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统计基础知识笔记

统计基础知识笔记

统计基础知识笔记
统计基础知识笔记

统计基础知识笔记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统计的涵义

一、什么是统计

1、【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包括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2、【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据资料的工作的总称。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含义。

3、【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

4、【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5、统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社会性、变异性。

其中:在数量性上,统计活动的中心问题就是数据。

统计数据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反映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A数量的多少:从总量上反映事物发展的规模和水平。B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C现象之间的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关系。

二、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统计活动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统计工作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

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

2、统计总体的特点:(1)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要求确定的。(2)统计总体是客观存在的。

(3)统计总体中的所有总体单位必须具有同一性质。

3、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

(1)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总体单位如果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

(2)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断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一部分单位。

二、总体单位

1、【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例:对某市工业企业职工的收入情况进行研究。

统计总体:该市全部工业企业全部职工。统计单位: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统计指标:该市全部职工收入。统计标志:该市每一个职工的收入。

2、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是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有所不同。

总体可以转化为总体单位,总体单位可以转化为总体。

3、总体单位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三、统计指标:

1、【统计指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指标都能用数值表示,如GDP。

2、统计理论上所使用的统计的构成要素(6要素)是:

时间、空间、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和指标数值。

例:大庆市2009年度的GDP为500亿元。

时间(2009年度)、空间(大庆)、指标名称(GDP)、计量单位(亿元)、计算方法(汇总)、指标数值(500)。

3、统计实践中使用的统计指标的构成要素:(统计指标概念)和(统计指标数值)。

4、统计指标的分类:

A按反映的事物性质不同:(实体指标)和(行为指标)。

B按其数据的依据不同:(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

C按反映的时间特点不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例:在校学生数(时期指标)和毕业生人数(时点指标)。

D按其计量单位的特点不同:(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

E按反映总体特征的性质不同:(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5、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现象总体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表现为总量指标或绝对值。

例:职工总人数、固定资产总额、企业增加值、企业销售收入、上缴税金总额。

【质量指标】:反映总体内部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表现为相对数和平均数。

例:职工人均收入、劳动生产率、产品合格率、资金利税率。

6、统计指标体系:

(1)【统计指标体系】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构成的整体。

统计指标体系按内容可分为:(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体系)和(科学技术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按其作用不同可分为:(基本指标体系)和(专题指标体系)。

(2)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目的必须明确、内容必须全面系统、层次清楚,联系紧密、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7、统计指标的设置要求:

(1)指标反映的总体特征、概念要有理论依据。

(2)指标要有明确的计算口径范围。

(3)指标要有科学的计算方法。

四、标志

1、【标志】:是反映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1)【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

(2)【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如年龄。

2、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标志可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是数量标志。

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3、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指标和数量标志值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4、(1)一个统计总体可以有多个指标。

(2)构成统计总体的总体单位可以有多个标志。

五、变异

1、【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称为变异。例:性别:标志、男女:变异。

(1)【不变标志】:是指对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的具体表现。

(2)【变异标志】:是指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

2、标志按性质不同分类:(品质变异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

3、【变异】:是指在统计研究中,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在总体各单位之间存在着差异。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大量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如果统计总体中各个单位的标志与指标没有区别也即没有差异,那么我们只需要调查一个总体单位就可以掌握整个总体的情况,也就无所谓统计了。社会经济现象构成统计总体的必要条件是总体单位之间必须存在差异性。

因此,变异是统计研究的前提条件,有变异才有条件,没有变异就用不着统计了。

六、变量

1、【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

(1)按变量值是否连续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连续变量】:变量值连续不断,变量值可取小数。

例:GDP、GNP、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产品成本。

【离散变量】:变量值之间都是以整数断开的,其变量值只能取整数。例:人数、汽车产量、企业数。

连续变量数值的取得方法是(用测量或计算的方法),离散变量数值的取得方法是(用计数的方法)。

(2)按性质分为:(随机变量)和(确定性变量)。

第三节统计的任务和过程

一、统计的任务

1、我国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2、统计的职能:(信息职能)、(咨询职能)和(监督职能)。三大职能中以信息职能为主,同时提供咨询,实行监督。

二、统计的工作过程

1、统计的过程:统计的工作过程和统计的认识过程。

2、统计的工作过程: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四个阶段。

(1)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第一阶段,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

(2)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本阶段主要采用(大量观察法)。

(3)统计整理:处于中间环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阶段主要采用(统计分组法)。

(4)统计分析:是统计获得成果的阶段。本阶段主要采用(综合指标法)。

(5)统计资料提供和管理:在前几个步骤的基础上,建立数据库,通过统计信息网络向社会各界和上级领导提供信息和咨询。三、统计的认识过程

统计的认识过程:质--量--质

从定性认识(统计设计)到定量认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再到定量认识与定性认识相结合(统计分析),这种质-量-质的认识过程是统计的完整过程。虽然每个阶段有各自的独立性,但又是相互连接的统计过程,缺哪一环节都会出现偏差。

一、补充

1、(1)社会经济统计学是性质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

(2)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的特点有数量性和总体性。

(3)社会经济统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国际交流方面的作用)。

(4)社会经济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入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现状既其规律的一种手段。

(5)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只能是社会经济统计活动过程。

(6)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全部国民经济现象。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范围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社会经济统计是从社会经济现象的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中研究其(量)的方面。

3、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

(1)【大量观察法】:是指在在统计研究中,对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观察,借以掌握现象的综合特征,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2)【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综合指标对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借以概括的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一般特征的研究方法。

(3)【统计分组法】: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将统计总体按照某一标志划分为性质不同的若干组成部分的研究方法。

4、为什么在社会经济统计研究中要应用大量观察法?

在社会经济统计研究中应用大量观察法是由统计研究对象的(大量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大量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个别单位(现象)由于受偶然因素的影响使得各单位的特征及其数量表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不能随意抽取个别或少数单位进行观察,而必须在对所研究对象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调查对象的总体范围,观察全部或足够多的调查单位,借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性。大量观察法的数理依据是(大数定律),而大数定律的逻辑意义正说明在社会经济统计研究中要用到大量观察法。

5、为什么说综合指标和统计分组必须结合起来应用?

综合指标和统计分组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质和量。统计分组如果没有相应的综合指标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就无法揭示现象总体的数理特征;而综合指标如果没有科学的统计分组,就无法划分现象变化的数量界限,还可能掩盖现象的矛盾,成为笼统甚至虚构的指标。所以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时,必须科学地进行分组,合理地设置指标,指标体系和分组体系相互适应。综合指标法和统计分组法总是结合起来应用的。

6、在统计工作实践中应用大量观察法的原因:个体偶然偏差值趋于抵消。

7、统计工作的根本准则和生命线是:真实性。

8、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是区分统计总体的依据,而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是区分统计分组的研究。

9、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下,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的相互变换关系同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的变换关系一致。

10、【流量】: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而取得收入或支出的总量,是按一定时间核算出来的数量。如:国民收入、固定资

产投资、货币支出额。

11、【存量】:是在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资产负债的结存数,是按一定时点核算出来的。如:外

汇储备额、进口总额、固定资产总值、国民财富。

12、在国民经济指标中提到的存量与流量是总量指标。

13、流量与存量的联系:

(1)有些经济现象,流量和存量是相对应而并存的,有存量必有流量。

(2)有些经济现象只有流量没有相应的存量。

(3)流量和存量并存在经济现象中,流量和存量是相互影响的。

(4)两个流量或两个存量对比所形成的相对指标与平均指标,既不是流量,也不是存量。

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概念和种类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

【统计调查】: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向客观实际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系统性。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非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中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非典型调查方法都叫抽样调查。

2、按调查登记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连续调查】:是为了观察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的数量变化,他要求随着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连续不断的进行调查登记。

【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通常是一年以上)所做的调查,一般是对总体现象在一定时点上的状态进行研究。

3、按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分为(统计报表调查)和(专门调查)。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表示要求,自下而上的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调查方式。

【专门调查】:是为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某种情况或某项问题而专门组织的调查。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

4、按调查方法不同: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采访调查)、(问卷调查)。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

1、确定调查目的和任务:

2、明确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调查对象】:即统计总体,是根据调查目的而进行调查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即总体单位,是调查对象所包含的具体单位,是进行调查的标志承担者。

例如:采集某中学招生人数的数据:调查对象是某市所有中学;调查单位某市的每一个中学。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调查目的的不同,二者可以互相变换。

【报告单位】:即填报单位,即由谁负责回答或填报调查所规定的各项问题的单位。

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例如: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每一个工业企业既是调查单位,也是报告单位。

工业企业设备使用情况调查:每一台设备是调查单位,每一工业企业是报告单位。

3、制定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调查项目】:是指准备向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内容,包括需要登记的调查单位标志和有关情况。

例如:人口普查调查项目:每个人的性别、年龄、民族等。

调查项目是依附于调查单位的统计标志,其标志表现就是统计调查所得的各项数据资料。

【调查表】:将调查项目按一定顺序排列在表格上,一般又表头、表体、表脚组成。

调查表又单一表(卡片式)和一览表(许多调查单位和项目登记在一张表上)两种。

4、选择调查方式和方法

5、规定调查地点、时间、组织实施计划

【调查时间】:是调查资料的所属时间。

如果是调查的是时期现象,调查时间是资料所反映的起始时间。

如果是调查的是时点现象,调查时间是统一的标准时间。

如:第六次人口普查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调查期限】:是进行整个调查工作的完成时间,包括采集数据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时间。

例如:某公司要求所属企业在2005年一月底上报2004年产值,则调查时间是2004年一年,调查期限是1个月。

某公司要求所属企业在2005年1月10日上报2004年产成品库存资料,则调查时间是标准时间2004年12月31日,调查期限是10天。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式

1、【定期的统计报表】:是我国统计工作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的逐级)

按照统一要求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一种报告制度。

统计报表的分类:

A按调查范围不同:全面统计报表和非全面统计报表。(我国大多采用全面统计报表)

B按反映内容不同:基本报表和业务报表。

C按周期长短不同:日报、旬报、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

D按填报单位不同: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统计报表特点:统一性、全面性、定期性、制度性。

2、【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的现象的总量。是一次性的,全面性的,

周期性的。

普查的组织方式:一是组织专门的普查机构(人口普查);

二是由被调查单位填报(物资库存普查)。

普查应遵守以下几点:

一、确定普查的标准时间。

二、统一规定完成普查的期限。普查的登记工作应应整个普查范围内同时进行,以保证普查资料的时效性、准确性,避免资料的搜集工作拖得太久,

三、统一规定普查的项目和指标。同类普查的内容和时间在历次普查中应尽可能保持连贯性。

3、【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性调查,它是对所要调查的总体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重点调查能以较少的投入较快的速度取得某些现象主要指标的基本情况或变动趋势。重点单位是占总体单位较小,但标准值占总体标志总量比重较大,能反映总体比重总量的基本情况。

例如:要了解全国钢铁产量,只要调查宝钢、鞍钢等十几个大型钢铁企业,虽然数量上占全国钢铁企业较小,但产量却占全国产量绝大部分。

4、【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调查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用以推算总体参数的调查方式。

抽样调查的应用范围:

A对一些不能进行全面调查的现象,必须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取得资料

B对一些难于进行全面调查而又必须取得全面调查的社会现象。

C对一些不需要全面调查的社会现象。

D对普查等全面调查资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可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不足之处:只能提供宏观数据或某些围观数据,不能提供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所需要的某些数据。

5、【典型调查】:是一种分全面调查,它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的调查。这种调查由于受到有意识地选出若干代表性的单位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受人们主观认识上的影响。

典型调查既可以搜集数字资料,又可以搜集不可以用数字反映的实际情况。

分类:“解剖麻雀”式的典型调查(调查单位差异较小)和“划类选典”式的典型调查(差异较大,将调查总体划分若干类别,再从每类选取典型)。

6、【结合运用】:《统计法》规定,统计调查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以必要的统计报表、重点调查、

综合分析等为补充,搜集整理基本统计资料。

第四节统计资料的搜集方法

一、初级资料搜集方法

1、统计资料的搜集方法:统计调查包括搜集原始资料和搜集次级资料,次级资料来源于原始资料。

2、【原始资料】:指向调查单位搜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这些个体资料需要通过汇总、整理形成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

它是统计活动所取得的初级统计资料,是原始的统计信息。

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最初的直接的数字或文字记载。

3、初级资料搜集方法: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和互联网访问法(CA TI)、面谈访问法分入户访问法和街上拦截访问法。

二、次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次级资料】:是已经经过加工整理的资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总体现象。是经过加工整理的二手资料。

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

1、原始记录。是按照统计、会计和业务三种核算的要求,通过一定的表格形式,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所作的最初性、直接性的数字或文字记载。它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记载或证明。

2、统计台帐的特点和分类,

【统计台帐】:是根据编制统计报表、满足经营管理需要而设置,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登记、汇总或积累资料的账册。

特点:按照时间的顺序对统计资料进行的登记。随着时间的进程不断循序地汇总或积累资料。

统计台帐一般分为进度台帐和历史台帐。在企业,厂部、车间、班组都负担有分级管理的责任。

3、【企业的内部报表】:是指为满足企业各级领导和业务指挥生产、管理企业和填制国家统计报表的需要而设立企业内部统计报表。

四、统计资料报送的形式:

1、传统的报送方式,包括邮寄报送、电话报送、磁介质报送等方式。

2、计算机数据处理和远程传输。

3、其他报送方式。

第五节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1、【统计调查误差】:是指调查所得的统计数据与调查总体真值的差别。

2、统计调查误差分为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登记误差】:是由于调查过程中各个有关环节上的工作不准确而产生的误差。

【代表性误差】:是指用部分总体单位的指标估计总体指标时,估计结果同总体实际指标之间的差别。

二、控制统计误差的途径

1、控制登记误差的方法:

(1)要制定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案,使调查人员或填报人员能够明确执行,不致产生误解。

(2),要抓好调查方案的贯彻执行工作。

控制代表性误差的方法:在抽样调查中,要严格遵守随机原则,通过调查样本容量、改进抽样调查的组织形式等,从而达到控制代表性误差的目的。

2、控制代表性误差

一、补充

1、统计测量的层次主要有四种,即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2、普查与统计报表均为全面调查,两者能否相互替代?为什么?

两者不能互相替代。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调查,普查往往涉及面广,调查项目多,组织难度较大,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不宜经常采用。

统计报表是经常性调查,调查项目少,可以及时掌握经常变化基本数据的经济情况,利用现有的行政隶属关系比较容易实施。所以它们不能相互替代。

二、实务题

某家用电器生产厂家想通过市场调查了解以下问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及满意程度。(1)你认为这项调查采取哪种调查方式比较合适?

(2)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

(3)本次拟调查对象630人,问若回收率为70%,有效率为90%,则调查数量是多少份?

答:(1)采用抽样调查方式比较合适。

(2)调查问卷的要求:有说明词、被调查者基本情况、主题问句、作业记录等内容。其中调查对象为某地区的居民家庭,调查主题问句中要涉及到企业产品的知名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评价及满意程度等内容。

(3)调查数量=调查对象/(回收率*有效率)=630/(70%*90%)=1000人。

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一节统计质量的内容好方法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任务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与要求,对调查所取得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汇总,使之系统化、条理化、从而得到反映总体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

1、设计统计整理方案,明确规定统计分组的方法和设置汇总的统计指标。

2、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与检查,主要是审核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真实性(是审核的关键和重点)。包括汇总前的审核和汇总后的审核。如果发现被调查单位的资料不齐全或有差错,要及时查询订正。注意:对整理正确性的审核式采用逻辑检查(原始资料的内容是否合理,被调查项目之间有无矛盾)和计算检查(数字差错、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口径、计算范围、计量单位)的方法进行。

3、对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汇总,并按调查和分析目的的要求进行各种分组,汇总出各组单位数和各项指标的总数。

统计整理汇总的组织形式:

逐级汇总(分级汇总)、集中汇总(超级汇总)、综合汇总(如:人口普查)。

统计整理的汇总技术:

A手工汇总:画记法、过录法、折叠法、卡片法。

B计算机汇总:

步骤(1)编制程序(2)编码(3)数据录入(4)数据编辑(5)计算与制表。

整个汇总工作成败的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1)做好登记与审查工作。(2)控制录入质量(3)利用计算机进行审查。

(4)将汇总的结果编制成统计表与分析表,以便进一步分析和应用。

(5)对统计资料进行系统积累。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

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是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图表。

第二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1、【统计分组】:根据研究的任务和对象的特点,按照某种分组标志将统计总体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组成部分。按某一标志分组的结果,表现出组内同质性和组间差异性

2、统计分组应注意三点:(1)对象是总体;(2)应有分组标志;(3)对总体总体而言是“分”,对总体单位而言是“合”。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1、发现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规律。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各种类型。

2、分析总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结构情况。

3、揭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三、统计分组的方法

1、统计分组的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2、选择分组标志的原则:

(1)应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要选用能反映事物本质或主要特征的标志。

(3)要根据现象所处的历史条件及经济条件来选择标志。

3、统计分组的方法:

(1)按分组标志的特征不同,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按品质标志分组就是反映事物的属性、性质的标志分组,它可以将总体单位划分为若干类型。

按数量标志分组是用事物数量的多少作为标志来进行分组。

(2)按采用的分组标志的多少不同,分为(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

(3)按主要标志与辅助标志分组

四、统计分组体系

【统计分组体系】:是根据统计分组的要求,对同一总计进行多种不同分组而形成的体系。

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将总体按一个标志分组称为【简单分组】。将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独立的简单分组,就形成【平行分组】体系。

平行分组体系的特点是:每一个分组固定一个分组标志的差异,以反映总体内部的分布情况,所有分组都是独立进行的,各分组之间是平行并列的关系。

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对同一总体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重叠起来进行分组,叫【复合分组】。多个复合分组组成的分组体系就是【复合分组体系】。

五、统计工作中常用的统计分组

1、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分组。

2、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

3、按单位隶属关系分组。

4、按地区分组。

第三节次数分布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1、【次数分布】:将按某一标志进行分组后的总体再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归并排列,形成总体单位数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次数分布、分配数列或变量分布、统计分布。

2、分配数列一般又两个构成要素:各组名称(变量值)和各组的次数

(1)统计分组后的各组。

(2)是总体单位在各组的分配次数,又叫频数(权数)。【频数】:是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也称次数。频数实际上是各组标志值的加权,用以衡量各组作用的大小。

【频率】:各组次数占总次数之比成为比重,又叫频率。

各组频率大于0,频率之和等于1。频数越小,则该组的标志值所起的作用越小。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1、根据分组标志特征不同:分为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P33

2、数列标志的变化范围和总体单位数的分配情况不同:分为(单项式变量数列)和(组距式变量数列)。

单项式变量数列:适用于离散型变量,且变动值变动范围较小,总体又比较小的情况下。

组距式变量数列:

3、次数分布的种类:

(1)根据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2)按照变量是否离散变量或连续变量,变量数列又可分为(离散变量数列)和(连续变量数列)。

连续变量数列,一般是组距式的,每个组包含若干变量值;

对于离散变量数列,如果变量值数目不多,可编成【单项式本来数列】,即以一个变量值作为一个组(或每个组只包含一个变量值),如果变量值很多,应编制【成组距式变量数列】。

在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要素:

A组距与组数。

【组距】:是指每个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组距等于上限或下限之差。

即:组距=上限-下限。全距=最大值-最小值

一般把最大值叫该组的【上限】,最小值叫该组的【下限】。

组距数列中,在组数一定的情况下,组距大小与组数的多少成反比,与全距的大小成正比。

B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距数列】;

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异距数列】(或不等距数列)。

对于标志值的变动幅度在各组之间相等的分组,即为等距分组,否则为不等距分组。

要准确地反映异距数列的实际分布情况,必须计算次数密度。

C组限与组中值。

【组限】:是指每个组的两端标志值

【下限】:每一组的起点值或最小值

【上限】:每一组的终点值或最大值

【组中值】:每个组上限与下限的中点值叫,

即:组中值=(上限+下限)÷2。

组中值的假定性是指假定各单位变量在本范围内均匀分布。

D划分组限时,相邻组的上下限可以不重叠,也可以重叠。

在后一种情况,与上限相等的标志值应该计入一组,即“上限不在组内”。

首组开口组的下限=首组上限—邻组组距

末组开口组的上限=末组下限+邻组组距

首组开口组的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开口组的组中值=末组上限+邻组组距÷2

三、次数分布的编制

1、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1)将所有变量值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2)分别汇总出每一变量值所对应的数量。

2、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的步骤:

(1)将原始数据按大小排列

(2)确定组数或组距:组数的多少与组距成反比。为方便计算,组距宜采用5、10、100等整数。

(3)确定组限和组限的方法:

A若变量分布比较均匀,则使用等距数列,若变量分布不均匀,则使用异距数列。

当变量值有极值时,应使用开口式组距数列,无极值时,应使用闭口式组距数列。

B一般情况下,第一组下限应小于变量值中的最小值,最末组上限应大于变量值的最大值。

C划分连续变量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重叠,各组间不存在变量值的间断,因此这里划分才能避免总体单位出现遗漏。

D划分离散变量时,相邻组的组限可以间断(不重叠),因此变量值只能用整数表示。但在统计工作中,避免组距和组中值计算麻烦,对离散变量也可以采用重叠分组。

注:当一个变量值既是一个组的上限,又是一个组下限是,应归并在下限的哪一组。

四、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

1、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列表法)和(图示法)。

2、图示法形式:(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饼图)。

五、正太分布

【正太分布】:次数分布是统计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其中,以标志变量的平均值为中心,沿对称轴向两边发展,越接近中心,分配的次数越多,离中心越远,分配的次数越少,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钟形分布曲线,叫正态分布或钟形分布。第五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和作用

1、【统计表】:是应用得最广泛的形式,它以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的表格来表现统计资料。

广义上统计表包括统计工作各个阶段中所用的一切表格;

狭义上的统计表则是指统计整理与分布研究阶段所使用的表格。

2、统计表是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形式,它的主要作用有:

(1)阅读方面,一目了然。比较直观,可在短时间内给人以明确的概念;

(2)通过合理、科学地排列统计资料,便于读者进行对照比较,从而发现现象之间的规律;

(3)便于汇总和审查;便于计算和分析。

二、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

三、统计表分类:

按作用不同分类:1、调查表;2、汇总表或整理表;3、分析表。

按主词加工方法不同分类:1、简单表2、简单分组表3、复合分组表。

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二、补充

1、次数分布的主要类型有:钟形分布、U形分布、J型分布(正J型曲线和反J型曲线)。

例如:一定条件下,人的身高与体重的分布服从正J型分布。

三.计算题

对连续变量分组,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0。已知相邻组的组中值为175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都少?

解:末组开口组的组中值=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2000+(2000-1750)=2000+250=2250。

第四章统计指标

第一节统计指标和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的涵义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和作用

三、统计指标的种类

1、按指标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外延指标)和质量(内涵指标)指标。

【数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指标,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它用绝对数的形式表示,并有计量单位。数量指标又称为总量指标,可表现为总体单位总量,也可表现为总体标志总量。

【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表示。

/2、统计指标按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标志变异指标四类,分别反映的是规模、水平、结构、比例、集中分散程度等数量特征。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发展的结果。是数据外延规模的绝对量数值,表明现象大小、多少的总量。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相比较的结果。

平均指标是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是表明总体各个单位标志值的差异程度(离散程度)的指标。

3、统计指标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分类:

按指标的时间标准不同可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按指标的报告次序和准确性不同可分为预计指标和终期指标;

按指标的用途不同可分为观察指标和考核指标。

四、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节总量指标

一、资料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1、【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表明现象总体发展的结果。是数据外延规模的绝对量数值,表明现象大小、多少的总量,也叫统计绝对数。

总量指标是统计的基础数据,是人们从数量上认识事物的起点。

进行总量指标统计时:注意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和界定现象范围。

例如:人口数、土地面积、粮食产量、GDP。

2、总量指标的特点:

其数值随所研究总体范围的大小而呈同方向变化,是说明总体范围大小的绝对数量。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分为总体单位总量指标和总体标志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指标】:是总体单位数的总和,它说明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即频数)

总体单位总量(频数)是唯一的,总体内标志总量不是唯一的,如工人日产总量、工资总额都是。2、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1)【时期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段时期内累计规模的总量指标,是流量指标。

如:国内生产总值、货币流通量、工资总额、利息支出(收入)总额。

(2)【时点指标】是反映总体在某一时刻状态上规模的总量指标,是存量指标。

如:人口数、土地面积、存款(货款)余额、商品库存数。

(3)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在于:

A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成正比,时间越长,时期指标数值越大,反之则越小;

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无直接关系。

B时期指标的各期数值可以相加表示现象在更长时期内发生的总量;

时点指标的数值不能相加,因为相加的数值没有实际意义。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1、实物单位

2、价值单位

3、劳动时间单位

四、总量指标的计算原则

第三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

1、【相对指标】:就是应用对比的方法,将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加以对比计算的一种比值。

计算相对指标是应注意分子分母的可比性

2、指标对比方法:指标相减的差额对比或指标相除的相对数值对比,后者是相对指标。

基本公式:统计相对指标=比数/基数

3、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无名数和有名数。

【无名数】:是抽象化的数值。多以系数(1为基数)、倍数、成数(10为基数)、百分数(100为基数)、千分数(1000为基数,如人口出生率)。

【有名数】:主要用来表示强度相对指标的数值。表明物体的密度、强度和普遍程度。由于使用双重计量单位表示,又称复名数。

如:人口密度为人/平方千米。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依据研究的目的和对比标准不同):

1、相对指标的种类

(1)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公式: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任务数*100%

计划指标的表现形式有3种: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

A依据绝对数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的计算和计划执行进度的计算。

B依据相对数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对比法和差额法。如增长率和降低率的计算。

C依据平均数计算计划完成相对指标:

D长期计划完成情况检查:国民经济5年或10年的计划完成程度考核。分水平法和累积法。

水平法:即5年计划中只规定计划期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

累积法:5年累积后完成是工作量或应达到的水平。

(2)结构相对指标:是利用统计分组法,将现象区分为不同性质的各部分,以部分数值与总体数值对比得到的比重或比率,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状况的综合指标。如:产业结构。

公式:结构相对指标=总体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100%

各部分比重之和必须为100%或1。分子分母不能颠倒。

(3)比例相对指标

公式: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数值

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都可以,分子分母可以互换。

例:某地某年第一、二、三产业GDP分别为367.3亿元、492.2亿元、687.5亿元,那么该地这一年三大产业GDP的比例相对数是367.3:492.2:687.5=1:1.32:1.83

(4)比较相对指标:表明同一时期(时点)同类现象在不同地区、部门、单位之间的对比,是用来明同类事物在不同空间条件下数列对比关系的综合指标。

公式:比较相对指标=某条件下的某类指标数值/另一条件下的同类指标数值

可以用百分比、系数或倍数表示。分子分母可互换。

(5)强度相对指标:用来说明两个有联系的不同事物在数量对比上的强度、密度和普遍程度。

公式:强度相对指标=某一现象数值/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现象数值

分子分母可以互换,因此有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种。

(6)动态相对指标:同类现象在不同时期的指标数值对比,用以反映现象总体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程度,也称发展速度。

公式: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

2、相对指标的计算原则:

(1)正确选择对比的基数(2)保持2个对比指标的可比性

(3)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结合应用(4)各种相对指标的结合运用。

第四节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

1、【平均指标】:是将一个总体内各个单位在某个数量标志上的差异抽象化,以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其实质是变量的

集中值或中心值,可以把他们成为变量代表值。

平均指标具有两个基本特点:

一是它是一个一般水平的代表值,代表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一般水平。它代表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集中趋势。

二是它是总体个单位标志值的具体差异抽象化的结果,把总体各个单位某一标志数值的差异抵消掉,而反映总体的综合特征。

2、平均指标的作用:

(1)可以消除因总体规模不同而带来的总体数量差异,从而使不同规模的总体具有可比性。

(2)可以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趋势。

(3)可以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4)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推断和预测。

(5)对总量指标进行补充说明。

3、平均指标的分类:

(1)根据总体标志值计算的: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2)根据标准值所处位置决定的:中位数、众数。

二、算数平均数

算数平均数:总体变量值总量/总体频数总量

注意:算数平均数对极端值反映灵敏,易受极两侧端值的影响。

1、原始数据计算法(简单算数平均数):

公式:算数平均数x=(x1+ x2+……+ x n)/n=Σx/n

2、分组数据计算法(加权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是在总体经过分组形成变量数列(包括单项数列和组据数列),有变量值和次数的情况下,将各组变量值分别与其次数相乘后加总求得标志总量,再除以总体单位数(即次数总和)而求得的数值。是变量总值与总频数之比。

公式:

其中x为加权算数平均数,x为各组变量值,f为各组变量值出现的次数,即频数。

注意:(1)加权算数平均数x总是趋向于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变量值。

(2)权数不仅可以用绝对数表示(即频数f),也可以用相对数表示(即频率或比重f/Σf)。

公式:

用频率作权数,更能直观的表明权数对平均数的影响。若在一个变量数列中,各组频数均增加一倍,频率仍不变,

则平均数也不变,

(2)组距数列的加权算数平均数计算方法:先计算各组的组中值,用组中值代表变量x,用频数f或频率

f/Σf作为权数,带入公式。

(3)组中值的计算:

闭口组:组中值=(上限+下限)/2

开口组:首组组中值=上限-相邻组组距/2

磨组组中值=下限+相邻组组距/2

(5)权数:在加权算数平均数中,将各组的单位数成为权数。各组标志值的单位数的大小有权衡轻重的作用,用权数乘以各组标志值叫加权。

平均数是大小受权数最多的组的标志值越小虽大,受权数虽少的组的标志值越小最小。

(6)加权算数平均数的大小既受各组标志值大小影响,又受各组次数多少影响。

3、算数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

(1)说明是意义不同:算数平均数说明某一现象的一般水平;强度相对数说明强度。密度、普遍程度。

(2)分子分母所属总体各项不同:算数平均数分子分母必须在同一总体。

(3)分子分母数值是否存在汇总关系不同:算数平均数的分子(总体标志总量)是由分母(总体单位)的标志值汇总而来的,分子分母一一对应。这是二者区别的关键之处。

三、调和平均数

1、调和平均数:是标志值倒数的算数平均数的倒数,又称为倒数平均数。是算数平均数的变形,二者没有本质区别。

2、调和平均数的特点:

3、调和平均数是由所有变量值计算来的,一次易受极端值影响。当数列中呈明显偏态时,调和平均数的代表性也会受到影响。

4、分母为0时无意义。因此当数列中有一个数值为0,则调和平均数无法计算。

四、几何平均数

1、【几何平均数】:是n个变量值的连乘积的n此方根。

公式:

其中:为几何平均数;x为各个变量值;n为变量值的个数。

一般有以下几种:

(1)连续生产的产品合格率

(注意:计算平均废品率时,不能直接计算,一定要把废品率推算为合格率,通过求出平均合格率后得出平均废

品率)

(2)连续销售的本利率

(3)连续储蓄的本息率

(4)连续比较(环比)的发展速度

2、平均指标应用的注意事项:

(1)只能在同质总体中才能计算。

(2)用组平均数补充说明总平均数:因为总平均指标掩盖了各组单位由于结构不同导致的组平均水平的不同。

(3)用分配数列和典型个体补充说明总平均指标。

五、标志变异指标

1、【标志变异指标】:是反映变量的离散状况,即离散范围和离散程度的指标。它与集中趋势(平均指标)相辅相成,是共同反映变量分布规律性的一对对立统一的数量代表值。从特征上看:

(1)二者都是代表值。平均指标代表现象的一般水平;变异指标代表现象差异水平。

(2)二者对变异的差异的处理不同。平均指标将差异抽象化;变异指标是要反映差异。

2、变异指标的作用:

(1)变异指标可以测定平均指标代表性的高低。变量值之间的差别越大,变异指标就越大,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低;反之,变量值之间的差别越小,变异指标就越小,平均指标代表性越高。

(2)变异指标可以衡量总体现象发展过程中的均衡性和稳定性。可以说变异指标越小,现象发展的就越均衡和稳定。

(3)变异指标在抽样调查中有重要作用。

3、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

(1)全距(极差)(2)平均差(方差)(3)标准差(均方差)(4)标准差系数(离散系数)

4、【全距(极差)】:是总体中单位标志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距,说明标志值变动的最大范围。能反映变量的离散程度。

公式:全距R=最大变量值-最小变量值

组距数列公式:全距R=最高值组上限值-最低值组下限值

注意:(1)极差值越小,变量值离散程度越小,变量值比较集中,平均指标代表性较大。

(2)极差对极端值反应敏感,在误差监测与控制中重要应用。

5、【平均差(方差)】: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与平均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离差】:是总体各单位的每一种变量值与平均数之差(x-x)。

离差有正离差和负离差之分,而且正离差之和等于负离差之和,正负离差相抵消后等于0,即Σ(x-x)=0 。为避免抵消,可取离差的平方值(x-x)2,最后,用离差平方值之和,Σ(x-x)2除以项数n或总频数f,则求得方差。

P73

公式两种:①

6、【标准差(均方差)】:是总体各单位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即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数方根。

计算公式:①

7、标准差系数:是利用反映某种现象变量分布状况的标准差除以平均指标来表明每单位平均指标的离散程度,用百分数表示。

公式:

注:标准差系数越小,离散程度越小,其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大。

二、补充

1、【众数】:是研究总体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众数最适合总体单位的变量值分布相当集中的情况,尤其在变量数列中两极端值差(全距)很大的情况下,采用众数较好。

注:众数可以是唯一值,也可以有2个(复众数),也可以不存在。

2、【中位数】:是将某一变量的全部数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变量值。中位数是由变量值的位置确定的,因此其结果不受极端值影响,但缺乏敏感性,不能反映大多数数值的变化。

中位数的确定:中点位置=(n+1)/2

如果数列项数为奇数:中位数就是中点位置的变量值

如果数列项数为偶数:中位数就是中点位置相邻两个变量值的中位数。

三、计算

(一)相对指标计算题

1、(计划完成度计算)某年某企业总生产计划为400万元,实际完成410万元,求计划完成程度?绝对差额是多少/

解:总生产计划完成程度=实际完成数/计划规定数*100%=410/400*100%=102.5%

超额完成计划(%)=102.5%-100%=2.5%

绝对差额=410-400=10(万元)

答:该年该企业实际总生产超计划2.5%,从而使生产绝对值增加了10万元。

2、(计划执行进度计算)2004年某商场全年销售计划为1000万元,加入截止第三季度末实际完成740万元,求执行进度?

解:计划执行进度=期初至报告期累计完成数/计划期总数*100%=740/1000*100%=74%

答:计划进度完成74%,还有计划书26要第四季度去完成。

3、(用相对数计算计划完成情况:如计划成本降低率、劳动生产提高率)

(1)(对比法)某企业2004年计划总产出比上年提高8%,实际执行结果比上年提高12%,则该企业总产出计划完成情况如何?解:该企业总产出计划完成(%)=(1+12%)/(1+8%)=103.7%

答:该企业总产出实际比计划超额3.7%

(2)(差额法)同上题

解:12%-8%=4%答:该企业总产出实际比计划超额4%

(3)(对比法)某企业2004年生产某产品,计划单位成本要降低8%,实际降低了9%

则该企业产品单位差计划完成(%)=(1-9%)/(1-8%)=98.91%

该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1.09%,成本节约了1.09%

用差额法计算则该产品单位成本实际比计划多降低1个百分点。

(4)(差额法)某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规定必基期下降3%,实际下降3.5%

则单位成本计划完成程度(%)=100%-(3.5%-3%)=100%-0.5%=99.5%

该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0.5%,成本节约了0.5%

4、(用平均数计算计划完成情况)某企业生产某产品计划每个个人日产量为50件,实际每人日均产量为60件,求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情况?

解:计划劳动生产率计划完成(%)=60/50=120%

答:超额20%完成计划。

5、(长期计划完成情况检查)

(1)(水平法)即5年计划中只规定计划期最后一年应达到的水平。

例:九五期间,某企业规定最后一年某产品产量应达到300万吨,而实际达到了350万吨。

解:某产品产量计划完成(%)=350/300*100%=116.7%答:该产品产量超额16.7%完成计划。

(2)(累积法)5年累计总量完成水平

例:某地区九五期间计划规定基建投资完成520亿元,5年实际累计完成540亿元

解:基建投资计划完成(%)=540/520*100%=103.8%答:超额3.8%完成基建投资计划。

6、(强度相对数)

(1)某地某年钢铁产量226万吨,同年平均人口为1130万人,则

某年某地人均钢铁产量=226万吨/1130万人=226000万千克/1130万人=200(千克/人)

(2)某城市人口为500000人,有各种零售商场、商店共2000个人

该城市零售商业网密度的正指标=2000个/500000=人4(个/千人)

即该城市每千人有4个零售商店为他们服务。

该城市零售商业网密度的逆指标=500000人/2000个=250(人/个)

即该城市每个零售商店为250人服务。

7、(动态相对指标)某商场电动自行车销售量2003年为500辆,2004年为700辆,则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700/500*100%=140%

该商场电动自行车销售量2004年比2003年相对的发展速度为140%

(二)平均指标

1、(简单算数平均数)以某班5名工人为总体,则每一个工人是一个总体单位,每位工人某月奖金分别是:620元、680元、710元、760元、900元,计算平均奖金。

解:x=Σx/n=(620+680+710+760+900)/5=734元

2、(加权算数平均数)

x=Σxf/Σf=850/50=17(件)(按频数)

x= Σ(x * f/Σf)=17(件)(按频率或比重)

(2)组距数列

x=Σxf /Σf=50500/50=1010(件) (按频数)

x=Σ(x * f/Σxf )=1010(件) (按频率或比重)

3、(调和平均数)

x H =Σm / Σ(m/x)=39910/50=798.2(元)

例题24、(几何平均数)三道工序产品合格率分别为:90%、94%、95%。 则平均合格率=90%*94%*95%的开立方=92.97%

例题:投资银行某笔投资的年利率是按复利计算的。25年的年利率分配是:有2年为5%,有5年为6.5%,有6年为8%,有8年为10%,有4年为14%。求平均年利率。(列出公式和算式即可)

P65公式

()()()()()%03.91%141%101%81%5.61%51254

8

6

5

2

=-+?+?+?+?+=平均年利率

(三)标志变异指标 1、(方差和标准差) =

?+?+?+?+?=∑∑=02.022508.01751.01252.0756.025f

f

x

x )(6.19915

.11005.1080095.010010001元=++==∑∑ m X m X H

∑?????=

f

f f

f

f x x x x

G n

3

2

1

n

3

2

1

σ= = =14.14(元)

σ= = =70(元)

2、(标准差系数)某高校教师月平均收入是3000元,标准差为180元;某钢铁厂工人平均产量是15000千克,标准差为1200千克。问那个单位的平均数代表性大?

解:高校月收入的标准差系数:V o=σ/平均数x*100%=180/3000*100%=6%

钢铁厂工人平均产量的标准差系数:V o=σ/平均数x*100%=1200/15000*100%=8%

由于高校标准差系数小于钢铁企业,因此高校教师月平均收入的离散程度小,其平均收入3000代表性大。

重点

由相对数或平均数计算平均数时:如果掌握了基本公式是分母资料,应采用加权算数平均法;如果掌握了基本公式是分子资料,应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法。

例:假定市场上某种商品最多成交价为4.6元/公斤,则每公斤4.6元是:可用来代表这种商品的一般价格;是平均指标值;是众数。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和种类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时间数列】:将同一统计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称为时间数列。时间数列也称为动态数列或时间序列。

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现象所属的时间;一是反映该现象的同一指标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

二、时间数列的作用:

1、具有描述变量值发展变化的过程和状态。

2、可以分析研究变量值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为统计预测和决策提供依据,以便评价过去和现在,安排未来。

三、时间数列的种类(按其排列的统计指标不同分类):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绝对数时间数列);

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

平均指标时间数列(平均数时间数列)。

(一)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1、【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将同一值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叫做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反映是经济现象在个时间达到的总量水平及其发展变化情况。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分类: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按所反映的社会社会经济现象性质分)

时期指标也成为流量,时点指标也称为存量(资产负债表:流量;利润表:存量)

(1)时期数列。当时间数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就称为时期数列。

时期数列的特点:

A时期指标数列中的各个数值可以相加

B时间数列的数值具有时间长度:时期数列中每个数值的大小与时期的长短有直接关系,时间越长,数值越大;时间越短,数值越

小。(除个别数值可能出现负数外)。

C一般采用连续登记办法获得数值。

(2)时点数列。当时间数列中所包含的总量指标都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点(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时,这种总量指标时间数列就称为时点数列。

可分为:连续时性时点数列和间断性时点数列。

时点数列的特点:

A不可加性。(除在不同空间或在计算过程中可以相加外,一般相加无实际意义)

B每个数值只代表某时点的数量,大小与时间间隔和长短无关。

C一般采用间断登记办法获得数值。

(二)相对指标时间数列

【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将同一相对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叫做相对指标时间数列。反映是经济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状态、趋势。

注意: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的各数值时不能相加的。

种类:相对指标有六种,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的种类也有六种。

(三)平均指标时间数列

【平均指标时间数列】:将同一平均指标的数值按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叫做平均指标时间数列。反映的是是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发展趋势。

四、时间数列的特征

1、长期趋势。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相当长时期内呈现出向上发展变化的趋势或向下发展变化的趋势或稳定的水平趋势。

2、季度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年内由于受季节性改变而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动。

3、循环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象围绕长期趋势而呈现的一种波浪性或震荡式的变动,也称周期性变动。

4、不规则变动:是指社会经济现象由于受某些偶然的、不规则的、孤立的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持续时间很短、无一定规则分辨不出是什么形式的变动。

五、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基本原则:保证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具有可比性是编制时间数列应遵受的基本原则。

1、时间长短应统一

2、总体范围应一致

3、指标的经济涵义应该一致

4、指标数值的计算方法应该一致

5、计算价格和计量单位应该一致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动态分析指标分两类: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和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增长量、平均增长量。

一、发展水平

1、【发展水平】:在时间数列中,每个变量值叫做发展水平或时间数列水平。

既可以用总量指标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指标表示、也可以用平均指标表示。用a表示。

【最初水平】:时间数列中的第一个指标。用a0表示。【最末水平】:时间数列中的最后一个指标。用a n表示。其余各指标是【中间水平】。在动态分析中,将所研究的那一期的指标数值叫做【报告期水平】或计算期水平,将用来比较的基础时间的指标数值成为【基期水平】。发展水平在文字使用上一般用“增加到”“增加为”“”降低到“降低为”。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一)【平均发展水平】:是对时间数列中不同时间单位上的发展水平计算的平均数。表明整个发展过程中发展变动的一般水平,又称序时平均数或动态平均数。用表示

平均发展水平与第四章的一般平均数一样,抽象了现象的数量差异,概括的反应了现象的一般水平,但也有区别:

平均发展水平是从动态上(不同时间)反应现象的一般水平,一般平均数是从静态(同一时间)的角度反应的一般水平。(二).、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1、由总量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序时平均数):

(1)由时期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因为时期数列的各项数值可相加,因此,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即:序时数列(平均发展水平)=数列中各项观察数值之和/项数

公式:

月平均利税额=∑a/n=45(万元)

(2)由时点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因不能相加,是以假定相邻时点现象均匀变动为条件,分别对连续时点数列和间断时点数列运用不同方法计算。)

根据联系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A如果时点数列的各指标数值时逐日记录,并且是逐日排列,则称为【连续时点数列】。

即:序时平均数=数列中每天的指标值之和/统计天数

公式:

例题1:某校某专业选修课周一至周五内学生出勤情况日下:145、136、142、142、140人

解:这是一个间隔相等的连续时点数列,应采用简单算数平均法计算。

序时平均数=∑a/n=(145+136+142+142+140)/5=141(人)

B如果时点资料不是逐日变动,可以在发生变动时加以登记,则采用以每次变动持续的间隔时间长短作为权数的加权算数平均法。

公式:

根据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这种间隔时间进行记录所形成的时间数列成为【间断时点数列】,例如人口数、资产存量。一般只统计期初数或期末数。

注意:根据间断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是假设在相邻时点之间的变动是均匀的,实际上现象的变动不可能是均匀的,因此,计算结果只能是近似值。为了结果尽量反映实际情况,间断时点数列的间隔不易过长,以缩小误差。

A由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当每个一定时期或周期进行登记获得各个指标数值时在间隔相等的期初或期末资料,在计算序时平均数是有一个前提条件:假设指标数值在两个相邻时点间是匀速变动的。

计算步骤:第一步是将指标数值的期初数和期末数相加,除以2,即是本期的序时平均数。

第二步是将各段时期的序时平均数相加,除以时期数,即是整个时期的序时平均数。

1月的平均人数=(124+126)/2=125(人)

2、3、4、5、6月分别为125.123.124.127.126人。

上半年月平均人数=(125+125+123+124+127+126)/6=125(人)P89

可导出简洁公式:

用符号代替:

则一般公式为:此公式称为“首末折半法”

注意:该公式只适用于各时点之间间隔相等的情况。

根据以上公式,则该企业上半年平均月固定资产额为:

B由间隔不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要以各点间隔时间长度为权数,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序时平均数。

公式:

2、由相对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公式:序时平均数=分子数列的序时平均数/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用符号表示:

其中:为相对指标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为分子数列的序时平均数,为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分子分母都是时期数:

公式:

分子分母都是时点数:

如果分子分母都是时点数。并且各时点间隔相等:用首末折半法

如果分子分母各时点间隔不等:用加权平均法

分子式时期数、分母是时点数:

分子按公式=∑a/n计算;分母是间隔相等的时点按首末折半法计算

3、由平均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序时平均数=分子数列的序时平均数/分母数列的序时平均数

公式:

三、增长量

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1、逐期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前期水平

2、累计增长量=报告期水平-固定基期水平

3、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个关系:

A累计增长量=各期逐期增长量之和

B逐期增长量=相邻两个累计增长量之差

四、平均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00%

1、定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固定基期水平

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因此也叫“总速度”。

2、环比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前一期水平

表明这种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如果计算的单位时期为一年,这个指标也称为“年速度”。

3、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A定基发展速度=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B环比发展速度=相邻时期的定基发展速度之商

二、增长速度

公式: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1

=发展速度-1

增长速度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

(1)环比增长速度=逐期增长量/前一期水平=环比发展速度-1(或100%)

(2)定基增长速度=累计增长量/固定基期水平=定基发展速度-1(或100%)

注:两个增长速度是发展速度的派生,定基增长速度不等于环比增长速度连乘积。要求定基增长速度,先用环比增长速度+1,还原成环比发展速度,再连乘得到定基发展速度,再-1记得定基增长速度。

三、平均发展速度(也是序时平均数)

1、几何平均法(水平法):

公式:

注:3个公式实质是一样的,可根据已知条件选用。

2、方程式法(累积法):

公式:

四、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或100%)

五、增长1%的绝对值

增长1%的绝对值:即前一期水平的1%

增长1%的绝对值=逐期增长量/环比增长速度*1%=前一期水平/100

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和种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1、【统计指数】:可简称指数,是指某一经济现象在某一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指数是表明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1)广义:凡是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对比关系的相对数。

(2)狭义:用来反映多种现象,不能直接相加对比的复杂总体综合变动的动态相对数。

2、统计指数中常见的一些符号:

K为个体指数,K为总指数,q为数量指标,p为质量指标,下脚标1为报告期,0为基期,n为不变期。如:q1为报告期数量指标,q0为基期数量指标,p1为报告期的质量指标,p0为基期的质量指标。

二、统计指数的种类

1、按其反映对象的范围不同分类:个体指数、总指数、类(组)指数。

(1)【个体指数】:反映个别现象变动的相对数,也称单位指数。

如:个别产品产量,价格指数,个别商品的销售量和销售价格指数。

公式:个体指数K=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

数量指标个体指数K q= q1/ q0质量指标个体指数K p= p1/ p0

(2)【总指数】:是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

如:多种商品销售指数、工业总产量指数、零售物价指数、单位成本总指数。

计算方法:综合指数和平均数指数

(3)【类(组)指数】:说明不同种类现象总变动中某一部分现象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如:零售物价指数中分食品类、衣着类、日用杂品类、文化娱乐类、书报杂志类、医药用品类、燃料类等各类水平价格指数。

2、按其所表明指标的性质不同分类:数量指标指数、质量指标指数。

(1)【数量指标指数】:根据数量指标计算的,反映经济现象规模和总水平变动程度的指数。

分类:数量指标个体指数和数量指标总指数。

如:工业产品产量指数、水平销售指数、货运量指数。

(2)【质量指标指数】:根据质量指标计算的,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平均数)、工作质量等变化情况的指数。

分类:质量指标个体指数和质量指标总指数。

如:产品成本指数、物价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

3、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1)【动态指数(时间性指数)】:是反映现象数量方面在时间上的变动程度。

分类: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2)【静态指数(区域性指数)】:是反映同类现象的数量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空间(地方和单位等)的差异程度。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1、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4、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第二节总指数及其编制办法

一、综合指数的编制办法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

1、【综合指数】:是由两个总量指标对比而形成的指数。综合指数是总指数的表现形式。

凡是一个总量指标可以分级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因素指标时,将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因素指标固定相邻,仅观察其中一个以上指标的变动程度。

2、分类: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二)编制综合指数(计算)

(三)数量指标众数和资料指标众数的编制方法

二、平均指数及其编制办法

(一)平均指数的概念

平均指数:是编制总指数的另一种常用的形式,它是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通过对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的总指数。分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两种。

(二)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三)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在解决复杂总体不能直接同度量问题上,二者思想不同。

综合指数是指通过引进同度量因素,先计算出总体总量,然后进行对比,即“先综合,后对比。”而平均指数是在个体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总指数,即“先对比,后平均”。所谓“先对比”是指先通过对比计算个体指数:k q=q1 / q0或k p=p1 / p0;;所谓“后平均”则是将个体指数赋予适当的权数q1 q0或p1 p0,加以平均得到总指数。

2、运用资料的条件不同

综合指数需要研究总体的全面资料,对起综合作业的同度量因素的资料要求也比较严格,一般应采用与指数化指标有明确经济联系的指标,且应有一一对应的全面实际资料,而平均指数则既适用于全面的资料,也适用于非全面的资料。例如,根据一部分代表规格品的价格资料,使可用平均指数形式计算价格总指数。对于起综合作用的权数资料,只要在正确评价各要素重要性的前提下,对资料的要求比较灵活,不一定要全面。

3、在经济分析中的作用有区别

综合指数的资料是总体的有明确经济内容的总量指标,因此,总指数除可表明复杂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外,还可以从指数化指标变动的绝对效果上进行因素分析。平均指数除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加以应用外,一般只能通过总指数表明复杂总体的变动方向和程度,而不能用于对现象进行因素分析。

联系:平均指数和综合指数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在一定的权数条件下,两类指数间有转换关系,由于这种关系的存在,当掌握的资料不能直接用综合指数形式计算时,则可用它转换的平均指数形式计算。这种条件下的平均指数和与其对应的综合指数具有完全相同的经济意义和计算结果。

指数体系:从狭义上讲,指数体系是指经济上具有一定联系,且具有一定的数量对等关系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

体。

第三节指标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指数体系的作用:

1、可以进行指数间的互相推算。

2、可以测定各因素的变动对总变动的影响,进行因素分析

二、指标因素分析法

第四节几种常见的统计指数

一、节目消费间隔指数CPI二、国房景气指数三、消费者信心指数四、企业家信心指数(宏观经济景气指数)

五、股价指数

第八章统计分析基础知识

第一节什么是统计分析

一、统计分析的概念

【统计分析】是指从一定的目的出发,根据统计调查整理所掌握的大量数据及相关资料,运用统计所特有的方法,对客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透过现象的数量表现来揭示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认识活动。

统计分析是整个统计活动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统计活动一个及其重要的阶段,是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延续和深化。

根据统计分析的目的、作用以及所涉及问题的层次和范围的不同,统计分析可以表现为微观分析、宏观分析、专题分析、综合分析、监测分析、评价分析和预测分析等各种不同的种类。

二、统计分析的特点

1.数据性:表现在统计分析是通过观察、分析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认识经济现象的变化规律2.目的性:表现在统计分析是为一定对象服务的,研究分析的目的性、针对性越强,质量越高,作用越大。

3.时效性:这是保证统计分析价值的重要条件

三、企业统计分析的作用

1.统计分析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依据2.统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3.统计分析是提高统计人员综合水平的途径

四、统计分析的程序

统计分析一般需要经过如下程序:

1.确定分析课题2.拟定分析提纲3.搜集、整理统计资料4.编制统计分析表5.进行系统分析6.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第二节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对比分析法、比例分析法、速度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弹性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综合评价分析法等。

(一)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又名比较分析法。它是通过实际数与基数的对比来揭示实际数与基数之间的差异的一种分析方法。

例如:历史最高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同比上升(下降),完成计划百分比等

(二)比例分析法

比例分析法又名“比率分析法”,是用倍数或百分比表示的分数式,即通过计算相关指标之间的相对比值,来揭示和对比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事物的水平和效益的好坏,或分析部分和整体之间比例关系的分析方法。

例如:通常的财务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

(三)速度分析法

速度分析法是考察事物指标增长速度的一种分析方法。

(四)动态分析法

动态分析法是以事物所显现出来的数量特征为标准,判断研究对象是否符合正常发展趋势的要求,探求其偏离正常发展趋势的原因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注意:历史数据的可比性,计量单位及计算口径一致。

(五)弹性分析法

弹性分析法是利用弹性系数来考察因某一自变量变动,而引起相应因变量变动程度的统计分析方法。

注意:两个变量之间关系越密切,相应的弹性系数就越大;反之越小。

(六)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用来考察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某种事物,在其总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分类:1、差额分析法:如果各项因素与某项指标关系是加或减的关系时,用差额分析法。

2、连环替代分析法:如果各项因素与某项指标关系是相乘关系时,用连环替代分析法。

(七)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分析一个经济变量与另一个经济变量之间相关关系,也就是其数量依存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例如:税收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粮食产量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八)模型分析法

模型分析法是利用经济数学模型对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

(九)综合评价分析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是指对多个指标、多个单位同时进行评价和比较的统计分析方法。

例如:企业综合竞争力排序、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评价。

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知识》精选习题一含答案

初级统计师考试《统计基础知识》精选习题一含答案 1.统计的职能有()。 A.信息职能 B.监督职能 C.执行职能 D.咨询职能 E.决策职能 2.根据组织统计调查的机构不同,我国统计调查项目分为()。 A.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B.部门统计调查项目

C.抽样统计调查项目 D.国家统计调查项目 E.定期报表统计项目 3.在设计调查问卷时,下列问项中不符合问项设计原则的是()。 A.您家有几口人? B.您是否文盲? C.您有几个孩子? D.您的存款多少? E.您在哪儿上班? 4.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包括()。 A.交通运输

B.采矿业 C.制造业 D.建筑业 E.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5.油料产量指全部油料作物的生产量,不包括()。 A.花生 B.大豆 C.油菜籽 D.芝麻 E.野生油料 6.工业中间劳务投入指支付给()的服务费用。

A.金融业 B.文化教育业 C.农业 D.邮电业 E.行政管理 7.建筑业总产值包括()。 A.设备安装工程价值 B.建筑工程产值 C.被安装设备本身价值 D.房屋修理所完成的价值 E.被修理的房屋本身价值

8.工业企业能源消费不包括()。 A.回收利用的余热、余能 B.委托外单位加工用的能源 C.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 D.其它非生产消费的能源 E.调出本单位的能源 9.能源生产企业产成品库存主要包括()。 A.盘点中的账外产品 B.未验收入库的产品 C.盘亏的产品 D.代外单位保管的产品

E.尚未拨出的带料加工产品 10.企业可辨认的无形资产包括()。 A.企业信誉 B.土地使用权 C.商标权 D.长期债劵 E.著作权 11.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流动资产包括()。 A.现金 B.存货 C.无形资产

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统计调查习题及答案

贸企业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严重程度,这种调查方式是( B ) (2010年1) B. 典型调查 C. 抽样调查 D.重点调查 7. 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 (C ) (2009年10) A. 每一户 B.所有的户 C.每一个人 D.所有的人 8. 全面调查是对调查对象总体的所有个体都进行调查,下述属于全面调查的是( (2009 年 1 月) A. 对某种连续生产的产品质量进行抽查 B. 某地区对工业企业设备进行普查 C. 对全国钢铁生产中的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D. 抽选部分地块进行农产量调查 9.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分为( C ) (2008年10月) A. 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 B.经常性调查与一次性调查 C.统计报表制度与专门调查 D.直接观察法 二、多项选择题 1. 专门调查是为了了解和研究某种情况或问题而专门组织的统计调查, 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章统计调查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统计调查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一批商品进行质量检验,最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B ) (2012年1月)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重点调查 2?对某市自行车进行普查,调查对象是 (C ) (2011年10月) A.所有自行车车主 B.每一个自行车车主 C.所有自行车 D.每一辆自行车 3.统计报表按填报部门不同.,可以分为(A ) (2011年1月) A.基层报表和综合报表 B.电讯报表和书面报表 C.定期报表和年报 D.基本报表和专业统计报表 4. 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A.作用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5. 下列哪项不是.问卷调查的特点( A ?通俗易懂 (B ) (2010 年 10) B.组织方式不同 )(2010年 1) B.准确性高 C.适用范围广 D.节省调查时间,提高调查效率 6.为了获取最新受经济危机冲击情况, 调查人员专门选取浙江、 江苏两省,深入当地了解外 A.普查 F 列属于专门调查的

统计基础知识大纲

《统计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统计基础知识 学时:开设一学期,周课时5个课时,共计80课时 (其中:讲课学时:56学时,实践学时:17学时) 建议教材:统计基础知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娄庆松、曹少华主编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概述(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教学内容 1.1统计的含义和特点 1.2统计学中常用的基本概念 (二)重点 1、统计和统计学 2、统计研究基本方法 3、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三)难点 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章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15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一)教学内容 2.1统计调查 2.2统计整理 (二)重点 1、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使用条件 2、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 3、变量分布数列图示法中直方图、折线图的绘制 4、手工汇总方法的划记法、过录法 (三)难点 统计分组和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方法 第三章统计综合指标(13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一)教学内容 3.1总量指标 3.2相对指标 3.3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 (二)重点 1、总量指标的概念。标志总量与总体总量,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 2、熟练掌握六种相对指标的概念、表现形式、特点和计算方法 3、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4、算术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统计基础知识章节练习题

第一章概述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l、统计学是一门( ) A、方法论的社会科学 B、方法论的自然科学 C、实质性科学 D、方法论的工具性科学 2、调查某大学2000名学生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是( ) 。 A、2000名学生 B、2000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C、每一名学生 D、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成绩 3、要了解某市国有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情况,则统计总体是( ) A、该市国有的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国有的每一个工业企业c、该市国有的某一台设备 D、该市国有制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 4、变量是( ) A、可变的质量指标 B、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指标 C、可变的品质标志 D、可变的数量标志 5、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 A、标志 B、总体单位 c、指标 D、总体 6、统计总体的基本特征是( ) A、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B、数量性、大量性、差异性、 C、数量性、综合性、具体性 D、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7、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A、工人年龄 B、工人性别 C、工人体重 D、工人工资等级 8、标志是说明( ) A、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B、总体单位量的特征的名称’ C、总体单位质的特征的名称 D、总体特征的名称 9、在职工生活状况的研究中,“职工的收入”是( )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随机变量值 D、连续变量值lO、下列属于连续变量的是( ) A、中等学校数 B、国营企业数 C、国民生产总值 D、学生人数 ll、下列属于无限总体的是( ) A、全国的人口总数 B、水塘中所养的鱼 C、城市流动人口数 D、工业连续大量生产的产品产量 12、某人月工资500元,则“工资”是( ) A、数量标志 B、品质标志 c、质量指标 D、数量指标 13、某单位有500名工人,把他们的工资额加起来除以500,则这是( ) A、对500个标志求平均数 B、对500个变量求平均数c、对50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D、对500个指标求平均数 14、要了解全国人口情况,总体单位是( ) A、每个省的人口 B、每一户 C、每个人 D、全国总人口 15、已知某种商品每件的价格是25元,这里的“商品价格”是( ) A、指标 B、变量 c、品质标志 D、数量标志 16、某地区四个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分别为20万元、50万元、65万元和100万元,这里的“工 业总产值”是( ) A、变量 B、变量值 C、数量标志 D、品质标志 17、有四名工人的月工资额分别为125元、140元、165元、200元,这四个数字是( ) A、数量指标 B、变量 C、变量值 D、品质标志 18、某企业职工人数为1200人,这里的“职工人数1200人”是( ) A、标志 B、变量 c、指标 D、标志值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值有两大类:品质标志值和数量标志值 B、品质标志才有标志值 C、数量标志才有标志值 D、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有标志值 20、对某地区某日的气温进行测量得到的测量值,使用的计量方式是( ) , A、测量值数据 B、计数值数据 c、排序数据 D、分类数据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l、变量按其是否连续可分为( ) A、确定性变量 B、随机变量 C、连续变量 D、离散变量 2、某企业是总体单位,则数量标志有( ) A、所有制 B、职工人数 C、月平均工资 D、产品合格率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B、品质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 C、数量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D、品质标志不可以用数值表示 4、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是( ) 。 A、工人人数 B、性别 C、文化程度 D、企业经济类型 5、下列属于离散变量的有( ) A、人数 B、身高 C、工厂数 D、机器台数 6、要调查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那么( )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数是统计指标 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D、“职业”是每个人的特征,“职业”是数量标志 7、设某地区五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是25万元、22万元、40万元、33万元 和65万元,则( ) A、“所有制”是企业的品质标志 B、“工业总产值”是企业的数量标志 C、“工业总产值”是企业的统计指标 D、25、22、40、33、65是变量值 8、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这几个概念间相互关系表现为( ) A、没有总体单位也就没有总体,总体单位因此离不开总体而存在 B、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 C、统计指标的数值来源于数量标志 D、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E、指标和标志是只能用数值表现的 9、下列属于品质标志的有( ) A、民族 B、职业 C、职称 D、文化程度 E、工作年限 10、要调查1000户养鸡专业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可选用的数量标志有( ) A、养鸡专业户的户数 B、每一养鸡户的养鸡数 C、1000户养鸡户的养鸡数 D、每一养鸡户的收入 E、1000户养鸡户的总收入 三、判断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 l、统计在研究客观事物现象时,是以客观事物现象的定量认识为基础的( ) 2、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的现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 3、统计总体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 4、工资是离散变量( ) 5、统计研究客观事物现象,着眼于个别的数量特征而不是总体的数量特征( ) 6、某生产组有5名工人,日产零件数分别为60件、6l件、62件、63件、64件,因此说有5个变量( ) 7、用文字表示的指标叫质量指标,用数字表示的指标叫数量指标( ) 8、品质数据用文字回答,但有时也用数值回答( ) 9、标志和指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没有任何的联系( ) lO、统计总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者共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构成的整体( ) 四、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计9分)

《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计划

《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统计基础知识》是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主要了解统计中几个常用的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总体变量分布特征的统计描述、抽样技术概述、统计对比与因素分析、时间数列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等。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统计工作的基础理论、主要方法和基本技能;以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为主,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各项经济工作和财会工作奠定分析研究的基础。其具体目标为: (一)能力目标 (1)能树立统计基础知识的新观念。 (2)能使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知识目标 (1)具有统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2)具有熟练运用统计知识的基础知识; (3)具有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 (三)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热爱和强烈的事业心;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3)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概述 了解统计的基本职能,理解统计研究的对象、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统计研究的具体方法;掌握统计和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了解统计基础知识的含义,了解统计基础知识的对象和职能,以及统计产生与发展。

2、掌握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如: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指标与标志、变异与变量。 (二)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 课程内容 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任务、统计调查的种类、我国常用的几种调查组织方式、统计调查方案、数据采集的具体操作方法、科学试验、统计数据的间接来源; 统计数据整理的意义和步骤、统计数据的审核、统计分组、统计分组过程与变量分布的形成——变量分布数列的编制、统计汇总、统计整理结果的显示。 教学要求 1、了解统计数据来源的两个方面;理解统计调查的分类; 2、掌握统计调查的概念,各种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概念、特点、适用条件,掌握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程序; 3、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统计数据的审统计数据整理的步骤、统计数据的汇总;理解组距、组数、组限、频数、频率等概念的涵义; 4、掌握统计分组的意义、作用,掌握品质分布数列的概念、变量分布数列的概念,掌握统计表的结构 (三)统计综合指标 课程内容 总量指标的概念、种类、计量单位、计算;相对指标的概念、数值的计量形式、种类及计算方法;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变量值、平均值与标准差的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总量指标的概念及计量单位;掌握总量指标及总体单位总量、标志总量、时期指标、时点指标 2、掌握相对指标及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3、掌握平均指标及简单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掌握标志变异指标及全距、标准差、标准差系数 4、理解简单调和平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教材电子版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一、总论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一般理解为三个含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三者的关系:联系: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3、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一)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P4 1、总体与总体单位 (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不能进行全面调查,只能调查其中一小部分,据以推算总体;对有限总体既可以进行全面调查,也可以只调查其中的一部分单位。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是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由所不同。 2、指标与标志 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量。都能用数值表示。如:GDP、人口数等。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可分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如性别、民族等;数量标志,可以数值表示,如年龄、工资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没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联系:1、有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3、变异与变量P6 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就称变异。可分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不变标志是指对总体单位都有完全相同是具体表现的标志;变异标志是指在总体单位之间具有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变异标志有品质便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之分。 4、总体单位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数量变异标志称为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是具体的数值,称为变量值。按变量值的连 1

中职统计基础知识试题

C.2004年1月1日到3月31日 D.5天 26、统计数据整理的关键是 A.正确选择分组标志 B.划分各组界限 C.统计分组 D.编制调查表 27、将对比基数定为10,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称为() A 系数 B 成数 C倍数 D百分数 28.标准差指标数值越小,则反映变量值 A.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B.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C.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D.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29、在出生婴儿中,男性占53%,女性占47%,这是一个() A比例相对指标 B强度相对指标 C 比较相对指标 D结构相对指标 30、填写统计表时,当发生某项不应有数字时,应用()符号表示 A 0 B —— C × D 。。。。。。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标志与指标的区别和联系? 2、简述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3、简述统计表的结构? 4、简述总量指标的种类?

5、简述标志变异指标的作用? 三、计算题: 1、已知标志平均数为1000,标准差系数为25.6%(5分) 要求:计算标准差 2、某企业2002年工业总产值计划任务为2500万元,实际完成2850万元;利润总额计划数为800万元,实际利润842万元。要求:计算总产值和利润总额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10分)

(1)栏是;(2)栏是; (4)栏是;(6)栏是 5、某企业甲、乙两个生产车间,甲车间平均每个工人日加工零件数为65件,标准差为11件;乙车间工人日加工零件数资料如下:(15分) 日加工零件数(件)工人数(人) 60以下 5 60—70 9 70—80 12 80—90 14 90—100 10 (1)计算乙车间工人加工零件的平均数、标准差及标准差系数 (2)比较甲、乙两车间哪个车间的平均日加工零件数更有代表性?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一、能源统计介绍 能源统计是对能源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平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它反映能源的发展水平、利用效益、综合平衡等状况,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能源政策、编制能源规划、加强能源管理提供可靠资料,同时也为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能源的生产、供应有了较快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目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7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32.4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2.03亿吨,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开采发展迅速,从1980年的143亿立方米提高到2010年的948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六位,2009年发电量达到3.7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但能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二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

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大,所以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三是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四是能源消费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不合理。如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到70%,而世界平均只有28%,一些发达国家都在25%以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仅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4%,而世界平均却占到60%,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占到65%以上。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过多的煤炭消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到2010年“十一五”末,单位能耗降低20%,并将其确定为重要经济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加强能源统计,提供全面科学的节能降耗统计数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

关于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几个问题.doc

关于统计基础知识教学的几点看法 彭飞 《统计基础知识》是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它专业的重要选修课。但是在职业学校中统计课教学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统计学比较抽象,而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低,理解能力不强,以前又没有上过专业课,难以适应,方法也没有掌握,所以学习效果比较差。本文就统计学教学中几个难度较大、容易混淆的问题谈谈己的看法,试图通过这篇文章能够给大家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提供一点帮助。 ?、统计基础知识的整体框架结构 统计基础知识是按照统计工作过程的五个阶段来讲的,即统计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数据提供与管理。其中统计设计和统计数据提供与管理因为理论性较强,教材中未提及。因此,实际上职业学校统计基础只讲三个部分: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 数据采集主要有两种方法:统计调查和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本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社会科学领域很少采用。但是在国外统计学的应用范围很广,不仅应用于社会科学,很多自然学科也普遍采用统计方法。因此将实验的方法借鉴到统计学中。但我国的统计中目前还很少采用实验的方法。因此,这一?部分可作简单介绍,主要讲统计调查。 数据整理主要讲方法,包括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表和绘制统计图。 教材的主要部分是讲统计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指标,抽样估计,统计指数, 时间数列(动态分析)和相关分析。 在开始授课的时?候,教师应该将框架结构讲清楚,便于学生整体把握。 二、平均数 平均数是统计指标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平均数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或者初中大多学过一些。 学习平均数首先要搞清分类。平均数分为两大类:静态平均数和动态平均数。按照过去的教学经验,学生很容易混淆。其分类标准教材中讲了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大家应该把握:静态平均数是表示平均每个总体单位(平均每个人,平均每个企业,平均每个学校,…)的水平。动态平均数是表示平均每个时间单位(平均每天,月、季、学期、年…)的水平。 最常用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在计算时首先要看资料,根据资料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情况,四个公式: 1、基本公式 总体标志总量 算术平均数二 总体单位总量 例如:某班级有50名同学,统计学考试总成绩为4000分,其平均成绩为: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能源统计基础知识 一、能源统计介绍能源统计是对能源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平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它反映能源的发展水平、利用效益、综合平衡等状况,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能源政策、编制能源规划、加强能源管理提供可靠资料,同时也为企业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能源消耗服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能源资源勘查和开发力度,能源的生产、供应有了较快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形成了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应格局,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应体系。目前一次能源生产总量29.7 亿吨标准煤,列世界第二位,其中:原煤产量32.4 亿吨,列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2.03 亿吨,列世界第五位,天然气开采发展迅速,从1980 年的143 亿立方米提高到2010 年的948 亿立方米,列世界第六位,2009 年发电量达到3.7 万亿千瓦时,均列世界第二位。 但能源的现状不容乐观,一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煤炭和水力资源人均拥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 ,石油、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 左右。耕地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30% ,制约了生物质能源的开发;二是能源资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而经济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消费量较大,所以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

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三是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下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四是能源消费结构虽然有所优化,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仍不合理。如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量占到70% ,而世界平均只有28% ,一些发达国家都在25% 以下,我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仅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24% ,而世界平均却占到60% ,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占到65% 以上。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急剧增加,过多的煤炭消费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较大压力。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到2010 年“十一五”末,单位能耗降低20% ,并将其确定为重要经济指标和约束性指标,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 加强能源统计,提供全面科学的节能降耗统计数据,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 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立能源统计的指标体系、考核体系。温家宝总理在2006 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反复强调能源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能源统计成为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各级统计部门的光荣使命。2005 以来,在

《统计基础知识》时间序列复习题

财经专业统计基础知识试题(时间序列部分) 年级姓名学号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 1.时间数列与变量数列( ) A都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B都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C前者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后者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 D前者是根据变量值大小排列的,后者是根据时间顺序排列的 2.时间数列中,数值大小与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的是( )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时期数列 C时点数列D相对数时间数列3.发展速度属于( ) A比例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动态相对数 D强度相对数4.计算发展速度的分母是( ) A报告期水平 B基期水平 C实际水平 D计划水平 5.某车间月初工人人数资料如下:则该车间上半年的平均人数约为( ) A 296人 B 292人 C 295 人 D 300人 6.某地区某年9月末的人口数为150万人,10月末的人口数为150.2 万人,该地区10月的人口平均数为( ) A150万人 B150.2万人 C150.1万人 D无法确定 7.由一个9项的时间数列可以计算的环比发展速度( ) A有8个 B有9个 C有10个 D有7个 8.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依据是( ) A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B各年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C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积等于总速度 D各年环比增长速度之和等于总速度 9.某企业的产值2005年比2000年增长了58.6%,则该企业2001—2005年间产值的平均发展速度为( )

A 5%6.58 B 5%6.158 C 6 %6.58 D 6 %6.158 10.根据牧区每个月初的牲畜存栏数计算全牧区半年的牲畜平均存栏数,采用的公式是( ) A 简单平均法 B 几何平均法 C 加权序时平均法 D 首末折半法 11、时间序列在一年内重复出现的周期性波动称为( ) A 、长期趋势 B 、季节变动 C 、循环变动 D 、随机变动 二、多项选择题 1.对于时间数列,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数列是按数值大小顺序排列的 B 数列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 C 数列中的数值都有可加性 D 数列是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 E 编制时应注意数值间的可比性 2.时点数列的特点有( ) A 数值大小与间隔长短有关 B 数值大小与间隔长短无关 C 数值相加有实际意义 D 数值相加没有实际意义 E 数值是连续登记得到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平均增长速度大于平均发展速度 B 平均增长速度小于平均发展速度 C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D 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1 E 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1 4.下列计算增长速度的公式正确的有( ) A % 100?= 基期水平增长量 增长速度 B % 100?= 报告期水平增长量 增长速度 C 增长速度= 发展速度—100% D % 100?-= 基期水平基期水平 报告期水平增长速度 E % 100?= 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 增长速度 5.采用几何平均法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公式有( ) A 1 23 1201-????=n n a a a a a a a a n x K B a a n x n =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考试试题和答案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0.5×36=18分) ⒈记述学派的代表人是和,政治算术学派的代表人是,数理学派是。 ⒉统计整理主要是对进行加工整理。 ⒊分配数列包括和两个组成要素。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 ⒋数值平均数包括、和;位置平均数是指和。 ⒌编制动态数列的基本原则是保持数列中各项指标具有。具体要求是:第一,数列中各项指标、应力求一致;第二,数列中各项指标的和应一致。 ⒍标志变异指标是衡量平均数大小的尺度,也可用来研究现象发展过程的和等。 ⒎动态分析的任务除了编制动态数列,计算、、和等分析指标外,还可以用来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和,并用来预测现象的未来。 ⒏编制综合指数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复杂总体中各要素的问题,另一个是所属时期的确定问题。 ⒐等距抽样按样本单位抽选的方法不同,可分为、和等。 ⒑相关系数大于1,说明现象间存在;相关系数小于0,说明现象间存在;若相关系数等于﹢1,则说明现象存在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1×10=10分) ⒈要研究某市全部工业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 ①每一个工业企业②全部工业企业 ③每一件工业产品④全部工业产品 ⒉要了解某学校全部职工的情况,下列属于统计指标的是() ①该校每一个职工的学历②该校每个职工的工资 ③该校全部职工的学历④该校职工的平均工资 ⒊下列变量中属于连续变量是() ①职工人数②设备台数 ③学生体重④学校所数 ⒋某地区在收割前随机地选取5﹪的麦田,测算其小麦产量来估计该地区的小麦总产量,之中调查属于()①普查②典型调查 ③重点调查④抽样调查 ⒌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500,相邻组的组中值为480,则末组的组中值为() ①520 ②510 ③500 ④540 ⒍某学校全部学生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这种指标属于() ①比较相对数②强度相对数 ③结构相对数④动态相对数 ⒎某企业的税后利润今年计划比去年增长4﹪,实际增长了8﹪,则该企业税后利润的计划完成程度()①8﹪—4﹪②8﹪÷4﹪ ③108﹪÷104﹪④104﹪÷108﹪ ⒏总体中如果各单位标志值的和等于其相应的总体标志总量,若要计算其平均数,则应选用() ①算术平均法②调和平均法 ③集合平均法④三种方法都可以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平时作业三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专科 《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课程平时作业三 统计基础知识(6-8章) 第六章统计指数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多种项目或变量综合变动的相对数为(B)。 A、个体指数 B、总指数 C、综合指数 D、平均指数 2、某企业2007年总生产成本比2006年上升了50%,产量增加了25%,则单位成本提高了(D)。 A、25% B、2% C、75% D、20% 3、若物价上涨,销售额持平,则销售量指数(B)。 A、增长 B、降低 C、不变 D、与物价上涨幅度一致 4、编制总指数的两种形式是(C)。 A、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B、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5、计算商品销售量指数的目的是测定(A)的总变动。 A、各种商品销售量 B、各种商品销售额 C、各种商品零售价格 D、居民购买力 二、多项选择题 1、平均指数(ACDE)。 A、是个体指数的加权平均数 B、是计算总指数的唯一形式 C、是计算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D、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指数形式 E、可作为综合指数的变形形式来使用 2、三种商品的价格平均指数为105%,其绝对影响为68万元,这表明(ACD)。 A、三种商品的价格平均上涨5% B、由于价格上涨使销售额增长5% C、由于价格上涨使居民在维持一定生活水准的情况下多支出68万元 E、报告期价格与基期价格的绝对差额为68万元。 3、在计算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时期的选择(ABCD)。 A、应根据指数的经济内容来决定 B、在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 C、在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应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报告期 D、在实际应用中,可将不变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 E、应根据基期或报告期资料是否全面来决定 4、下列属于数量指标指数的有(ACE)。 A、产品销售量指数 B、产品成本指数 C、工业总产出指数 D、零售物价指数 E、职工人数

统计基础知识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2015级《统计基础知识》试题(范围44-9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统计绝对数按其所反映的总体内容不同可分为() A.总体单位总量与标志单位总量 B.总体单位总量与总体标志总量 C.总指标与标志 D.实物指标和价值标志 2权数对计算平均数的影响,决定于() A.权数所在组标志值的大小 B.各住组距的大小 C.总体单位数的多少 D.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3.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是( ) A.同一总体的不同的部分对比 B.总体的部分数值与总体单位数对比 C.总体变量值总量与总体总频数对比 D.不同总体的两个指标数值对比 4总体的标准差越大,说明() A.平均数的数值越大 B.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大 C.平均数的数值越小 D.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小 5某单位有500名职工,把他们的工资额加起来除以500,则这是() A. 对500个标志求平均数 B. 对500个变量求平均数 C. 对500个变量值求平均数 D. 对500个指标求平均数 6下列总量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 工业总产值 B. 商品销售量 C. 人口出生数 D. 水库储水量 7.有10个变量值,它们对数值5的离差分别是:-4、-3、-2、-1、0、1、2、 3、4、5,由此可知() A. 这10个数中有负数 B. 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零 C. 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5 D. 这10个数的平均数为5.5 8.假如各个标志值都扩大2倍,而频数都减少为原来的1/3,那么平均数 ()A. 不变 B. 减少到1/3 C. 扩大2倍 D. 不能预期平均数的变化 9.在什么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可用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 )。 A.权数不等 B.权数相等 C.变量值相同 D.变量值不同 10.如果每一个标志值都增加5个单位,则算术平均数的值()。 A.也增加5个单位 B.增加10个单位 C.保持不变 D.无法判断 11某校2001年在校学生人数6000人,毕业生人数1400人,上述两个指标是( ) A.均为时期指标 B.均为时点指标 C.前者为时期指标,后者为时点指标 D.前者为时点指标,后者为时期指标 12.第一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6年,第二组为8年,第三组为10年,第一组工人数占总数的30%,第二组占50%,则三组工人的平均工龄为( ) A.8年 B.7.55年 C.32.5年 D.7.8年 13.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14.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测度值中,不用根据所有变量值计算的是()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众数 D.几何平均数 15.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A.受各组次数的影响最大 B.受各组标志值的影响最大 C.受各组标志值和次数的共同影响 D.不受各组次数的影响 16..根据重复抽样调查资料,某小学一年级优秀生比例为20%,二年级为20%,在抽样人数相等的条件下,优秀生比例抽样误差() A.一年级较大 B.二年级较大 C.相同 D.无法作出结论 17商品库存量是()。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题型示例.pdf

2005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其代表的字母填写在题干中的括号内;20道题,每题1分,共20分。)  1、平均数指数是通过对(D)加权平均而形成的指数。 A.总指数 B.综合指数 C.平均指标指数 D.个体指数  2、统计整理主要是对(C)的整理。 A.历史统计资料 B.统计分析资料 C.原始调查资料 D.综合统计资料  3、下列数列中,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C)。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相对数时间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4、按指数所反映的现象特征不同,指数可分为(B)。 A.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 B.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C.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D.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5、反映同一总体在不同时间上的数量对比关系的是(C)。 A.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B.比较相对指标 C.动态相对指标 D.比例相对指标  6、时期数列中所包含的指标(A)。 A.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段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 B.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瞬间上所达到的水平 C.反映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D.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一般水平  7、分配数列包含两个组成要素,即(B)。 A.分组标志和组距 B.分组和次数 C.分组标志和次数 D.分组和表式  8、下列调查属全面调查的是(D)。 A.抽样调查 B.重点调查 C.住户调查 D.快速普查  9、要了解某工业企业职工的文化水平,则总体单位是(B)。 A.该工业企业的全部职工 B.该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工 C.该工业企业每一个职工的文化程度 D.该企业全部职工的平均文化程度  10、要了解某批灯泡的平均寿命,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应为(B)。 A.重点调查 B.抽样调查 C.直接调查 D.全面调查  11、在分配数列中,频数是指(C)。 A.各组单位数与总单位数之比 B.各组分布次数的比率 C.各组单位数 D.总单位数  12、人口具有自然属性和(C)两种属性。 A.历史属性 B.物理属性 C.社会属性 D.生物属性  13、下列人口指标中,属于静态指标的是(C)。 A.年内出生人口 B.年内迁出人口 C.年末总人口 D.全年离婚人数  1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产业活动单位必要条件的是(A)。 A.依法在工商和税务部门登记 B.在一个场所从事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C.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多或少业务活动 D.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能源统计知识手册 (1)

能源统计知识手册山西省煤矿节能监测中心

目录

一、基层报表 (一)、基层制度说明 1、主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上报: 《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P201表); 《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与库存》(P205表); 《工业企业水消费》(P206表)。 2、有加工转换生产活动的法人工业企业加报: 《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附表》(P201-1表)。 3、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报: 《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P207表)。 4、煤炭生产企业(包括个体企业和劳改企业)报: 《煤炭产品产、销、存》(P501表、P601表)。 5、焦炭生产企业(包括个体企业)报: 《焦炭产品、销、存》(P503表、P603表); 《焦炭副产品生产与消费情况》(P505表)。 全省“双百”户重点耗能企业(含86户国家级重点企业)的《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附表》、《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报表,在用纸介质上报当地统计部门。 报表按报告期别分为年报制度和月、季、半年定期报告制度。各报表的报送时间、受表机关及报送方式按直接向企业(单位)布置本报表制度的统计部门的规定执行,各企业(单位)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送,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

(三)、基层报表表式 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与库存 表号:表 制表机关:国家统计局 企业法人代码□□□□□□□□—□文号:国统字(2006)185号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0 年月日 说明:1、本表统计范围:年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 2、本表由各市统计局报送分企业数据,报送时间由当地统计局确定。 3、主要逻辑审核关系:(1)消费合计=工业生产消费+非工业生产消费;(2)工业生产消费≥用于原材料; (3)消费合计≥运输工具消费;(4)煤制品≥型煤+水煤浆+煤粉;其它燃料≥煤矸石+生物质能+工业废料+城市固体垃圾。 (4)综合能源消费量的计算方法:非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 4、综合能源消费量的计算方法:非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 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的综合能源消费量=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合计-能源加工转换产出合计。() 5、工业总产值为现价工业产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