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没大没小”的境界——汪曾棋《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没大没小”的境界——汪曾棋《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没大没小”的境界——汪曾棋《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没大没小”的境界——汪曾棋《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一、导语引入(1分钟)

“父与子”,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俄国作家屠格涅夫有部著名的长篇小说就以此为题。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作家中的作家”的卡夫卡,一辈子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父子冲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而鲁迅的散文《父亲的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也是对这一母题的思考与延伸。圣人孔子曾说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慢速),就是讲父亲要像父亲,有为父之道;儿子要像儿子,有为子之道。而当代作家汪曾祺先生偏有一篇散文题目就叫《多年父子成兄弟》(重读),很有些离经叛道的意味。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种独特的父子关系,来品赏汪曾祺笔下的“奇人奇文”。(大屏幕:多年父子成兄弟)

二、默读课文(3分钟)

虽然同学们在课前对这篇文章做过“批注式阅读”,对内容并不陌生。但我希望在深入地鉴赏和交流之前,大家把这篇文章再默读一遍.看是否能产生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

好,在同学们又一次走入文本的世界,感受其艺术魅力之后,我们从全篇着眼,探讨几个重要的问题。

三、题目阐释(5分钟)

文章的题目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我想请大家谈谈,你如何理解题目中的“父子”(板书:父子)二字,换句话来说,这里的“父子”指的都是谁?(生答)

教师总结——可以说,这里的“父子”有多层内涵:首先,它是指汪曾祺和他的父亲(汪菊生先生);其次,它是指汪曾祺和他的儿子(汪朗);再者,它也包含了作为祖父的汪曾祺和他的孙女们之间的祖孙关系。所以,文章题目中的“父子”并不仅仅指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它强调的其实是——长辈和晚辈(或父辈与子代)之间的关系。(板书:长辈晚辈)由此看来,“成兄弟”(板书:成兄弟)这三个字也不简单,它是不是单纯指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呢?我想,用汪曾祺自己的话来描述最合适,也就是他的亲家母指责小孙女的那句话,怎么说的?(生答)

教师总结——对,“没大没小”,确实是“没大没小”。我给大家介绍几件事。汪曾祺的两个女儿小时候常在他头上梳小辫儿扎头绳,乱揪一通.手上也没个准儿,疼得汪曾祺直咧嘴,但他还总夸奖她们“能干”,自己顶着一头的花花绿绿若无其事地做事。孩子们成年后,一看到汪曾祺为创作冥思苦想时,就问:“老头儿,又憋什么蛋了?”他就说:“我这次要下一个大蛋了!”还有一次汪曾祺画了一幅写意花卉(大屏幕呈现),自己很满意,对子女们说:“这张不赖,谁想看看?”两个小孙女最先跑去看,一个说:“老头儿,你真浪费,纸上留这么一大块空白干嘛?”转过头对另一个说:“给他画只小鸭子怎么样?”另一个就说:“别瞎画,等老头儿死了,没准这画就值钱了!”你看,这家庭可真是“没大没小”啊!

关键是,汪曾祺怎样看待他亲家母这句话啊?用原文来回答。

——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板书:没大没小)

那么汪曾祺想借他父亲的这句名言——“多年父子成兄弟”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生答)

教师总结——“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一种境界.正像鲁迅所说的:它不是在宣扬“孙子理应终日痛打他的祖父,女儿必须时时咒骂他的亲娘”,而是提示我们——长辈和晚辈之间应该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亲情的感悟中共同成长。

四、结构分析(5分钟)

既然,“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的父亲留给他的一句名言,我们就首先来看一看,在汪曾祺心目中,他父亲是怎样的人?大家迅速浏览一下文章,用概括性的语言回答这个问题。(生答)

教师总结——首先,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其次,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再次,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显然,这个问题并不难,这几句话也就是文章第2、3、4自然段每段的段首句。这里我有一个困惑,也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每一段都以段首句概括全段内容,3个段落一路写下来,是否在写法上有些单调和死板呢?你是怎样看的?(生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散文的写作技法和个人风格,说起来可能见仁见智,不必强求一致。我是想到了汪曾祺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金岳霖先生》,大家都读过吧.那篇文章似乎也是这样的行文风格。在描述金岳霖教授的“有趣”时,他写下这样一番文字。

请大家看大屏幕——(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金先生的样子有点怪。

金先生教逻辑。

金先生是研究哲学的,但是他看了很多小说。

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

金先生朋友很多。

金先生晚年深居简出。

金先生治学精深,而著作不多。(大屏幕呈现)

以上的句子是我从《金岳霖先生》这篇文章中很多段落里抽取的段首句。可见这种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式的写法很受汪曾祺青睐。而我们读来也有一种自然流畅之感,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也许,你觉得这么写未免有些“随便”,但这“随便”正是汪曾祺追求的境界,也未尝不是他“苦心经营”的结果。汪曾祺很推崇苏轼的一句话——“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大屏幕呈现)我想,这“行云流水”未尝不是汪曾祺的夫子自道。

五、主题研讨(13分钟)

对于“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个主题,尤其是对“没大没小”这一点的表现来说,文章中哪一处文字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觉得最不可思议?请同学来读一下。(生答)我十七岁初恋……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教师总结——儿子写情书,父亲当参谋,这确实称得上“够哥儿们意思”啦!而且,汪曾祺对烟酒的嗜好也是终其一生,这其中父亲给他的影响不容忽视。我给大家讲两件事。

大家都知道汪曾祺是西南联大毕业的,除了他的恩师沈从文外,闻一多先生也很赏识他。当年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开了三门课: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汪曾祺都选了。闻一多上课有一个特点:可以抽烟。老师抽,学生也可以抽。他往往一进教室就点上烟斗,还问一问学生:“你们谁抽?”老师的烟,学生一般不好意思要。但等到老师点烟之后,下面会抽烟的学生也开始吞云吐雾了.这其中就一定有谁呀——汪曾祺。可见他的确是深受“熏陶”啊!从汪曾祺晚年的照片上,大家也可以感受到他当年烟不离手的癖好。(大屏幕呈现)汪曾祺的嗜酒如命就更显而易见了,请大家看一幅对联(大屏幕呈现)。这是汪曾祺晚年去四川作协参加笔会时为一家著名酒厂即兴题写的。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读一下?上联:任你读通四库书;下联:不如且饮五粮液。这读书的境界与饮酒一比,高下自见啊。

汪曾祺吸烟饮酒的习惯,最初来自于父亲的许可和鼓励。但是就在这段文字中,汪曾祺自己也说“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也就是对这种父子关系,是不是人人都欣赏呢?——恐怕未必。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幅漫画(大屏幕呈现)。这是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画面上呈现的恰巧就是一位父亲给儿子点烟的场景。我想请大家关注的是,这幅漫画的题目——《似爱之虐》,可见画家的观点就在题目之中,不言而喻。

我还想请大家看一段文字(大屏幕呈现),找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只要思想未遭铟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看来鲁迅认为.未必凡事都要子承父业.父辈对孩子的培养应该以健康、高尚、幸福为宗旨。

看过丰子恺的漫画和鲁迅的文字后,大家对于汪曾祺父子二人一起写情书、抽烟、喝酒这种特殊的父子关系是否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你是欣赏、向往还是反感、拒斥,为什么呢?如果大家能结合自己对亲情的体验来谈谈更好。我给同学们2分钟时间,前后桌的四位同学可以讨论、交流一下。

下面,请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谁先谈谈?(生答)

教师总结——刚才.大家都从各自的理解出发,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也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我觉得丰子恺和鲁迅两位先生的见解自然很有道理.那是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父爱的体现,也是我们应该认同和推崇的。

在现实生活中,像汪曾祺的这种父子关系即使不能说绝无仅有,恐怕也很少见。

这种“没大没小”.一方面可能取决于汪曾祺的父亲那种聪明、随和、散淡的个性:

另一方面,这可能和汪曾祺的母亲去世较早,父子之间的亲情更加醇厚、亲密有一定关系,所以说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嘛(汪曾祺的老伴就经常指责他“从小没母亲,生活习惯特糟糕!”);

再者,在汪曾祺心目中,他的父亲是什么样的人呢?聪明绝顶、多才多艺,爱孩子,爱带着孩子玩。正是他喜欢的那种“不失其赤子之心”的“大人”.所以他对父亲始终怀有一种孺慕之思(板书:孺慕之思)。在这种心境下,无论吸烟还是饮酒,都不失为父子亲情的一种交流方式。有人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从这父子两代人共同追求的传统文化趣味和名士风度来看,此言不虚。

总之,我们可以赋予这种关系一种“同情的理解”。或者用金岳霖的话来说,毕竟这也是蛮“好玩”的。

六、语言探究(10分钟)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曾祺写入记事散文中的精品,也鲜明地体现了汪曾祺的文学语言风格。那么,汪曾祺是如何看待语言的呢?

1987年出访美国的汪曾祺曾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做演讲,对于“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他发表了一些真知灼见,我来读一下:(大屏幕呈现)

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的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广阔。古人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是有道理的。(《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

此前.我请同学们在这篇文章中认真发掘几处你认为体现了语言的“暗示性”.具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语句。相信大家都进行了探寻和批注,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地分析和交流一下细读文本后的感悟.你认为哪句话别有深意,或者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表达又有什么效果呢?(生答)

①“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

(其实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看似轻松平易,实则苦心经营。有的语言粗看不见精彩,细品才见功力。可谓单纯里孕育丰富,平实中自有性灵。)

②“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幕花。”

(我看到这一句就不期然地想到一位古人和一篇名作,不晓得同学们是否也有会心之感。这位古人就是归有光,这篇作品就是《项脊轩志》。大家还记得那篇文章的最后一句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事如盖矣。风格极为相似,这是一种巧合吗?当然不是,汪曾祺说过:“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归有光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的人情,亲切而凄婉。这和我的气质很相近。”)

③“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

(情深意重,无一“爱”字而字字皆为“爱”,爱在“亲手”,爱在“几箱子”,唐人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句有此神韵。)

④“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绝顶聪明、心灵手巧,多情重义、情真意切。)

⑤“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

(钦佩仰慕之情,尽在这绝无仅有的感慨之中。)

⑥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

(以儿对母的反诘侧面烘托出妻子对丈夫无言的爱,这在那个灾难深重、人性扭曲的年代尤为可贵。)

我们常说,中国文学的语言讲究“含蓄”.作者不能把什么都写尽,要留给读者思考、品味的空间,让读者用想象和创造去补充、去完善。就像讲究“写意”的中国画注重“留白”一样。俗话说“话到嘴边留半句”,尤其是写情,要少作直接的议论、抒情,消解着意的渲染,淡化雕琢的痕迹。力争在轻描淡写中,以含蓄、节制的笔法点到为止。让那独特的忧伤、内在的欢乐在不经意间自然流露。这就叫“言近而旨远,辞约而旨丰”(大屏幕呈现)。这种钟情于“平淡自然”的艺术追求,也就是汪曾祺从古人那里承继下来的“中国式抒情”(板书:中国式抒情)。

七、结束语(2分钟)

以上,我们从主题、写法、语言等多个角度鉴赏了《多年父子成兄弟》。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汪曾祺以少见的议论口吻说“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然而时至今日,用自己的理想来塑造孩子的家长还有没有呢?恐怕依然所在多有。当你还是儿子时,能否理解父亲深沉的爱?当你成为父亲时,能否尊重儿子单纯的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年父子成兄弟》留给大家的启示在今日,更在明天。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

第4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 象艺术。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因为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美术鉴赏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够认识和辨析意象艺术基本上就 达到了美术鉴赏的基本要求)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 么是意象艺术,主要要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3、教学难点 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因为任何艺术都存在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而且有的意象艺术也可以是具象的,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强调意象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以及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 二、教法设计:课件图片展示、讲授、练习 三、学法:鉴赏课本、观察、思维、想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并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教师活动:(1)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2)提出问题: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1)讨论(2)回答

师生总结: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设计意图: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意象艺术) (引出课题并板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2、什么是意象艺术 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这句话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来解释意象艺术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意象艺术的作品往往是怪异的。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心理。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教师活动:(1)板书:什么意象艺术 (2)提出问题:A、从下面即将展示的作品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意象艺术的美术作品和我们习惯上对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B、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3)展示作品:《圣维克多山》、《呐喊》《星月夜》《内战的预感》 (4)提问 (5)板书: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3、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改革(一) 这节课讲两个问题:教学目标的陈述和教学内容的组织。 陆伯鸿老师主讲: 一、怎样进行教学目标的陈述 1、什么叫教学设计 (1)设计——根据某项工作的目标要求,预先制定工作方案。 设计的特点:超前性、预演性和动态性。 (2)教学设计——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精心构造和选择具体方案。 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的一种构想。教学设计有不同的层次,可以是一个学校全部课程的设计,可以是一门具体课程的设计,也可以是一个单元的设计,也可以是一节课的设计,这些都属于教学设计的范围。作为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已定的条件下,我们研究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一节课的设计的层次上。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课堂教学设计。 (3)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以“学科”为对象的设计——不同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不同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学科性”特点。 由于教学设计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以往的教学实践经验,也就是评价的结果,融与其中(容易起作用),为此,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教学任务和设计解决问题方法这两个方面。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教师、教学目标、学生和教学环境几个要素。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2、教学目标的陈述:

教学目标的陈述决定于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有目的和计划的实践活动,它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就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为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能够体现用预期达到的这个结果,来支配教学行动这样一种思想,我们有必要准确地陈述教学目标。 (1 因为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们会考虑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选择什么教学媒体、考虑设计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而这一切的依据和准绳就是教学目标。 (2)课堂教学目标如何陈述: 对“教学目标陈述”概念的多种说法: A 、对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产生的行为予以描述和改变; B 、教师期望学生的变化; C 、描述在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门学科之后,学生应该能做什么,或者学生应具备了哪些特征; D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 E 、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 归纳:教学目标不是陈述教师要教什么和学生要学什么而是关注学生经过教学之后,将能做哪些他们以前不会做的事情,也就是说学生在经过教之后将有怎么样的变化。

部编五上语文19 父爱之舟(教案)

部编五上语文19 父爱之舟 1.认读“茧、栈、冤、枉”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疼、席”等13个字,正确读写“渔船、报考、教训、心疼”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我”在梦中回忆的种种场景,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3.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4.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 ●重点 1.概括作者梦中出现的种种场景,体会场景描写的作用。 2.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父爱之舟”的含义,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深厚的父子之情。 ●难点 培养学生知恩、感恩的情感。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14个生字,会写13个字,重点指导会写字。会认字中的“栈、枉、僻、跷、缴”特别容易读错,要重点强调和指导。14个会写字中,有的是多音字,容易读错,如“钉”;有的笔画比较多,字比较难写,如“疼、屑、煮”,教师要指导读法、写法、用法。最好是把字放到词语、句子中去学习和理解。 另外,五年级的学生识字能力比较强了,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想办法识字,如查字典、询问他人,学会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大胆猜读、跳读。 学习字词时,要做到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随文学习相结合。 2.阅读理解。 本文所写的内容看似零碎,其实结构严谨。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照应,开合自如。文章以“小船”为明线,以“父爱的深沉、伟大”为暗线,将零碎的场景串联起来,寓厚重的父爱和真挚的父子之情于各个场景之中。教学时,先要熟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出课文叙述的场景,为下一步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感受蕴含的情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说明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单位: 作者: 联系方式: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清思路,概括大意,理解人生的境界是由低级到高级,且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白做事情时应有精神追求,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境界的人。 设计理念: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清晰。根据课标目标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结合单元教学目标,从学情出发,我拟定了本堂课的三维目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理解作者观点。 (2)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 设计理念: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容,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中职语文阶段阅读的一个重要目标。 教学难点: 探究文中蕴含哲理性的语言,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等等。 设计理念:由于本文是一篇哲学论文,容比较抽象,且疑点较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 学情分析: 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我们想引领学生到那里去,必须首先知道学生现在到底在哪里。”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前要先进行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的对象是中职卫校的学生。这些学生语文学习基础普遍不好,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但他们大多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存有较强的好奇心。由于他们

是医学专业,毕业后将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我一直把本文作为卫校学生的重点授课篇目之一。 教学方法: (一)教法 设计理念:现代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设计以下三种教法。 (1)讲授结合法。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想使得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四种境界,就要重视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以“质疑思辨法”为主,结合探究讨论等方法。 设计理念:在本节课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3)多媒体辅助教学。 设计理念:充分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二)学法 (1)掌握质疑思辨法。 (2)抓关键词、句的读书法。 (3)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设计理念:对于中职生来讲,学法的指导以及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自主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叶老也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上,我设计了以上三种学法。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4分钟)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

(完整word版)高中美术鉴赏《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高中美术鉴赏《走进意象艺术》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新课程美术教科书(人美版)《美术鉴赏》系列中的第 4 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种主要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抽象艺术)中的第二类型――意象艺术。由于意象艺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 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在学习了具象艺术之后,理解 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是学生学习如何 鉴赏意象艺术的入门,也为学生后续学习较难理解的抽象艺 术打下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意象艺术在整个 美术门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意象艺术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从初中 的美术以及生活中的装饰品等视觉艺术中已经接触到不同的 美术类型。他们能列举出中国画的写实性作品――工笔画, 表现性作品――写意画等。但没有认识到意象美存在我们的 生活当中,对艺术美缺少全面的了解,学生不能意识不同形 态的作品表达艺术家不同的创作意图,不懂得“怪异”的艺 术形象中包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艺术观念。高中学生具 有好学,善于思辨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自主学习

与合作交流,勇于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良好学风,他们的洞察 力较敏锐,凸显个性思考,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较强,对问 题学习有研究精神。 设计理念 根据高中美术新课程的具体目标,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将美术语言运用于课题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 鉴赏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和理解世 界文化的多样性,让学生学会运用视觉感知和美术知识对意 象艺术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想象与体验,并与生活相联系,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能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思考与讨论。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进入教师创 设“‘意术’(意象艺术)魅力大家谈”的讨论。根据课前教师布置自主学习课题内容,搜集相关作品资料,围绕“意象 艺术的‘真实’与具象艺术的‘真实’”、“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相比哪一种更有表现力?”为题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 己的观点。 (高中学生自学能力较强,引导自主学习并参与课堂主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具有层次性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具有层次性 上传: 洪翰斌更新时间:2012-6-8 16:54:08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如何具有层次性 武宁第一小学洪翰斌 课堂教学设计是近阶段我校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我思考着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我想必须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学生的认识是按照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逐渐深化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我觉得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逐步渗透、逐层深化、螺旋上升的方式开展有效教学。具体谈以下几点:1、在动手实践的体验中呈现层次性。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同桌分一分、说一说。 (2)汇报分的过程及结果。 (3)你怎么看出平均分成4份的?能不能想个办法,让这4份看得更清楚?(把折痕画出来) (4)(指名)你分到多少?在哪里?为了跟你同桌区分,把你的作个记号,划上斜线。(指同桌)你呢? (5)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这份是这个西瓜的1/4,那份也是这个西瓜的1/4。也就是说,任意一份都是这个西瓜的1/4,或每份都是这个圆的1/4。 (6)观察图:有几个1/4?4个1/4合起来是多少呢?空白部分呢? (7)刚才找到了西瓜的1/4,再任选一个学具,折一折、画一画,并划上斜线,表示出它的1/4。

(8)展示:上面图形中,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1/4吗?为什么? (9)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颜色的方法创造1/( )。 (10)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颜色的方法创造( )/( )。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逐步转化过程。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潜能外化的规律,所呈现的教材内容和形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本片断的教者在教学时,通过了这样有层次的设计:(1)了解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引出1/4;(2)重点认识1/4,理解1/4的意义,并折出图形的1/4;(3)创造几分之一;(4)创造几分之几。这样设计,从集体学到自主学,学生具备了学的条件。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从不会到会,从学会到会学,更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 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和价值,全面科学地改革数学作业,已成为一个 现实而迫切的课题。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作业的布置,不仅服务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更旨在发展学生。那么,如何改变数学作业的现状,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快乐,形成能力,学会合作,学会自主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认识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作业是课程与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继续和必要补充,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最经常的活动形式,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通常所说的运算技能就是数学里重要的技能之一,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优质教 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父爱之舟》优质教案 篇一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父爱之舟》借梦境来回忆往事,以时间为序,围绕父亲送"我"报考学校与上学这一求学主题,记录了许多看似平淡无奇的琐碎小事,写出了父亲浓浓的父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对父爱的深深感激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栈、冤”等13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渔船、报考”等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字里行间描述的浓浓的父爱。 3.感受到作者笔下深深的父爱,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三)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和词语。(重点) 2.感受到作者笔下深深的父爱,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怀念之情。(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课的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交流法”、“问答法”、“歌唱法”等形式来进行。力求紧密结合课文,贴近学生心理,符合学生年龄特

征。本课的学习要求让学生掌握本课生字,通过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三、说教学流程。 (一)布置预习,课前交流: 1.利用工具书,把不认识的字词注上音并识记字形、字义。 2.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找出课文中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课件展示吴冠中的画和资料简介。 板书:父爱之舟 二、学习生字词 1.朗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词语,结合生字表和查字典,认识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词。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进行生字书写。读准字音,强调书写规范和笔顺。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 2.说说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导读:本文是关于人生的境界..,希望能帮助到您! 邓浩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

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原创】第4课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

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4课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是具体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在本课中应立足于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通过对比来找到意象艺术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思考、辨析意象艺术作品的主要特征。同时在本课中,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所追求的艺术目标。 课业类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2、能力目标 让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中外的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创造目标 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作品中更倾向于表现艺术家心理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探索重点: 通过教学,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了解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 探索难点: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分析、评价、反思、体会 学习欲望 1、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形容男子很潇洒的词语有哪 些?形容女子很漂亮的词语有哪些? 学生回答(略) 这些词语不管用在我们班的哪一位男同学或 女同学身上,我想你们都不会介意吧?但如果把 我们班的某位同学比喻成“鹌鹑”,有谁会愿意 吗?(假设把某位同学比喻成鹌鹑,并通过多媒 体播放鹌鹑的图片,其肯定不乐意) 但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画家偏偏把自己以鹌鹑 自喻,同学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为什么要把 自己比喻成鹌鹑? 媒体展示:《鹌鹑图》中国画·朱耷 这也就是这节课我要重点来讲的课题。 媒体展示课题: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意在激活学生 的思维,使学生对意 象艺术产生浓厚的 兴趣。 2、新课与学生

人教部编版《父爱之舟》优秀教案1

五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9《父爱之舟》人教(部编版) 19父爱之舟 导学案设计 课题父爱之舟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4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清作者围绕父爱写了哪些事,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恩之情。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了解倒叙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抓住“父爱之舟”这条感情线,体会作者对父亲无尽的感激之情。 2.学习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刻画人物。 课前准备 1.课文朗读,搜集作者简介,制作生字词卡片资料。(教师)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找生字词含义。(学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 一、图片引入,揭题质 疑(用时:5分钟) 1.图片出示小渔舟,巧妙引入课 题。 2.解释课题为什么叫“父爱之 舟”。 3.布置阅读任务。 1.结合生活经历谈一谈自己对小渔 船的认识。 2.初步感受父爱和渔舟的联系,激 发阅读兴趣。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可以变换问题和方式, 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突破字词,扫清障 碍(用时:12分钟) 1.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2.教师检查学生读音情况,及时 纠正读错的字音。比如“屑、栈、 僻、枕”这几个往往会误读的字 的读音。 3.教师进行生字书写指导,重点 指导“考、席、屑”的书写。要 能够保持整体上的平衡和各部 件的穿插占位。 4.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生词。 1.以小组为单位,多种方式朗读生 字词。 2.同桌间朗读重点字组成的词语, 看谁读得又清楚又准确。 3.认真观察,随后进行书写训练。 4.通过查找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本课 生词。 1.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读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字指导。 2.教师示范书写时,重点提 醒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注 意掌握生字的结构特点。 三、理清脉络,了解大 意(用时:18分钟) 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全文采用 了什么叙述方法?先写了什 么?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 什么?全文一共描写了“我” 和父亲的几件事? 1.了解作者的成就及写作背景。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交流汇 报。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其他 同学的发言,和自己的意见作对比, 不足的地方进行自我完善和纠正。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的 方式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 节。

课文《人生的境界》教案

课文《人生的境界》教案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探究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四种境界的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在生活中,面对一些人或事,我们经常会发表意见,或是感慨万分,或是啧啧称赞,或是义愤填膺,等等。我们发现,甚至对同一件事,人们的处事态度也会有很大分别。为什么呢?我们常常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素质真的是有高有低。殊不知,这里的素质高低就是人生境界的高低。什么是人生境界,是什么造成人生境界的高低,我们该如何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

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预习检测: 1.选词填空: ①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②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③中国哲学总是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A.程度严肃趋向 B.程度严格倾向 C.水平严肃倾向 D.水平严格趋向 2.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高中美术《走进意象艺术》教案三篇

高中美术《走进意象艺术》教案三篇 【导语】《走进意象艺术》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意象艺术属于三大美术类型之一,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篇一 一、说教材 《走进意象艺术》属于高中美术鉴赏模块,意象艺术属于三大美术类型之一,是介于具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之间的综合的艺术类型,兼有两种艺术的特点,也为学生后续学习难理解的抽象艺术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更强的探究精神,思维比较活跃,见解独到,同时观察能力与感知能力增强,在美术学习中也希望了解更多本质性的、美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绝大部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判断标准普遍都只有一个标杆--就是“像”或者“不像”,所以吸引学生兴趣点,使学生以客观的态度学习欣赏意象艺术是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掌握什么是意象艺术,通过对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的分析,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提高审美素养,开阔眼界,理解多元化艺术。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象多视角表达的两种方法即平面表达和立体表达。 【难点】 能理解物象多视角表达的方法,并用手绘线条的形式表达物象的多个视角。 五、说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美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为情境法、展示法、实践练习指导法,而学法则用自主探究法、比较分析法。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 七、说教学过程 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出发,我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为动,融声、形、色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环节如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揉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展示《布罗格利公主像》与《带帽的妇人》,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不同。在学生对意象艺术有一个直观感知后,继续引出这样的一个故事:当年有一位女士看到《带帽的妇人》后,便问马蒂斯“难道我们女人都像您画的那样子吗”而马蒂斯却回答到:“夫人,那不是一位女士,那是一幅画”。通过设疑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意象艺术的兴趣,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意象艺术 根据费德门教授提出的美术鉴赏的程序“描述——分析——解释——评价”,我确定我的基本环节为:感知怪异—分析怪异—理解意象艺术。 (一)感知怪异 在感知怪异环节,我或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的意象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一谈对这些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在学生答出怪异时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怪异”的感觉?

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课堂教学设计概述 郭成 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师是否能按照教学设计的理论和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率的重要前提条件。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内涵 在西方,教学设计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形成于教育技术领域的一种现代教学技术。至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等人提出的理论为代表的“第一代教学设计理论”已较成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情境教学、建构主义心理学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有知识工程、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第二代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起。在我国,教学设计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学者开始涉足教学设计,相继翻译了一些有关的著作和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出版有关的研究专著。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肯普(J.E.Kemp)在《教学设计过程》一书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与技术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和途径,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系统的计划过程。”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虽然上述对教学设计这个概念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都蕴涵着教学设计的本质含义: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直至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的过程。 教学设计这个概念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外延宽广。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按照其研究的范围,教学设计从大到小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以教学系统为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如一个新的专业的设立或一个新的培训项目的出台就需要进行教学系统设计;以一门课程为中心的层次──课程教学设计,如某个专业内一门课程的实施就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以一堂课为中心的层次──课堂教学设计,如某门课程内一堂课的处理就需要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以教学媒体为中心的层次──教学媒体设计,如课堂教学中要使用的多媒体产品的研制就需要进行教学媒体设计。沈建民:《课堂教学设计要关注并渗透学习策略》,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3)。由此,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系统中的一个层面,是一个直接作用于师生心理和行为的层面,没有这个层面的科学设计,再好的教学设计也难以实现其价值。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系统中的关键层面。 关于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因此,目前对课堂教学设计这个概念还没有一致公认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与主张,依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主要要素(内容、学生等)的系统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筛选文章关键信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观点。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3.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明白“人人可以为尧舜”,只要认真做好自己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就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筛选文章关键信息。 2.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对人生进行思考与解读,思索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深刻理解四种境界。 2.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产生思考,明白身处平凡也应该有精神追求,人应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教学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建筑工地上,三个泥水匠正挥汗如雨地干活。 有人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在砌砖。”第一个泥水匠随口答道。 第二个泥水匠回答说:“我在挣钱呢。” “我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第三个泥水匠很自豪地说。 十年后,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砌砖,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是什么给三个泥水匠带来了不一样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遇?我们现在所做的是“在砌砖”、“在挣钱”还是“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我们又将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呢? 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教诲吧。 二、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人。1915年入北大学习,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北大、清华等学校任教。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以“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释今古,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纪贞元”总结了一生的学术成就。他继承和阐发了程朱理学的传统,建构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成为一代哲学宗师。他的主要论著收入《三松堂全集》。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

《走进意象艺术》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走进意象艺术》是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中的第 四课,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意象艺术。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构成了美术鉴赏中的重要方面,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意象艺术和前课所学的具象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清除一般人看到“不像”的作品时产生的排斥心理,从而提高审美的眼睛,开阔眼界,是提高美术鉴赏水平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本课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①什么是意象艺术? ②“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与艺术家对现实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 ③“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意象艺术的入门处,并说明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有着巨大的差异。 二、教学目标 通过鉴赏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并结合教学大纲和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能力,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组织与归纳,注重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意象艺术是美术作品常用的表现形式之一。 2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3 、理解意象艺术在美术作品中更倾向于表现艺术家的心理真实,形象更集中,更典型的表现力和形式美感。 三、学习重点 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意象艺 术的主要特征,尤其是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方面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四、探索难点 如何解决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以及究竟如何理解意象艺术,理解意象艺术的创作构思,以及意象艺术和作者个人主观意识的整合。 五、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思考,辨析意象艺术作品的 主要特征。同时,还注意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自主找到意象艺术追求的艺术目标。因此,我将采用以下教法与学法: 1 、在教法上我将采用分析讲解、提问法、引导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美术作品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情趣。 2 、在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观察思考、比较、讨论等形式的学习。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表演我先写好的几个表情词语,比如“惊讶、难过、 开心”等,让下面的同学猜出那些表情所传达的意思。我则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那些词语表情。学生很快就能认出这些熟悉的图案就是我们都经常能见到的QQ表情图案,这些 图案不再是再现人的脸多么真实,而是在于能传达某一种心理活动,而这就是意象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从而引出本课课题。 媒体展示课题:《走进意象艺术》 (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主要就是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意象艺术产生浓厚的兴

父爱之舟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场景。 一、课题导入,复习舟和场景 1.板书课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吴冠中先生的回忆性散文——《父爱之舟》。 2.家境贫寒: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题目中的舟指的是?这篇课文写了梦中的7个场景,分别是?(指板书:买枇杷、摇船上学加钱换房、逛庙会卖豆腐脑糊万花筒、背我上学、凑钱缴费、熬夜摇橹、缝补棉被) 这节课我们继续登上这只渔船,去感受浓浓的父爱。 二、家庭贫困 1. 快速浏览课文,在这7个场景中,渔船出现了几次?找好了就举手。 是的,分别在这三处场景中,一起读—— 2.请同学们画出和渔船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谁来按顺序读一读?(1)我又见到了……饭店钱。 (2)为了节省…… 船上备一只…… (3)送我去入学…… 虽然姑爹小船上…… 发现:是的,它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旅店和饭店,因为?(作者家庭很贫困,父亲很节省。) 过渡:父亲虽然很节省,但对我却很——(大方、舍得为我花钱) 三、花钱的爱 1.7个场景中,哪几个和父亲舍得给我花钱有关?(板书做记号:买枇杷、加钱换房、买豆腐脑、凑钱缴费) 2.上节课我们发了学习单,第一道题是:(出示)哪一个场景让你最能体会到父爱?请摘抄出相关语句谈谈体会。根据统计,选择最多的是加钱换房,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片段) (1)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问题。 (2)从哪可以体会到父爱呢? 明确:你关注的是父亲的心情变化(心疼极了,动心了),你还结合了上下文来看,哪里可以看出父亲很节省?(最便宜,节省到极点、自己一分冤枉钱都不肯花)平时节省到极点的父亲为了我,变得大方起来,对加钱换房——动心了,这就是——父爱。你能读好吗?(指导朗读) 小结、过渡:父亲爱我,所以舍得给我花钱,所以给我——(指板书:买枇杷、加钱换房、买豆腐脑、凑钱缴费),那舍得花钱才是爱吗,不花钱就不爱了吗?剩下的场景中,大家选的最多的场景是最后一个,缝补棉被(板书做记号)。 四、不花钱的爱 1.出示片段:请你来读,其他同学们继续思考。你从哪里感受到父爱? 明确:抓紧时间,父亲很辛苦,很爱我,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 提示:缝补棉被一般是谁做的事?你读出了什么?父亲的伟大和不容易,既是父亲又是母亲,请你读出来。(指导配乐朗读:感叹号表示?强调,感叹,语气再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健康、远大的人生目标。 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层次清晰、思路严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在语文里,我们邂逅大师。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为我们讲一讲人生的境界。 默读课文,做批注 朗读课文 一、理解人生境界的含义 1.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的境界?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第1段) 2.作者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哪4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划分依据: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 3.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四种人生境界做注释,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自然境界:对自己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功利境界:觉解到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要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天地境界:觉解到自己也是宇宙的一员,要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 4.“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阅读第7,8段,回答这一问题。 通过哲学,觉解到他的行动和生活中的道德原理,达到道德境界。 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达到天地境界。 二、把握文章思路 1.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也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要理解文章思路,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写大意。 第1段:人生境界的含义及分类。 第2段:最后一句。 第3段:最后一句。

美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意象艺术》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出示西方写实油画作品和中国写意油画,教师问学生喜欢哪一组?学生回答。提问为什么喜欢?因为“像”,引入“意象艺术”。 2、教师对他们的对话进行分析,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这幅画是法国画家马蒂斯的油画,名叫《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的代表作。 第一个学生把“像不像”当成了判断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因为他不太了解什么是意象艺术。用“像不像”去评判作品也是很多人存在的审美误区。第二个同学只说出了表象,也没能真正理解意象艺术。 《马蒂斯夫人像》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画家在对着模特写生时,加入了自己 对画面构图的设计,对人物的理解,对色彩的运用,而不是对客观对象机械的照搬。头像背景冷暖色块的对比,脸部的色彩组合,大红的上衣,特别是脸部中间那道绿颜色,起到了重要的平衡画面效果。这与《蒙娜丽莎》是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蒙娜丽莎》是具象作品,严谨的技法、柔美的画面, 写实的人物。《马蒂斯夫人像》是意象艺术作品,用笔大胆、奔放、狂野,色彩绚丽。展现给观众视觉的 冲ft和丰富的想象。 [设计意图]创设人物对话情景,直入主题。并运用PPT 课件中的图片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参与 思考,更直观的认识、了解意象艺术作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3,导入本节课的课题:走进意象艺术。 4,导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二)预习展示和探究新知 1、什么是意象艺术? “意象”有“意念之象”或者说“意念之象”是艺术家所感到的或想象的要表达的事物。和“实像”是相对而言的。 让学生欣赏本课的《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找到《圣维克多山》油画和圣维克多山实景照片不同的地方,从而找到什么叫意象艺术。意象艺术是对物象加以简略,对其富有表现的因素容纳作者的思想,形成概括的艺术形象。 让学生试述实景和作品的不同,以及对作品作出初步评价。 2、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