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357.00 KB
- 文档页数:3
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评价持续质量改进对于提升儿科合理用药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作用。
方法:医院儿科年开据处方12000~13000张,抽取2016年500份处方进行点评,分析发现存在问题主要为微生态制剂、维生素、蒙脱石的滥用比较突出,抗生素、中药注射液不合理应用比较突出,且为主要不良反应对象,用药方式选择不够合理。
制定落实针对性的改进对策。
结果:2017年处方抽检率高于2016年,2017年不合理用药情况、静脉用药情况、微生态制剂使用率、维生素使用率、中药注射液使用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016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不合理应用问题比较突出,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儿科;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小儿系统、器官功能尚不健全,药物代谢特征与成人存在显著的差异,极易引起不良反应,同时主诉能力差、症状容易被掩盖,因器官功能不健全,不良反应的危害也更大,如不良反应引起的脑损伤会直接小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健全性,加强儿科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管理非常必要[1]。
为进一步提高儿科合理用药水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医院尝试加强儿科合理用药管理,取得较好的成果。
1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医院儿科年开据处方12000~13000张。
1.2 方法1.2.1 合理用药问题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抽取2016年500份处方进行点评,点评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53号)、《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生素使用办法》等,同时阅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儿科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主要特征以下几个方面:①微生态制剂、维生素、蒙脱石的不合理应用情况突出,存在滥用情况;②抗生素仍然存在不合理应用,且也是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药物;③中药注射液不合理应用,且为主要不良反应对象;④用药方式问题比较突出,静脉输液用药比重仍然比较高;⑤其他问题,不合理联合应用、带药出院过多等,如不合理的联合应用如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合理应用。
儿科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王艳萍(彭山区人民医院;四川眉山620860)根据临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10%的儿童在药物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从而导致耳毒性致聋或其他并发症状。
儿科患者由于身体仍处于生理发育的阶段,免疫系统的发育也尚未完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副作用反应。
考虑到儿科患者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征与成人之间会有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更应了解儿科患者用药会出现怎样的不良反应,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改善方法,做到合理用药,严格掌握儿科患者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对儿科患者做到针对性用药,降低其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保证儿科患者能够早日康复、健康成长。
一、儿科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有哪些?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近年来儿科患者就诊的人数也逐渐上升,临床在针对儿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会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以及个人生理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
但是,在实际用药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儿科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许多不同的不良反应。
根据临床的调查数据发现,儿科患者在用药后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皮肤瘙痒、腹泻、呕吐等,不仅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还会危及患者的健康安全。
通过对儿科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进行研究,这些不良反应出现的原因除了儿科患者体质本身的特殊性外,还包括临床药物使用剂量不合理、药物配置错误、治疗时使用了慎用药物等。
首先,药物不合理使用会增加儿科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几率。
许多抗菌类药物在儿科患者体内都会产生化学反应,特别是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菌类药物,会加大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而根据儿科患者的个人差异化,药物不良反应也会表现出程度不一的情况。
其次,许多家长在使用止咳药、感冒药和腹泻药等常见症状的药物时,没有询问药师的建议而自行用药,在药物的剂量控制上没有把握好,用药剂量过多造成了儿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部分临床护理人员缺乏儿科患者用药的正确知识,在护理过程中没有注意好慎用药物,将此类药物与患儿的其他药物配制在一起,导致患儿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药物治疗是用于防治各种疾病的重要手段,而药物不良反应,又是临床用药中常见的现象。
据张蕾等对1662例住院患儿进行为期一年的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46%。
故警惕、识别、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对安全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儿童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方面的问题探讨如下。
1 抗生素小儿容易患感染性疾病,故抗生素为常用药物。
氯霉素引起灰婴综合征,四环素引起牙齿黄染(俗称四环素牙)已众所周知。
故儿科工作者既要掌握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适应症,更要重视其有害的一面。
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依替米星、奈替米星等)抗菌作用具有一定的优点,特别对G-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与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合用可呈明显的协同作用,临床可获良好的疗效。
然而其耳毒性、肾毒性对儿科患者尤其婴幼儿危害性甚大,常可致永久性耳聋,终生致残。
耳毒性:指对第8对脑神经的损害,引起前庭及耳蜗功能的障碍,造成听力损害。
肾毒性:主要损害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表现为蛋白尿、管型尿、血红蛋白尿等,而尿量不减少,严重者致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
药物对肾小管的损害程度与剂量大小、疗程长短有关,发现情况及时停药,肾功能可逐渐恢复。
建议该类药物:(1)不宜作为轻中度感染或尿路感染的首选药物,也不宜作为门诊一线用药。
(2)对严重Gˉ杆菌感染,在严格监督下使用,注意剂量,疗程不宜过长,避免与耳毒性的药物(如速尿)合用,如有异常立即减量或停药。
1.2 喹诺酮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在儿科应用颇有争议,国内、国外动物实验观察了奈啶酸(NA)、吡哌酸(PPA)、诺氟沙星(NFLX)、氧氟沙星(OFLX)、环丙沙星(CPLX)等药物对动物关节软骨的影响,结果表现出对幼年动物的关节毒性。
也有一些报道认为对人类关节软骨影响不大。
鉴于动物实验的结果,考虑儿童正处于骨骼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还是谨慎为好,建议该类药物只用于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细菌感染,经药敏试验确认对喹诺酮类敏感的病例,并注意用量及疗程。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阿奇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儿科感染疾病。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本文将从药学角度分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并探讨其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皮肤及粘膜等方面的反应。
消化系统方面,阿奇霉素可能引起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皮肤及粘膜方面,可能出现皮疹、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
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针对这些不良反应,首先要注意个体差异,针对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等因素,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于已经出现的不良反应,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可暂停用药,积极处理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皮肤及粘膜不良反应,可采取抗过敏治疗等措施。
需密切观察患儿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防止病情加重。
在药学分析方面,首先要重视患儿的药物过敏史和用药史,避免过敏源的暴露,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要关注患儿的肝肾功能情况,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
还要注意患儿的其他基础疾病及并发症,合理选择药物,并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阿奇霉素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其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较好,临床上仍广泛应用。
对于患儿的用药安全,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特点,密切观察患儿的用药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儿的用药安全。
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应加强患儿及其家长的用药指导,详细介绍阿奇霉素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醒患儿及其家长密切观察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向医护人员求助。
医护人员还应关注药物的来源和质量,避免使用过期或质量不合格的药物,确保用药安全。
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浅析目的:了解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的123例不合理用药病例的用药方案及不良反应。
结果:在123例不合理用药的种类以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7.72%;在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附件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9.35%。
在这123例中有84例检查出治疗方案不合理,所占百分比为68.29%,其中以用法不当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3.66%。
结论:积极调查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努力做好临床药学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儿科药物的合理使用。
标签: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儿童的器官生理功能尚处于初级阶段,机体免疫力差,不足以抵抗外界的有害环境,所以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以及产生的毒副反应和药物疗效均不比于成年人,而且儿童体内分泌的药物代谢酶也比较缺乏,脏器功能正处在发育的时期,儿童在各个阶段的器官功能、体重、身高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药学过程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对儿童用药必须要严格要求,否则很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本文旨在了解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的123例不合理用药病例的临床资料;男、女患儿分别有73例、50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2岁。
1.2 研究方法整理归纳123例的不合理用药种类及不良反应表现。
2 结果在123例不合理用药的种类以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7.72%;在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附件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9.35%。
在这123例中有84例检查出治疗方案不合理,所占百分比为68.29%,其中以用法不当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3.66%。
具体见表1、表2和表3。
3 讨论3.1 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本组123例中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最多,占57.72%,其次为解热镇痛药、止泻药、止咳药、生物制剂,分别占18.70%、9.76%、8.13%、5.19%;这与相关文献研究一致,也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率最高[1.2],这提示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已成为目前合理用药的重中之重。
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及合理的用药指导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用药指导措施。
方法:选择2021.8-2022.8月我院收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70例患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用药类型、用药途径及用药不良反应表现部位,制定用药指导措施。
结果:患儿用药类型主要包括抗菌类药物、镇痛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及清热解毒类药物;用药途径主要包括静脉滴注、肌内注射、外用及口服;不良反应表现部位主要包括皮肤、消化道系统、呼吸系统及肝胆系统。
结论:小儿常用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加以重视,加强对患儿用药的指导和监管,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关键词:小儿常用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用药指导Adverse reactions of common drug use and rational drug use in childrenRen Du JuanJialing Branch of Nanchong Central Hospital / Jialing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Nanchong, Sichuan 637003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common drugs in children and propose medication guidance measures. Methods: Select 70 children in our hospital in 2021.8-2022.8, analyze the medication type, route and sit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formulate medication guidance measures. Results: The medication types ofchildren mainly included antibacterial drugs, analgesic drugs, hormone drugs and heat clearing and detoxification drugs; the medication routes mainly included intravenous infusion, injection intramuscularinjection, external use and oral administration; the adverse reactions mainly include skin, digestive tract system, respiratory system and hepatobiliary system.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in common drugs is high, clinica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and supervision of children,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ensure the safety andeffectiveness of drugs.Key words: common drugs in children; adverse reactions; rational drug use; medication guidance近年来临床医学发展迅速,各类新型药品研发深入,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应用。
试论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目的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并结合问题所在探讨合理用药的有效措施。
方法我院自2009年7月起,对儿科用药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管制。
研究从我院儿科科室2009年7月~2010年2月(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后)收治的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选取2009年1月~6月(未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前)收治6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
通过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对比。
结果经研究,从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合理应用药物,对保障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积极影响。
标签:儿科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治疗效果由于儿童年纪过小,生理上多方面功能均与成人有明显出入,如内分泌、神经、肝、肾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儿童在防御外界疾病方面的能力较弱,染病概率也较大[1]。
此外,因为小儿肾功能仍未完全发育,因此在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以及排泄能力较弱,所以在治疗儿科疾病时,若临床医师未指导儿童合理用药,极易引起药物副作用、药源性疾病等。
研究通过分析实行用药控制前后的儿科用药情况,从而掌握儿科的用药特征,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①观察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7月~2010年2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儿与27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为(6.88±1.96)岁;②对照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1月~6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儿与30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7.10±1.62)岁;经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比较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的差异情况,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观察组所采用的的用药合理性管理方法。
基层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
方法:通过随机抽取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张村镇卫生院150份儿科病例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基层医院药物不合理运用及不良反应较普遍。
结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儿科合理用药的制度,控制药物不良反应,保证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用药;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其生理、生化功能,特别是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对儿童而言也有其自身规律,所以儿童的用药需区别对待。
目前,药物的合理运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基层医院和儿童药物的使用。
现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基层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情况。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本院儿科2009年1月~12月收治的患儿病例150份(全年抽样病例覆盖科室所有医师),其中男83例,女67例,年龄20 min~14岁,平均住院天数(11.85±5.26)d;下呼吸道感染98例,上呼吸道感染49例,化脓性脑膜炎3例。
抗生素应用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住院患儿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表一线用药①二线用药①三线用药①目录种类应用种数应用频次目录种类应用种数应用频次目录种类应用种数应用频次12 2 29 6 1 74 2 1 19 5 67 15 6 48 2 1 48 2 16 2 1 3 0 0 00 0 0 0 0 0 3 2 10 0 0 1 0 0 2 1 19 2 2 4 1 6 3 0 0注:①一、二、三线抗菌药物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分级原则分类2 讨论2.1 选择合理的治疗药物:药物选择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由于儿科疾病常发展快、变化快、病情急,且父母爱子心切,希望能尽快治好小儿疾病。
因此,医生在用药前要详细询问患儿的身体异常情况、病史、过敏史、家族史等,正确诊断疾病,有针对性地合理选择有效药物,同时还要全面掌握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遵循“可用一种药物治疗时就不用两种药物”的原则,避免患儿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1]。
儿科临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前言儿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经常使用药物来治疗各种疾病。
当药物使用不当或者药物本身存在某些缺陷时,就会出现不良反应。
儿科临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是本文的主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的儿科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这些不良反应的成因和处理方法。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抗生素青霉素•过敏反应: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头痛、头晕、抽搐。
链霉素•肝功能损害:黄疸、肝功能异常。
•肾功能损害:肾小管坏死、肾功能障碍。
大环内酯类•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肠出血。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
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过敏反应: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肝功能损害:肝功能异常、肝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头昏、嗜睡等。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贫血。
吲哚美辛•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胃肠出血等。
•肝功能损害:肝功能异常、肝炎、肝坏死。
•泌尿系统不良反应:肾功能异常、尿潴留。
抗过敏药氯雷他定•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嗜睡等。
•心血管系统反应:心悸、心动过缓、低血压等。
•非特异性过敏反应: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扑尔敏•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口干、嗜睡、乏力、头痛。
•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心血管系统反应:心悸、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镇静催眠药地西泮•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嗜睡、乏力、头痛。
•心血管系统反应:心悸、心动过缓等。
•消化道不良反应:口干、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药物不良反应的成因药物不良反应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药物过敏性反应:个体对药物过敏引起的反应;•药物代谢异常导致的毒性反应:体内药物代谢或者排泄出现异常导致药物蓄积;•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药物与特定人群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与某些特定人群(如老年人或儿童)之间会发生副作用;•药物使用不当:药物使用的剂量、频率、途径等使用不当均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文_学术探讨374摘要 :运用药物治疗疾病是最为简便及有效的方法,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常常由于药品及剂量问题带来一定困扰,因此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成为药物治疗的重点。
特别是针对儿科用药更是不能马虎,要求其发挥临床治疗作用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保证儿科健康安全用药。
现阶段的临床治疗中抗菌类药物使用不合理、药物剂量过大、药物配伍不合理等因素是导致儿科临床用药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必须要科学用药,尽可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儿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对策为保证儿科安全用药,就需要根据其年龄、个体差异及症状的不同,合理使用药品,从而及时有效的减轻病症,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幼儿的身体正处于发育阶段,各项机能不够健全,身体抵抗力也较弱,因此需要严格管理日常用药,以保证其健康成长。
一、儿科临床用药的现状《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白皮书》近日发布,其中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是成年人的2倍,其中药物中毒占所有中毒就诊儿童的比例高达73%。
由于儿童生理发育不完善,肝脏、肾脏以及神经系统相对脆弱,因此对药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远不及成人,如果按照成人用量给儿童用药,就会给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
此外,由于儿童表达能力和自我感知能力较差,也导致患儿用药药效评估面临较大困难,很难对用药初期患儿的一些不良反应进行防控[1]。
在中国六千余家制药公司中,专业生产儿童用药的公司只有二三十家;在常规药品中,成人处方药约有3600多种,而儿童专用药不足百种;国内颁布的176000多条药品批文中,涉及儿童药品的仅3500余条。
除此之外,家长关于儿童用药的意识不强,观念落后,例如某些儿童药略苦,家长将药品溶于糖水、牛奶中给儿童服用,不仅影响了药物的正常吸收,还会导致药物发生化学反应,出现沉淀等现象。
还有的家长为了使儿童病情尽快康复,擅自增加药物剂量,引发毒副作用。
二、原因分析1、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抗菌药物在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疾病方面有良好表现,但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将抗菌药物等同于消炎药、感冒药。
文/潘 敏 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儿童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儿童的器官组织尚未发育成熟,正处于高速生长状态,但免疫力及抵抗力较差,容易患各种疾病。
疾病持续时间过长,会对儿童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保证儿童生命健康,临床主张尽早发现儿童疾病,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诊疗,并在此过程中严格遵从医嘱。
但从儿童用药实际情况中可发现,儿童身体机能不成熟,所以药物代谢能力及药物耐受能力较弱,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儿童药物的不良反应
1.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可在用药期间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但和疾病治疗目的没有关系的一种症状。
这和继发反应两种,均需要临床高度重视、及时识别并进行对症处理。
儿童药物的合理用药
降低儿童药物的不良反应,必须合理用药。
1.强化药物管理
密切关注儿童常用药物、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尽可能减少联合用药,尤其是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高的药物联合应用,从而减少不良反应。
2.加强处方审核
药师需积极参与到儿童用药管理中,得到医师开出的处方后,第一时间进行审查,分析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观察药物是否符合疾病治疗要求,分析是否存在重复用药及超剂量用药等问题,
青春护航Youth Escort。
探讨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摘要:目的分析儿科临床常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合理用药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儿科接收接受药物治疗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应探讨儿科常见药物合理用药措施。
结果所有患儿中共13例患儿出现用药后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1例,肝功能损害3例,皮疹6例,肾脏损伤患儿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
其中造成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主要因素与患儿用药途径不同、用药剂量过高以及抗菌药物使用不良具有较大联系。
结论临床儿科患儿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用药途径不同、用药剂量过高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有关,针对性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儿用药效果。
关键词:儿科治疗常见药物不良反应目前临床针对患儿疾病,常采用药物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但是由于患儿体质以及临床用药方式不同,造成患儿疾病常见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加重患儿病症[1] 。
因此准确分析患儿临床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并采取合理用药措施,对于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深入分析儿科临床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患儿不良反应发生因素,相应的提出合理用药方式,具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本研究选择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期间,在本院儿科接受诊断与治疗的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儿59例,女性患儿41例,患儿平均年龄(9.31±3.28)岁。
排除其他因素造成患儿出现不良反应,所有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含义(P>0.05)。
其中患儿疾病主要以感染类疾病为主,主要包括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所有患儿家属均对该研究知情,并自愿加入到本研究中。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收儿科临床常见药物治疗患儿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患儿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各类药物使用方式以及用药剂量。
儿童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摘要】目的:了解儿童抗菌药物的应用状况、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儿童抗菌药物的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结果: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联合用药中的重复用药、抗菌药物疗程过长、配伍输液选择不合理及用法不当等,发生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是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
结论:明确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合理应用考评,是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可行方法,从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7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146-02 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开发的发展迅速和在临床的广泛使用,药物滥用和不合理情况已经非常突出,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医务人员的大力关注。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儿童的用药情况更应该受到重视。
为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2010年1月-12月我们对收集的儿童抗菌药物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各类别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 为临床安全、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全年各家医院、卫生所、药店医师、护士、药师呈报的所有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及不良反应报告。
1.2方法: 将所收集报告中年龄在8个月-5岁,平均年龄3.25岁的2245例患者资料的药物使用状况、不良反应情况等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
2结果2.1药物使用概况:2.1.1 抗菌药物使用概况所有患儿在院期间共使用了抗菌药物12种,其中前5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头孢替唑,静滴456例,联合681例,总使用率50.65%;美洛西林钠单独使用298例,联合421例,总使用率31.63%、阿奇霉素静滴205例,联用374例,总使用率25.79%、阿莫西林舒巴坦钠单独162例,联用208例,总使用率18.48%、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单独82例,联用113例,总使用率8.69%。
基层医院儿科的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一、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医院的儿科医疗服务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药物管理能力相对不足,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等问题给医生带来了挑战。
因此,对儿科药物的合理应用和不良反应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二、儿科药物的应用原则1.个体化用药。
由于儿童生长发育水平各异,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也有差别,因此基层医生应该根据儿童年龄、体重、疾病状态等因素,量身定制个体化用药方案。
2.选用常用药物。
在儿科诊疗中,基层医生应该优先选用常用药物,如头孢类、青霉素类、布洛芬等。
这些药物对儿童较为安全、有效,且成本较低。
3.选择安全性高的药品。
对于一些适用于成人的药物,其剂量可能会造成儿童不良反应,因此基层医生要尽量选用安全性高的药物,如氯霉素等。
4.严格控制剂量。
对于某些有副作用的药物,基层医生在用药的时候一定要按照医学指导和药品说明书的要求来使用,并且仔细控制药物用量。
三、常见不良反应及预防1.药物过敏反应。
在一些病情严重(如重症肺炎、脑膜炎等)的情况下,基层医生可能需要使用一些高效强力的抗生素,但这类药物往往引起儿童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为此,基层医生应该做好过敏源检测,采用皮试等方法明确过敏原,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同时在发生药物过敏反应时立即停药、对症处理。
2.肝肾损害。
许多药物对肝肾的损害要求医生密切关注。
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抗癫痫药等,都是有肾毒性的药物。
基层医生应该针对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肾功能缺陷,严格控制药品的用量。
3.胃肠道反应。
许多药物都会对消化系统造成刺激或损害,如红霉素、头孢类、青霉素类、解热镇痛药等。
因此,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基层医生要合理选择药物,严格控制药剂量,适时给胃肠道黏膜保护剂等,防止或减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
4.神经系统反应。
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对儿童的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如呋喃妥因可致喉头痉挛、铁剂疗程过程中可出现抽搐、吐舌症等,奎宁可产生耳鸣等。
儿科药品的不良反应分析及其临床合理用药目的探究兒科药品的不良反应分析及其临床合理用药。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3月,该院收治的72例儿科住院患者,统计其临床病历资料,以及产生用药不良反应患儿。
结果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患儿共21例(29.17%),其中有4例患儿存在药物不良反应史。
主要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肾脏损害3例,占14.28%;皮肤及附件的不良反应14例(66.66%),如荨麻疹、多形性红斑、皮疹、斑丘疹等;腹泻、呕吐1例(4.76%);肝功能损害3例(14.28%)。
静脉给药的比例最高(46/72)63.89%,口服给药(18/72)例(25.00%),肌内注射给药(8/72)例(11.11%)。
未有发生肌内注射药物不良反应,口服给药发生4例(19.05%),静脉注射发生17例(80.95%)。
使用儿童慎用或禁用药物占4例(19.05%),临床用药超出患儿承受范围,用药剂量过大有15例(71.43%),药物的配伍使用不合理有2例(9.52%)。
在所有21例用药不良反应患儿中,病情好转的有3例(14.29%),治愈的有18例(85.71%)。
结论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有不同给药途径、药物的配伍不合理、剂量使用过大、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所以,需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重视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adverse drug reaction and rational drug use in pediatric medicine. Methods 72 cases of pediatric inpatients admitted to this hospital from March 2016 to March 2017 were analyzed,and the clinical data of children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and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 analyzed. Data processing was used for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SPSS 13.0 software was used. Results There were 21 cases (29.17%)with adverse drug reactions,among which there were 4 cases with adverse drug reaction histor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renal damage in 3 cases (14.28%).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skin and appendages were 14 cases (66.66%),such as urticaria,erythema,rash,maculopapule,etc. 1 case of diarrhea and vomiting (4.76 %);Liver function damage in 3 cases (14.28 %). The proportion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was highest (46/72 )63.89 %,oral administration (18/72)cases (25.00%),intramuscular injection (8/72)cases (11.11%). There were no adverse reactions of intramuscular injection,4 cases (19.05%)and 17 cases (80.95%)of intravenous injection. 4 cases (19.05%)used forbidden drugs,the clinical medication was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patient,and there were 15 cases (71.43%)in the dosage of drugs,and 2 cases (9.52%)were not reasonable in the compatibility of drugs. In all 21 case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3 cases (14.29%)were improved and 18 cases (85.71%)were cured. Conclusi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re different,such as the administration,unreasonable compatibility of drugs,excessive use of doses and unreasonable use of antibiotics. Therefore,it is needed to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 use of medicine in pediatrics.[Key words] Adverse reaction;Paediatric medicines;Rational drug use 在正常用法用量使用合格药品下,产生的和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的反应,便是药品不良反应(ADR)[1]。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摘要】阿奇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其使用可能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如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等。
阿奇霉素还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疗效。
在选择剂量和给药途径时需慎重考虑。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总结了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提出了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建议,并指出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深入探究阿奇霉素的临床疗效,为儿科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剂量、给药途径、注意事项、临床疗效、药学分析、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阿奇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尤其适用于治疗由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引起的感染。
在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常被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疾病。
随着阿奇霉素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的报告也逐渐增多。
研究背景中,我们需要关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但不限于肝功能异常、过敏反应、心律失常等。
了解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特点,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监测患儿的治疗过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儿的安全和疗效。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并结合药学分析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阿奇霉素应用指导,促进儿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通过对不良反应的详细分析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提高临床医生对阿奇霉素的认识和使用准确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通过对合适剂量和给药途径的探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用药建议,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对阿奇霉素在儿科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为临床实践提供数据支持和指导。
我院内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合理用药探讨【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内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探讨合理用药措施。
方法:遴选时间为2021年1月份至2022年1月份,本次共收集152份我院内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通过总结报告内涉及信息,制定合理用药干预措施。
结果:<1岁时药品不良反应高发人群;累及皮肤是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静脉给药是药品不良反应主要给药途径;抗生素是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类型。
结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且威胁其健康生命。
为此在用药中应该加强儿科药品应用监管力度,确保用药安全。
【关键词】儿科;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所谓药品不良反应是指遵循医嘱,按时、按量应用合格的药品后,发生与治疗无关,且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反应[1]。
儿童属于特殊人群,伴随着大众对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的提升,儿童用药安全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儿童体表面积小,生理较为特殊,是药品不良反应高发人群,据相关研究指出[2],儿童不良反应发生数据是成年人的2倍之多,新生儿该数据高达4倍,每年都会有儿童因不良用药发生死亡,基于以上严峻的背景,为提升儿童用药安全,本次研究特总结我院内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共计152份,分析其内容,探讨合理用药措施,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52份我院内儿科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男性患儿为73例,女性患儿为79例,年龄在0.5至12岁区间(6.2±1.4)岁。
涉及疾病种类:肺炎36份,支气管炎27份,上呼吸道感染42份,急性扁桃体炎34份,其他感染13例。
1.2方法对收集的152份报告中患儿的详细信息进行分析,包括:①不同年龄分布情况;②不良反应表现;③给药途径;④应用药物类型。
2结果2.1不同年龄分布情况<1岁占比最高为37.5%,其次为1岁至3岁25.0%,3.1岁至6岁17.76%,6.1岁至9岁12.5%,>9岁最少为7.24%,详细数据分布见表1.表1不同年龄儿童不良反应分布情况(份,%)年龄范围例数占比<1岁5737.51岁至3岁3825.03.1岁至6岁2717.766.1岁至9岁1912.5>9岁117.242.2药品不良反应表现累及皮肤占比最高为67.11%,其次为肝功能和消化系统均为12.5%,神经系统5.92%,心血管系统为1.97%,详细分布情况见表2.表2药品不良反应表现累及器官分布(份,%)累及器官表现例数占比皮肤瘙痒、红肿、皮疹、红斑等10267.11肝功能肝功能异常1912.5消化系统腹泻、呕吐、恶心1912.5神经系统嗜睡、头晕、头痛95.92心血管系统心慌、心动过速、血压水平降低31.972.3给药途径静脉给药占比最高为63.16%,其次为肌内注射为26.97%,口服用药为9.87%,详细分布数据见表3.表3给药途径不良反应分布情况(份,%)给药途径种类数量占比静脉给药9663.16肌内注射4126.97口服用药159.872.4药品类型抗生素类药品占比最高为70.39%,其次为止泻类9.87%,止咳类7.24%,消化类3.95%,生物制品8.55%,详细数据分布情况见表4.表4不同药品类型不良反应分布情况(份,%)药品类型数量占比抗生素类10770.39止泻类159.87止咳类117.24消化类6 3.95生物制品138.553讨论为儿童开展治疗中,治疗效果与药品不良反应、临床合理用药情况密切相关,而不合理用药情况极为普遍,相关研究指出[3],我国儿科不合理用药情况非常严峻,因不合理用药引发患儿发生不良反应的数据高达12%至33%,其中听力残疾中70%因卡那霉素中毒、链霉素中毒有关,30万耳聋患儿因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有关,充分证明不合理用药会对接受诊疗患儿的健康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儿科合理用药原则及不合理用药摘要:目的评估儿科合理用药监控系统的应用效果,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提高儿童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讨论儿科不合理用药情况的趋势、不同类型不合理用药情况的比例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联。
结果不合理现象对于儿童的用药安全和疗效都存在一定的影响,需要提高科研和临床实践中对于儿童药物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重视程度。
结论合理用药监控系统还可以促进医生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共享,从而提高整体的医疗质量和用药安全。
关键词:儿科用药,不合理用药,用药原则,探讨1儿童药物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不合理现象(1)儿童用药缺乏临床试验数据支持:由于伦理和法规等方面的限制,很多药物在儿童中的临床试验数据较少,医生在用药选择时缺乏充分的依据。
(2)儿童适应症不明确:很多药物的适应症并未明确包括儿童,导致医生在用药时缺乏明确的指导,容易引发不合理用药行为。
(3)儿童剂量和给药途径不合理: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体重变化,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需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但在实际临床中,经常出现剂量不足或过量、给药途径选择不当等问题。
(4)用药信息不全可能无法获得全面和及时的用药信息,如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这可能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2儿科合理用药监控系统的应用与效果2.1 系统实施和应用案例儿科合理用药监控系统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和医疗数据进行儿科药物使用监测和管理的系统。
下面是几个儿科合理用药监控系统的应用案例:案例一:儿科电子处方系统一些医院儿科部门实施了儿科电子处方系统,通过将患儿的临床信息、药物信息和用药规范整合到系统中,医生可以便捷地制定儿童的用药方案。
系统会自动进行用药的审核和警示,提醒医生关注不合理用药情况,如药物禁忌、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种系统在改善儿科用药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
案例二:儿科药物剂量计算软件儿科药物剂量计算软件是一种帮助医生准确计算儿童用药剂量的工具。
它考虑了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和药物动力学参数,并根据患儿的体重、年龄等信息,自动生成合理的用药剂量方案。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儿科临床实践中,根据儿童生理、病理、药动学和药代动力学等特点,科学地选择药物、合理且安全地运用药物,以达到治疗儿童疾病的效果,并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风险。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的核心是以儿童的疾病特点为基础,结合儿科药物的适应证、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发育、代谢和药动学等差异。
儿童的生理发育未成熟,药物代谢能力低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消除速度较慢,容易引起剂量过高或滥用药物而导致不良反应。
在选择药物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身高和发育情况等确定适当的药物剂量,并密切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
儿童的口服能力和吞咽困难,所以在给药时要考虑到儿童口服的可行性和药物的可溶性。
对于婴幼儿和新生儿,可考虑采用其他给药途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以确保药物的有效吸收和分布。
儿童的饮食作息规律不同于成人,需要灵活调整药物的给药时间,以确保药物的最佳疗效。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要根据儿童的疾病特点和病原体的敏感性进行药物选择。
儿童与成人相比,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易感染病原体,且病原体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
在选择抗感染药物时,要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儿童的病情确定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还需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影响生长发育的激素类药物等,以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产生负面影响。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儿科临床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儿童疾病治疗效果的关键。
通过科学地选择药物、合理使用药物,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滥用的风险,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也需要儿科医生具备扎实的儿科药物学基础知识,并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药物信息和儿科临床研究成果,提高自身的临床决策能力和用药水平。
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浅析
作者:巴哈尔古丽·拜科日
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第11期
【摘要】目的:了解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
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的123例不合理用药病例的用药方案及不良反应。
结果:在123例不合理用药的种类以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7.72%;在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附件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9.35%。
在这123例中有84例检查出治疗方案不合理,所占百分比为68.29%,其中以用法不当所占百分比最高,占
53.66%。
结论:积极调查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努力做好临床药学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儿科药物的合理使用。
【关键词】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儿童的器官生理功能尚处于初级阶段,机体免疫力差,不足以抵抗外界的有害环境,所以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以及产生的毒副反应和药物疗效均不比于成年人,而且儿童体内分泌的药物代谢酶也比较缺乏,脏器功能正处在发育的时期,儿童在各个阶段的器官功能、体重、身高均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药学过程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因此,对儿童用药必须要严格要求,否则很可能会导致儿童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本文旨在了解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该院儿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的123例不合理用药病例的临床资料;男、女患儿分别有73例、50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12岁。
1.2 研究方法
整理归纳123例的不合理用药种类及不良反应表现。
2 结果
在123例不合理用药的种类以因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7.72%;在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中以皮肤及附件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9.35%。
在这123例中有84例检查出治疗方案不合理,所占百分比为68.29%,其中以用法不当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3.66%。
具体见表1、表2和表3。
3 讨论
3.1 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本组123例中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最多,占57.72%,其次为解热镇痛药、止泻药、止咳药、生物制剂,分别占18.70%、9.76%、8.13%、5.19%;这与相关文献研究一致,也以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率最高[1.2],这提示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已成为目前合理用药的重中之重。
皮肤及附件出现不良反应最多,占59.35%,其次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注射部位,分别占26.83%、12.20%、5.69%、4.07%。
而林郁宵学者的报道[3]显示,不良反应累及最多的器官、系统是消化系统,占56%,其次为皮肤及附属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分别占28%、8%、5%、3%。
在这123例中有84例检查出治疗方案不合理,占68.29%,其中以用法不当所占百分比最高,占53.66%,其次为用量不当、联用不当、重复用药,分别占38.21%、17.89%、9.76%,这提示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显得十分重要。
3.2 儿科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
积极调查儿科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努力做好临床药学服务,能够有效促进儿科药物的合理使用[4]。
儿科收治的是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生理特征有所差异,所以应根据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具有的特征进行合理用药,保证药物的种类、用法与剂量都适合儿童,做到个体化给药,以最大化避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
儿科合理用药应做好以下几点:
1)增强对儿科合理用药的认识:儿童的肝肾功能尚不成熟,所以对药物的排泄比不上成人,机体对药物刺激的敏感度较高,特别是对西药的代谢酶系统发育尚不完全,所以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肝功能异常。
所以儿科医生需要制定出一个个体化的给药方案,同时还应在儿童用药期间加强对其血药浓度或是尿浓度的监测,以便及时对药物的剂量进行调整。
2)明确诊断,慎重选药:首先要对儿童患者做明确的诊断,分清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如若为细菌感染,则最好使用窄谱抗菌药物,并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个性化给药;如若为病毒感染,则先明确病毒的种类再针对性给药。
特别要注意慎用抗生素,抗生素类药物会明显增加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好选用其它药物代替抗生素。
3)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形式,能够为药品监督的管理以及合理用药的指导提供重要的依据[5]。
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密切观察儿童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并积极上报,以利于今后药物使用合理性的提高,对不合理现象加以规避,促进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儿童患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药效学与药动学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特点,所以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应切实做到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以及具体病情来决定药物的种类与用法、用量,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与禁忌证,合理用药,促使儿童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阚英.儿科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05):183.183.
[2] 王云凤.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J].中国保健营养月刊,2013,23(07):1927.1928.
[3] 林郁宵.基层医院儿科药物合理应用及不良反应[J].亚太传统医药,2012,08(11):212.213.
[4] 赵丽波.儿科用药不良反应调查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06(12):21.22.
[5] 高瑞玲,郭兴彩.儿科不同用药管理模式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29):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