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复习重点



先秦部分



1



《尚书》的主要内容?



2

.简述《尚书》的来龙去脉。



3



《今文尚书》之篇目?



4



《逸周书》的大概内容?



5



《世本》之性质?



6



《楚辞》与研究历史有什么关系?



7



《诗经》的分类情况、大致内容及史料价值怎样?



8





《春秋》三传”及“

《春秋》内外传”?



9

.何谓编年体?其优缺点?



10



《左传》在史学上的价值和地位?



11



《国语》的特点及价值?



12

.简述《战国策》一书的由来?



13

.简述《战国策》的编订与整理情况。



14



《战国策》的体例及其史料价值?



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



1

.何谓纪传体史书?所谓“正史”是指哪几部史书?



2

.简述《史记》的诞生过程。



3



《史记》的体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4



《史记》一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





《史记》三家注”指的是什么?











6



《汉书》的不足之处有哪些?



7



《汉书》的注本?



8



《后汉书》有哪些特点?



9



有关魏晋南北朝的要籍有哪些?

【正史书与非正史。



1



书名;



2

)作者;



3

)卷数】





10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有何特点?



11

.何谓《五代史志》

(或《隋书》十志)

。何谓“八书”?



12

.简要说明为什么应把《南史》

《北史》同原“八书”对照起来

读而不能偏废其一的道理。



隋唐五代宋元部分



1





简述《隋书》的编修经过。



2





《隋书》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





《隋书·经籍志》为什么重要?



4





官修史书何时确立?其利与弊?



5





简述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的编修经过。



6





对新旧唐书作一对比。



7





比较一下新旧五代史。



8





《通典》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它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9





简述《史通》的内容。



10





概括说明《史通》一书产生的原因。



11





简要说明《史通》中所反映的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12





《宋史》何以完成的那么快?











13





《宋史》的主要优点在哪里?



14





研究宋代历

史都有哪些重要史籍?



15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标志着什么?



16





何谓纪事本末体?



17





《资治通鉴》与《通鉴纪事本末》有何不同?



18





史书编纂学中的几种主要体裁何时完备?都有哪些?

(各举

一代表作)



19





纪事本末体的主要优点在哪儿?



20





按所载史事的时间先后列出从古至清的重要的纪事本末体

史书。



21





纪事本末体的不足之处有哪些?



22





《资治通鉴》的体例?



23





简述《资治通鉴》的编写程序。



24





《资治通鉴》一书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5





《资治通鉴音注》是部什么样的书?



26





《金史》的质量为何高于《宋史》

《辽史》?



明清部分



1





明清时期的要籍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2





《明史》的编写特点?



3





《清史稿》的概况及其版本?



4





“实录”体的发展概况?



5





《明实录》的优缺点?











6





《国榷》一书的史料价值?



7





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在内容上各有何特点?



8





《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作者及内容大概?



9





《读史方舆纪要》的内容及特点?



10





《海国图志》一书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历史要籍选读期末复习整理





一、



史部文献





1)



史部作为中国传统目录学中的一个分类,主要著录史学及其相关著作。



2)



东汉班固《汉书

<

艺文志

>






》中把天下图书分为六大类,史学类文献还没有专门著录的大类,而






是归入“六艺略”中的“春秋”类。



3)



西晋开始以甲、乙、丙、丁四部分类著录图书,其中丙部著录史书。



4)



《隋书

<

经籍志

>

》正式确立了“史部”的名称。并且依据此前的“七录”分为十三个类别。



5)



仅据《四库全书总目》和《清史稿

<

艺文志

>

》著录的史部图书进行粗略统计,至清末,史部图

书约有三千九百部,八万多卷。





(一)纪传体





1)





史记与纪传体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在已有史书体例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和创新,开创了“纪传体”这一史书体

例。此后在中国长时期里,这一体裁成为官方编定史书的主流。在《隋书

<

经籍志

>



“史部”

的“正

史”类中,即著录这一史书。后世经过官方组织编撰并认可的纪传体史书亦称为“正史”





2





纪传体的特点



在体例上以纪、传为主体,并辅以表、志等,各部分各有侧重,又互相补充。这种题材是以帝

王为中心,以人物为主体来记载历史的。





3





史记



司马迁等撰。

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

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

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前

122

年)

,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

篇,共一百三十篇。



4





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曾跟着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公羊春秋》



《古文尚书》

。继其父

任太史令,后遭李陵之祸而被腐刑。



5





史记会注考证



《史记》

在东汉时就有学者为它作注,

后来比较有名的是南朝裴骃的集解和唐代司马贞的索隐、

张守节的正义,是为“三家注”







南朝



裴骃



《史记集解》





唐代



司马贞



《史记索隐》





张守节



《史记正义》



现代日本学者龙川龟太郎《史记会注考证》

,搜集众家之说,有时也附以己意,此外还收录了一

些据他称在中国已经遗失而在日本古本还保留下来的《史记正义》的佚文。



6





龙川龟太郎



号资言,日本学者。四十八岁是开始编撰《史记会注考证》

,在编修期间不断广采博搜,搜集了

在中、日两地流传的史记各家注释百余种,并加以考证。历时

22

年。



*

选文《史记会注考证·商鞅列传》



本文是一篇记述战国时期著名法家人物商鞅的传记。




















2

7





汉书








东汉班固等撰。








是一部记载西汉一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记事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

206

年)






至王莽新朝地皇四年(

23

年)

。全书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共一百篇。



8





班固



字孟坚,父亲班彪是一位史学家,曾作后传多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即班固继承父志并在后传的

基础上写成。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

92

年)死在狱中。此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

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绩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9)





汉书补注



汉末魏晋以来已有许多人为汉书作注,其中最重要带有总结性的注释有两次。一是唐初颜师古


的《汉书注》

,汇集了隋以前的二十多家注;二是清末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广泛搜罗并征引颜注

之后六十多家的研究成果,成为目前阅读汉书最重要的注本。



10

)王先谦



字益吾,号葵园。清末史学家、实业家。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多省乡试

正副考官以及江苏学政等职。著有《诗三家义集疏》



《汉书补注》



《后汉书集解》等。



*

选文《汉书补注·食货志(上)





《汉书·食货志》以上古至王莽新朝时期的经济为主要内容,作了专题性论述。汉书食货志分

为上、下两篇,上篇记食,下篇记货。选文为上篇,内容是对食、货进行论述,并记述春秋至王莽

事情的农业发展情况。





11



三国志



西晋陈寿撰。

是一部记载三国时期近一百年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共六十五卷,包括魏晋三十卷,

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记事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

三国结束。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

《三国志》与《史记》



《汉书》和《后汉书》称为“前四史”





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没有表、志。



12

)陈寿



字承祚。他在蜀汉做过官,早年受学古史学家谯周。三十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做官。陈

寿根据此前已有的一些关于魏、吴的史书,并利用自己搜集掌握的关于蜀汉的材料,著成三国志。

陈寿是晋臣,这使他不能不尊晋,进而尊魏。



13

)裴松之注



南朝宋时有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

其注

“务在周悉”



广征博引,

引魏晋人的著作多达二百多种,

且引书时往往首尾完整。此后陈志和裴注总是合刻,裴注成了三国志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14

)裴松之



字世期,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东晋、刘宋之际的史学家,奉诏注有三国志。



15)

三国志集解



受到清末王先谦《汉书补注》



《后汉书集解》的影响,民国时期



弼撰有《三国志集解》六十

五卷,收集、整理了裴注之后的研究、考订三国志的成果,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进行注释、校勘和

考证,并附以己见(其中关于地理疆域方面颇多创见)

,可以说是一部集大成之作。



16)

卢弼



字慎之,号慎

园。撰有《三国志集解》



《慎园文选》及《慎园笔记》等。



*

选文《三国志集解·武帝纪建安十五年》



本撰文的主题部分为《三国志·武帝纪》中裴松之注所引魏武故事中的内容,为曹操在汉献帝

建安十五年



210

年)发布的一篇令文,在此文中曹操剖明心迹,概述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及在

各时期的思想心态。




















3

17

)明史









张廷玉等撰。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

1368



)






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

1644






年)近三百年的

历史,共






332






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试卷,表十三卷。是一部纪传体明








代史。明史的修撰从第一次开馆到最后一次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

一部。在二十四史中,篇幅也仅次于宋史,其书材料详实而又行文简洁。



18

)张廷玉



字衡臣。历仕康雍乾三朝,曾参与康熙、雍正两朝实录的编选,并负责总裁明史的修撰与定稿。








*

选文《明史·刑法志三》



本篇主要叙述了明朝厂、卫的设置和活动情况。





(二)编年体





编年体是按照年、时、月、日顺序编排史事的史书体裁。这种史书体裁从先秦就开始流行,

《春

秋》就是当时比较有名的编年体史书。汉晋以来亦多有修撰,至北宋司马光等修撰《资治通鉴》

,又

一次把这种体例发扬光大。编年体的史书在《隋书·经籍志》

“史部”中,被著录在“古史”这一类

别之下。





纲目



朱熹改编资治通鉴而成《通鉴纲目》所创,在体例上“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







分支



起居注



我国古代皇帝的编年言行录。







实录



以皇帝为中心,记载一个皇帝统治期间史事的编年体史料长编。







1)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等人修撰。是一部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

403

年)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下至

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

959

年)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

1362

年的中国历史。全书分为十六纪,共

294

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总计

354

卷。其书本名《编集历代君臣事迹》

,主要内容偏

重于记载政治事件与军事活动。

神宗赐名资治通鉴本书注本,

以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

最为详备。





2)



司马光





字君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

朝,官至相职。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闲职,专志修史。前后历时十九年方成资治通鉴。





3)



胡三省





字身之,世称



梅酮先生



,晚号“知安老人”

。宝佑四年(

1256

年)进士,一生未做元朝的官,隐居

著述。专研通鉴,主要著有《通鉴音注》



《通鉴释文辨误》



《通鉴小学》等。





*

选文《资治通鉴·淝水之战》





选自资治通鉴之晋纪二十六、二十七卷,主要记载了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此役,东晋以

少胜多、以弱胜强,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例之一。
























4

(三)纪事体本末













纪事体本末是以事件为中心记载史事的史书体裁。其记事按每个事件的发生顺序记其始末,并







且标以相应的题目。这种体例始创于南宋袁

枢《通鉴纪事本末》一书,被清代章学诚评价为“文省

于纪传,事豁于编年”







1

)通鉴纪事本末










南宋袁枢撰,四十二卷,其书全据资治通鉴改编而成,记事起止亦与通鉴相同,将一千三百多年

的史事归纳为

239

个题目,始于“三家分晋”

,终于“世宗征淮南”







*

选文《通鉴纪事本末·南越称藩》





主要记载了汉代前期南越与汉王朝的关系,汉派人出使南越,并最终使南越臣服于汉。





(四)杂史










它是传统目录学中“史部”下的一个类目,始创于《隋书·经籍志》

,但并非

..

一种史体。目下

著录,大都为四人撰述异体杂记之史书,体例庞杂,内容亦庞杂。





1

)国语





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国别体史书,记事上起西周中期周穆王伐大戎,下至春秋战国之交韩、赵、魏

三家灭智氏(前

453

年)

,前后约

500

余年。全书公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共二十一卷,其中记

载晋国的内容最多。此书中各篇的作成年代不一,其书大约编成于战国前期或中期。因其内容可与

《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

选文《国语集解·越语上》





选自《国语集解》

,徐元诰撰,本文主要记载春秋末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经过十年生

聚十年教训而最终崛起再打败吴国的历史。





(五)学案





是记述学术思想源流的史书体裁,

始创于明末清初黄宗羲的《明儒学案》



这种学案体史书主要

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学术源流,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著录在“传记类”中。





1

)明儒学案





是一部系统叙述明代学术思想流派及其发展的学术史著作,共

62

卷。全书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

流别列出了十七个

学案,记述明代学者

212

人。每一学案,前有小序简述该学派的师承源流、学术

宗旨。然后分别技术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全书及其明显地突出了王守仁学派在明代学术思想中

的中心地位。



2

)黄宗羲





字太沖,号南雷,又号梨洲。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明亡后在浙江起兵抗清,兵败后隐

居著述。著有《明夷待访录》



《明儒学案》等。



*

选文《明儒学案·文正方正学先生孝儒》





选自明儒学案卷四十三诸儒学案上,主要记述了明初方孝孺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思想。







(六)政书


















5










是以事类为中心,记述典章制度的史书,又称为典制体史书。作为一种体例完善、独立成书的










史书体裁,在唐代才正式出现。其中综述历代典章制度的为典制通史,始创于唐代杜佑的《通典》







记述一代典制的,则为典制断代史。

“政书”作为图书的一个目录分类,最早出现在明代钱溥的《秘

阁书目》中,

《四库全书总目》沿用了这一分类,在其“史部”的“政书”里,将过去书目中的“故

事”







注”



“刑法”中著录的图书都纳入这一类目下。










(七)地理























专门的地理著述出现在战国时期。






《史记》中的《大宛列传》








《西南夷列传》






,记述了一定区域的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汉书》

中的地理志则记述了西汉一代的疆域、

政区及其沿革、

户口、






山川等。

地理类的图书在



汉书艺文志



中,

著录于“数术略”的

“形法类”

中,在



隋书经籍志



中著录在

“史

部”的“地理类”中,并为后世历代所沿袭。





1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字善长)注,四十卷。约成书于三国时期的《水经》

,是一部记载河流水道的地理

著作,但内容过于简略,仅三卷。郦道元作《水经注》

,补充了许多河流水道,并详述河流水道所经

地区的风物、历史、城邑等,广征博引,引书多达四百多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

)《水经注疏》





清末杨守敬、熊会贞师徒二人先后历数十年而成的《水经注疏》

,集清代三百年来《水经注》研

究之大成,是水经注研究最为完备之书,被潘存评为“旷世绝学,独有千古”







(八)史评











史家在书

中发表自己对某些史事或史书的看法,被称之为史评。在《左传》中有“君子曰”



《史

记》中有“太史公曰”

,均是对史事的评论。唐代刘知几的《史通》

、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

,则

是对史书体例及其编撰思想进行评述的名作。

“史评”作为史部的一个类目,始创于南宋兆公武《郡

齐读书志》

,后世书目或又称为“史学”



“史论”

,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则仍称为“史评”









二、子部文献







子部作为中国传统目录学中的一个分类,主要著录诸子之书,后来还包括道教、佛教的文献等。

子部图书的内容十分庞杂,不仅包括哲学、思想,还包括科技、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春秋末至战国时代,民间形成了许多学术派别,史称“诸子百家”

。百家之间相互争鸣,著立学

说,诸子的这些著作,即被称为子书。





西汉中期司马谈在

“论六家要指”

中,

根据各学派的思想特点,

把先秦诸子划分为六家:

阴阳家、

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在中国最早的国家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中,诸子的著作被著录

在“诸子略”中,且在司马谈所分六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四家,合为

十家。但班固认为“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小说家未列入“可观”之列,不能入流,这就

是学术史上所谓的“十家九流”









1

)墨子与墨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