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心得-思考题

大学语文心得-思考题

大学语文心得-思考题
大学语文心得-思考题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

这学期我们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经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大学语文知识有所掌握,同时,对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及外国的优秀文学有了新的、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感受到了学习语文不只是课堂内老师的讲解,更是出于自己对语文或者说对文学的一种热爱,一种欣赏。

尽管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学习,但汉语言文学博大深奥,未必我们各个精通。然而,学习大学语文,我们对基本的语言知识技能有了掌握和运用,系统的学习了语法规则。大学语文与我们以往初中和高中学习的有所不同,它更多的是强调能从欣赏语文的角度上出发,语文没有像以往学习时枯燥乏味的练习,它不再要求我们为了考试而循规蹈矩地学习。相反,它是让我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对它的接触和了解逐渐去感受语文的独特文化魅力。在学习当中,我们分别学习了中国的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一方面,对语文的学习使我们的国学文化积累有了一定的帮助,另一方面,它通过文化的手法像我们展示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尤其是在这历史悠久的千年学府,让我尽情的在书海中沉醉的同时,也培养了我的悟性和对美的感受,提升了我的修养。

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中国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惊叹于文人墨客的才气,惊叹于那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

一首《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追寻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唯美,仿佛是棉纱线的神秘女郎,仿

佛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在年少轻狂的青年人眼里,“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恋人;在求贤若渴的政客眼里,“伊人”是宝贵的助手,遥远而美丽。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失的美好。

虽然如今,人们对大学语文的教育提出质疑,但还没有得出实用结论之前,学习大学语文,偶尔回顾一下经典,在忙碌的钻研中给心灵一个暂时休憩的家,何乐而不为呢?

当我们目睹金钱腐蚀权力,物欲吞没崇高而感到万分困惑时,当我们面对无情的生存竞争,“读书只为稻粱谋”时,让大学语文课带我们走进文学天地,去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对话。

我以为,学习大学语文,首先是为了培养我们对美的感受力,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文学艺术修养。而文学艺术在激发人的精神的丰富性、保存和发展人对世界的多样性想象方面,是其他东西不可替代的。在这个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喧嚣尘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与心灵越来越粗糙化和粗鄙化,而文学艺术可以润泽我们的灵魂。大学语文就是一门带领大家赏析文学经典的课程,在赏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陶冶情趣,提升境界,彻悟生命。

在这里,我们可以瞻仰到壮观的人格之美:屈原的独立不迁、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豪迈飘逸、杜甫的忧情热肠;还有僵卧孤村犹思报国的陆放翁,栏杆拍遍泪洒衣襟的辛弃疾,拼将热血力挽乾坤的秋瑾……真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哪,滚烫的诗篇正是他们人格的显现。这人格的圣光会照亮我们,使我们摒弃为一己私利而营营苟苟的庸碌生活,在大至人生的进退取与,小到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并努力使之臻于完美。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生气盎然的“盛唐气象”,还可以遇到命运坎坷却终身歌唱土地与太阳的艾青,以及乡愁浓郁而坚守中国文化传统的余光中……坚强乐观是整个中国文学的基调,虽然有些作家个人面临黑暗世事,个人命运多舛,但他们并不悲观颓唐,“入世”则建功立业,“出世”则拥抱自然。不仅是诗文,在戏曲中也常常洋溢着乐观精神,与西方古代悲剧中主人公在命运面前的无力相比,我国戏曲中的善良人民哪怕死去,也会化仙变神,惩治邪恶,伸张正义。读着这样的作品,我们怎会不受感染和熏陶呢?又怎么会不昂扬进取,追求崇高的生命价值呢?

在这里,我们可以还受到优雅品味的陶冶。品味是一种艺术修养,也是一种人生修养。艺术品味高的人用“诗眼”观察生活,用“诗心”体味生活,待人率真,处世朴拙。这在人心被铜臭所浸染、社会被假货充斥之时,不啻是一剂自救的良方。要自救还可以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净化灵魂。许多文学作品能够引导人们欣赏和热爱大自然:例如“海上明月共潮生”的壮阔、“平沙茫茫黄入天”的苍茫,“玉鉴琼田三万顷”的澄澈,“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凄清,等等。

学习中国文化,这极大的培养了我们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我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责任感,而且,大学语文让我从哲学的角度去审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大学语文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帮助我认识了“我自己”,即倾听自我心灵深处的呼声和需求,学会去爱人,去关心人,达到对个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我个人觉得,在弘扬文化的今天,大学语文让我们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语文的魅力和智慧,实现了科学和人文的回归,让我们不断的完善自我。让我们想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求知,进而不断的完善自我,让自

己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当然,想在短短的大学语文课内就达到培养美感、陶冶情趣的目的,是不现实的。然而,这就如同培育花木,只要在它们的根部培上了肥沃的泥土,它们就能渐渐地从中汲取养份,抵抗病虫害,蓬勃生长。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就如广袤丰腴的土,为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养料,我们只能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

思考题一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表现的源头,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殷周时代几百年的中国社会的风貌;我们可以看到上古时代民族的形成、发展,国家的政事与兴衰,婚丧嫁娶的礼乐制度,家庭与爱情的苦乐悲欢。

《诗经》所搜集的诗歌,产生的地域很广,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湖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各地民情风俗不同,声音语调也不尽相同,作者涉及社会各个阶层,他们性别不同,职业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因此,《诗经》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多种多样。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赋、比、兴表现手法的创始

(三)纯朴优美的语言

(四)复迭的章法,四言句式及押韵的作用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诗经》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从《诗经》开始,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二、《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屈原《离骚》、汉乐府诗、建安诗人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如陈子昂、杜甫、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都是“风雅”精神的体现。

三、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中触物动情,运用形象思维的比兴,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明显是对《诗经》起兴手法的继承。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四、《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

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它是我国文学的光辉开端,它以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精湛而杰出的艺术成就把我国诗歌发展推向了第一个高峰,其影响巨大而深远。它的价值也不是这短短的一片文章就可以简单论述完的,相信《诗经》的价值会随着历史的打磨而愈加深厚,《诗经》也会在之后的岁月里,历久弥新,永放光芒。

思考题二

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是我国南北宋之交时著名的女词人,她从小聪颖好学,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一生以南渡(1127)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是她相对幸福安定的北宋未亡时期,词作多写她置身大自然的欢快与闺阁生活的寂寞、爱情的甜蜜及丈夫外出做官后的离情别绪。风格热情明快,清怨凄婉。而后期国破、家亡、夫死,只身孤苦度日的种种打击,却使她词风一下子变得苍凉悲愤,沉郁凄怆,词中充满了黍离之悲,充满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情。但无论她前期、后期创作,艺术上都表现出极高的造诣和极鲜明的个性,对后世影响很大。在灿若繁星的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她的词自问世以来,赢得了广泛赞誉.对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为“婉约之宗",流传至今。

一.抒情泼辣大胆,情真意切

李清照早年生活在理学思想逐渐上升的北宋。那时,周敦颐和二程的理学已开始鼓吹“饿死事小,失节事大”那种

“以理杀人”(戴震语)的封建道德。到南宋,朱熹更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思想。作为妇女,在这种封建礼教的禁锢下,比男子要遭受更多、更重的思想压抑和情感摧残。她们一般不敢展示自己的生命追求和青春激情。虽然多少会对自己的位置和处境有所不满,但这些感情常被死死地压到心底,一点都不外露……而李清照却是一个特例,她在词里常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各种真情。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上片描绘了少女“蹴罢秋千”的天真活泼情态,下片则通过写少女“袜刬金钗溜”地见客急避到门首,却装作嗅梅又停下偷窥这位不速之客的典型动作,写出了女性对封建礼教不让女子在男子面前看男子的反抗态度。

婚后小别,李清照不堪兰闺寂寞,也一再坦露心曲,抒发其对明城的思念之情。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就直写自己丈夫离别后的思夫之苦。其上片: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

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词大胆泼辣地抒写了离愁别苦的千姿百态。作者一口气写下了六个“慵懒”——“香冷金猊”,懒得续香;“被翻红浪”懒得起床;起床之后,“慵自梳头”;“宝奁尘满”,懒得拂拭;“日上帘钩”,懒得动弹;心事很多,懒得再说……嘴上可以不说,心里却不会忘记,痛苦不会减轻丝毫。尤其是形体上已经有了明显的表现:“新来瘦”,词人告诉我们:“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原因具体而实在,就是丈夫离家日子久远,相思痛苦蓄积的厚重。这种强烈的爱情思念,委婉动人的情感和欲望的火焰,一般说来都是秘不示人的,可是李清照的词中却时常燃烧。再如《一剪梅》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女诗人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多深啊,即使眼前的一点点欢乐使愁眉稍解,也不能须臾忘情。再如《醉花阴》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等,无不写尽

因感情深笃而消魂荡魄的相思之苦。在李清照身上,我们找不到封建伦理枷锁的影子和“妇者,伏也,伏于人也”的女性闺怨意识,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泼辣大胆、情不自己、原生态的真实女性。

总之,李清照为人,爱则热烈,愁则浓重,思之刻骨,怨之断肠,形诸笔墨,则是抒情大胆、强烈、真率。“肆意落笔”乃才气豪纵;“无所畏羞”,乃真情喷薄,而“无顾藉”,当是易安为人之超迈尘俗。

二.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中国抒情诗的传统表现手段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但是写诗填词的人在运用这种手法时却有精巧和粗拙之分。李清照则将情与景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这首词通过悲秋的环境设置来抒写词人的寂寞愁苦。开篇起句,词人便移情于景、移情于物,渲染了浓烈的愁苦气氛:天空浓云笼罩,是天愁;地面薄雾弥漫,是地愁;室内香炉轻烟已断,是物愁;深感白昼之长、独居难熬,是人愁。俗话说:“欢娱嫌日短,苦愁怨更长。”此愁此怨,本已难耐,更何况“佳节又重阳”,偏偏又遇上这个“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佳节”呢!玉枕孤眠,纱橱独寝,真是身凉心更凉、愁上更加愁……借助于气候、景物的描写,传达出离人浓浓的愁苦意绪。词下片,则集中叙写重阳这一天的经历和感悟,既突出了词人愁坐空闺的思夫之情,又将“愁”字进一步深化,并以“人似黄花瘦”这一千古名句将“愁”推至高峰。

李清照是具备诗人感情丰富的气质的。春风秋雨、黄花细草、飞雁游鱼以至妆台栏杆,无不会掀起词人感情的波澜,而词人的丰富思想感情也总是与景物融汇在一起涌动,所谓赏物而不滞于物,用情而不溺于情,轻灵之思见诸缱绻之意,这正是李清照作为一个杰出抒情词人的不同凡响处。

三.善于用典,善用对比、比拟、比喻、叠字等手法

李清照词表现手法绚丽多彩,充分表现出她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能。

使用典故,在我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原为一种传统手法。从屈原骚赋,到唐代诗歌,已屡用不鲜。至宋代,渐被用于词中。李清照词用这一手法,颇有她独到之处。其词作,写得最长,用典最多,怕要算《多丽》了: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

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

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渐

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

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

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

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全词二十八句,用典竟十多处,而且六处是以人名直接道出。清况周颐在《珠花簃词话》,对这首词用典有过这样的评说:“李易安《多丽·咏白菊》,前段用贵妃、孙寿、韩掾、徐娘、屈平、陶令若干人物,后段雪清玉瘦、汉皋纨扇、朗月清风、浓烟暗雨许多字面,却不嫌堆垛,赖有清气流行耳。”确实,这些典故,经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作了处理后,白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生丽质、纯洁高雅的自然之美更显得委婉细致,生动奇特。词人以屈平、陶令这两个失意之士来比拟白菊,不仅因他们平生爱菊最有名,曾将它作为芳洁品格的象征来印合自己的“内美”,而且也带有词人自拟白菊风标的意味;至于以愁思凝结的解佩之女和泪洒纨扇的失宠后妃来比拟被风雨摧折的白菊之凄苦,则意味着词人与白菊之间心理距离的消失。汉水边的神女纵然解佩相赠,终究无缘于情人;汉宫中的后妃,虽然才貌双佳,却因丈夫“移情别恋”而不得不以团扇自比。这也是词人有感于自己的清冷处境时的所感。这些明写白菊实写自己的典故,与开端夜长不寐的怜菊,末段“天教憔悴度芳姿”的叹菊,都被她以冷落之愁串成一体。词的结穴之处更是点明一篇之旨:“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这一反问,明示她的忆“泽畔东篱”即失意自处的屈原、陶潜,是因为人

情不够好。即她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好,党争寡恩少义。因为屈平、陶潜都是被时代政治所排斥而隐沦的,她虽无男子的政治身份,却也一样因政治因素干扰而成为京都之外的人。同时也流露出词人轻视鄙俗,不甘随俗浮沉的志趣。这样,全词虽然用典十余处,但是由于它们能很好地为表达词人内心情感服务,所以,它们已成为全词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使全词在结构和情感上,气脉贯注,首尾呼应,丝毫没有破碎堆垛之弊。

四.语言清新自然,“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李清照堪称语言大师。她以惊人的才华创造了清新自然,明白如画而又优美生动,新鲜活泼的语言,赢得历代人们的一致好评。

如《双调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

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词用语极为浅显通俗,而表达的感情却很新颖,毫不落窠臼。它写秋风无萧瑟之气,状秋景无悲伤之意。在“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等一连串明白省净的语句中,人们看到词人不是为“秋已暮”、“荷叶老”而伤感,而是为“水光山色”、莲子荷叶和湖畔花草而欢歌不已。这不仅比柳永的某些“词语尘下”作品清新健康,就是在有词以来的全部作品中,也别具一格,体现出作者一种倜傥豪迈,青春焕发之气。再如李清照早年,为怀念她远行的丈夫赵明诚而作的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该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寻常不经意语中隐约透露出了作者愁闷的心情。

总之,李清照词突出的个性和成就,使她成为词苑中独具风神、不同凡卉的秋桂。“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鹧鸪天》)词人咏唱的秋桂,有似自己的词品,具有一种永久的艺术生命,流风余韵,绵延千载,影响和沾溉着后世无数的作家和读者。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8分。) 1、《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 A、巴金 B、郁达夫 C、老舍 D、朱自清 5、诗集《女神》的作者是() A、闻一多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冰心 6、冰心《往事》(——之十四)借助对大海的描绘。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这叫做() A、铺张扬厉 B、托物言志 C、映衬对比 D、渲染烘托 7、屠格涅夫《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虽() A、比喻 B、拟人 C、象征 D、夸张。 8、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件,就是() A、顺叙 B、倒叙 D、插叙 D、平叙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人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6分。) 1、下列诗作属于七言律诗的是() A、王维《山居秋瞑》 B、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 C、王昌龄〈从军行》 D、社甫《登高》 E、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

难)》 2、下列作品集属于朱自清创作的有() A、《踪迹》 B、《风景谈》 C、《背影》 D、《欧游杂记》 E、《闲书》 3、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指出长辈对子女的关怀应体现在() A、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B、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C、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D、让他们走一条既走的生活道路 E、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4、屠格涅夫《门槛》通过一组象征性形象,()。 A、反映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 B、赞颂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C、揭露专制社会对革命者的迫害 D、表现了对“圣人”的崇拜 E、斥责诬蔑革命事业的庸人和帮凶 5、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的要素有() A、人物 B、时间 C、地点 D、情节 E、环境 6、培根在《论学问》中指出,治学的目的是() A、幽居养静 B、权衡轻重 C、善于辞令 D、变化气质 E、审察事理 三、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4分) 1、“,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名句。 2、王昌龄《从军行》:“,孤城遥望玉门关。” 3、辛弃疾《摸鱼儿》:“。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4、元散曲有小令和之分。 四、词语解释题(解释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每小题1分,共10分。)

新编大学语文(第四版)重点篇目课后研习与思考答案及补充简答题

研习与思考 1.你认为大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 答:这一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大同书》(重点读《序》,原文见为“教师备课资料光盘”部分)或分析孙中山“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人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大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2.《大同》篇的艺术感染力除来自儒家用世的情感之外,还来自于文字的表达,试总 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手法。 答:(1)注意找出文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用”、“归”、“公”。再如“礼”、“纪”、“里”、“知”、“起”。再如“让”、“常”、“殃”、“康”。先秦许多散文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文章的文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气势。(3) 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六、研习与思考 1. 理解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 答:乡土本色是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而“乡土性”最直观的就是体现在乡下人身上的泥土气。在这里,中国基层社会土地与人的关系被作者准确地揭示出来。 2.“乡土性”是如何从时间和空间上规定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的? 答:土地与人的关系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与人在空间排列关系上的“孤立和隔膜”以及从时间里的“熟悉”,进而这种人与人在时间和空间缔结的生态状态,又直接构成中国基层社会独特的习俗和生活方式的规定性。 3. 选择一个你所熟悉的社区,尝试运用“社区分析”的比较研究的方法去提炼出它的特性来。 答:略。 七、练习 3.简答题 (1)作者认为,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有哪些? 答:参见课文第九段。 (2)试讨论作者眼中的乡下人“土气”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离不开土地(土气因不流动而产生);孤立和隔阂;熟悉;礼俗社会(而非法理社会)。

学习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3篇

学习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3篇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习大学语文有什么心得体会呢?XXxx为你带来了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学习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篇一 语文,19xx年,清朝在废除科举制度以后,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语文一科,教授的仍是历代古文,当时称为“国文”课。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们已经上了大概xx年的语文课程。而这次语文课程的学习之前,我已经有一年没有接触到语文课程了。 小学的语文学习,是以抄、听为主,每次语文的课后作业基本上都是,把今天所学的字抄十遍,把今天所学的课文抄几遍,回家听写字词还有造句。到了初中、高中,就是以记和做为主,十篇课文有八篇会有背诵要求,碰到优惠的时候,就是写着,背诵你认为好的段落,而碰到了诗词的话,百分百的需要记忆。而在选修大学语文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死大量脑细胞,掉大量头发的准备。可是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只是告诉我们,要写5篇观后感、读后感之类的,并且在后来的学习中,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了大学和中庸。

但是观后感、读后感又让我头疼了,在进入大学后论文写的比较多,而且很多都是蛮官方的,在之前,因为考试的原因,也是议论文练的比较多些。并且在看书,或者看电影、电视剧的时候,可能娱乐的占多数,碰到好的,有意义的也只是摘抄下来,或者和朋友调侃几句,很少有用笔记下来。而且老师说的字数不限,让进入大学后挺多了20xx字、3000字的要求的我很没有安全感。但是,在这之后,在每次看书、或者看电视剧的时候,我关注的地方更多了,会想他的背景,会把里面的人物做比较,也会想他是这样的,而我碰到同一种遭遇的时候,我是怎样的。在后来的学习中,觉得老师的上课方式真的很吸引人,并不像去年我上老师教的中国茶酒文化那么枯燥,老师在教的过程中,经常用象形文来解释,而且偶尔也会放些视频让我们,观看。在后来中庸和大学的学习中,详细的解释,让我很容易的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并且记忆。学习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篇二一个学期一眨眼又过去了,语文课也结课了,突然感叹时间流逝的很快,在大学语文这门课上,我感到了新颖,她的魅力让我讲它的划分从公必课上提升到了兴趣参加的组织活动力。因为喜欢吴老师的课,喜欢吴老师在课堂上激情的讲课,用一种特别的教学手法为我们传授知识。在这一学期的语文课上,让我学到了很多,吴老师不仅给我们讲课本上的只是,还跟我们讲了许多课外的知识,她讲到她的亲身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整理(2)

一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那些语言中可以看出他坚贞自守、不甘沉沦的精神? 本文抒发了作者多次被贬谪的愤懑不平的情感,文中虽多次写贬谪生活的幽趣盎然,看似怡然自得没实际上却透露出落寞惆怅、愤懑不平的情感。 有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恬静和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文中多写谪居生活之闲适情趣,“披鹤蹩”、“戴华阳帽”、“执《周易》”如此种种,都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恬静,又以“齐云、落星”等楼和竹楼对比,写出了作者坚持自己人格操守的情感。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其居住楼之易巧乎? 2、分析竹楼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答:在文中,围绕着主楼之“易朽”与“不朽”展开讨论,表达了这样的象征意义;竹楼的形质固然会很快朽腐,但贬居于竹楼中的仁人志士们的品格境界确是不朽的!这是本文的主旨,也是其人文精神价值之所在。 二祭十二郎文 1、古人说,“情真自然成至文”。以本文为例,谈谈你的体会。 答:本文是韩愈侄儿韩老成英年早逝,韩愈哀痛欲绝,血泪和墨写下此篇祭文,文章感人至深,是其情意的真挚与深切,无论是追忆叔侄俱幼是“未尝一日相离”的童稚旧事,还是历数成年后两人几度离合的因由衷曲;无论是坦陈“生不能相养以共居”的迁就悔恨,还是直抒“呜呼哀哉”的深切悲痛,字字句句都是从肺腑中流出而浸透着骨肉亲情。尤其是“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几句,悲痛之至已如痴如醉,情意何等真切!而本文亦为韩愈的手写稿,非刻意而为,写真情,诉琐碎,情之真挚、深切,至文自然而成。 2、韩愈对老成死讯的将信将疑,是否可以看出来他对侄儿的一往情深?请具体分析说明。 答:“呜呼!其信然耶?其梦邪?其传之者非其真耶?”可以看出韩愈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一会儿似在做梦,一会儿似真的发生,而在对老成的死将信将疑,表现的是韩愈对老成的死的事实不能接受或不想接受,叔侄二人自幼相伴朝夕,情同兄弟,韩会夫妇死后叔侄二人更是唇齿相依,相濡以沫,将信将疑之中饱含了韩愈的不舍与悲痛,足可以见得他对侄儿一往情深。 三、长恨歌 1、第四段对刻画杨玉环的形象及表现“长恨“的主旨有何作用? 答:第四段写杨贵妃对李的忠贞不渝之情,“闻道汉家天子使”以下诸句, 写杨贵妃的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生动的写出了杨贵妃的心理活动,刻画了她美丽风姿和神登仙界后依然对玄宗忠贞不渝的形象。 而本段的一系列情节,使诗波澜再起,生面别开,而且还在皇帝身上此写出了如常人一般的真切情感,大大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气氛,强化了“长恨”的主旨。 2、第三段玄宗思念贵妃的有关描写,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第三段“夕殿萤飞思悄然”以下几句,写唐玄宗从傍晚到入夜、到夜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樊迟、仲弓问仁》 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 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 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 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大学语文的学习心得

大学语文心得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读好书的过程。教材中的篇章,是各位编著挑选出来的,是编者最想向我们传播的思想。臧克家告诉我们,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那么语文教材中的选材,让我们多了很多朋友。 古人有言,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读书使我们洞明世事,练达人情,让我们理解别人的想法,让我们知道这世界上有更多的事我们不懂。秋水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令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做到这点,“尔将可欲与大理矣。”满招损,谦受益。读了许多书的我们,难免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同样也可以成为圣人。见到大海,河伯才觉得自己多么渺小。我们又何尝不是。 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们的遗产。有人说,书是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书中有着无穷无尽的思想。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读书,总是离不开感动。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首诗就描写了渴望与意中人来往相见的感情,表达了深沉的思念。度日如年的相思,自然因为深刻难忘的印象和恋慕,而那个衣领青青的形象,纵在眼前和脑海里,刻骨铭心,忧思难忘,忍受不住,去那城楼盼望,彷徨徘徊,反倒更见出心情的急迫。简单的爱情,却从古至今无时无刻不深刻着,是任何一个人最大的梦想。 书籍,是历史的记录,他可以见证一个人的遭遇和一代人的历史。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这首《美女篇》通篇用比,以绝代美人比喻又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的苦闷。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女所比喻之士就是曹植自己。这首侍华丽、精简,描写精致生动,塑造另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的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作者借助美女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巧妙而生动,不失为写作较好的选择。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读书的过程,就好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传承,汇集着教育家孔老夫子及其众多弟子的治国修身的宝贵思想。作为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优秀篇章,《论语》受到了后世各朝代的推崇。流传千古而不朽的《论语》点化了华夏儿女无知的思想,为神州后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精神基础,今天,重新翻读领会《论语》中的谆谆教诲,感受孔子发自内心的救世良言,心灵获得高尚的洗礼,思想得到启迪,让我们学习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阅读这部经典作品,将令每一位学子受益无穷。 每一次读大学语文中的文章,都会有更多的收获。美好的篇章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给我们送来精神的慰藉,送来营养和精神力量。文学的本身就是一种牵引力量,对他的认识越深,就越被他牵动。大学语文,使我对文学品尝有了更大的热情,甚至有兴趣去创作作品,用平凡的语言将我的人生编纂。我要像圣人一样警醒世人,警醒自己,去完善,去发掘。

大学语文试卷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 D )中叶的诗歌305篇。 A、战国 B、东周 C、秦汉 D、春秋 2、( B )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创作道路。 A、《诗经》 B、《楚辞》 C、《国语》 D、《史记》 3、下列四组词语中,最能体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心旨意的一组是( A )A.忧劳与逸豫 B.盛与衰 C.天命与人事 D.满与谦 4.《张中丞传后叙》:“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以相语”的是( B ) A.于嵩读《汉书》事 B.南霁云抽矢射佛塔事 C.张巡慷慨就戮事 D.南霁云拔刀断指事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所表达的根本思想是( A ) A.“顺民之天”以治国 B.反对辍飧饔以劳吏 C.种树要“顺木之天” D.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6.《前赤壁赋》所继承的赋体传统表现手法是( C ) A.句句骈偶 B.通篇押韵 C.主客对话 D.借景抒情 7、《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上片情景交融的方式是( D ) A.自然天成 B.因情造景 C.融情入景 D.移情于景 8、《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B )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9、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C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10、《诗经.秦风.蒹葭》是一首( D ) A.山水诗 B.送别诗 C.悼亡诗 D.爱情诗 11、《陌上桑》写罗敷美貌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 B ) A.正面刻画 B.侧面烘托 C.对比反衬 D.类比彰显 12、在元曲四大家中,( C )是成就最高、最有影响的一家。 A关汉卿 B白朴 C马致远 D郑光祖 13、《诗经》的传统分类是( B ) A 南、风、雅 B 风、雅、颂 C 雅、颂、南 D 颂、南、风 14、《庄子》散文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C ) A 重言 B 卮言 C 寓言 D 杂言 15、《离骚》在诗歌形式上所属的体式是( D ) A 四言体 B 五言体 C 七言体 D 杂言体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题答 案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一、《寡人之于国也》 1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答:(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2 反对暴政,提倡仁政:①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林业、渔业。②注重文化、道德教育。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 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答: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展开论述 3. 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的表现。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4. 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答:用此比喻为了说明梁惠王虽然自以为对国家尽了心,实际上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都是喜欢战争,因而百姓也不会增多。 二、《秋水》 1.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答: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答: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

大学语文学习13个专题心得体会

一、认真学习十三个专题或结合大学语文所学篇目,写一篇读后感。 畅游上下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体味古文中的美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体会 白驹过隙,不知不觉便过去了一个学期,这是我大一的第一个学期。第一个学期我就选择了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因为它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我。 语文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是我们的母语。语文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现在大学,他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随着年龄、知识的见长、新的知识文化的更新,我们越来越发现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而《大学语文》更是跳出了以往学习语文的背记等固化的思考与思维模式,它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它已经上升到一种欣赏的角度及拓展的思维来看待思考一个问题,更甚由一个问题上升到思考与之有一定关联的社会现实或人生态度等等。 大学语文的学习与古人总结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又有何异同呢? 所以我认为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一种这样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多范围的看待问题的方式。因为学了多年语文,最终才在大学里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学习,最终能以深入的、独特的视角分析并体会那份立体的美感才能畅所欲言幸而拾回那些遗失的美好。 不管是大学语文课本上还是网上课件中,不管是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从中国古典到外国经典,语文承载的不仅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更传承着中华厚重的文化和经久不衰的思想之光。我们惊叹于先哲们睿智的头脑,被无数文人墨客恨意的才气所震撼,更沉醉于流传万世而不灭的经典之中。这一切的丰富内涵更是让我不得不佩服先者们的睿智头脑和古代那些文人墨客们的才气和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通过对十三个专题的学习,然我感触良多。 在《诗经》中,我们在高中就学过一首《蒹葭》其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追寻的恍惚迷离,诗意的朦胧唯美,仿佛是棉纱线的神秘女郎,仿佛是蒙娜丽莎的微笑……每个人读后都各自诠释着心中的向往。在年少轻狂的青年人眼里,“伊人”是心中美好的恋人;在求贤若渴的政客眼里,“伊人”是宝贵的助手,遥远而美丽。大学语文启发的正是这样一种发散思维,多角度,多立场地看问题。以前,虽然学了那么多年语文,但从未这样深入的分析,体会鬼文学这种立体的美感。应试教育束缚了我们斯文的翅膀,而在大学里,我们幸好有找到了那些遗

大学语文课后题答案

一、《寡人之于国也》 1.概括本文所体现的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1)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2)反对暴政,提倡仁政。 (3)反对兼并战争,提倡以仁政来统治天下 2.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论述的? 围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这一线索 3.本文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方法表现在什么地方? 答:先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写法。 4.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梁惠王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质的差别。 二、《秋水》 1.本文的主旨是什么?在客观上有何思想意义? 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进。 2.试谈本篇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主旨所起的作用。 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3.举例说明本文善于援譬设喻的特色 1、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2、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分有限的。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4.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以下特色:(1)论证结构上,本文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这种逐层推进的论证结构很有说服力。(2)论证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寓言的形式,形象生动,又以类比法为主,用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论证中心主旨。(3)语言修辞上,作者大量运用排比,反诘的修辞手法,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 三、《五代史伶官传序》 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有关警句对我们有什么启迪作用 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尚书》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做理论根据,然后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试以本文第二段为例,说明作者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论证的。 第二段写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在写法上欲抑先扬,先极力赞扬成功前的发奋,成功时意气的胸怀雄壮,再以迅疾的笔调写其衰败之速。在盛衰成败兴亡的鲜明对比中,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发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 3识别文中所运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历史事实做论据,文中第二段用大段篇幅写了后唐庄宗兴衰的过程。 理论论据,《尚书》名言“满招损,谦得益”。 四、《论毅力》 1.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本文所说道理有何启发意义? 现代年轻人依赖性强,意志薄弱,锻炼自己意志。提高毅力,是当今时代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2.本文如何在论证过程中贯串正反对举方法的?请作具体分析。 中心论点:“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 (1) 2

考试题型1、单选题(无多选题) 2、背诵题(20分) 3、简答题(5个简答题)(可能会从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出题) 4、阅读理解(30分)(分两种类型,古文与现代文PS均在教材里出题) 5.作文(20分) (如下是我们上学年考试的范围,不知道你们这次会不会变动,仅供参考) 第一讲《蒹葭》思考题 1. 你还能举出几首临水怀人的诗词作品吗? 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泽陂”,《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温庭筠的《梦江南》等。 2. 有的诗内容十分确定,有的诗可以多种理解,请你结合本文分析其中的原因何在。 诗内容确定,主要是所写对象具体;而含蓄的诗歌,力图使诗歌表现的对象给人以不确定性,难以指实,如本篇中的“在水一方”的美人,可以指情感世界的恋人,也可以指家国渴慕的贤人。 3. 本诗的复沓形式与表现的思想感情之间有什么关联? 它的艺术作用在于很好地表现事物进展的顺序和程度,协调诗的韵律节奏,强化诗的音乐美和抒情气氛,增强表情达意的审美效果。 4.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请举几例。 当代作品中经常运用复沓形式表达情思,而且是很普遍的艺术手法。如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他》、康白情《江南》、沈尹默《月夜》等。 5.独特的艺术魅力 风诗的艺术特征:(1)复沓章法、灵活句式(2)和谐韵律、生动语汇(3)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朦胧美:中国第一首朦胧诗。全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①“伊人”作为中心意象,朦胧不清、飘忽不定; ②“秋水”的意象也是朦胧凄迷,具有多重寓意; ③抒情主人公的意象模糊不定; ④“伊人”所在空间位置游移缥缈,难以捉摸。 第二讲《无题》李商隐思考题 1.无题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首联:“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诗人由今夜忆及昨夜,触景伤情,叙写别后相思之苦。从艺术方法来看,这一联全是物象的并置,诗人不着一个动词,也完全省略了人物的活动,而让读者从星辰、晚风、画楼、桂堂所构成的画面中去展开审美联想,体味诗人的惆怅。含蓄蕴藉,深情绵邈,这正显现出李商隐笔调之高妙。 颔联“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言承上,就今夕相隔之苦而生发出缠绵深刻的爱情体认,并提炼与升华出人类爱情生活中无比深情动人的语言。 这一联对仗精工,设喻精妙,而用情至深。上句写形分,下句写神合。 细致而又深刻写出了有情人因为某种原因造成的爱情阻隔的痛苦、渴望相见的期盼、无计重逢不能厮守的憾恨,与心有默契的欣喜、两情久长的慰藉。 一“无”一“有”相反相成,互相映照,互相生发,内蕴丰厚,富有艺术张力:越是身受阻隔,就越是体会到心灵相通的喜悦和珍贵;越是心灵契合,就越是感到身不能接的苦恼和惆怅。两种情愫互相渗透,互相交融,互相映照。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展开,写身不能接的阻隔与想望。 对这两句,有几种解释: 其一,谓诗人眼见别人通宵宴饮游戏的情景。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两篇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两篇 总结是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在自身的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告一段落或者全部完成后进行回顾检查、分析评价,从而肯定成绩,得到经验,找出差距,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大学语文学习总结两篇,欢迎阅读。 大学语文学习总结一: 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桂子山,欣喜的看到我们的大学还有语文课。这对我们理科生很有意义,语文课让我们在困顿的推理计算中解放出来,在一遍一遍的化学实验中解放出来。感受语言魅力,拥抱文字温暖。语文书是我从书架上取下来最多的一本书,特别是其中的小说,每一篇我都从头到尾看了不下五遍.还有诗词曲赋,他们融绘画美、音乐美于一身。清晨踏着第一抹阳光,到电影场朗读诗词是一种不可言传的精神享受。 从第一节课,吴教师您就要求我们认真做笔记,我认真的做了笔记,虽然一开始是为了你说期末要收笔记才写的。记着记着我慢慢发现我是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请允许我在这温习从笔记中想起的你讲的知识。同时也是对您的一次知识汇报!第一课您给我们讲了大学的语文学习不仅在课内还要在课外。对一个民族而言,要提高整体素质,提高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就要学习好我们的共同语言。您还给我们

讲了两则广告引起我们的讨论。第一个广告:笨母鸡郑重承诺,产蛋保证无棱无角有蛋黄蛋清。虽然当时我有感想但还是没有勇气站起来。个人感想:讽刺社会不良风气,将本分之事拿出来炫耀,社会风气之败坏可见一斑!那一节课你也给我们布置了语文课整个学期的作业:考试在平时,课上要积极发言,要做一个课件。第二课你为我们讲解了《陈奂生上城》,讨论了陈奂生这样一个典型的农民形象:淳朴、善良、教师、同时愚昧、落后的形象。作者的意图是强调在改善农民物质条件的同时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性。我们感悟到:体会一篇文章中作者的意图的重要性,读者应该学会做作者的“知音”。这一课我们还学了怎样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由内容和形式两个元素构成。我们要把作品放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后来我们又学习了怎样评论文学作品:1、理解作品的主题要把握主题的含义、掌握分析主题的途径。2、要注意对艺术形象分析:艺术形象的描写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直接描写有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间接描写有:环境烘托和人物烘托。3、注意对情节和结构的分析:情节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由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所组成的一组生活事件的演变过程。情节的分析方法:情节和主题的关系、情节与人物的关系、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我们明确了结构的内涵:它是作家根据创作意图的需要构建的。结构要做到形式严谨完整和谐统一,结构要有民族特色,符合民族的欣赏习惯。4、文学语言的欣赏:语言要求a、形象性b、个性化c、感染力d、韵律美。您还介绍几本书:《毁灭》、《第四十一》、《钱,疯狂的困兽》。掌

大学语文(第三版) 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采薇》课后练习 1、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它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这样表现有什么好处?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了士兵因久在前线而思念家乡的情绪;这种情绪是通过采摘不同季节的薇这一活动烘托出来的;由于采薇时间的持久性和连续性,让人感到士兵无时无刻不被思念家乡的痛苦折磨着,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强化。 2、当兵服役、保家卫国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它既让人感到神圣和自豪,但同时又让人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试结合《采薇》这首诗的学习,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看法。 《采薇》中表现了士兵对敌人入侵使自己不能安居乐业强烈不满,体现了大敌当前、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个人与国家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点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学习。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应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随时随地接受国家的召唤。当兵服役,保家卫国,这是一个人对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都应为此感到神圣和骄傲。 另一方面,战争又是残酷的,参加战争的人要承受巨大的痛苦折磨,甚至要付出高昂的生命代价,这一点在《采薇》中也有深刻的反映。这一点既让我们在心理上对战争的本质有清醒的认识,更激励我们努力争取和珍惜和平的好时光。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分析这四句诗的抒情特点。 1、原因主要有:①用生动的形象写出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②把多种修辞手法成功熔在一起:⑴对仗工整;⑵叠字(依依、霏霏)形象生动;⑶借代(用杨柳依依代指春天,雨雪霏霏代指冬天)准确而形象⑷对比(阳春与寒冬)鲜明。③文字雅俗共赏。 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这四句诗通过融情入景和对比的方法,把感情表达得更深刻、形象、含蓄。其中2、4两句分写乐和哀,分别拟喻国家的和平安宁与破败纷乱,两相对比,足见主人公前后感情心理变化之大,以及战争给国家带来的灾难;1、3两句,前句当哀不哀,强化了战士的参战心情和决心,后句当乐不乐,强化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意这些字的用法: 1.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读mò,同“暮”,一年将尽的意思。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没有谁。 3.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yù,下,降落,用作动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又……又……。 5.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很、甚。 6.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无,没有。 《山鬼》思考练习题 1、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谈谈你对屈原的认识和了解。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志士和诗人,他崇高无私的爱国精神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每年五月端午这一天,许多国家和民族包棕子、划龙船,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作为一位卓有才华的政治家和诗人,无论国家怎样对待他,无论自己的处境多么艰难,他都一心一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决不向黑暗邪恶低头妥协,宁死不肯离开自己的祖国,并用诗歌将自己的心声记录下来,让千秋万代的人们感受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屈原为什么受到全世界人民尊敬的原因。 2、山鬼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分析诗中山鬼感情变化的轨迹? 诗中的山鬼是一个美丽痴情的女子形象,她怀着对爱情的美好愿望,精心打扮准备,在凄风苦雨中痴痴等待自己的爱人,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喜悦和痛苦。作者屈原通过塑造这一形象,表现了人类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和忠贞态度,也寄托着自己虽遭流放而心中依然苦苦思念关心楚国、楚王的高尚爱国热情。 诗中第一节,山鬼在赴约途中的感情是喜悦、兴奋的;第二节,随着等待时间的不断延迟,天空黑暗下来,天上刮起了风、下起了雨,这时山鬼的心情也变得暗淡下来,发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感慨;第三节,山鬼一方面对自己的纯洁和忠贞行为感到自豪,对对方迟迟不至的行为自我宽解,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不断迁移,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宽解产生了怀疑,这种怀疑伴随着雷电和暴风雨的加强逐渐加深,最终使她陷入了因爱人迟迟不来而带来的极度孤独和忧愁中。诗人通过山鬼从兴奋到忧愁这一心理过程的变化,真实反映了爱情给人带来的缠绵、痛苦和折磨。 3、将这首诗与《诗经·采薇》对照,结合过去学过的其他作品,说说屈原的诗歌和《诗经》有什么不同。 主要表现在:《诗经》侧重于写实,重章叠句突出,语言朴素,民歌色彩很强,句式是以四言为主;而屈原的诗歌则侧重于表现理想,抒情性更强,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句式则是每句七个字,且每句都有一个语气词“兮”字等。 4、、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及用法: (1)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被:同“披”。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战国策》一书的整理编订者是(B ) A、郭茂倩 B、刘向 C、司马迁 D、班固 2、王昌龄最擅长的是( D) A、七言律诗 B、七言歌行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3、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C ) A、屈原 B、白居易 C、杜甫 D、辛弃疾 4、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著名作家是( D) A、巴金 B、郁达夫 C、老舍 D、朱自清 5、诗集《女神》的作者是(C ) A、闻一多 B、戴望舒 C、郭沫若 D、冰心 6、冰心《往事》(——之十四)借助对大海的描绘。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志,这叫做( B) A、铺张扬厉 B、托物言志 C、映衬对比 D、渲染烘托 7、屠格涅夫《门槛》的基本表现手法虽( C) A、比喻 B、拟人 C、象征 D、夸张。 8、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件,

就是(D ) A、顺叙 B、倒叙 D、插叙 D、平叙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诗作属于七言律诗的是(DE ) A、王维《山居秋瞑》 B、李白《送盂浩然之广陵) C、王昌龄〈从军行》 D、社甫《登高》 E、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2、下列作品集属于朱自清创作的有( ACD) A、《踪迹》 B、《风景谈》 C、《背影》 D、《欧游杂记》 E、《闲书》 3、巴金在《爱尔克的灯光》中指出长辈对子女的关怀应体现在( ABCE) A、给他们一个生活技能 B、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 C、让他们睁起眼睛去看广大世界 D、让他们走一条既走的生活道路 E、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 4、屠格涅夫《门槛》通过一组象征性形象,( ABCE)。 A、反映俄罗斯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英勇斗争的情景 B、赞颂革命者的献身精神 C、揭露专制社会对革命者的迫害 D、表现了对“圣人”的崇拜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部分课后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课文选讲篇目: 1樊迟、仲弓问仁 2冯谖客孟尝君 3容忍与自由 4我的世界观 5秋水 6张中丞传后叙 7婴宁 8蒹葭 9湘夫人 10春江花月夜 1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12秋兴八首 13长恨歌 14无题 15苦恼 16饮酒 17赤壁赋 18哭小弟 19断魂枪 樊迟、仲弓问仁 练习题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2、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 3、《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附参考答案:

1、“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一一“爱人”。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 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 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2、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3、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冯谖客孟尝君 练习题 1 ?文中描写冯谖初为门客时频频争地位待遇的作用是什么?答:文中刻画冯谖的形象,主要采取了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开始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餍足的小人。但当孟尝君召人收债时,他自告奋勇,挺身而出,迅速“市义”而归。在孟尝君失势就国看到“市义”的奇效后,冯谖又作出了更远的谋划,为孟尝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从此高枕无忧,长保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冯谖起初是故意深藏不露,有意试探,而在盂尝君礼贤下士、真情相待之后,才不遗余力地为之出谋划策,这体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信念。一波三折、生动有趣的情节,既彰显出冯谖的独特个性,又收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2.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与孟尝君之间是互为对照的?答:孟尝君与冯谖形成对照。冯谖的再三弹铗,反托出孟尝君的宽容大度。而当冯谖大展奇才的时候,又显出孟尝君的目光短浅:他不懂“市义”的意义,不明诸侯之间的矛盾可资利用,不知借宗族关系保护自己。而冯谖则深知百姓的艰难,以“市义"来赢得民心,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的矛盾来抬高孟尝君,以宗庙之

大学语文之学习心得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 语文,在词典里就解释为简单的“语言和文学”,其实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同时也是我们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是掌握一切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学习好语文这门学科,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语文这个学科,是我们从小就一直开始接触的。最简单的语文,我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之后上了小学,初中,高中,甚至一直上到大学,语文依然和我们息息相关。大学之前,学习语文是一件要分成很多细节的事情,比如字音、字形、背诵、默写、文言文、现代文、作文 等等,是要求面面俱到的。或许加上高考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学习语文就是以分数为目的,而并非以学习语文本身为目的。而上了大学才发现,在大学里学习语文是一件很自由的事情,它不在强调咬文嚼字,不再强调面面俱到,不再强迫我们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部分。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之下,我自己认为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去学习和吸收并掌握知识。现在我就这个学期学习大学语文谈谈自己的心得。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之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大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奠基石。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

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连学习语文的兴趣都没有了,就算天天坐在教室里也不可能学的好语文。我个人对语文的兴趣较大,这促使我能够在大学语文这个科目中有所收获。学习大学语文的兴趣,我认为有两个因素,一个来自于本身,一个来自于老师。本身兴趣的培养我认为在于平时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在文学作品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同时也可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也燃起了学习语文的激情了。同时,老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叶圣陶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从而可知,老师在学习中发挥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学习语文学习。而在相对自由开放的大学语文的学习中,老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决定性作用了。综上所诉,兴趣是开启学习好大学语文的金钥匙。 大学语文学习心得之人生价值 首先,我想从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宗旨来了解大学语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一直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完善一个人,即“取长补短”,而非“扬长避短”,去充分发掘人的潜力,认识自我的价值,即“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学语文的学习是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