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堂论文善待错误论文:看合作学习谈有效交流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建构数学知识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过程。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教师要创设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气氛,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形成“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善待错误

一、几种课堂现象

1.一个人表演的“独角戏”。

教学“立体图形认识”时,老师带了很多的教具,反反复复向学生演示和讲解:什么是长方体,什么是正方体,圆柱可以来回滚动,球会向四面八方滚动,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等。整个课堂,自始此终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只不过是最“忠实”的听众罢了——轻视学生的能力,不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2.一群人参与的“大杂烩”。

教学某一数学知识点,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学生马上进行小组讨论。于是,满教室里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发表意见,吵成一团;有的只是极少数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其他同学只当听众;而有的小组“学困生”则会把此时当作最佳玩耍时机。所以,看

似热热闹闹的课堂交流,其实际只不过是一群人参与的“大杂烩”——有形式无实效,学生不会交流。

3.几个人的“专场会”。

在更多的数学课堂上,所谓的课堂交流都只是一个老师与几个优等生的“专场会”,大部分学生只是“陪客”。而一些中下生更不敢参与交流,怕受到同学的嘲笑与老师的不认可,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与已无关的旁观者的态度,也就更没有了交流的欲望——不敢交流,不想交流,无能力交流。

以上的种种现象,无不反映了数学课堂交流如果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就很容易成为“时髦”观念下的不自觉俘虏。这就不得不引起教师对教学中的种种现状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改变策略

(一)创造和谐氛围,因“自由”而主动。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这就是说,课堂应该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的人际关系和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牢固。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这样,在传授数学知识

时教师就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

1.去“畏”存真——学生“敢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感到心理自由了,就会减少思想上的压抑与精神上负担,并且排除外界干扰,积极能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也就是说只有在民主、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放下思想包袱,直言不畏地发表自己的所见所思。

教学片断:学习“认识正方形”(正方形的特点是四条边相等)

学生人手一张正方形小纸片,老师要求学生动手折一折,并想一想有什么发现。

学生很认真地折着纸片。不一会儿,一学生举起小手响亮地回答:“老师,我折出了一个三角形!”

紧接着,另一个学生也嗓门老高地回答:“老师,我把大正方形折成了小正方形!”

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急于下结论,更没有因为学生的“离经叛道”而勃然大怒,而是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学生们“好不容易”的发现:“你们真棒,竟会把大正方形纸变

魔术似的变成了小三角形,变成了小正方形!”

“那么”,老师又用信任的目光看着大家:“大正方形的边躲到哪里去了?”

“是呀,大正方形的边到底躲到哪里去了?”在这种信任的目光下,学生带着急迫的心情寻找不见了的边。很快,他们找到了——原来正方形的边重合了,这也正是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

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有的只是老师的充分信任与真挚的交流,学生“敢言”那是很正常的事!“敢言”就已经跨出成功的一步!

2.去“虚”求实——学生“会言”。

许多时候,学生课堂上不会交流,那是因为学生觉得要交流的东西是那么抽象,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感。所以老师应该为学生寻找真实、实在的可言之物。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很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找到原型的,这就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广阔的材料背景。

教学片断:认识圆柱的高

师:什么叫圆柱的高?请你解释一下。

生:上下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

(为了突破“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并且都相等”这一难

点,老师拿出了一个煤饼。)

师:请大家指出煤饼的高在哪里?有几条?

生:(很直观地看出)高有无数条且相等。

师:(出示一角的硬币)它的高在哪里?生活中叫什么?

生:叫厚。

师:那么,生活中还把圆柱的高说成什么?

生1:一根不锈钢管子的高我们叫长。

生2:圆柱形水井的高我们叫深……

创造性地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交流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的事。当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现象的时候,而这描述的过程就是数学交流!

3.孤芳“众”赏——学生“乐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任由学生说出多种做法,老师都一一板书出来,并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这种做法。学生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相信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不会有“金口

不开”的学生了。孤芳“众”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乐言”、“喜言”。

(二)摆正教师位置,因“平等”而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在数学课堂上会出现“学生的交流只指向教师”的现象,责任在于教师。教师始终难以脱去“权威”的外衣,放弃“指令”的权杖,教师充当着信息的“中介者”,信息交流大多只以“生-师-生”的模式进行。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静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努力与学生产生共鸣。

1.乐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有位哲人曾说过,“当所有的喉咙都发出同一种声音时,那是我们创新教育的悲哀。”但是当通过你的努力,让所有的喉咙都发出不同的声音时,那是教学的一种境界。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制造不同的“声音”,乐于倾听不同的声音。因为那不同的声音就如同一首完整乐曲中的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例如:在教学《美丽的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当学生已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这一概念后,教师呈现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选一个你最有把握的图形,说说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学生有的会选长方形,有的会选圆形等等。而当学生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教师没有急于评价,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