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事业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医学事业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医学事业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医学事业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科技的进步使医学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医学的发展,对我们的生活影响巨大: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

负面影响。

比如,基因工程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按照需要,通过基因工程生产出大

量廉价优质的新药物和诊断试剂,诸如人生长激素、人的胰岛素、尿激酶、红

细胞生成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

运用基因手段诊病,从基因中寻找病根,旨在根治遗传性疾病和为癌症、

艾滋病、白痴病之类的“不治之症”寻找新的诊断渠道。基因组计划在医学上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特别是基因研究已经产生和

将要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但也有少数人们将其用于非正当领域以获取巨额利润,产生很坏的社会影响,或其本身先天的负面因素被人们无意中加以利用,

从而产生令人担心的问题。科学家指出,一些看来是完全无害的技术可能会给

人类带来一些灾难,而有些致病基因,也许还有我们尚不知道的有益之处。在

我们并不知道它们的全部功能前就利用基因技术消除这些看似“有害”的基因,在未来可能引发新的极可怕的疾病。同样基因治疗会减少人类基因的多样性。

基因工程是否会带给地球严重的环境后果,难以在短期内直接观测,基因可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的应用而产生流动,这种“基因流”就能带来“遗传污染”。而且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已经受到了各国专家的高度关注。

要发挥医学事业进步对人类的促进作用,避免和克服其负面影响,因为科

学技术的发展很容易滋长人的贪得无厌的欲求,而无节制地滥用技术会给人类

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以前,科学家应用克隆技术,通过对动物体细胞培育,繁殖整只动物已经

成为事实。然而,这样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技术突破并未引起多少赞誉。克隆技术的应用为人类解决人口生存质量和资源缺乏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和方法,但人们在感叹克隆技术将使医学研究出现突破性进展的同时也陷入了

这样一种忧虑:人类既然今天能够通过无性繁殖生成克隆羊,那么,不久也一

定能利用相同的技术克隆人类本身,由此,会改变人类生育的自然规律和传统

的生育模式,进而使人伦关系发生混乱,人的权力、义务和家庭观受到冲击。

最近,炒的火热的人机围棋大赛,最后以“李世石投子认输”告终。人类

制造了比自己厉害的机器,是该兴奋还是害怕?以前人类干过很多超越自身能

力的创造,其实每次人类都会担心会不会有负面的结果。当然有,但是人类还

会继续研究、发明,这是人的本能和动力。所以人工智能会进一步发展,在很

短时间内人类将在棋艺中完败电脑,现在已经几乎无人再持怀疑看法,包括中

国最厉害的围棋高手。但是这次事件让人害怕,包括让伟大的企业家比尔·盖

茨和著名的科学家霍金都分外担心的是,人工智能会不会在逐步超越人类单项

能力的过程中全面超越人类?

或许,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

我们很难估计科技在未来几十年将如何发展。不过,就像很多新技术一样,往往要看人类自己出于何种目的去使用这些技术,我们如何评估其安全性,防

止其被滥用。正如医学中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的利用,我们要把是否有利于

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克隆技术应用的价值标准,使这些高科

技术更好地为人类和社会服务。

总之,人类应当通过探索和建立合理的社会机制和规则,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来逐步增强其正面效应,减弱其负面效应;充分利用它的积极作用,克服

它的消极作用。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在高新技术的带动下,和谐、稳定发展。

材料与人类文明

材料与人类文明 简单回顾一下历史便可知晓,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 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我们可从中得知:是哪些或哪类材料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最能满足技术和经济的需要;同时还可看到,材料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之间贯穿着一条辩证的线索。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 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料使用为前提。人身体上的“工具”、“发动设备”和感官均有局限性。如果没有具备相应数量、质量、形式和布局的一定材料,没有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人类便会停留在原始阶段。 数百万年前,人类摆脱了动物界,开始有意识地使用石头。除了骨头之 外,石头是人类最早使用的材料之一。起初这种材料造型粗糙,但后来经过加工,使人类得以掌握多倍于体力的力量,人类被迫发展那些在与环境斗争中取胜的能力。人类先是用石头和骨头制成简单、基本的工具来补充手掌、手指、指甲和牙齿的功能。这些工具是手握的。当他们获得了不仅使用原始石头,而且进行加工的能力后,几乎等于完成了一次革命。当人类约在 50 万年前使用火时,石料的价值就更大了。人类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又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已经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里,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打磨制成的石刀、石斧、刮削器等,这些就是人类早期曾经用过的工具。劳动工具的出现,也带来了社会物质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四、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群居洞穴,狩猎为生,使用的工具主要源于石 头和骨头,制作粗糙,用途尚未分化。他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维艰,甚至弱肉强食。考古学家还发现猿人有食人之风,也许猿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否道德。至于打扮自己——美的概念,他们连想也不会想。 在18,000年前山顶洞人的洞穴里,曾发现七件穿孔的石珠,五件穿孔 的海蚶壳和一百多只穿孔的象牙。这说明了比较温饱的人类萌发了爱美之心。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制造比较精致的石器和骨器,用骨针把兽皮缝制成衣服。 古生物学研究证明:在这个时期,除了能加工粗糙的石器外,还能制造 工具。除了拳状锲之外,还有刮刀和刮板。骨头、象牙、石头和植物编织物被用来制造鱼叉、鱼钩和鱼网等。原始时代和史前时期用“划时代材料”来命名历史阶段,形象地说明了材料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 公元前15,000到10,000年之间,形成了早期的农业。此间产生的初 期劳动生产力革命——农业革命的必然结果,是原始社会的解体。虽然材料仍局限在传统原料之内,但人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可以把材料加工得更加精细,而且富有艺术性。 ----------------------- Page 4-----------------------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世界医学发展史

世界医学发展史 2007-04-29 (转载) 医药从原始社会发展至今经过了漫长复杂的道路,其发展受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更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考古学家发现中国云南出土的距今172万年前的元谋猿人,已会使用石器,并会用火。火的使用不仅把人与动物分开,而且对卫生也有重大的意义。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g”(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不同地区,发现的药物也不同,中国人发现大黄有泻下作用,麻黄能止喘;秘鲁人用金鸡纳治疗热病。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随着狩猎和畜牧业的发展,一方面有了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使人类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如脂肪、血、骨髓以及各种器官如肝脏)也随着出现。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 陶器和粘土器的出现,使煮钣和炮炙药物有了可能。总之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朴素的医药知识以后发展为医学和药学的过程,则与当时当地的哲学思想有密切关系,如中国的医学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希腊的医学受四元素思想的影响等。 古代的医学最初的奴隶制国家产生于大河流域的两旁。埃及人在尼罗河流域,巴比伦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人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人在黄河流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事业。 在奴隶社会,生产力比原始社会前进了一大步。奴隶的劳动使劳动分工成了可能,也为文化和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奴隶社会便有了“职业医生”的出现。在奴隶社会,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制国家才留下大量医学文献。 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载:“巫彭”、“巫抵”、“巫阳”等都是神医;印度、埃及、巴比伦的医学也笼罩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奴隶社会的医学文献,多半出自僧侣之手。因此,这些文献中含有许多迷信成分。 埃及的医学约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埃及已形成奴隶社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文化。他们认为一切归神主宰,因此僧侣兼管为人除灾祛病,宗教与非宗教的经验医 1

塑料与人类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塑料与人类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

塑料,指以树脂(或在加工过程中用单体直接聚合)为主要成分,以增塑剂、填充剂、润滑剂、着色剂等添加剂为辅助成分,在加工过程中能流动成型的材料。 通常,按塑料的受热行为和是否具备反复成型加工性,可以将塑料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热塑性塑料受热时熔融,可进行各种成型加工,冷却时硬化。再受热,又可熔融、加工,即具有多次重复加工性。如,PE,PET等。热固性塑料受热熔化成型的同时发生交联固化反应,形成立体网状结构,再受热不熔融,在溶剂中也不溶解,当温度超过分解温度时将被分解破坏,即不具备重复加工性。如果按照用途来分,可分为通用塑料、工程塑料和特种塑料。通用塑料一般指产量大、用途广、成型性好、价格便宜、力学性能一般,主要作为非结构材料使用的塑料,如PE、PP、PVC、PS等。工程塑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能够经受较宽的温度变化范围和较苛刻的环境条件,并且在此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使用,且可作为结构材料。如PC、PPO、PPS等。特种塑料一般指具有特种功能,可用于航空航天等特殊应用领域的塑料,如氟塑料、有机硅等。 作为用途最广泛的合成高分子,塑料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大多数塑料质轻,化学稳定性好,耐冲击性好,具有较好的透明性,绝缘性等,在加工方面,它取材容易,价格低廉,加工方便。因此从1960年开始,塑料早已被大规模的生产应用,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塑料制品。如塑料盆,薄膜,袋子,管材等。其中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ABS树脂等制品都很常见。 聚乙烯(PE)是通用合成树脂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主要有高密度聚乙烯(HDPE),中密度聚乙烯(M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等多种产品,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器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制造业和农业等方面。聚乙烯可由多种加工工艺产生,因此制品也有很多种类。其中薄膜类制品主要为LDPE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如保鲜膜、食品包装膜、垃圾袋等;注塑制品有盆、筒、暖瓶壳和玩具等;此外,还有管材类制品,如吸管;丝类制品,如民用纱窗等。 聚丙烯(PP)是一种热塑性塑料,比重轻,成品表面硬度大,弹性高,耐热性、化学稳定性、绝缘性良好。产品的加工适应性很强,广泛应用于注塑、挤出扁丝、吹膜、喷丝、改性工程塑料等工业和民用塑料制品加工领域,可用于制造食品容器具和食品包装产品。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常用来制作矿泉水瓶、可乐饮料瓶、果汁瓶、屏幕保护膜及其它透明保护膜等,通常呈无色透明状态。因为它只可耐热至70℃,所以这种饮料瓶只适合装冷饮和常温液体,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且会释

全球化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随着当代全球化浪潮的逐步推进,视全球化为美国化或帝国主义化,主张对其全面拒斥的观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落。但不少人思想的钟摆又偏向了另一个极端,简单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全球化自然会到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是全球化的自然结果。陷入这一认识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对全球化进程给予科学的定位分析,未能明晰全球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文明模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使命。对此,本文试做初步分析。 一、“世界历史”与初级阶段全球化 盛行于当代的全球化,自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便拉开了序幕。对于全球化的发端,马克思在思想史上首次以“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论断给予了阐述,马克思认为,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自身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引起广泛的社会分工,这种分工又会扩大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扩展到世界范围又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则使各个国家、民族连为一体,形成“世界历史”即全球化。所以,全球化是一种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但是,全球化也并不是一个完全自发的历史过程。全球化既是其主体认识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进程,又是其主体满足自身的需要、利益,实现其价值选择的过程。全球化进程常常受到其主体主观因素的作用与影响,由此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启全球化进程至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处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因此,当代全球化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文明模式的烙印。基于此,当代全球化可称为初级阶段的全球化。 初级阶段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效应:其一,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等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推动经济市场化,发展高科技,倡导民主与法治观念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二,全球化也加速了资本主义文明的畸形发展,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以享受为特征的腐朽、颓废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不平衡发展问题、移民难民问题、跨国犯罪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 具体而言,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资本主义文明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在物质文明方面,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直接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信息化、市场化、自由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国际金融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类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具有一定的社会进步意义。 同时,在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世界经济中,又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资本的本性是尽快地增值,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二战”以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核心确立了旨在保护其利益、非公正的经济体系,使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受益者。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市场机制和运作手段方面的优势,直接表现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两极分化。 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和众多贫困人口的存在,也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 第二,在制度文明方面,作为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反动,资产阶级对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社会制度体系中的社会体制是最活跃的部分,既为基本制度服务,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凝聚着人类制度建设的共同智慧和经验,是全人类共同贡献、共同分享的文明成果。随着全球化的拓展,市场经济体制正在超越其欧洲的起源,席卷整个世界;民主与法治日益成为各国共同的政治追求,对人的尊重,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已经成为普遍的政治价值,而专制政治越来越不得人心。 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制度实行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生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

材料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可以这样说,自从人类一出现就开始了使用材料。材料的历史与人类史一样久远。从考古学的角度,人类文明曾被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任何工程技术都离不开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必将支持和促进当时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从人类的出现到20世纪的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材料及材料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1.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在原古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人类所能利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虽然人类文明的程度有了很大进步,在制造器物方面有了种种技巧,但是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 2.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横跨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10000年前到20世纪初的一个漫长的时期,并且延续至今,它们分别以人类的三大人造材料为象征,即陶、铜和铁。这一阶段主要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例如人类用天然的矿土烧制陶器、砖瓦和陶瓷,以后又制出玻璃、水泥,以及从各种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材料,等等。 3.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的出现,人类一方面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另一方面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物性,就是以凝聚态物理、晶体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作为基础来说明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并研究材料制备和使用材料的有关工艺性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开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的三大支柱。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浅谈磁疗发展史

浅谈磁疗发展史 磁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我国人民对磁疗的认识远比西方早,在公元190年的春秋时期,扁鹊就曾用磁石(有磁性的矿石)做枕,为秦穆公治疗偏头疾。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磁石主要被当作一种天然药石内服,医治各种疾病。到了唐代,磁石逐渐由内服药发展成为物理治疗方法,这在磁医学上迈进了一大步。唐代冯赞所著的《云中杂记》中,记述了“益精者,无如磁石,以为益枕,可老而不昏,宁王宫中多用之”。这是全世界第一个磁疗方法治疗亚健康的治疗的记录。我国古代医学始终领先世界,古人不但提出预防为主的养生理念,而且在使用磁石枕的过程中,发现了其抗衰老、防止老年痴呆的功效,并在王宫中普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磁石治病防病的国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磁石召铁”的记载,记录的就是公元前2319年,古人运用磁石的物理性能的最早记录。 东汉著名医学书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中草药专著。当中记载:磁石主治周痹风湿、肢节肿痛、不可持物,除大热烦满及耳聋。 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指出:磁石可“养肾脏、强筋骨、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同时谈到喝用磁石炼水可治病防病。这是磁化水最早的应用记录。 到了近代,用磁石作主要原料的磁石丸、磁石养肾丸、磁石散、磁石酒等。在使用上从煎剂内服到研末调涂,从丸散膏丹到单纯磁场的应用方法。 1956年,《中国药学大辞典》,详细记述了磁石的种类、制法、用法、主治,还列举了磁石在医药上的十几种用途。 1963年,卫生部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录了耳聋左慈丸、止血散和磁朱丸等几种以磁石为主要成分的集中中药。 20世纪70年代,发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979年,陈植、胡梅村所著世界第一部磁疗论著《磁疗法》出版。在书中提到:对白细胞偏低的患者9例使用低磁场治疗,发现有8例不同程度的上升。 1984年,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对磁疗能治病这一课题从机理和临床上进行了探讨。在《康复医学》一书中,对磁场的类型、磁疗器械和磁疗的康复作用多做了科学总结,并指出磁疗具有镇痛、镇静、消炎、消肿、双向调节血压、解痉、止泄、止痒等作用。这一时期,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在推广磁疗法,用来治疗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5年,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开展研究,经八年攻关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古地磁发生器”,攻克了世界人工模拟地磁场“强度过高”和“穿透力不足”的技术壁垒,成为世界磁医学领域先进的科技成果,表明我国在磁医学研究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007年9月23日,“攻克世界人工模拟地磁场技术壁垒”高层专家论坛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上杨子彬、黄席珍、田景福、关舟、王敏清等来自国内磁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睡眠医学等领域的众多权威专家就地磁场

材料与社会论文

绪论 材料、能源、与信息是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是构成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同时,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是人类进步的里程碑,它与人类息息相关乃至被公推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但是人类对材料的认识却是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由浅到深、逐步深入。 经典的时空观念将时间分为过去、现在、未来,历史呈现于过去却蕴含在现在与未来,并且,影响、推进着现在与未来:过去,人类对材料认识的深入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钢铁时代---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兴起,亦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现在,世界无处不材料,“材料”这个名词已经深深的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文化领域,促进了现代文明的发展;未来,材料将真正的延伸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与人类文明共同蓬勃发展。 “材料与社会的文明发展”,顾名思义,材料与社会文明的发展唇亡齿寒,若没有材料,社会不可能会发展,人类历史上的许多记载便是明证,再者,若人类文明不存在,那么遑谈材料是否存在了。材料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不论是过去已有的历史,还是蓬勃发展的今朝,更或者是无法预测的未来,都离不开材料。 关键词:物质基础、人类文明、时空观念、材料。 PART 1 与材料的初步对话 材料的定义:材料一般是指人类用以制造生活生产的所需的、有用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和其他产品的物质。材料是物质,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可以称之为材料。如燃料与化学原料、工业化学品、食物和药物,一般都不算是材料。只有那些可为人类社会接受而又能经济的制造有用器件的物质,才能叫做材料。但是根据许多可靠资料来源,这个定义其实不是那么的严格,如炸药、固体火箭推进剂,有人便称之为“含能材料”。另外,就这个定义而言,其中“制造”一词一定涉及了人类的劳动行为,即人类为实现特定的目的而借助某种劳动来改造物质。材料定义中“有用”一词就限定了相应劳动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把特定物质改造成具备某种实际使用功效的物件,而“有用”也指的是对人类有用。借助人类劳动的行为并实现对人类有用的目的是材料的基本属性;由此可见,材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概念,其主旨是在于为人类服务。 “材料”与“材料学科”:“材料”一词早已存在,其具体的日期不可考究,但“材料科学”的提出即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于1957年在一些大学成立了十余个材料科学研究中心,至此,“材料科学’这个名词便被广泛应用了。随后,1986年,英国的Pergmon 出版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百科》全书,其内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定义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就是研究有关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工艺流程与材料性能的用途的关系的产生及其运用。材料及材料科学,一个是原体,而另外一个是衍生题,其涉猎范围之广、涉及知识和人文面之大已经无法具体阐明,此处笔者仅作简要述介。 材料的分类: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依据材料的来源可以分

艺术设计与人类文化发展的关系

艺术设计与人类文化发展的关系 作者姓名:杨阳 班级学号:1156120120 太阳照常升起,世界又开始了新的一天,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生长在这个星球的人们依然像昨天一样尽情享受着我们所拥有的美好,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理所当然,很少会有人因为生活缺少艺术而困惑或者忧虑,但如果有一天我们认为的艺术和文化真的消失不见,我们将何去何从?在我们人累的文化发展中,艺术设计究尽扮演了什么角色,艺术设计又是怎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一、艺术设计伴随者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生而产生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同时艺术设计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实际上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的体现。 艺术设计最早的服务是为人类的生产创造出适合生产的工具,是一种人类为满足生活所需的造物活动,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造物行为。人类的文化是从农耕文明开始的,那时的人们将石头和骨头打磨成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和日常的装饰时,早起的艺术设计就开始了。这是为适应生活所需所创造的物品就是最早的设计产品。工具的制造是人类自我革命的开始,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族类的根本。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艺术品,差不多都是与人类的生活最紧密相联系的工具和食用器。这些就是我们人类早期的艺术设计。艺术设计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的科学文明水平的提高,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其技术性也越来越高,艺术设计逐步成为了一种有目的的造物活动,成为了协调人和环境,个人和社会,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手段。 二、文化属性贯穿于艺术设计活动的始终 艺术设计风格的形成,是不同的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作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的特点。形成风格的外在和内在因素。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的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艺术设计的风格主要可分为: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及混合型风格等。其中传统风格的艺术设计很好的体现了文化在艺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中的影响。 传统风格:室内的传统风格,是指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室内风格。一般相对

材料与人类文明发展

材料与人类文明发展 什么是材料?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材料就是人们用来制成各种机器、器件、结构等具有某种特性的物质实体。材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导致时代的变迁,推动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社会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历史学家也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 在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材料与能源和信息并列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其作用和意义尤为重要。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材料是一个带有时代和文明标志的基础。人类和材料的关系非常广泛、非常密切。也非常重要,在这点上很少能有其他领域与之相比。其实,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学习利用材料、制造材料、创新材料的历史。材料是人类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历来是生产力的标志,被看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所以人类从来没有中断过追求更好的材料,让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质或者的所未有的功能来满足人类世世代代发展中层出不穷的新的需要和追求。 所以,一部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称之为世界材料发展史。每一种新材料的发现,每一项新材料技术的应用,都会结社会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把人类社会推向前进。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材料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对材料的应用一直是社会文明进程的里程碑。古代的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的兴起和广泛利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对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这些具体的材料(石器、青铜器、铁器)被历史学家作为划分某一个时代的重要标志。如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 一、天然材料 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要。自然财富、原料、材料、产品阶段几乎是协调一致的。由于没有分工,并且只不过是满足自身的直接需要,所以精加工的劳动比重很小。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此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断提供新的途径来更多地生产消费品和改善居住条件。如果人类想要改善生活条件,那么无论在哪个社会阶段,都必须发展技术及与此相联系的材

浅谈生物医学现状及前景

浅谈生物医学现状及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是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的一门综合性、高技术的学科。有识之士认为,在新世纪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所谓交叉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的一类学科群。从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新学科的产生大都是传统或成熟学科相互交叉作用产生的结果。而且,生物医学工程所指的学科交叉,不是生物医学同哪一个工程学科分支的简单结合,而是多学科、广范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会产生多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和医学分支。这样一来,当任何一个学科取得突破进展时都能影响到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使其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 二、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在美国以及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指出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基于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均取得了各自的成果。如今,这些国家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是面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他们仍在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前进。在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根据自身条件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需要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计划”。这样一来,生物医学工程在这一有利条件下迅速发展,朝向以整合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及工程科学等高度交叉跨领域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既促进了传统性专业的提升,又为逐步形成新专业创造了条件。 另外,美国政府因认识到新的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对促进卫生保障事业发展所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急需扭转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发工作群龙无首的分散局面,美国第106届国会于2000 年1 月24 日通过立法,在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内设立了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规定由该所负责对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研创新、开发应用、教育培训和信息传播等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基本了解、合作研究以及跨学科的创新。这也大大推动了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三、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低。自上世纪70 年代以来,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很多所高校内设有此专业,在一些理、工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内均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这些学校的理、工等学科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且大都设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他们开展起来十分方便,这些院校均是以科研性学科设置的。此外,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则是以医学作为基底学科,置入某些工程学科的知识,并以医学应用为目的建立相关的课程体系,而对于生物学中所涉及到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对于工

临床疼痛学基本概念其进展

临床疼痛学基本概念及其进展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樊碧发 一、总论 一个著名科学家对疼痛的描述:“除医生之外没有更多的人了解长期而持续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疼痛给精神和肉体带来的影响……,这种折磨使人的性格发生变态。” 疼痛对人类的挑战,尽管现代医学各个专科发展迅速,但对顽固性疼痛,比如癌痛、神经痛、幻肢痛、CRPS等仍然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将会导致疼痛对人类发起更大的挑战。 一例成功控制顽固性疼痛的病例。这个病例发生于1977年,49岁的膀胱癌患者,因为广泛地癌转移,疼痛难忍,做膀胱切除已不可能,在美国给他做了下半身切除,即从下腹部开始,包括骨盆以及双下肢全部切除。此后进行了包括控制疼痛在内的各种治疗以及康复的训练,首先锻炼上肢,然后安装半体假肢外套,练习自主行走,除能在轮椅上活动自如外,并能驾驶汽车获得了驾驶司机的执照,大大地提高了他的生活质量,术后又愉快的生活了10年之久。 现代疼痛控制的理念,应以疼痛专业人员为主体,多学科密切合作共同攻关,共建专业团队,必须是以专业的态度去对待,并且以专业的手段去管理,才能把疼痛完美地控制。 二、现代疼痛学发展简史、疼痛的概念及疼痛的生物学意义 现代疼痛学的发展简史,简单介绍一下。上个世纪60年代,华盛顿大学的Banica教授,在华盛顿大学首先创立了临床疼痛中心,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一个临床疼痛中心。1962年,日本东京大学的山村秀夫教授,在日本东大开展了“疼痛外来”,即所谓的疼痛门诊。到了1975年,国际疼痛学会成立,简称IASP。 现代疼痛学发展的简史,从1988年开始,中华麻醉学会就召开了全国疼痛的研讨会。1989年,第一届东西方疼痛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华疼痛研究会(CASP)成立。1990年,第六届国际疼痛学会在澳大利亚举行,把我们中国的中华疼痛研究会接纳为国际疼痛学会中国分会。1992年,中华疼痛研究会变为中华疼痛学会,我们下设六个专业学组。1995年《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创刊。2007年,我们疼痛科成立。 那疼痛是什么?在公元前300年,印度、埃及等国家认为疼痛是“魔鬼”、是上帝或神灵对人类的惩罚。而在古希腊年代,认为疼痛是与愉快相反的一种情绪。到了19世纪,感觉神经心理学认为疼痛是认识到了疼痛的感觉方面。20世纪已经认识到疼痛是由感觉和情绪组成。进入本世纪70年代才逐渐揭示了疼痛的本质,疼痛的多位性,比如感觉和分辨的成分,动机和情绪的成分,还有认知和评价的成分。 疼痛的定义,在国际学会1979年做出了疼痛的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潜在的组织损伤。同一定是主观的,每个人在生命的早期,通过损伤的经验,学会了表达疼痛的确切词汇。第三,疼痛是局部的或者整体的感觉。 疼痛学的生物学意义有两方面:第一有利的一面,就是说我们报警的作用,疼痛是机体对外周环境的保护性反射的一种方式,因为根据疼痛我们可以避开危险,作出防御性的反

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

人类文化的早期阶段 语言是人们用语音按照一定规则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语言是在劳动的基础上,在从猿变成人的过程中随思维的产生而产生的。古人类学等学科的许多研究表明,猿从直立行走后,脑和声带就发达起来,因协作劳动摄取食物和防种长短不一的声音。对于这个过程,恩格斯曾指出:“这些正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 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头,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的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肯定地得到改造,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随着人类的进化,语音就不断丰富,从音节到分节语,又从分节语到彼此约同为按一定语法结构形成的民族语言,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语言中的词汇,是人类认识事物的纽结,它所包含的意思,是代表一定的事物特征或关系的,它可以几百年或几千年固定下来而不改变它的基本含义,为人们所共同使用。 各种语言的语音成分及其结构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系统性。各种语言的语法,包括词法和句法,是人们思维长期抽象化的工作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的标志。每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和相当的稳定性。由此可见,语言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对人类的思维能力的增进,起了很大的作用。它的概念、范畴和表述各种知识的文字,促使人类的思想成果不断地积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如果没有语言来巩固、存储和传达思维的成果,那么,人类的文明将是不可能的。 一般说来,具有丰富而发达的语言的民族,象征着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发展程度;但是,由于语言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这种文明主要是说明过去而不能说明现在。我国汉语非常丰富发达,是中华民族长期文明发展的结果。但是,近几百年来,我们在科学技术和其他一些文化方面与其他先进民族相比,相由于语言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是人们之间共同的交际工具,每种语言都有共同的语汇和语法,所以,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它一视同仁地为各种人服务。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说,语言不是某一个阶级所制造的,而是整个社会、社会各阶级世世代代的努力所创造的。语言创造出来不是为了满足某一个阶级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满足社会各阶级的需要。因此,它并不随一种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消亡而消亡。 所以说,语言是为人类生存而产生而发展的。人类生存一刻也不能离开语言,语言对人类生存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表现在对人类思维的发展上。 语言是以思维为基础的。 语言(包括书面语)中的词,是音、形与义的统一,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固有属性,是思维对某一类具体的、个别的事物的抽象。某个词的含义就是排除了该类事物一些偶然的、次要

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材料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姓名:刘旭学号:1215030305 关键词:材料生活应用前景 摘要: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开发能源和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保障。材料的发展及其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本文将阐述材料的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 从古至今,材料与我们的生活都密不可分,无论是我们的衣食住行,还是生产制造,材料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材料科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更全面的了解了材料对于我们生产和生活的意义。 回顾历史,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材料不断进步发展的历史。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增长过程中,材料的使用才得以发展。在人类发展史的早期阶段,直接获取的自然财富被用于满足最简单的需要。随着分工程度的深化,对在自然界寻觅到的原始材料进行加工的兴趣提高了。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对人类有用的物质即材料,按其组成和化学键性质可将材料分成四大类: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其合金);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在一轮又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材料作为主导力量一次又一次推到着科技文明的发展。生产材料的更新换代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所谓材料,是指经过某种加工,具有一定结构、成分和性能,并具有一定用途的物质。在实践中,人们按用途把材料分成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结构材料主要是利用其强度、韧性、力学及热力学等性质,广泛用于机械制造、工程建设、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各个工业部

我国介入医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介入医学的发展历程 介入医学在我国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虽然此前的60~70年代已有零星的采用介入技术诊治疾病的报道,但并未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上和实践中形成新“学科”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放射学的泰斗、北京医科大学教授、本刊总编辑汪绍训医生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以《沿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道路前进》为题(刊于中华放射学杂志1981年第15卷第81页)发表述评,将“介入医学”称之为“手术性或介入性放射学”,并将“介入放射学”高度评价为是“放射学园地中光彩夺目的一朵奇葩”。时隔不久,我国放射学的泰斗、上海医科大学一级教授荣独山医生在《中华放射学杂志》上以《手术放射学概述》为题(刊于中华放射学杂志1981年第15卷第304页)阐述了“介入医学”的概念,将作为一门国外刚兴起的新兴学科较为全面、系统地以讲座的形式介绍给我国广大医务工作者。当时荣教授根据“介入医学”的特点和诊治范围,称之为“手术放射学或介入性放射学”。几乎在同时,卫生部委托时任贵阳医学院放射科主任的刘子江教授(刘子江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委员,为介入放射学组创始人)首次以卫生部的名义举办了十几期介入放射学学习班,为各地培训了数百位介入放射学专家(目前已大部分成为各地介入放射学的学科带头人)。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卫生部发布卫医司发(90)第27号文——《关于将具备一定条件的放射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刊于本刊1991年第25卷增刊上),确定以是否能很好地开展介入放射学,以及加上具有相应的人才、管理程序是放射科从医技科室转为临床科室的标准。同期还刊发了卫生部官员的文章《放射学科的现状和发展》,以及本刊述评《迎接介入放射学发展的新阶段》。 1996年11月,时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分会主任委员的刘玉清院士受国家三部委(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委托,在京召开了“中国介入医学发展战略及学术研讨会”,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介入医学”的概念,并将“介入医学”与“外科学”、“内科学”并列,称之为“三大医疗技术之一”。此观点被主办会议的三部委领导同志充分认可,并拨款数千万元专门用于“介入医学”方面有关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肿瘤及相关医疗器械国产化的“九五”攻关课题的研究,其中用于临床介入医学研究的经费近千万元。 综上所述,在专家、媒体、政府的共同努力和促进下,介入医学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发展的速度和范围,以及诊疗质量、二个效益是其他临床学科目前所不能比拟的。 三、我国介入医学装备及队伍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能够用于开展介入诊断和治疗的数字化大型X线机有2000余台(其中半数以上是买机后新加数字减影功能的大型X线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约320台;CT机3000余台;MR机1200余台;还有超声仪等...总数以超万台计的可用于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装备。专职或兼职从事介入医学诊治的医生超过1.8万人,其中放射科介入医生1万~1.2万人,心内科、心外科介入医生1500~2000人,神经内、外科介入医生800~1000人,消化、泌尿、血管外科、骨科、妇产科等介入医生约5000人。具体以心内外科为例,至2001年底能够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院有112家,到目前为止可能在150~160家左右,遍及全国大多数省份和大中城市,凡是能够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医院均能够开展射频消融、化学消融和先天性心脏病及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如果将上述心血管介入治疗综合在一起进行统计,目前从事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医师包括正在接受培训的年轻医师约2000人左右。 四、我国介入医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我国介入医学现状 目前介入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临床各学科,根据技术实施的途径不同,可大致分为血管内介入和非血管内介入两大类。按目的不同又可分为诊断性介入和治疗性介入。从影像导引设备来看,血管内介入主要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下进行;而非血管性介入的导引设备比较多,主要的有超声、血管或胃肠造影机、CT、MRI等。 当前在我国介入医学技术的临术应用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肿瘤的介入治疗:主要治疗手段是肿瘤供血动脉内化疗灌注和(或)栓塞术,以及影像导引下经皮穿刺肿瘤消融术,可应用于全身各部位。其中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最好,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浅谈医学发展影响因素

浅谈医学发展影响因素 103322 王津强 人,作为灵魂的载体存在于这个世上,离不开苦痛折磨,离不开生老病死,而医学也因此应运而生。自远古的茹毛饮血时期至如今的高端科技时代,医学也经过了漫长、曲折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它的发展。 而这些因素可以简要概括成以下几方面: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学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它们的影响分别如下: 社会因素: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着一个相同的主题——生老病死。在狩猎社会,人类以野果和鱼兽肉为食,常因食物不足而挨饿,死亡原因多为饥饿、意外伤害、传染病和溺婴等;在农业社会,人类靠根茎、蔬菜和谷物充饥,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死亡原因多为传染病、地方病和营养不良;到工业社会,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动物性食物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紧张刺激频繁,死亡主要原因转为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这三类病在20世纪开始日渐增加。伴随而来的则是医学事业的必要发展,只有这样,人类的健康才能够得到保障。相关资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减少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烈性传染病等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速度比其他发展中国家快,这就是搞社会大卫生的结果。总而言之,国内外经验证明,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加速,社会因素对医学发展的影响愈益明显,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政治因素:在远古时代,还没有明确的政治概念,而宗教则对早期的医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原始宗教在疾病观念和医疗方法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如:地中海沿岸的各古老民族所采用的“颅骨开窗术”;古巴比伦的人们对诸神的崇拜,对占星的重视,及他们的与祭司相关的解剖知识……各种宗教对医学的影响不胜枚举.而现在,政治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力亦不容小觑。试想,如果当年的非典病毒在我国肆虐蔓延、横行无阻,而政府不出台任何的整治措施,那么结果不堪设想;如果政府不鼓励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创新,那么我国的医学发展将会一成不变,哪会有如今日新月异的变化。可见政治因素对医学发展的影响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济因素:时代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因而医学的发展更加离不开经济这块基石了。正因为有经济的支持,才能有各种研究成果的出炉,有那一种药物是只经过一次的实验就研究出来的呢?没有经济的投入,所有的幻想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不会化作我们所需要的各种药物和医疗设备,也就更不会使人们拜托病痛的折磨。相关资料表明,全球人类健康指标的改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经济因素优势限制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增长过快的医疗费用又反过来对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科学因素:可以说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经济的发达亦离不开科学,而医学就在两者的相互融合中日益发展壮大起来。古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