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阻定律”说课稿

“电阻定律”说课稿

“电阻定律”说课稿
“电阻定律”说课稿

“电阻定律”说课稿

发言人:王兴碧

A.教材简析

电阻定律是《恒定电流》这一章的基本规律之一,它反映了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及电阻率的定量关系,由于在初中时学生只知道定性结论,故本节内容属于发展和提高的范畴,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之一。与老教材不同,老教材中只有一句话: 由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比……,没有这个探究定律的过程,而现在教材内容既要研究电阻与其影响因素的定量关系,更重要的是突出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并且本节教材以探究电阻与各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载体,给学生流下了一个很好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锻炼的平台,提供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两种方案,体现了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都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两者结合,可以让学生体验实验的魅力和逻辑的力量。真正落实新课标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经历过程,体验方法。所以本节内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与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相吻合的典型课程。

B.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深化对电阻的认识。

(2)理解和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能力;通过理论探究,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从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体验“通过控制变量和对比、分析解决三个变量之间关系和数据处理等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领悟实事求是的理念,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动手合作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研究的乐趣。

C.教法简介

1.教法:学生观察猜想、实验探究,理论推导进一步证明,本节课的课堂容量大,为了节约时间,又要让学生充分动手,我采取了用控制变量法分组实验探究的办法,让其中一组学生在材料一样,横截面积相同去条件下探究电阻与长度的关系,让第二组的学生在材料一样,长度相同,给三个不同横截面积(S、2S、3S)的电阻丝探究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第三组是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不同材料的电阻丝,探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然后再共享实验结果;再一起进行分析总结。教师积极引导和评价,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控制变量分析、逻辑推理、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2.教程:

D.

教学过程设计

E.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新课标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科学探究体现了物理学的本质特征,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建构是统一的过程;科学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内在动机,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物理,培养出具有初步探究能力的人才,而不是考试型人才。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作了如下思考:

一、明确探究性问题的教学目的,找准探究性问题教学的方向问题。

在我们进行探究性问题的教学时,一开始我们还能进行探究性教学的尝试,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时间一长,老师觉得探究性问题太过于形式,学生觉得探究性问题没意思。我们就失去了方向感。

事实上,从物理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科学探究:首先是观念层面,科学探究体现着现代科学观。对学生而言,其个体的认识也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改变。因此,学习物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转变对自然界的原有认识和观念的过程,是一个自觉的实现观念自我更新的过程。第二是思想方法层面,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群体在长期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效的认识和实践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方式,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思想方法。当代科学教育理论认为,科学探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如提出科学问题、建立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或模型、评估与交流等,这些都是科学思想和工作方式的体现。在物理课程标准中,根据这些要素提出了对学生理解科学探究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第三是操作技能层面,任何实验探究过程都需要某些思维和操作技能,如控制变量、使用仪器、记录和处理数据等。

所以,我们理解所谓探究性教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使学生具有科学的探究观念和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及掌握足够的操作技能。除了第三个层面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实验之外,以上两个层面都可以以多种方式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多注意探究的观念和思想渗透,以及操作技能的训练。比如:

本节课,我们用灯泡的亮度吸引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同时我们通过与前面知识的类比,强化了控制变量法这一探究方法,还应用分组实验探究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一节课,通过从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确定方法——设计方案——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结论汇报等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将学习者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强化学习的乐趣。这也许正是我们进行探究性问题教学的目的所在。

二、利用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合理的科学猜想,解决学生猜想“度”的问题

猜想与假设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主要在这一环节来实现。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在参与科学猜想时,要么不敢进行猜想,要么瞎想,不能够很好的把握猜想的“度”的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根据遇到的不同问题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当学生提不出假设时,教师可

以采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和知识提出假设的策略;当学生假设过于发散时,教师还可以采用引导学生从个人假设转化到团体的共同假设的策略;当学生猜想与假设不够开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思维等方法进行猜想。比如:在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时,对于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发散性“瞎猜”一会儿,然后在归纳一些共性的问题,同时利用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三、利用“资源共享的方式”解决课堂时间紧的问题:

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做分组实验时间不能完全控制,这一部分没有处理好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教学,将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中我们遇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与课时紧张之间的矛盾。

对于某一具体的科学探究内容,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因而设计出不同的实验验证方案。如果每个学生对所有的猜想和假设都进行实验验证,课上的时间有时会很紧张,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或在众多的猜想和假设中选择一两个)进行验证。然后通过交流和讨论将每一种猜想和假设的验证情况进行"资源共享",并鼓励学生对于课上未进行验证的内容在课下再进行研究,这样便可以解决课时紧张的困难。

同样的对于同一个探究性问题中的不同方面,我们也可以利用“资源共享的方式”来解决。比如: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们把实验的三个方面列为三个课题,然后由不同的组去进行实验探究,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探究任务,又使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中对"过程与方法"进行了充分的体验。所以这样的处理可以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效率,同时也不消弱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教育功能。

当然,我们知道:在进行探究性问题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其它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探究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停的去探求解决的办法。

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分式复习(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复习分式的意义;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运算(化简及求值)。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做中体会知识,再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良好的 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学习重点:分式的运算 学习难点:运用分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灵活运算 教学过程: 一、提问复习导入: 二、共同学习: (一)展示学习目标 (二)真题体验: 1.计算错误的是 ( ) A.0.2a +b 0.7a -b =2a +b 7a -b B.x 3y 2x 2y 3=x y C.a -b b -a =-1 D.1c +2c =3c 2.(1)计算:x x +1+1x +1= ; (2)化简:x 2 +4x +4x 2-4-x x -2 = . 3.先化简,再求值:? ????3x -2+2x +2÷5x 2+2x x 2-4 ,其中x =63. 考点剖析:考点一:分式的意义 1.形如A B (B ≠0,B 中含字母,A ,B 为整式)的代数式叫做分式. 2.当B ≠0时,分式A B 有意义;当B =0时,分式A B 无意义;当A =0且B ≠0时,分式A B 的值为0. 【精选考题1】 若分式x -3x +4 的值为0,则x 的值是( ) A .x =3 B .x =0 C .x =-3 D .x =-4 【预测演练1-1】使代数式x 2x -1有意义的x 的取值范围是 ( ) A .x ≥0 B .x ≠12 C .x ≥0且x ≠12 D .一切实数 【预测演练1-2】 若分式x 2-x -2x 2+2x +1 的值为0,则x 的值为 .

考点剖析 考点(二)分式的性质 1.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即A B =A ×C B ×C ,A B =A ÷C B ÷C ,其中B ≠0,C ≠0. 2.通分:把几个分母不同的分式化成分母相同的分式,叫做通分. 3.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精选考题2】 化简m 2-163m -12,得 ;当m =-1时,原式的值为 . 【预测演练2-1】 下列运算中,错误的是 ( ) A.a b =ac bc (c ≠0) B.-a -b a +b =-1 C.0.5a +b 0.2a -0.3b =5a +10b 2a -3b D.x -y x +y =y -x y +x 【预测演练2-2】 若分式2a a +b 中的a ,b 的值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则此分式的值 ( ) A .扩大到原来的20倍 B .扩大到原来的10倍 C .缩小到原来的110 倍 D .不变 考点剖析 考点(三)分式的运算 1.符号法则: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用式子表示为: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 2.分式的加减法: (1)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即a c ±b c =a ±b c ; (2)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异分母分式化为同分 母分式,然后再相加减.即b a ±d c =bc ±ad ac . 3.分式的乘除:A B ×C D =A ·C B ·D ;A B ÷C D =A B ×D C =A ·D B ·C . 4.分式的乘方:? ?? ??a b n =a n b n (n 为正整数).

电阻定律实验报告

探究电阻定律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探究电阻定律 二、实验目的:探究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那么,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比如,下列的因素是否对导体的电阻有影响?如果有,关系如何呢? 1.导体的材料;2导体的体积;3导体的长度; 4导体的粗细;5导体的质量;6环境的温度等。 三、实验器材: 电阻定律演示板(材料、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的不同的铜线;材料、横截面积相同长度不同的铜线;横截面积、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铜线和铝线)、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开关,电流表,电压表,直流电源。 四、实验原理:(欧姆定律) 影响导线电阻的因素不是单一的,因此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 1、保持导线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变,测量长度比为1:2的两个导线的电阻大小。 2、保持导线的材料和长度不变,测量横截面积比为1:2的两个导线的电阻大小。 3、保持导线的长度和横截面积的不变,测量材料不同的两个导线的电阻大小。 五、画出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图: 六、实验设计与步骤:

1、按实验原理图连接好电路,在电路的A、B之间接入待研究的铜导线,通电前先使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最大。 2、将材料和横截面积都相同、长度之比为1:2的两根铜导线①、②,分别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将电流表示数都调节为1A、电压表的读数记录在表1中,利用欧姆定律公式计算出导线电阻。 3、将材料和长度都相同、横截面积之比为1:2的两根导线②、③,分别接入电路,操作同步骤2,将结果填入表2中。 4、将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材料不同的两根导线③、④分别接入电路中,调节变阻器,使通过导线的电流相同,读出并记录电压表的读数,填入表3中。 5、断开开关,整理好器材。 6、数据处理,分析结果。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1、保持导线的材料和横截面积不变,探究电阻与导线长度间的定量关系。 表1 接入的导线长度电压U/V 电流I/A 计算 电阻R/Ω ①L01A ②2L 1A 实验结论: 同种材料,S一定,电阻R与L成正比即R ∝L 2、保持导线的材料和长度不变,探究电阻与导线横截面积间的定量关系。

教学设计说课稿(课件)

教学设计说课稿 《护士人文修养》信息化教学设计说 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我将要给大家展示的是《护士人文修养》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本次设计主要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一:教学分析 护士人文修养是护理学专业的入门课,是将社会学、文化学、美学、人际关系学应用于护理学科的一门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合格护士必备的人文素质。它是提高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一)学情分析 1.该课程教学对象为护理学专业一年级的学生,均为女生,高中毕业后进入我院,好奇心强,表现欲望强,善于模仿,喜欢上网,喜欢参与性学习,但学习持续性不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模拟实训。他们刚刚接触医学知识,对职业岗位没有概念;有很强的同情心、爱心,这些都为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奠定了基础。...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2.参考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护士人文修养》,主编:史瑞芬。教学资源主要是学院优质资源教学平台、学院思政网站、学院数字图书馆、科学文库等。...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二)、教学内容 本章内容选自护理专业《护士人文修养》课程,参考了高职高专护理类十二五规划教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地区护理人才需求,结合学院现有设备优势,将该教材分为八章,本次章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绪论部分:人文为护理注入灵魂,要求学生了解及掌握人文、人文修养、人文关怀的概念和内涵;当前的人文忧患状况,医学人文缺失的原因;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关系;护理人文关怀及护士人文修养的内涵。...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文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人文修养的内容,熟悉护士应有的人文修养。 能力目标:学习及掌握提高护士人文修养的途径与方法,掌握人文科学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素质目标:使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提高美学修养,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自觉运用将人文关怀精神指导护理实践。...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解释人文修养的有关概念,理解护理学的人文内核;难点是确立正确的护理价值观和态度。

电阻定律

《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刘云学 教材版本:新人教版3-1 【教材分析】 《电阻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3-1)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间的关系,初中已定性地讲过,这节课,我们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电阻定律。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十二个小组,分别探究不同的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决定因素的关系得出电阻定律,并总结表达式。 2、能叙述电阻率的意义,了解电阻率和温度的变化关系。 3、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计算。 二、能力目标: 1、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熟练使用滑动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等常用电学实验器材,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和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积极情感。 2、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1、电阻定律的探究及得出电阻率 2、电阻率的理解 【教学难点】电阻率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器材】电阻丝数根(电阻丝上标明不同的材料的名称)、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电键、导线、电源、毫米刻度尺、电阻丝固定装置、螺旋测微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通过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怎样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 3、导体的电阻由哪些因素决定?其定性关系是什么?(由材料、 长度、横截面积决定,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长度越长,横截 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用实验定量地研究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实验探究:、 1、探究目的:探究导体电阻与其决定因素的定量关系。 2、探究内容:电阻与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定量关系。 3、探究方法: [提问]:我们要想研究电阻与几个因素的定量关系,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是什么? (控制变量法)

《8、7、6加几》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8、 7、 6加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8、7、6加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闯关”活动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 7、 6加几的各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 7、 6加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动手操作等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计算8、 7、 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听说游戏.(教师口头出示10+几和8、7、6可以分成几的式子让学生抢答) 2、教师和学生一起玩“凑十”的拍手游戏 3、谈话“小朋友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看行吗? 教师和学生一起观看动画片后提问:它是谁?它怎么了?它为什么会哭?(引导学生说出它被灰太狼抓走了,打算把它做成涮羊肉)多可怜啊!你们愿意帮帮它吗? 二、教学例1 8+6= □ 1、大屏幕展示例1 8+6=□ (配音+动画)灰太狼:小朋友们,要想救出美羊羊,可没那么简单。我设立了三道关卡,嘿嘿嘿~~~第一关:(配音+动画)昨天上午我抓了8只灰兔,下午我抓了6只白兔,一共多少只兔? 2、让学生讨论或运用桌上的小棒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抽生回答并具体讲解“凑十法”思维过程,并板书出来。 三、教学例2 (配音+动画) 灰太狼:还不错嘛,闯过了第一关,不过第二关你们能闯过吗?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式子:8+4= □ 7+6=□ 6+5=□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抽生说说自己的运算方法,教师作简单评价。 四、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探究学习例3 8+9=□ (配音+动画) 灰太狼:咦……你们还真有两刷子嘛!最后一关,我是不会让你们闯过的!我老婆还等着吃涮羊肉呢?每个小朋友至少得用两种方法完成任务。(大屏幕展示8+9=□)

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稿例

说课讲解稿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维护和保养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科,而我今天所说的课题就是火花塞的检查与更换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分享。 教材分析 首先说教材分析,该课程定位适用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特点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该课程为同学们将来从事汽车维修行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实践依据。本次课选自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熊文、曾有为主编的《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一书。其中项目四任务二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针对本次课的内容以及知识结构,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度适中,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用性。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火花塞的拆卸以及调整、更换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信息处理,制定角色以及自我评价,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提高同学在汽车维修行业服务能力和适应岗位角色。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次课我会重点引领同学们学习火花塞的基本结构,以及火花塞的拆卸方法,突破火花塞更换的标准以及火花塞间隙调整更换的难点。 学情分析 本次课我所面对的是15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职生。同学们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探究欲,学习过发动机构造,汽车维护以及汽车电工电子等专业课程。具备一定的发动机以及电路知识。但是对于拆装步骤比较粗心以及对元件是否需要更换的标准没有定性的认识。 教法与学法 为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次课我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同时附之以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示范演示法,分组讨论法来丰富课堂教学。而同学们则通过模拟场景法,合作探究法,实践动手等方法来完成本次理实一体化的学习任

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的区别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而说课是教师依据课标,根据教材,结合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教具、教学过程,向领导、或同事进行阐释的一种教研活动,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

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四说二写一展示” “四说” (1)、说教材:说教材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2)、说教法: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3)、说学法:说学法就是要说出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并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具体地说出理论依据。 (4)、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就是说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即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 “二写”

Unit6 Shopping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Unit6 Shopping A let’s talk教学设计 邓树小学易淑琴 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本课时的主要句型:Can I try them on. Let's try size 7. They're just right. 2.能够跟录音朗读对话并进行表演。 教学重点:学习新句型:Can I try them on. Let's try size 7.They're just right. 教学难点:在情景交际中正确使用本课时的新句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GreetingHello,boys and girls.I’m your new teacher,you can call me Miss Zhang.How are you? 2.Let’s sing. 3.L et’s do. 二、新知学习 1.学习Can I help you?Yes,These ____ are nice.和The____ is nice. 2.学习Can I try them on? Of course。 3.学习They’re too s mall/ too big/ just right. 三、学习文本

1.初听 Listen and answer. (1)Today, John 和他妈妈也来到了商场,What are they want to buy?他们想买什么呢? Listen and answer. (2)播放Let’s talk视频。 2.细听并分析Listen and answer. 3.跟读:Follow me. 4.小组读。Now, this time , read in your group. 5.分角色扮演 四、操练 1. Let’s play. 2.开心一刻。 五、总结 我们今天主要学习了什么呢?那假如我们正在外国的超市购物,走进超市,服务员要说_______,我们觉得衣物漂亮说______.如果是单个物品呢?_____接着想试穿要说______.单件物品应该说_____.最后是否合适要说_______. 六、作业: Read and write the dialogue for three times. 七、板书设计: Unit6 Shopping A let’s ta lk Can I try them on. Let's try size 7. They're just right.

《 探究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探究电阻定律》教学设计 张滩高中杨金泉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深化对电阻的认识。 (2)理解和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有关。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能力;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提出猜想→研究方法→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究过程,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体验“通过控制变量和对比、分析解决三个变量之间关系和数据处理等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领悟实事求是的理念,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动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体会研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电阻定律的得出。 2.难点:电阻率。 3.解决办法:

(1)对于重点,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一起探究,最后用科学的处理方法导出定律,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渗透。 (2)对于难点,主要是通过与电阻的比较,从而明确电阻反映导体本身属性;电阻率是材料本身的属性;通过介绍金属温度计,使学生知道电阻率和温度有关。 三、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用具:电阻定律演示仪、多用电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我们在生活中处处涉及到电路,而说到电路一定离不开电阻。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欧姆定律计算电阻(即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根据U 来计算出电阻)。 R I 问:电阻是否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呢?(不是,导体本身决定。) 猜想:导体的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举例。 提出问题:导体的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之间有怎样的定量关系呢?让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课题:3.3 探究电阻定律) (二)讲述新课 问:研究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采用什么实验方法呢?(控制变量法)——课本64页 (展示并介绍实验器材)请大家讨论如何根据我所提供的器材,利用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思想,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来验证上述问题呢?

教学设计与说课稿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的大致流程如下: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而说课是教师依据课标,根据教材,结合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教具、教学过程,向领导、或同事进行阐释的一种教研活动,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

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的内容可以总结为“四说二写一展示” “四说” (1)、说教材:说教材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关键的。 (2)、说教法:主要是说明“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道理。在确定教学目的要求后,恰当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还要说出教者在教学中是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以及如何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在教学方法上,必须体现教与学的交融,重视教法与学法的相互转化。(3)、说学法:说学法就是要说出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并结合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具体地说出理论依据。 (4)、说教学过程:说教学过程就是说明整堂课的教学流程,即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

说课与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参考模板

说课与教学设计、教案的区别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教师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决策。具体地讲,是指教师以教育理论为基础,依据教育对象和教师自己的教育理念、经验,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制定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从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教学设计包括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 (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 (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 (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案 教案即教学方案。是教师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后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方案。教案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是教师教学设计和设想的系统规划,是教师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的综合体。 教案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 教学重难点 3. 教学方法 4. 教学用具 5. 教学过程 6. 板书设计 7. 教学反思 三、说课 说课是教师依据课标,根据教材,结合教育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教具、教学过程,向领导、或同事进行阐释的一种教研活动,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得简单点,说课其实就是说说你是怎么教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教。 说课包括: (1)、说教材:说教材主要说明“教什么”的问题和“为什么要教这些”的道理。即在个人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清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它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作用和前后联系并说出教者是如何根据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

电阻定律教案

电阻定律 河北滦平县第一中学 袁青林 一、教学目标 1、 实验探究得到电阻定律,并从理论上进行推证。 2、 掌握电阻定律及电阻率的物理意义,并了解电阻率与温度、材料的关系。 3、了解热敏电阻、半导体、超导体。 二、重点、难点 电阻定律是本节的重点内容;电阻率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具 多媒体视听系统,电脑,自制电阻与温度关系演示器一台,电池组,开关,数字直流电压表,数字直流电流表2块,50欧姆滑线变阻器,电阻定律演示器,导线若干,数字万用表。 四、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投影展示)由电阻定义式R= I U 知,导体的电阻R 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 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I 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不对,解释原因) 那么,电阻R 与那些因素有关呢?(投影展示 学生与电工师傅的谈话录像) 总结影响因素;由谈话知R 与导线长度L 、导线的横截面积S 、导线材料、温度有关。 2、 设问:这种说法能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希望通过探究性实验找出R 与L 、S 、的定 量关系;R 与材料、温度的定性关系。 实验探究: (一)、明确目的:探究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温度的关系。 (二)、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目标任务:(分组实验探究) (1) :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相同,改变长度,研究电阻的变化。 (2) :导体的材料、长度相同,改变横截面积,研究电阻的变化。 (3) :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改变材料种类,研究电阻的变化。 (4) :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5) :信息组 各组具体实施方案及结论: (1) 组利用伏安法测电阻R ,限流外接,得到数据填入表格,进行简单数据处理。

-爸爸和书(教学设计 教案 说课 反思 学习单 案例片断)

*5 爸爸和书 关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爸爸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给我买书的事。 3、体会爸爸买书的艰辛及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感受一家人对书的热爱。 二、重点和难点 1、理解“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捧着一件珍宝似的 ..”和“我仿.佛.觉得爸爸是含着热泪在说这番话的”这两句句子的意思. 2、了解爸爸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给我买书的事,从而体会爸爸买书的艰辛及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1、在座的很多同学都很喜欢看书,因为看书能让我们视野开阔,懂得很多知识,让我们变得更聪明。通常你提出要买书时,爸爸妈妈会不会向你提要求? 2、可是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位小朋友为了买书却不得不放弃乘车而要走很长的一段路回家?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讲述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媒体出示课题: 5、爸爸和书 二、感知课文 1、媒体出示:预习提示。 (1)默读课文,用喜欢的方式学习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想想、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明: 这一设计主要体现:一是通过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字词,引发学生阅读的强烈兴趣;二是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说说文章讲了件什么事,让学生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粗略的感知。 2、检查初读情况 (1)分自然段读,纠正或强调容易读错的字或多音字、轻声字的字音。

注意“缠”是翘舌音,“珍宝似的”中“似”是翘舌音。 (2)(媒体出示)多音字组词: 薄( bó)()似(sì)()乐( lè)() ( báo )()(shì)( ) (yuè)() ( bò) ( ) (3)讨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写了我家很穷,为了省钱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我”和爸爸宁愿不坐汽车,冒着呼啸的寒风,走了好远好远的路,步行回家的事。) 过渡:《皇帝的悲哀》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课文的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答案板书:《皇帝的悲哀》 三、研读课文 1、默读第1、2节,讨论交流 (1)《皇帝的悲哀》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呢? 旧的、很薄很薄。 (2)和书架上一百来本、童话、故事、作文相比这是一本毫不起眼的书,小伙伴们从来不会去翻一翻。可我的看法却完全不一样,快速找到这句句子。 出示媒体:但是对我来说,这本书却比任何一本都要珍贵。 读句子,质疑 说明: 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找出矛盾之处,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通过理清课文的条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爸爸是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给我买书,从而更加体会这本书来得不易。 过渡:“薄薄的童话书对我来说,为什么比任何一本书都珍贵?” 2、指读第3—13节,找到具体的词语体会。 (1)板书:工厂倒闭只好做临时工 当时我们家的条件已经到了吃饭生活都成了问题,可是爸爸路过旧书店(板书:还是决定帮我买书)。 (2)板书:不能乘车,要走回家;

高二物理沪科版选修3-1 3.3 探究电阻定律 教案

3.3 探究电阻定律 【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电阻定律,掌握,明确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的特点。会画等效电路。了解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电阻定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通过会画等效电路图,体会等效思电阻定律想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电阻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电阻定律的应用价值以及客观世界的有序性。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定律 【教学难点】电阻率的概念 【教法与学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电阻的大小不是由电压和电流决定的。而是由电阻本身决定的。那么到底是电阻的哪些因素影响电阻的大小呢?又是什么样的函数关系呢?这一节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新课内容】 一、电阻定律 1、实验探究 1)探究目的:探究导体电阻和哪些因素有关,及定量关系式。 2)科学猜想: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现象猜想,归纳学生猜想: (1)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可以改变它的电阻。

(2)同是220V的灯泡,灯丝越粗用起来越亮。 (3)电线常用铜丝而不用铁丝。 得出结论:导体的电阻可能和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等有关。 3)实验准备: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得到电阻同三个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那么你得首先能测出各个量的数值。 (1)电阻的测定:利用伏安法测电阻。学生画出实验电路图。 (2)长度的测量:刻度尺。 (3)横截面积的测量:绕制多匝线圈,用刻度尺测量。 4)研究方法: 那如何把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复杂问题变简单写?我们在以前学习中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 思考并讨论: 类似研究牛顿第二定律:a于F和m之间的关系。控制两个量不变,研究R与第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分组讨论: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这样一来,这个问题就等于分别研究电阻与长度、电阻与横截面积、电阻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了,比如说: (1)、研究电阻和长度的关系时,就选用横截面积和材料相同的导体 (2)、研究电阻和横截面积的关系,就选用材料和长度相同的导体 (3)、研究电阻与材料的关系是,就选用长度和横截面积相同的导体

优秀教学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们团队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面试方法与技巧》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及成效特色五方面逐一进行阐述。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属于“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本次课属于第七单元模块三《面试方法与技巧》的内容,所需学时4学时。 (二)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自动化系三年级学生,即毕业班级,学生对求职知识需求强烈,面试知识略知一二,但不系统;90后的高职生具有信息化能力强、爱动不爱静、爱做不爱钻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面试知识、提升应聘能力和信息化设备使用、审美、协作等各项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信息化环境下,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找到成就感,增强求职自信。 (四)教学重难点 面试自我介绍与面试礼仪——教学重点 面试问题回答——教学难点 二、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 依据教学内容、对象与目标,以做中教、做中学、错中学的教学理念为引领,选择运用自主学习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自我训练法、游戏法,形成课堂的有效翻转,最终完成对面试知识的理解深化和面试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手段

片及游戏软件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资源共建共享、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即时互动,提供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 本次课由课前学习与准备、课堂任务实施与分析、课后训练与提升三个阶段,聆听面试、准备面试、体验面试、面试反思、面试检验、面试拓展6大教学环节组成。 (一)课前学习与准备——知识的初步认知 环节1 聆听面试 学生在网站“教学内容”、“拓展资源”板块,自主学习教案、课件、教师自制微课、网络优秀微课,形成对面试知识的初步认知。 环节2 准备面试 教师在两周前通过移动学习平台,下发《职来职往实践教学方案》和任务单。对不同角色提出不同任务要求。 职来职往角色分工及任务要求 了解活动流程之后,自愿选择不同角色,并按要求进行相关内容准备,并制作课堂所需ppt 。

探究电阻定律习题课导学案

3.3 探究电阻定律(习题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电阻定律的实验方法,并能用电阻定律解决有关问题.2.掌握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特点,熟练求解各种情况下电路的总电阻. 1.(电阻定律R =ρL S 的应用)一根粗细均匀的导线,当其两端电压为U 时,通过的电流为I ,若将此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时,电流仍为I ,导线两端所加的电压变为( ) A .U /2 B .U C .2U D .4U 答案 D 解析 导线原来的电阻为R =ρL S ,拉长后长度变为2L ,横截面积变为S 2,所以R ′=ρL ′ S ′ = ρ2L S 2 =4R .导线原来两端的电压为U =IR ,拉长后为U ′=IR ′=4IR =4U . 2.(并联电路的特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电阻和一根无电阻的理想导线并联,总电阻为零 B .并联电路任一支路的电阻都大于电路的总电阻 C .并联电路任一支路电阻增大(其他支路不变),则总电阻也增大 D .并联电路任一支路电阻增大(其他支路不变),则总电阻一定减小 答案 ABC 解析 由并联电路的特点知: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各支路中的任意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要小且任一支路电阻增大时(其他支路不变),总电阻也增大,所以A 、B 、C 对,D 错. 3.(公式R =ρL S 的计算)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裸导线,若把它均匀拉长为原来的3倍,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倍?若将它截成等长的三段再绞合成一根,它的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设拉长与绞合时温度不变) 答案 9倍 19 解析 金属裸导线原来的电阻为R = ρL S ,拉长后长度变为3L ,因体积V =SL 不变,所以导线横截面积变为原来的13,即S 3,故导线拉长为原来的3倍后,电阻R ′=ρ3L S 3 =9ρL S =9R . 同理,三段绞合后,长度为L 3,横截面积为3S ,电阻R ″=ρL 33S =ρL 9S =19 R .

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着重理解“井沿”“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教学重点 1、理解青蛙犯错的原因。 2、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德育渗透: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将来走出大山,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 教学准备:下载讲故事《坐井观天》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一)猜谜语: 一位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小时有尾没脚,大时有脚没尾。(青蛙)(二)你们知道青蛙生活在哪儿吗?今天老师带给大家一个发生在青蛙身上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三)听故事。喜欢这个故事吗? (四)你们刚刚听的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书上60页的第13课。

板书:13 坐井观天 二、学习课文。 (一)解释课题 1,齐读课题两遍。 2,“观”是什么意思? 3,“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4,谁坐井观天? 5,看60页的课文插图,回答问题:你们看到青蛙了吗?为什么没有看到? (二)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这个故事。 2,请标好自然段序号。(7段) 3,齐读第1自然段。 (1)谁能告诉我第一自然段有几句话? (2)井沿在哪儿?在图上指一指。小鸟落在哪儿?并齐读“井沿”三遍。 4,齐读第2自然段。 (1)用“﹏﹏”标注出青蛙说的话。 (2)谁来读读青蛙说的话? 5,齐读第3自然段。 (1)用“――”标注小鸟说的话。

(2)一百多里远吗? (3)谁能读一读小鸟说的话? 6,齐读第4自然段。 用“﹏﹏”标注出青蛙说的话。 (1)谁能说说什么是“大话”?(可以举例说明) (2)谁来读读青蛙说的话? 7,齐读第5自然段。 (1)用“――”标注小鸟说的话。 (2)谁能说说“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齐读这个词三遍。 (3)谁能读一读小鸟说的话? 8,齐读第6自然段。 (1)用“﹏﹏”标注出青蛙说的话。 (2)谁来读读青蛙说的话? 9,齐读第7自然段。 (1)用“――”标注小鸟说的话。 (2)谁能读一读小鸟说的话? 10,男同学当青蛙,女同学当小鸟,分角色朗读对话。 11,女同学当青蛙,男同学当小鸟,分角色朗读对话。 三、分析课文,揭示寓意。 (一)读了这个故事,你们知道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吗?(它们在争论天的大小)

电阻定律全面版

电阻定律教案 【教材分析】 《电阻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程.选修3-1)第二章第六节的内容。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长度间的关系,初中已定性地讲过,这节课,我们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电阻定律。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十二个小组,分别探究不同的方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导体电阻与决定因素的关系得出电阻定律,并总结表达式。 2、能叙述电阻率的意义,了解电阻率和温度的变化关系。 3、能利用电阻定律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计算。 二、能力目标: 1、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并熟练使用滑动电阻器、电流表、电压表等常用电学实验器材,培养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和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培养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积极情感。 2、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1、电阻定律的探究及得出电阻率 2、电阻率的理解 【教学难点】电阻率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器材】电阻丝数根(电阻丝上标明不同的材料的名称)、电流表一个、电压表一个、电键、导线、电源、毫米刻度尺、电阻丝固定装置、螺旋测微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通过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1、怎样描述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 3、导体的电阻由哪些因素决定?其定性关系是什么?(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长度越长,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知道了导体的电阻与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的定性关系,这节课让我们一

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你们好!我叫唐秋,来自泗阳中等专业学校。下面我将解释一下《增添我们的魅力》这节课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确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整合、教学反思这七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一首先,来分析教材。 (一)教材体系、容分析 《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本教材由五个单元组成,分为三大部分:礼仪、道德、法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容是第一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它是学习职业知识的起点。为后续学习道德、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奠定了思想和行为基础。 (二)教材处理 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所以本次课对教材的容和结构没有做过多的调整,只是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实际,加大了些坐、立、行、蹲姿态的练习,目的是加强理解,突出重点,进行拓展。 二接着我们分析学情。 1、知识结构 本课教学对象是中职护理专业二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尝试,对实践课程感兴趣。同时,他们即将踏上实习岗位,对礼仪知识要求迫切。 2、媒体操作能力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留言版,具备一定的打字速度,小组能够主动协作,共同交流,能够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网络环境,获取一定的信息,但仍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尤其是在获取有用信息和整理加工信息方面,教师要避免学生在网络资源面前盲目浏览或不知所措的现象。 三解释教学目标的定位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工作岗位标准,以及学生未来发展,我制定出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了解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明确个人礼仪的重要性,理解个人礼仪的作用和蕴含的道德意义。能力目标: 1、遵守个人礼仪的习惯,自觉遵守并践行个人礼仪规,保持良好的自我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