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

化学方程式(Chemical Equation),也称为化学反应方程式,是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质量守恒法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各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抓住守恒这个中心,准确建立已知量与待求量的等量关系,是用质量守恒法解题的关键。此法在化学计算中应用广泛。

例1. 向5g铜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不断通入氢气,并加热。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冷却后称量残留固体的质量为4.2g。求原混合物中含氧化铜和铜粉各多少克?

分析:由题意可知,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在固体中是没有变化的,根据铜元素质量守恒,即可建立方程,求出混合物中氧化铜和铜粉的质量。

解:设混合物中含CuO的质量为x g,则含Cu的质量为(5-x)g,由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相等,得:

x·Cu/CuO+(5-x)=4.2

即:x·64/80+(5-x)=4.2

x=4

原混合物中含Cu的质量为5-4=1(g)

答:原混合物中含氧化铜4g;含铜1g。

二、差量法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某一状态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的关系进行计算的方法称为差量法。在化学反应中,虽然从整体上看存在着质量守恒的关系,但某一状态的物质(例如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会发生反应(增加或减少),这一差值称为差量。差量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有着正比例关系,通过这种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出与之相关的待求量。因此,寻找差量,正确建立

差量与待求量的比例关系,是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在有沉淀或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常用差量法进行计算。

例2. 某学生将16g氧化铜装入试管中,通入氢气并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称得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是14.4g。问有多少克氧化铜被还原?

分析:从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后固体减少的质量就是参加反应的氧化铜失去氧的质量。抓住这一差量,找出差量与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便可求解。

解:设被还原的氧化铜的质量为x g,

CuO+H2=Cu+H2O,固体质量减少

80 64 80-64=16

x 16-14.4=1.6

所以 80/16=x/1.6

所以 x=8

答:被还原的氧化铜有8克。

思考与练习:试一试用差量法计算(例1)。

三、关系式法

在涉及多步化学反应的计算中,根据起始反应物与最终生成物的关系式进行计算的方法称为关系式法。

化学反应中,有时会涉及到多步反应:第一个反应的生成物是第二个反应的反应物,第二个反应的生成物又是第三个反应的反应物。对多步反应的计算题,用通常的方法从已知数据到求得最终结果要根据每个化学方程式一步一步地计算,相当繁琐。由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成正比例关系。只要找到已知量与待求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即可一步计算得出结果,从而化繁为简,提高解题效率。

关系式法适用于多步反应的计算,其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多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建立起始反应物与最终生成物的比例关系。

例3. 加热氯酸钾和少量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将产生的氧气用于红磷的燃烧实验。要制得五氧化二磷15g,所需氯酸钾的质量至少是多少克?

分析:从题意可知有两步化学反应,由第一步反应制得的氧气再与红磷发生第二步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根据氧气与五氧化二磷(已知量)、氯酸钾(待求量)的关系,建立五氧化二磷与氯酸钾的关系式,即可列出比例式求解。

解:设需氯酸钾的质量为x g。

由2KClO3=2KCl+3O2↑ ①

4P+5O2=2P2O5 ②

将①×5,②×3,有关系式:

10KClO3~15O2 ③

15O2~6P2O5 ④

由③,④得:10KClO3~15O2~6P2O5

即5KClO3~3P2O5。

由以上推导可见,在建立起始反应物(如KClO3)与最终生成物(如P2O5)的关系时,中间物质(如O2)的化学计量数要相同(将①×5,②×3的目的是将③,④中的O2的化学计量数都为15)。

5KClO3 ~ 3P2O5

5×122.5 3×142

x 15

所以5×122.5/x=3×142/15

所以 x=21.6(g)

答:至少需要氯酸钾21.6克。

【拓展内容】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

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教学方法】教学演练法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

根据提出的总是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

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投影]例一:写出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试写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每份质量的碳与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6克碳与足量的氧气反应,可生成克二氧化碳。

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试着完成例一的各个填空。

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或模仿着学习。

[投影]课堂练习(练习见附1)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完成练习一

及时巩固

[过渡]根据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通过式量找到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之间质量的正比例关系,我人可以由已知质量计算出求知质量,这个过程称为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

领悟

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讲解]例二;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多少克二氧化碳?讲述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解](1)设未知量

(2)写出题目中涉及到的化学议程式

(3)列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和已经量未知量

(4)列比例式,求解

(5)答

随着教师的讲述,自己动手,边体会边写出计算全过程。

设6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答:6克碳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22克CO2。

培养学生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书写完整、规范的良好学习习惯。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力: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技能。

情感: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学前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知识本身并不难,关键是使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由定性到定量的这一途径,并使之了解化学计算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计算过程中,对解题格式、步骤严格要求,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

1、硫的燃烧

2、磷的燃烧

3、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4、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

[创设情境]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学生讨论]

可能得到的结果:

1、无从下手。

2、根据化学式计算,求出水的质量。

3、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等。

[教师点拨]

1、若学生根据化学式计算,应给予肯定。但叮嘱他们在使用此法解题时,应说明所得氧气中氧元素即为水中氧元素。

2、若利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学生可能出现未配平而算错数,或格式步骤不对等问题。点出,但可以先不展开讲。关键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引导回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条件。

2、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及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练一练]

1、求碳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2、求磷在氧气中燃烧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试一试]

实验室欲通过电解水的方法得到64g氧气,需电解多少g水?

由利用化学方程式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2名上黑板写出解题过程。

[学生讨论]

参照课本第99页例题1的解题过程,对照[试一试]“电解水”的解题过程,指出缺漏。由学生自己做的目的是:在清楚解题思路的基础上,自己先探讨解题格式。

[强调格式]

1、设未知量,未知数后不加单位

2、根据题意写出化学方程式,注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完整、准确。指出若不配平,直接影响计算结果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例题]

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写出正确解题步骤。

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化学方程式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教学难点: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f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并说明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1)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共热

(2)氢气还原氧化铜

引入新课:(情景设计)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可

表示为:

2KClO3==2KCl+3O2↑

245 149 96

若()g ()g 48g

同理: C+ O2 == CO2

12 32 44

若()g ()g 22g

讲解:这说明: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正比例关系,因此,利用正比例关系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可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讲授新课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1:加热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多少克的氧气?

提问:怎样计算?(在引入的基础上学生回答)

讲解:解题步骤:设、方、关、比、算、答

设:设未知量

方: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配平)

关:找关系(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关系,然后再写出已知量与未知量质量关系,并写在化学式下面。

比:列出正确的比例式

算:计算正确答案(保留小数点一位)

答:

说明:书写格式

[解]:设:可得氧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y ………………(1)设

2KClO3 == 2KCl+3O2↑…………(2)方

245 149 96

…………(3)关

5.8g y x

…………(4)比

x=2.3g y=3.5g …………(5)算

答:分解5.8克氯酸钾可得到氧气2.3克…………(6)答

练习:若将[例题1]改为:实验室要制取2.3克的氧气。需分解多少克的氯酸钾?解题时在书写格式上应如何改动?

阅读:课本第99页[例题1、2],强调书写规范化。

讲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根据物质的组成,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实际是求各化学式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分子质量与化学式前边化学计算数的乘积比是属于纯净物之间的质量比,因此在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除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必须准确无误外,在计算时还必须将纯量代入方程式。

2、注意解题格式的书写要规范化。

3、注意单位和精确度要求。

小结:三个要领:

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3、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题2:实验室用5g锌粒与5ml稀硫酸反应,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 ,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标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L)

分析:解题思路,特别强调为什么将(5—3.7)g锌粒的质

量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不能将5ml稀硫酸代入计算的原因。

板演:请一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做在本子上。

小结:指出板演中的问题并给予更正。

练习:课本第100页第1、2、3题

讲解:足量的涵义:适量(恰好完全反应的合适量)

足量

过量(反应后有剩余的量

总结:略

作业:课后作业:6、7、8题

教后:

第二课时:根据化学方程式简单计算课堂练习

1、等质量的锌、镁、铁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

A、Zn>Fe>Mg

B、Mg>Fe>Zn

C、Fe>Zn>Mg

D、Zn=Fe=Mg

2、现需6g氢气填充气球,需消耗含锌量80%的锌粒多少克?

3、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0g,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后,得剩余的固体物质13.6g,问:

(1)剩余的固体物质是什么?各多少克?

(2)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是多少克?

4、某学生称量12.25g氯酸钾并用少量高锰酸钾代替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制取氧气,待充分反应后12.25g氯酸钾全部分解制得氧气4.9g,则该生所用高锰酸钾多少克?

5、实验室用5g锌粒跟5ml稀硫酸反应等反应完毕后剩余锌粒3.7g,问可生成氢气多少克?这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占多大体积?(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是0.09g/1L)(精确到0.01)

下载全文

高考化学——常用的8种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高考化学——常用的8种化学计算题解题方法 01关系式法 关系式法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其解题的核心思想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各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着最基本的比例(数量)关系。 例题:某种H2和CO的混合气体,其密度为相同条件下再通入过量O2,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 A. 3.2g B. 4.4g C. 5.6g D. 6.4g 【解析】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H2的质量。固体增加的质量即为CO的质量。所以,最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增加了3.2g,应选A。 02方程或方程组法 根据质量守恒和比例关系,依据题设条件设立未知数,列方程或方程组求解,是化学计算中最常用的方法,其解题技能也是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例题:有某碱金属M及其相应氧化物的混合物共10 g,跟足量水充分反应后,小心地将溶液蒸干,得到14g无水晶体。该碱金属M可能是() (锂、钠、钾、铷的原子量分别为:6.94、23、39、85.47) A. 锂 B. 钠 C. 钾 D. 铷 【解析】设M的原子量为x,解得42.5>x>14.5,分析所给锂、钠、钾、铷的原子量,推断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是B、C。 03守恒法 化学方程式既然能够表示出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物质的量、质量、气体体积之间的数量关系,那么就必然能反映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电荷数、得失电子数、总质量等都是守恒的。巧用守恒规律,常能简化解题步骤、准确快速将题解出,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题:将5.21 g纯铁粉溶于适量稀H2SO4中,加热条件下,用2.53 g KNO3氧化Fe2+,充分反应后还需0.009 mol Cl2才能完全氧化Fe2+,则KNO3的还原产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 【解析】0.093=0.025x+0.018,x=3,5-3=2。应填:+2。(得失电子守恒) 04差量法 找出化学反应前后某种差量和造成这种差量的实质及其关系,列出比例式求解的方法,即为差量法。其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体体积差、压强差等。 差量法的实质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巧用。它最大的优点是:只要找出差量,就可求出各反应物消耗的量或各生成物生成的量。 例题:加热碳酸镁和氧化镁的混合物mg,使之完全反应,得剩余物ng,则原混合物中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设MgCO3的质量为x,MgCO3 MgO+CO2↑混合物质量减少,应选A。 05平均值法 平均值法是巧解方法,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思维和解题,断MA或MB的取值范围,从而巧妙而快速地解出答案。

化学计算方法

计算题解题方法 一、 守恒法 1. 质量守恒:m(反应物)=m(生成物)。该法常用于连续反应的计算、复杂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有机物分子组成的计算。 2. 电子守恒: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常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配平等计算,以及电化学中的有关计算。 3. 电荷守恒: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等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①化合物化学式中存在的电中性原则(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②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电荷守恒(阴阳离子电荷守恒)。 4. 物料守恒: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分的原始浓度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它实质上就是原子守恒和质量守恒。 例1. 将0.195g 锌粉加入到200mL 的0.100 mol·L -1MO 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 A. M B. M 2+ · C .M 3+ D. MO 2+ 例2. 含有砒霜)(32O As 的试样和锌、盐酸混合反应,生成的砷化氢)(3AsH 在热玻璃管中完全分解成单质砷和氢气,若砷的质量为1.50mg ,则( ) A.被氧化的砒霜为1.98mg B. 分解产生的氢气为0.672mL C.和砒霜反应的锌为3.90mg · D.转移的点子总数为A N 5 106-? 二、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这种差量跟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相应量成比例关系。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已知差量(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 解题关键: (1) 计算依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与差量成正比。 (2) 解题关键:一是明确产生差量的原因,并能根据方程式求出理论上的差值。二 是结合题中的条件求出或表示出实际的差值。 例3.下列反应中,反应后固体物质增重的是( ) A .氢气通过灼热的CuO 粉末 B .二氧化碳通过Na 2O 2粉末· C .铝与Fe 2O 3发生铝热反应 D .将锌粒投入Cu(NO 3)2溶液 三.极值法 极值法(又称极端思维法、极端假设法)就是从某种极限状态出发,进行分析、推理、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方法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用方法 (一)差量法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有关物理量发生的变化,找出所谓“理论差量”,如反应前后的质量、物质的量、气体体积等。该差量的大小与反应物质的有关量成正比。差量法就是借助这种比例关系,解决一定量变的计算题 例题: 练习:1、用足量H 2还原80 g 氧化铜粉末,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固体质量减少8 g ,此时消耗H 2 22.4 L(标准状况下),求生成Cu 的质量 2、在含有15.0 g NaI 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l 2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的质量为9.51 g ,则参加反应的NaI 的质量为(已知反应Cl 2+2NaI===2NaCl +I 2,且碘易升华)( ) A .9 g B .7.5 g C .6 g D .3.51 g (二)金属与酸反应的有关计算 (利用化合价与摩尔质量的关系)1、若1.8 g 某金属跟足量盐酸反应,放出2.24 L H 2(标准状况),则该金属是( ) A .Al B .Mg C .Fe D .Zn 2、将质量相同的Na 、Mg 、Al 、Fe 、Zn 分别投入足量的稀HCl 中,则这些金属与酸反应生成H 2的体积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 ) A .Zn>Fe>Na>Mg>Al B .Al>Mg>Na>Fe>Zn C .Na>Mg>Al>Fe>Zn D .Fe>Zn>Mg>Al>Na (极值法)3、由Zn 、Fe 、Mg 、Al 四种金属中的两种组成的混合物10 g 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1.0 g H 2,则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 A .Zn B .Fe C .Al D .Mg 4.将Mg 、Al 、Zn 组成的混合物与足量盐酸作用,放出H 2的体积为2.8 L(标准状况下),则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可能为( ) A .0.25 mol B .0.125 mol C .0.100 mol D .0.080 mol 5、Mg 、Al 、Fe 三种金属分别跟同浓度、同体积的稀盐酸反应时,放出的氢气质量相等,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三种金属物质的量相等 B .三种金属均过量 C .三种金属的质量相等 D .盐酸均过量 如把一铁棒插入CuSO 4溶液后, 过一段时间取出,铁棒质量增 加了4 g ,据此可求参加反应的Fe 的质量。 Fe +CuSO 4=====△FeSO 4+Cu Δm 56 64 64-56=8 m (Fe)=28 g 4 g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化学计算的常用方法 方法一 守恒法 (一)质量守恒(原子守恒) 依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因而反应前后原子的总数和质量保持不变。 [典例1] 28 g 铁粉溶于稀盐酸中,然后加入足量的Na 2O 2固体,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加强热,最终得到的固体质量为( ) A .36 g B .40 g C .80 g D .160 g 答案 B 解析 28 g 铁粉溶于稀盐酸中生成氯化亚铁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的Na 2O 2固体,由于Na 2O 2固体溶于水后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本身也具有强氧化性,所以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氧化铁沉淀,过滤,将滤渣加强热,最终得到的固体为Fe 2O 3,根据铁原子守恒, n (Fe 2O 3)=12n (Fe)=12×28 g 56 g·mol -1 =0.25 mol 所得Fe 2O 3固体的质量为:0.25 mol ×160 g·mol - 1=40 g 。 针对训练 1.有14 g Na 2O 2、Na 2O 、NaOH 的混合物与100 g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恰好反应,蒸干溶液,最终得固体质量为( ) A .20.40 g B .28.60 g C .24.04 g D .无法计算 答案 C 解析 混合物与盐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蒸干后得到NaCl ,由Cl - 质量守恒关系可得100 g ×15%×35.536.5=m (NaCl)×35.558.5 ,解得m (NaCl)≈24.04 g 。 2.一定量的H 2和Cl 2充分燃烧后,将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100 mL 1.0 mol·L - 1的NaOH 溶液中, 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ClO 为0.01 mol ,则燃烧前H 2和Cl 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5∶4 B .4∶5 C .4∶3 D .3∶4 答案 B 解析 100 mL 1.0 mol·L -1 的NaOH 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为1.0 mol·L - 1×0.1 L = 0.1 mol ;两者恰好完全反应,说明0.1 mol NaOH 完全反应,生成的0.01 mol NaClO 来自Cl 2与NaOH 的反应(Cl 2+2NaOH===NaCl +NaClO +H 2O),则氢气和氯气反应后剩余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 ,消耗NaOH 的物质的量为0.02 mol ,发生反应NaOH +HCl===NaCl +H 2O ,消耗NaOH 的物质的量为:0.1 mol -0.02 mol =0.08 mol ,则n (HCl)=n (NaOH)=0.08 mol ,n (H 2)=n (Cl 2)=12n (HCl)=0.08 mol ×1 2 =0.04 mol ,所以原混合气体中含有Cl 2的物质的量为: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五种常见类型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五种常见类型 一、基本计算 所谓基本计算,就是已知一个量,根据一个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它是中学化学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最基础的类型。其解题的基本思路是: 已知N(A)、m(A)、V(A)、C(A)→通过公式转变成n(A)→通过化学方程式或者关系式转变成我们需要求的物质n(B)→再通过公式转变成未知的N(A)、m(A)、V(A)、C(A)。 例1、若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4.6g 钠与足量的超重水反应,生成的气体中还有中子数为( ) A 、0.2N A B 、0.4N A C 、0.8N A D 、1.2N A 分析:n(Na)=m M = 4.6g 23g ·mol -1 =0.2mol ∵2Na +2T 2O ===2NaOT +T 2↑ ∴n(T 2)=12n(Na)=12 ×0.2mol=0.1mol 又∵T 2—4中子,∴n(中子)=4n(T 2)=4×0.1mol=0.4mol N(中子)=n ·N A =0.4N A 所以,应该选择B 。 二、过量计算 所谓过量计算,就是已知多个量,根据一个方程式的计算。这多个量,需要判断谁过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按照不足物质的化学量进行计算。其解题思路是在基本计算的解题思路中,要增加判断谁过量的过程。 例2、在20mL 的稀硫酸与稀硝酸的混合溶液中,已知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 ,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往该溶液中加入0.96g 铜片,若反应只产生NO 气体,则在标准状况下生成气体的体积为( ) A 、56mL B 、112mL C 、224mL D 、448mL 分析:n(H 2SO 4)=C ·V=2mol/L ×0.020L=0.02mol n(HNO 3)=n(NO 3-)=C ·V=1mol/L ×0.020L=0.01mol n(H +)=2n(H 2SO 4)+n(HNO 3)=2×0.02mol +0.01mol=0.05mol n(Cu)=m M =0.96g 64g ·mol -1 =0.015mol ∵3Cu +8H ++2NO 3-===3Cu 2+ +2NO ↑+4H 2O n(Cu):n(H +)=0.015mol:0.05mol=3:10<3:8,H +过量。 n(Cu):n(NO 3-)=0.015mol:0.01mol=3:2=3:2,NO 3-恰好完全反应。 ∴按铜进行计算,n(NO)=23n(Cu)=23 ×0.015mol=0.01mol V(NO)=n ·V m =0.01mol ×22.4mol/L=0.224L=224mL 应该选择C 三、多步反应的计算 所谓多步反应的计算,就是已知一个量,根据多个步骤多个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多步反应的计算思路和基本计算的思路一致。不同的地方就是要将多个反应变成一个关系式,从而实现快速计算。最常见的方法是原子守恒法。 例3、Xkg 含FeS 260%的黄铁矿可以生产98%的浓硫酸Ykg ,则X 与Y 的关系是( ) A 、Y=X B 、Y=2X C 、Y=3X D 、Y=4X 分析:n(FeS 2)=m M =Xkg ×60%120kg ·kmol -1 =0.005Xkmol=5Xmol +

初中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总结

初中化学方程式计算方法总结 初中化学中,方程式计算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主要用于计算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体积、浓度等相关问题。方程式计算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摩尔比例关系、质量守恒和体积计算等。 一、化学方程式的平衡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是指反应物与生成物在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例关系,也是方程式计算的基础。在平衡方程式中,反应物的摩尔数与生成物的摩尔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在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时,首先需要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摩尔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来确定。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物质的摩尔比,可以用于计算物质的质量、体积等。 二、摩尔比例关系的计算 摩尔比例关系的计算是方程式计算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来确定。 在进行摩尔比例关系的计算时,首先需要确定反应物的摩尔数。摩尔数可以通过给定的质量、体积等相关信息来计算。例如,已知某种物质的质量,可以通过质量与摩尔质量的比例关系来计算摩尔数。确定了反应物的摩尔数后,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

的系数来确定生成物的摩尔数。根据摩尔数的比例关系,可以进一步计算生成物的质量、体积等相关信息。 三、质量守恒的计算 质量守恒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方程式计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质量守恒的原理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保持不变。 在进行质量守恒的计算时,首先需要确定反应物的质量。反应物的质量可以通过称量等实验方法来确定。确定了反应物的质量后,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系数来确定生成物的质量。 根据质量守恒的原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应该保持不变。因此,可以通过计算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和来验证质量守恒的原理。 四、体积计算 在方程式计算中,体积计算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体积计算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和摩尔比例关系来确定。 在进行体积计算时,首先需要确定反应物的摩尔数。摩尔数可以通过给定的质量、体积等相关信息来计算。确定了反应物的摩尔数后,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系数来确定生成物的摩尔数。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一般解题步骤: (1)审清题意,设未知量; (2)正确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相关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以及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 (5)求出未知量; (6)简明地写出答案。 可概括为:设、方、关、列、答。 2.注意事项: (1)化学方程式必须书写正确; (2)同一题目中不同未知量不能用同一字母表示; (3)各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必须计算准确; (4)各相关量必须写在对应物质化学式的下面; (5)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的相关量必须是纯净物的(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质量)。 3.常用公式: (1)密度公式: = (2)①某物质的质量分数(纯度) = 某物质的质量 混合物的质量 ; ②不纯物质的质量 = 纯物质的质量 + 杂质的质量。 4.常用方法: (1)守恒法;(2)关系式法;(3)差量法;(4)极值法;(5)讨论法;(6)特殊值法。 练习: 1、电解54g水,计算可得到氢气多少克?同时生成氧气多少克? 2、实验室利用大理石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如果制取二氧化碳5.5克,问需用含碳酸钙质量分数为96%的大理石多少克? (反应式为:2HCl+CaCO 3CaCl 2 +H 2 O↑+CO 2 ↑)

3、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若在标准状况下,用排水集气法收集4瓶(每瓶250mL)氧气,需要称取氯酸钾多少克?(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3g/L) 4、将25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不再放出气体时,可得15.4克固体混合物: (提示:反应化学方程式可以参造填空题第2题的第4小题) 求:(1)生成多少克氧气? (2)有多少克氯酸钾分解? (3)15.4克物质中含有哪些物质各多少克? 5、通过计算回答:12克镁和12克氧气反应,最多可得到氧化镁多少克? 22 ____; 多少克? (2)通过计算求出第二次实验生成SO 2

常见化学方程式及常用计算公式

常见化学方程式及常用计算公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它们是 描述化学反应和化学变化的关键工具。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包括: 1.原子反应方程式:原子反应方程式描述的是原子之间的化学反应。 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原子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H₂+O₂→2H₂O。 2. 离子反应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描述的是带电离子之间的化学 反应。例如,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硫酸钠的离 子反应方程式可以表示为:Cu²⁺(aq) + 2OH⁻(aq) → Cu(OH)₂(s) + 2Na⁺(aq) + SO₄²⁻(aq)。 3. 分解反应方程式:分解反应方程式描述的是一个化合物分解成两 个或更多个不同物质的反应。例如,过氧化氢分解反应可以表示为: 2H₂O₂(aq) → 2H₂O(l) + O₂(g)。 4.合成反应方程式:合成反应方程式描述的是两个或更多个物质结合 形成一个新物质的反应。例如,硫磺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的合成反应 方程式可以表示为:S(s)+O₂(g)→SO₂(g)。 常用的化学计算公式包括: 1. 摩尔质量的计算: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摩尔质量。它可以通 过周期表上的原子质量和化学式中各元素的摩尔数来计算。例如,H₂O的 摩尔质量为2×1.008 g/mol + 16.00 g/mol = 18.02 g/mol。 2. 摩尔浓度的计算:摩尔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的体 积之比。它可以通过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除以溶液的总体积来计算。例如,一升溶液中含有0.1摩的NaCl,则其摩尔浓度为0.1 mol/L。

3.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 质量、摩尔数和氧化态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反应方程式和氧化态 的改变来确定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摩尔比或质量比。 4.溶液配制的计算:在实验室中,需要根据给定的溶液浓度和体积来 准确配制溶液。此时,可以使用摩尔浓度和溶液体积的关系来计算所需溶 质的质量或摩尔数。 以上只是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和计算公式的一部分,化学是一门广泛的 科学领域,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方程式和公式可以用于相关的计算和描述。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技巧与方法

•.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技巧与方法: •(1)差量法(差值法) •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定律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依据。但有的化学反应在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州时,会出现固体、液体、气体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有所改变的现象,根据该变化的差值与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可求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这一方法叫差量法。此法解题的关键是分析物质变化的原因及规律,建立差量与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 •① •2KMnO4K2MnO4+MnO2+O2 •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其差值为生成氧气的质量 •②H2+金属氧化物金属+水,该变化中固体质量减少量为生成水中氧元素的质量(或金属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 •③CO+金属氧化物金属+CO2,该变化中固体质量减少量为气体质量的增加量。 •④C+金属氧化物金属+CO2,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小,其差值为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 •⑤2H2+O22H2O,反应后气体质量减小,其减小值为生成水的质量。 •⑥金属+酸→盐+H2,该变化中金属质量减小,溶液质量增加,其增加值等于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量的差值。

•⑦金属+盐→盐+金属,该变化中金属质量若增加,溶液的质量则减小,否则相反。 其差值等于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与生成的金属质量的差值。 •⑧难溶性碱金属氧化物+水,该变化中固体质量减小,其差值为生成的水的质量 •例:为了测定某些磁铁矿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甲、乙两组同学根据磁铁矿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原理,分别利用两种方法测定了磁铁矿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已知磁铁矿与一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Fe3O4+4CO3Fe+4CO2 •(1)甲组同学取该磁铁矿10g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增加了5.5g,请你根据甲组同学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磁铁矿样品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 •(2)乙组同学取该磁铁矿样品10g与足量的一氧化碳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为8g,请你根据乙组同学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磁铁矿样品中四氧化三铁的质量分数。 •解析:(1)甲组同学的实验中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的是CO还原Fe3O4生成的CO2,由5.5gCO2的质量作为已知条件,根据方程式可计算出Fe3O4的质量 •(2)乙组同学的实验中10g样品被CO充分还原后剩余8g固体,减少的质量为Fe3O4中氧元素的质量,利用产生的差量即可求出Fe3O4的质量。也可以根据题中杂质不参加反应来建立等量关系,求出Fe3O4的质量。 •答案:(1)Fe3O4+4CO3Fe+4CO2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质量守恒法 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各元素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是守恒的。抓住守恒这个中心,准确建立已知量与待求量的等量关系,是用质量守恒法解题的关键。此法在化学计算中应用广泛。 例1. 向5g铜粉和氧化铜的混合物中不断通入氢气,并加热。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冷却后称量残留固体的质量为 4.2g。求原混合物中含氧化铜和铜粉各多少克? 分析:由题意可知,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在固体中是没有变化的,根据铜元素质量守恒,即可建立方程,求出混合物中氧化铜和铜粉的质量。 解:设混合物中含CuO的质量为x g,则含Cu的质量为(5-x)g,由反应前后铜元素的质量相等,得: x·Cu/CuO+(5-x)=4.2 即:x·64/80+(5-x)=4.2 x=4 原混合物中含Cu的质量为5-4=1(g) 答:原混合物中含氧化铜4g;含铜1g。 二、差量法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某一状态的物质之间的质量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成正比例的关系进行计算的方法称为差量法。在化学反应中,虽然从整体上看存在着质量守恒的关系,但某一状态的物质(例如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会发生反应(增加或减少),这一差值称为差量。差量与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有着正比例关系,通过这种比例关系可以计算出与之相关的待求量。因此,寻找差量,正确建立差量与待求量的比例关系,是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在有沉淀或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常用差量法进行计算。 例2. 某学生将16g氧化铜装入试管中,通入氢气并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待试管冷却后,称得试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是14.4g。问有多少克氧化铜被还原?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方法步骤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方法步骤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的重要部分,熟练记忆化学方程式十分重要,下面是整理的常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方法步骤,希望大家喜欢。 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1、实验联想法 从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实验的忠实和本质的描述,是实验的概括和总结。因此,依据化学实验来记忆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最行之有效的。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记忆联想:燃硫入氧,燃烧变旺;火焰蓝紫,美丽漂亮;产生气体,可真够"呛"。其实这是告诉我们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进行配平就可以了。 2、反应规律法 化学反应不是无规律可循。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等反应规律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里再强调一下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如,FeCl3是较强的氧化剂,Cu是不算太弱的还原剂,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总是首先发生在较强的氧化剂和较强的还原剂之间这一原则,因而两者能发生反应:

2FeCl3+Cu=CuCl2+2FeCl2 而相比之下,CuCl2与FeCl2是较弱的氧化剂与还原剂,因而它们之间不能反应。 3、口诀法 为了使化学方程式在使用时脱口而出,有时还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特点编成某种形式的便于记忆的语句,这就叫口诀法。例如: ①Al2O3+2NaOH=2NaAlO2+H2O 本反应口诀为:二碱(生)一水,偏铝酸钠 ②3Cu+8HNO3(稀)=3Cu(NO3)2+4H2O+2NO↑ 这个反应的口诀是:三铜八酸、稀,一氧化氮。口诀法的进一步演变就成为特定系数编码法,"38342"就是此反应的编码。很多的口诀大家自己可以编写。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一般方法步骤 1.设:根据题意设出未知量。 【答题细则】设未知数时不带单位。 2.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初中常见化学方程式及常用计算公式

初中常见化学方程式及常用计算公式 一.化合反应 2 223 2222 23 2224 3e 2e 2225 222 222 2OH Ca O H CaO .12CO 2C CO .11CO H O H CO .10CO 2O CO 2.9O Al 2O 3Al 4.8MgO 2O Mg 2.7O F O 2F 3.6O H 2O H 2.5O P 2O 5P 4.4SO O S .3CO O C 2.2CO O C .1)(生石灰与水反应:层: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一氧化碳燃烧::铝制空气中形成保护膜镁条燃烧:铁丝制氧气中燃烧:氢气燃烧: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硫粉钻氧气中燃烧:烧:木炭在氧气中不充分燃: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高温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点燃=+=+=+=+=+=+=+=+=+=+=+=+ 二.分解反应 ↑ +=↑ +=↑ +=↑ +↑=+=↑ ++=+=∆∆∆ 22322322222MnO 3224242 2O M 22O Hg 2HgO 2.7CO O C CaCO .6CO O H CO H .5O H 2O H 2.4O 3KCl 2KClO 2.3O MnO MnO K KMnO 2.2O O H 2O H 2.122n 氧化汞加热分解:高温煅烧石灰石:碳酸分解:水通电分解:气: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高锰酸钾制氧气:氧气: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高温通电a

三.置换反应 Ag 2NO Cu 2AgNO Cu 14.Cu 3SO Al CuSO 3Al 2.13FeSO Cu CuSO Fe .12H MgCl HCl 2Mg .11H MgSO SO H Mg .10H 3AlCl 2HCl 6Al 2.9H )SO (Al SO H 3Al 2.8H FeCl HCl 2Fe .7H FeSO SO H Fe .6H ZnCl HCl 2Zn .5H ZnSO SO H Zn .4CO 3Fe 4O Fe 2C 3.3CO Cu 2CuO 2C .2Cu O H CuO H .123334244 422244223234242222442222442232222+=++=++=+↑ +=+↑ +=+↑ +=+↑ +=+↑ +=+↑ +=+↑ +=+↑ +=+↑ +=+↑ +=++=+∆ )(铜和硝酸银溶液反应:)(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镁和稀盐酸反应:镁和稀硫酸反应:铝和稀盐酸反应:铝和稀硫酸反应:铁和稀盐酸反应:铁和稀硫酸反应:锌和稀盐酸反应:锌和稀硫酸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铁:木炭还原氧化铜:氢气还原氧化铜:高温高温 四.复分解反应 1.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NaOH+HCl=NaCl+H 2O 2.中和胃酸的反应:Al (OH )3+3HCl=AlCl 3+3H 2O 3.熟石灰和硫酸反应:Ca(OH)2+H 2SO 4=CaSO 4+2H 2O 4.盐酸和硝酸银反应:AgNO 3+HCl=AgCl ↓+HNO 3 5.硫酸和氯化钡反应:BaCl 2+H 2SO 4=BaSO 4↓+2HCl

化学式计算方法大全

化学式计算方法大全 化学式计算是化学中的基础知识,它是指通过已知的化学式,计算出 其他相关化学式的过程。化学式计算可以用于计算化学物质的摩尔量、质量、体积等重要参数,对于理解和解决化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化 学式计算的一些常见方法: 1. 摩尔质量计算:摩尔质量是指一个物质的摩尔量与质量之间的比 例关系。可以通过将元素的原子量相加得到化合物的摩尔质量。例如, H2O的摩尔质量等于1.008 g/mol + 1.008 g/mol + 16.00 g/mol = 18.02 g/mol。 2.摩尔量计算:摩尔量是化学反应中的计量单位,表示一个物质中的 化学物质的数量。可以通过已知的质量、体积和浓度来计算摩尔量。例如,已知NaCl的质量为5.85g,可以通过计算NaCl的摩尔质量和已知质量之 间的比例关系来计算摩尔量。 3.摩尔比计算:摩尔比是在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摩尔数量比值。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化学式来计算摩尔比。例如,对于化学 方程式2H2+O2→2H2O,可以通过比较摩尔数来计算出氢气和氧气的摩尔比。 4.摩尔体积计算:摩尔体积是指一个摩尔物质的体积。可以通过理想 气体状态方程PV=nRT来计算摩尔体积,其中P为气体的压强,V为气体 的体积,n为摩尔数,R为气体常数,T为气体的温度。 5.化学反应计算:化学反应计算是通过已知化学方程式来计算摩尔量、质量、体积等参数。可以通过配平化学方程式、利用物质的反应比例关系 和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等方法来计算。

6.溶液浓度计算:溶液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摩尔量与溶剂的体积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已知的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和溶液的浓度来计算摩尔量。 7.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是指一个分子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值。可以通过分子式中的原子量来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8.化学计量计算:化学计量是指化学反应中摩尔比、原子量和化学方程式的关系。可以通过化学计量关系来计算摩尔量、质量、体积等参数。 9.摩尔浓度计算:摩尔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摩尔量与溶液的体积之比。可以通过已知的溶质的质量、摩尔量和溶液的体积来计算摩尔浓度。 10.百分比计算:百分比是指一个物质在混合物中的百分比。可以通过已知的物质的质量和混合物的总质量来计算百分比。

中学化学计算中常用的8种解题方法和技巧,打印收藏!

中学化学计算中常用的8种解题方法和技巧,打印收藏! 在中学化学中,有许多计算相关的题型。对于这些题型,其实都有相对应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下面这8种解题方法就基本涵盖了中学化学中的主要题型和考点,家长和学生们可以收藏起来后慢慢了解和消化。 题型一:差量法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态物质的体积差或物质的量之差等。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例: 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21.0g,加热至质量不再变化时,称得固体质量为12.5g。求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分析】混合物质量减轻是由于碳酸氢钠分解所致,固体质量差21.0g-14.8g=6.2g,也就是生成的CO2和H2O的质量,混合物中m(NaHCO3)=168×6.2g÷62=16.8g,m(Na2CO3)=21.0g-16.8g=4.2g,所以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0%。 【规律总结】 差量法是根据物质变化前后某种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或关系式,找出所谓“理论差量”,这个差量可以是质量差、气态物质的体积差、压强差,也可以是物质的量之差、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差等。该法适用于解答混合物间的反应,且反应前后存在上述差量的反应体系。 【巩固练习】(答案见文末) 现有KCl、KBr的混合物3.87g,将混合物全部溶解于水,并加入过量的AgNO3溶液,充分反应后产生6.63g沉淀物,则原混合物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0.241 B.0.259 C.0.403 D.0.487 题型二:守恒法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

化学计算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高考命题中,最常见的化学计算方法有“差量法”“关系式法”“极值法”“平均值法”“终态法”等,在这几种计算方法中,充分体现了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核心作用和纽带作用,依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又是各种计算方法的基础,其解题步骤如下: (1)根据题意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 (2)依据题中所给信息及化学方程式判断过量物质,用完全反应物质的量进行计算。 (3)把已知的和需要求解的量分别写在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式的下面,两个量及单位“上下一致,左右相当”。 (4)选择有关量(如物质的量、气体体积、质量等)的关系作为计算依据,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一、一般比例式法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化学方程式在量方面的含义 a A(g)+ b B(g) === c C(g)+ d D(g) 质量比aM A∶ bM B∶cM C∶ dM D 物质的量比a∶ b∶ c∶ d 体积比a∶ b∶ c∶ d (2)一般步骤 ①根据题意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 ②依据题中所给信息及化学方程式判断过量,用完全反应的量进行求解。 ③选择适当的量(如物质的量、气体体积、质量等)的关系作为计算依据,把已知的和需要求解的量[用 n(B)、V(B)、m(B)或设未知数为x表示]分别写在化学方程式有关化学式的下面,两个量及单位“上下一致”。 ④列比例式,求未知量。 例1、已知:IO-3+5I-+6H+===3I2+3H2O。工业上利用NaIO3和NaHSO3反应来制取单质I2。 ①NaIO3不足时:2NaIO3+6NaHSO3===2NaI+3Na2SO4+3H2SO4 ②NaIO3足量时还会发生:5NaI+NaIO3+3H2SO4===3I2+3Na2SO4+3H2O 现模拟工业制取I2。在含31.2 g NaHSO3的溶液中逐滴加入2 mol·L-1NaIO3溶液V mL。 (1)当V=________mL时,再滴NaIO3就开始析出I2。 (2)当V为55 mL时,生成的I2的质量为________g。 二、差量法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1)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化学计算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化学计算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解题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模式,但应建立解题的基本思维模式:题示信息+基础知识+逻辑思维。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能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常用的解题技巧有: 1.差量法 (1)差量法的应用原理 差量法是指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量发生的变化,找出“理论差量”。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差量(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如: 2C(s)+O 2(g)===2CO(g) ΔH =-221 kJ·mol -1 Δm (固),Δn (气),ΔV (气) 2 mol 1 mol 2 mol 221 kJ 24 g 1 mol 22.4 L(标况) (2)使用差量法的注意事项 ①所选用差值要与有关物质的数值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②有关物质的物理量及其单位都要正确地使用。 (3)差量法的类型及应用 ①质量差法 典例导悟1 为了检验某含有NaHCO 3杂质的Na 2CO 3样品的纯度,现将w 1 g 样品加热,其质量变为w 2 g ,则该样品的纯度(质量分数)是( ) A.84w 2-53w 131w 1 B.84w 1-w 231w 1 C.73w 2-42w 131w 1 D.115w 2-84w 131w 1 解析 样品加热发生的反应为: 2NaHCO 3 Na 2CO 3+H 2O +CO 2↑ Δm 168 106 62 m (NaHCO 3) g (w 1-w 2) g 质量差为(w 1-w 2) g ,故样品中NaHCO 3质量为:168w 1-w 262 g ,Na 2CO 3质量为w 1 g -168w 1-w 262 g ,其质量分数为m Na 2CO 3m 样品 =w 1g -168w 1-w 262g w 1g =84w 2-53w 131w 1。 当然,本题也可用常规方法,依据化学方程式直接求解。 另解: 假设样品有x mol NaHCO 3固体,则有: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x mol 0.5x mol 据样品加热前后固体质量的关系,有w 1g -x mol×84 g·mol -1+0.5x mol×106 g·mol -1=w 2g ,解得x =(w 1-w 2)/31,那么NaHCO 3的质量为m (NaHCO 3)=(w 1-w 2)/31 mol×84 g·mol -1=84(w 1-w 2)/31 g ,从而推知Na 2CO 3的质量为m (Na 2CO 3)=w 1g -84(w 1-w 2)/31 g =(84w 2-53w 1)/31 g ,因此Na 2CO 3样品的纯度为w (Na 2CO 3)= m (Na 2CO 3)/m (样品)=84w 2-53w 131w 1 。 答案 A ②体积差法

盘点高中化学计算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盘点高中化学计算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盘点高中化学计算中常用的几种方法大全 化学计算方法篇一:高中化学计算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差量法 (1)不考虑变化过程,利用最终态(生成物)与最初态(反应物)的量的变化来求解的方法叫差量法。无须考虑变化的过程。只有当差值与始态量或终态量存在比例关系时,且化学计算的差值必须是同一物理量,才能用差量法。其关键是分析出引起差量的原因。 (2)差量法是把化学变化过程中引起的一些物理量的增量或减量放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作为已知量或未知量,利用各对应量成正比求解。 (3)找出“理论差量”。这种差量可以是质量、物质的量、气态物质的体积和压强、反应过程中的热量等。用差量法解题是先把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跟实际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求解。如:-12C(s)+O2(g)===2CO(g) ΔH=-221 kJ·mol Δm(固),Δn(气),ΔV(气) 2 mol 1 mol 2 mol 221 kJ 24 g 1 mol 22.4 L(标况) 1.固体差量 例1.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 x。 Fe+CuSO4===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差量) 56 6464-56=8 x 100.8克-100克=0.8克 56:8=x:0.8克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2.体积差法 例2.将a L NH3通过灼热的装有铁触媒的硬质玻璃管后,气体

体积变为b L(气体体积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该b L气体中NH3的体积分数是(C ) 2a-bb-a2a-bb-aA. C. abba 设参加反应的氨气为x ,则 2NH3N2+3H2 ΔV 2 2 x b-a x=(b-a) L 所以气体中NH3的体积分数为 3.液体差量 例3.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 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解:设此铁的纯度为x。 Fe +H2SO4===FeSO4+H2↑ 溶液质量增加(差量) 56 256-2=54 10x克55.4克-50克=5.4克 a L-b-ab L2a-b b 56:54=10x克:5.4克 第 1 页共 3 页 二.关系式法 建立关系式一般途径是:(1)利用微粒守恒建立关系式;(2)利用化学方程式之间物质的量的关系建立关系式;(3)利用方程式的加和建立关系式等。 三.守恒法 (1)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总数守恒。 (2)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守恒。 (3)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守恒。 (4)化学反应前后同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