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钱币史中最荒唐的一页——桀燕铸钱

钱币史中最荒唐的一页——桀燕铸钱

钱币史中最荒唐的一页——桀燕铸钱
钱币史中最荒唐的一页——桀燕铸钱

钱币史中最荒唐的一页——桀燕铸钱

泉藏古藏论古今,不管唐宋元明清方圆之间天地大,古往今来岁月明中国历史中有很多国号是重复的,例如齐、晋、汉、唐、楚、燕等。而众多重复国号的原因是国号源自地名。早在秦代以前,大多地名就已经确立,如“晋”代表山西地区,“齐”代表山东地区,“蜀”代表四川地区,“燕”代表河北、北京一带。后朝为了与之前的朝代做区分,往往会在后朝之前加字,如后唐、北汉、北齐等。这些加字大多都是用时间先后,如前、后,或方位,如南、北等字以区分,较客观。而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燕国则被加上了“桀”字,让人一看即知在历史中的评价。五代十国中,五代是唐灭亡了相继建立的五个朝代:梁、唐、晋、汉、周。而十国则是地方割据势力建立的政权,桀燕都不在其中。原因可能是其时间太短,地区较封闭不具备广泛的影响力,而且桀燕国的君主实在不仁不义,后朝编写史书时并未将其算为五代十国中的一个国家。一、起于乱世,残暴不仁,泥巴做钱桀燕的创立者是刘仁恭,刘仁恭早年为卢龙节度使手下将领。后因发动兵变,盘踞幽州。晋王李克用封刘仁恭为卢龙留后,唐政府不久也追认刘仁恭为卢龙节度使,从此刘仁恭独据燕地,建立割据政权。事后,刘仁恭背信弃义摆脱晋王李克用而扩大自己的疆土。对于中原地区当时处于多事之秋,刘

仁恭则偏安一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史书记载其在大安山(今北京房山区与门头沟区交界处)兴筑宫殿,搜刮百姓手中的铜钱埋入山中。与道士修炼仙丹祈求长生不老,遴选众多美女整日居于其中。此外,还用泥巴做钱,赤裸裸的搜刮百姓钱财。

永安一千中国嘉德2010年11月结标价:448000元

历史中劣币种类庞多,但这种使用一文不值的泥巴制作钱币真是独一份。泥巴遇水即化,又不易保存,最关键的是它确实一文不值,可想当时人民生活在何等的水深火热中。这也注定了其成为中国钱币史中最荒唐的一段时期。二、父子成仇,虚值大钱之最刘仁恭与其子刘守光都属于贪婪、昏聩之人。刘仁恭藏钱于山中,而用泥巴造钱使百姓行用。而其子刘守光同样是嗜钱如命的人,他所铸行的虚值大钱的面值甚至创下了方孔圆钱面值的最高记录,应天元宝面值竟达一万,严重偏离了钱币的自身价值。“应天元宝”背“万”钱有可能是当时建国改元时所铸的庆典钱。其钱文均为右旋读,字体生拙古奇,背“千”钱虽旧谱未载,但观其钱文、形制、风范,与背“万”、背“百”、背“拾”如出一辙,当同属完整之系列品种。刘守光是刘仁恭次子,早年因奸淫刘仁恭宠妾,被知后断绝父子关系。后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嗣父位后,杀其亲兄,自称大燕皇帝,改元应天。古钱币界曾传有一枚“大燕通宝”钱,被有些人捧的极高,

点评头头是道。但观其钱文书体与北宋大观通宝如出一辙。大观通宝钱文为北宋徽宗所创瘦金体,而桀燕在前北宋在后,怎能为真?实属臆造钱币。初入泉界的同好,需留心此种有故事的钱币。臆造品大燕通宝三、永安钱出土数据及归属定论刘氏父子最具代表性的铸钱应该说是永安钱,存世均少见。关于永安钱的出土数据早有记载。金海陵王政变夺权后,迁都燕京。土建时得一枚古钱,文曰:永安一千。朝议以为瑞。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京师西山有石匠与农人取石、耕地时得到“永安一百”和“永安一千”铜铁钱数枚,落入当时金石藏家手中,得以著录考述,为世人所闻。民国初期,永安钱始大量出现,当时北京房山西北的大王山(大安山)下大安村不时有永安铁钱出土,“村人掘得积聚,冶为农器”,格外可惜。后经商贾之手不断流于市,引起泉家重视。永安钱的归属问题早前未有定论,民国钱币大家方药雨先生力排众议,在《言钱别录》一书中,根据永安钱来源和出土地域情况,旁征博引,追根溯源,断其为五代初幽州刘氏所铸。至此,群疑释然,铸主归属始成定论。四、永安未永安,应天何应天刘守光觉得,父亲失利与兄长之死乃为天命,称帝后其年号即为“应天”,与钱文“永安”都有吉祥的意思。希望他的大燕政权可以上应天命,下顺人心。但是其种种做法却天理不容,注定燕国是个短命的政权。永安一千铁钱中国嘉德2010年5月结标价:1120元桀

燕的铸钱在五代十国中算是比较精良的,但当时或许并未颁发给百姓行用。永安钱有铜铁之分,铜少铁多。面值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四种。其中永安一十与永安五百最为罕见,永安一千铜钱同样罕见,永安一百属于相对较多的品种。永安钱的形制厚重,风范粗犷大气;钱文书体浑朴古拙,别具一格;“永安”两字,除“永安一十”为左读外,余皆右读。左:永安一千铜钱右:永安一千铁钱

国家博物馆藏永安五百铜钱国家博物馆藏永安一百铜钱(生坑)永安一百铜钱吉田昭二旧藏2011年11月结标价:199500元永安一百铁钱

2013年9月结标价:1008元

刘氏父子除了铸过的永安钱外,尚铸有少量的铁“顺天元宝”背上月下百、上月下千系列及“货布”背三百和隋式“五铢”等。

铁质货布背三百极少见2011年7月结标价:7350元

顺天元宝背上月下百孤品顺天元宝背千鎏金

中国嘉德2011年5月结标价:1150000元

戎畋松老师点评此钱:是品生坑鎏金“顺天元宝”背“千”大钱,直径37.5毫米,厚2.7毫米,重16克。据原藏家言:1992年得之于河南洛阳古玩市场上,生坑,具体出土地不详。其钱红斑绿绣,背面有部分白碱锈,当时因锈迹太大难见真

貌,后经沸水浸泡,刀剔除锈,使之钱文清晰,始知是枚鎏金钱。其形制浑厚,轮廓周正,铸工精整,品相极佳;钱文古拙洒脱,娴熟流畅,书体多有行草笔意,且疏密有致,遒劲有力,看似稚拙,实则颇有韵味。桀燕的钱币,从瑾泥到永安,再到应天、应圣,再到顺天与其倒行逆施的做法,构成了一种绝妙的讽刺。曲折的历史发展中,古钱币是最接地气的历史佐证。

本文转自华夏古泉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欧元——最优货币区域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对其的思考 一、德洛尔报告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理论依据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由蒙代尔 (Mundell,1961年)、麦金龙 (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 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格鲁博(Gru~,1970 年)、戈登(Gorden,1972年)、石 (Ishiyama,1975年)、托尔和威策特(Tower&Willet,1976 年)把研究的重点转向评估参加一个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宾田(Hamada,1985年)研究了一些国家加入货币区的福利含义。雷曼(s.S.Rehman,1997年)对最优货币区的判断咏准进行了总结;克鲁格曼和奥博斯菲尔德(Krugman&Obstfeld,1998年)也对该理论曲研究作了总结,并提出了GG-LL模型,用于判断加入货币联盟的时机。 1.理论发展的主要线索 蒙代尔 (Mundel1)认为,需求转移是引起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两个开放小国的模型中,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调整也只能解决不同货币区之间的收支平衡问题。而在一个货币区内部,只要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自由的流动性就可以依靠要素的转移消除需求转移造成的冲击。所以,地区之间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自由转移,就成为了判断是否成为一个通货区的标准。生产要素流动论是对浮动汇率的扬弃,在肯定浮动汇率的同时,提出货币区内应实现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当然,Mundell也认识到,政治差异是货币区形成的重要障碍,只有在政治结构发生迅速变化的地区,这样的构想才能实现,而欧洲经济一体化逐步发展,地缘政治色彩浓厚,要素流动性较高,可能成为实现固定汇率以至采用单一货币,对区外货币实行弹性汇率安排。 麦金龙(R.I.Mckinnon)在Mundell论文的基础上提出,应将经济开放程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经济开放程度指一国生产消费中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在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中,如果运用汇率手段调整国际收支失衡,首先会引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进而导致所有商品价格上升。如果限制价格上升,就会引起需求收缩和失业率上升其次,由于“货币幻觉”减弱,本币贬值后,人们会要求提高名义工资,以维持实际工资,造成成本上升,抵消贬值的作用。第三,开放程度越高,对进口商品依赖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小,相应要求汇率调整的幅度越大。所以,高度开放的经济区域应该组成相对封闭的通货区,对于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更为有剌。 彼得凯·南(PeterKennen)提出用产品多样化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的标准。在道受进口需求冲击的时候,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抵御冲击的能力越强,对国际收支和失业的影响越小。而且产品多样化程度高的国家与不同的国外需求冲击具有交叉抵消的机制,足以消除整体冲击,因此就不需要汇率机制的调节功能。 伊格拉姆(J.C.Ingrani)认为金融一体化程度应作为一个通货区最优规模的标准。金融高度一体化条件下,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微小的利率波动就足以引起足够的跨国资本流动,从而具有自动平衡机制。 哈伯勘(G.Haberler)和弗菜明(J.M.Fleming)的研究指出,由于通货膨胀率是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尽管国别之间通胀事相近并不能保持经常性平衡,但固定汇率不能在通胀率相差很大的情况下长期雏持。所以,通胀率趋同是形成货币联盟的一个必要条件。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人民币国际化

最优货币区理论和人民币国际化 ----文献综述 国际货币竞争是各个经济体之间实力的较量和博弈,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该国经济的世界地位的重要体现,对该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货币国际化是一国本位币随本国经济实力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而接受度不断提高,成为普遍接受的国际结算、计价和储备货币的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综合实力的国际排名不断上升,以及在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地位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备受关注。2007年底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呼声越渐响亮,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创造了历史机遇。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 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又蒙代尔(Mundell,1961年)、麦金龙(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理论首先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蒙代尔(Robert Mundell)于1961年的论文中提出,其后由麦金农等经济学家提出关于最优货币区判断标准的不同看法,使得该理论不断完善。总而言之,最优货币区理论考虑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开放度、通货膨胀率、政策一体化、外部冲击、转换成本等因素,以判断在两个或多个区域实行共同货币是否更有利。

最佳货币区与亚元的联想

最佳货币区与亚元的联想 引言 当今之势:国际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愈演愈烈。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已在欧洲大地变为了现实,如今的欧盟正在由西欧向东欧挺进,形成加速“东扩”之势。 在美洲,北有北美自由贸易区,南有南美共同;由美国倡导和推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非洲,除了非洲联盟(简称非盟)这个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体化组织外,它还拥有大大小小的14个主要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非盟已经提出在2030年最终建成非洲经济共同体,实现全非洲人员、资本、货币和服务自由流通的远景目标。 在亚洲,东有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西有阿拉伯国家联盟(简称阿盟)。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产物。迄今为止,世界上出现的真正意义上区域性单一货币,只有三个:一是西非经济货币联盟8国统一使用的西非法郎;二是中非经济与货币共同体6国统一使用的中非法郎;这两个区域均属原非洲法郎区(15国)。三是欧盟25国中12个成员国统一使用的欧元。自诞生以来,欧元的国际影响力正在不断地增强,且在继续“东扩”。 除了上述三个单一货币外,美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结算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它的势力范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元化已成为

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在美洲及美洲以外的地区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国家。 亚元的构想便是在这样一种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氛围之中催生的。1997年东亚过后,为了稳定亚洲的货币,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提出了在东亚建立“亚元”货币区的构想。近年来,在东盟及10+3机制框架内,为达成这一目标,人们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据近日中新社电,亚洲开发(ADB)透露“最快”将于2006年3月启动“亚元”建设进程。 提到“亚元”,很快使人会联想到欧元及蒙代尔的最佳货币区理论。它们对亚元有何启示?本文试图以欧元为鉴,构思亚元进程。 一、蒙代尔及其最佳货币区理论 1961年,蒙代尔发表了“最佳货币区理论”(A;Theory;of;Optimum;Currency;Areas)一文(见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Volume;51,;No.;4;(September;1961),;p p.;657-665)。事隔近40年后,在欧元正式变成现实之际,商业周刊撰文首称蒙代尔为“欧元之父”("father";of;the;Euro)(参见Business;Week.;November;13th;2000,;p.;198-200)。 蒙代尔(Robert;Alexander;Mundell),1932年10月生于加拿大,麻省理院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的主要理论包括最佳货币区理论、国际宏观经济模型、宏观经济与货币理论、理论等。因其在经济学上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获得了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欧

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论文

最优货币区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脉络,以及对该理论的批判。同时,展示该理论的成功实践-欧元区的建立。最后,从区域货币联盟到我国国内单一货币政策两个角度出发,提出该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关键词]最优货币区域经济货币联盟 最优货币区域,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为“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一、最优货币区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发展 1.20世纪60年代。1961年,蒙代尔第一次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概念和组成货币区的一个经济标准,即要素的充分流动性标准。他认为,当要素在某几个地区内能够自由流动,而与其他地区之间不能流动时,具有要素流动性的几个地区就可以构成一个“最佳货币区”。 其后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如麦金农(Mckinnon,1963)认为应以经济开放度作为最优货币区的标准;肯南(Kenen,1969)认为应以生产的多样化程度为标准;英格拉姆(Ingram)则提出以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而托尔和威利特(TowerandWillett,1976)、哈伯勒(Harberler)和弗莱明(Flemming)则把注意力从微观的供求变动转移到宏观经济现象上,提出通货膨胀和政策一体化的标准。 2.20世纪70年代。因为前人的努力多集中在最优货币区的形成条件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突出该理论的正面效用同时忽略了成本的产生。该理论在70年代的进一步发展,开始转向对货币联盟的成本-收益分析。 加入货币区的好处有:(1)降低交易成本;(2)不变的固定汇率减少了不确定性,并能排除伙伴国之间的投机性的资本流动;(3)节省成员国的外汇储备,降低储备成本;(4)货币一体化能促进经济政策的一体化。而加入货币区的成本则包括:(1)单个国家失去了货币和汇率政策的自主权;(2)国家财政政策的决策权受共同货币政策的影响和限制;(3)有可能加剧失业;(4)有可能恶化本已存在的地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最优货币区和欧洲的经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20章最优货币区和欧洲的经验 20.1 复习笔记 1.欧洲单一货币的演变 (1)1969~1978年欧洲货币改革的原因 欧盟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努力寻求货币政策的一致性和汇率的更大稳定性,其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影响世界经济的政策形势发生了变化;二是人们希望欧盟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汇率的变动给欧盟带来了不少管理上的问题。具体原因有两个: ①为了提高欧洲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1969年的货币危机使得欧洲对美国将其国际货币职责放在其国家利益之前的可靠性失去信心。面对美国越来越自私的政策,欧盟国家为了更加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决定在货币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 ②为了把欧盟变成一个真正的统一市场。欧盟的长远目标就是要消除所有障碍,把欧盟变成一个巨大的统一的市场。欧洲的政府官员认为,汇率的不确定性,是减少欧盟内部贸易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在欧洲国家之间建立起固定的相互汇率,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欧洲市场。 (2)1979~1998年的欧洲货币体系(EMS) 欧洲货币体系是欧洲共同体国家为实现经济一体化而于1979年3月13日建立的区域性金融体系。当时参加的国家有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和爱尔兰。1984年9月希腊加入,1987年5月12日西班牙加入,1987年11月10日葡萄牙加入,1995年1月1日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①创建欧洲货币单位。欧洲货币单位是欧洲货币体系的中心内容。在结构上,欧洲货币单位与欧洲记账单位相同,都是由成员国的一定量的货币组成,是一个货币“篮子”。与欧洲记账单位的本质区别是,欧洲货币单位不仅可以作为价值尺度给资产和负债标价,而且还是一种支付手段,在许多方面发挥着货币的功能。所以,欧洲货币单位既是一个货币“篮子”,也是一种“篮子货币”。 ②建立双重的中心汇率制,以保证成员国汇率的稳定。根据规定,成员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之间确定一个中心汇率,同时成员国的货币之间也存在一个双边中心汇率。但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双边中心汇率必须根据欧洲货币单位与成员国货币的中心汇率进行换算。当一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之间的中心汇率进行了调整,那么它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中心汇率也会相应作出调整。所以,欧共体规定,各成员国不能擅自调整本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的中心汇率,任何调整都必须经过欧共体财政部长理事会和各国中央银行行长的同意。成员国货币可以围绕两国的双边中心汇率在上下2.25%的幅度内波动。如果一国货币对另一国货币的汇率已接近其波动的极限,则两国货币当局都应该进行干预。欧共体成员国对内实行固定汇率制,对外实行联合浮动汇率制。 ③建立欧洲货币基金,取代欧洲货币合作基金,增强干预市场的能力。欧洲货币基金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基础。早在1973年4月,欧共体为稳定汇率而建立欧洲货币合作基金,为成员国提供贷款,但基金总额远不足以适应干预市场的需要。根据规定,各成员国缴纳其黄金、外汇储备的20%以及相同数额的本国货币作为欧共体的共同储备。与此同时,还规定了信贷体制。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可以相互提供本国货币的短期信贷,数量不限,作为干预市场能力的补充。

区域货币合作理论

区域货币合作理论 一、区域货币合作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的定义,最优货币区(OCA)是这样一种区域,在此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或是一种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 1961年9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RobertMundell)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一文,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问题,他从一个崭新的角度研究汇率和货币区,开创了观察汇率问题和货币区的全新视野,触发了有关“最优货币区(OCA)”理论的大量文献。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作为确定最优货币区的标准,所以有人将他的OCA理论称为要素流动论。 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提出之后,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密切关注,也引起了更多经济学家对有关最优货币区判断标准的讨论,促进了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学者们对最优货币理论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最优货币区的构成条件上,这些讨论从不同的侧面

发展了最优货币区理论。 1963年,罗纳德·麦金农()提出了把“经济开放度”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又一评价标准,即一国生产或消费中贸易品占社会总产品的比率。1969年,彼得·凯南()在《最佳货币区:一个折衷的观念》提出,经济高度多样化的国家是货币区的更为理想的参与者。詹姆斯·英格拉姆指出,为了达到货币区的最优化,有必要考察经济社会的金融特征,并提出以“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优货币区标准的观点。哈伯勒(C·Haberler,1970)和弗莱明分别提出把“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即通货膨胀率接近的国家更适于达成货币一体化。1976年,爱德华·托维尔(E·Tower)、托马斯·维利特(T·Willet)和弗莱明强调把“货币区成员国之间的政策相似性”作为衡量最优货币区的标准。 但是,以上这些研究也不可避免带有一些局限性。首先,这些标准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其次,有些标准难以量化,缺乏实际上的可操作性。第三,这些理论在强调组成货币区的正面效应时忽视了一国加入货币区的成本问题。加入货币区在给一国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成本;特别是,货币是一国经济主权的象征,加入某一货币区即意味着该国对其主权的放弃。因此,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对一个考虑加入货币联盟的国家而言,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2.最优货币区理论的进展。传统的对最优货币区的研究

货币及最适货币区理论

一、为什么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1)“金银天然不是货币”意思是说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因为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因为金银并不是一来到世界就成为货币的。 (2)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说货币天生应该由金银来充当,或者说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质量均匀;不会腐烂,久藏不坏等优点。 二、最适货币区理论:缘起和发展 二战尚未结束,欧洲的政治家们就开始讨论如何实现欧洲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联合发展.对一体化构想的探讨和实践,最终导致1958年《罗马条约》的签订和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前后,西欧各国在一体化方面所作的尝试引发了一系列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便是如何得到一个最优的货币安排。6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麦金农等人创立“最适货币区理论”(Theory of optimum Currency Areas),从理论上为前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所谓“货币区”(Currency Area),是指实行共同货币或固定汇率制的区域。蒙代尔认为,在单一货币的流通区域内,人们无需为货币兑换而浪费社会资源,也免除了汇率风险所导致的交易障碍,有利经济的融合与共同发展。因此,一种货币的流通区域越大,它对微观经济效率的促进就越大,最极端的情况是全球只有一个货币区,各国通行同一种货币,世界贸易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但另一方面。各地区经济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经常出现此冷彼热的现象。如果考虑到运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调控经济的需要,货币区就不应该是越大越好,正相反,货币区要尽量细分,货币区数量越多越好。这样,一旦某一地区出现产品滞销,便可采取扩大货币供应量.本币对外贬值等手段刺激内部需求、扩大出口,相应地避免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反之,如出现经济过热,则可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本币升值加 以应对。正是在微观经济效率和宏观政策灵活性这对矛盾的对抗中,产生了最适货币区问题。从最极端的情况看,货币区一方面不能少到全世界通行一种货币,另一方面又不能多到货币种类多于商品种类(否则连物物交换都不如)。那么,货币区的范围如何决定呢?蒙代尔认为,关键在于要素流动性(Factor Mobility)。 最适货币区应满足:区域内要素可自由流动(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区域内外则存在流动性障碍。这样,区域内生产要素 可以得到最有效利用,且经济冷热不均可通过要素的自发流动加

裴平《国际金融学》第3版课后习题(最优通货区与货币联盟)【圣才出品】

裴平《国际金融学》第3版课后习题 第11章最优通货区与货币联盟 1.试述最优通货区理论单一指标分析法的主要内容。 答:(1)最优通货区理论主要研究如何给通货区确定一个最佳范围,即具有什么样特性的国家或地区相互之间可以结合成为一个通货区,或者说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加入通货区是利大于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加入通货区是利小于弊。 单一指标分析法,是试图找出单一标准去界定恰当的通货区范围。 (2)具体而言,单一指标分析法对最优通货区的标准确定主要分为以下五种。 ①要素流动性分析 罗伯特·蒙代尔提出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适度货币区的标准。他认为,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发生了需求转移,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问题。这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因此,若要在几个国家之间保持固定汇率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必须要有一个调节需求转移和国际收支的机制,这个机制只能是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 蒙代尔的理论试图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适应需求的转移来保持同一通货区内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但他也忽视了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征,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有可能使穷国在经济增长上的损失超过在贸易上的收益,造成穷国愈穷,富国愈富。其次,蒙代尔也没有认识到区分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性。劳动力迁移只能影响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而不能成为解决国际收支短期波动的一个机制。总之,当国际收支平衡时,资本高速流动可能是非均衡性的。至于劳动力的高度流动,有迁移费、语言等原因,也不可能成为调节国际收支的一个机制。

②经济开放度分析 罗纳德·麦金农提出用经济高度开放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一个标准。他强调:假定一国经济完全开放,汇率波动就会引起国内成本与物价的同比例变动,汇率的调节功能就会完全丧失,因此,这些国家应组成通货区。麦金农理论的缺陷首先在于他以世界其他各国物价稳定为前提来考察汇率变动的后果。其次,其考察的主要是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其开放性指标对于大国而言意义不大。最后,麦金农的重点放在贸易收支上,忽略了资本流动对汇率制度和国内经济的影响。 ③产品多样性分析 彼得·凯南提出以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其理论也是建立在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的需求波动这一假设上的。产品多样化国家可以容忍固定汇率的后果,它们应是一个采用灵活汇率的独立货币区。凯南的基本出发点是按国际货币的被动性权力来划分最适度货币区,其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国际货币的主动性权力,即迫使别人采取符合自己愿望的行为能力。另外,该理论还忽略了资本移动对国际货币被动性权力的影响。 ④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 詹姆斯·英格拉姆提出用金融一体化作为一个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伊格拉姆认为,一个区域内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同资金的流动状况有关。如果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是不充分的,那么各国长期利率结构发生明显的差异,将导致汇率波动。如果国际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国际收支失衡导致的利率差异,会引起均衡性资本流动,从而使汇率避免波动。英格拉姆提出的金融一体化标准只强调了资本要素的流动,忽视了对经常项目的考虑,而且,资本流动不一定成为一种有效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⑤通货膨胀相似程度分析

浅谈最优货币区理论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亚元构建 --经典文献读后有感 10210100 金融10级研刘发扬 随着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趋势和人民币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东亚区域性货币联盟日益被提上议程。无论是人民币国际化还是东亚区域性货币联盟,其本质都要求回答一个问题:东亚地区是否有足够的经济条件建立货币区、使用同一种货币,并且能够保证该货币对内固定对外浮动?回答这个问题,关于最优货币区的一些经典著作也许能够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为此,我选读了其中一些文献,对其中重要的观点进行了必要的归纳。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提出 最优货币区的概念是在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优劣争论中提出来的,其开拓性的论文又蒙代尔(Mundell,1961年)、麦金龙(Mckinnon,1963年)、伊格拉姆(Ingram,1962年)做出的,他们企图找出定义“最优”货币区的决定性经济特质。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者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这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问是最佳平衡,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 最优货币区理论首先是由加拿大经济学家蒙代尔(Robert Mundell)于1961年的论文中提出,其后由麦金农等经济学家提出关于最优货币区判断标准的不同看法,使得该理论不断完善。总而言之,最优货币区理论考虑生产要素流动、经济开放度、通货膨胀率、政策一体化、外部冲击、转换成本等因素,以判断在两个或多个区域实行共同货币是否更有利。 二、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发展 最优货币区理论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许多关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文献涌现,其代表人物有蒙代尔、麦金农等;而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关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研究则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80年代末开始,最优货币区的理论研究复活,并催生了“新”最优货币区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弗兰克尔和罗斯、赫尔普曼、卡尔金和华莱士、卢卡斯。 1.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初步发展阶段 蒙代尔(Mundell)认为,需求转移时引起外部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两个开放小国模型中,即使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汇率调整也只能解决不同货币之间的收支失衡问题。而在一个货币区内部,只要劳动力合其他生产要素具有完全自由的流动性,就可以依靠要素的转移消除需求转移造成的冲击。所以,地区之间劳动力和其他要素自由转移,就成为判断是够成为一个通货区的标准。生产要素流动论是对浮动汇率的扬弃,在肯定浮动汇率的同时,提出货币区内应实现单一货币或固定汇率的主张。当然,政治差异是货币区形成的重要障碍,货币区的实现依赖于区域政治结构的调整。 麦金龙(R.I.Mckinnon)在蒙代尔的论文的基础上提出,经济开放程度是最优货币区的标准。经济开放程度指一国生产消费中的贸易商品对非贸易商品的比率。由于开放程度越高,对进口商品依赖度越高,需求弹性越小,相应要求汇率调整的幅度越大。换言之,外部冲击

第11章最优通货区理论

第11章最优通货区理论 一、名词解释 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同盟通货区适度通货区的单一指标德洛尔报告欧洲货币体系欧洲货币单位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稳定汇率机制边际干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二、填空题 1.首先提出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是,他用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 2.1963年麦金农指出,应当用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 3.产品越是多样化,国家的规模可能就越大,对外贸易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就可能越低,按凯南的理论,这类国家应实行汇率制,而按麦金农的理论,这类国家应实行汇率制。 4.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是的观点。 5.通货膨胀相似性标准的理论基础是。 6. 20世纪70年代西欧各国实行的联合浮动又称。 7.欧洲货币体系的中心是。 三、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提出以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标准的是: A.彼得·凯南 B.罗伯特·蒙代尔 C.罗纳得·麦金农 D.詹姆斯·伊格拉姆 2.欧洲货币体系主要包括: A.欧洲货币单位 B.稳定汇率机制 C.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联合浮动 3.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奠定了理论上和文件上准备的是: A.罗马条约 B.巴塞尔协议 C.魏尔纳报告 D.德洛尔报告 4.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范围内,第一个较正式的货币区是: A.美元区 B.英镑区 C.法郎区 D.黄金集团 5.参与联合浮动的各国货币偏离中心汇率的波动幅度为: A.上下1.125% B.上下2.25% C.上下4.5% D.上下1%

6.按照欧盟制定的时间表,()发行欧元。 A.1998年5月 B.1999年1月1日 C.2002年1月1日 D.2002年7月1 日 四、判断题 1.英格兰银行是英国惟一具有发行货币权力的中央银行。 2.通货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固定汇率制。 3.1992年欧洲货币体系的“九月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德国的高利率。 4.欧洲货币体系与联合浮动的最大区别在于欧洲货币单位的创设。 5.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6.《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只有达到标准的国家才能进入第三阶段。 五、简答题 1.试结合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演变过程,分析货币一体化三个层次的异同之处。 2.简述通货区的特征。 3.《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分析欧洲货币体系稳定汇率机制的运行状况及其对欧洲货币联盟单一货币计划实施的影响。 5.从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分析货币一体化形式历史演变的必然性及其建立通货区必须具备的条件。 6.试把蒙代尔政策指派模型运用于通货区的成本—收益分析。 六、论述题 1.试总结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单一指标分析法各派论点的异同。 2.试运用收益和成本分析法来说明一国加入通货区的决策是怎样形成的。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课后习题详解(第20章 最优货币区和欧洲的经验)【圣才出品】

第20章最优货币区和欧洲的经验 一、概念题 1.欧洲货币体系的信誉理论(credibility theory of the EMS) 答:任何汇率导向的稳定政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汇率政策信誉,政府希望公众相信政府的汇率政策承诺并以此决定本币的持有量。政策的外部强制性承诺能够保持政策信誉,如通过把本国货币名义汇率钉住低通货膨胀国家的货币来引进政策信誉,这样会使预期通货膨胀率比没有实行钉住汇率时下降得更快,且将其调整到低均衡通货膨胀率的成本会更少。 在欧洲货币体系下,通过固定与德国马克的汇率,欧洲其他成员国相当于引进了德国中央银行的信誉作为防止通货膨胀的屏障,从而减轻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欧洲货币体系的信誉理论认为,违背国际汇率协定而可能付出的政治代价约束了政府的某些货币行为,即通过使得本国货币贬值来获得短期的利益,而实际付出的代价却是长期高通货膨胀带来的经济崩溃。 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Maastricht Treaty) 答: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是指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12国政府首脑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城召开会议,并于1992年2月签署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政治联盟条约》,合称《欧洲联盟条约》。《马约》于1993年正式生效,欧洲共同体成为欧盟。《马约》的主要内容是为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确定了时间表和步骤。《马约》规定:1990年7月1日至1993年12月31日为第一阶段,要求各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加强财政、货币、金融政策的协调一致;第二阶段从1994年1月1日开始,主要是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的雏形——欧洲货币局;第三阶段最早于1997年1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