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Q热立克次氏体的免疫学检查法

Q热立克次氏体的免疫学检查法

Q热立克次氏体的免疫学检查法
Q热立克次氏体的免疫学检查法

诊断学_体格检查_实验

目录 第一篇体格检查报告 体格检查报告一:四大生命体征 (1) 体格检查报告二:一般状态、皮肤粘膜、浅表淋巴结 (2) 体格检查报告三:头颈部检查 (4) 体格检查报告四:胸廓、肺和胸膜 (7) 体格检查报告五:心脏和血管检查 (9) 体格检查报告六:腹部检查 (11) 体格检查报告七: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 (12) 第二篇辅助检查报告 实验报告一:X线检查 (13) 实验报告二:心电图检查 (15)

第一篇体格检查报告检查报告一:四大生命体征

一、检查目标: 1、熟练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测量方法。 2、掌握四大生命体征的正常值及记录方法。 二、检查用物: 口表、酒精棉球、秒表、汞柱式血压计、听诊器。 三、检查步骤: (一)体温(腋测法): 擦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表水银端放于腋窝顶部,用上臂将体温表紧紧夹住,测量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 (二)脉搏: 将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的指腹置于动脉表面(通常用两侧桡动脉),感知动脉管壁的起伏,以检查其速率、节律、大小、强弱及动脉壁的弹性等。正常人的脉搏,每分钟60~100次,节律整齐,强度相等,其速度和节律与心跳一致。 (三)呼吸: 被检查者置于坐位或仰卧位,观察胸壁和腹壁的起伏,一呼一吸算一次。正常人的呼吸节律均匀,深浅适宜,平静呼吸时,每分钟呼吸为16~20次。 (四)血压: 安静环境休息5~10分钟,取仰卧位或坐位,肘与心脏在同一水平。袖带下缘距肘弯横纹上2~3cm,触及动脉搏后将听诊器置于其上,需与皮肤密切接触,但不能压得太重,亦不可与袖带接触,更不可塞于袖带下。充气并听诊,待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将汞柱升高2.6~4.0kPa(20~30mmHg),然后徐缓放气,汞柱下降2mm/秒为宜。从听诊器听到的第一

临床检验诊断学

临床检验诊断学 Cli ni cal laboratory diag no sties (专业代码100208) I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是由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各领域广泛渗透和交叉而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不仅为临床提供科学准确的实验数据和临床信息,而且已成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监测疗效、评判预后等的重要手段。临床检验诊断学研究生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高层次综合型医学技术人才,对研究生的具体要求是:(一)政治思想 1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为医学事业服务的奉献精神。 2?学风严谨,道德高尚,热爱专业,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专业培养要求 1 ?系统掌握临床检验与诊断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技能,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的动向及发展的趋势,树立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2 ?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分析和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临床检验的常规检查项目、参考值和临床意义。熟悉各类自动化仪器的性能、使用、维护、保养和有关的计算机知识。能够做好实习医师的带教工作,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3 ?具有较熟练阅读临床检验诊断学外文资料的能力。 二、学习年限和总体时间安排 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 第一阶段:时间一学期。学习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通过相应的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 第二阶段:时间2.5学年。研究生要掌握如何查阅文献,检索资料,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搞好论文设计,完成开题报告,完成课题,写出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根据实验进度安排临床实践工作。

诊断学体格检查操作标准.doc

体格检查规范化操作 一、基本检查方法 1.浅部触诊法及用途 (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卧位( 按检查部位而定 ) 。 (1 分 ) (2) 用一手轻轻地平放在被检查的部位。(2 分 ) (3)四指并拢 , 利用掌指关节和腕关节的协同动作 , 柔和的进行滑动触摸 (4 分 ) 。 (4)用于体表浅在病变 , 关节、软组织 , 浅部的动脉、静脉和 神经 , 阴囊、精索等的触诊检查。(3分) 2. 双手触诊法及用途 (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 , 双腿屈曲稍分开。 (2 分 ) (2)让被检查者做腹式呼吸。(1 分 ) (3)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1 分 ) (4) 左手放在被检查脏器或包块的后部。(2 分 ) (5)右手放在腹壁 , 用二、三、四指配合腹式呼吸做深部滑 动触摸。 (2 分 ) (6) 用于腹腔包块检查及肝、脾、肾等检查。(2 分 ) 3. 冲击触诊法及用途 (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 , 双腿屈曲稍分开。 (2 分 ) (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2 分 ) (3)检查者以右手三四个并拢的手指, 放置于腹壁上的相应 部位 , 手指与腹部之间成70~ 90 度角度。 (2 分 ) (4) 作数次急速而较有力的冲击动作。(2 分 ) (5) 用于大量腹水而对肝脾及腹部包块触诊不满意时。(2 分) 4. 深压触诊及用途 (1)让被检查者取仰卧位 , 双腿屈曲稍分开 (2 分 ) 。 (2)检查者站在被检查者的右侧。(1 分 ) (3) 用右手一或二个手指逐渐深压。(3 分 )

1

(5)用于确定腹部压痛点。 (3 分 ) 5. 间接叩诊法 (1)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 , 其它手指稍微抬起。 (2 分 ) (2)右手指自然弯曲 , 中指指端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垂 直。 (2 分 ) (3) 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2 分 ) (4)以腕、指掌关节的活动为主。(1 分 ) (5)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 , 富有弹性 , 叩击后中指立即抬 起。 (2 分 ) (6)每次叩击 2~ 3 下。 (1 分 ) 二、淋巴结及头颈部 1.全身浅表淋巴结检查的顺序及锁骨上窝淋巴结的检查 (1) 检查顺序为耳前、耳后、枕部、颌下、颏下、颈前、颈 后、锁骨上窝、腋窝、滑车上、腹股沟、腘窝部。( 共 5 分 , 漏掉一个叩0.5 分 ) (2)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头部稍向前屈 , 用双手进行 触诊 , 左手二、三、四指触诊右侧, 右手二、三、四指触诊左 侧 , 由浅部逐渐触摸至锁骨后深部。(5 分 ) 2. 腋窝淋巴结检查 (1)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 检查者面向被检查者 , 以右手检查 左侧 , 左手检查右侧。 (2 分 ) (2)检查左侧时 , 左手握住被检查者左腕向外上屈肘外展并抬 高 45 度 , 右手二、三、四指并拢 , 掌面贴近胸壁向上逐渐达 腋窝顶部 , 滑动触诊 , 然后依次触诊腋窝后内前壁, 再翻掌向 外, 将被检查者外展之壁下垂 , 触诊腋窝外侧壁。检查前壁时 , 应在胸大肌深面仔细触摸。检查后壁时 , 应在腋窝后壁肌群深 面触摸。用同样方法检查右侧。(6 分 ) (3)检查淋巴结时应注意记录淋巴结的部位、大小、数目、 硬度、压痛、活动度、有无粘连、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疤痕、 瘘管等。 (2 分 )

17.常用免疫学检查

一、名词解释 1.M蛋白2.ASO 3.肥达反应4.类风湿因子 5.抗核抗体6.肿瘤标志物7.C-反应蛋白 二、填空题 1.血清M蛋白阳性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性疾病,可见于、、、重链病和半分子病等。 2.血清中最多的一种Ig为,大多数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为类免疫球蛋白,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为。 3.补体C3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和移植物排斥反应时增高。 4.检查梅毒抗体的定性试验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VDRL法为WHO推荐使用,这类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 5.TORCH是一组病原微生物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缩写组成的,它们是孕期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T代表,O代表,R代表,C代表,H代表单纯疱疹病毒。 6.确有溶血型链球菌感染,但ASO不见增高可因该溶血型链球菌株不产生或产生很少量的链球菌溶血素O,此时应联合检查或以提高阳性率。 7.类风湿因子检测主要用于的辅助诊断,但并不是该病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其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等亦可阳性,还可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8.某30余岁女青年,面部及手部出现不规则形红斑,并有严重关节疼痛及胸闷,做ASO检测,阴性,?RF阳性(中等滴度),抗核抗体阳性,可初步诊断为。 9.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其中型别是否相符起关键作用。 10.传统的方法和细胞学分型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随着科技的进展,技术已经成为HLA分型的主流。 三、判断题 1.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使新生儿获得免疫抗体。() 2.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Ig呈多克隆性增高。() 3.补体C3、C4的水平可用于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在活动期增高。()4.AIDS患者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降低,甚至倒置(<1)。( ) 5.T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特异性抗原,称白细胞分化抗原(CD),例如CD3代表总T 淋巴细胞,CD4代表T抑制细胞(T S),CD8代表T辅助细胞(T H)等。( ) 6.由于A群溶血型链球菌感染后,血清中ASO持续数月到半年才下降至正常水平,故一次测定结果偏高,不一定就是近期感染的佐证。( ) 7.早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在伤寒沙门菌感染时,肥达反应可出现假阴性。() 8.肥达反应单次效价增高,判断的可靠性较差,动态观察对诊断伤寒沙门菌感染意义更大。() 9.检查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G抗体,可用于观察判断疗效。()

诊断学体格检查

诊断学体格检查 一、血压(血压计打开!肱动脉在手肘外侧!用后收回汞柱,关紧!) 1、袖带下缘在肘横纹上2~3cm,加压时气囊旋钮关紧! 报读:“收缩压”over“舒张压”mmHg。 二、头颈部淋巴结检查:耳前、耳后、枕后、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浅表 淋巴结 1、中三指合并,滑动触诊打圈,两圈左右 2、颈前、颈后时,摸哪边头侧向哪边 报读:耳前、耳后、枕后、颌下、颏下、颈前、颈后、锁骨上浅表淋巴结均未见肿大。三、肺部检查 视诊:(两眼与受试者腹部水平) 1、胸壁静脉(无曲张) 2、胸廓对称(无凹陷、变窄) 3、肋间隙(无增宽、变窄) 4、呼吸运动(两侧对称、平稳有节律) 5、以腹式呼吸为主 触诊:1、胸廓扩张度(两侧对称,无增强、减弱) 双手拇指沿肋下缘指向剑突,距中线1cm左右,让受试者深呼吸! 2、胸膜摩擦感(无) 掌四指与肋骨垂直,拇指与肋缘平行,让受试者深呼吸! 3、胸骨压痛(无) 大拇指单压,至少4次! 4、胸壁压痛(无) 手指,两侧对称,上中下至少三次! 5、触觉语颤(两侧对称,无增强、减弱) 位置见课本P119 胸部:可同压痛点,左右手掌小鱼际放于两侧胸壁对称部位,让受试者发“yi",要 叩诊:1、双肺叩诊(清音) 第二、四.六肋间隙,从外向内,左右对称扣 背部:同触诊触觉语颤位,4对, 2、肺下界:右 锁骨中线(先比划出锁骨中线,从第二肋间隙开始叩) 报读:肺下界在锁骨中线位于第六肋间隙 腋中线(可以从第六或七肋间隙开始扣) 报读:。。、位于第八肋间隙 肩胛下角线(背部) 报读:。、。位于第十肋间隙(让受试者先坐直找到肩胛下角,再抱 肩低头) 听诊:1、支气管呼吸音( 前:喉部、胸骨上窝; 背部:第六、七颈椎及第一、二胸椎两侧

诊断学体格检查试题2

一、单选题 1.正常儿童及男性乳头位置大约为: A.锁骨中线第5肋间 B.胸骨旁线第4肋间 C.腋前线第4肋间 D.锁骨中线第4肋间 E.以上都不是 2. 正常人平常呼吸时肺下界的位置在: A.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腋中线第8肋间隙,肩胛线10肋间隙 B.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腋中线第9肋间隙,肩胛线第11肋间隙 C.锁骨中线第5肋间隙,腋中线第8肋间隙,肩胛线第10肋间隙 D.锁骨中线第6肋间隙,腋中线第6肋间隙,肩胛线第10肋间隙 E.以上都不是 3. 肺界斜裂的位置大约在: A. 始于后正中线第3胸椎,向外斜方下行,止于第6肋骨与肋软骨相交处 B. 始于后正中线第4胸椎,向外斜行,止于第6肋骨 C. 始于后正中线第3胸椎,止于胸骨角 D. 始于后正中线第4胸椎,止于胸椎角 E. 以上都不是 4.胸部局部压痛常见于: A. 胸部软组织炎或肋骨骨折 B. 大叶性肺炎 C. 胸膜炎 D. 支气管肺炎 E. 肺癌 5. 胸骨压痛常见于: A. 胸腔积液 B. 白血病 C. 气胸 D. 再生障碍贫血 E. 气管内异物 6. 桶状胸常见于: A. 肺结核 B. 风心病 C. 佝偻病 D. 发育畸形 E. 肺气肿 7. 胸椎局部后突常见于: A. 类风湿性关节炎 B. 先天畸形 C. 胸椎结核 D. 佝偻病 E. 以上都不是 8. 一位45岁女性,一侧乳房皮肤局部呈橘皮样,乳头内陷,可能为: A. 乳腺炎 B. 乳腺小叶增生 C. 乳腺囊肿 D. 乳腺癌 E. 以上都不是 9. 一青年女性,乳房局部红、肿、热、痛,可能为: A. 哺乳期妇女 B. 乳腺癌 C. 乳腺小叶增生 D. 乳腺囊肿 E. 乳腺炎 10. 男性乳房增生,可能为: A. 内分泌紊乱 B. 肾上腺皮质功能紊乱 C. 肝硬化 D. 肺癌 E. 以上都可能 11. 正常成年人呼吸频率一般为: A. 18次/分钟 B. 24次/分钟 C. 12次/分钟 D. >24次/分钟 E. <12次/分钟 12. 呼吸过缓常见于: A. 发热 B. 疼痛 C. 甲状腺功能亢进 D. 心功能衰竭 E. 镇静剂过量 13. 潮式呼吸可发生于: A.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B. 脑炎 C. 老年人深睡 D. 巴比妥中毒 E. 以上都可以 14. 语音震颤增加可见于: A. 气胸 B. 胸腔积液 C. 肺气肿 D. 胸膜增厚 E. 肺内大片炎症 15. 语音震颤减弱可见于: A. 肺炎 B. 支气管扩张 C. 肺脓肿 D. 肺梗塞 E. 肺气肿 16.心脏绝对浊音界缩小常见于: A. 心脏扩大 B. 心包积液 C. 主动脉瘤 D. 肺门淋巴结肿大 E. 肺气肿 17. 肺气肿时叩诊音: A. 鼓音 B. 过清音 C. 清音 D. 浊鼓音 E. 浊音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一类由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微生物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并非所有立克次体均可引起人类疾病,目前已发现的与人类感染相关立克次体有数十种,且不断有新的致病立克次体被发现。立克次体病呈世界性或地方性流行,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斑点热等。 立克次体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呈多形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有与细菌近似的细胞壁,具有与蛋白、脂质合成和能量代谢相关的不完整酶系统,同时含有DNA和RNA,以二分裂法繁殖,斑症伤寒群和斑点热群等多数立克次体还含有内毒素物质;但其为专性细胞内寄生。 立克次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小哺乳动物、家畜和人,其传播多通过虱、蚤、螨等节肢动物叮、咬或猫、狗等动物抓、咬发生,贝纳柯克斯体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传播。人群对立克次体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可获持久免疫力,在不同立克次体间尚存在交叉免疫。除Q热和猫抓病外,立克次体病的致病机制均为在血管内皮细胞繁殖导致广泛血管炎。 立克次体病多发于春、秋季,常有近期节肢动物叮咬、野营或职业接触史,临床表现以发热(多数高达39.5℃以上)、头痛和皮疹三联征为特点,病程通常为2~3周。实验室诊断主要依赖血清学检测,其中以外斐试验为常用,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直接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反应等方法特异性、敏感性更高,但各种立克次体间仍存在一定交叉反应。鸡胚培养、动物接种等病原检测方法由于检出率低,实验条件要求高并可能导致立克次体在实验室传播而少用。 各类立克次体病的血清学阳性反应均出现于起病1周以后,因此在获得血清学诊断前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并及时开始抗感染治疗。氯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对各类立克次体病均具可靠疗效,目前治疗以多西环素为首选,亦可选用氯霉素、四环素。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外可抑制部分立克次体生长,且在动物实验或临床中治疗Q热、斑点热、恙虫病等立克次体病亦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尚需积累更多临床经验。一些立克次体灭活疫苗或减毒疫苗的接种可对各类立克次体病具有交叉保护作用,并可减轻病情、缩短病程和降低病死率。 1.流行性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亦称虱传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louse-borne typhus)是一种呈全球性流行的传染病,曾波及我国大部份地区,但目前仅在我国寒冷地区的郊区、农村存在散发或小流行。该病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i),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体虱为其主要传播媒介;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感染后一般可获持久免疫力,偶见再次感染病例。该病多见于冬、春季,潜伏期5~21d,起病大多急骤,表现为寒战、发热,体温达39~40℃以上,发热持续2周以上。伴持久剧烈头痛、全身肌肉疼痛和眼结膜、脸部充血,以及惊恐、兴奋、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第4~6天出现以胸、腹、腋窝、上肢等部位为主的斑丘疹和瘀点样皮疹,皮疹一般在5~7d 内消退。此外,尚可有咳嗽、气促、心律失常、黄疸及肾功能损害等其他脏器受累表现。近年来轻型病例较多见,复发病例症状也较轻。外斐试验(OX19)滴度较高,多大于1:320,但其他立克次体亦可阳性;补体结合试验大于1:40具

(完整版)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学+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 第1章概论 1.免疫学: 2.免疫分子: 3.补体: 4.临床免疫学: 第2章抗原抗体反应 5.抗原抗体反应: 6.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 7.可逆性 8.比例性 9.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ofequivalence) 10.最适比(optimalratio) 11.带现象(zonephenomenon) 第3章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 12.免疫原(immunogen) 13.半抗原 14.免疫佐剂 1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ntibody, pcAb) 第5章凝集反应 16.凝集反应 17.直接凝集反应 18.间接凝集反应 19.明胶凝集试验 第6章沉淀反应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1页(共13页)

20.沉淀反应 21.絮状沉淀试验 22.免疫浊度测定 23.凝胶内沉淀试验 24.单项扩散试验 25.双向扩散试验 26.免疫电泳技术 27.对流免疫电泳 28.火箭免疫电泳 29.免疫电泳 30.免疫固定电泳 第19章补体检测及应用 31.补体 32.免疫溶血法 33.补体结合试验 第22章感染性疾病与感染免疫检测 34.感染 第23章超敏反应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35.超敏反应 36.Ⅰ型超敏反应 37.Ⅱ型超敏反应 38.Ⅲ型超敏反应 39.Ⅳ型超敏反应 第24章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0.自身耐受 41.自身免疫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2页(共8页)

42.自身免疫病 43.自身抗体 44.抗核抗体 第25章免疫增殖性疾病及其免疫检测 45.免疫增殖性疾病 46.免疫球蛋白增殖病 47.本周蛋白 48.血清区带电泳 49.免疫电泳 50.免疫固定电泳 第26章免疫缺陷性疾病及其免疫检验 51.免疫缺陷病 52.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27章肿瘤免疫与免疫学检验 53.肿瘤免疫学 54.肿瘤抗原 55.肿瘤标志物 第28章移植免疫及其免疫检测 56.移植 57.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58.移植排斥反应 59.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 60.血清学分型法 二、填空题。 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试卷第3页(共13页)

诊断学体格检查--练习题

体格检查基本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 1.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有 A.视诊触诊视诊叩诊听诊 B.一般检查实验室检查 X线检查心电图检查 C.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D.视诊触诊问诊听诊 2.检查皮肤、关节及肿块用 A.深压触诊法 B.浅部触诊法 C.冲击触诊法 D.双手触诊法 3.检查腹部压痛常用 A.深压触诊法 B.冲击触诊法 C.双手触诊法 D.深部滑行触诊法 4.检查肝、脾、肾时常用 A.双手触诊法 B.冲击触诊法 C.深压触诊法 D.浅部触诊法 5.正常肺部叩诊音呈 A.清音 B.浊音 C.过清音 D.鼓音 6.大量胸腔积液时叩诊音是 A.鼓音 B.浊音 C.实音 D.过清音 7.气胸患者叩诊音呈 A.过清音 B.鼓音 C.清音 D.实音 8.关于间接叩诊法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他手指稍微抬起

B.左手指自然弯曲,以中指指端垂直叩击右手中指第二指骨的中段 C.叩诊时应以腕关节与掌指关节的活动为主 D.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 二、填空题: 1.体格检查基本方法包括——、——、——、——、——。 2.深部触诊法分为——、——、——、——。 3.叩诊音由于被叩击的组织或脏器密度、弹性、含气量以及与体表距离的不同,叩击时所产生的反响亦异,临床上可分为——、——、——和实音。 4.体格检查一定按规定顺序进行。通常先检查——,然后检查——、——、——、——等。 三、简答题: 1.简述触诊的方法及应用范围。 2.简述在正常情况下,鼓音、清音、浊音及实音各在何处可叩得, 在病理情况下各见于哪些疾病? 一般检查 一、单项选择题: 1.患者不能自己调整肢体位置称 A.被动体位 B.强迫体位 C.自动体位 D.辗转体位 2.二尖瓣面容表现为 A.面色灰暗,双颊紫红,口唇轻度紫绀 B.面容憔悴,色灰暗

浅谈犬立克次氏体病的诊治

浅谈犬立克次氏体病的诊治 本病是经蜱传染的血液原虫病,病原是艾希氏体属或立克次氏体属立克次氏体。立克次氏体寄生于节肢动物,每种立克次氏体各有其特异宿主,节肢动物棕色犬蜱-血红扇头蜱为本病传染媒介,通过吸血传播给犬类。8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经常在野外活动的犬只。深圳野外草地四季都有蜱虫存在,夏季蜱虫活力最强,故犬立克次氏体病在夏季多发。本病急性期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疲惫、厌食、贫血、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症状,例如共济失调、癫痫、自发性出血、呼吸衰竭。 一、发病情况 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期间,我院共诊治121例犬立克次氏体病,其中本地土狗9例(占7.5%),工作犬72 例(占59.5%),玩赏犬40例(占33%)。夏秋季节(5月-10月)91例(占75.2%),春冬季节(11月-4月)30例(占24.8%)。在求诊时,其中101例(占83.5%)患犬体表找到蜱虫。上述数据说明,犬立克次氏体病具有季节流行性。在夏秋季节,南方野外草地有大量蜱虫存在,所以本病多发。当地土狗常有蜱虫寄生,但犬立克次氏体病发病率较其它犬种低,症状也较轻,这与当地土狗多数具有抗立克次氏体抗体,具终身

免疫力有关。越是野外活动史短的犬,一旦发病,症状越是严重。 二、临床症状 临床上很难区分典型的犬立克次氏体病三个阶段,门诊所见的多数是急性期病例,急性期可持续2-4周。所有急性期病例都有不同程度发热(从39.1-41.5度)。症状轻微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活力下降。症状重者表现为:废食,忧郁甚至嗜睡,四肢无力,有或无关节炎,淋巴结肿胀,流涎,黄疸,咳嗽甚至呼吸困难。个别重症患犬出现神经症状,后躯麻痹,颈背强直,听力障碍。急性期过后,患犬过度到亚临床阶段。仍持续感染,但无临床症状,亚临床阶段可持续几年。慢性感染的犬以临床症状不明显或再生障碍性贫血为特征,各种血细胞数下降,容易自发性出血,粘膜苍白,呼吸加快,体重下降。 三、诊断 1)在夏季,具有野外活动史的患犬,出现发热,贫血,黄疸,血尿,四肢无力等症状,应怀疑为犬立克次氏体病。 2)从病犬身上发现蜱虫寄生。 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数减少,血小板减少。 4)患犬抗凝全血,用爱德氏四合一试纸检验为犬立克次氏体病为阳性,可诊断为本病。 5)在血液涂片中发现白细胞中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

(完整版)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检测即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 体或利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由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均可通过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诱导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内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 细胞的克隆扩增,并分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由于抗体-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的特点,这种检测可以定性、定位和定量地检测某一特异的蛋白(抗原或抗体)。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最初的免疫检测方法是将抗原或抗体的一方或双方在某种介质中进行扩 散,通过观察抗原-抗体相遇时产生的沉淀反应,检测抗原或抗体,最终达到诊断的目的。这种扩散可以是蛋白的自然扩散,例如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就是在凝胶中混入抗体,制成含有抗体的凝胶板,而将抗原加入凝胶板预先打好的小孔内,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凝胶自然扩散,当一定浓度的抗原和凝胶中的抗体相遇时便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比。 利用蛋白在不同酸碱度下带不同电荷的特性,可以利用人为的电场将抗原、 抗体扩散,例如免疫电泳试验和双向免疫电泳。免疫电泳首先将抗原加入凝胶中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次分散开。然后沿电泳方向平行挖一直线形槽,于槽内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的混合抗体,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自然扩散,形成沉淀线。然后利用标准的抗原-抗体沉淀线进行抗原蛋白(或抗体)的鉴别。 上述的方法都是利用肉眼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因此灵敏度有很大的局限。比浊法引入沉淀检测产生的免疫比浊法就是利用浊度计测量液体中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浊度,根据标准曲线来计算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可对抗原、抗体进行定量的检测。 免疫印迹法则首先通过电泳分离标准的已知抗原,然后将电泳分离的蛋白 质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浸于待测血清中。如果血清中含有与一种或几种抗原相对应的抗体的话,则在该抗原印迹部位形成免疫复合物沉淀。在洗去未结合的抗原和抗体后,在膜上加标记的抗人免疫球蛋白的抗体,此抗体可以和病毒抗原与人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发生反应,最后加入显色底物(可以是普通显色剂,化学发光剂或放射性同位素等)进行显色。由于利用了第二种抗体进行了信号放大,并且可以利用高灵敏的显色方式,灵敏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该方法已经利用凝集反应检测抗原-抗体反应也是较传统的手段之一。利用带有抗原的乳胶颗粒等不溶性的颗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凝集团块,通过凝集现象,就可以达到检测的目的。无论是直接凝集法还是间接凝集法都可对抗原或抗体进行检测。还可以利用二抗对信号进行放大,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最新诊断学体格检查要点(自整)

头部 眼睑: 睑内翻:见于沙眼。 上睑下垂:1、双侧睑下垂:先天性上睑下垂、重症肌无力。 2、单侧上睑下垂:动眼神经麻痹(蛛网膜下腔出血、白喉、脑脓肿、脑炎等)眼睑闭合障碍:1、双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单侧:面神经麻痹 眼睑水肿:肾炎、慢性肝病、营养不良、贫血、血管神经性水肿。 眼球: 眼球突出:双侧突出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 1、Stellwag征:瞬目减少,即眨眼减少。 2、Graefe征:眼球下转时上眼睑不能相应下垂。 3、Mobius征:表现为集合运动减弱,即目标由远处逐渐移近眼球时,两侧眼球不能适度内聚。 4、Joffroy征:上视时没有额纹出现。 眼球下陷:双侧下陷见于严重水肿或老年人;单侧下陷见于Horner综合征和眶尖骨折。 眼球运动:医师用棉签或手指于受检者眼前30-40cm处,嘱病人固定头位,眼球随目标方向移动一般按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6个方向的顺序进行。 眼球配偶肌:右:左内直肌、右外直肌左:右内直肌、左外直肌 右上:右上直肌、左下斜肌左上:左上直肌、右下斜肌 右下:右下直肌、左上斜肌左下:左下直肌、右上斜肌 眼球震颤:见于耳源性眩晕、小脑疾患和视力严重低下者 检查方法:嘱患者眼球随医师手指所示方向(水平和垂直)运动数次,观察是否出现震颤。 角膜软化:见于婴幼儿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 瞳孔: 双侧瞳孔大小不等:颅内病变(脑外伤、脑肿瘤) 对光反射:动眼神经 集合反射(调节反射):动眼神经(嘱病人注视1米以外的目标,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 扁桃体增大分度:一度:不超过咽腭弓者。二度:超过咽腭弓者。三度:达到或超过咽后壁中线者。 颈部血管: 颈静脉怒张:在坐位或半坐位时,颈静脉明显充盈、怒张或搏动时为异常征象。提示颈静脉压高,见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 颈静脉搏动:可见于三尖瓣关闭不全。 颈动脉搏动增强: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甲亢及严重贫血病人。

第二十二节 鱼类立克次氏体病病理

第二十二章鱼类立克次氏体病病理——由叶仕根负责编写 【一般性概述】: 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又称立克次体,为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立克次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如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及代谢方式等方面与细菌类似,同时也具有许多与病毒类似的特征,如只能在动物细胞内寄生繁殖、不能使用培养基培养、可以通过细菌滤器等。美国病理学家霍华德·泰勒·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年)于1909年首次发现了洛基山斑疹伤寒的独特病原体和传播方式,由于工作原因,他自己也被感染并于次年死于斑疹伤寒。为纪念立克次在斑疹伤寒病原(立克次体)研究中贡献,将他所发现的病原体被命名为立克次体属(Rickettsia)。我国学者魏曦和谢少文在在立克次体的分离、培养、鉴定和疫苗研制等方面,也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立克次体是个庞大的家族,多数立克次体是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人类和多种动物包括鱼都可感染发病。不同种属立克次体具有以下共同特点:(1)专性在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2)有DNA和RNA两种核酸;(3)形态多样,革兰染色阴性,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4)通常以节肢动物作为寄生宿主或储存宿主,或以其为传播媒介;(5)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随着研究的深入,其体的分类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2版,2005)将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les)划分为3个科,即立克次氏体科(Rickettsiaceae)、无形体科和全孢菌科(Holosporaceae)。近年来,根据鲑鱼立克次氏体的16S rRNA序列的相似性研究,《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将鲑鱼立克次氏体定位于细菌界(Bacteria),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丙型变形细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Thiotrichale目中一个新的科—鱼立克次氏体科(Piscirickettsiacaea)。 1939年,Mohamed 等在埃及发病的河豚(Tetrodon fahaka)体内发现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1ike organism,RLO) ,这是有关鱼立克次体的首次报道。此后,由于缺乏能有效控制鱼类立克次体病的药物和方法,鱼立克次体已成为鱼类重要的病原体类群,其宿主范围和地理分布日益扩大,常导致鱼类严重传染病的发生。(Piscirickettsiosis and piscirickettsiosis-like infections in fish A Review.2002)。 1975年,Ozel和Schwanz-Pfitzener研究虹鳟鱼出血性败血症病毒(Egtved virus)时,在RTG-2细胞系(虹鳟性腺细胞系)中检测到病毒的同时发现类立克次氏体,但未能确定它的致病性以及分类学地位。1989年Fryer等首次从智利海水养殖的银大马哈鱼病灶组织感染的细胞系CHSE-214中分离得到RLO,并且证明其为智利养殖银鲑鱼的一种流行病的病原,并于1992年将其命名为鲑鱼立克次体Piscirickettsia salmonis gen. nov., sp. Nov.。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鱼立克次氏体病及其综合症已经遍布20几个国家和地区,感染十几种经济鱼种,包括细鳞大麻哈鱼、大鳞大麻哈鱼、银鲑鱼及大西洋鲑等。目前发现,鱼类立克次体病以内部脏器肿大、出血和吞噬细胞内出现RLO为主要特征。因其主要发生于养殖鲑科鱼类,故也称为“鲑鱼立克次体败血症(salmon rickettsia septicaemia, SRS)”或“鲑鱼立克次体病(Piscirickettsiosis)”。除鲑科鱼类外,也有一些非鲑科鱼类如罗非鱼、蓝眼清道夫、石斑鱼、真鲷等感染RLO的报道,其死亡率最高可达90%并且表现出与鲑鱼立克次体病相似的症状和病理变化(Piscirickettsiosis-like syndrome)。

20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第一节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 一、填空题 1、血清M蛋白阳性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 症、重链病、 轻链病和半分子病。 2、免疫球蛋白存在于机体的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 某些细胞的细胞膜上 3、血清中最少的一种免疫球蛋白为 IgE ,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为 IgM 含量最多的为 IgG 二、是非题 1、血清中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为IgE。() 2、肾病综合征的患者血清可以出现IgM降低。() 三、名词解释 免疫球蛋白 四、选择题 A型题 1、IgG降低见于:( D ) A.病毒感染 B.肺结核 C.链球菌感染 D.慢性肝炎 E.淋巴瘤 B型题 问题3~5 A、IgG降低 B、IgE增高 C、IgD 降低 D、IgG升高. E、IgE 降低 2、各种过敏性疾病( B ) 3、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C ) 4、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 A ) C型题 问题5~6 A、M蛋白阳性 B、IgG增高 C、二者都有 D、二者都无 5、多发性骨髓瘤( C) 6、各种慢性感染( D ) X型题 7、免疫球蛋白降低常见于:( AD ) A、体液免疫缺陷病 B、慢性肝病 C、寄生虫病 D、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 E、多发性骨髓瘤 五、问答题 免疫球蛋白G增高常见于哪些情况。

【参考答案及题解】 一、填空题: 1、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重链病、轻链病和半分子病 2、血液、体液、外分泌液和某些细胞的细胞膜上 3、免疫球蛋白E、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 二、是非题:1、√;2、√ 三、名词解释: 免疫球蛋白:通常是指由浆细胞产生的具有抗体活性和(或)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 四、选择题:1D 2B 3C 4A 5C 6B 7AD 五、问答题: 答:①多克隆性增高,常见于各种慢性感染、慢性肝病、淋巴瘤、肺结核、链球菌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RA等;②单克隆性增高,主要见于免疫增殖性疾病,如分泌性多发性骨髓瘤。 【王彦平】 第二节血清补体的检测 一、填空题 1、总补体溶血活性主要反映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活化程度,它的降低很有意义,见于肾小球肾炎、 自身免疫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 2、补体C3的增高主要见于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肿瘤和排斥反应。 二、是非题 补体C3、C4的水平可以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 三、名词解释 补体 四、选择题 A型题 1、血清总补体活性增高见于:() A、感染性心内膜炎 B、病毒性肝炎 C、组织损伤 D、皮肌炎 E、狼疮性肾炎 B型题 问题2~5 A、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 B、补体C3增高 C、补体C4降低 D、AP-H50 E、C3SP增高 2、主要反映补体传统途径活化的活性程度(A ) 3、反映体内补体被活化( E ) 4、反映补体旁路途径活化的情况( D ) 5、反映排异反应( B ) C型题 问题6-7 A血清C3降低 B血清C4降低 C两者都有

立克次体的症状

立克次体的症状 立克次体的症状有哪些呢?立克次氏体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那立克次体的症状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介绍立克次体的症状。 文章目录 立克次体的症状 1、细胞大小为0.3~0.6μm×0.8~2.0μm,有细胞形态,一般不能通过细菌滤器,可通过瓷滤器,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2、细胞呈球状、杆状或丝状,有的多形性。 3、有细胞壁,无鞭毛,呈革兰氏阴性反应(除恙虫病立克次体外),效果不明显。 4、除少数外,均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寄生,宿主一般为虱、蚤等节肢动物,并可传至人或其他脊椎动物。

5、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较细菌慢,一般9~12h繁殖一代。 6、有不完整的产能代谢途径,大多只能利用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产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或有机酸产能。 7、大多数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须用鸡胚、敏感动物及动物组织细胞来培养立克次氏体。 8、对热、光照、干燥及化学药剂抵抗力差,56℃30min即可杀死,100℃很快死亡,对一般消毒剂、磺胺及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

9、同时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没有核仁及核膜,属于适应了寄生生活的α-变形菌。基因组很小,如普氏立克次氏体的基因组为1.1Mb,含834个基因。 10、一般可培养在鸡胚、敏感动物或HeLa细胞株(子宫颈癌细胞)的组织培养物上。 立克次氏种类 下面介绍4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立克次氏体。 1、普氏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prowazekii),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和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它为短杆状,0.8微米~2微米×0.3微米~0.6微米,也可长达4微米,单个存在或呈短链状。当人受到感染后,经10天~14天的潜伏期,骤然发病,有剧烈头痛、周身痛和高热,4天~7天后出现皮疹,严重的为出血性皮疹。有的还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和其他实质器官损害。流行性斑疹伤寒,在人口密集和昆虫繁盛的环境内比较严重。当流行时,病人平均死亡率20%,严重时可达70%。病原体借人虱在人群中传染,所以灭虱是预防流行性斑疹伤寒的重要措施。

最新17常用免疫学检查

17常用免疫学检查

一、名词解释 1.M蛋白 2.ASO 3.肥达反应 4.类风湿因子 5.抗核抗体 6.肿瘤标志物 7.C-反应蛋白 二、填空题 1.血清M蛋白阳性提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增殖性疾病,可见 于、、、重链病和半分子病等。 2.血清中最多的一种Ig为,大多数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为 类免疫球蛋白,含量最少的免疫球蛋白为。 3.补体C3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和移植物排斥反应时增高。 4.检查梅毒抗体的定性试验有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不加热血清反应素玻片试验(USR)和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VDRL法为WHO推荐使用,这类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 5.TORCH是一组病原微生物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缩写组成的,它们是孕期感染的主要病原微生物。T代表,O代表,R代表,C代表,H代表单纯疱疹病毒。 6.确有溶血型链球菌感染,但ASO不见增高可因该溶血型链球菌株不产生或产生很少量的链球菌溶血素O,此时应联合检查或以提高阳性率。 7.类风湿因子检测主要用于的辅助诊断,但并不是该病独有的特异性抗体,其它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等亦可阳性,还可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等。 8.某30余岁女青年,面部及手部出现不规则形红斑,并有严重关节疼痛及胸闷,做ASO检测,阴性,?RF阳性(中等滴度),抗核抗体阳性,可初步诊断为。 9.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和受者的组织相容性,其中型别是否相符起关键作用。 10.传统的方法和细胞学分型方法有许多不足之处,随着科技的进展,技术已经成为HLA分型的主流。 三、判断题 1.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使新生儿获得免疫抗体。() 2.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Ig呈多克隆性增高。() 3.补体C3、C4的水平可用于反映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活动程度,在活动期增高。() 4.AIDS患者CD4+细胞减少,CD4/CD8比值降低,甚至倒置(<1)。( ) 5.T淋巴细胞表面有多种特异性抗原,称白细胞分化抗原(CD),例如CD3代表总T淋巴细胞,CD4代表T抑制细胞(T S),CD8代表T辅助细胞(T H)等。( ) 6.由于A群溶血型链球菌感染后,血清中ASO持续数月到半年才下降至正常水平,故一次测定结果偏高,不一定就是近期感染的佐证。( ) 7.早期使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在伤寒沙门菌感染时,肥达反应可出现假阴性。()

实验诊断学---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Immunological tests 免疫功能检查(immunological function) 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血清补体检测细胞免疫检测(immunoglobulin, complements, cell immune) 自身免疫检测(auto-antibodies) 类风湿因子测定抗核抗体检测组织和细胞抗体检测(RF ANA other antibodies) 感染免疫检测(infectious immunology) 细菌感染免疫检测病毒感染免疫检测其它(寄生虫感染、性病等)(bacterial , virus and so on ) 肿瘤标志物检测(tumor markers) 蛋白质类肿瘤标志物糖脂类肿瘤标志物酶类肿瘤标志物(proteins, glycolipid, enzymes markers) 器官与骨髓移植的检测(organ an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病毒肝炎血清标志物(virus hepatitis markers) 其它循环免疫复合物检测、冷球蛋白检测、丙种反应性蛋白检测 Ⅰ、免疫功能检查(immunological function)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Immunoglobulin test) 1、Immunoglobulin 1)概念:具有抗体活性和抗体样结构的球蛋白,由浆细胞产生,存在于体液,血液,外分泌液和一些细胞膜上。2)分类: 用超速离心、免疫电泳方法可将免疫球蛋白分为五类: IgG、IgA、IgM、IgD 、IgE IgG最多、占75%~85%抗体活性 IgA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 IgM是有效的凝聚和溶解细胞的因子。最早;最先 IgD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IgE与变态反应有关(0.002%) 3)功能: 2、normal range:免疫比浊法、ELISA法 多克隆(Polyclonal)增高: IgG IgA IgM均增高 单克隆(Monoclonal)增高: 仅某一种Ig增高而其他种不增高 3、增高【临床意义】 增高:多克隆性增高(polyclonal elevate) 慢性感染、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chronic infection, chronic hepatitis, AID) 单克隆性增高(monoclonal elevate) 免疫增殖性疾病( proliferative disease) IgG: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 IgA:黏膜炎症、在皮肤病变 IgM:毒血症、感染性疾病早期 4、M蛋白(Monoclonal protein) 1)概念:单克隆B淋巴细胞异常增殖产生免疫球蛋白,具有相同结构和电泳迁徙速度,但不具有抗体活性。 2)M蛋白【临床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