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和谐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
心理健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压力和困难时保持内心平和和积极向上的状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自我
和谐是指个人在个体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和平衡状态,是人的一个健康
的过程,没有自我和谐,个人的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挑战。
本文旨在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首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来自于生活压力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压力主
要包括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多重因素,这些压力会产生焦虑、抑郁、失
眠等心理问题。
同时,个人的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例如个体的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其次,自我和谐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和谐可以使大学生在面对
挫折和困难时不易产生负面情绪,增强自身抗挫抗压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最后,采取积极的心理调适和维持自我和谐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于大学生
而言,他们需要通过积极的心理调节和保持自我和谐,纠正不良心理偏差,改善情绪状况,增强自信心,提高个人的发展能力和适应性。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和谐密切相关。
通过更好的自我和谐,可以缓解大学生
的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和身体的健康。
因此,大学生应该注意心理健康,积极维护自身的
和谐状态,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增强自信心,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传承和提升。
自我与自我和谐的现状综述摘要:自我一直是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和研究界的热点,对自我的探寻是永恒的话题。
长期以来关于自我的理论层出不穷,而对中国人的自我的探索也有相当成果。
自我和谐建立在对自我的了解之上,是一个统一的状态,并且是否具有该状态对个人和社会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自我;自我和谐;现状及展望自我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人类在不断了解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从未停止过对自身的探求。
在心理学领域,对自我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William James于1890年首次把自我概念引入美国心理学,在认知革命后,自我方面的研究受到心理学家们的格外关注,不断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甚至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自我的一代”。
自我是社会、人格心理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自我图式、自我意识、自我一致性、自我验证、自我增强、自我监控等一系列概念,以及各种心理学流派纷纷对自我所做的各种理论解释,也不时提醒着这一事实。
一、自我1.西方人的自我1890年James首先提出了自我概念,他认为自我由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和纯自我这四个部分组成,并且这四个部分存在层次结构性,身体自我是基础,社会自我在物质自我之上,而精神自我处于最高层次。
Cooley认为自我不仅是个人实体,还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人际关系建立的:人们不仅想象他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且想象他人如何评价他们的所见所闻。
同样强调社会经验的Mead认为,“没有社会经验,自我便不可能产生,因为它是社会经验的产物”。
Sullivan 则认为家庭对自我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Shavelson等人在James 的基础上,从系统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结构模型,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Song对Shavelson的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由成就自我、能力自我、班级自我概念和社会自我、自我表现自我概念。
2.中国人的自我西方的自我的概念具有层次性、结构性,而中国的自我概念则与之不同,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最突出的则是对欲望的克制和对公共利益的维护。
河南某高校聋哑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的分析研究摘要:本文调查研究了河南某高校聋哑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状况。
关键词:自我和谐;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一般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已很普及,在这些研究中一般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等测量工具。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某些特殊专业,聋哑人也有了和正常大学生学习的机会,他们通过这些专业的学习,掌握了一技之长,自立自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但同时由于聋哑大学生特殊的生理特点及人生经历,其心理特点可能也就往往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异于常人的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本文拟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来研究聋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有关特点。
二、文献综述(一)自我和谐的相关基础理论1、自我和谐的内涵自我和谐(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主要源于rogers 人格理论中的有关自我的理论,它与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其实类似于埃里克森提出的“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根据rogers的解释,自我是个体的现象领域中(包括个体对外界及自己的知觉)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
同时,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并且还起着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即“个体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数都与其自我观念相一致”。
当个体由于某种原因而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出现失衡的心理,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烦扰,这时的心理状态就是一种“不和谐”的状态。
由此,个体很可能就会为了维持良好的自我的概念(即自我一致性)而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与此同时,这种防御反应也就为出现各种的心理障碍提供了可能。
2、国内外关于自我和谐的研究rogers根据自我和谐理论编制出了评定自我和谐的量表对自我和谐进行研究,其测验由“情感及其个人意义”、“体验”、“不和谐”、“自我交流”、“经验的构成”、“与问题的关系”以及“关系的方式”七个维度构成,主要由治疗者或其他的独立评分者对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定,所以囿于评定上的局限性,不被人们普遍推广,不过也使对自我和谐的研究开始走上了具体操作化的道路。
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摘要:对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本文分别具体阐述了对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及现状的相关研究,并概括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目前研究的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主观幸福感;研究大学生作为我们社会中的重要群体,其人格中自我和谐的发展情况,以及其自身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既受到社会的关注,也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
对这一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分别对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信任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一)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1.自我和谐的定义关于自我和谐的定义,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威廉一詹姆斯提出自我和谐是物质、精神、社会和纯粹的和谐统一。
霍妮认为自我和谐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接轨,当个体为逃避冲突而脱离自我就造成自我不和谐。
罗杰斯指出自我和谐是实际的我、理想的我和社会的我三者的一致或接近。
不同的心理学家关于整合的自我一致性、自我同一性等实际上都是指心理上的自我和谐。
2.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研究现状一些心理学专家学者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现状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总体上来说是和谐的,但自我和谐的水平有所下降。
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是否离异、生源地上无显著性差异;但是学校、年级、城乡、是否是学生干部及与家庭成员关系对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产生显著影响。
对综合性高校大学生的研究结果发现,比以上结果严重,大学生的不和谐水平较高。
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总体情况不乐观,在自我灵活性上男女生存在差异,而且与普通大学生存在差异,在自我刻板性上高中时留守的与小学、初中留守的学生存在差异。
还有研究表明,在自我的灵活性上,女生高于男生并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的刻板性上男生高于女生且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学生的自我刻板性高于城市学生:大四学生和谐程度最低,(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1.人际信任的定义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中,当面临一个预期损失大于预期收益的不可预料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人性主观上相信的态度和期望。
自我和谐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天宇罗扬眉
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0期
摘要随着“和谐社会”和“心理和谐”等概念的提出,自我和谐成为当今国内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心理学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的学科贡献。
本文介绍了自我和谐的概念和特点,自我和谐的测量,并根据以往文献,分析了影响自我和谐的个体和社会因素,进一步把个体因素分为人格和环境因素。
最后,针对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自我和谐和谐社会自我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随着中共中央2004年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2006年明确提出“心理和谐”的概念以来,心理和谐和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学术界特别是心理学界炙手可热的话题。
王登峰和黄
希庭(2007)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包括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自我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许燕(2006)也认为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
用“自我和谐”作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文献检索发现,1994年以前没有对研究“自我和谐”的文献,从1994年到2003年,一共有11篇,而从2004年到2008年,有143篇,仅在2008年一年,就有55
篇文献,足以看到“自我和谐”的研究热潮。
1自我和谐的概念
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人格和心理健康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而自我又是人格中的核心问题(黄希庭,2006)。
在自我中,自我和谐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
自我和谐(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是C.R.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与心理病理学和心理治疗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Rogers的观点,自我是个体的现象领域中包括个体对外界及自己的知觉与自身有关的知觉与意义。
同时,个体有着维持各种自我知觉间的一致性,以及协调自我与经验之间关系的机能,而且“个体所采取的行为大多数都与其自我观念相一致。
如果个体体验到自我与经验之间存在差距,就会出现内心的紧张和纷扰,即一种“不和谐”的状态。
个体为了维持其自我概念就会采取各种各样的防御反应,并因而为心理障碍的出现提供了基础。
所以,根据Rogers的观点,自我和谐是指每个人对自我的看法与他的实际表现是一致的或者说是和谐的。
2自我和谐的测量
2.1 Rogers的自我和谐评估量表
Rogers在临床观察和研究中制定了一个自我和谐评估量表以测量心理治疗过程中个体自我与经验之间协调程度的改善。
该量表由七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都由七个等级组成,由低到高分别代表刻板、僵化、停滞直到灵活、变通与和谐。
这一量表主要由治疗者或其他的独立评分者对病人在治疗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定。
然而,该量表由于在评定上的局限,所以不适合作为一般性的研究工具。
2.2自我和谐量表( SCCS)
自我和谐量表包括35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分别测量个体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程度、自我的灵活性以及自我的刻板性(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5,0.81, 0.64)三个因素。
3影响自我和谐的相关因素
影响自我和谐的相关因素很多,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影响自我和谐的社会因素有:一方面,社会要为个人发展提供基本的保障;另一方面,社会要尊重个人价值选择。
在心理学研究中,已发表的关于自我和谐的研究大都是从个体因素的角度来考察的。
个体因素有很多,如人格特点、行为方式、社会支持、父母养育方式等。
可以把众多的因素又可以分成人格因素和环境因素两个部分,各种因素又是相互作用的。
3.1 影响自我和谐的环境因素
(1)家庭。
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环境,家庭的各种因素,特别是亲子关系的亲疏和父母养育方式对个体的人格、自我和谐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作用。
(2)人际和谐。
马娟和李义安(2008)以大学生为样本从社会支持的角度研究了其与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和自我和谐存在显著相关。
(3)生活应激。
桑青松,葛明贵和姚琼(2007)认为,人们的不同选择倾向决定了应激后果。
如果对应激的反应趋向消极,沉浸在挫折、压力、冲突等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中,个体可能出现自我评价偏差、焦虑、抑郁,对自我与经验之间产生不合理的期望,使“理想我”与“现实我”之间产生较大差距,产生强烈的内心紧张和纷扰,就会出现自我“不和谐”状态。
3.2影响自我和谐的人格因素
(1)人格维度。
人格维度对自我和谐有一定的影响。
崔红和王登峰(2005)用本土化量表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探讨了人格基本维度与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人格维度对自我和谐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其中外向、善良和人际关系等人格维度有利于个体的自我和谐,而行事风格和才干以及淡泊因素上的高分者则既表现较高的自我不和谐,又表现较高的自我灵活性。
(2)自尊。
自尊反映一个人的机能状态,(下转第153页)(上接第142页)它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决定因素,也是健全人格的基础。
因此,作为人格中重要变量,自尊与自我和谐相互产生影响。
王鲁豫研究了军人自我和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自尊水平低者自我和谐程度也较低,并多选择消极应对。
罗京滨、曾峥、张滔华、黄才炎和苏文英以贫困大学生为样本,研究了自尊和自我和谐的关系,结果发现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量表中3个分量表各均分均低于大学生常模,自我和谐性与自尊是呈现显著的正相关的,自尊的贫困大学生自我和谐程度也比较高。
(3)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与压力影响个体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谐的重要调节变量或中间变量, 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压力的后果和严重性, 对个体的自我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应对方式和自我和谐的关系的研究中,分别以军医大学生,女中专生,大学本科生,卫校学生,高中生为样本均发现,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其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对其自我和谐有不利影响, 采用积极应对有助于促进个体的自我和谐。
(4)时间管理倾向。
时间管理倾向是一种具有动力性的人格特征,是个体在对待时间功能和价值上,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它由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维度构成。
陈和平,陈永进和魏昌武研究了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认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和谐有一定程度的相关。
4自我和谐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当前,自我和谐研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潮,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然而,在这热潮背后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
首先,在对内涵的研究上,大多数自我和谐的研究都采用C. R. Rogers关于自我和谐的观点,然而,作为西方引入的概念,自我和谐的内涵可能存在“水土不服”。
其次,研究方法上需要创新。
目前关于自我和谐的研究大都是自陈式报告的调查研究,这种研究的局限性首先在于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另一个局限在于可能存在社会赞许性,因此对准确研究自我和谐有一定的限制。
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Bruce Overmier认为,心理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满足社会需求的任务,心理学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认为,应用心理学原理的时候,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将来心理学关于自我和谐的研究也是如此,未来要对自我和谐展开更多的研究,同时,也要进一步促进研究的本土化和研究手段的多样化,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3(1):1-7.
[4]许燕.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J].北京社会科学,2006 (增刊):60- 64.
[5]黄希庭.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1-269: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