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量元素七项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微量元素七项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微量元素七项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微量元素七项检验及其临床意义

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一、血清铁(Fe2+)测定及意义

铁在体内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组织均含有铁,以肝、脾为最高,大部分铁与蛋白质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亦是铁的贮存形式和运输形式;极少部分以二价或三价离子状态存在。铁是制造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血清铁可以反映体内铁的含量。1.正常参考值

成人380.8-572.3μmol/L 儿童373.5-557.2μmol/L 2.临床意义

(1)血清铁降低见于:

①缺铁性贫血,血清铁明显减少。

②铁供应不足,如儿童发育生长期,妇女妊娠期需要铁量增加,

而供应不足可引起缺铁性贫血,血清铁降低。

③某些疾病,如细菌性感染等,病人铁的吸收降低,可引起血清铁减少。

(2)血清铁增高见于:

①溶血性贫血,血清铁升高。

②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铁利用减少,但铁的吸收量多于正常人,使血清铁增加。

③反复输血者,血清铁可增高。

④肝炎,由于肝细胞损害,细胞内铁释出,而致血清铁增高。

急性黄疸性肝炎比无黄疸型明显,当黄疸消退时血清铁大多恢

复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亦有血清铁增高;而阻塞性黄疸时血清铁不升高,或有降低,且随阻塞加重,血清铁更趋降低。故血清铁测定有鉴别肝细胞性和阻塞性黄疸的意义。

3.注意事项

(1) 标本不能溶血,应及时分离血清。

(2) 所有试管等都应避免铁污染。

4.食物来源:肉、肝、鱼、家禽、豆浆、葡萄、梅子、谷物、水果、土豆等。

二、血清铜(Cu2+)测定及意义

1.正常参考值

成人 720-1750μmol/L 儿童 800-1290μmol/L

2.临床意义

铜在体内含量虽少,但极重要,它关系到铁的代谢和铁的吸收;铜亦是很多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如单胺氧化酶、超过氧化物歧化酶等;铜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重要作用。体内铜分布于肝、脾、肺、肌肉、骨骼等组织。肝脏是含铜量最高的器管,自小肠上部吸收的铜主要与蛋白质结合运至肝脏,一部分组成血浆铜蓝蛋白移入血液。血清铜约有95%与血浆铜蓝蛋白相结合,血清铜与血浆铜蓝蛋白常平行增减。

(1)血清铜增高

①胆汁郁滞,不论肝内或肝外胆汁郁滞都可有血清铜和血浆铜

蓝蛋白增高,因为肝内铜随胆汁排入肠道,当胆汁瘀滞反流必

有血清铜的升高。利用铁/铜的比值可鉴别黄疸,若血清Fe2+/Cu2+比值>l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若Fe2+/Cu2+比值

②恶性肿瘤,如肝癌、淋巴肉芽肿、恶性淋巴瘤等血清铜亦可增高;铜蓝蛋白亦增高。

③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白血病等亦有血清铜含量增加。

④其他,如风湿病、感染、心肌梗塞、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亦可有血清铜增加。

(2)血清铜降低

①肝豆状核变性,因大量铜沉着在脑及肝组织内,血清铜含量降低,铜蓝蛋白明显降低。

②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可出现血清铜降低。

③放射性辐射可促进铜的排泄,可能导致血清铜降低。

3.影响因素

(1) 女性血清铜略高于男性。

(2) 血清铜可能受季节及月经周期的影响;妊娠可使血清铜增高。

(3) 血清铜可能随年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

4.食物来源:水果、坚果、肝、蛤蚧类、肉、海产品、蔬菜、粗面、面包等。

三、血清锌(Zn2+)测定及意义

1.正常参考值

成人4.8-9.3μmol/L 儿童 3.7-7.3μmol/L

2.临床意义

血清锌含量近年来为人们所重视。体内锌含量虽少,但很重要,它涉及到身体的免疫功能、儿童的智力发育和生长等各方面。

正常体内锌仅2.0~2.5克,但它是身体内代谢所需要的酶的重要成分。它的缺乏可影响组织细胞的增殖、再生,使创口不易愈合,生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消化不良、食欲不佳。锌的缺乏还可使免疫功能低下等。

(1)血清锌增高

常见于儿童不适当补锌,工业污染中的急性锌中毒,亦可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等。

(2)血清锌降低

①多见于酒精性肝硬化及慢性肝脏疾病。

②急性传染病、慢性感染、急性组织损伤(如急性心肌梗塞)等。

③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

④胃肠道吸收障碍、胰腺疾病、糖尿病等亦可有血清锌低下。

⑤肺癌及恶性淋巴瘤等。

3.食物来源:肉、肝、蛋、蛤蚧类、内脏、家禽、奶、海产品、

豆类、坚果(栗、核桃)等。

四、血清锰(Mn)测定及意义

1.正常参考值

6.6~21.6 μmol/L

2.临床意义

参与酶和骨的形成,金属酶、酶激活剂。参与蛋白质、维生素

B、C、E的合成,促进新陈代谢、抗衰老。

3.食物来源:坚果、水果、蔬菜、全颗谷物、豆荚类、黄豆、咖啡、茶等。

五、血清镁(Mg)测定及意义

1.正常参考值

26.4~50.4 μmol/L

2.临床意义

激活多种酶的活性,参与300多种酶促反应,抑制钾、钙通道,维护骨骼生长和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维护胃肠道和激素的功能。

3.食物来源:谷物、蜜糖、绿叶蔬菜、海产品及菠菜、花生、胡萝卜、黑枣、香蕉、黄花菜等。

六、血清钙(Ca)测定及意义

1.正常参考值

46~84 μmol/L

2.临床意义

构成骨骼和牙齿的必须成分,维持心脏的正常搏动,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以及细胞内外水分和渗透压的平衡,调节体液容量,参与血液的凝固过程,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维持细胞内胶质的完整性。

3.食物来源:牛奶及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虾皮、增加户外活动,适量补充维生素D等。

七、血清铅(Pb)测定及意义

1.正常参考值

儿童0~100 μmol/L 成人0~400 μmol/L

2.临床意义

铅是对人体有毒性作用的重金属,广泛存在于人的生活环境和食物链中,铅可以铅烟、铅尘和各种氧化物形式被人体经呼吸道摄入体内,引起以神经、消化、造血系统障碍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3.食物来源:尽量少在含铅量高的环境中停留,并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少吃含铅量高的食物,如爆米花、松花蛋等。

微量元素锌临床意义

锌是微量元素的一种,在人体内的含量以及每天所需摄入量都很少,但对机体的性发育、性功能、生殖细胞的生成 却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有“生命的火花”与“婚姻和谐素”之称。 人体正常含锌量为2-3克。绝大部分组织中都有极微量的锌分布,其中肝脏、肌肉和骨骼中含量较高。锌是体内数十种酶的主要成分。锌还与大脑发育和智力有关。美国一个大学发现,聪明、学习好的青少年,体内含锌量均比愚 钝者高。锌还有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动能力的作用,对维持上皮和粘膜组织正常、防御细菌、病毒侵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痤疮等皮肤病变,及校正味觉失灵等均有妙用。 【缺乏】 锌缺乏时全身各系统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尤其对青春期性腺成熟的影响更为直接。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青年男子患缺锌症时,主要表现是生长停滞和性腺机能减退。在伊朗经研究证实,少女和学龄儿童有生长停滞和性成熟迟缓者, 将食物强化锌后,很快使病人发育趋于正常。 动物实验证实,缺锌的动物大脑发育不良。 眼球的某些组织缺锌,就会影响光化学过程,使视力变得不正常。 锌又是胰岛素的成分,胰腺里的锌降为正常含量的一半时,就有糖尿病的可能。 【锌缺乏症】 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是以谷类食物主,在谷类食物中锌的生物利用率很低,仅为20-40%,如果儿童多吃精制食品, 其中锌的含量丢失过多,更易导致锌缺乏症。 (一)病因: 1. 锌摄入量不足,母乳初乳中含锌量比成熟乳高,婴儿生后未哺母初乳或母乳不足,又未及时添加富锌辅食可致锌 摄入不足。 2. 锌吸收不良,如慢性消化道疾病可影响锌的吸收利用。 3. 锌需要量增加,生长发育迅速的小儿易出现锌缺乏。 4. 锌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溶血性贫血应用利尿剂,类固醇,胶膜透析等。铁,钙摄入过多则锌的丢失增加。 (二)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主要症状有味觉减退,食欲不振,复发性口腔溃疡,异食癖。生长发育落后,性发育迟缓,精神不振,皮肤出 现湿诊,水泡或溃疡,在皮肤和粘膜的交界处及肢端常发生经久不愈的皮炎,脱发,易并发感染性疾病,伤口愈合缓慢等。孕母锌缺乏可引起胎儿发育不良。此外,因影响维生素A的运转还可伴发夜盲症。 (三)诊断: 根据膳食调查,临床表现,血清锌度的测定以及补锌后的进行综合判断。 (四)预防: 坚持平衡膳食是预防缺锌的主要措施,一般说来母乳,尤其初乳中含锌最丰富,故提倡母乳喂养对预防缺锌具有重要 的意义。动物性食物不仅含锌丰富,而且利用率较高,坚果类含锌也不低。 (五) 治疗: 1. 去除引起缺锌的原因。 2. 调整饮食:积极补充各种富含锌的动物食物如肝,瘦肉,蛋黄和鱼类。 3. 补充锌剂。 4. 服锌同时应增加蛋白质摄入及治疗缺铁性贫血,可使锌缺乏改善更快。 【食物来源】 正常人的平衡饮食,每日可供人体约10-20毫克锌,但只有2-3毫克可被利用。影响锌吸收的主要物质是植物酸,它在肠道内能和锌形成不溶性的盐。大量的食物纤维素对锌的利用也有影响。 要保证体内有足够的锌,首先从调整饮食入手。动物性蛋白质食品如鱼、肉、肝、肾、以及贝类食品,有效锌的含量均较丰富,缺锌者可在膳食中合理搭配。 【特殊用途】 (锌在性活动中的作用) 人体的睾丸、前列腺、精液当中,都含有高浓度的锌。当人体内锌的含量缺乏时,性功能会因此而低下,合成睾丸素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及其临床意义

正常值 临床常规检验项目: 一:红细胞记数RBC: 临床意义:诊断各种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正常参考值:男(4.0-5.5)T/L 女(3.5-5.0)T/L 二: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110-160g/L 三:红细胞比积HCT 临床意义:同上 正常参考值:0.37-0.49 四: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 正常参考值:82-92fl 五: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27-31pg 六: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 临床意义:判断贫血的类型和轻重程度 正常参考值:320-360g/L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临床意义:RDW增加可见于营养缺乏性贫血 正常参考值:11.6-14.8 八:白细胞记数WBC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感染、组织损伤、白血病;降低见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进等 正常参考值:4-10G/L 九:白细胞分类DC 临床意义: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感染轻重程度。中性粒细胞增高见于感染、白血病;降低见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见于过敏性疾病、某些皮肤病及传染病的早期;降低见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正常参考值:分叶核粒细胞GRAN 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50-300G/L(G=106)淋巴细胞LYM 20-40% 单核细胞MID 3-8% 十:血小板记数PLT 临床意义:检测凝血系统的功能 正常参考值:100-300G/L 十一: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临床意义:判断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正常参考值:6.8-13.5fl 十二:血小板压积PCT 临床意义:同PLT 正常参考值:0.1-0.3% 十三: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临床意义:PDW增加见于血小板降低 正常参考值:15.5-18.0% 十四:网织红细胞记数RC 临床意义:判断骨髓增生情况,评价疗效 正常参考值:0.5-1.5%

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义全

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 义全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它们的摄入过量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通过对微量元素的测验,可以预知身体状况,是经济、科学的健康检测方法之一。钙、铁、锌、镁、铜、铅和镉七种元素在人体中尤其重要的微量元素,应该定期检验血中的这些微量元素。以下几类人群应定期进行微量元素检测: 第一类人群是少年儿童。因快速生长发育,消耗较大,补充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厌食、偏食、易生病等原因,易缺乏微量元素。 第二类人群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因胎儿快速生长发育,消耗量较大,孕妇由于妊娠反应也往往会导致摄入不足等原因,易缺乏微量元素。 第三类人群是免疫力低下者及中老年人。因免疫力低下、胃肠吸收功能下降,且易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原因,易缺乏微量元素。 第四类人群是有害的微量元素铅,镉等摄入过多,造成中毒性损害。 一、锌元素的生理意义: 锌是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酶的产生和免疫系统所需的金属矿物质。锌与很多酶的活性有关,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和降解。锌与多种维生素代谢有关。锌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1、缺锌的临床表现与疾病 内科:慢性腹泻和不易愈合的口腔溃疡及消化道溃疡病,易患感冒,易发生各种感染。贫血、肾脏病、急性心肌梗塞、类风湿关节炎、痤疮、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冠心病、糖尿病等与缺锌有关。 外科:手术刀口及创伤伤口不易愈合。 妇产科:孕妇缺锌易发生流产、早产、胎儿畸形;易导致新生儿先天性锌缺乏。乳母缺锌则受哺婴儿生长缓慢。女性青春期可出现原发性闭经、乳房发育缓慢、成人继发性闭经。 儿科:儿童缺锌,味觉功能、消化功能、食欲明显下降,智力下降,嗜睡、发育停滞;吃纸、土、煤等异物。

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它们的摄入过量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通过对微量元素的测验,可以预知身体状况,是经济、科学的健康检测方法之一。钙、铁、锌、镁、铜、铅和镉七种元素在人体中尤其重要的微量元素,应该定期检验血中的这些微量元素。以下几类人群应定期进行微量元素检测: 第一类人群是少年儿童。因快速生长发育,消耗较大,补充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厌食、偏食、易生病等原因,易缺乏微量元素。 第二类人群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因胎儿快速生长发育,消耗量较大,孕妇由于妊娠反应也往往会导致摄入不足等原因,易缺乏微量元素。 第三类人群是免疫力低下者及中老年人。因免疫力低下、胃肠吸收功能下降,且易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原因,易缺乏微量元素。 第四类人群是有害的微量元素铅,镉等摄入过多,造成中毒性损害。 一、锌元素的生理意义: 锌是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酶的产生和免疫系统所需的金属矿物质。锌与很多酶的活性有关,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和降解。锌与多种维生素代谢有关。锌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1、缺锌的临床表现与疾病 内科:慢性腹泻和不易愈合的口腔溃疡及消化道溃疡病,易患感冒,易发生各种感染。贫血、肾脏病、急性心肌梗塞、类风湿关节炎、痤疮、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冠心病、糖尿病等与缺锌有关。 外科:手术刀口及创伤伤口不易愈合。 妇产科:孕妇缺锌易发生流产、早产、胎儿畸形;易导致新生儿先天性锌缺乏。乳母缺锌则受哺婴儿生长缓慢。女性青春期可出现原发性闭经、乳房发育缓慢、成人继发性闭经。 儿科:儿童缺锌,味觉功能、消化功能、食欲明显下降,智力下降,嗜睡、发育停滞;吃纸、土、煤等异物。 男性科:易患性机能障碍、睾丸萎缩、精子形成和活力失常,引起继发性不育症及第二性特征缺乏。 皮肤科:缺锌可导致脱发、皮肤干燥无光,易生粉刺,嘴角溃烂、多发性肢端皮炎、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临床血凝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我院新引进血凝检测系统,用于指导临床医师正确认识疾病和疾病的转归,一目了然的知道病人的血液系统情况,用于以下各种疾病的诊断,作为外科手术、妇产科口腔科拔牙手术的等的必查项目。请各位医师在作出诊断时务必参考!!严防医疗事故!!

可能[2],往往对这部分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全血计数、肝功能检查、尿液检查,许多医院还将血凝谱检查作为对妊高征患者的普查项目。虽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测定,可灵敏地反映凝血功能异常,但价格昂贵,且大部分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都在正常范围内,普查的意义并不显著。美国研究妊高征的权威机构也不主张把血凝谱作为妊高征的常规检查[2]。因此,必须缩小对妊高征患者的凝血功能检查范围,既不影响对凝血功能障碍的正确判断,又不盲目检查。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检出率极低,只有0.8%~7.5%。略低于国外报道的1%~12%[1],也说明对妊高征患者普查凝血功能指标临床意义不大。 2.血小板计数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值预测妊高征患者凝血功能的价值:1992年,Leduc等[3]发现患有严重先兆子痫的妊娠妇女,如果其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或纤维蛋白原异常,一定会出现血小板减少。而且只有血小板<100×109/L时,才有必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功能指标。1997年,Kramer等[4]报道,凝血酶原时间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异常的先兆子痫患者,均伴有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指标升高。在此基础上,1999年有学者首次分别利用肝功能指标血清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转氨

常见微生物检验项目及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 卫生部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特介绍微生物检验项目,方便统计与分析点评。细菌检验为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目标性治疗:提高微生物的送检率与检出率,有利于诊断与使用抗菌药。 经验治疗:根据本地区病原菌类型时间、区域、耐药谱等使用抗菌药。 调整治疗方案针对性用药:获得准确病原菌和细菌药敏结果。 细菌培养的临床意义 细菌培养与其它检验项目不同,由于其样本采集易受杂菌的干扰和培养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检测结果有时与临床不完全一致,故在分析细菌培养报告时应明白:细菌培养阴性不代表无细菌感染、细菌培养阳性不代表该菌一定是病原菌,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1、血液和骨髓培养 目前血液培养仍然是菌血症和败血症的细菌学检验的基本方法,并且广泛地应用于伤寒、副伤寒及其它细菌引起的败血症的诊断。菌血症系病原菌一时性或间断地由局部进入血流,但并不在血中繁殖,无明显血液感染临床征象。常可发生在病灶感染或牙齿感染,尤以拔牙、扁桃体切除及脊髓炎手术后等多见。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造成身体的严重损害,引起显著的全身症状(如不规则高热与全身中毒等症状),它多继发于组织器官感染,尤其是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广谱抗生素和激素的应用及烧伤等。 单次的血培养结果,对临床无鉴别指导意义,应多次多部位采集血液进行培养,才可判定检出菌究竟是病原菌还是污染菌。 抽血时应特别注意皮肤消毒和培养瓶口的灭菌。 2、脑脊液培养 正常人的脑脊液是无菌的,故在脑脊液中检出细菌(排除操作中的污染)应视为病原菌。引起脑膜炎的细菌种类不同,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多为脑膜炎奈瑟菌,除此之外尚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3、尿液培养 尿液细菌培养对于膀胱和肾脏感染的及早发现和病原学诊断很有价值,对于尿道、前列腺以及内外生殖器的炎症也有一定价值。尿液中出现细菌通常称为菌尿症,如果尿液本身澄清但培养出细菌,一般为标本采集时未彻底消毒尿道口引起。如果细菌培养阳性同时伴有脓尿出现,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指出轻度感染时可无脓尿出现)。泌尿系感染常见菌为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除结核分枝支杆菌外,这些细菌又是尿道口常驻菌,极易引起标本留样污染,应注意鉴别。某些真菌疾病,如曲菌病在播散时也可造成肾脏感染,且尿中也能检查到。

微量元素的临床意义

微量元素的临床意义 一、锌元素的生理意义:锌是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酶的产生和免疫系统所需的金属矿物质。锌与很多酶的活性有关,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和降解。锌与多种维生素代谢有关。锌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1、缺锌的临床表现与疾病 内科:慢性腹泻和不易愈合的口腔溃疡及消化道溃疡病,易患感冒,易发生各种感染。贫血、肾脏病、急性心肌梗塞、类风湿关节炎、痤疮、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冠心病、糖尿病等与缺锌有关。 外科:手术刀口及创伤伤口不易愈合。 妇产科:孕妇缺锌易发生流产、早产、胎儿畸形;易导致新生儿先天性锌缺乏。乳母缺锌则受哺婴儿生长缓慢。女性青春期可出现原发性闭经、乳房发育缓慢、成人继发性闭经。 儿科:儿童缺锌,味觉功能、消化功能、食欲明显下降,智力下降,嗜睡、发育停滞;吃纸、土、煤等。 2、缺锌的临床表现与疾病 男性科:易患性机能障碍、睾丸萎缩、精子形成和活力失常,引起继发性不育症及第二性特征缺乏。 皮肤科:缺锌可导致脱发、皮肤干燥无光,易生粉刺,嘴角溃烂、多发性肢端皮炎、疱疹样皮炎、银屑病等。 眼科:缺锌视觉减退,甚至造成终身视力障碍等现象。 肿瘤科:研究证实,患有食管癌、肺癌、前列腺癌、食道癌、乳房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癌症病人的血液中,锌的水平都比较低。试验证明,锌对接触化学致癌物的大鼠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3、缺锌的防治 含锌丰富的食物:动物肝脏、海产品、核桃、花生、牡蛎、菠菜、黄豆、蘑菇、排骨、鱼、牛肉、鸡蛋、芝麻、白菜、花莱、蒜、葡萄、梨、芭蕉、,虾等。 补锌的药物:硫酸锌片、硫酸锌糖浆、葡萄糖酸锌 4、高锌及锌中毒 血锌增高见于:甲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精神分裂症、乳腺癌及接触铅的工人等。 锌中毒发生于治疗中过量涂布或服用过量锌剂及锌容器储存食品时,以及工业污染。中毒的表现为恶心、呕吐、急性腹痛、腹泻和发热。 二、铁元素的生理意义:铁与体内许多酶的活性有关,参与能量代谢、造血及免疫功能。体内的铁约72%以血红蛋白、3%以肌红蛋白、0.2%以其他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余则为储备铁。 1、缺铁的临床表现与疾病 内科:缺铁可导致贫血、食欲不振,体重增长减慢;肌肉运动能力、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易患关节炎、十二指肠炎,粘膜萎缩,舌乳头萎缩。还易患上呼吸道和皮肤粘膜感染,且不易康复。 妇产科:妇女由于月经和怀孕(胎儿生长需要大量铁元素)也会造成缺铁,缺铁者面色苍白、虚弱、疲劳、头痛、呼吸急促。 儿科:儿童缺铁导致贫血、注意力下降。缺铁还对儿童的消化、循环、肌肉、内分泌、皮肤粘膜、免疫等功能,甚至对精神、智能和体格发育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缺铁婴儿可出现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反应慢、较笨拙、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记忆力下降。 皮肤科:易发牛皮癣,口角炎等。 2、与铁元素有关的疾病 降低:缺铁性贫血、感染性贫血、失血过多、妊娠及婴儿生长期、尿毒症、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营养不良、钩虫病、慢性感染、糖尿病、脑血管肌病也可见血清铁含量降低。 增高:溶血性贫血、再障、巨幼红贫血、血红蛋白增多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血色素沉着症、传染性肝炎及肝坏死、铅中毒、VB6缺乏导致利用减少等。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1)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当肝细胞损伤时,可因肝细胞坏死、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有些酶释放出来,使血清酶活性增高。有些酶在肝脏病变时合成减少或病理性生成亢进或排泄障碍,致血清中活性降低或升高。因此,测定血清酶的变化可诊断肝脏病变、观察病情和判断预后。 谷丙转氨酶(ALT):轻微的肝细胞受损,活性可增高一倍,是肝损害最灵敏的试验之一。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动及酒精、药物和化学毒物等各种因素致肝损害均可升高;ALT虽非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诊断指标,但也是不可缺少的诊断指标之一;原发性肝癌若ALT持续增高可能并有肝坏死存在;胆道疾病如胆石症、胆道梗阻,ALT可有轻中度升高。 谷草转氨酶(AST):与ALT基本相同,ALT在肝细胞轻微损伤即可逸出,而AST须在肝细胞严重损伤破坏时逸出。在肝炎损伤时ALT灵敏度及特异性均大于AST,当AST明显增高(AST>ALT)提示重症肝炎、严重肝损伤。另外,AST在心肌细胞内含量较丰富,故当心肌梗死时AST活性增高。 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白蛋白/球蛋白(A/G)

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40%以上。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退,血浆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质和量的改变。临床意义:1、肝病时总蛋白通常无显著变化,虽然白蛋白合成减少,但球蛋白合成增加,因此总蛋白量不变,不能单纯根据TP判断肝损害程度。2、白蛋白在急性肝病时一般不具有预后的作用。 3、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A/G )大于1.5以上为正常,<1为倒置,提示肝脏损害严重,持续时间长,则预后较差。 4、总蛋白低于60g/L 称为低蛋白血症,病因基本同白蛋白。白蛋白降低常见于①肝细胞病变;②蛋白质丢失过多如烧伤、肾病综合征;③蛋白质摄入不足,慢性营养障碍、吸收不良;④慢性消耗性疾病,恶性肿瘤。 5、球蛋白增高见于①慢性肝脏疾病;②胶原性疾病;③慢性感染性疾病;④恶性疾病。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 当红细胞破坏增加或肝细胞损害或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障碍,临床出现黄疸。胆红素代谢试验可以帮助诊断和鉴别各类黄疸以及了解肝脏损害程度。 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称为总胆红素。总胆红素能准确反映血清中黄疸的程度。各种原因造成的黄疸,如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均可使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升高的值反映黄疸程度。

微量元素地临床意义

微量元素的临床意义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微量元素在人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缺乏和过剩与人的健康休戚相关,微量元素与头发有特殊的亲和力,身体中微量元素积蓄于头发中,其含量过高或偏低预示患有某种疾病的危险。通过对头发微量元素的测验,可以预知身体状况,是经济、科学的健康检测方法之一。 缺乏铜会使头发变白发;缺乏锌头发生长速度减慢;缺乏钙头发容易掉发。 一、锌元素的生理意义:锌是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酶的产生和免疫系统所需的金属矿物质。锌与很多酶的活性有关,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和降解。锌与多种维生素代有关。锌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1、缺锌的临床表现与疾病 (1)科:慢性腹泻和不易愈合的口腔溃疡及消化道溃疡病,易患感冒,易发生各种感染。贫血、肾脏病、急性心肌梗塞、类风湿关节炎、痤疮、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冠心病、糖尿病等与缺锌有关。(2)外科:手术刀口及创伤伤口不易愈合。 (3)妇产科:孕妇缺锌易发生流产、早产、胎儿畸形;易导致新生儿先天性锌缺乏。乳母缺锌则受哺婴儿生长缓慢。女性青春期可出现原发性闭经、乳房发育缓慢、成人继发性闭经。 (4)儿科:儿童缺锌,味觉功能、消化功能、食欲明显下降,智力下降,嗜睡、发育停滞;吃纸、土、煤等。

(5)男性科:易患性机能障碍、睾丸萎缩、精子形成和活力失常,引起继发性不育症及第二性特征缺乏。 (6)皮肤科:缺锌可导致脱发、皮肤干燥无光,易生粉刺,嘴角溃烂、多发性肢端皮炎、疱疹样皮炎、银屑病等。 (7)眼科:缺锌视觉减退,甚至造成终身视力障碍等现象。 (8)肿瘤科:研究证实,患有食管癌、肺癌、前列腺癌、食道癌、乳房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癌症病人的血液中,锌的水平都比较低。试验证明,锌对接触化学致癌物的大鼠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2、缺锌的防治 (1)含锌丰富的食物:动物肝脏、海产品、核桃、花生、牡蛎、菠菜、黄豆、蘑菇、排骨、鱼、牛肉、鸡蛋、芝麻、白菜、花莱、蒜、葡萄、梨、芭蕉、,虾等。 (2)补锌的药物:硫酸锌片、硫酸锌糖浆、葡萄糖酸锌 3、高锌及锌中毒 (1)血锌增高见于:甲亢、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精神分裂症、乳腺癌及接触铅的工人等。 (2)锌中毒发生于治疗中过量涂布或服用过量锌剂及锌容器储存食品时,以及工业污染。中毒的表现为恶心、呕吐、急性腹痛、腹泻和发热。 二、铁元素的生理意义:铁与体许多酶的活性有关,参与能量代、造血及免疫功能。体的铁约72%以血红蛋白、3%以肌红蛋白、0.2%以其他化合物形式存在;其余则为储备铁。

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义(简)

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它们的摄入过量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通过对微量元素的测验,可以预知身体状况,是经济、科学的健康检测方法之一。钙、铁、锌、镁、铜、铅和镉七种元素在人体中尤其重要的微量元素,应该定期检验血中的这些微量元素。 以下几类人群应定期进行微量元素检测: 第一类人群是少年儿童。因快速生长发育,消耗较大,补充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厌食、偏食、易生病等原因,易缺乏微量元素。 第二类人群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因胎儿快速生长发育,消耗量较大,孕妇由于妊娠反应也往往会导致摄入不足等原因,易缺乏微量元素。 第三类人群是免疫力低下者及中老年人。因免疫力低下、胃肠吸收功能下降,且易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原因,易缺乏微量元素。 第四类人群是有害的微量元素铅、镉等摄入过多,造成中毒性损害。 微量元素的缺乏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影响尤为重要,微量元素检测对指导营养、预防疾病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营养是儿童身体素质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据文献报道反复呼吸道感染、佝偻病、身材矮小患儿出现多种微量元素失调,如果能把微量元素检测纳入常规体检,对那些缺乏微量元素的儿童也可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儿童如果出现厌食、挑食、生长发育迟缓、反复感冒、口腔溃疡、贫血、佝偻病、身材矮小等症状时,都可能与某种微量元素缺乏或失调有关。微量元素的不平衡,可以致机体的免疫功能的障碍,易致一些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生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肠炎等。 肃州区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应用国际公认的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开展儿童微量元素检测,仅仅通过在孩子手指上取一滴血,就可以检测出孩子身体内的铜、铁、锌、钙、镁、铅、镉等微量元素的准确含量,帮助家长准确地掌握孩子的身体情况,及时地采取食补或药补,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常见生化检验项目临床意义

常见生化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检验科 丙氨酸转移酶(ALT) 增高见于肝胆疾病、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炎、心力衰竭时肝淤血、脑出血等)、骨骼肌组织受损、药物性肝损害等。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AST)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肝炎、药物中毒性肝细胞坏死、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硬变活动期、心肌炎、皮肌炎、肾炎、胆道疾病、急性胰腺炎、胆道阻塞、肝癌等。 AST/ALT 对于急、慢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判断转归有一定的价值。急性肝炎时,比值<1;肝硬化时比值≥2;肝癌时比值≥3。(两者都明显升高时该比值才有意义) 特别注意:重症肝炎时,由于大量的肝细胞坏死,血中ALT逐渐下降,而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出现所谓的“酶胆分离”现象,常是肝坏死的前兆。碱性磷酸酶(ALP) 增高主要用于骨骼、肝胆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r-谷氨酰转移酶(GGT)又称为r-谷氨酰转肽酶(r-GT) 增高见于胰腺癌和泛特氏壶腹癌、胆道梗阻、恶性肿瘤有无肝转移、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避孕药等。 乳酸脱氢酶(LDH) 增高见于心肌梗塞、肝胆疾病,肺梗塞、急性白血病、非霍奇金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乳腺癌、结肠癌、胃癌及肺癌等。 胆碱脂酶(CHE) 是判断肝脏合成功能的指标,是协助有机磷中毒诊断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手段。增高见于甲亢、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脂肪肝等。减低见于有机磷和氨基甲酸脂类杀虫剂中毒;各种慢性肝脏疾病,营养不良时亦可减低。 总胆红素(TBIL) 增高见于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直接胆红素(DBIL) 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间接胆红素(IBI)L症 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

微量元素的功效

1、微量元素与生长发育 铁、铜、锌、锰形成的酶和碘形成的甲状腺素,均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缺乏,均引起生长发育的停滞,补充,可以加速生长发育和体重的增长,增强体质。 缺锌:可发生先天性畸形 缺铜:小脑发育不全,大脑萎缩,贫血。 缺碘:先天性可汀病,甲状腺肿,呆小症。 由于微量金属元素在体内缺乏或过量而引起的病症如下表: 1)微量元素不足或过多,都会干扰内分泌的功能。 2)缺锌铜降低脑垂体、肾上腺内分泌 3)缺铬影响胰腺的分泌等等

4)微量元素与感染和免疫 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既影响着人体也影响着微生物。机体的铁铜锌等微量元素的不足和过多,均可减弱免疫机制,降低抵抗力,助长 细菌感染。因此,机体需要一个“营养免疫”的适宜的微量元素浓度。 3、微量元素与心血管、血液系统 Zn/Cd比值增大,抑制高血压的发生 Zn/Cu比值增大,诱发冠心病缺Cu可引起咼尿酸血症 Cr、Mn Se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Si可维持动脉内膜完整、通透性、弹性 Li、Sr等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Fe、Cu Zn等影响创伤的愈合 4、微量元素与神经系统 缺铁可以引起行为的改变缺碘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的系统的病变缺锌儿童智力发 育不良缺铜可以引起大脑皮质萎缩,智力降低缺Li、Co会影响智力的发展铅 镉锰量过多干扰智力的发育 5、微量元素与肿瘤 微量元素不能由人体组织合成,环境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和含量,直接影响人的摄入量和体内的储存量,不同的摄入量和储存量影响着人的健康状况,同样影响着人的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同时具有地理和地域性的分布特征。 6微量元素协同与拮抗作用 锰能促进铜的利用,铜能加速铁的吸收和利用,铁、锰、铜、钻有生血协同作用。 镉能减少锌的吸收和生物学功能,锌能拮抗镉的毒性;铜能拮抗钼的毒性; 硒能拮抗镉的毒性,砷能减弱硒的毒性,而钻能增强硒的毒性。铁和锰既能相互干扰在消化道的吸收过程,又能协同生血效果。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各项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注:以下各项所述临床意义,仅是表明患某些疾病的可能性,并不表示一定患有某病。请勿随便对号入座!如有疑问请至医院由专业医生结合体格检查等后确诊!!! 肝功能 检验项目谷丙转氨酶 英文缩写 AL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肝硬化,心梗,胆道疾病等。 检验项目谷草转氨酶 英文缩写 AST 正常参考值 0-40I/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心梗,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检验项目转肽酶 英文缩写 GGT 正常参考值 0-40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肝硬化,急性胰腺炎及心力衰竭等。

检验项目碱性磷酸酶 英文缩写 ALP 正常参考值 30-115IU/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急慢性黄疸型肝炎,骨细胞瘤,骨折及少年儿童。 检验项目总胆红素 英文缩写 TBIL 正常参考值 4.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原发生胆汁性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活动期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直接胆红素 英文缩写 DBIL 正常参考值 0.00-6.00umol/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癌,胰头癌,胆石症等。 检验项目游离胆红素 英文缩写 IBIL 正常参考值 0.00-17.39umol/L 临床意义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新生儿黄疸,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检验项目总蛋白 英文缩写 TP 正常参考值 55.00-8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高度脱水症(如腹泄、沤吐,休克,高热)及多发性骨髓瘤。降低:常见于恶性肿瘤,重症结核,营养及吸收障碍,肝硬化,肾病综合症,烧伤,失血。 检验项目白蛋白 英文缩写 ALB 正常参考值 35.00-55.00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严重失水而导致血浆浓缩,使白蛋白浓度上升。降低:基本与总蛋白相同,特别是肝脏,肾脏疾病更为明显,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如白蛋白30g/L,则预后较差。 检验项目球蛋白 英文缩写 GLO 正常参考值 15-35g/L 临床意义增高:常见于肝脏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肾炎等),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感染,如化脓性感染、梅毒、麻风、结缔组织病。 检验项目白/球比值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 简介 生化全套检查就是指用生物或化学的方法来对人进行身体检查,生化全套检查内容包括:肝功能(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总胆红素、直接、间接胆红素,转氨酶);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空腹血糖;肾功能(肌酐、尿素氮);尿酸;乳酸脱氢酶;肌酸肌酶等。不同的医院,生化全套检查的项目会有差别,但大致的项目不会相差太大。 生化全套检查用途 1、用于常规体检普查 2、疾病的筛查和确证试验 生化全套检查是对身体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和对身体情况的一种了解,有时也可以检查出来潜伏的疾病,如乙肝病毒携带者就需要定期的检查,如肝功能检查,防止病情突然发作,及时进行治疗。 生化全套检查项目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 2.血清天门冬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3.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测定 4.血清碱性磷酸酶 5.血清白蛋白测定 6.血清白蛋白测定 7.球蛋白 8.A/G 9.血清总胆红素测定 10.血清直接胆红素测定 11.血清间接胆红素测定 12.血清前白蛋白测定 13.ALT/AST 14.血清总胆固醇测定 15.血清甘油三酯测定 16.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7.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 18.血清载脂蛋白A1测定 19.血清载脂蛋白B测定 20.血清载脂蛋白a测定 21.尿素测定 22.肌酐测定 23.尿素测定 24.血清碳酸氢盐测定 25.乳酸脱氢酶测定 26.血清肌酸激酶 27.血清肌酸激酶-MB同功酶活性测定 28.血清a羟基丁酸脱氢酶测定 29.钾测定 30.钠测定 31.氯测定 32.钙测定 33.葡萄糖测定 临床意义: 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或GP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急慢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脂肪肝、肝硬化、心肌梗塞、心肌炎及胆道疾病等。 2.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GOT)测定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于心肌梗塞发病期、急慢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心功能不全、皮肌炎等。 3.血清总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清微量元素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一、血清铁(Fe2+)测定及意义 铁在体内分布很广。几乎所有组织均有铁,以肝、脾为最高,大部分铁与蛋白质结合的形式存在,亦是铁的贮存形式和运输形式;极小部分以二价或三价离子状态存在。铁是制造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重要原料,血清铁可以反映体内铁的含量。 1.正常参考值 13.4~32μmol/L 2.临床意义 (1)血清铁降低 ①缺铁性贫血,血清铁明显减少。 ②铁供应不足,如儿童发育生长期,妇女妊娠期需要铁量增加,而供应不足可引起缺 铁性贫血,血清铁降低。 ③某些疾病,如细菌性感染等,病人铁的吸收降低,可引起血清铁减少。 (2)血清铁增高 ①溶血性贫血,血清铁升高。 ②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铁利用减少,但铁的吸收量多于正常人,使血清铁增加。 ③反复输血者,血清铁可增高。 ④肝炎,由于肝细胞损害,细胞内铁释出,而致血清铁增高。急性黄疸性肝炎比无黄 疸型明显,当黄疸消退时血清铁大多恢复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亦有血清铁增高; 而阻塞性黄疸时血清铁不升高,或有降低,且随阻塞加重,血清铁更趋降低。故血清铁测定有鉴别肝细胞性和阻塞性黄疸的意义。

3.注意事项 (1) 标本不能溶血,标本应及时分离血清。 (2) 所有试管等都应避免铁污染。 二、血清铜(Cu2+)测定及意义 1.正常参考值 15.74~22μmol/L 2.临床意义 铜在体内含量虽少,但极重要,它关系到铁的代谢和铁的吸收;铜亦是很多酶的重要组成成分,如单胺氧化酶、超过氧化物歧化酶等;铜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重要作用。体内铜分布于肝、脾、肺、肌肉、骨骼等组织。肝脏是含铜量最高的器管,自小肠上部吸收的铜主要与蛋白质结合运至肝脏,一部分组成血浆铜蓝蛋白移入血液。血清铜约有95%与血浆铜蓝蛋白相结合,血清铜与血浆铜蓝蛋白常平行增减。 (1)血清铜增高 ①胆汁郁滞,不论肝内或肝外胆汁郁滞都可有血清铜和血浆铜蓝白增高,因为肝内铜 随胆汁排入肠道,当胆汁瘀滞反流必有血清铜的升高。利用铁/铜的比值可鉴别黄疸,若血清Fe2+/Ca2+比值>l多见于病毒性肝炎,若Fe2+/Ca2+比值

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义(全)

微量元素检测的临床意义 令狐采学 微量元素在人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人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它们的摄入过量或缺乏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人体生理的异常或发生疾病。通过对微量元素的测验,可以预知身体状况,是经济、科学的健康检测方法之一。钙、铁、锌、镁、铜、铅和镉七种元素在人体中尤其重要的微量元素,应该定期检验血中的这些微量元素。以下几类人群应定期进行微量元素检测: 第一类人群是少年儿童。因快速生长发育,消耗较大,补充不足,饮食结构不合理,厌食、偏食、易生病等原因,易缺乏微量元素。 第二类人群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因胎儿快速生长发育,消耗量较大,孕妇由于妊娠反应也往往会导致摄入不足等原

因,易缺乏微量元素。 第三类人群是免疫力低下者及中老年人。因免疫力低下、胃肠吸收功能下降,且易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原因,易缺乏微量元素。 第四类人群是有害的微量元素铅,镉等摄入过多,造成中毒性损害。 一、锌元素的生理意义: 锌是细胞生长、蛋白质合成、酶的产生和免疫系统所需的金属矿物质。锌与很多酶的活性有关,参与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的合成和降解。锌与多种维生素代谢有关。锌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 1、缺锌的临床表现与疾病 内科:慢性腹泻和不易愈合的口腔溃疡及消化道溃疡病,易患感冒,易发生各种感染。贫血、肾脏病、急性心肌梗塞、类风湿关节炎、痤疮、动脉硬化、血栓性脉管炎、冠心病、糖尿病等与缺锌有关。

外科:手术刀口及创伤伤口不易愈合。 妇产科:孕妇缺锌易发生流产、早产、胎儿畸形;易导致新生儿先天性锌缺乏。乳母缺锌则受哺婴儿生长缓慢。女性青春期可出现原发性闭经、乳房发育缓慢、成人继发性闭经。 儿科:儿童缺锌,味觉功能、消化功能、食欲明显下降,智力下降,嗜睡、发育停滞;吃纸、土、煤等异物。 男性科:易患性机能障碍、睾丸萎缩、精子形成和活力失常,引起继发性不育症及第二性特征缺乏。 皮肤科:缺锌可导致脱发、皮肤干燥无光,易生粉刺,嘴角溃烂、多发性肢端皮炎、疱疹样皮炎、银屑病等。 眼科:缺锌视觉减退,甚至造成终身视力障碍等现象。 肿瘤科:研究证实,患有食管癌、肺癌、前列腺癌、食道癌、乳房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癌症病人的血液中,锌的水平都比较低。试验证明,锌对接触化学致癌物的大鼠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 2、缺锌的防治

测定微量元素的临床意义

测定微量元素的临床意义 铜:铜是维持正常生血功能的元素之一,缺铜可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缺铜使骨骼、血管 和皮肤不能维持正常。铜可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健康,保持毛发色素和结构的正常。国外曾有报道:机体内铜总量减少,可减弱免疫机制(抵抗疾病力量),降低抗病能力,助长细菌感染,从某种意义上说,微量元素比维生素对机体更需要。铜缺乏可以导致长期反复感染时由于微量元素在体内重新分布,同时肠道吸收减少而肾脏排泄增加,最终可导致血清微量元素降低。铜主要参与造血及酶的合成,儿童缺铜也可导致贫血、发育迟缓等。 铁: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的主要成份,缺铁可导致贫血,发生率达 52.9%,农村儿童甚至高达73.7%。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是铁补充不足,缺铁的后果使血红蛋白合成降低,引起缺铁性贫血。铁参与构成血红蛋白,运输和储存氧。由于铁是制造Hb的原料,不足可使Hb合成量减少,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所致铁供应不足可引起贫血。儿童缺铁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锌:锌是“智能元素”,也是人体重要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小儿缺锌的主要表现为食 欲差、生长发育缓慢、免疫功能降低锌分布于人体所有组织、器官,是含量仅次于铁的微量元素,参与体内200多种酶的组成,也是DNA和RNA核糖体稳定所必须的物质。儿童缺锌可引起食欲降低,可以影响免疫功能,影响生长和发育,还可以影响儿童的视力和记忆力。对缺锌的儿童应该查找原因,定期检测,家长尽量补充含锌较高的食物如牛肉、猪肝、牡蛎等。锌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关系重大,儿童的智力发育也与锌有关。体内缺锌的儿童可引起味觉、嗅觉减退或丧失,因此食欲不佳,味觉不灵敏,身高和体重都比不上不缺锌的儿童。据调查结果,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其锌、铜含量高于学习差的儿童。 镁:镁是维持机体代谢的重要微量元素,是机体代谢的重要催化剂,几乎参与人体的所 有新陈代谢过程,对维护心脑功能至关重要。儿童缺镁能引起蛋白质合成系统的停滞,荷尔蒙分泌的减退,消化系统机能异常,脑神经系统障碍等,获得镁的最好办法是多吃绿色蔬菜、胡萝卜、面粉等,常喝硬水。镁能激活多种酶,儿童缺镁容易感到疲劳,免疫力下降。 钙:钙缺乏引起儿童软骨病、生长缓慢、O型腿等,有些儿童钙测定偏高,说明单纯补 钙现象增多。钙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钙在维持肌肉神经兴奋、血凝过程,酶的激活中起重要作用。儿童缺钙可导致儿童佝偻、生长停滞、骨软化症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快速期,膳食结构不合理或儿童偏食、挑食可导致缺钙。因此,在学龄前期对儿童进行合理的补钙是非常必要的。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主要由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吸收,随血流 分布到全身各组织和器官,无任何生理功用,铅在体内易与蛋白质的巯基结合,可抑制巯基的酶,对血红素代谢有影响,而出现溶血、贫血、电彩红细胞增多等现象。可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正常功能紊乱,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主要累及神经、血液、造血、消化、泌尿和心血管系统。一般认为血铅》2.83umol/L可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症,可作为铅中毒诊断和治疗的检测指标之一. 总之,微量元素在人体中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认识和重视,其缺乏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影响尤为重要,微量元素检测对指导营养、预防疾病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微量元素在儿童

12、常见POCT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常见POCT检测项目及临床意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gotropin、HCG) HCG是由胎盘滋养层细胞所分泌的一类糖蛋白激素,hCG有α、β两个亚基,α亚基的分子量为约为13000(92个氨基酸),α亚基的生物特性与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及TSH的α亚基相同。β亚基的分子量为15000(145个氨基酸),为特异性链,可被单克隆抗体检测,是一个较好的标志物(β-hCG)。β-hCG在乳腺癌、睾丸癌、卵巢癌时升高;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疾病时,β-hCG也会升高。 在妊娠的前几周内,hCG对维持黄体的功能很重要,在怀孕后hCG持续稳定升高,至第10周达到峰值,然后在怀孕的进程中缓慢回落,分娩后几周即降至正常人水平。某些生殖细胞肿瘤也会产生hCG,胚胎滋养层疾病时hCG也会升高。 【临床意义】 用于确定和监测怀孕,HCG在受孕后9-13天即有明显升高,妊娠8-10周时达高峰,然后下降,维持较高水平,直至足月娩,如果怀孕的最初3-6周,HCG不能持续以每两天66%的速度递增,应考虑异位妊娠或先兆流产的可能性或用于胚胎滋养层疾病及精原细胞癌。 帮助诊断滋养层疾病和生殖细胞癌,可阶段性检测用于监测以上疾病的治疗效果及肿瘤复发。在绒毛膜上皮癌以及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等中,HCG可见升高,经治疗后降低,因此,HCG也可作为疾病预后的监测指标。在胰腺癌、胃癌、小肠癌、结肠癌、肝癌、乳腺癌也有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当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等非肿瘤状态时,HCG含量也会升高。 帮助诊断宫外孕,帮助诊断和监测习惯性流产孕妇、监测流产后的孕妇看是否有残留;在怀孕早期,血中hCG每2-3天浓度会升高一倍,宫外孕时则升高较慢。妊娠失败时hCG浓度加倍时间会延长,并很快呈现迅速降低趋势。若流产后hCG不能降至极低水平,可能表明有hCG生成性性组织残留需要清除。还可用于性早熟诊断,绝经期判断,不孕症的诊断。 1. 若所测结果与临床观察不符,应该用其他方法核实,如尿hCG定性实验,尿中无hCG,则表明血清检测结果为假阳性。另外一种鉴别办法是将标本作系列稀释测定,含有干扰物质的样本测定结果会呈现与稀释度不成比例的变化。

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开阳光正医院检验科 血常规临床意义 1、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 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急慢性失血(如:痔出血,月经过多,消化出血,产后或手术后大量出血,钩虫病) 2、白细胞计数 (WBC)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 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 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 X 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 3、白细胞分类 临床意义: 增加:

中性粒细胞 : 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 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 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 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结核、肝炎。 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减少: 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 X 线和镭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 嗜碱性粒细胞:见于速民型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 单核细胞:临床意义不大。 4、血红蛋白( HGB ) 临床意义: 增加:生理性 : 高原居住者 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 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 5、红细胞压积( HCT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