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一、影响的台风路径

1 ?直接登陆型

直接登陆型路径包括来自西太平洋经巴士海峡直接登陆,或登录岛南端(台风主体未收到中央山脉阻挡)后再次登陆,也包括登陆菲律宾群岛后北上再次直接登陆的台风。这一路径登陆台风灾害的特点是,风特别大,来势突然、凶猛,降雨急,雨量大。若遇天文大潮,则风助潮势,海潮顶托,江水暴涨,洪水泛滥, 易造成严重的风灾和水灾。

2 ?登台入闽型

登台入闽型路径就是先登陆岛,受到地形摩擦作用影响后,再次登陆的台风。登台入闽型是登陆及影响频数最髙的路径。研究表明,1949-2005年,登陆的台风中约有60%先登陆。从省中部地区登陆,影响围大,时间长,受灾人口多,往往导致山洪暴发,洪灾严重。

3. 登粤型

登粤型路径是指在饶平及以西登陆,对造成影响的台风。尤其是从境移入的路径,闽南和闽区受灾严重,常出现大围的风、雨灾害。

4. 北部登陆型

北部登陆型是指从岛以北-东部海域登陆省中北部地区,或从东部沿海绕经岛以域进入海峡并登陆省中南部地区,也包括登陆浙南地区并严重影响的台风。

二. 影响台风灾害的因素

1 ?地理位置

地处115。50’ "120°43’ E, 28° 19r~23° 33’ N之间,位于亚热带海陆过渡带,靠近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地,是全国台风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2.地形作用

地形的作用极易在迎风坡形成台风暴雨中心。因为台风环流受山脉阻档而被迫抬升■通过加强湿空气的上升运动而加大雨势。山脉坡度越大■以及风速越强、风向与山脉的交角越大,则地形抬升作用所产生的上升速度加强越大。此类地形机制,使出现三个地形所致台风暴雨中心,即:鹫峰山脉东侧的柘荣和、戴云山脉东南侧的南安、安溪以及博平岭东南侧的云宵,尤以闽东北的台风暴雨更为多见。闽东北地区由于太姥山(鹫峰山)的地形抬升作用,柘荣、福鼎和霞浦的台风暴雨平均雨量分别比台山(海岛站)大出4. 16 ,2. 13和1. 96倍。

3 ?风雨持续时间

当一个减弱的热带气旋高空环流在某一个地区停滞的时间越长,则形成大暴雨的可能性越大。据统计,当一个热带气旋在某一个地区移动缓慢或维持不消长达66 h以上,则有100 %会出现暴雨或大暴雨。

4 ?环境的脆弱性

台风是一个重大的灾害性天气■并可能引发水文、地质、海洋、交通.环境、农业等等多种灾害镀<>20世纪50?70年代,海洋和农业灾害是台风引发的主要灾害,如受到气象监测能力和通信水平的限制导致海上作业人员的伤亡等;而80年代以后,

地质灾害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尤其是泥石流、山体滑坡.道路坍塌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明显增加o专家们认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髙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中国50 %以上的地质灾害都与人为因素有关。地质灾害的损失与人口密度、经济发达的程度呈现出正比。可见经济社会发展的背后潜在着环境的脆弱性。因此加强台风引发的地质灾害的防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5.气象预报局限性

台风活动的变异性特征明显,几乎没有一对台风是完全重复的移动,台风可预报性的研究可从实际观测资料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近年来,随着气象监测能力和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髙,以及重视对台风路径和台风强度突变的研究,使台风的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仍具有局限性。

三、台风灾害链及成因

由于位于海峡西侧,亚热带海陆过渡带,使登陆的台风受到海峡助长和垂直于台风气流方向的闽中戴云山和闽西武夷山脉抬升,又受到喇叭形河口、西高东低的地势、北东向与北西向断裂发育、地表破碎、格子状水条河网密集.山地性河流流程短、比降大、切割深、汇流快且土壤以花岗岩风化物红壤为主,其保水性能极差等孕灾环境,以及人多地少、沿海城市开发、生命线工程集中、防灾水平较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承灾体共同影响,使得形成不同于其他省份的台风灾害链模式(如图)。基于灾害系统理论和台风灾害镀模式构建的台风灾害链系统图表明,台风灾害灾情随孕灾环境不稳定性因素叠加、灾害链过程和承灾体脆弱性累积而放大。

四、2005年“龙王”台风案例分析

1. 成灾分析

“龙王”台风生成后,路径稳定地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速度和强度不断加 强,于2005年10月2 0 05 :30在省花莲登陆<> 由于受到山脉阻挡势力有所 减弱,穿过岛后,移速明显减慢。但又受到海峡再次加强作用,于当日夜间在中 南部沿海登陆,登陆时风力12级,在滞留时间长达10ho 位于迎风海岸的沿海, 受闽江下游喇叭形河口助长,产生长时间大风。台风登陆后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 动,受垂直于台风移动方向的闽中戴云山脉和闽西武夷山脉抬升,又遇到北方弱 冷空气影响形成台前飕线,产生短时强降水。

“龙王”台风带来的强降水分布有3个特点:一是空间上集中在沿海地区. 尤其是市;二是降水时间集中在晚上;三是峰髙时短.降水时间特别集中,容易 产生洪涝和城市积水。

“龙王”台风登陆时遇农历八月天文大潮,两潮叠加,潮水上溯,闽江下泄 河水受其顶托.产生雍水,加上市北郊的八一水库开闸泄洪,引起数十年一遇的 涝。

“龙王”台风产生的强降水和大风、风暴潮等致灾因子与特殊的自然地理条 件配合极易产生山洪、滑坡、泥石流等链性并发,放大台风致灾因子强度。本文 基于台风灾害链和“龙王”台风的风情、雨情、水情和潮情等特征,构建了 2005 年“龙王"台风灾害链致灾成灾模式。

MJK

保水 性規

XMh 竽廩人口、城市

泡业和海洋 不合理上地利用和 笈展t 匕生葩线L 卅啖屮 防決、龙水半牧抵 乞通发廉迅逢 拠分地1〈的济第看

山地 性 河漁 峡和北 东向山* 北方 冷空代 折用叭 ?e 河致灾机制

东低 图2.台风灾害链系统形成模式

2. 灾害链分析

(1) 台风大风灾害链

由于受到山脉的阻挡作用,登陆台风风力比周边省份小。但由于海岸线长, 海岸破碎,近岸喇叭形河口和港口多,台风大风灾害链引起的巨浪在河口和港 口发生增水.给近海船只和海洋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台风大风还能刮倒 沿海房屋、毁坏农作物、吹倒各类大型公用设施、装置、电缆等,造成人员伤亡、 阻断通讯、车辆被砸、电力供应中断等;此外.台风季节又是亚热带水果荔枝和 龙眼成熟季节.台风大风常造成果树折断和大量落果?使经济作物受损等。如 “龙王”台风造成水产养殖面积受灾13 960 hm2 ,产量损失& 612万t ;台 风过后.在主要地段的繁华街道两旁堆满了被风吹落的广告牌、桌椅、沙发、纸 箱、水果等。可见,台风大风灾害链对沿海地区的人员、通讯线路.果树和近海 船只与海上作业造成严重损失。

(2) 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链

台风具有充足的水汽来源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故登陆台风几乎都形成暴雨, 其中60 %形成了特大暴雨。由于东北-西南走向的闽中戴云山脉和闽西武夷山 脉与台风移动方向垂,抬升了台风暖湿气流,使得台风引发的暴雨强度强于登陆 周边省份。同时,受特殊环境影响,暴雨容易引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形成台 风暴雨洪涝灾害镀.加大灾情.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链常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受 淹.财产损失、工业停工停产、水利设施损毁、交通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受损等。 如受登陆台风“龙王”的影响,省共造成96人死亡,紧急转移人口 53. 7万次, 130 790 hm2农作物受灾.倒塌房屋19 440间,2 752家企业停产,铁路中断1 条次和公路中断241条次.以及水利设施.通讯等生命线工程大量损坏;台风暴 雨导致闽侯、罗源等地发生山洪暴发,致Y —台风第?次登陆福建路徒

25

100

入 to o 台 It

100

3IX) 30

海 50 1

H

21:30

200 台 w-wama ■ bCttM

KM) km

台风■大风槎 MJj(iS) ■ >11 S 40 □ 6-7 □ 06 台涝链 过程

兩!tlfcmm)

▼洪水.泥<4谦

? 内橈

图3. 2005年10月2日“龙王”台风成灾模式

福建省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

福建省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简本)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做好暴雨、洪水、台风的防范与处置工作,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保证防汛抗灾工作有序、高效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福建省水法实施办法》、《福建省防洪条例》和《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 1.3 工作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省发生暴雨、洪水、台风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 根据本预案启动的应急响应主要用于规范省级的防汛抗灾行动,市、县、乡各级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自主决定启动或调整应急响应的时间和等级。 2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组织机构 福建省人民政府设立福建省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省防指),负责领导全省防汛抗灾工作,其办事机构为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防办),设在省水利厅;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设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在上级防汛抗旱指挥机构和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防汛抗灾工作;

有关部门、行业根据需要设立防汛抗旱指挥机构,负责本部门、本行业的防汛抗灾工作。 2.2 省防指组成 有防汛防台风任务的有关部门为省防指的成员单位。 2.3 组织机构职责 2.3.1 省防指职责 (1)统一指挥全省防汛抗灾工作,宣布启动或者调整省防指防暴雨、洪水、台风应急响应。 (2)在省人民政府和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领导下,贯彻执行相关决定、指令。 (3)组织召开省防指成员单位和相关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参加的防汛抗灾工作会议,分析评估暴雨、洪水、台风灾害,安排部署防灾救灾工作,制定防灾救灾应急措施。 (4)下达抗灾抢险、大型水库泄洪等调度命令,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5)组织协调应急队伍开展抢险救灾,必要时动员社会参与,指导灾区恢复重建。 (6)组织气象、水利、水文、海洋、国土等相关部门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分析会商暴雨、洪水、台风发展趋势,提出防御部署意见。 2.3.2 省防办职责 (1)及时掌握汛情、工情、险情和灾情,向省政府、省防指有关领导报告并对外发布汛情、灾情。

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

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与防御措施 摘要:台风灾害是当今全球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广东省位于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4300km,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高度集中,是中国遭受台风灾害损失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基于台风的各种资料,分析广东省台风的灾害特征,并针对广东省台风灾害特点提出减轻台风损害的防御措施。 关键词:广东;台风;防御措施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通常又称热带气旋。热带气旋的生命史可分为生成、成熟和消亡三个阶段。其生命期平均为一周左右,短的只有2-3天,最长可达一个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巨大的能量。国际上对热带气旋的分级标准和名称如下:热带低压(TD-Tropical Depression),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热带风暴(TS-Tropical Storm),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9级;强热带风暴(STS-Typhoon Hurrican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0~11级;台风(或飓风)(TY-Typhoon Hurricane),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为方便叙述,在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本文一律统称台风。 西北太平洋是台风的重要源地,这一海区每年发生的台风占全球台风总数的36%。而台风的结构以及它所处的环境流场决定了这一海区的台风受到西北方向的总合力而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广东省海岸线漫长,正位于这一源地的西北方向,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极易受到台风侵袭成为我国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据1950-1992年初步统计,广东省发生重大台风灾害近30次,其中自1985年以来因台风和洪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平均每年损失20亿元,1991年更是高达43亿元。随着广东经济的飞速发展,这种损失将不断增加。台风灾害严重制约了广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分析台风灾害对广东经济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广东省台风灾害特征分析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 链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一、影响福建的台风路径 1.直接登陆型 直接登陆型路径包括来自西太平洋经巴士海峡直接登陆福建,或登录台湾岛南端(台风主体未收到台湾中央山脉阻挡)后再次登陆福建,也包括登陆菲律宾群岛后北上再次直接登陆福建的台风。这一路径登陆台风灾害的特点是,风特别大,来势突然、凶猛,降雨急,雨量大。若遇天文大潮,则风助潮势,海潮顶托,江水暴涨,洪水泛滥,易造成严重的风灾和水灾。 2.登台入闽型 登台入闽型路径就是先登陆台湾岛,受到台湾地形摩擦作用影响后,再次登陆福建的台风。登台入闽型是登陆及影响福建频数最高的路径。研究表明,1949-2005年,登陆福建的台风中约有60%先登陆台湾。从福建省中部地区登陆,影响范围大,时间长,受灾人口多,往往导致山洪暴发,洪灾严重。 3.登粤型 登粤型路径是指在广东饶平及以西登陆,对福建造成影响的台风。尤其是从广东境内移入福建的路径,闽南和闽西地区受灾严重,常出现大范围的风、雨灾害。 4.北部登陆型 北部登陆型是指从台湾岛以北-东海南部海域登陆福建省中北部地区,或从台湾东部沿海绕经台湾岛以北海域进入台湾海峡并登陆福建省中南部地区,也包括登陆浙南地区并严重影响福建的台风。 图1. 影响福建的4 种类型台风路径 二、影响福建台风灾害的因素

1.地理位置 福建地处115°50′~120°43′E,28°19′~23°33′N之间,位于亚热带海陆过渡带,靠近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地,是全国台风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2.地形作用 地形的作用极易在迎风坡形成台风暴雨中心。因为台风环流受山脉阻挡而被迫抬升,通过加强湿空气的上升运动而加大雨势。山脉坡度越大,以及风速越强、风向与山脉的交角越大,则地形抬升作用所产生的上升速度加强越大。此类地形机制,使福建出现三个地形所致台风暴雨中心,即:鹫峰山脉东侧的柘荣和宁德、戴云山脉东南侧的南安、安溪以及博平岭东南侧的云霄,尤以闽东北的台风暴雨更为多见。闽东北地区由于太姥山(鹫峰山)的地形抬升作用,柘荣、福鼎和霞浦的台风暴雨平均雨量分别比台山(海岛站) 大出4. 16 ,2. 13 和1. 96倍。 3.风雨持续时间 当一个减弱的热带气旋高空环流在某一个地区停滞的时间越长,则形成大暴雨的可能性越大。据统计,当一个热带气旋在某一个地区移动缓慢或维持不消长达66 h 以上,则有100 %会出现暴雨或大暴雨。 4.环境的脆弱性 台风是一个重大的灾害性天气,并可能引发水文、地质、海洋、交通、环境、农业等等多种灾害链。20世纪50~70 年代,海洋和农业灾害是台风引发的主要灾害,如受到气象监测能力和通信水平的限制导致海上作业人员的伤亡等;而80 年代以后,地质灾害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尤其是泥石流、山体滑坡、道路坍塌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明显增加。专家们认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中国50 %以上的地质灾害都与人为因素有关。地质灾害的损失与人口密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高中地理《气象灾害》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了解我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危害以及监测防御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Article/Index.html>总结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有些气象灾害既有自然的因素也与人类活动有关并不断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的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气象灾害的危害和预报 2.难点:台风的形成 3.疑点:无 4.解决办法:结合录像、图片讲述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启发式; 2.分析讨论法; 3.讲述法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 (2)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Article/Index.html>总结的能力 (2)能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性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3.德育目标 (1)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2)提醒人们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会导致或加剧气象灾害的产生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入:通过对气候资源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种类很多本节课重点学习几种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台风、寒潮、洪涝和干旱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福建台风灾害及其灾害链 一、影响福建的台风路径 1.直接登陆型 直接登陆型路径包括来自西太平洋经巴士海峡直接登陆福建,或登录台湾岛南端(台风主体未收到台湾中央山脉阻挡)后再次登陆福建,也包括登陆菲律宾群岛后北上再次直接登陆福建的台风。这一路径登陆台风灾害的特点是,风特别大,来势突然、凶猛,降雨急,雨量大。若遇天文大潮,则风助潮势,海潮顶托,江水暴涨,洪水泛滥,易造成严重的风灾和水灾。 2.登台入闽型 登台入闽型路径就是先登陆台湾岛,受到台湾地形摩擦作用影响后,再次登陆福建的台风。登台入闽型是登陆及影响福建频数最高的路径。研究表明,1949-2005年,登陆福建的台风中约有60%先登陆台湾。从福建省中部地区登陆,影响范围大,时间长,受灾人口多,往往导致山洪暴发,洪灾严重。 3.登粤型 登粤型路径是指在广东饶平及以西登陆,对福建造成影响的台风。尤其是从广东境内移入福建的路径,闽南和闽西地区受灾严重,常出现大范围的风、雨灾害。 4.北部登陆型 北部登陆型是指从台湾岛以北-东海南部海域登陆福建省中北部地区,或从台湾东部沿海绕经台湾岛以北海域进入台湾海峡并登陆福建省中南部地区,也包括登陆浙南地区并严重影响福建的台风。 图1. 影响福建的4 种类型台风路径 二、影响福建台风灾害的因素 1.地理位置 福建地处115°50′~120°43′E,28°19′~23°33′N之间,位于亚热带海陆过渡带,靠近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地,是全国台风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 2.地形作用 地形的作用极易在迎风坡形成台风暴雨中心。因为台风环流受山脉阻挡而被迫抬升,通过加强湿空气的上升运动而加大雨势。山脉坡度越大,以及风速越强、风向与山脉的交角越大,则地形抬升作用所产生的上升速度加强越大。此类地形机制,使福建出现三个地形所致台风暴雨中心,即:鹫峰山脉东侧的柘荣和宁德、戴云山脉东南侧的南安、安溪以及博平岭东南侧的云霄,尤以闽东北的台风暴雨更为多见。闽东北地区由于太姥山(鹫峰山)的地形抬升作用,柘荣、福鼎和霞浦的台风暴雨平均雨量分别比台山(海岛站) 大出4. 16 ,2. 13 和1. 96倍。 3.风雨持续时间 当一个减弱的热带气旋高空环流在某一个地区停滞的时间越长,则形成大暴雨的可能性越大。据统计,当一个热带气旋在某一个地区移动缓慢或维持不消长达66 h 以上,则有100 %会出现暴雨或大暴雨。 4.环境的脆弱性 台风是一个重大的灾害性天气,并可能引发水文、地质、海洋、交通、环境、农业等等多种灾害链。20世纪50~70 年代,海洋和农业灾害是台风引发的主要灾害,如受到气象监测能力和通信水平的限制导致海上作业人员的伤亡等;而80 年代以后,地质灾害

气象灾害学案

气象灾害 主备人:许占雷张改审核人:毛洪珍张桂英孙晓英时间:2012-3 编号:10 【学习目标】 1.掌握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和治理措施; 2.运用地图,指出我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3.分析旱灾、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在我国的分布、灾情特点和形成原因; 4.比较同一自然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学习重、难点】 1.中国旱灾、寒潮和台风灾害的地理分布及其原因; 2.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气象灾害灾情特点。 【自主学习】 一、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 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A. 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B. 促使空气上升及凝结致雨。 2、台风的结构 台风的结构,由内至外,可分为、和三部分。台风中心就是台风眼。外围大风区的风速;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台风眼的天气表现为。 3、台风发生的时间: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多发于。 4、台风的分布 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 。是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 5、台风主要的危害有: 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可达到或超过12级,具有很大的摧毁力,台风主要的危害有:①; ②;③。 6、中国的台风灾害 (1)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遭受台风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原因: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2)台风发生的时间:主要为盛夏至秋初。 (3)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7、防灾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与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二、干旱 1、干旱:干旱是因而造成、的一种现象。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 2、旱灾的特点:、、的特点。 3、旱灾的分布:旱灾常常发生在 ,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 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4、中国的旱灾-------我国发生、 、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和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不同区域,旱灾的特点不尽相同: ①东北地区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②华北地区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旱灾频次居首位。 ③长江地区,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7月份雨带北移,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易发生旱灾,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④华南地区。 ⑤西南地区。 (3)旱涝关系 ①旱灾和涝灾在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 ②旱灾和涝灾在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4)我国旱灾灾情严重:旱灾导致的农牧业灾情重,工矿、城市受旱灾危害巨大。 5、预防措施:○a加强水资源的管理,节约用水,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b加强水利工程建设。○c因地制宜,综合发展农业生产,改进生产方式,培育抗旱品种。 三、寒潮 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 2、形成原因:形成寒潮的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时,就爆发寒潮。 3、中国的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和,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 (3)路径:偏西路径------- ; 偏北路径-------; 东北路径-------。 (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 。

广东省降水分析

广东省降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广东省的气候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总的特征是高温多雨台风多,干湿明显变化大。各地年年均气温在18℃~24℃之间。按气候分季标准,广东大部分地区只有春夏秋三季,夏季长达七个月,仅在英德、新丰、龙川以北的粤北地区才有短暂的冬季,韶关以北的粤北北部,冬季也只有一个半月。广东是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广东是全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省份,平均每年约有10次台风影响。台风会给广东带来灾害,但也带来雨水,广东降雨多与台风多有一定关系。广东其它灾害性天气主要还有低温阴雨、干旱、暴雨、寒露风和寒潮等。 其中,关于广东降水的情况。 广东是全国降水最丰沛的地区之一,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1500~2000mm之间,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350~2600毫米之间,年平均雨日114至187天。全省有三个多降水中心和四个少降水区域。全省年降水量三个在2000mm以上的最大值中心,一个位于恩平、阳春、阳江、上川岛、斗门一带,恩平的年雨量高达2548.3mm,为全省之冠,阳春、阳江、叮岛和斗门的年雨量分别为2385.0mm、2252.7mm、2129.4mm和2271.8mm;第二个中心位于海陆丰、普宁和揭西一带,海丰的年降水量达2381.9mm,陆丰为2006.1mm,普宁和揭西分别为2115.2mm 和2147.0mm;第三个位于佛冈、清远和龙门附近,佛冈的年雨量达2210.4mm,清远为2200.0mm,龙门为2188.0mm。四个少降水区域是罗定盆地、兴梅盆地、南澳和雷州半岛南部,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500毫米以下。 广东年平均雨日的地理分布,大致由西北往东南逐渐减少。广东年降水日数呈带状分布的最多的是连山(184.9天)、阳山(175.2天)、连县(168.6天)、广宁(164.2天)、佛岗(167.2天)、连平(163.2天)一带,由此向北和往南基本上是减小的。另在仁化和恩平各有一个较多雨日的独立中心,仁化的年降水日数为170.1天,恩平为168.9天。粤东沿海一带和深圳、粤西的电白以及雷州半岛(除海康)的年雨日都少于140天。全省年雨日最少的徐闻和南澳,分别为120天和112.4天。 广东的平均降水强度,一般也是以夏季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小。各月平均降水强度的最大值,除雷州半岛以外,大多出现在5、6月,7、8月次之,12月和1月最小。雷州半岛各站和电白最大值出现在8、9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 广东的多雨期是4~9月,这时广东进入高温季节,也是一年中降水集中的时期,被称为广东的“雨季”,这6个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这期间内有两个峰值:主峰为5~6月;次峰出现在8~9月。前者是锋面降水,后者主要为热带气旋降水。7月份锋面降水基本绝迹,热带气旋方兴未艾,各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故降水较少。冬春两季降雨较少常出现季节性干旱。 另外,关于广东降水情况的成因。 广东的山的迎风面降水量多,背风区雨量少。广东主要山地有粤北山地、粤东山地和粤西山地,地势是从北向南倾斜。山脉多为东北至西南的华夏式走向,并与海岸线平行。山脉走向与夏季偏南暖湿气流成直角式斜交,气流遇山受阻而上升,由于气流抬升云层加厚,结果向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还有不少向南开口的喇叭口地形,南来的水汽进入这种地形后容易产生辐合抬升,使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北江谷地、粤东、粤西山脉迎风坡三大暴雨中心。 广东的雨日自西北向东南递减。广东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终年受季风控

6.1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学案

6.1气象灾害—台风和寒潮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指出常见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与分布地点。2.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实例或材料,认识不同气象灾害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自主学习 1.判断正误。 (1)台风是旋转的。( ) (2)台风中心降水强度最大。( ) 2.下列关于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强烈发展的温带旋涡 B.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 C.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台风危害大 D.西北大西洋是全球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台风是否百害而无一利?试举例说明。

问题探究2 1.判断正误。 (1)寒潮主要发生在南半球。( ) (2)我国南方地区不会发生寒潮。( ) 2.下列地区最容易发生寒潮的是( ) A.华北平原 B.海南岛 C.南亚地区 D.四川盆地 3.哪个季节寒潮对我国北方农业危害最大? 巩固练习 2017年第20号台风“卡努”于10月16日凌晨到上午在海南文昌到广东湛江市一带沿海地区登陆。据此完成1~2题。 1台风“卡努”带来的主要灾害有( ) ①风暴潮②地震③狂风④暴雨⑤沙尘暴⑥洪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③④⑥ D.①②③⑤ 2我国台风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多、秋冬少B.内陆重、沿海轻 C.春夏少、秋冬多D.沿海重、南方重 中新社东京2017年10月23日电超强台风“兰恩”23日在日本静冈县御前崎市附近登陆,经过关东地区向东北海上挺进。多地大雨、强风持续,已造成5人死亡。据此完成3~4题。 3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不低于( ) A.6~7级B.8~9级 C.10~11级D.12级 4有人说台风是一种“小面积受灾,大面积受益”的气象灾害。其“益”不表现在( ) A.增加水量,利于捕捞B.解除或缓解旱情 C.增加水库蓄水量D.调节气温,降温消暑 2018年1月25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警报,强冷空气袭击我国大部分地区。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关于寒潮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季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B.寒潮影响的范围一般较小,此次例外 C.寒潮可能会引发多种自然灾害 D.寒潮一般只影响陆地,不影响海洋 6受寒潮影响,华北地区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 ①大风、降温天气②暴雨频发③河运翻船④农作物遭受冻害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灾损度指数法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中的应用_以福建台风灾害经济损.

第22卷第2期2007年6月 灾害学 JOURNAL OF CAT AST ROPHOLOGY Vol 122No 12 Jun 12007 灾损度指数法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3 ———以福建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趋势分析为例 陈香 1,2 ,沈金瑞1,陈静 2 (11莆田学院环境与生命科学系,福建莆田351100;21北京师范大学区域地理研究实验室,北京100875 摘要:采用灾损度DLD 和环境不稳定度EI 两个要素,构建了灾害经济损失指数D EL I (灾损度指数指标对灾害经济损失进行评估。并应用它对福建省台风灾害经济损失趋势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利用灾损度指数对灾害经济损失评估方法可取,它不受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限制,可比性强,资料信息源多,计算方便,适用范围广;福建省台风灾害灾损度指数呈波动上升,反映福建台风灾情加重与灾害本身损失加大和福建省环境不稳定度加大有关,与实际情况相符。

关键词:灾损度指数;经济损失评价;台风灾害;福建 中图分类号:O241;P4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1X (200702-0031-05 0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前,自然灾害研究主要限于 灾害机理及预测研究,重点调查分析灾害形成条件与活动过程。70年代以后,在一些发达国家,首先拓宽了灾害研究领域,在继续深入研究灾害机理的同时,开始进行灾害评估工作。美国首先对加州的地震、滑坡等10种自然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估,该项工作于1969年由土地保护部(Conservati on de 2 part m ent 提出,由该部的矿山地质处执行[1] 。在进行专业灾害评估研究和实践的同时,不少专家对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日益深入的探讨和总结。史培军、潘耀忠等利用自然界记录的资料和历史文献记载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 对自然灾害损失进行分析[2-5] ;梁必骐、樊琦等利用模糊数学理论,构建灾害评估模型对灾害经济损 失进行评价[6-9] ;部分学者利用层次分析法(AHP 对评价指标判断、计算和比较,选择其权重对自然灾害损失进行评估[10-11] ;随着RS 和GI S 技术发展,一些学者利用RS 和GI S 方法对自然灾害经济 损失进行评价[10,12,13]

影响广东的主要天气灾害

影响广东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发布时间:2006-11-3 广东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天气变化复杂,灾害性天气种类多,出现频繁,一年四季均可产生,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因此人们很有必要对我们生活的大气空间内可能发生的天气灾害作一定的了解,争取做到防范于未然。现逐一介绍如下:(一)寒潮和冷空气 根据广东省气象局制定的《广东省各类主要灾害性天气标准》的规定,受大范围冷空气侵袭,致使日平均气温在冷空气到达后一天内急剧下降8℃或以上、或两天内日平均气温急剧下降10C或以上,同时过程最低气温降至5c或以下,这种北方来的强冷空气称为寒潮。其标准(见表8)。 影响广东的寒潮,以广州资料统计,平均每年出现0.7次左右;粤北出现的机会较多,南部沿海出现机会少。它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出现,1月份出现次数最多。寒潮入侵时,本地天气特点是气温骤降,气压急升,吹大北风,冷锋过境时有雨或雪;而后若受冷高压脊控制,辐射冷却剧烈常出现霜和冰冻现象;如冷空气不断补充,会出现连阴雨天气,低温霜冻维持时间较长。 寒潮天气带来的灾害主要是大风和冻害。冻害会给越冬各种作物、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作物和水果,以及养殖业等造成较大的损失。 (二)低温和霜冻 根据本台的规定,低温定义:本省某预报片≥1/3站点日极端最低温度小于等于5℃,则称该片达到低温;某市日极端最低温度≤5℃,则称该市出现低温。广州市历年最低温度:57年2月11日,0.0度。 霜冻定义:当某气象站某天观测到地面有白霜或地面最低温度≤+0℃或地面有结冰时,则称该地出现霜冻或结冰。视霜的严重程度分轻霜和重霜。 低温霜冻是冷空气南下导致产主的,通常它主要在12月至次年2月出现。主要造成冻害。 广州无霜期平均有330到359天,广州市为347天。广州市历年平均有2.6天出现霜、初日为1月2日、终日为1月19日。 (三)低温阴雨 本省定义低温阴雨天气过程标:中南部2月1日起、北部2月21日起出现: (1)日平均气温≤12.0℃,且持续≥3天; (2)日平均气温≤15.0℃,日照≤2.0小时,且连续≥7天。 满足上述两条标准之一时,即作为一次低温阴雨过程。其强度等级是以持续天数的长短作为标准的,具体如下:持续3-5天为短过程;持续6-9天为中过程;持续≥10天为长过程。广东的低温阴雨天气产生在早春(2一3月),当北方冷空气南侵,与北上的暖湿空气在木省上空形成对峙局面之时。其出现的天气特点为长时间的低温并伴有连绵阴雨,少日照的天气。 低温阴雨天气是春季播种期的主要灾害佐天气之一,它对早稻安全育秧影响甚大,常可导致程度不同的烂秧或死苗。 广州市约72%年份会出现低温阴雨天气,天数最长是68年,达25天。 (四)倒春寒 通常,春季的气温是逐渐上升的,但有时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气温会突然下降,降至常年同期平均值以下,这种前暖后冷的天气称倒春寒。本省规定的具体标准为:当中南部3月11日起、北部3月21日起出现低温阴雨过程时,称为有倒春寒天气;其中过程持续天数3到5天(即短过程)时,称为轻度;过程持续天数大于或等于6天(即中过程以上)时,称为明显倒春寒。倒春寒天气是春季危害农作物生长发育灾害住天气之一。

台风灾害及其对福建的影响

台风灾害及其对福建的影响 资环1112 2011543040 纪敏敏 摘要:台风灾害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本论文将介绍什么是台风、台风的结构、台风是怎么形成的、台风带来的灾害、如何预防台风采取防范措施、台风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台风对福建的社会、经济、林业、农业的影响。 关键词:自然灾害、台风、热带气旋、防灾措施、福建、社会经济影响 引言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台风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以台风中心为圆心在数十千米范围内形成气旋风暴,有极强的破坏力。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台风经过时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天气。风向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中心气压最低而气温最高。 1、台风的概念 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个类别,是指亚洲太平洋海域的旋风,热带、亚热带海区发生的热带气旋。 台风(或飓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只

是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印度洋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 1.1 台风分级 台风按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大小进行分级。1989年1月1日起,采用国际统一分级方法: 1、近中心最大风力在8级~9级时称为热带风暴 2、近中心最大风力在l0级~11级时称为强热带风暴 3、近中心最大风力在12级或12级以上时称为台风。 为了叙述简单,以下仍统称为台风。 2、台风的结构 台风结构: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成熟、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气旋半径一般为500km~1000km,高度可达15km~20km,台风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台风结构外围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阵性降水;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最大风速区,平均宽8km~19km,它与台风眼之间有环形云墙;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km~70km不等,平均约45km。台风眼区的风速、气压均为最低,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随着台风的加强,台风眼会逐渐缩小、变圆。而弱台风、以及发展初期的台风,在卫星云图上常无台风眼(但是有时会出现低空台风眼)。

自然灾害知识点-气象灾害

第六章气象灾害 6.1 大气圈和天气系统 1、什么是天气?什么是气候?什么是气象灾害?(掌握) 答:(1)短时间内大气变化的现象,称为“天气”。 (2)某地区长时间天气的特征和现象,称为“气候”。 (3)气象灾害:由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导致的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及其各种生产和生活设施产生危害的事件。主要包括:台风、沙尘暴、洪涝、干旱、冰雹、龙卷风、热浪、寒潮等灾害。 由于全球变暖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对地球环境的强烈影响,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2、什么是天气系统、气候系统(了解) 天气系统:大气中引起天气变化的各种尺度的运动系统称为天气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锋面、台风、龙卷风等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3、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有哪些?(了解) 氮气占78%,氧气占20.95%,氩气占0.93%,二氧化碳占0.04%,水蒸汽占1%,还有极少量的其他气体。 4、90%的大气圈的质量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6 km的范围以内。绝大部分(99.99997%)大气分布在100km 以下的大气层之中。因此有人把离地面100km的地方看成是地球大气与外界空间的边界,把它叫做卡曼线(Karman line)。(熟悉) 5、气压随高度变化遵循指数关系,即距地面高度每上升5.6km,气压减少一半。(了解) 6、作用于空气中的力(了解) (1)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在北半球引导风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极地最大,赤道最小; (3)地面摩擦力:与风向相反,近地面较大 7、什么是太阳常数?(了解) 太阳在大气圈的顶部垂直照在单位面积上的能量,大致是个常数,为1370 Watts /m2。这个数就叫做太阳常数。 8、什么是全球尺度大气运动?全球尺度的大气是如何运动的?(了解) (1)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2)对流是热传递的一种方式,从全球年度范围内热空气由赤道向两极运动,而冷空气则从高空由两极流回赤道。这个过程具有全球性和长期性。

提纲——浅析广东台风灾害与减灾对策

论文提纲 一、题目:浅析广东台风灾害与减灾对策 二、摘要:广东地处南亚热带,濒临南海。每年夏秋季节都深受台风影响,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对广东来说,台风预报及其减灾研究更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分析了广东沿海地区登陆台风活动特征及导致台风灾害的因素,探讨了广东台风灾害的特点并提出了对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对策。 三、关键词:广东;台风;防灾减灾。 四、论文正文框架 1 前言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2 广东沿海地区登陆台风活动特征 2.1 登陆次数 2.2 登陆台风的生成源地和强度 2.3 台风登陆时间和地区 2.4 登陆台风的运动路径 3 导致台风灾害的因素 3.1 气候因素 3.2 地形因素 3.3 人为因素 4 广东台风灾害的特点 4.1 发生频率高 4.2 影响范围广 4.3 突发性强 4.4 群发性显著 4.5 成灾强度大 5 台风灾害对广东经济发展的影响 5.1 对第一产业的影响 5.1.1 对农业的影响 5.1.2 对林业的影响 5.1.3 对渔业的影响 5.2 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5.3 对第三产业的影响 6 台风灾害的防治与减灾对策 6.1 加强预测、预报的研究 6.2 加强台风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6.3 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6.4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7 结语

参考文献: [1]唐晓春,刘会平,潘安定等.广东沿海地区近50年登陆台风灾害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3,23(2):182-187. [2]梁必骥,梁经萍.广东台风灾害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减灾,1993,3(3):34-37. [3]邓国强.港口大型机械防阵风防台风措施探讨[J].水运科学研究,2005,6(2):21-24. [4]徐一鸣.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5]周水华,李远芳,冯伟忠,等.“0601”号台风控制下的广东近岸浪特征[J].海洋通报,2010,29(2):130-134. [6]广东省民政厅.广东:台风过后又逢暴雨[J].中国减灾,2006(7):27-28. [7]何大章,黄冈慰.广东台风天气分析与农业生产. [8]广东省农业厅,广东省气象局.热带气旋灾害[EBIOL].https://www.doczj.com/doc/ff18188834.html,/Article/2009/09/25/Article_1423.html.[2009-9-25] [9]梁必骐.广东的自然灾害[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103~117 [10]刘斌,潘澜,薛立.台风对森林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32(5):1597-1605. [11]林应河.台风对广东涝旱的影响[J].热带地理,1998,18(2):128-134. [12]刘玉函,唐晓春,宋丽莉.广东台风灾情评估探讨[J].热带地理,2003,23(2):119-122. [13]吕勇平,张勇,罗晓玲,等.广东气象灾害对经济建设的影响[J].热带地理,2000,20(3): 211-218.

区域气象灾害研究-以舟山台风灾害为例

区域气象灾害研究 ——以舟山台风灾害为例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081班李萍 :台风灾害作为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浙东舟山地区是我国台风登陆摘要 摘要: 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本文粗略地把1960—2009年“载入志书,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影响舟山的台风大致按活动路径分成四类,并结合实例具体分析其影响特点。 关键词:舟山台风灾害 1前言 舟山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群岛构成的城市,地处东海之滨/杭州湾入海口,是中国除台湾外唯一伸向西太平洋的群岛型港口旅游城市,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台风是对舟山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舟山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2011-2020)》表明台风、暴雨、雷电、大雾、大风、雪灾、高温、干旱、低温冷害和冰雹等十类对舟山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中,其中台风影响最为严重),据1951-1988年统计,年均影响4.3次,最少2次,最多9次(《舟山市志》)。研究分析影响舟山的台风气候规律对于做好台风灾害评估以及科学指导防灾减灾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2影响台风定义和使用的资料 本文将底层近中心最大风力≥8级的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凡台风中心进入115°—130°E,25°-35°N的范围以内,由台风单独或与其它天气系统共同作用造成舟山极大风速≥17.2m/s(8级)或过程降雨量≥25mm,称为影响舟山的台风,列入台风统计。 使用的资料为中国气象局1960—2009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和NCEP/NCAR 全球逐日再分析资料,降水和大风资料为舟山市所辖4个县区中定海、普陀和嵊泗3个人工观测站的资料,另外一个测站岱山站因部分观测资料不规范,未列入统计。 3舟山致灾台风概述 对舟山造成较大破坏的台风可以粗略分为登陆浙江型、转向北上型、登陆台闽型和其他型三种(以下简称为A、B、C、D型)[1]。前两种类型较为常见。登陆浙江型(A)型又可分为登陆宁台温型(A1)、正面登陆舟山型(A2)。但登陆舟山型极为罕见,建国以来仅有三个台风正面登陆舟山岛。转向北上型(B)台风则显得很特别——这类台风对容易起风的海岛的影响远远大于内陆。登陆闽台型(C)常由降水、风暴潮等带来灾害。其他型(D)包括登陆上海江苏等地,发生几率很小。 台风的致灾方式一般有风、雨、潮三种方式。舟山地处海岛,受台风影响时风力往往十分猛烈,尤以嵊泗、普陀两地为甚,城区往往出现持续9级以上,甚至是暴风、飓风风力。而较长的海岸线也使得舟山成为风暴潮的重灾区,风暴潮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最为惨重。而由于舟山陆地地域狭小,地形以丘陵为主,间少量平原,因此相对于大陆地区而言降水量不大,但也可能造成较大灾害,而由于定海在四区县中地形起伏最甚,因而台风影响过程中全市的降雨中心往往位于定海区,其他区县降雨量则相对较少。

最新广东省各气候类型特点资料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有广州、肇庆、梅州、河源、清远、东莞、中山、云浮、潮州 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的有:茂名、佛山、揭阳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的有:深圳、江门、惠州、珠海、汕头、汕尾、阳江 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的有:韶关 以上四项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热带季风气候:湛江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图集》中的气候区分布图可以看出,广东省绝大部分位于南亚热带,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类型分布在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该气候区域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 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而从广东省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的广州、东莞、肇庆等市来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广州属边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多、霜日少、日照多、风速小、雷 暴频繁,年平均气温22度,年平均降雨量1982.7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800小时以上,平均相对湿度为68%,全年水热同期,雨量充沛,利于植物生长。全年中,4至6 月为雨季,8至9月天气炎热,多台风,10至12月气温适中,是旅游的最佳季节。 珠海气候宜人,冬夏季风交替明显,终年气温较高,属南亚热带与热带过渡型海洋性气候。宁静、休闲是人们对珠海的第一印象。珠海海岸线长604公里,有大小岛屿146个,故有“百岛之市”的美誉。在珠江口辽阔的水域上,岛屿星罗棋布,大部分集中于东部海域的万山群岛。珠海市太阳能丰富,年均日照时数为1991.8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6兆焦/平米。这里气温比邻近珠江三角洲各县市都高,年平均气温为22.4℃,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冻,是中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防台风应急预案

福建省渔业防台风应急预案 ⒈总则 ⒈1 编制目的 做好渔业台风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生产恢复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台风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渔业防台风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1.2 编制依据 《福建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福建省防洪防台风应急预案》等。 ⒈3 工作原则 ⒈3.1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领导下,按照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分级响应和启动渔业防台风应急预案,落实渔业防台风各项应急处置工作任务。 ⒈3.2 以人为本,减少损失。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对人民负责,最大限度地减少渔民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处置台风灾害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应首选保障渔民生命安全且对财产损害较小的措施。 ⒈3.3 条块结合,属地为主。在当地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加强与本级气象、通讯、广播、水利、海事等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加强系统上下和内部的协调与联系,建立条块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

⒈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预防、应急处置台风灾害和灾后渔业生产恢复。 ⒉组织机构与职责 ⒉1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防台风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成与主要职责: 2.1.1 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局长 副组长:分管渔业安全工作副局长 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总队长 成员:局办公室主任、发展计划处处长、财务处处长、资源环保处处长、渔业处处长、省海洋与渔业执法总队分管副总队长、省渔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省海洋环境与渔业资源监测中心主任、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省海洋预报台台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省渔业指挥部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省渔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兼任。 2.1.2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在省委、省政府和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指导和协调本系统渔业防台风工作,研究和报告本系统防台风的重大事项,督促和检查渔业防台风各项工作。 (2)指导和协调灾后渔业生产恢复工作,组织海洋与渔业系统力量对受灾地区进行支持。负责抗灾救灾、恢复生产补助项目、

气象灾害教案

《气象灾害》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与气候资源内容一样,都是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所不同的是,气侯资源是气候对人类有益的影响,而气象灾害则是气候对人类带来的不利或是有害的影响。学习本节内容,需要结合气候资源的数值特征,与气候资源利用注意减灾、防灾的知识,形成前呼后应,同时还结合常见的天气系统、气候类型和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征等有关知识。气象灾害知识的学习,又可以为后面的地质灾害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主要教学内容 本课是从气象灾害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入手,了解什么是气象灾害,气象灾害的主要类型以及人类怎么防御气象灾害,很好的体现了人与大气环境的关系。 本课主要介绍我国的几种的气象灾害类型: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等。教材内容结构主要表现为:灾害类型——形成原因——灾害特点——灾害防御措施。 二、教学思路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台风、暴雨、寒潮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危害。认识到监测防御灾害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概括总结的能力。能让学生联系实际,了解当地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观念,树立“防灾、抗灾、减灾”的意识。知道应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探讨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趋利避害,扬长避短的实际行动。 (二)整体感知 气象灾害是全球各类自然灾害中最严重的灾害,在学习了前面气候资源之后,本节课将气候灾害列为专题讲述,便于学生更加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我国的气候资源。同时,清楚地阐述了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其防御措施。 教学难点:各种气象灾害的成因及时空分布。 四、教学方法 启发式谈话法、分析讨论法与讲述法。 五、课时安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