (28)4.2.3宣传教育设施建设 (28)4.2.4综合科学考察 (29)4.3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29)5预期效果 (30)5.1生态环境效益 (30)5.2经济效益 (30)5.3社会效益 (31)附表1河北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2014年度专项资金预算安排表附表2河北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项资金测算表附表3河北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表附件1国办发[2007]2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布河北某等19处新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单的通知》复印件附件2 《国家林业局关于河北某等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批复》(林计发[2008]20号)附件3 《河北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资料附件4 《河北省林业局关于河北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人员及内设机构的批复》(冀林人字[2006]25号)附图1河北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置图附图2河北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布局图附图3河北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图附图4 河北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分布图附图5 河北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图附图6 河北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分布图1 基本情况河北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于2002年10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7年4月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报告名称: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报告目的:通过对目标区域进行调研,评估自然保护区建区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调研范围:选定目标区域进行野外调研,包括地理环境、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的调研。
调研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文献资料收集、专家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调研内容:1. 目标区域地理环境调研:对目标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进行调研,评估其适宜性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条件。
2. 目标区域生物多样性调研:对目标区域的植物种类、动物种群、生物地理特点等进行调研,评估其生物多样性价值和保护潜力。
3. 目标区域社会经济影响调研:对目标区域的人口分布、经济发展情况、社会影响等进行调研,评估自然保护区建设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4. 自然保护区建设可行性评估:根据以上调研结果,评估自然保护区建区的可行性,包括政策法规支持、社会接受度、经济可行性等方面。
调研结论和建议:1. 目标区域地理环境适宜性评估:目标区域地理环境条件较好,适宜建设自然保护区。
2. 目标区域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目标区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建设自然保护区具有重要意义。
3. 目标区域社会经济影响评估:建设自然保护区对当地社会经济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可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减少不利影响。
4. 自然保护区建设可行性评估:根据综合分析,认为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可行的,但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建议:1. 制定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和管理方案,明确保护区范围和管控措施。
2. 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他们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度。
3.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能力,推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
4. 加强科研和监测工作,收集、整理和利用相关数据,为保护区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根据调研结果和建议,建设自然保护区是可行的,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和保护建议。
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一、背景和目的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生态系统而建立的特定地区。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评估在特定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可行性,对环境、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了解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和经验案例。
2. 现场实地调查:前往待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区域,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特点。
3. 与相关方面进行访谈:与当地政府、科研机构、社区居民等进行座谈,了解他们对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看法和意见。
三、调研结果1. 自然环境:根据实地调查,该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2. 社会影响:该区域存在一定数量的居民和农业活动,建立自然保护区可能对当地社区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进行适当的社会调查和风险评估。
3. 经济影响: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能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评估其对当地农业、旅游等产业的潜在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4. 政策环境:国家对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支持度较高,有助于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但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 进一步开展社会调查和风险评估,了解当地社区对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态度和意见,并制定合理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2. 制定详细的保护措施和管理计划,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能有效进行。
3. 组织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度和支持度,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4.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共同推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五、结论综合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建区的可行性,认为在该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可行的,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沟通,合理平衡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自然保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4篇)【导语】有关自然爱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怎么写出亮点?整理了4篇优秀的《有关自然爱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通用版范文,有规范的开头结尾写法和标准的书写格式。
是您写出深受大家欢迎的调研报告抱负参考模板,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第1篇】有关自然爱护区建区可行性调研报告以青岛为例:一、地理概述拟选划的青岛文昌鱼珍稀水生动物自然爱护区位于胶州湾口外,竹岔岛东北,大桥岛以东海疆,距青岛市区以南五公里,南部紧邻大公岛岛屿生态系统省级自然爱护区,中心区位于南沙一带(东经120°20′15″-120°24′49″;北纬35°57′57″-36°00′18″)。
该海疆周边有进出胶州湾的主要航道和锚地,并接近我市城区和港口区,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二、自然环境状况(一)海底地貌拟选海疆位于鲁东隆起区东南的沿海地带,是灵山岛坳陷与胶莱坳陷的结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长,呈新月形展布。
该处砂体是块古沉积体。
依据柱状取样,钻孔和浅地层剖面资料,除北部边缘沟底部有基岩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积物掩盖。
基底为燕山期花岗岩。
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岩脉。
该区自中生代末期花岗岩侵入之后,处于稳定状态,长期受风化侵蚀。
从第四纪晚期更新世开头,有陆相冲洪积沉积,该时期沉积了大量由花岗岩等风化形成的以长石石英为主的砂、砾沉积,这是该区砂矿形成的主要时期。
冲洪积沉积之后,发育了湖泊和沼泽,该时期沉积物岩性简单,以粘土,粘土质细砂为主。
这两个成矿时期形成m2矿层(陆相砂)的主矿体。
进入全新世海水开头入侵初期是以粗砂为主的海陆过渡沉积,该时期是m1矿层(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时期。
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积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为中心的潮流沙脊。
砂体四周的海底地貌比较简单。
侵蚀地貌和积累地貌都很发育。
具有代表性的侵蚀地貌是三条侵蚀深槽。
(1)由胶州湾口向东偏南方向延长(中央水道湾外部分),长20km,宽2~3.5km,水深在20m以上,水深45m;(2)竹岔岛东西两侧侵蚀深槽,槽底有钙质或铁质胶结物团块粉沙质粘土和粘土质粉沙掩盖,水深均在20m以上。
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 总论1.1 项目提要项目名称某某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建设地点某某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项目法人名称某某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项目法人代表罗某某( 某某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项目性质新建项目建设目标以保护和改善保护区生境、防止荒漠化为目的,高标准、高质量、有重点地逐步实现保护区基本建设标准化,保护管理科学化,研究实验现代化,经营利用合理化。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结合保护区实际,围绕建设目标,确定以下建设内容:1、新建保护区访问培训中心 1 处,包括办公楼 1 幢,建筑面积3000 平方米;2、实施保护区围栏封育100 公里;3、新建种苗繁育基地250 亩;4、建立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 1 套;5、购臵办公电脑及配套设施20 台(套)。
项目建设期建设期限 1 年项目投资规模与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万元,其中:新建保护区访问培训中心投资550 万元,占总投资的%;实施保护区围栏封育工程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新建种苗繁育基地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建立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购臵办公电脑及配套设施投资万元,占总投资的%。
项目建设资金全部申请中央预算内国债资金。
项目效益本项目效益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其中:生态效益表现为:有利于保护区的植被恢复,野生植物种群数量增加,有效防治荒漠化,减少沙尘暴发生次数,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使整个荒漠化生态系统按照自然演变规律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对保护武威、金昌乃至河西走廊、华北地区、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效益表现为:有利于改善项目区所在地区群众的生存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
通过进一步加强保护区建设,将进一步增强保护区的社会影响力,有助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将有效推进生态建设步伐,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保护区乃至全省自然保护区培训合格人才,推进全省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
经济效益表现为:通过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将更进一步提高区内植被盖度,在某某绿洲周围建立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遏制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风沙侵袭,使保护区毗邻的万顷农田得到有效庇护,对保障某某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强大的支持作用。
1.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 号);——林业部《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某某古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1.3 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3.1 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限为 1 年。
1.3.2 建设范围某某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389882.5 公顷。
1.3.3 投资规模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1264.317 万元。
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07.00 万元,占总投资的63.83%;设备投资300.40 万元,占总投资的23.76%;其它投资156.917 万元,占总投资的12.41%。
1.3.4 主要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备项目单位指标号注1 保护工程2221.1 瞭望塔 万元/ 座 15 1.2 封护围栏 万元/ha0.1052 科研宣教工程 2.1 宣教、培训中心万元/m0.122..2 水文监测站万元/m0.12.3 气象观测点 万元/ 个 1 2.4 环境监测点 万元/ 个 3 2.5 种质基因库 万元/m0.1 2.6交通要道标识 万元/ 套103基础设施工程3.1管护点 万元/m20.13.2 防火道路维护万元/Km 2 3.3巡护车 万元/ 台204其它4.1勘察设计费 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 5.0%4.2建设单位管理费 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 1.0%4.3工程监理费 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 1.5%4.4不可预见费 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 2.5%5基本预备费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 3.0%1.4 可行性研究结论综合分析认为,通过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区内植被覆盖度,遏制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风沙侵袭,在某某农区外围建立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不仅使保护区毗邻的万顷农田得到有效庇护,有力保障某某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减缓荒漠化的进程,调节区内的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保护武威、金昌、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部的安全生存,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环境和国际声誉必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因此,加强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建设不仅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保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保存人类遗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具有全球意义。
通过认真研究和论证,本项目建设条件较好,总体布局合理,建设规模适宜,资金投入适当,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
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迫切希望立项投资,尽快实施。
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与由来自然保护区建设是我国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方面起着骨干和核心作用。
我国自然保护区经过50 年的发展,目前数量已达到2349 处,已基本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功能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有效保护了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45%的天然湿地以及20%的天然优质森林,涵盖了超过30% 的荒漠化地区,对遏制生态恶化、维护生态平衡、优化生态环境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经济和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生态保障。
2某某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连古城保护区或保护区) 原称为“某某县连古城沙生植物自然保护区” ,是 1982 年经某某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0 年,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将连古城自然保护区面积扩大到389882.5hm , 比原有面积扩大 20 多倍,占某某国土面积的 25%。
2001 年 12 月通过国务院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评审会, 2002 年 7 月 2 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连古城自然保护区呈半环状屏蔽着某某绿洲,对维护生态安全 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绿洲外围的天然沙生植被有 70%分成布在保护区内。
近年来,某某绿洲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减少 及人为经济活动的加剧,绿洲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特别是 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每年因大风引发的沙尘暴频繁发生。
某某是全 国浮尘、扬沙、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沙化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沙尘暴的频繁发生已对某某中西部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及华北乃至京津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已 成为全国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之一。
2002 年以来,温家宝总理就某某生态问题先后十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要求“决不能让某某 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温总理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按照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和要求,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水平,加大天然植被资源保护力度,促使保护区走集约、高效发展的路子,维护某某绿洲生存和发展,为荒漠化治理、荒漠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样板。
根据《某某古城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现拟建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并就保护区能力建设项目进行论证分析和可行性研究。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2.2.1 保护区受到区内外人为及自然因素的双重威胁,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保护区受到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威胁。
区外威胁来自:——人口增长威胁。
某某县现有人口31 万,平均人口密度18.8 人/km2, 绝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土地平坦、灌溉条件较好的绿洲农业生产区。
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加大,人地矛盾越来越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水资源缺乏威胁。
某某县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给日益紧张的水资源增加了压力。
进入90 年代,地下水位下降到12m—13m,可利用的水资源量愈来愈少,最为明显的是大量的沙生植物的衰退或死亡,当地原有的胡杨林已大部消亡。
有 1 万多公顷沙枣林几乎死亡殆尽。
——土地沙化威胁。
近几年来某某绿洲已经沙化的土地大约0.61 万公顷,沙埋耕地0.52 万公顷。
某某湖区有30 个村,866.7 hm2耕地受到风沙危害。
绿洲西北边缘风沙口上沙丘移动的速度可达8m/a, 个别地段沙丘移动的速度20m/a。
区内威胁如下:——生态系统的脆弱。
保护区地处荒漠地带,面临地下水位下降、沙化程度加强等问题,生态系统极其脆弱,环境质量逐年下降。
——人为活动影响。
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过度放牧开荒等人为因素,导致环境持续恶化。
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土地资源,解决保护区资源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的矛盾,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2.2.2 加强保护区建设是减缓沙尘暴发生强度与频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某某省某某县是我国强度最大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据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沙尘暴的卫星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项目小组对全国600 多个站点从1953—1998 年的监测数据分析,确定某某是全国浮尘、扬沙、沙尘暴最严重地区之一,是沙尘暴的主要策源地。
近年来,沙化范围扩大,程度加剧,对绿洲的危害加剧,甚至危及武威市和金昌市。
某某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某某某某县境内,横跨腾格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的前缘地带,布局在某某绿洲外围,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呈半环状屏蔽着绿洲,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加大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将有利于提高区内植被盖度,遏制来自内蒙古阿拉善地区风沙侵袭,在绿洲周围建立起一道天然绿色屏障,不仅使保护区毗邻的万顷农田得到有效庇护,保障某某县工农业生产发展,减缓荒漠化进程,调节区内气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保护武威、金昌乃至河西走廊、中国西部的生态安全,改善大气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是实现温家宝总理“决不能让某某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目标的关键和核心。
2.2.3 加强保护区建设是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稀有性,开展区系学、生态学研究的需要保护区动植物资源丰富,共有种子植物64 科227 属474 种,分别占某某省种子植物总科数的33%,总属的38%,总种数的11%。
濒危保护植物有 6 种,其中一级 2 种,二级 3 种,三级 1 种。
有野生动物约89 种,隶属24 目43 科,占某某省陆生野生动物种类总数的11.8%。
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 种。
其中一级保护动物 1 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11 种,有10 种动物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有26 种鸟类属于中日侯鸟保护协定规定的保护物种,有12 种鸟类属于中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