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柚木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问题的分析

柚木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问题的分析

柚木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问题的分析

柚木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木,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较高的生态和

社会价值。在柚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遗传变异和优良无性系的选择是一个重

要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柚木的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柚木的种质资源遗传变异是指该种植物个体间或群体间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差异。这种

差异主要来源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人为因素等。具体来说,柚木的生长环境中包括

了土壤、水分、光照、温度、空气质量等多个因素,每一种因素都可能对柚木的生长发育

产生影响。不同地域之间的气候条件也会对柚木的遗传变异产生一定的影响。人为因素也

会对柚木的遗传变异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不同地域之间的栽培方式、育种方式等。在柚

木的遗传变异中,主要包括遗传变异的原因、遗传差异的类型以及遗传差异的程度等内

容。

柚木的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问题是指在柚木种质资源中,如何通过无性系选择来获得

表现优异的柚木个体。在柚木的无性系选择中,主要包括了无性系选择的目标、无性系选

择的方法以及无性系选择的标准等内容。具体来说,无性系选择的目标是指在柚木的种质

资源中筛选出表现优异的柚木个体,通常这些个体具有高产、抗病虫害、适应性强等特点。而无性系选择的方法主要包括了从柚木的种质资源中选择出具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相

应的繁殖等。无性系选择的标准主要包括了柚木的生长速度、适应性、经济价值等方面。

在柚木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问题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柚

木的遗传变异带来了生态和社会问题。随着人们对柚木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柚木的种

质资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柚木的种质资源在适应性、抗病虫害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

变异,这也给柚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二是柚木的无性系选择还存在一

定的难题。在柚木的无性系选择中,如何找到具有优良性状的柚木个体并进行繁殖还存在

一定的困难。三是柚木的遗传变异和无性系选择问题也给柚木的栽培和育种工作带来了一

定的困难。

柚木的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该问题的解

决将对柚木的保护和利用产生重要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柚木的种质资源

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强柚木的无性系选择工作,加强柚木的栽培和育种工作,在解决柚木

的种质资源遗传变异和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问题上迈出重要步伐。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各章问答题

第一章种质资源试题 五、简答题 五、简答题 1、阐述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和 引种驯化的基本原理:(1)、遗传学原理:简单引种:适应范围内引种;驯化引种:适应范围以外引种( 2)、生态学原理:气候相似论、主导生态因子(3)、生态历史分析理论 限制引种成功的主导生态因子:(1)温度;(2)降水与湿度;(3)光照;(4)土壤;(5)生物因子 *2、简述引种驯化的程序和步骤 程序:(1)引种材料的收集(2)种苗检疫(3)登记编号(4)引种试验(5)推广试验 步骤: 3、简述引种成功的标准 (1)、引种植物在引种地与原产地比较,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能露地越冬或越夏,并生长良好。(2)、没有降低原来的经济价值或观赏品质。(3)、能够用原来的繁殖方法进行正常的繁殖。(4)、没有明显或致命的病虫害。(5)、对引种地不能构成生物入侵。 六、论述题 2、在引种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有那些? (1)引种要结合选择 (2)引种要结合有性杂交 (3)选择多种地利条件实验

(4)阶段训练与多代连续培育 (5)试管苗培育 (6)栽培技术研究 第三章选种试题 五、简答题 3、简述芽变选择的程序和步骤 .初选---目测预选。 A、对变异不明显或不稳定的都要继续观察,如果芽变范围太小,不足以进行分析鉴定,可通过修剪、嫁接等措施,使变异部分迅速增大,而后再进行分析鉴定。 B、对于变异性状十分优良,但不能证明是否为芽变的,可先将无性繁殖后代栽入移植鉴定圃再根据表现决定下一步骤。 C、对于有充分证据肯定为芽变的,且性状优良,但是还有些性状不是十分了解,可以不经移植鉴定圃进入选种圃。 D、对于有充分证据证明是十分优良的芽变,且没有相关劣变,可不经鉴定圃与选种圃,直接参加复选。 E、对于嵌合体形式的芽变,可采取修剪、嫁接、组织培养等方法,使变异性达到纯化和稳定。 2).复选---对初选芽变再次进行评选。 主要工作:a、对初选植株进行评选,繁殖成营养系;b、在选种圃中进行比较,也可结合生产试验进行复选出优良单株。 3).决选---参加决选的品系,应由选种单位提供下列的完整资料和实物 A、选种历史评价和发展前途的综合报告。 B、在选种圃内连续不少于3年的鉴定结果。 C、在不同自然区内的生产试验结果和有关鉴定意见。 D、该品系及对照的实物。 六、论述题 1、实生选择方法有那些?各优缺点是什么? (1)混合选择法:优点:简便易行、节省土地和设备、能获得较多的种子或种植材料,以便于及早推广,能保持丰富的遗传性,以维持和提高品种种性 缺点:混合选择是按表现型进行选择,混合采种繁殖,因而不能查清子代和亲本之间的谱系关系,也就不能根据子代的表现进行家系的选择。因此,在环境差异大,性状遗传力低的情况下,选择效果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对于群体上已基本趋于一致的,在环境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再进行混合选择,效果就会越来越不显著。 (2)单株选择法的优点:由于所选优株后代分别繁殖和编号,分别进行鉴定比较,一个优株的后代就形成一个家系。因而可以根据后代的外观表现来确定当选单株的真正优劣,选出遗传上真正优良的类型。 单株选择法的缺点:比较费工、费时,株系增多后所占土地增大,工作程序也比较复杂。(3)无性系选择是从普通种群中,或从人工杂交和天然杂交的原始群体中挑选优良的单株,用无性方式繁殖之后进行选择的方法。 优点:能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选择,缩短育种周期,方法简单,见效快。 缺点:无性系内选择无效,无性系遗传基础过窄,往往适应性较差,有时还会造成严重后果。(4)评分比较选择法:优点:以主要性状为主,兼顾其他性状,较为科学,参加评选的人很多,这样可以消除个人的偏见,评选结果较为可靠。

林木遗传育种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林木遗传育种学(高本起)》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基因组; 2、表现型; 3、隐性; 4、三体和四体; 5、杂种优势; 6、种源; 7、遗传测定; 8、无性系; 9、杂交;10、种子园。 11、染色体;12.超倍体;13、显性;14、广义遗传率;15.基因型;16、种质资源; 17、优树;18、交配设计;19、选择差;20、配合力。 二、填空题 大部分的RNA是结构,而tRNA是结构。tRNA与、是与蛋白质合成密切的三种RNA。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是在完成的。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是。每个基本结构单位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和。核酸中的戊糖有两类:和。1953年Watson和Crick根据DNA的衍射图分析,提出了DNA的模型。这一模型认为DNA有两条的多核苷酸链,一条链中的磷酸二酯键为方向,另一条链为方向,围绕一个轴盘旋,形成旋的螺旋体。链之间的碱基由连接,其中G与C之间通过氢键,A与T之间通过个氢键来连接。碱基对的平面与轴线。 三、选择题 1.细胞中传递遗传信息的RNA是()。 A. tRNA B.rRNA C.mRNA D.snRNA 2.同源四倍体某一位点的杂合体基因型有()种。 A.1 B.2 C.3 D.4 3.在测交后代中,如果重组型配子数是301,总配子数是8368,则交换值为()。 A.7.2% B.3.6% C.1.8% D.0.9% 4.用下列方法()可以验证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A.回交 B.复交 C. 测交 D.单交 5.下列物质中使染色体加倍效率最高的是() A.秋水仙素 B.生长素 C.脱落酸 D.赤霉素

6.杨属植物的染色体基数是19,三倍体毛白杨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和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A.3,57 B.3,19 C.2,38 D.3,38 7.紫茉莉的两个纯合红花品种和白花品种杂交后,F1表现粉红色。F1自交后代红花:粉红:白花的比例为1:2:1。紫茉莉的花色遗传表现为()。 A.显性遗传 B.不完全显性 C.隐性遗传 D.基因累加 8.对于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群体,在无突变,无选择和无选择的情况下,群体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是() A.可变的 B.守恒的 C.随世代演替的 D.随机的 9.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力是度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占表现型变异相对比率的重要参数。狭义遗传了是指() A.加性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 B.总的遗传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 C. 基因型×环境互作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 D. A,B,C都不是 10.交换值越小,说明非等位基因间连锁强度越大;交换值越大,说明非等位基因间连锁强度越小。交换值总是在()之间变动。 A.0 B.50% C.0-50% D.0-100% 四、判断题 1. 林木种内种源间杂交是远源杂交。() 2. 人工选择类型包括稳定性选择、方向性选择和分裂性选择。() 3. 种源试验过程中,来自南方的种源比来自北方的种源生长慢。() 4. 巢式交配设计既可产生半同胞家系,又能产生全同胞家系。() 5. 耐盐机理是耐盐树种选择的主要理论基础。() 6. 林木引种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树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和原产地与引入地的环境条件。() 7. 选择个体数目占选择群体数目的比例叫入选率,选择率愈小,选择差愈大。选择差除以该性状的标准差所得的比值为选择强度,选择强度实际上是选择差的标准化。() 8. 无性系选择是在天然种群、家系和家系内选择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更高层次的选择,

亚美马褂木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遗传参数估计

亚美马褂木优良无性系选择及遗传参数估计 方扬辉 【期刊名称】《福建热作科技》 【年(卷),期】2022(47)3 【摘要】以2009年营造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曹武镇北山林场的175个亚美马 褂木无性系测定林为材料,调查树高、胸径、材积、冠幅、侧枝粗细、结实情况、 分枝度和病虫害情况等8个性状,估算各性状遗传参数。结果表明,结实情况的重复力最高,为0.205,树高性状的重复力次之,为0.157,分枝度的重复力最小;以5%、10%和20%的入选率开展了单性状遗传选择,结实性状能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预测分别为93.21%、78.64%和58.72%;材积性状也能获得较高的遗传增益,分别为 23.04%、19.62%和15.46%,分别能获得0.0048 m^(3)、0.0036 m^(3)和 0.0022 m^(3)的遗传值;以5%、10%和20%的入选率开展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多性状遗传综合选择,结实性状获得的改良效果最好,材积性状次之,树高、胸径、冠幅、侧枝粗细情况、分枝度和病虫害情况这6个性状也都能获得一定的改良。 【总页数】6页(P29-34) 【作者】方扬辉 【作者单位】福建省航空护林总站;昌吉回族自治州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2.21

【相关文献】 1.尾叶桉无性系多点遗传分析及优良无性系选择 2.杉木无性系的遗传变异及优良无性系选择 3.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及优良无性系早期选择 4.修枝对亚美马褂木体胚无性系人工林生长的影响 5.亚美马褂木无性系幼林生长性状变异及选择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林木育种

林木育种学:以遗传进化理论为指导,研究林木优良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原理和技术的学科。 林木遗传改良:为提高和改良林木产量和品质,采取控制林木遗传特性的技术措施。 林木品种:指产品的数量和品质符合生产需要,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特性明显,性状遗传稳定,由人工选育的林木群体。 林木良种:多指通过人工选育、性状有一定程度改良的繁殖材料。而良种应是优于当地主栽品种的、新选的品种。 种质资源:也称为基因资源:指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全部遗传物质,或种内基因组、基因型变异的总和。对于栽培植物又常称为种质资源。 育种资源:是遗传资源的组成部分,指在选育优良品种工作中直接利用的繁殖材料,往往是根据品种选育目标调查、收集的资源。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引种:把一个树种从原有分布范围引入新的地区栽培称为引种。 驯化:通过人为干预使物种适应新环境或将动植物从野生状态改变为家养或栽培的过程。 种源:一批种子或苗木等繁殖材料的原产地 产地:一批种子或苗木等繁殖材料的生产地(区) 种源选择:通过种源试验,为某一造林生境筛选最佳种源的过程。 种源试验:不同种源在同一地区的栽培对比试验。 地理变异:长期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基因交流的限制,群体间在各性状上发生了遗传分化的现象。 优树:相同立地条件下的同龄林木中,生长、干形、材性、抗逆性等性状特别优异的单株。 杂交:不同基因型的个体间交配称之杂交。 自交:相同基因型个体间或同一个体内交配称之自交。 近交:遗传型相近的个体间交配称之近交。 远缘杂交:亲缘关系远的个体间杂交,一般指属间、种间杂交。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获得杂种,经遗传测定选出并繁育优良杂交种(品种)的过程。 杂种优势:指杂种在经济性状、抗逆性、适应性等性状上超过其双亲的现象。 种子园:采用优树无性系或家系组成,以生产优质种子为目的的林木种子生产专用林,它采用隔离方式以防止外源不良花粉传入,采用集约经营方式经保证种子高产稳产和便于采集。 家系:由同一植株上产生的全部种子,属于同一个家系。 无性系:由同一植株通过营养繁殖所产生的群体,称为一个无性系。 遗传力:遗传变量占表型变量的比值,是选择育种中确定选种方法,估算遗传增益的重要参数。 广义遗传力:群体中总的遗传变量与表型变量的比值。 狭义遗传力:加性变量与表型变量的比值。 遗传相关:同一批供试材料的两个性状间由于遗传原因所体现的相关,即这个形状基因型值间的相关。 .配合力:一个亲本(纯系、自交系或品种)材料在由它所产生的杂种一代或后代的产量或其他性状表现中所起作用相对大小的度量。 一般配合力:指在一个交配群体中某个亲本的若干交配(杂交)组合子代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的离差。⋅⋅⋅-=X X g i i ,⋅⋅⋅-=X X g j j (行或列的平均数-总的平均数) 特殊配合力:指在一个交配群体中某个杂交组合子代平均值与子代总平均值及双亲一般配合力的离差。j i ij ij g g X X s ---=⋅⋅(方框内的-总平均-行一般配合力-列一般配合力) 垂直抗病性: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免疫或高抗,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 水平抗病性: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地域单元,也是用种的基本单位。 种子区区划:根据生态条件、遗传性及行政区界,对林木种子供应范围进行的区划。

大青杨无性系材性分析与优良无性系选择

大青杨无性系材性分析与优良无性系选择 大青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是我国北方广泛分布的风景树种,远缘杂交繁殖 能力强,不稳定易变,因而本种高度多型性,优良无性系选育是保证大青杨业务卓越的关 键手段之一。本文对大青杨无性系材性及优良无性系选择进行分析。 一、无性系材性分析 (一)生长性状 大青杨生长速度快,一年生高可达3~4m,生长势强;无性系间生长情况差异较大, 有的生长较早,有的生长较晚,有的生长快,有的生长慢。以津田69、长22、津知3、济阳16、海阳502等五个无性系为例,其生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长22、津田69、海阳502、津知3、济阳16。 (二)木材性质 大青杨木材质地柔软、细致,结构均匀。无性系间木材性质差异较大,一般来说,对 于林业生产,木材具有耐磨、耐腐蚀、弹性好、易刨、易加工等性质为佳。而津田九号、 福州78号等无性系的木材质地细腻,纹理清晰,具有较高的美观度和加工性能。 (三)抗逆性状 大青杨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但其抗蓟马性能较差,而且容易被青杨蓟马作为寄生对象。无性系间抗逆性状差异显著,津田45、荆门一等无性系的抗逆性状较好,能适应各种环境的生长条件,在分布区内有着广泛的使用。 (四)经济价值 不同的无性系其经济价值也有所差异,其中涞源无性系、天津28等无性系的纤维质强而韧,可作为纸浆生产的原材料;福州78号、天津38等无性系则适用于伐木、刨花等加 工用途;而青岛58号、文昌49号等无性系是较好的庭院绿化树种。 二、优良无性系选择 根据大青杨生长、抗逆、木材质性及经济价值等特性,确定优良无性系一般从以下几 个方面考虑。 大青杨是速生树种之一,因此优良无性系应选择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无性系的株系,如长22无性系。 考虑无性系的抗逆性状,一般应选择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抗蓟马性能较好的无性系,如津田45无性系。

林木遗传育种与改良

林木遗传育种与改良 林木是我们重要的天然资源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 贡献。而林木的遗传育种和改良则是保护和提高林木品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探讨林木遗传育种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意义,以及林木的常见 遗传改良措施。 一、林木遗传育种的概念 林木遗传育种是利用林木的遗传变异,通过人工选择和交配,以改 良和提高林木的优良性状的方法。通过遗传育种,可以创造具有良好 生长性、抗逆性、木材品质优良的新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域和用途的 需求。 二、林木遗传育种的方法 1. 选择育种方法 选择是林木遗传育种的核心步骤。选择育种方法分为单株选择和家 系选择两种。单株选择是通过选择单个林木株系的个体表现,选择具 有良好性状的个体作为亲本进行繁殖。家系选择则是选取一批具有良 好性状的株系进行连续繁殖,以增加优良基因在种群中的比例。 2. 杂交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是通过不同基因型间的杂交,产生新的组合并利用互补性 或优势效应改良林木。常用的杂交育种方法有间接杂交、直接杂交和 复交等。间接杂交是通过中间材料,选择具有不同有利性状的亲本进

行交配;直接杂交是直接选择具有不同有利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复 交则是选择已经经过初步改良的株系进行进一步的杂交。 3. 紫外线诱变育种方法 紫外线诱变育种是利用紫外线辐射对林木种子进行处理,诱发其基 因突变,产生新的遗传类型。经过筛选和选择,可以获得具有良好性 状的突变体作为材料进行育种。 三、林木遗传育种的意义 1. 提高林木生产力 通过林木遗传育种,可以选育出生长速度快、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新 品种,提高林木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2. 提高木材品质 通过遗传育种,可以选育出木材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如树种中的红 豆杉和柚木等,其木材具有优异的外观、物理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可以提高木材的使用价值。 3. 适应环境变化 林木遗传育种可以提高林木的抗逆性,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 化和环境恶劣条件。 四、林木的遗传改良措施 1. 选择良种

170个红松无性系生长及结实性状变异及选择

170个红松无性系生长及结实性状变异及选择 蒋路平;王景源;张鹏;梁德洋;张秦徽;王碧莹;裴晓娜;赵曦阳 【摘要】[目的]选育高产、优质红松无性系营建坚果用材林.[方法]以吉林省临江林业局闹枝林场170个红松无性系为材料,对38年生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单株球果数、单塔出籽量、单株出籽量、千粒质量、球果鲜质量和发芽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发芽率外(P=0.280),无性系间各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无性系间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3.57%66.09%;除发芽率外(0.07),各性状重复力均超过0.45;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0.680

毛竹用材林优良林分的种源试验及选择研究

毛竹用材林优良林分的种源试验及选择研究 周海平;莫小锋;杜忠;黄东;阳桂平;李佺;文清岚 【摘要】为了探索广西毛竹种源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制定出合理开发利用毛竹的种质资源和改良育种方案,选用经调查筛选出的广西毛竹优良林分地理种源11个,2~3年生的母竹作为试验材料进行种源对比试验.将毛竹的出笋量、新增立竹量、胸径、竹高、枝下高、枝盘数等生长性状进行综合分类分析,其结果将11个种源分为4个类群.第一类群是资源中峰、兴安华江、临桂宛田等3个种源属高产类群,第二类群是富川富阳1个种源属中产类群,第三类群是昭平文竹、南丹山口林场、恭 城西岭、金秀忠良等4个种源属平产类群,第四类群为灵川大境、三江和平、融水 香粉3个种源属低产类群.第一类群为高产优良类群(高产优良种源),平均胸径遗传 增益为33.00%,平均竹高遗传增益为32.50%,新增立竹量遗传增益为32.43%,它 们是兴安华江、资源中峰、临桂宛田3个优良种源. 【期刊名称】《中国林副特产》 【年(卷),期】2016(000)003 【总页数】4页(P8-11) 【关键词】毛竹;优良林分;种源试验;种源选择 【作者】周海平;莫小锋;杜忠;黄东;阳桂平;李佺;文清岚 【作者单位】桂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桂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 西桂林541004;桂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桂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广西桂林541004;广西省资源县资源林场;桂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桂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西桂林541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5.7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是我国竹类资源中分布面积最大的重要经济竹种[1], 用途十分广泛,市场销路好,经济价值高[3-4],全国毛竹面积约312万hm2,广西毛竹面积20.51万hm2[1-2]。由于毛竹固有的无性繁殖特点,开花结籽极难,不容易从全国各地收集到种子来开展实生毛竹的种源试验,只有用无性繁殖材料进行种源试验[5-6]。如1995年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陈存及教授在福建建瓯市和华 安县营造毛竹种源试验林,收集全国毛竹分区8省16个毛竹种源的母竹,初步选择出福建武夷山、建瓯、沙县,江西上饶4个优良种源[6]。但是,每一个种源仅 来自某个县(市)的一个山场,是否能代表该地区的毛竹无性系,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有待继续研究[6]。 由于毛竹以无性繁殖为主,相近品系间常因形态相似而难于区分,应用AFLP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分析了桂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收集的11个种源,33份毛竹种质 样品,目的在于研究分析其遗传关系,为毛竹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供依据[2]。因此,开展毛竹用材林优良林分的种源对比试验,探索广西毛竹种源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变异,从中选择优良种源,筛选出广西毛竹优良种源,对提高林分稳定性和充分发挥生产效益,对发展毛竹产业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试验地概况:其地理位置为26°02′22″ N、110°32′57″ E,海拔946m;地形地貌为高山山地、丘陵,中下坡,东南向;土壤为黄壤,主要植被有桃金娘、虎皮楠、铁芒箕、蕨类、五节芒、黄茅草等。 1.1 试验材料 选用经调查筛选出的广西毛竹优良林分地理种源11个(见表1)。参试的11个种源应选择:2~3年生的母竹作为试验材料进行种源对比试验。母竹的选择应严格控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育种上的应用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育种上的应用 在Schleiden和Schwann的细胞学基础上,1902年德国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totipotent)的理论,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组织培养得以建立。经众多科学家和学者的不断努力,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以完善,被应用于植物生产的众多领域。植物组织培养(plant tissue culture)是指植物的一个细胞、器官或组织,在无菌条件下,经人工培养,使其最终形成完整的新植株的过程。 虽然植物细胞、器官或组织具有分化成完整的植株的能力已广为人知,但是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这仍然被视为科学界的重大问题之一[1]。1980年,Shepard等[2]发现利用可无性繁殖的植物——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栽培品种“Russet Burbank”的叶肉原生质体培养,可获得突变频率较高的突变体。随后,Larkin和Scowcroft[3]将这种现象命名为体细胞无性系变异(somaclonal variation)来描述植物细胞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再生细胞存在的大量变异现象,为体细胞无性系的筛选和新变异来源做了铺垫。目前,对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已有很多,但仍有许多没有研究清楚的地方,有待后人在这一方面做出更多贡献,并大规模推广应用。 1.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遗传基础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具有遗传基础的,具体表现在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以及转座子激活等方面[4]。在水稻[5]、小麦[6]和大蒜[7]等植物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均发现了染色体数目倍性变异的现象;组培大蒜愈伤组织[8],再生黑麦根尖细胞[9],均发现其中发生了不同类型的染色体结构变异。袁云香等[10]用含Ac/Ds转座元件的愈伤组织组培,结果6%的再生植株仅含Ac,而Ds因切离而丢失,表明组织培养可获得突变体。此外,组织培养还会造成植物DNA甲基化的变异,经组织培养的香蕉[11]和豌豆[12]等,研究表明其DNA甲基化水平上升;而在大豆[13]、大麦[14]和草莓[15]上发现,DNA甲基化水平降低。DNA甲基化水平的不同,可能与培养基的成分和激素的浓度、比例有关[16]。 2.体细胞无性系的影响因素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产生的因素主要有由培养基成分、外植体的类型、基因型和培养时间等[17]。在对含不同附加物成分的培养基上的小麦愈伤组织染色体进行跟踪研究发现,6-BA、AgNO3、高浓度2,4-D,蔗糖均不同程度地诱发小麦愈伤组织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2,4-D可提高变异频率,而AgNO3则降低之,6-BA影响不明显,但高浓度的6-BA可加大长期培养愈伤组织的超倍性体细胞频率[18,19]。Das等[20]用菠萝“Mitsubishi”品系的顶芽、腋芽和果实不同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经培养后以果实为外植体的所有再生植株均发生变异,顶芽的有7%发生变异,腋芽的变异率为34%;郑文静等[21]以成熟胚、幼胚、幼穗及花药为外植体进行水稻组织培养,结果以成熟胚为外植体时获得的后代材料有利变异率最高。王刚[22]组培兰州百合和野百合愈伤组织,发现两种百合的再生植株均发生变异,但染色体数目变异范围分别为9-50和12-50条。香蕉“Nanicao”品种的茎尖在第5、7、9和11次继代后,在诱导的再生植株中,体细胞变异频率分别为1.3%、1.3%、2.9%和3.8%[23-25]。 3.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鉴定方法 早期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主要依靠人观察来判断。随着学科的发展,人们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变异的分析。自1990年Williams等[26]首次报道RAPD(random amplifledpolymoriphicDNA)技术,因其在鉴定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株具有快速、准确、可靠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RFLP(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能有效的检测植物

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遗传多样性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摘要:本文对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阐述,并综述了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和分子标记4种遗传标记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并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其应用。 关键词:遗传多样性;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DNA分子标记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Method and Steps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biological genetic diversity were summarized, and elaborates the detec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morphology mark, cytology mark, biochemical markers and molecular marker and genetic markers of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 and compar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genetic diversity; Morphological markers; Cytology mark; Biochemical markers; DNA molecular markers 前言遗传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任何物种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库或遗传组织形式[1]。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但通常所说的遗传多样性是指种内的遗传多样性,即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种群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2]。遗传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的,可以从形态特征、细胞学特征、生理特征、基因位点及DNA序列等不同方面来体现,其中DNA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本质[3]。通常,遗传多样性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遗传变异水平的高低。然而,对任何一个物种来说,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而由个体构成的种群或种群系统(宗、亚种、种)在自然界中具有其特定的分布格局,在时间上连续不断,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因此,遗传多样性不仅包括变异水平的高低,而且包括变异的分布格局,即种群的遗传结构。种群遗传结构上的差异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一个物种的进化潜力和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既取决于种内遗传变异的大小,也有赖于种群的遗传结构[4]。 1 遗传多样性的意义 根据联合国5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 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 1-7]。遗传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方面, 任何物种都有其独特的基因库和遗传组织形式, 物种的多样性也就显示了基因的多样性。因此,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所携带的遗

林木遗传学答案

遗传: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的现象 变异: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各个体之间总存在差异的想象 二价体:在减数分裂中,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每一对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成为联会 姐妹染色单体:四合体中,由同一条染色体复制而来的两根染色体,互称为姐妹染色体 非姐妹染色单体:四合体中,由不同染色体复制而来的染色单体,互称为非姐妹染色单体 单位性状:生物体的每一具体性状称为单位性状 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上的相对差异 基因型:指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是决定生物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 表现型:生物某一性状的外在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相同,功能相似的成对染色体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点,控制同一单位性状的成对基因完全显性:F1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中间型的性状 共显性: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上出现 基因互作:不同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其可以影响性状的表现 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会因基因重组而分开的现象,F2中只有两种亲本表现型 不完全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会因基因重组而分开的现象,F2中

表现型,两种亲本类型多,两种组重组类型少 交换值:重组型配子所占的百分比 三联体:DNA上由三个连续基因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遗传密码:DNA上三联体的种类和顺序 简(兼)并:一种氨基酸受多个三联体决定的现象 转录:指DNA双链中以其中一条为模版,以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将链上的遗传密码复制到mRNA上的过程 移码突变:因碱基的缺失或插入引起三联体编码的移动,叫移码突变 错义突变:因碱基替换导致肽链中氨基酸类型的替换而引起的突变 同义突变:由于虽发生碱基替换,但未改变三联体决定的氨基酸类型 回复突变:基因突变后有时能回到突变前的状态,出现遗传上的返祖现象染色体组:能维持配子正常功能的,数目最低的一套染色体 单倍体: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n,即只有正常数一半的染色体 三联体密码:三联体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非整倍体:染色体组的染色体数目不成完整倍数的个体 同源多倍体:个体或细胞由相同的多套染色体形成的多倍体 异源多倍体:具有不同物种染色体组的多倍体 单体:少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缺体:少一对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2 三体:多一条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1 四体:多一对染色体的个体,表示为2n+2

江西29个油茶品种始果早期表型变异分析

江西29个油茶品种始果早期表型变异分析 王楚天;游璐;钟琳珊;连鲁楠;胡冬南 【摘要】选取在江西省广泛栽植、具有代表性的29个油茶品种,对其10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通过重复力、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聚类结果,探讨不同品种表型多样性水平及亲缘 关系。结果表明:树体、叶片和果实相关性状均变异较大,平均变异系数11.09%,平均相对极差达38.08%,平均表型多样性指数为2.3565;果实(0.99)与叶片性状重复力(0.95)极显著高于树体性状(0.71),相同选择强度下,对果实性状的选育具 有更高的遗传增益;表型性状与出籽率及种仁含油率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均将29个油茶品种分为5个大类。不同品种表型多样性水平差异较大;果实性状和叶片性状表型多样性差异由其遗传差异造成,而环境条件对树体性状影响较大;利用性状间相关性,可选取重要指标预测单株(系)产量;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所得结果基本一致,均能较好区分不同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地理来源相同的品种具有相似表型,表明其遗传距离更近。%29 varieties of Camellia oleifera were selected, which widely cultivated and representative in Jiangxi Province. 10 phenotype traits we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meanwhile phenotypic diversity level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repeatability,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and clustering results, using variance analysis, correlation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 wide phenotypic variation in trees, leaves and fruits was presented, the averag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was 11. 09%, the average relative extreme value was 38. 08%, and the average phenotypic diversity index was 2. 356 5. Repeatability of fruit

怒江流域滇橄榄优树选择及优树无性系早期测定

怒江流域滇橄榄优树选择及优树无性系早期测定 龚发萍;石卓功;黄佳聪;杨晏平;陈世祥 【摘要】为培育滇橄榄栽培良种,在怒江流域开展滇橄榄优树选择及优树无性系测定.结果表明:在20株备选优树中决选8株滇橄榄优树,其平均单果质量14.9 g,可食率86.71%,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81%,总糖含量2.38%,总酸含量3.64%,粗纤维含量2.89%,维生素C含量4.90 mg/g;连续3 a平均单位冠影面积果实产量3.16 kg/m2;8个滇橄榄优树无性系早期树高、地径、冠幅、果实产量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P2无性系具有明显的早实丰产特性;单株结实量与地径生长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冠幅显著相关(P<0.05).%In order to cultivate some superior cultivars of Phyllanthus emblica,selection and early clone test of P.emblica plus trees were conducted in the Nujiang River Bas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eight plus trees were screened out from the twenty candidate trees finally,and their average fruit mass,edible rate,soluble solids content,total sugar content,total acid content,crude fiber content,vitamin C content and average fruit yield per unit crown shadow among three years were 14.9 g, 86.71%, 16.81%, 2.38%, 3.64%, 2.89%, 4.90 mg/g and 3.16 kg/m2, respectively. At early period, height, ground diameter,crown width and fruit yield were all significantly(P<0.01) different among the eight plus trees clones of P. emblica,and the clone P2 had obvious characteristic of early bearing and high yield.Fruit yield per plant was extremely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ground diameter(P<0.01),and significantly related with crown width(P<0.05).

幼树阶段杉木不同无性系生长与形态性状分析

幼树阶段杉木不同无性系生长与形态性状分析 孙云;李鑫;李勇;叶代全;施季森;边黎明 【摘要】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在木材安全重大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株型是决定杉木产量的核心要素,掌握理想株型的性状组成对提高杉木 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来自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的14个杉木组培无性系造林后3 a内生长量和造林后第2年的形态指标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试验林分郁闭 前幼树阶段的形态与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杉木理想型无性系的选择 和不同株型的定向培育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造林后1至3年林分树高的平均值分别为1.00、2.52和3.87 m,第3年的胸径平均值为4.76 cm,无性系的树高生长变异系数随着生长时间的增长呈下降的趋势,不同无性系的生长量之间存在 极显著的差异;其中除020在高生长上优势明显外,054、061、063和023在3 a 内的树高和胸径生长均具有较大的优势.2)造林后第2年坐生密度、冠幅、枝盘数、当年生节间距离、一级侧枝数和年盘二级分枝数的平均值分别为63.58片、176.1 cm、6.11、21.76 cm、21.02和19.88,且不同无性系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说明杉木株型之间的差异较大.3)通过聚类分析将无性系063、054及061归为浓密型 杉木,无性系047、148、023及049归为稀疏型.4)生长与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表明浓密型杉木的生长量更大,根据以上的分析初步认定,在生长初期,杉木的理想株型具有枝条浓密和冠幅宽大的特点. 【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9(039)003 【总页数】6页(P34-39)

杉木优良无性系繁育技术分析

杉木优良无性系繁育技术分析 杉木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之一,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环境保护价值。在杉木 的栽培中,无性系繁育技术对于提高杉木的生长速度、木材品质和抗逆性能具有非常重要 的意义。本文将对杉木优良无性系繁育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杉木栽培中的应用和发展 前景。 一、杉木的无性系繁育技术概述 无性系繁育技术是指通过无性生殖方法培育出具有一定遗传优势的杉木优良无性系。 这些无性系具有遗传稳定、生长快速、形态规整、木材质优和抗逆性强等特点,可以用于 大面积的人工造林和林木改良。杉木的无性系繁育技术主要包括选择材料、繁殖方法、无 性系选择和鉴定等环节。 在选择材料方面,杉木的无性系繁育通常以母树为基础,选择生长迅速、形态良好、 木质坚实、抗逆性强的母树作为杂交或无性系繁育的材料。这些母树应当具有较好的遗传 背景和品质,以确保繁育出的无性系具有优良的遗传性状。 在繁殖方法方面,杉木的无性系繁育主要采用嫁接和扦插两种方法。嫁接是将母树的 优良无性系嫁接到砧木上进行繁殖,可以获得具有母树遗传特点的优良无性系。扦插则是 将母树的枝条或嫩枝插入育苗基质中进行生根生长,是一种常用的无性系繁育方法。 在无性系选择和鉴定方面,采用生物技术手段对无性系进行遗传标记和遗传背景分析,以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特点和稳定性状的无性系。这些无性系可以用于建立无性系种质资 源库,满足不同地区和用途的需求。 1. 良种选育 杉木的无性系繁育技术中,良种选育是关键的一环。选择具有良好遗传背景和生长性 状的母本,是繁育出优良无性系的基础。良种选育包括母树的筛选和鉴定、遗传背景和遗 传标记分析等环节。采用生物技术手段对母树进行遗传背景分析和遗传标记,可以筛选出 具有优良遗传性状和稳定性状的母树,为无性系繁育提供可靠的材料基础。 2. 繁殖方法 在无性系繁育中,繁殖方法的选择对于繁育出具有良好遗传性状的无性系具有重要影响。杉木的无性系繁育主要采用嫁接和扦插两种方法进行繁育。嫁接适用于繁育具有母树 遗传特点的优良无性系,是一种常用的无性系繁育方法。扦插则适用于不同杂交组合的无 性系繁育,可以获得具有优良遗传特点的无性系。选择适当的繁殖方法对于繁育出具有优 良遗传特点的无性系非常重要。 3. 无性系选择和鉴定

杉木无性系生长和木材品质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杉木无性系生长和木材品质性状遗传变异研究 李荣丽;黄寿先;梁机;周传明;何长虹;李龙梅;唐国强 【摘要】[目的]研究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和木材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为广西杉木栽培区选择优良无性系、提高广西杉木人工林经营效益提供参考.[方法]对34个杉木无性系的单株材积、木材基本密度和管胞形态性状进行方差分析,估算无性系重复力、遗传相关和遗传增益等遗传参数,采用多性状综合指数选择方法选出生长性状与木材品质兼优的杉木无性系并估算遗传增益.[结果]杉木的生长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较大的是材积、胸径和树高,其变异系数分别为41.06%、16.44%和12.41%.杉木无性系间的胸径、树高、材积、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和管胞宽度差异极显著(P<0.01),管胞长宽比差异显著(P<0.05),且无性系重复力除管胞长宽比外均在0.5以上.木材密度与胸径、树高、材积、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在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上呈负相关.采用多性状综合选择指数法选出3个优良无性系,其胸径、树高、材积、木材基本密度、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的遗传增益分别为9.83%、7.58%、24.60%、-3.92%、4.65%、2.12%和 1.26%.[结论]杉木无性系间具有良好的选择潜力,采用多性状综合指数选择法可以选出生长性状与木材品质兼优的杉木无性系. 【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 【年(卷),期】2014(045)009 【总页数】6页(P1626-1631) 【关键词】杉木;无性系;木材品质;遗传变异 【作者】李荣丽;黄寿先;梁机;周传明;何长虹;李龙梅;唐国强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5;广西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5;广 西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5;广西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5;广西大学林学院/国家林 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5;广西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5;广西大学林学院/国家林业局中南速生材繁育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1.27 0 引言 【研究意义】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 具有生长速度快、干形通直圆满、木材纹理美观、材质轻、不翘不裂、加工性能好、抗蛀耐腐等优点,是家具、装饰、建筑等行业最受欢迎的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彭万喜等,2006)。杉木不同无性系在生长性状与木材品质性状等方面存在丰富的变异,以往的研究较重视对生长性状变异的选择和利用(马常耕等,2000;郑勇平等,2007),而单一追求生长性状的遗传增益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木材品质 下降。因此,研究杉木无性系生长性状和木材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选育生长性状和木材品质性状兼优的杉木良种,对提高杉木人工林的经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杉木良种选育的成效取决于其各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幅度、遗传控制和不同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杉木生长性状与木材品质性状的联合遗传改良已有较多研究,但由于研究的遗传材料、试验环境不同,其研究结果也不同。施季森等(1987)、叶志宏等(1991)、方乐金和施季森(1998)、李晓储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