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完整版)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完整版)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完整版)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完整版)

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

的通知

国发〔2011〕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编制和实施《规划》,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对于实现我国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时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各项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环境和市场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实际制定落实方案,切实抓好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尽快制定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和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中期评估结果和总体实施情况要向国务院报告。

国务院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二节“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第二节主要目标

第三章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第一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节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第三节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第五节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

第六节推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协调发展

第七节优化工业空间布局

第八节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

第四章重点领域发展导向

第一节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第二节调整优化原材料工业

第三节改造提升消费品工业

第四节增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节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现代化水平

第六节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

第五章保障措施及实施机制

第一节完善保障措施

第二节健全实施机制

前言

“十一五”期间,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和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今后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已进入到必须以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是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是指导今后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行动纲领,是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工业领域其他规划的重要编制依据。

《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

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商务部、国资委及国防科工局、烟草局等部门和单位联合编制。

第一章“十一五”工业发展回顾和“十二五”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一五”工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央果断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我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在全面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及时制定出台的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和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一五”期间,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1.3%,全国城镇工业企业投资总额年均增速达2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年均增速达30.2%。2010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2%,全国城镇工业企业完成投资9.9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万亿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组织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项目8955项,带动社会投资1万亿元。“十一五”期间重点领域淘汰落后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其中淘汰炼铁产能1.2亿吨、水泥产能3.5亿吨、造纸产能1070万吨。2010年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31.2%,较2005年提高3.1个百分点。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钢铁、汽车、船舶、水泥等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5.8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到2010年,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553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3%。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40%的产品质量接近或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气船(LNG)、高速轨道交通、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通信(TD-SCDMA)、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

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6%,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业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7%和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9%,大宗固体废物等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和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较2005年分别下降33%和45%。

中小企业发展和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400万户(含个体工商户),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类产业集聚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东部地区工业园区实现工业产值已占本地区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128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信息技术深化应用和军民融合式发展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国家级“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和重点行业信息化工作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我国实现软件业务收入1.3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4.5万亿元,分别为2005年的3.3倍和3倍。民口单位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已占全部许可证的2/3,国防科技工业完成民品产值占国防科技工业产值的74.5%。

对外开放和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已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1/7,较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2010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FDI)为496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的46.9%;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遍布129个国家和地区,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3.8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1400家,较“十五”末增长近一倍。国有工业大型企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工业行业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国工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部分“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这些矛盾和问题已严重制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尽快加以研究解决。

第二节“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工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国际环境呈现新趋势。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趋复杂,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伴随着严峻挑战,给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深刻影响。

——世界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发生新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为我国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拓展外部发展空间提供了新机遇。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围绕市场、资源等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错综复杂,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对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压力。

——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全球范围内新兴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期。我国在新兴产业领域已

取得了一定突破,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调整的新机遇,加强战略部署和统筹规划,就有可能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同时,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制造业再造”,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应对不当、贻误时机,我国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

——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不断加快。随着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柔性制造、虚拟制造等日益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新格局,客观上为我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创造了条件。同时,跨国公司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生产和组织模式,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我国工业企业提升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国内环境呈现新特征。今后五年,我国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但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城镇化进程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空间。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巨大的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超过50%,内需主导、消费驱动、惠及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引导居民消费预期,推动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为我国工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价格持续上升,生产要素成本压力加大,转型升级的约束相应增多。

——信息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持续深入发展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契机。信息化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动力。近年来,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各类要素市场逐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活力显著增强。同时,我国信息化和国际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处于完善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还不足,健全与科学发展要

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尚需较长过程。

——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更趋强化对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了紧迫要求。随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为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创造良好环境,也将促进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同时,由于长期粗放式发展,我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占全社会能源消耗、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70%以上,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单位产品能耗较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原油、铁矿石、铝土矿、铜矿等重要能源资源进口依存度超过50%。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对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形成了“倒逼机制”。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转型升级如能加快推进,就能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如果行动迟缓,不仅资源环境难以承载,而且会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必须积极创造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升级,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变。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建设工业强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工业转型升级涉及理念的转变、模式的转型和路径的创新,是一个战略性、全局性、

系统性的变革过程,必须坚持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任务。正确处理好工业增长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重大关系,以提高工业附加值水平为突破口,全面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供给结构,改善和提升工业整体素质,强化工业企业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坚持把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把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

——坚持把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坚持把提高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发展水平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

——坚持把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作为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稳定外需、扩大内需,实现内需外需均衡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快推动宏观调控手段向更多依靠市场力量转变。

第二节主要目标

根据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工业增加值率较“十一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重点骨干企业达到3%以上,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增加一倍,攻克和掌握一批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的产业核心技术,重点领域和新兴产业的关键装备、技术标准取得突破。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实现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5%左右;面向工业生产的相关服务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中小企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高。

——信息化和军民融合水平显著提高。重点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到70%,大中型企业资源计划(ERP)普及率达到80%以上。军民资源开放共享程度明显提高,军民结合产业规模显著扩大。

——质量品牌建设迈上新台阶。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工业品质量标准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食品、药品、纺织服装等民生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十一五”末降低21%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1%以上;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0%,工业氨氮和氮氧

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主要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持续下降,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专栏1:“十二五”时期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指标

类别指标2010

2015年累计变化

经济运行工业增加值增速(%)[8]①工业增加值率提高(百分点)2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10]①

技术创新规模以上企业R&D经费内部支

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1.0拥有科技机构的大中型工业企

业比重(%)

>35

产业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

增加值比重(%)

7158

产业集中度(%)

钢铁行业前

10家

48.66011.4

汽车行业前

10家

82.2>907.8

船舶行业前

10家

48.9>7021.1

“两化”融合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

计工具普及率(%)

61.785.023.3主要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

率(%)

52.170.017.9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ERP普及

率(%)

80.0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

能耗下降(%)

21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

量下降(%)

>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3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

下降(%)

10

到“十二五”末,努力使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的创新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工业强国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三章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任务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引导企业兼并重组,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紧紧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支持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健全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重点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进一步研究落实财政、投资、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鼓励骨干企业建立海外研发基地,收购兼并海外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面向企业开放和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重要试验设备等科技资源。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提升协同创新能力。鼓励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发。

健全产业创新体系,攻克共性及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面向主要

工业行业,依托大型转制院所和骨干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健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体制机制,支持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推动建立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创新战略联盟承担重大研发任务,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以核心装备、系统软件、关键材料、基础零部件等关键领域为重点,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计划(专项)等,推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突破和掌握先进制造、节能减排、国防科技等领域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制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支持和促进重大技术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加快提升制造业领域知识、技术扩散和规模化生产能力。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重点产业专利布局,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评议机制、预警机制和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转移交易体系,大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提升工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深入开展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和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完善工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标准,健全电子电气、关键零部件等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可靠性、环保和能效标准,完善食品、化妆品、玩具等日用消费品的安全标准。支持基于自有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发、评估和试验验证,促进更多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加强创新型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在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的组织实施,培养大批面向生产一线的实用工程人才、卓越工程师和技能人才,造就一批产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加强中西部地区产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支持建立校企结合的人才综合培训和实践基地。

第二节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技术改造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技术改造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

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围绕传统产业提升、智能及清洁安全发展等重点,通过不断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装备、新材料,对现有企业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造,提高先进产能比重。大力推广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改造提升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等基础设施及条件,支持工业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改造。注重把企业技术改造同兼并重组、淘汰落后、流程再造、组织结构调整、品牌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发展。围绕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若干新兴领域,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实施产业链升级工程,着力突破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强化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切实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能

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

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加强工业投资监测分析,研究制定工业投资指南,建立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编制发布年度导向目录,引导社会资金等要素投向。完善和落实支

持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金融、土地等政策,创新资金投入模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

重点领域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逐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

工业投资中的比重。加强准入管理和产能预警,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入,

抑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强化技术改造基础工作,加强统计监测分析,完善技术改造

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健全支持企业技术改造长效机制。

专栏3:“十二五”技术改造专项工程

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围绕品种质量、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两化”融合、军民结合等重点领域,创新研发设计,改造工艺流程,改善产品检验检测手段,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提高传统产业先进产能比重。

智能及清洁安全示范。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应用。推进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应用,推动生产装备的数字化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支持重点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应用。支持重点行业污染治理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支持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建立环境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加大化工、有色、民爆等行业安全生产改造力度。

产业链升级。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实施重点领域产业链改造升级,完善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小企业专业化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促进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支持工艺专业化企业发展,健全协作配套体系,提高中小企业聚集度,发展产业集群。

公共服务平台升级。支持重点工业园区研发设计、质量认证、试验检测、节能与污染治理、信息网络服务等平台升级改造;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对现有重点产业基础技术研发平台、行业共性检测试验平台、共性服务平台进行升级改造。

第三节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牵引作用,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不断提高工业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

加快发展支撑信息化发展的产品和技术。加快应用电子等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着力提升汽车、飞机、船舶、机械、家电等行业的产品智能化水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

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及工程分析软件、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

等应用软件和行业解决方案,逐步形成工业软件研发、生产和服务体系,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提供有力支撑。组织开展重点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开发危险自动识别和故障实时诊断共性关键技术,加快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SCADA)等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防护建设。

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应用,推进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从企业信息应用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转变,从单一企业应用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推进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应用,优化研发设计流程,加快构建网络化、协同化的工业研发设计体系。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集散控制、制造执行等技术在原材料企业的集成应用;加快精益生产、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在装备制造企业的普及推广;加大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消费品企业信息化水平力度。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以集成应用促进业务流程优化,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加强企业信息化队伍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首席信息主管(CIO)制度。

创新信息化推进机制。建立健全企业信息化推进服务体系,以服务能力建设为中心,实施行业信息化服务工程,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与行业应用紧密结合,发展一批面向工业行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国家级信息化促进中心,建设一批面向重点行业的国

家级工程数据中心,树立一批信息化示范企业。依托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健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提升智能化发展水平。建立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规范发展第三方评价机构。

第四节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推进设计开发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立足节约、清洁、低碳、安全发展,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增强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围绕工业生产源头、过程和产品三个重点,实施工业能效提升计划,推动重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工业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体系。完善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严格能耗、物耗等准入门槛。深入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对标达标、能源审计和能源清洁度检测活动。健全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和电力需求侧管理。健全高耗水行业用水限定指标和新建企业(项目)用水准入条件;组织实施重点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快节水技术和产品的推广使用,推进污废水再生利用,提高工业用水效率。推广节材技术工艺,发展木基复合材料、生物材料、再生循环和节材型包装。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金属材料、石油等原材料的节约代用。

促进工业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以污染物排放强度高的行业为重点,加强清洁生产审核,组织编制清洁生产推行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提高新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研究建立生态设计产品标识制度,发布工业企业生态评价设计实施指南。加强造纸、印染、制革、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水污染治理,削减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放量。推进钢铁、石油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减排,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切实加强有色金属矿产采选、有色金属冶炼、铅蓄电池、基础化工等行业的铅、汞、镉、铬等重金属和类金属砷污染防治,推动工业行业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稳步推进电子电气产品

污染控制合格评定体系的建立,控制和减少废弃电子电气产品对环境的污染。

发展循环经济和再制造产业。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以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等为重点,通过上下游产业优化整合,实现土地

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构筑链接

循环的工业产业体系。加强废旧金属、废塑料、废纸、废旧纺织品、废旧铅酸电池及锂

离子电池、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合成材料等回收利用,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

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推广,推进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增值利用。以汽车零部件、

工程机械、机床等为重点,组织实施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开展再制造产品认定,培育

一批示范企业,有序促进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

专栏5:工业节能降耗减排专项

工业节能。组织开展工业企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和企业能效“领跑者”行动,加强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重点用能行业节能改造,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实施百项重点节能技术、节能产品(设备)推广应用工程,吨钢能耗、吨铝综合交流电耗、吨乙烯平均能耗、吨水泥综合能耗分别由2010年的615公斤标准煤、14250千瓦时、910公斤标准煤、100千瓦时下降到2015年的590公斤标准煤、13800千瓦时、880公斤标准煤、92千瓦时。

工业节水。对高用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实施干法除尘、工业废水处理回用、矿井水资源化利用等节水工程。组织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成套装置攻关,加强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工业节材。组织开展机电产品包装节材代木试点,推动节材代木包装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扩大应用,开展包装物周转使用示范。组织开展贵重金属节材试点。

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在重点行业开展共性、关键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示范,推动实施一批重大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钢铁烧结机脱硫、水泥厂脱硝、石化行业催化裂化烟气脱硫、造纸及印染行业废水深度治理、二口恶英减排等工作方案。加快推行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自愿性认证。

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规模化高值利用。推进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有色金属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废旧汽车、家电、电子产品拆解加工利用示范基地及机电产品再制造示范基地。

“两型”企业创建。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试点,培育一批示范企业。

积极推广低碳技术。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动重大低碳技术的示范应用,积极开发轻质材料、节能家电等低碳产品,控制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建立企业、

园区、行业等不同层次低碳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探索低碳产业发展

模式。研究编制重点行业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目录,研究建立低碳产品评价标准、标识和

认证制度,探索基于行业碳排放的经济政策和碳交易措施。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和长效机制。强化安全、环保、能耗、质

量、土地等指标约束作用,完善落后产能界定标准,严格市场准入条件,防止新增落后

产能。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施差别电价等政策,促进落后产能加快淘

汰;采取综合性调控措施,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的市场需求。严格执行环境保护、

能源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职业健康等方面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

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专栏6:主要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

钢铁。重点淘汰90平方米以下烧结机、8平方米以下球团竖炉、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电炉、转炉。

焦炭。重点淘汰炭化室4.3米(捣固焦炉3.8米)以下常规机焦炉、未达到焦化行业准入条件要求的热回收焦炉等产能。

铁合金。重点淘汰6300KVA及以下普通铁合金矿热炉等产能。

有色金属。铜冶炼重点淘汰密闭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等落后产能。电解铝重点淘汰100千安及以下小预焙槽等产能。铅冶炼重点淘汰采用烧结机、烧结锅、烧结盘、简易高炉等工艺设备。淘汰落后的再生铜、再生铝、再生铅生产工艺及设备。

电石。重点淘汰开放式电石炉,单台炉变压器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电石炉等落后设备。逐步淘汰高汞触媒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工艺。

水泥。重点淘汰3.0米以下水泥机械化立窑,小型水泥回转窑,水泥粉磨站直径3.0米以下的球磨机等产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2.5亿吨。

平板玻璃。全部淘汰平拉(含格法)普通玻璃生产线。

造纸。重点淘汰单条年生产能力3.4万吨以下的非木浆生产线,年生产能力5.1万吨以下的化学木浆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万吨以下的废纸制浆生产线等产能。

制革。重点淘汰年加工生皮能力5万标张牛皮以下的生产线,年加工蓝湿皮能力3万标张牛皮以下的生产线等产能。

印染。重点淘汰74型染整设备、浴比大于1∶10的棉及化纤间歇式染色设备等落后设备。化纤。重点淘汰湿法氨纶生产工艺,硝酸法腈纶常规纤维生产工艺,年产2万吨以下常规粘胶短纤维生产线等产能。

注:*落后产能淘汰重点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有关规定进行动态调整。

提高工业企业安全生产水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加强重点行业安全生产政策、规划、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升安全生产准

入条件,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强制性淘

汰。实施高风险化工产品、工艺和装备的替代和改造,推进高安全风险、高环境风险和安全防护距离不足的化工企业搬迁调整,规范建设安全、环保、风险可控的化工园区。研发和推广安全专用设备,加快安全生产关键技术装备升级换代,实现危险作业场所的人机隔离、遥控操作、远程监控或减少在线操作人员,增强事故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节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

以开发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改善服务、提高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健全技术标准,优化产品设计,改造技术装备、推进精益制造,加强过程控制,完善检验检测,为提升产品质量提供基础保障。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结合行业特点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开展关键原材料和基础零部件的工艺技术、质量与可靠性攻关。加强重大装备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和使用寿命。加快重点行业质量和检测标准的制修订,深入推进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对标和达标工作。结合食品、化妆品、家电等行业的产品质量与安全性能的强制性认证和现行法律制度及管理措施,加强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提高产品质量检测能力。

加强自主品牌培育。鼓励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和价值。引导企业推进品牌的多元化、系列化、差异化,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海外品牌,支持国内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促进品牌国际化。发展专业品牌运营机构,在信息咨询、产品开发、市场推广、质量检测等方面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建立品牌评价机制,指导重点行业定期发布品牌报告,加强自有品牌培育过程的动态监测。

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以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为重点,完善企业产品质量追溯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健全产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引导企业开展“质量安

工信局2017年度工作计划

阳朔县工信局2017年工作计划 一、总体思路 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进一步提升我县工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打造阳朔工业经济升级版,全面完成全年工业规划目标任务。 二、主要目标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8%以上。 (二)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速8%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抓转型升级 抓好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结合“十三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编制,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的研究,逐步明确我县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方向和配套措施,研究制定并推进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组织召开工业转型升级现场推进会。通过召开工业转型升级现场推进会的形式,加快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全年计划召开2-3次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现场推进会,通过观摩项目、经验交流、行业前景分析等形式,重点挖掘和推广一批转型升级方面的典型企业,推进工业转型发展。 组织企业家外出考察。分批组织企业家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外地产业发展的先进理

念,进一步增强我县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学习外地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县企业的管理水平。 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进一步提高落后产能行业淘汰门槛,严格把握项目准入关口,严禁以各种名义变相违规引进和建设产能过剩项目。全面完成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二)抓两化融合 实施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创建培育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家。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宣贯和实施,帮助企业对照标准找差距,明确两化融合的目标和方向。指导服务我县软件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为两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组织召开两化融合经验交流会。发挥信息化推广体验中心作用,举办企业信息化体验活动、示范企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提高企业认识,拓展信息化应用。 (三)抓企业服务 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分包重点工业企业制度,分包的重点工业企业及项目从规模企业及潜力企业中选取。 组织每月对全市工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进行走访调研,收集问题和督导解决问题。联系相关位解决企业困难问题情况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对企业服务日常工作的典型事例及时通报。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xx集团调整战略布局、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加大资本投入、持速快速发展的五年。是不断增加积累、不断扩大规模、不断打造品牌、不断发展壮大的五年。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二五”时期也是企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管理体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使企业在全球经营风暴中傲立市场。保持了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为长远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奋斗,企业形成了以建材、地产和建筑为支柱的循环产业发展集群。2014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利税超1亿元的经济发展目标。以硅酸钙板和水泥、商品混凝土生产为主的建材生产已成为XX市最大的产业。房地产已成为XX市十强开发企业。信德建设成为XX市为数不多的具有二级资质的企业。集团在XX市的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企业文化建设和党组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取得的成绩前所未有,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社会的奉献名闻遐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议》明确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弘洋集团现有建材、地产和建筑企业大都是关联企业,均有资源相互利用、相互补充、再生利用的循环功能和特性。为此,加快“十三五”时期集团产业发展,可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为了明确“十三五“时期集团发展方向,做到干有目标,赶有方向,经自下而上反复酝酿,征求意见,特编制宜昌弘洋集团有限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把弘洋集团建设成为XX市乃至湖北省产业规模一流,管理水平一流、企业效益一流、社会贡献一流、员工待遇一流的民营企业集团。 二、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一)总体思路 根据集团已经形成的主导产业规模和发展趋势,未来五年总体思路是:加快发展做强建材业;超常发展做精地产业;持续发展做大建筑业,统筹发展做好辅助产业。打造产业集群,形成资源循环、全面提升弘洋综合实力。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升级,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 1、什么是企业转型升级 为了适应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折,原有的国有企业向股份制企业转化,这就是企业转型升级。 中小型民营企业升级转型的方向取决于企业所在行业,内容的话比如是技术升级、管理与服务升级、产业升级等等。 2、两化融合是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那么,制造企业如何通过两化融合来实现转型升级呢? 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七大也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到强。五化并举,两化融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我想知道:两化融合的具体概念是什么,制造企业如何实现两化融合?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途径有哪些? 两化融合的内涵有四个方面。 技术融合: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汽车制造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汽车电子技术,工业生产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普通机床增加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电子信息技术之后就变成了信息家电,产品价格比原来有大幅提高。 业务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到原材料采购、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计算机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业产品设计效率;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资源融合: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产业升级: 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信息化。 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很多,比如:盈利模式的转型、产业的转型及运营模式的转型。不同的企业应针对自身的特点——产品创新能力、财务能力及企业所处发展阶段,选择符合自己的转型模式。近期IBM和e-works就制造业如何转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参与企业众多,详细内容请百度:制造业成功转型经验研讨

产业园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分析

产业园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11T15:46:49.93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2期供稿作者:黄裕恒[导读] 广东佛山在城市规划确定的可建设用地中,广东省大部分城市都大力推进城市更新。 黄裕恒 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广东很多城市及地区都拥有大量的产业园区,其中以制造业、劳动密集产业为主,本世纪初到工业化中期,也就是高新技术崛起,结构优化调整时代的时期,当今的产业园区面临着升级改造的迫切性。本文主要对产业升级的政策及规划进行分析,并存在“工改工”项目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规划;统筹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1)现状工业用地在减少 在城市规划确定的可建设用地中,广东省大部分城市都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而“工改商”、“工改居”短期利润要优于“工改工”项目,且商业、居住开发模式也较为成熟,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工改商”、“工改居”项目较多。 (2)现状工业区难以满足产业升级需求 广东省某城市近几年旧工业地改造建设规划偏小,开发强度较低,面积在10公顷以下的工业区占到50%,平均容积率1.01,低于工业用地标准平均值。这些旧工业区、旧厂房具备建筑质量差、安全隐患大、面积小、分布零散等缺陷。而随着城市产业升级的需求,逐渐淘汰低端产业,以及劳动力及地租等成本的日益增加,一部分产业逐渐向内地搬迁,现状厂房空置。 (3)重点产业、新兴产业难以落地 结合产业转型的需求,根据产业布局的引导,新材料、激光技术、智能穿戴、信息技术等一系列重点、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产业转型的方向,而现状面临无地可落的困境。 普通工业厂房的数量在不断减少,而原有工业厂房的更新改造则较慢,造成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企业落地难,呈现部分大企业流失、产业空心化现象。因此,如何留住产业,促进产业发展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鼓励,规划引导 (1)一系列政策、标准鼓励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近年来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以及研发等转型升级的趋势,近年来市、区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标准,鼓励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更新政策体系涵盖从申报阶段至建成使用各个环节,鼓励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其改造分为两种模式:一种以综合整治为主,融合功能改变、加建扩建、局部拆建等方式的城市更新;另一种为拆除重建。“工改工”类型更新在建筑物建成时间及合法权属比例、地价计算、出让年限、工业楼宇分割转让等环节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工业厂房市场流转逐渐放开,形成一系列优惠政策,体现政府期待通过政策引导城市更新中出现更多的“工改工”产业升级的项目。 另外结合产业发展的需求,将工业用地划分为普通工业(M1)和新型产业用地(M0),根据《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条文说明:“普通工业用地是生产制造产品为主的工业,新型产业用地是指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无污染生产等创新型产业功能的用地”,并对土地混合使用给予了一定的弹性,允许在工业用地中配置不高于总建筑面积30%的配套设施。在容积率方面给予较高的上限,普通工业用地(M1)容积率上限为4.0,新型产业用地容积率上限为6.0。 (2)多层面规划进行引导 全市划定了13个重点发展片区,按“一街道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原则,划定了6个区级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重点发展片区(园区)作为推进产业类城市更新工作的重要区域。根据统计,重点发展片区(园区)内涉及现状旧工业地块共102个。 在控规层面,现状旧工业区在法定图则中规划功能以工业用地为主,其次为居住用地。规划为工业用地(兼容商业、物流)的旧工业区有196个,规划规划为居住用地(兼容商业)的旧工业区有53个,规划为商业用地(兼容商务公寓、办公)的有37个,规划为道路、绿地、公共设施、发展用地(兼容社会停车场)的有68个(详见图1)。 图1 旧工业区法定图则规划功能分布图 三、“工改工”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受利益驱动,市场选择“工改商”、“工改居”项目的较多,而选择产业升级改造的较少。从2007年第一批试点工改工项目以来,原为工业用地的有70个,其中“工改商住”的50个,占原为工业用地项目数量的比例约为71%;“工改工”的20个,占原为工业用地项目数量的比例约为29%,拆除用地面积共计160.59公顷,占全区列入市计划更新项目面积的比例约为25.82%。“工改工”项目偏少造成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企业落地难,部分大企业流失,加剧产业空心化现象。

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2017年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 项目实施方案 项目名称: 承担单位:(盖章) 重点任务: 所属地区: 推荐单位: 填报时间: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第一部分:承担单位和项目基本情况表 承担单位基本情况表

项目基本情况表

第二部分: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概况 包括项目背景、目的、意义和主要目标。此部分应明确体现项目所符合的年度重点任务的具体内容。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二、承担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法人所有制性质、主营业务;近三年来的销售收入、利润、税金、固定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承担单位股份构成及主要股东概况,单位组织架构,项目主要人员基本情况;项目单位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及规划,工艺装备水平,销售情况及在行业中地位,取得成果与社会效益,技术研发机构,近三年研发投入等。 三、项目建设必要性 重点是细分产品市场及重点装备、重点工程的需求情况(区分国内和国外),产品技术水平、技术来源和发展前景,国内外竞争对手情况。在产品生产纲领表中列出具体产品的型号、技术指标和生产规模。 四、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主要建设内容、规模、地点,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工程方案及其合理性,重点设备用途、产品工艺及解决关键问题说明,需描述采用的工艺技术路线与技术特点,设备选型,并需附设备明细表(含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及价格),对于重大关键设备需进行设备单项论证。 项目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以及与产业上下游相关单位合作方案。 五、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开工时间,项目建设(土建、设备购置等)进展情况,当前形象进度,是否存在影响项目按计划实施的情况和问题,预计完成时间等。以前承担国家投资项目完成或进展情况,以及与本项目的关系说明。 根据项目总体进度,列出年度实施进度及年度实施目标。 六、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投资使用方案和资金筹措方案;按国家相关标准列出投资估算表(按工程费用、其他费用、预备费、建设期利息、铺底流动资金等细项列出),内容要全面,取费要合理。 七、财务经济效益测算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包括内部收益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回收期、贷款偿还期等指标的计算,实际生产纲领和投入产出进行科学计算。

机械领域“三基”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该规划贯彻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精神,在总结分析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二五”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确定了产业发展重点及主要任务,并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我国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附件: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 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二)面临形势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发展重点 (一)机械基础件 (二)基础制造工艺 (三)基础材料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自主创新,推动产业技术进步 (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企业协同发展 (三)建设研发和服务平台,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大技术改造,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五)加强行业管理,提升产业整体素质 (六)推进“两化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 (七)实施“机械基础件和基础制造工艺双提升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统筹协调 (二)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三)加强资金引导和支持 (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六、规划组织实施 附表1:机械基础件重点发展方向 附表2:50项推广应用的先进绿色制造工艺 附表3:基础材料重点发展方向 机械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及基础材料(以下简称“三基”)是装备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

公司发展规划方案

公司发展规划方案 一、基本原则和工作措施 (一)基本原则 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理顺政府与平台公司关系,实现公司市场化、实体经济化:按照“突出主业、规范重组、公私合作、市场运营”的原则,依据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不断优化调整公司结构,创新优化公司运行机制和资本运作机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单一融资性平台公司向旅游综合性平台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企业实体化、多元化战略发展目标。 (二)工作措施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按实体公司运作要求,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公司法》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从单纯的“融资—建设”模式转向“融资、投资、建设、运营”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融资、投资、建设、运营、偿债”的良性循环。坚持既做平台,又做企业,一手抓平台建设,一手抓文旅产业发展,突出主业,采取模块化运作模式,以市场化为导向,明确项目运作的市场机制,逐步通过业务的整合和拓展,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融资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积极转变管理观念,适应企业化经营 : 落实模块化、功能化的运营分工模式,谋划好公司各业务板块的管控和整合,实现从政府注入到企业自主经营、良性运作的转变,规范企业经营、提高投资收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整合公司资源,通过整合和重组,形成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模块板块,通过产业集聚、富集和产业延伸,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强化市场运作,对经营性和准经营性资产,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综合实力,满足经济发展需要,提升文旅服务功能;逐步建立有效的选人用人和人才激励机制,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对公司管理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学习培训,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教育培训和企业经济管理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人才队伍。 3.加强资源整合,增强区级旅游平台公司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鉴于目前公司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还很弱,公司发展战略、公司愿景、企业文化等还处于初级阶段,作为区内的旅文类平台公司,责无旁贷的需对辖区内各类文旅实体进行整合,通过政府授权,资产剥离和组合、资本运作等多种方式,不断壮大公司资产,重点突出综合性平台公司战略规划、项目策划、投资决策以及决策中心的职能定位,强化子公司功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方案

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工作方案 根据上级文件指示精神,为切实抓好某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开发创新工作,围绕“高端化、集约化、绿色化”要求,优化和完善园区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产品特色、资源集约、绿色高效发展园区,结合某地产业园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十百千万计划”安排部署,以深化园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工业团区位康、持续、稳定发展为目标,全力推动园区规划布局、产业告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提档升级,充分发挥工业园区在产业聚集、要素集成、土地集约、科技引领、体制创新等方面重要作用,依托工业园区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工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增长极核,以转型促升级、以整合增动力、以调整提质量,全面推动某地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坚持统筹规划,围绕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轻工、特色食品、石材、能源化工等产业,力争到2022年末园区现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0亿元以上,入驻企业500户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占60%以上。完成税收20亿元以上,期末从业人员20000人以上。园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产业承载能力显

著提高。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规划,引领园区发展 明确战略定位,实施有效管理,做到产业功能和区域功能的有机协调,充分依托已建的石博大道和拟建设的普木丁大道,在县城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修编工作,优化和完善园区产业布局,进一步拓展园区连片集聚发展潜力,全力打造大道工业轴带。并按照“一区四园”布局思路,促进园区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园区空间发展格局。 (二)强化配套,提升园区承载力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规划、高质量建设园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包括园区路网、污水处理、管线、供水供电供气设备及其他生活配套设施,实现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共建共享。 1.强力推进园区路网建设,提升园区承载力。整合资金,推动某地支线路网建设,推动园区核心区土地利用价值。逐步建设完善路网建设,推动园区路网整体配套发展。 2.加快推动园区供气项目建设,确保企业用气保障。当前的环保要求对燃煤锅炉进行限批限建,建设供热项目及热力蒸汽管网,补齐园区蒸汽供给短板,拓展园区开发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功能和企业承载能力、增强产业集聚功能的有效措施。 3.加大标准厂房项目建设力度,筑巢引凤。推进某地6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并整合园区区域土地,建设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打造某地创新创业孵化园,以便高效利用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发表时间:2018-09-30T11:57:15.05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3期作者:丛众华 [导读] 乳山市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产业突破和振兴的牛鼻子,通过创新引领、资本驱动、项目突破、人才聚合。 中共乳山市委党校山东乳山 264500 乳山市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产业突破和振兴的牛鼻子,通过创新引领、资本驱动、项目突破、人才聚合、转型发展等路径,做大增量、优化存量,实现经济动力、结构、方式的同时转变。 一、科技引擎跑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度” 新旧动能关键要靠企业来实现。乳山从解放企业家思想入手,通过分批次外出考察参观、开展同行业观摩交流、邀请专家传经送宝等多种形式,给企业家“补脑换脑”,让企业家开阔眼界,转变思想,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例如,乳山力久电机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的资金超过1亿元,先后建成了国内唯一一家经加拿大标准协会认可的企业型效能实验室和国内领先的电机综合实验室,并且常年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科研院校产学研合作攻关节能降耗电机,该企业生产的节能电机较普通电机可节能30%。 首先,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政策“输血”。上半年,乳山召开产业振兴大会,出台涵盖11大领域、涉及产业“全链条”培育的110项扶持条款,财政对实体经济的直接奖补总额度由原来每年的800万元扩大到1.5亿元。特别是在扶持企业创新上,通过设立基金奖励企业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等,搭建技术转移、双创等平台建设,推动协同创新深度发展等举措,大力培育创新种子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其中,华信食品是乳山一家老牌企业,靠来料加工海产品出口发展起来。近年来,通过不断创新和产品研发,企业逐步打造成集技术研发、高端育种、科学育苗、绿色养殖、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内外贸易和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航母”集群。在政策红利带动下,乳山企业苦练内功,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装备提升,实施“机器换人”和“智慧工厂”建设。据统计,前一季度,乳山重点企业销售收入增长9%,增长面超八成。如,威海伯特利萨克迪公司是一家以生产铸铝转向节和控制臂为主的汽车制动企业,投产时就接到了通用汽车为期5年的供货合同。虽然公司发展前景广阔,但自投产至今,该公司每年的技改支出均过亿元。如今,伯特利成功跻身宝马、沃尔沃等知名品牌公司的一级供货商,抢占世界伯特利萨克迪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通过技改注入新动能。汽车安全系统领域高端市场,启动了二期项目建设,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铸铝转向节生产基地。 其次,为激发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力量,乳山在机关干部中开展机关作风转变,通过“一线标兵评选、我为基层解难题、整治不作为促勤转作风”等活动,提高机关干部站位,让干部实打实为企业谋发展。今年以来,乳山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精简到269项,压减43.6%,开通企业信箱和热线,为企业诉求提供“绿色通道”,发改、经信、科技等主要部门与企业结“亲戚”,帮解企业难题超过百个。 二、资本引擎为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活水” 产业基金是乳山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先手棋”。从资本运作层面来看,国有资本出资成立的产业基金不以盈利为目的,上连项目资源,下接社会资本,为项目和资本搭建桥梁,将资源变成项目。从自身资源看,乳山是烟台苹果主产区,是中国纬度最高的露天茶叶生产基地,拥有50万亩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养殖海区,优质的资源亟需资本杠杆撬动,才能充分激活产业和经济属性。日前,乳山市与大连獐子岛集团就合作开发海洋牧场达成框架协议,双方通过共同组建海洋产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重点围绕海洋牧场建设、牡蛎品牌运营、苗种研发等,建设现代化、可循环的海洋牧场产业。 为此,乳山打好财政资金、金融、社会资本、基金、担保、保险组合拳,成立新兴产业投资公司,采用母子基金模式,组建了总规模60亿元的清科母基金及全域旅游、海洋牧场、中国北茶、大健康等领域的产业子基金,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发挥产业基金的放大杠杆作用,深耕旅游、海洋牧场、茶叶、大健康等本地优势产业,实现资源变资本、资本撬实体,释放发展新动能。 高新科技项目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器。为解决高新科技项目少、落地难等问题,乳山组建科技创新产业基金,在全球挑选高精尖科技成果项目,通过引入上市公司、运营团队,将技术、资本、运营等有效对接,实现高新技术项目落地生根。今年以来,乳山探索组建10亿元的“中以”科技创新产业基金,与以色列蓝色经济中心合作建设中国(乳山)?以色列科技创新中心和中以科技产业园,筛选了一体化水处理、绿色电缆、轻量化电池等科技项目。通过资本运作,将以色列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引入乳山,“无中生有”发展高科技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项目引擎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样本” 一个好项目就是一个新增长点,一批好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为了让项目建设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动机”,乳山转变招商模式,变粗放招商为精准招商和专业招商,在北京、上海设立区域招商部,在日本、欧美等地聘请专业招商顾问,搭建“1+1+2”专业招商队伍,委托招商中介机构开展代理招商,构建多位一体的专业招商体系。目前,通过打造招商“正规军”,今年以来,乳山签约50余个重点项目,开工15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储备碳纤维小镇、氢燃料电池等80余个优质项目。引进项目要从原来的引进一个工厂转变为引进人才、技术和整个支撑体系。新常态下,乳山人坚持招商招才齐头并进、相融相促。为大力留住人才,乳山实施海纳英才计划,突出人才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出台人才奖励政策,对高层次人才来乳给予创业扶持。同时,乳山还将目光投向海外,与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建了总规模10亿元的中国留学人才创新创业天使基金,共建中国留学人才全球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国家人才港,联合风投机构、上市公司共同筛选、投资、孵化优秀海内外技术精英创业项目,打造海内外技术精英创业“桥头堡”和海外人才离岸创业项目。目前,东方田园小镇规划建设的一个项目,依托周边原有的300多亩高效苹果园和鲁酱酒厂,同步规划建设了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基地、生物科技体验中心、电商中心,打造集生态农业、实体工业和现代旅游、电商服务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板块。从原本独立的农业种植、工业生产到如今成为涵盖工业科技旅游、休闲观光采摘、健康养生保健、电子商务服务为一体的“新六产”项目,东方文旅小镇是乳山以重点项目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切片。 企业兴则产业兴,工业强则经济强。在科技、资本和项目引擎的带动下,目前,乳山先进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0.27个百分点,制造业税收增长15%。乳山,新旧动能转换的宏伟蓝图愈发绚丽,一个经济增长新极正绽放出璀璨光芒。

工业转型升级资金管理办法

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预算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的通知》(国发〔〕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资金(以下简称转型升级资金)是指中央财政安排的,贯彻落实《中国制造》确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提高国家制造创新能力等九大任务,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优化提升的资金。 第三条转型升级资金安排的项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按照部门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并予监督。 第二章资金支持范围及使用 第四条财政部将转型升级资金列入专项转移支付或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门预算,资金安排时原则上统一管理。 第五条为推进制造业整体水平提升,转型升级资金重点支持《中国制造》确定的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等战略任务和重点领域,以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急需开展的重点工作。其中,纳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门预

算资金兼顾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确定的其他重点工作。 第六条转型升级资金采用无偿资助(含后补助)、贷款贴息、保险补偿、信用担保、股权投资等支持方式。在转型升级资金安排的重点方向中,原则上采用统一的资金支持方式。资金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涉及政府采购的,应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制度规定执行。 第三章资金申报及管理 第七条根据转型升级资金支持方式和实际工作需要,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建立项目库、定期评价和退出机制。 第八条两部门根据《中国制造》以及工业转型升级等相关规划,发布年度工作指南统一组织实施,工作指南原则上应于每年月日前完成,明确当年工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项目及资金申报、审核、分配、下达等相关工作要求。 第九条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部按照“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原则,采用招标或委托第三方机构评审的方式遴选项目,并根据招标结果和评审意见,统筹形成资金安排方案,及时下达资金。 第十条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应当按照《预算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开工作指南、项目评审标准、程序和结果、资金安排方案,接受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十一条项目实施过程中,因实施环境和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资金预算且财政补助资金超过的,应按规定程序报

六安市十三五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六安市“十三五”工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六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6 年 3 月


第一节 规划依据 按照市委、 市政府提出的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 大力实施工业化核心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 国家、省、市关于“十三五”规划的相关精神,结合我市工业 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主要依据如下:b5E2RGbCAP 1.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 2.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3. 国 家 《 高 端 装 备 制 造 业 “ 十 二 五 ” 发 展 规 划 (2011-2015)》 4. 国 家 《 “ 十 二 五 ”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业 发 展 规 划 (2011-2015)》 5.《中国制造 2025》 6.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
1 / 33

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 指导意见 9.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 意见 10.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2015-2020) 11.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2011 1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 见 13. 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 意见 14.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15.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 16.《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2020)》 17.安徽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2011-2015)》 18.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19.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20.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转型升 级的实施意见 2015 21.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 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 22.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2 / 33

公司规划

建筑公司发展计划 一、公司主要经营理念 公司以"顾客所想的,是我们所做的"为基本经营理念,以"质量为本、争创一流、服务社会"为企业经营方针,以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装备、安全文明的施工,建设一流的工程、创建一流的企业,在为服务客户的同时壮大自己,实现全体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全体员工的价值最优化。 二、公司的发展战略 (一)市场开拓战略 1、"立足华东、西进北上"华东地区作为我国最富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其基本建设规模总量历年来居全国之首,市场总量和市场潜力巨大。公司将继续加大华东市场的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公司建筑工程的市场竞争力,巩固和扩大该地区市场占有率。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成功,为西北、华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作为公司的战略发展重点,公司将以北京、西安、重庆为华北、西北、西南市场的桥头堡,率先进入这三大城市的市政工程和公路工程市场,并建立良好的市场信誉,为公司更好的实施西进北上战略奠定础。 2、"以点带面、向下延伸"中心城市业务是公司主业的重心,能够在信息、技术、市场、施工等方面均可以做到与时俱进,在城镇设施由中心城市延伸至中小城市时取得经验优势和市场信誉优势。因此,公司确立了"从大城市到中小"的发展思路,以大城市为点,以中小城市为面,稳固中心城市业务,并利用在中心城市积聚的施工经验和信誉,积极拓展中小城市市场。中小城市市场的开拓既能充分

利用公司的资源,也可以为公司带来较大业务,保持公司业务的稳步 发展。 (二)产业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公司在市政工程、公路工程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保持 的行业先进水平,在主要市场拥有较大的业务量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未来几年内,公司将根据公司规模的扩大和业务发展的需要,采取包 括积聚人力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装备水平等 举措,提升公司竞争实力,进一步稳固和扩大市政工程、公路工程建 设主业,并适时发展房屋建筑、建筑装饰装修、轨道交通等工程,并 且以路桥-泽国一级公司项目为契机,以BOT、BOOT、BLT等多种方式 更加深入的进入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经营和管理领域,将公 司建成以工程施工为主,其他建筑产业及其投资相得益彰的大型建设 企业。 (三)产品开发战略 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注重选择产品市场,在市政工程和公路工程中积 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了主要施工技术并不断提高、完善和技 术创新,技术水平在行业内居先进水平,建立了公司独特的产品优 势。 未来产品开发中,公司仍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要,集中力量开发市政 工程产品、交通工程产品,力争再建成一批具有大规模、高难度、高 技术含量、高装备水平的代表性、标志性的市政、交通工程产 品,并形成独特的产品优势,提高公司的产品竞争力。同时,根据业

乡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方案

乡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的工作方案 乡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前列”的总体战略,围绕“实施五区九园六纵四横,建设美丽麻涌”的工作思路,积极培育发展创新力量,全力加速科技培育步伐,进一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步打造出要素齐备、机制完善、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总体布局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以科技及产业发展规律为指引,创新和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撬动和提高全社会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提升的投入水平,强力推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以实施“科技麻涌”工程为着力点,加大镇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每年20xx0万元、三年6000万元”的产业升级扶持资金,以推进创新驱动“强基工程”、产业提升“振兴工程”、校企结合“活企工程”、创新平台“智富工程”和知识产权“倍增工程”五项工程为依托,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切实转到提高质

量和效益上来,逐步建设完善“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传统产业高端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产业发展新体系。 (二)工作目标。力争用3—5年的时间,基本确立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科技促进内生增长和引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幅增强,创新体系功能有效优化,创新资源有效集聚,科技产业金融有效融合;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具有影响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建成以一批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结构合理的产业集聚区为核心的经济体系,将我镇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技术研发基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20xx—20xx年,主要实现以下目标: 1、建设结构合理的特色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创新需求结构与创新产出结构相一致的产业体系,创建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实现总量规模、质量效益的双跨越。20xx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9.27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4.8亿元,发明专利申请量54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家以上。 2、建成功能定位明晰的研发机构体系。镇内拥有科研机构的企业比重大幅提升,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研发能力

对标准化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对标准化助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江苏省标准化研究院王晶 摘要:本文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中标准化的作用和现实意义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就如何以标准化手段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出了基本的思路和具体的措施,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标准化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突出表现在对国民经济结构的宏观调控和产业转型升级上,即要求产业的发展由发挥比较优势向增强国际竞争优势转变,发展的方式也要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转变。要实现这样的转变,笔者认为,标准化手段应该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一、标准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标准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国家和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发〔2011〕47号)”明确指出,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把工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集约高效、环境友好、惠及民生、内生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我国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工业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标准,健全电子电气、关键零部件等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可靠性、环保和能效标准,完善食品、化妆品、玩具等日用消费品的安全标准。支持基于自有知识产权的标准研发、评估和试验验证,促进更多的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标准化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更加凸现。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WTO/TBT协定)明确指出:“认识到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体系能为提高生产效率作出重大贡献”,并“期望鼓励制定此类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为此,WTO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广泛合作,并把采用国际标准作为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在当今国际贸易中,标准化已成为生产(服务)活动连接市场的桥梁,它能使产业体系中各个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加快产业的新陈代谢。可以说,没有标准化,现代产业体系就失去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因此,标准化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集团十三五规划

东海翔集团 五年发展战略规划(2017—2021) 东海翔集团有限公司二O一七年四月

一、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1、纺织行业发展改变是必然趋势 我国是纺织大国,但并非纺织强国。特别是作为纺织品深加工、精加工和提高附加值关键链条的染整生产工艺、技术水平、设备及环保意识和设施,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这不仅已经成为整个纺织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同时导致了我国环保型纺织品的开发薄弱,产品不能与国际绿色纺织品市场趋势相适应,纺织纤维原料及纺织品服装生产的综合竞争力不高的局面。因此,为适应国际市场发展趋势,保持我们已经取得的世界纺织贸易、生产大国的地位,“推行环保、节能、清洁生产印染加工技术,实现印染行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轻工业稳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特编制《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轻工业承担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智能制造成为未来制造业强盛的核心路径 金融危机使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强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业水平,发展新兴产业,通过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来重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实体经济。2015年,国务院提出《中国制造》,全面部署推进强国制造战略,实施创新驱动,

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主要从生产智能化、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智能化、新业态新模式等五个方面。 3、产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推进 用信息技术支撑工业转型进级,借助信息化工具和手段,加快新产品开发和工业化,以信息化手段保障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在产业产品研发设计、出产过程控制、企业治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等环节全面推进,有利于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安全生产。 4、临海产业集群整体的水平提升的需要 杜桥未来城市规划格局主要是在临港新城规划这个大框架下,按照“拓南启东提西、改老建新”思路,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作为临港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外交通、用地布局、公共基础设施等规划上都会做到与临港新城的规划衔接。建设以“临海副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新型城市,市区内的企业已严重影响杜桥城市整体形象。通过本次整合,进一步提升“临海·中国户外家具及庭院休闲用品出口基地”产业集群整体的水平。 二、公司发展现状 东海翔集团经过这几年的产业发展整合升级,生产规模及综合竞争能力均有了较大的提高,台州市东海包装制造有限公司和台州东海塑料品制造有限公司通过搬迁整合,促进了企业自身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本次整合升级,集团成立了台州东海翔织造有限公司和台州东海翔染整有限公司,延伸细化产业链,

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教材

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十二五” 发展规划 前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进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新型工业化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五年。这五年,全省工业经济进展迎难而上,大步跨越,在经受重大考验中进一步巩固了主导地位,在应对严峻挑战中进一步抢抓了进展机遇,在调整经济结构中进一步转变了进展方式,在加快富民强省中进一步发挥了第一推动力作用,进展速度与质量均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快、最好的时期,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进展方式转变、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攻坚时期。在这一时期,湖南工业进展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但总体来讲,机遇大于挑战,我省仍处于能够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既是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作用的全然要求,也是推动湖南工业实现科学进展新跨越的必定选择。 本规划是指导以后五年加速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行动纲领,是落实《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部署,是全省工业经济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由省经信委负责编制,编制的要紧依据有: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4、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关于加快培育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湘发〔2010〕14号) 6、《湖南省加快培育和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湘政发〔2010〕20号) 7、工信部《“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8、工信部《关于做好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意见》(工信厅规〔2010〕6号) 9、《关于湖南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四千工程”实施方案》(湘办发〔2009〕22号) 10、国家和省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及实施规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