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创刊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在西安隆重举行
- 格式:pdf
- 大小:162.87 KB
- 文档页数:2
壮丽七十年奋进新发展作者:杨有海艾杰姜永年来源:《新长征·党建版》2019年第09期清晨的一场小雨,为炎炎夏日送来阵阵清凉。
雨后的哈尔滨艳阳高照,气候宜人。
2019年7月15日,作为全国党刊开展“壮丽70年·奋进新时代”系列采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主办,黑龙江省委《奋斗》杂志社承办的“砥砺奋进走龙江——2019全国地方党刊龙江行”采访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全国28家党刊编辑、记者共72位同志参加了此次采访活动。
在连续5天的采访中,吉林省委党刊《新长征》杂志社的3位记者累计行程4千多公里。
耳闻目睹了黑龙江人民在改革开放建设新龙江过程中鲜活生动的奋斗实践,亲眼见证了新时代的黑龙江人在谋振兴走新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了龙江人民砥砺奋进的铿锵足音。
记者在采访手记中这样写道:黑龙江在祖国的大北方,无边的大森林,中国的大粮仓,华夏的聚宝盆,百年的大煤矿,文明历史源远流长。
70年的征程,70年的奋进,70年的峥嵘岁月,70年的壮丽篇章……7月的龙江大地,夏风和煦,山清水秀,林茂草绿,沃野千里。
经过3天的长途跋涉,采访团到达了黑龙江农垦八五三农场。
这是一幅大地的图画,这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百万亩良田,稻花飘香,稻浪翻滚。
微风吹过,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像是在诉说着三江平原的富饶和丰收。
身处壮观的稻田海洋,记者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黑龙江农垦八五三农场地处三江平原南缘,场区北部为低平原,西临蛤蟆通河,宝清河纵贯场区,河网密布。
八五三农场,1956年10月开始组建,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03部队代号定名为八五零三农场。
同年11月,正式命名为八五三农场。
所属四分场就是三面环水、一面沼泽、车马难进、开垦难度最大的“雁窝岛”。
1961年10月,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笔为“雁窝岛”题名。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提起北大荒,就会想到八五三,提起八五三,就会想到雁窝岛,雁窝岛成为了北大荒的代名词。
策划人语与共和国同行:党媒共话70周年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历经70年发展,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各行各业、人民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中,有一批伴随共和国70年成长的党媒,从单一的传统媒体机构发展成为一家家现代化传媒集团,他们不仅是共和国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共和国辉煌成就的宣传者、见证者。
2019年9月11日,在国庆前夕,由传媒杂志社与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传媒年会在重庆召开。
为了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本次年会特设了“与共和国同行:党媒共话70周年”圆桌论坛,该论坛由中国记协副主席,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育新主持,参与交流的嘉宾有工人日报社副总编辑赵巧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党委书记、社长邓国超,江西日报社副社长练蒙蒙,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新湖南客户端总编辑颜斌,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马正红,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君昌,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副总编辑曹玮等党媒负责人,共同回顾党媒历史,探讨党媒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展望党媒的未来发展。
本刊向参加该圆桌论坛的嘉宾约稿,并增加了中国期刊协会《中国期刊年鉴》常务副主编段艳文撰写的研究期刊70年发展的综述文章,现精编于此,作为本刊的国庆献礼。
策划人:左志新1952年4月,全国第一座县级广播站——吉林省九台县广播站正式播音。
同年12月,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先中央,后地方;先对国外广播,后对国内广播”发展规划。
会议还提出推广“九台经验”。
1955年10月,党的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农村广播网”,“九台经验”成为推进农村有线广播建设的主要模式。
1958年5月1日,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实验播出,并于9月2日转为正式播出,每周播出4次。
次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道在天安门转播首都各界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和群众游行实况。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9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MONTHLY)Vol.36.No.92020中国现代编辑史上的外援——罗果夫李金龙(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摘要:作为文化生产,出版人解决自身生产能力不足问题的途径往往是寻求域外资源,因之导致出版资源的跨境流动,中国现代编辑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外援”一罗果夫,不仅在战争年代为中国的编辑出版事业提供了宝贵而无私的援助,而且亲身参与了一系列编辑事业,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及中俄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现代编辑史;外援;罗果夫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225(2020)09-0083-06回顾中国现代编辑史,无数编辑前贤创造了辉煌的成果。
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力量,在政治高压、文化围剿、经济封锁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不但发出了自己独特的声音,而且夺取了文化主导权,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今天看来,奇迹的背后除了有正确的文化政策,巧妙的发展策略以及编辑前贤艰苦卓绝的奋斗,同时还离不开外部力量的援助。
尤其是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外部环境急剧恶化,外部援助就显得更为可贵。
据统计,抗战时期多数出版机构生存时间不超过3年,有的甚至只有1年,能够产生全国性影响的报刊不过区区十几种叫除了《申报》《大公报》等老牌名报以外,如《新华日报》《抗战文艺》《时代》《苏联文艺》等15种报刊多属党领导下的报刊,其中《时代》和《苏联文艺》不仅同属一家出版社,而且是仅有的立足于孤岛上海的刊载世界革命动态和苏联文艺的全国性刊物。
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奇迹叫则与中国现代编辑史上一位重要的“外援”——罗果夫有关。
此“外援”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其外籍友人身份,为中国编辑事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二是指其利用自身所掌控调动的资源为中国编辑事业提供了宝贵而无私的外部援助。
[收稿日期]2021-09-26[作者简介]窦鹏(1977— ),女,陕西省咸阳市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陕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副研究馆员。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大秦岭大文化资源库建设研究”(2020N003)。
【语言文学】地方性文艺评论生态考察———以《陕西日报》“文艺评论”专刊为中心窦 鹏1,2(1.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2.陕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陕西 西安 710069)[摘 要]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出版的《陕西日报》“文艺评论”专刊史料丰富,对于阐释转型时期陕西文艺评论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该刊史料的整理,揭示陕西文艺评论生态的特征,体现出评论者主体身份多元化,持续关注鲁迅研究、延安文艺、现实主义创作等经典问题,以及重视农村题材创作、陕西小说等地方文艺发展,为考察新时期初当代地方性文艺评论构建提供实证案例。
[关键词]陕西日报;文艺评论;副刊;史料;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 G7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2)01-0067-06InvestigationonEcologyofLocalLiteraryandArtCriticism———CenteredontheSpecialIssueof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ofShaanxiDailyDouPeng1,2(1.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2.ShaanxiLibrary,Xi’an710061)Abstract:Thespecialissueof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ofShaanxiDailypublishedattheturnofthe1970sand1980sisofgreatsignificancetoexplaintheecologyofShaanxi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inthetransitionalperiod.Throughthesortingofnewspaperhistoricalmaterials,thethesisrevealsthecharacteristicsofShaanxiliteratureandartreviewecology,reflectsthediversityofcommentators'mainidentity,continuestopayattentiontoclassicis suessuchasLuXun'sresearch,Yan'anLiteratureandartandrealisticcreation,andattachesimportancetothelocalliteratureandartdevelopmentsuchastheruralthemecreationandShaanxinovels,soastoprovideempiricalcasesforinvestigatingtheconstructionofcontemporarylocalliteratureandartreviewintheearlynewperiod.Keywords:ShaanxiDaily;Literatureandartcriticism;Supplement;Historicalrecords;Contemporaryliterature“文革”结束后,全国各地文学工作机构、出版单位逐步恢复正常工作,各类报刊陆续复刊出版。
张立写陕西日报七十年的文章柳絮飘飞的日子,在长安城北见到了赛云秀教授,他送我一部刚出版的《项目管理的发展与应用》,看着这装帧简洁淡雅和流露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专著,心里异常喜爱,此前也曾读过他的一些小品、科研论文和专著,却没有想到的是他于管理学特别是项目管理用功之深,竟然不经意之间就捧出了这样一部具有开拓和创新意义的专著,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中国项目管理学的空缺,尤其是好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次并入项目管理的大胆提法,令人心生敬畏。
它是一部独具开拓意义的好书,可科研、可教科、可案头,尤其在今日中国飞速发展的当下,项目像空气阳光一样无处不有,拥有了这本书就拥有了一种驾驭的才华和智慧。
尤其对决策者和领导更是一部力量的指仗。
一般来说,项目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人类历史上不知建造和实施了多少个关乎生存与发展的项目,例如,古代的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直到现代的神舟飞船系列、三峡工程、奥运会等等这些都是项目。
有了项目还要进行项目管理,而科学系统的项目管理是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制度、秩序和人力与物质资源合理调配,确保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遵循项目自身的建设规律推进。
所以,项目管理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作用和重要性不断凸显。
赛云秀教授的专著《项目管理的发展与应用》,在自己20多年来教学、科研、工作的体会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10多年来为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研究生课程讲座的内容,详尽地阐述了项目管理中极为关键的管理方法,具有实施科学管理实践指南的学术意义。
所谓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一赛云秀教授的这部专著,系统地介绍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使大家能够充分地理解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对现代项目管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全书主要包括:项目管理的形成与发展、项目管理的任务与组织、项目管理的控制与协调、项目管理的应用与实践四大部分。
在具体的论述中,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既反映了项目管理的最新进展,又突出了项目管理的知识内涵,强调对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和应用领域的系统掌握。
龙源期刊网 陕西省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成效显现作者:樊杉来源:《全国新书目》2012年第09期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陕西省新闻出版业总资产271.03亿元,总产出246.22亿元,总产出同比增长30%,高出全国平均增幅近12个百分点,在全国排名第15位,较上年上升2位。
陕西省新闻出版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省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成效已经显现,产业保持快速稳步的增长。
新闻出版业基础坚实实力强劲近年来,陕西省新闻出版业一直保持了快速、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陕西现有图书出版社18家,音像电子出版社9家,报纸87种,期刊268种,出版集团1家,发行集团1家,各类印刷企业4228家,出版发行单位3454家,新闻出版从业人员10万多人,具备了各环节相配套、多种所有制经济完整的产业体系。
目前,陕西省年均出版图书在6000种以上,图书再版率逐年提高,2011年再版率达到51%,2010年设立并举办首届“陕西图书奖”评选,33种出版物获奖,提升了陕西精品出版物的影响力。
2011年,有10个出版项目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913万元,位列全国第七位、西部12省区第二位。
“十一五”期间有2种图书荣获“国家图书奖”,1种图书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2种音像制品和1家杂志荣获“中国政府奖提名奖”10种出版物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其中还涌现出一批有名的出版物,如《天路之魂》、《话说陕西》、《鼎力南极》等,有的发行量达10万余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杜拉拉升职记》超过三百万册。
《立马中条》、《西路军》《高岗传》等重大历史题材图书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华商报》进入中国最具竞争力报纸20强,并稳居前5名,《陕西日报》社、《西安晚报》社等先后被评为全国地方报纸经营管理先进单位;《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等10多种科技期刊被国际公认的6大期刊检索系统收录,62种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坚持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增强新闻出版业发展活力陕西出版集团、陕西新华发行集团都进行了转企改制,并且改制后都保持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策划人语光明印记——《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专题2019年6月16日,是《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的喜庆日子。
伴随共和国的脚步,《光明日报》与共和国一同走过了70个春秋,与中国知识界共同经历了一个甲子。
这张以“光明”命名的报纸,放眼国家政治大局,记录了重大历史时刻的风云际会,体验了时代潮流的波澜壮阔;立足知识界、服务知识界,始终守护着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追寻着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光明之路。
经过70年的风雨洗礼,光明日报社从只有一张对开四版的报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光明日报》《文摘报》《中华读书报》3报,《书摘》《博览群书》《新天地》《留学》《教育家》5刊,以及光明日报出版社、光明网、光明日报“两微一端”新媒体矩阵的现代化报业集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率先进行媒体转型,尝试新技术、创新新产品、拓展新渠道、培养新人才,紧跟媒体融合发展潮流,不断探索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方式,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我国主流媒体在融合创新领域的领军者。
为了更好地总结《光明日报》70年来的发展历程,展现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的创新与发展,本刊在光明日报社新闻研究部的支持和帮助下特策划了本专题,采访了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张政,撰写了综述性文章;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光明日报社全媒体总编室编辑、客户端编辑组负责人叶乐峰,《文摘报》总编辑刘昆,《中华读书报》总编辑王玮等分别应邀为本专题撰写了专稿,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殷陆君应邀为本专题撰写了卷首语。
我们谨以此专题,向《光明日报》70周年致庆——致敬光明!祝福光明!策划人:左志新8 传媒∷MEDIA 2019.6(上)。
2020年文博事小览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20年第24期文/沈小兹01“时代楷模”称号2020年1月,中宣部授予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利用群体是以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为代表的几代莫高窟守护人。
70多年来,他们扎根大漠,精心保护和修复莫高石窟珍贵文物,潜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艺术,努力探索推进文化旅游合理开发,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同志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称号。
02“笔墨当随时代”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点,著名中国书画家陈佩秋在上海中山医院驾鹤仙逝,享年98岁。
20世纪90年代,她探索细笔青绿山水,吸收西画光、色的表现技巧,别开生面。
她晚年的青绿山水大多用彩墨画成,开创了彩墨结合的中国画新风。
她的艺术做到了“笔墨当随时代”,载入中国近代绘画史册,并将中国女性画家的绘画成就抬升到新的高度。
03疫情与博物馆重启2020年7月,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与上海博物馆发起主办“博物馆的力量——国际博物馆人云上对话”。
这是受疫情影响之后的一次国际博物馆人的线上对谈,各馆交流心得与措施。
此前全球各大博物馆纷纷闭馆,短则不到两个月,长则半年。
疫情缓解之后,上海博物馆、东京国立博物馆分别于今年3月、6月开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在8月恢复迎客。
重新开放后,各馆参观人流量仅允许恢复到原接待人流量的25%。
04沪上红火的当代艺术上海的当代艺术机构,近年来蓬勃发展。
今年夏末,在思南公馆宴会厅,沪上十家红火的当代艺术机构带着各自馆内设计的文创产品来到现场,喜欢艺术的朋友在此交流艺术心得,并享受着购买艺术衍生产品的乐趣。
05梅百器数字特展2020年9月,“纪念梅百器逝世70周年特展”全面上线,所有文献内容都可登录之后,进行数字在线展览。
这是斯坦福大学音乐图书馆将梅百器的相关数字化历史文献资料赠予上海音乐学院,并建立了梅百器资源共享馆藏,为全世界研究这一方向的学者提供最为全面的一手资料。
周年庆典活动策划方案周年庆典活动策划方案(精选5篇)为了确保活动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制定好活动方案,活动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活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
那么大家知道活动方案怎么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周年庆典活动策划方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周年庆典活动策划方案1一、活动要素活动主题:xxx十周年庆典感恩回馈活动活动时间:20xx-5-18活动地点:xxxx二、主题思路依据答谢老客户,营销新客户,见证伊赛发展壮大历程这一特性,庆典活动将围绕以下思路进行:1、通过一系列宣传,为十周年庆活动制造氛围。
2、以十周年庆为活动由头进行品牌宣传和网络推广。
3、通过伊赛发展历程展示,体现公司发展实力和未来趋势,让员工和合作伙伴对公司发展更有信心。
4、通过活动造势宣传,在消费者群体中赢得口碑。
5、借助活动感谢一直支持、关注我们政商界领导、合作伙伴和社会各界人士。
三、活动目的1、通过本次活动大力推广伊赛牛肉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品牌美誉度。
2、通过本次活动中伊赛发展历程展示,让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见证伊赛实力和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3、通过活动弘扬公司“孝行天下”企业文化,展现公司团队拼博氛围。
4、让与会者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充分了解伊赛,见证伊赛严把质量关的生产、经营理念。
四、方案内容1、方案构思(1)宣传造势:以网络媒体为主,终端店面门头悬挂条幅,辅助宣传,将门头转化成宣传阵地,再配合媒体宣传造势;(2)伊赛文化长廊:分为伊赛历程、伊赛实力、伊赛未来、伊赛文化四个3篇章,让公司员工、政商界群体、新闻媒体、消费者等社会各界人士见证伊赛发展轨迹同时对伊赛充满信心;(3)伊赛感恩:文艺演出、答谢宴会、礼品馈赠;全省各门店开展“河南伊赛牛肉股份有限公司十周年庆感恩回馈大型促销活动”。
2、预期效果通过事件营销宣传,扩大公司产品知名度;聚揽活动当天人气,拍摄庆典活动场景为后期宣传提供材料;社会各界人士共同见证伊赛实力和产品清真特色,树立伊赛产品安全、营养、放心特点;门店促销提高月度销量。
如何做好建国七十周年新闻策划和报道工作作者:洪纯弟来源:《视界观·下半月》2019年第04期摘要:新闻是对生活中最近发生的实际事情的一种报道,讲究真实时效性。
由于新闻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具有导向性,引导观众对于事件的看法走向,因此要求新闻媒体在做新闻时必须对新闻事件的报道的真实性进行把控,在新闻报道之前做好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确保新闻质量,并且严格要求新闻报道按照一定标准遵循新闻报道原则。
固本文针对新闻策划报道工作进行深入探讨,从正确认识新闻策划报道工作,以及在做新闻策划报道工作时需要注意到的原则性问题和相关禁忌,三大方面进行研究探讨,提出建设性想法,希望对于新闻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闻策划;报道工作;正确认识;原则;禁忌随着建国七十周年的到来,新闻策划报道工作也再次得到了重视,新闻在日常生活中是人们了解世界掌握全球动态以及生活琐事变化的主要来源,新闻报道的动态性变化会迅速地赢来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引导人们对于世界认识走向的重要因素。
同时,新闻在报道相关事实时,对于事件的解释跟踪会很大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以及激发社会舆论的走向,好的新闻报道将有利于建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而一个消极、毫无营养的新闻报道将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故,新闻从业者加快做好新闻策划报道工作将有利于加快促进建立起一个好的、和谐健康的新闻工作环境,营造一个更加利于人们互助学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一、正确认识新闻策划和报道工作1.新闻策划报道工作的概念新闻策划报道工作是新闻媒体人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是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可的一种传播信息的形式。
随着观众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新闻质量的要求也更加严格,更加倾向于看价值更高的新闻,受众群体对于新闻整体鉴赏水平能力的提高也对新闻媒体人开展新闻策划报道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化下,如何开展好新闻报道工作,建立起一个健康的新闻环境,是新闻媒体人在开展新闻策划报道相关工作时首先应当思考的一个问题。
龙源期刊网
陕西省举办系列文化活动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
作者:
来源:《现代企业》2012年第05期
本刊讯(记者高山)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全方位展示陕西绿色、现代、和谐、奋进的时代风貌,省文化厅于5月5日至23日在全省举行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
本次纪念活动规模大、时间长,群众参与热情高,全省有100多个艺术团体、社会群众团体以及北京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积极参与。
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题突出,既有群星荟萃的经典喜剧小品鉴赏晚会、气势恢宏的主题晚会,还有气韵生动的美术书法作品展、精彩纷呈的优秀舞台剧(节)目基层展演。
期间,还将举行“陕西省千百十艺术繁荣工程”启动仪式和各艺术门类的理论座谈会。
胡武功:中国摄影界的陕军战士作者:陈小波来源:《小演奏家》2017年第09期中国曾经有两次影响重大的摄影展览——1987年在北京举办的《艰巨历程》和2004年在广州举办的《中国人本》,两次展览都与胡武功有关:《艰巨历程》中,他是主要发起人;《中国人本》中,他是重要的参与者。
2017年6月,《艰巨历程》回顾展在西安举办,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胡武功应邀出席开幕式。
我认识胡武功三十年了,那时我刚入行,而他已经用照片、文字和紧锁的眉头塑造了一个中国摄影界战士的形象,令人敬畏。
在他的眼睛里,我看到寂寞、倔强、迷惑、无奈、沉重,却很少见到快乐和轻松。
近年来,我发现胡武功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了,语言和心态越来越平和,我为他的转变感到感到欣慰,可在我看来他仍然是一名战士。
一群黄土高原上的唐·吉诃德陈小波:陕西摄影群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人曾经称你和侯登科为首的陕西摄影人为“摄影救国军”,认为你们的责任感极强,三十年来,你们是中国纪实摄影的旗帜性人物。
作为领军人物,你如何评价陕西摄影群?胡武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像历史的风雨把黄土地塑造成千沟万壑,艰辛的生活、沉重的文化使我们脸上布满皱纹、紧锁眉头,黄土地上的人大多是这种形象,它体现着人的脾性、经历与思考。
许多朋友说见到我就像见到了兵马俑,我想也是,兵马俑的塑造者都是苦役,一定会把生活的艰辛留在自己的作品上。
看看张艺谋、陈忠实那一张张并不英俊的脸,就知道他们是一个种群。
“摄影救国军”是圈内人给我们的绰号,是从《艰巨历程》影展留言簿上“一群黄土高原上的唐·吉诃德”的留言演变而来。
救国军也罢,唐·吉诃德也罢,我认为不完全是讥讽和嘲笑。
唐·吉诃德一生执着,心中永远有奋斗的目标,结合中国八十年代摄影界的状况,唐·吉诃德精神还是可取的。
虽然摄影不能救国,但我们可以通过摄影践行自己的责任,体现内心的摄影理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我和几个陕西老哥们在批判极左思潮、促进摄影改革上做了一些摇旗呐喊的事情,为了实现这些愿望,我们曾受到冤枉,但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
学校庆典活动的策划方案(精选5篇)学校庆典活动的策划方案1一、指导思想(背景)__年以来,西安欧亚学院凭借着"稳投资、提品牌、上系统"的办学经营理念和"高质量、应用型、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做学生满意教育的同时,深入挖掘西安欧亚学院办学积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全面提高西安欧亚学院的办学特色,是欧亚学院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法宝。
二、主题:回顾校史,着眼现在,铸就精彩三、时间:(试题给出)四、地点:西安欧亚学院五、活动流程及人员分工安排(一)前期筹备阶段1、策划、制定校庆活动总体方案2、草拟邀请参加校庆活动嘉宾的名单3、制定校庆各项活动的实施细则及会务接待工作4、编印、校史、年鉴、回忆录5、校庆纪念品的筹划及分配方案6、校园环境的美化(二)校庆活动实施细则1、举行20周年校庆新闻发布会时间:地点:学院学术报告厅负责部门:校庆宣传组西安欧亚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通报我院将于某月某日在西安欧亚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行建校20周年校庆活动筹备情况。
2、庆祝西安欧亚学院成立20周年大会时间:地点:学院体育场负责部门:校庆办公室庆祝西安欧亚学院成立20周年大会在学院体育场举行。
邀请国家教育部的官员,陕西省主要领导人,社会各界人士及全院师生参加。
3、"20年辉煌成就回顾"时间:地点:学院10号院负责部门:校史组校史摄影图片展览,从1995年建校开始校内设施的变迁,及往后几年的.重大事件的新闻图片的记录,学院、老师、学生的获奖证书的图片,学生在校内各种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等。
4、学术交流时间:地点:学院图书馆负责部门:学院教务处校庆期间,在校内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目的是为了促进学院的学习氛围,提高学院的教学管理水平的同时,改进学院的教学模式,提升西安欧亚学院的民办教育品牌。
其次,举办研讨会探讨中国民办高校价值,肯定我院办学成就。
5、校友联谊会时间:地点:学院礼堂负责部门:学院就业服务中心借学院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的机会,联络已经毕业后在全国各地工作的学子的感情、友谊。
交往雷抒雁(作者:白描)白描,男,原名白志钢,汉族,1952年8月1日生于陕西泾阳。
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大学任教6年,从事期刊编辑工作18年,著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以及散文随笔200余万字,影视作品多部。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与开发研究会理事,现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
2014年2月14日,雷抒雁逝世一周年祭日。
此前应家乡陕西泾阳文史办之约,写了我与雷抒雁45年的交往。
祭日已过,哀思不绝,发表此文,缅怀挚友。
与雷抒雁相交,我15岁,他25岁。
那是1967年,“文革”正在进行中。
我是陕西泾阳县永乐中学初六八届学生,他是西北大学中文系六七届大学生。
同是泾阳人,永乐中学也是他读初中的母校,天下大乱,省上、地区、县上都分为两派,西北大学学生组织与泾阳一派群众组织在一条线上,我也属于这一派,他回到家乡,自然我们间便有了接触。
家乡泾阳,因位于泾水之北而得名,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被誉为关中的“白菜心”。
泾阳不止是关中的“白菜心”,这里也是中国领土的中心位置,永乐中学附近的石际寺村,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之处,那个从平地上隆起的高丘,是我和雷抒雁上学的必经之地。
县城以西20多公里外,是唐代第二代皇帝唐太宗的昭陵,唐代帝王依山为陵,昭陵建于九嵕山,泾阳人却从不叫它九嵕山,而叫它笔架山,因为从家乡的方位西望,九嵕山形如笔架,从其它三面眺望,那山或奇,或雄,或险,却与笔架毫不搭界。
笔架山养育了泾阳的文脉,仅近现当代就有于右任、冯润璋、吴宓、李若冰等出生于此。
家乡人崇文重教,数千年以耕读传家为理想,那笔架山,便是我们推崇的圭臬、高树的经幡。
那时雷抒雁还乡,交往更多的是一些年长于我的人。
一个大学生,与我这个初一学生不在一个对话层面,但在永乐中学,我们有一个共同尊敬的老师刘羽升,刘老师教语文,正是在刘老师的辅导下,雷抒雁读初二时,在《红色少年报》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小小说《小羊倌》,从而奠定了他以文学为终身事业的理想。
人民日报经典人物素材,开启2022高考新征程01“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暖闻热评)郁静娴《人民日报》( 2021年06月10日第05 版)【人物】“瓜奶奶”吴明珠【故事】吴明珠是新疆农业科学院哈密瓜研究中心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1955年赴新疆工作以来,她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甜瓜、西瓜育种事业,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她培育了30多个优质瓜种,这些瓜种的种植面积一度占新疆商品瓜区总面积的80%。
许多瓜农就是种着她培育出的新品种,过上了富裕日子。
【点评】吴明珠一生与瓜结下不解之缘,把甜美的事业写在了大地上。
她常说,“我的人生就是想多结几个瓜,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许多人感慨,瓜之所以那么甜,是因为有人替我们吃了苦。
而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的回甘,更让我们手中的瓜品清香四溢。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老人,吴明珠一辈子只为一件事。
她放弃留京,主动请缨赴疆,辞官种瓜;她谢绝“院士楼”,甘居陋室,与瓜田相伴数十载。
今年91岁高龄的吴明珠,罹患阿尔茨海默病10年,已经认不出子女,初心却依然根深蒂固:时不时嘟囔着“瓜该授粉了”,一提到瓜,眼神立刻就亮了……这一切,足见她对这份“甜蜜事业”的赤诚热爱和忘我付出。
中国并不是全球甜瓜起源中心,然而在以吴明珠等为代表的专家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下,今天,我国已是世界最大的西瓜生产国和消费国。
可敬的人,可爱的事,总是一脉相承。
吴明珠是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农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与她同期走出来的同窗校友,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蚕学遗传育种专家向仲怀等。
吴明珠的丈夫杨其祐,与她一起驻扎戈壁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祝贺妻子的甜瓜新品种审定获得“三连冠”。
在学术界垦荒、在大地上躬耕,这是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缩影。
今天我们的丰衣足食,离不开这些可敬可爱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将才华和热情倾注到脚下这片热土,不畏艰苦、无私奉献,用言行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