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效应临床研究模式的解构 林栋和吴强老师发在《中国针灸》杂志上的,大家可以看下

针灸效应临床研究模式的解构 林栋和吴强老师发在《中国针灸》杂志上的,大家可以看下

针灸效应临床研究模式的解构 林栋和吴强老师发在《中国针灸》杂志上的,大家可以看下
针灸效应临床研究模式的解构 林栋和吴强老师发在《中国针灸》杂志上的,大家可以看下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今人们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针灸由“针”和“灸”构成,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2010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16日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灸的历史起源和沿革发展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因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

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的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 [摘要]目的:阐明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揭开人体穴位与细胞间的奥秘,明确针灸治病的科学原理。方法:立足现代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总结针灸医学界、国内外三十多年来的针灸科学实验研究成果,用来证实经络穴位的客观存在,证实针刺穴位的治病作用,是经络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血管、酶类和细胞作用的综合结果,而确立了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结果:人体由细胞组成,人类要健康生存,最根本的是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人体生病是细胞生理功能发生改变,针灸能治病,是经络传递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于神经,使细胞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而治愈疾病。 我们从生理学知道,大脑皮层胶质细胞总数是神经元的10倍,神经元的空间除了突触接触处以外,都被胶质细胞突起所占领,胶质细胞从各个方面包绕神经元的胞体和突起。电子显微镜下见到少突胶质细胞的突起和包浆膜,包卷着神经纤维,生成明暗相间的髓鞘,成为中枢轴突信息传导通路。毛细血管表面积的85%被胶质细胞突起澎大的未端所包绕,并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紧密相接。从微血管、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密切关系,我们清楚了胶质细胞位于微血管和神经元之间,具有集中而不堆积、不重叠、连接排列的分布特点,具有连接微血管细胞和神经元细胞的生理功能特性。根据安徽针灸临床学院2013年研究证实,是胶质细胞构成了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的生物电信息传导通路。胶质细胞是神经元细胞和微血管细胞间信息传导通路的物质基础成为事实。胶质细胞对毛细血管的包绕、并与内皮细胞紧密相接,有利于细胞的电信息传递,对神经元的包绕,是神经接收细胞电信息的功能作用,也是神经接收针刺穴位产生的、细胞功能改变信息(经气)的功能作用。推测这些包绕毛细血管和神经元的胶质细胞与经络线路直接相连,经络也是由胶质细胞保持着不堆积、不重叠、链条式自行有序的连接排列分布,循行于脏腑、组织、器官和四肢细胞之间,成为联络传导信息的生物电线路——经络系统。结论:穴位——神经——内分泌——激素——酶类——细胞,是针刺穴位产生效应的途径模式。是人体

分16针灸大科学研究学术高峰论坛

分16 针灸大科学研究学术高峰论坛 承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联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陕西省针灸学会、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创新研究中心 分会场主席: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学术委员会主席: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学术委员会成员(以姓氏笔画排序): 文碧玲朱兵刘智斌苏同生杨金生荣培晶景向红喻晓春 活动安排 9 月24 日上午地点:陕西宾馆 科协年会全体大会 9 月25 日上午 08 : 00-08 : 10 大会合影(18 号楼门口) 地点:陕西宾馆(会议室:18 号楼2-15) 08 : 10-09 : 00 主持:喻晓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研究员)欢迎致辞:刘力(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 开幕致辞: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马光辉(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 黄璐琦(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郭诚杰(国医大师,教授) 09 : 00-11 : 40 主持:刘智斌(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教授) 景向红(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专题报告(25 分钟/ 人,提问10 分钟) 1. 针灸大科学发展的思考 刘保延(中国针灸学会会长,教授) 2. 新科技革命与医疗领域创新服务 刘燕华(科技部原副部长) 3. 多学科交叉,基础与临床结合,推动针灸研究创新 陈凯先(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4. 微小植入诊治系统

刘大可(北京理工大学信息学院专用处理器研究所所长,教授) 5. 针灸与机体稳态系统 朱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6. 多源图像协同处理与应用 张艳宁(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教授) 7. 针灸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和挑战 劳力行(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院长,教授) 9 月25 日下午地点:陕西宾馆(会议室:18 号楼2-15) 14 : 00-17 : 00 主持:朱兵(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 许建秦(陕西省中医医院、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 教授) 专题报告(25 分钟/ 人,提问10 分钟) 1. 感染免疫中的分子机制研究 严大鹏(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2. 神经刺激与神经成像 李小俚(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3. 基于细胞微环境活体成像的穴位可视化研究方案 韩鸿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4. Limb-angle-dependent frequency spectrum of electrical conductance for 12 Yuan acupuncture points 许胜勇(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5. The Mechanism of Pain and Itching Formation, Chinese Medicine Analgesia and Relieve Itching 唐宗湘(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教授) 6. 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奠定了免疫接种的基础 刘杰(华西医院感染与疫苗研究室主任,教授)早餐9 月24-25 日07:30-08:30 陕西宾馆10 号餐厅 午餐9 月24-25 日12:00-13:00 陕西宾馆10 号餐厅 晚餐9 月24-25 日18:00-19:00 陕西宾馆10 号餐厅

、针灸治疗

治疗作用: ①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疗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②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③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终目的)。 针灸治疗原则: ⑴补虚泻实(①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②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③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⑵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3)治神守气。——附加⑶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⑷三因制宜:因时地人。辨证论治的要点:(1)明辨疾病性质(2)突出经络辨证(3)注重整体观念(4)分清标本缓急(5)做到三因制宜。 选穴原则: 局部选穴、邻近选穴、远端选穴、辩证选穴、 五输主病: 《灵枢》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 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气逆而泄。 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 1) 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 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 3) 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崩漏选断红穴 针灸治病特点:调节属性,效应快捷,作用安全,适应症广 辨位归经:经络忘诊,经络切诊,经络穴位的电、热测定 配穴方法:按经脉:本经配穴法,表里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按部位: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偏补穴位:气海、关元、命门、肾腧、膏盲,多扶正是用;偏泻的:曲泽、委中、水沟、十宣、十二井,多在祛邪时用;双向调节的:中脘、内关、三阴交、合谷、太冲、足三里。 特定穴:背腧偏扶正,用于慢性虚弱久病;郗穴、募穴、下合穴偏祛邪,用于急性发作性痛证;原穴具有双重作用,急、慢、虚、实都可。 常灸穴位: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胃、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名词解释 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某种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名称的腧穴。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3.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之气相交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 4.针灸配穴方法:是在选穴原则基础上,选取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 5.脏腑证治:是对脏腑病变所表现的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归纳,辨别疾病属于何脏腑,属虚属实,属寒属热,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大法,称为脏腑证治。 6.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合称。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位于背腰部,故又称背俞穴;募穴是脏腑之气汇集处,位于胸腹部,又称腹募穴。 7不通则痛: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疾病。 8.扶正祛邪,就是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病邪,消除致病因素的影响。 9.八会穴:是指人体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针灸学发展历史精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熟的石块、沙石进行局部地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且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草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草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芬芳、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成为了最重要的灸治原料。

现代中国针灸学的三大突破性进展

现代中国针灸学的三大突破性进展 [摘要]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是3个自成体系的新学派,它们都是近年来在针灸学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在理论上都保持鲜明的自我特征,又主动融入大量现代科学的成分和方法,理论上越来越清晰,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实践的精准性也有所提高,各自都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手段与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笔者认为这3个学派及其衍化的子系统将构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针灸学的主要框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为我们研究针灸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对整个针灸学的创新和发展有示范推动作用。 [主题词]针灸学/发展趋势;实验针灸学;小刀针;全息针灸学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针灸界正悄悄兴起一场现代化的革命,业内外人士运用现代医学及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针灸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期望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全面的将传统针灸学进行科学的阐释并揭开其实质,今天看来也许离我们的预期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但这种努力不仅提高了针灸在世界的知名度,大量的研究也使得针灸学的理论越来越清晰,实践的精确性也有所提高,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为我们研究针灸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在诸多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在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这3个方面,已经初步总结形成了新的学科理论及相应的实践,与中国针灸学传统的理论实践相比已经有实质性的突破。 1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及语言全面研究阐释针灸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的新学科。20世纪50年代中外学者开始进行穴位结构功能与经络实质的研究,从此拉开现代针灸的序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针刺麻醉的开展,把针灸作用的现代机理研究推向一个历史的高峰。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发现,针刺镇痛是针刺激发穴位深部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Ⅱ类、Ⅲ类神经纤维传入中枢,一方面可在脊髓水平抑制痛信号的传递,另一方面上传至脑,通过相应核团群——内源性镇痛系统,对疼痛信号的传递或感觉起调制作用。针灸的免疫防卫作用研究表明,针灸是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这一环路的调节和控制而得以实现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调节机体内各种功能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而免疫系统功能除受本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外,也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换而言之,针灸能产生相应的免疫功能及效应是以神经内分泌为基础的。针灸对各系统的调节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内容,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针灸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有显著的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这是针灸治疗机体各种疾病的作用基础,研究这些调节作用的基本特点、发生条件、

全国学会一览表(国家级)

全国学会一览表 二、工科 B-0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B-02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B-03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B-04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B-05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B-06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B-07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B-08 中国水利学会 B-09 中国内燃机学会B-10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

B-11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B-12 中国制冷学会 B-13 中国真空学会B-14 中国自动化学会 B-15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B-16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 B-17 中国标准化协会B-18 中国图学学会 B-19 中国电子学会B-20 中国计算机学会 B-21 中国通信学会B-22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 B-23 中国测绘学会B-24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 B-25 中国航海学会B-26 中国铁道学会 B-27 中国公路学会B-28 中国航空学会 B-29 中国宇航学会B-30 中国兵工学会 B-31 中国金属学会B-32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 B-33 中国稀土学会B-34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 B-35 中国化工学会B-36 中国核学会 B-37 中国石油学会B-38 中国煤炭学会 B-39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B-40 中国能源研究会 B-41 中国硅酸盐学会B-42 中国建筑学会 B-43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B-44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 B-45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B-46 中国造纸学会 B-47 中国文物保护学会B-48 中国印刷技术协会 B-49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B-50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B-51 中国粮油学会B-52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B-53 中国烟草学会B-54 中国系统仿真学会 B-55 中国影视技术学会B-56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B-57 中国颗粒学会B-58 中国照明学会 B-59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B-60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 B-61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B-62 中国电源学会 B-63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B-64 中国消防协会 B-6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B-66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B-67 中国体视学学会B-68 中国工程机械学会

中医针灸的发展之道

中医针灸的发展之道 发表时间:2014-04-28T11:44:51.0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作者:王利军[导读] 中医针灸是炎黄子孙从发展到昌盛的健康根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技术 王利军(河南省新乡市新华医院 453000) 【摘要】针灸要发展,要科学化,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针灸疗法有其自身规律。在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的针灸应坚持形神统一,守气守神,调气为主的核心精神,现代化的新针灸是传统针灸的有益补充,针灸在发展中不应丧失其优点及文化特性。我国针灸医学存在问题表现为:其现代化进程有偏离中医理论指导的倾向;其国际化进程缺乏立法保障;针灸科治疗病种逐年减少、专业机构萎缩、低廉治疗收费和针刺与艾灸相互脱节使学科发展缓慢;针灸医师收入低下使大量人才外流;国际针灸人才培养缺乏系统科学性。 【关键词】针灸发展中国特色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251-01 中医针灸是炎黄子孙从发展到昌盛的健康根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技术,它涵盖了中医原理与西医手术的诊治法则,有着中医质变的特点,不同于西医量变数据的典型区别,同时也是绿色疗法的代表。因其疗效好、无副作用、适应症广泛,才流传应用至今。几千年来,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中医针灸源于新石器时期,经过历代的总结、整理才有了今天这样一套完整的医疗方式。它的玄奥在于,它是建立在中国人文化境界中,主要表现为对经络穴位与内脏表里关系的认识。穴位、经络是针灸区别于其它医疗方式的特殊之处,并且中医最基础的四诊八纲,经脉气血等一系列基础理论在针灸方面发挥的尤为广泛,结合针灸十二经辩证的特色,把人整体宏观地分析,诊断祛疾于针下,以至使针灸常久不衰。中医针灸是几千年中国的文化瑰宝,虽然有许许多多的中医针灸医生在扞卫着我们的传统医学,但是,总觉得他在发展与消极中彷徨,不见起色。我个人认为应以以下几点来发展中国针灸事业。 一、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针灸、接受针灸 针灸的治疗作用可归纳为通络止痛、增强免疫力及调节人体平衡三点。临床应用更为广范,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经研究证实,有300多种疾病可以通过针灸治疗。其中有100多种疾病针灸的治疗效果突出,如皮肤病和妇科病等。针灸疗法发展应用到今天,已延伸变化出许多新疗法,如耳针疗法、头针疗法、水针疗法、电针疗法、光针疗法等等。实践证明,每个疗法各有特色。如耳针更适用于减肥、戒烟、戒酒、戒毒,头针疗法适用于运动感觉障碍类疾病等。现在有许人对中医针灸的认识并不全面,至于灸法,更是少人问津,其实他们的疗效很广泛,尤其对慢性疲劳、功能低下等亚健康状态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提倡个体开展针灸讲学班,放开针灸专科医院建院条件,开展针灸师在全国的义诊宣传,降低针灸文凭界线的录用。把中医针灸当作一项新生事物来宣传,力争在中国二十一新世纪现代人脑中留下针灸的影子,而不仅仅是渊源几千年的模式去学。让更多的现代人重新了解针灸、热爱针灸而努力。因此,针灸常务理事会在这方面的重担可能会更大。 二、针对疑难疾病,通过科研探索,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仅希望针灸可以治疗诸多的慢性病与常见病,而且越来越希望可以通过针灸来解决那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疾病,这无疑是向中医针灸发起挑战。为此,如何提高中医针灸的临床水平,是今后针灸临床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医针灸治疗中,疗效是针灸的生命。为了使得中医针灸在国际上获得认可和医学界的科学认证,有必要从根本上加强针灸疗法的研究,同时,借助现代医学、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技术与方法,扩大针灸的治疗范围。在临床上,需要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使各种疗法的临床效果具有可比性,从而优选出最佳的一种疗法,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 三、培养针灸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临床疗效 目前社会上针灸从业人员不少,有些人根本没有行医资格,操作不规范,安全隐患多,从某种程度上败坏了针灸声誉,使部分病员对针灸疗效产生怀疑。因此,作为一个针灸医生,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即首先是医生,然后才是针灸医生。针灸医生作为一个医学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他能够懂得和使用各科知识,从多种手段中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而不仅仅是针灸“单打一”,如:在治疗中风偏瘫过程中,需要配合心理治疗和掌握康复运动训练的要领,对针灸技术要精益求精,因人而异,辨穴、选穴、手法等都要过的硬。手法上强调“气至病所”要有独到之处才能留得住,治得好病人,绝对不能一扎了事,停留在初级水平。 四、为针灸学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促进其快速发展 为了确保中医针灸有足够的发展条件与空间,我们应加强针灸的学科建设,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针灸学科建设的专项投入,通过对人才培养、研究经费与基地等给予大力支持;学术界应倡导针刺和艾灸并用和电针与传统针刺手法相结合;推行一次性针灸针在临床的使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对这项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水平、有利于提高国民健康素质的举措进行积极的宏观调控,制定强制性推行使用一次性针灸针的法规,消除患者在治疗中的疑虑。针灸理论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其深刻内涵难为常人所理解。我们发展针灸,要在基于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要发展其长处,不要在现代化的潮流中丧失其文化特点。我们的针灸医生一定不能得过且过,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培养自己全科医生的同时,要有优秀的人品,高尚的人格,要学会心理治疗,全身心地去溶入社区,溶入社会。 总之,中医针灸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它具有独特的医疗和保健作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正视针灸学科面临的挑战,充分发挥针灸疗法的优势,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研究和发展针灸学,同时,在针灸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加大力度,在针灸医疗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努力使针灸在科研、教学、医疗等方面均能向科学化、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上不断迈进,中医针灸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让我们共同为针灸的发展,为人类健康而努力。

第四章 针灸效应及机理

※<第一节习题> 第一节针刺镇痛和针刺麻醉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和。 2.伤害性感受器分为和,前者传导,后者传导。 3.疼痛信号在进入高位中枢以前已在受到调控,即对疼痛信息的量、性质和时速进行调节、转换和控制。 4.在疼痛报告中,最常用的两个指标是、。 5.针刺穴位具有降低和提高的双重效应。 6.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 7.炎症性痛是指由、或以及外科手术引起的外周组织损伤导致炎症时所发生的疼痛,包括、、和继发痛。 8.经典的闸门控制学说认为,节段性调制的神经网络由初级传入和纤维、背角投射神经元(T细胞)和组成。 9.临床上利用针灸的镇痛作用,可有效地进行、、等的治疗,针刺还可用于。10.中医认为疼痛的机理主要是“、、。 二、选择题 型题 (一)A 1 1.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的方法对疼痛进行怎样的影响 A.转移和消除 B. 减轻和去除 C. 防止和治疗 D.治疗和消除 E. 麻痹和消除 2.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效应主要体现在 A.麻醉 B. 消除疼痛 C.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降低痛阈 3.人类的疼痛包含下列哪种感觉 A.痛反应和痛感觉 B.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C.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 D.非伤害性感觉和痛反应 E.非伤害性感觉和痛感觉 4.针刺麻醉的应用中,最大的缺点是: A.诱导快,患者反应平静 B.费用昂贵 C.操作繁琐 D.镇痛不全 E.针麻效果的个体差异大 5.针刺麻醉时针刺止痛主要体现在 A.麻醉 B.消除疼痛 C.预防疼痛 D.治疗疼痛 E.降低痛阈 4.针药复合麻醉中,针刺与麻醉药剂量的关系是

针灸治疗原则

第二节针灸治疗原则.txt38当乌云布满天空时,悲观的人看到的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乐观的人看到的是“甲光向日金鳞开”。无论处在什么厄运中,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总能找到这样奇特的草莓。针灸治疗原则,就是应用针灸治疗所遵循的准则,在论治过程中,均以治疗原则为指 导。关于针灸对疾病的治疗原则,《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 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针灸施治的方法,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性质来决定的,疾病性质虽然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施治时总不离其准则,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根据疾病的表现,灵活施治。对针灸治疗原则的具体运用可从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和三因制宜等方面予以阐述。 一、标本缓急 标与本、缓与急是相对的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标本缓急复杂多变。《素问·标本病传论》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强调了治疗疾病掌握治标治本原则的重要性。 (一)治病求本治病求本,就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临床疾病表现症状只是疾 病反映于外表的现象,通过辨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机制,然后归纳为某一证型,从这一证型大体上概括出疾病的本质,再针对这一具体证型立法处方,以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例如头痛,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外感、血虚、血瘀、痰阻、气郁、肝阳上亢等等,仅用止痛的方法选取局部腧穴治疗,虽可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但容易复发,因此必须针对引起头痛的原因,分别采取解表、养血、活血化瘀、化痰、理气解郁、平肝潜阳等方法,选取相应经脉的腧穴予以治疗,才能收到根治的效果。 (二)急则治标在特殊情况下,标与本在病机上往往相互夹杂,其证候表现为标病急 于本病,如不及时处理,标病可能会转为危重病证。论治时则应随机应变,先治标病,后治本病。例如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则当先通其便,然后治其本病,即张景岳所说:“盖二便不通,乃危急之候,虽为标病,必先治之,此所谓急则治其标也。” (三)缓则治本在一般情况下,本病病情稳定,或虽可引起其他病变,但无危急证候 出现,或标本同病,标病经治疗缓解后,均可按“缓则治本”的原则予以处理。如前所述,治疗某些疾病引起的二便不通,若已通其便,标病缓解者,则应治疗本病。 (四)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处于俱缓或俱急的状态时,均可采用标本兼治法。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间者并行。”指病情稳定,无危急证候者,可用标本兼治的方法。例如:由肝失疏泄而引起的脾胃不和,出现胁肋胀痛、嗳腐吞酸、食少呕吐、大便溏泄等症状,可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兼调脾胃。本病标病俱急的情况亦可采取标本兼治之法。例如:热病中症见高热、神昏,又兼见小腹胀满,小便不通时,则应表里同治,既泻热开窍,又通利小便。 总之,病有标本缓急,治有先后独并。治病求本是治疗的大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则是根据具体病情制定的具体原则。 二、补虚泻实 补虚就是扶助正气,泻实就是祛除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针灸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运用 针灸补虚泻实这一原则,除正确掌握针灸补泻、*作方法外,还必须熟悉本经补泻、异经补泻和子母补泻等方法。

(推荐)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发展历史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与疾病抗争中创造出来的极为神奇合理的医疗手段。它的发展是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医学对世界医学影响力的变化。它发源于中国,现在正向国外流传,当前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作用成部分。 针与灸的起源 针灸术,是由“针”和“灸”两种治法组成的。它是通过针刺和艾灸调整经络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针灸这门科学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 据史书记载,针灸学最早见于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原文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技术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广为流传,并逐渐传向了世界。而针灸的出现,则更早。 上溯至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偶然间被某些坚硬的物体,如石头、荆棘等触碰了身体的某些部位,会不经意间出现些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古人由此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挖刺、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器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山海经》中记载:“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有关针石的最早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至秦汉时期,针石已由石针、骨针、竹针逐渐发展成为金属针。金属针发展到现在,经历了铜、铁、银、合金以及不锈钢针具等阶段。针具的改革,扩大了针刺治疗范围,提高了治疗效果,促进了针灸术的发展。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使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些部位的疼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和解除,继而学会使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全

针灸治疗常见病穴位大 全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降压歌 高血压病不可怕,三个穴位搞定它;太溪太冲加曲池,每穴不少二百下。 坚持按摩两月余,终生抛弃降压药。若添杞菊地黄丸,降压明目祛肝火。 感冒歌 感冒发烧司空见,吃药打针家常饭;肺俞拔罐按风池,降服感冒弹指间。 耳鸣歌 两耳嗡嗡听力降,肝火肾虚两堵墙;太冲行间和听会,三穴联扑肝火旺。 若因肾虚耳鸣响,太溪耳门威力强;坚持按揉六七天,肾气充盈消症状。 哮喘歌 哮喘本是外邪侵,好发三夏与冬春;预防为主抓关键,补气防感防过敏。 哮喘痛苦在复发,治本重在补气血;刺激合谷和肺俞,补足气血哮喘傻。 冬春哮喘由风寒,注重温阳即了然;艾灸关元足三里,脾俞拔罐太溪按。 夏季哮喘因暑湿,按揉合谷足三里;肺俞印堂阴陵泉,按摩一季哮喘离。 性福歌 人体自有威而刚,性福何须求药方;肾俞关元阴陵泉,坚持按摩就壮阳。 阳萎早泄羞难言,气血不足是关键;关元气海足三里,按摩令尔挺而坚。 心绞痛歌 老年最怕心绞痛,稍有不慎就丧命;电话呼救很必要,按摩郄门奏神功。 排毒歌 人体排毒膀胱经,殷门委中要畅通。坚持按摩促宣泄,毒素排出一身轻。 舒肝排气歌 郁闷焦虑莫担心,太冲行间为功深。每晚按摩五分钟,冲天怒气不伤身。 减肥歌 心脑肝胆糖尿病,肥胖开路是先锋;人身自有减肥药,别听广告瞎折腾。 中脘天枢两穴位,饭后按摩三分钟。睡后起前勤摩腹,腰身苗条赛明星。 惹上肥胖莫心耽,穴位刺激功效显;吃点自制二陈散,疗效巩固不反弹。 注:二陈散配方:半夏、橘红各15克,白茯苓9克,甘草5克。按此比例,磨细混合,或制成胶囊即可。糖尿病歌得了糖尿不可怕,云苓泡水当茶喝;再配四个天敌穴,消渴顽症定能克。上消燥热伤肺腑,口渴多饮小便多;按摩鱼际和太溪,胰俞拔罐十分钟。中消胃燥津液伤,口渴尿多便秘常;调理中消补胃阴,胰俞内廷太溪强。祛除热邪内廷功,一天两次按摩通;上午起就未经旺,迎头痛击

针灸名家

针灸名家 名家:李学武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 局会诊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临床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 师李学武,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从事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 近40年,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研究生,学生遍布世界多个国家,现 仍有在读博士生、硕士生多名(包括韩、日、德、美、英等国家的学 生)。李学武曾应邀到欧洲、美国、韩国、日本、巴西等地讲学,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中医针灸专家。 李学武教授具有近40年的丰富临床经验,尤其擅长针药结合治疗

脑血管病、胃肠病,以针灸为主治疗头痛、失眠、耳鸣、面瘫、腰腿 痛、肩周炎、颈椎病、各种疼痛性疾病等均有独到之处。 名家:黄龙祥 黄龙祥,1959年5月12日生,安徽桐城人。1983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获中医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获中医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职务:针灸文献研究室主任,兼任科研处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经络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社会兼职: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针灸文献分会第一副主委、中国针灸学会中医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医药研究会常务理事。1997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现主要从事中医针灸学术史、中医经典及中医文献及方法学研究。

代表著作:《黄帝明堂经辑校》(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87年)、《针灸甲乙经校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年)、《中国针灸证治通鉴》(青岛出版社,1994年)、《中国针灸刺灸法通鉴》(青岛出版社,1996年)、《针灸名著集成》(华夏出版社,1997年)等。 现主持的课题:心包经、心经与心相关研究(九五攀登项目“经络的研究”第二专题组长)、经络问题的史学研究及经穴主治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分课题组长)、十二经穴主治形成、演变及规律性研究(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课题组长) 【专题论文】 1.“经络学说”究竟说什么 2.经络学说演变 3.经脉病候考源 4.十二“经脉穴”源流考 5.腧穴归经源流初探 6.中医古籍版本鉴定常见问题例说 7.建国以来古医籍整理若干问题的初步考察

中国针灸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

中国针灸学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中国针灸学会章程》、民政部颁布的《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和中国科协颁发的《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所属全国性学会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管理办法》,结合中国针灸学会(以下简称本会)专业委员会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本会开展活动的需要,按照学科和专业范围,本会需设立若干专业委员会负责开展本专业领域内的各项活动。 第二条专业委员会是本会理事会领导下的学术分支机构,是本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本会章程所规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在本会授权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不具有法人资格。 第三条专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开展本专业或某特定领域内的各项活动,执行理事会交付的任务; 2.根据本会的学术活动方针和总体计划,制定本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活动计划; 3.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国内外动态,对本学科(专业)的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4.发现和推荐优秀科技人才,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第二章专业委员会的设立、调整和注销

第四条专业委员会是根据学术活动的需要,按照学科和专业划 分的。 第五条专业委员会的设立、调整和注销,由本会常务理事会讨论决定,报中国科协审查批准,并在民政部登记或注销。 第六条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本学科范围内已形成某一独特的专业领域,并且该专业领域及工作任务与其他已有的专业委员会不重复; 2.已形成在全国有较大覆盖面的、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科学技术工作者队伍,并有学术方面造诣较深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一批热心学会工作、有一定学术威望的科技骨干力量; 3.能独立开展学术活动; 4.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之前,已经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了学术活动,如组织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进行科学研究、开展业务培训等等,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的条件基本成熟; 5.有规范的名称; 6.有固定的住所。 第七条组建专业委员会的程序 1.申请成立专业委员会应由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人提议,至少5位具有正高级技术职称的本会正式会员附议,并作为发起人,共同提出成立专业委员会的报告,说明该专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现有专业队伍的情况,成立专业委员会的目的、任务和必要性,活动范围和内容,

针灸镇痛的原理及其发展

方兴未艾的外治法之针刺灸镇痛疗法 摘要笔者运用中医和西医理论观点,以针刺麻醉镇痛,针灸治疗体表和脏腑疼痛为实例,从针刺对神经和神经递质的作用方面,阐述了针灸镇痛的原理,并将其与现代镇痛手段相比较。 关键词针灸痛症治疗针刺效应 绪论临床实践与资料及针刺麻醉的应用已经证明针刺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被国内外医家所公认,相比药物和外科手术镇痛的方法,针刺镇痛发展前景光明,潜力巨大。 人们通常所说的针灸包括广义狭义两种不同的概念。狭义的针灸指的是医疗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到的针灸疗法,广义概念指的是完整学科,即针灸学。针灸疗法属于中医疗法中的外治法类。其中包括了针法,灸法和发展而成的枢穴特种疗法。这些医疗方法虽然技术手段和作用方式不同,却都建立在同一理论之上,这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经络枢穴理论。 针灸镇痛是一种治疗方法。讲将毫针刺入体表特定穴位,然后在穴位施加温热刺激,或施加电刺激等物理刺激以求达到治疗病痛目的。针灸疗法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砭石疗法,最初就是以治疗疼痛为基点的。当时,人们就在实践中学会了使用砭石刺破劳作时的脓殇,这种手段后来又进而发展成为刺络泻血的方法。 《内经》在针刺镇痛方面有着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后世针刺镇痛研究的基础。“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泣而不行,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痛。”是书中提出的引起疼痛的原因。对此《灵枢》首次提出了“以痛为俞,以知为度”的针刺镇痛方法。此后,经过《难经》发展了奇经八脉与疼痛的临床,人们广泛认同奇经八脉逆乱阻滞同样可以出现疼痛病症。从此,针灸结束了单纯作为经验

疗法的历史,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形成了以经络为核心的针灸基础理论。此后,针灸镇痛疗法也逐渐成型。 金元时期,窦汉卿《针经指南》又补充了八脉交会穴治疗不同痛症的理论,为后世针刺镇痛选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后,在此基础上针刺镇痛逐步趋于成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强有力地指导着针灸对临床各科病症的治疗。 1.针灸麻醉镇痛 针灸麻醉镇痛是以针刺穴位为主,辅以少量药物,依据筋络脏腑基础理论和针刺麻醉临床经验,使病人能在清醒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的一种麻醉方法,是针灸学理论与实践在现代麻醉学中的成功运用与发展,是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成功典范。 2.针灸治疗体表及脏腑疼痛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引起疼痛的原因可概括为气血。《素问》说“风寒湿三期杂至合二位痹”《千金方》说:“凡病皆于气血壅滞步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可见各种痛症杰克归结为气血的病变,气血的病变不外乎“不通”,“不荣”,或因气血不通,或因气血不容。不论何种邪气壅滞经络脏腑,“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就是体表疼痛性病症的基本病因病机。 ①现代针灸临床 体表疼痛如肌肉痛以及各种骨关节病扭伤等,占据了针灸临床的绝大部分。而大量数据表明,针灸对于治疗急性腰扭伤等外伤性急症有显著的疗效。 ②针灸治疗脏腑疼痛 1957年我国成功实施了世界上首例针灸麻醉的扁桃体摘除手术,60年代公布后即在全国范围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70至80年代初,针刺麻醉在国内外的内科手术中逐渐被推广使用,这既是针灸发展是上的一个飞跃,也是外科麻醉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此后从最初的肺,胃且切除术必须用80多个穴位,几个针灸师连续捻针7~8个小时,到如今结合经络腧穴加上耳穴的介入可以

针灸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针灸医学的传承与发展(提纲) 一、针灸医学传承模式的继承与发展 (一)传统临床针灸学传承的特点 1.鼓励传统传承方式 传统临床针灸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家传、师授、文献间接传授等方式传承下来。现如今仍鼓励师徒传承与承继家学的模式,优秀的学术思想得以弘扬,有效的治疗经验得以秉承,这是针灸学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 以古医籍为代表的文献(包括历代名医医案、医话等) 经过多年的整理, 成为后学者汲取名医针灸经验的重要途径。古代针灸文献研究的重点在于探析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思维, 发现临床治疗规律,探讨医家学术。 2.1 针灸实用性很强, 针灸医家作为拥有专业知识、从事医技操作的主体, 对针灸薪火的代代相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尤其是那些技术精湛、学术上有创新思想的医家对整个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历代医家编撰的针灸著作层出不穷, 这些医学著作的不断丰富成为针灸医学进步的阶梯。 2.2 古代医家、学者对针灸著作的注疏、校勘, 也使人们对典籍的理解和阐发得以不断深入。经典的科学内涵得到彰明,大大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对针灸经典的继承与弘扬产生了重要影响。 3.学术争鸣对针灸发展的促进 在针灸学术发展中,存在多种不同观点的争论,通过争鸣与临床验证,使那些局限的、片面的认识,不断被新的理论所取代,从而促进针灸学术的完善与发展。 4.名老针灸专家经验的继承整理 目前传统针灸临床中仍然坚持以个人经验为主,依靠医生的教导以及古籍中的记载为诊断治疗的依据。新世纪的到来,针灸学需要现代化、国际化,其前提是对已有的针灸理论和经验很好地加以继承, 只有在此基础上, 才谈得上很好地发扬。 4.1现行名老针灸专家经验继承整理研究中的不足 4.1.1缺乏中医针灸临床诊疗个体化特性研究方法 针灸专家独特经验中蕴藏着十分宝贵的个体化具体诊疗特征的精髓,而目前较为成熟的临床研究方法大都是以单因素疾病为中心、以同质性人群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下建立起来的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强调控制相同条件下的同期线性对比,但实际上缺乏个体具体化应用, 难以满足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个体化诊疗模式中非线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研究的需要。 4.1.2传统继承模式信息量的局限性 文献整理和跟师学习的继承模式,信息量相对较少,有用信息很难采集齐全,整理的范围往往限于某一位针灸专家或某一个阶段,对针灸专家中长期的甚至是整个医疗生涯的临证诊疗经验缺乏系统整体的记录和有机关联的整理研究,也缺乏专家之间基于同期的研究资料的记录和比较,继承结果又受整理研究者的个人能力、科研素质、跟师学习的悟性、研究者与老师之间的配合与默契、跟师学习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4.2专家系统的提出 对传统针灸学的精华理论与临床验案整理研究, 尤其包括针灸专家的经验传承。 4.2.1 研究建立名老针灸专家经验的多媒体研究平台。建立基于统一标准的、结构化的数据采集和数据仓库,发挥系统全面、实时采集、统一处理、即时分析和知识挖掘的优势。在高科技、知识经济与信息交融的时代,从事针灸医学研究人员、文献研究人员与计算机专业人员联手,研制、开发出针灸医学分析系统数据库,如经络、腧穴、针法、灸法、针刺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