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选—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呼兰河传教案苏教版【word格式】

精选—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呼兰河传教案苏教版【word格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呼兰河传教案苏教版

本文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这是一部散文体小说。节选的文字是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花园的一段生活,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是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把它当作散文教是比较恰当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以及祖父勤劳慈爱的形象,品味清新活泼而富有灵气的语言。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2.通过读小说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挖掘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3.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以及文章的背景。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

二、资料链接

1. 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原名张乃莹,曾用笔名悄吟、田娣。黑龙江呼兰县人。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地主家庭,中学时代喜爱绘画和文学,因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在哈尔滨与萧军相识,并开始为报刊写稿。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1934年与萧军一起离开哈尔滨。同年从青岛到上海。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1936年7月因病只身东渡日本疗养。这时期结集出版的

作品有:散文集《商市街》(1936)、《桥》(1936),短篇小说集《牛车上》(1937)等。1937年初由日本归国。抗日战争时期,她先后到过武汉、西安、重庆等地,曾在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并随同西北战地服务团辗转各地,写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1939),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1940)和《萧红散文》(1940) 1940。年春,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先后有中篇小说《马伯乐》(1941),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出版。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病逝于香港。

2.知背景。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三、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

1.生字词注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