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文名相对应的CAS号表格

中文名相对应的CAS号表格

中文名相对应的CAS号表格
中文名相对应的CAS号表格

https://www.doczj.com/doc/ff17454888.html,

中文名CAS号

4-硝基氯化苯100-00-5

对硝基苯胺100-01-6

对硝基苯酚100-02-7

4-甲氧基苯甲酰氯100-07-2

对二甲基氨基苯醛100-10-7

4-硝基溴化苄100-11-8

4-硝基苄氯100-14-1

4-硝基苯肼100-16-3

4-硝基苯甲醚100-17-4

对二异丙基苯100-18-5

对苯二甲酰氯100-20-9

对苯二甲酸100-21-0

硝酸戊酯1002-16-0

硝酸钡10022-31-8

三氯化钕10024-93-8

氧氯化磷10025

1,4-二硝基苯100-25-4

一氯化硫10025-67-9

氯化硒10025-68-0

氯化铬10025-73-7

三氯硅烷10025-78-2

氯化氮10025-85-1

三氯化锑10025-91-9

四氯化硅10026-04-7

四氯化碲10026-07-0

四氯化锆10026-11-6

五氯化铌10026-12-7

五氯化磷10026-13-8

二氟化钴10026-17-2

三氟化钴10026-18-3

臭氧10025-15-6

异氰酸对硝基苯100-28-7

一氧化二氮(压缩的)10028-97-2

环戊胺1003-03-8

亚砷酸铅10031-13-7

重铬酸钡10031-16-0 溴化亚汞10031-18-2 硝酸铜10031-43-3 过氯酸镁10034-81-8 碘化氢(无水)10034-85-2 氢碘酸10034-85-2 硫酸肼10034-93-2 硫酸锰10034-96-5 硝酸铋10035-06-0 溴化氢10035-10-6 氢溴酸10035-10-6 2-溴乙基二乙胺100-35-6 四氟(代)肼10036-47-2 N,N-二乙基乙烯二胺100-36-7 N,N-二乙基乙醇胺100-37-8 四氯化锗10038-98-9 溴化苄100-39-0 硫酸羟胺10039-54-0 4-乙烯-1-环己烯100-40-3 乙苯100-41-4 苯乙烯100-42-5 硝酸锶10042-76-9 硝酸铝10043-01-3 硼酸10043-35-3 4-乙烯基吡啶100-43-6 氯化苄100-44-7

3-环己烯-1-腈100-45-8 硝酸汞10045-94-0 苄胺100-46-9 苯甲腈100-47-0 二氧化氯10049-04-4 二氧化钛10049-06-6 氧化铑10049-07-7 三氧化钌10049-08-8 1,2,5,6-四氢化苯甲醛100-50-5 苯甲醇100-51-6 苯甲醛100-52-7 苄硫醇100-53-8

3-氰基吡啶100-54-9 氯化苯汞100-56-1

氯化铬100060-12-5 N-甲基苯胺100-61-8

苯肼100-63-0

苯基羟胺100-65-2

苯甲醚100-66-3

2-乙烯吡啶100-69-6

2-乙基吡啶100-71-0

二聚丙烯醛(稳定的)100-73-2

N-乙基吗啉100-74-3

六亚甲基四胺100-97-0

三异丁基铝100-99-2

硝酸镧10099-59-9 硝酸铅10099-74-8 硅酸铅10099-76-0 过锰酸钠10101-50-5 碲酸钠10101-83-4 磷酸钠10101-89-0 硫酸镍10101-97-0 亚磷酸三苯酯101-02-0

硝酸铀酰10102-06-4 亚硒酸钠10102-18-8 亚碲酸钠10102-20-2 硒酸钠10102-23-5 一氧化氮10102-43-9 二氧化氮10102-44-0 硝酸铊10102-45-1 砷酸铁10102-49-5 砷酸镁10103-50-1 氯化镉10108-64-2 氯化亚汞10112-91-1 过猛酸钙10118-76-0 间氯苯氨基甲酸异丙酯101-21-3

硫酸镉10124-36-4 硫酸钴10124-43-3 氯化铵汞10124-48-8 亚砷酸钾10124-50-2 N,N-二甲硝基五亚甲基四胺101-25-7

燕麦零101-27-9 1,1,3-三乙氧基己烷101-33-7

三聚氰酸三烯丙酯101-37-1

环己烯基三氯硅烷10137-69-6 三甲氧基丁烷10138-89-3 二氯丙醛10140-89-3 1,1-二甲基-3-苯基脲101-42-8 二(2-乙基己基)醚10143-60-9 1,3-二甲氧基丁烷10143-66-5 1,1-二(2-甲氧基乙氧基)乙烷 1013-67-6 对氨基二苯胺101-54-2 二本甲撑二异氰酸酯101-68-8 防老剂4010NA 101-72-4 4,4'-亚甲基双苯胺101-77-9 4,4'-氧二苯胺101-80-4 二苯甲烷101-81-5

2-苯甲基吡啶101-82-6 二环己胺101-83-7 二苯醚101-84-8 甲苯二酚二缩水甘油醚101-90-6 氯酸铵1192-29-7 硝酸锌10196-18-6 二苯胍102-06-7 八羰基二钴10210-68-1 三丙二醇单甲醚10213-77-1 硅酸钠10213-79-3 丙二醇单丁醚10215-33-5 水合肼(含水36%)10217-52-4 三甲氧基硼氧烷102-24-9

N-乙基间甲苯胺102-27-2 一乙酸间苯二酚酯102-29-4 异氰酸-3,4-二氯苯酯102-36-3 五氯化鉬10241-05-1 3,4-二氯苄基氯102-47-6 甲胺磷10265-92-6 三正丙胺102-69-2 三烯丙胺102-70-5 三乙醇胺102-71-6 三乙酸甘油酯102-76-1 二丁氨基乙醇102-81-8 三正丁胺102-82-9 亚磷酸三丁酯102-85-2 亚砷酸铜10290-12-7

对溴苯甲醚102-92-7 三溴化硼10294-33-4 三氯化硼10294-34-5 硝酸铈10294-41-4 乙酸-2-乙基己酯103-09-3 丙烯酸-2-乙基己酯103-11-7 氯亚磷10311-84-9 威菌磷1031-47-6 对苄氧基苯酚103-16-2 氯杀螨103-17-3 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103-23-1 壬二酸二-2-乙酸己酯103-24-2 硝酸镉10325-94-7 氯酸镁10326-21-3 亚砷酸锌10326-24-6 丙酸苯汞103-27-5 1,2-二苯乙烷103-29-7 偶氮苯103-33-3

2-乙基己基乙烯基醚103-44-6 乙酸苯乙酯103-45-7 氯化钡10361-37-2 氟酸锌10361-95-2 丙苯103-65-7

N-乙基苯胺103-69-5 异氰酸苯酯103-71-9 异硫氰酸苯酯103-72-0 苯乙醚103-73-1

2-乙氧基-3,4-二氢-1,2,-吡喃103-75-3 苯乙酰氯103-80-0 α-苯基乙酰胺103-81-1 苯乙酸103-82-2

N-苄基二甲胺103-83-3 乙酰苯胺103-84-4 氢氧化四甲胺10424-65-4 四氯丙烯10436-39-2 高碘酸10450-60-9 丁苯104-51-8 甲酸苄酯104-57-4 高铼酸钾10466-65-6 2-乙基己胺104-75-6

异辛醇104-76-7 N,N-二乙基-1,3-二氨基丙烷104-78-9 对甲基氯化苄104-82-5

4-氯苄基氯104-83-6

4-甲基苯甲腈104-85-8 过硼酸钠10486-00-7 对甲苯醛104-87-0

5-乙基-2-甲基吡啶104-90-5 对亚硝基苯酚104-91-6 对甲氧基苯胺104-94-9 1,4-二乙基苯105-05-5

5-二乙氨基-2-戊酮105-14-6

3-甲基-2-戊烯-4-炔醇105-29-3

2-甲基-1-戊醇105-30-6 己炔醇105-31-7 氰基乙酸甲酯105-34-0 溴乙酸乙酯105-36-2 丙酸乙酯105-37-3 丙酸乙烯酯105-38-4 氯乙酸乙酯105-39-5 乙酰乙酸甲酯105-45-3 二氯化硫10545-99-0 乙酸仲丁酯105-46-4 马来酸二己酯105-52-5 丙二酸二乙酯102-53-3 丁酸乙酯105-54-4 1,3-二乙酸硫脲105-55-5 氰乙酸乙酯105-56-6 1,1-二乙氧基乙烷105-57-7 碳酸二乙酯105-58-8 己内酰胺105-62-2 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105-64-6 丁酸丙酯105-66-8 碘酸钡10567-69-8 2,4-二甲苯酚105-67-9 丙酸异戊酯105-68-0 过氧化二月桂酰105-74-8 富马酸二丁酯105-75-9 马来酸二丁酯105-76-0 己二酸二丁酯105-99-7

丁烯缩醛10602-34-3 二(2-乙基己基)胺106-20-7 丁酸酐106-31-0 辛酸乙酯106-32-1 月桂酸乙酯106-33-2

3-庚酮106-35-4 1,4-二溴苯106-37-6 对甲基溴苯106-38-7 对氨基溴化苯106-40-1

4-溴苯酚106-41-2 1,4-二甲苯106-42-3

4-氯甲苯106-43-4

4-甲酚106-44-5 对甲苯硫酚106-45-6 1,4-二氯苯106-46-7 对氯苯胺106-47-8 对氯酚106-48-9

4-甲基苯胺106-49-0 对苯二胺106-50-3 对苯醌106-51-4 对氯硫酚106-54-7 1,4-二甲基哌嗪106-58-1 一乙酸甘油酯106-61-6 碳酸氢铵1066-33-7 丙烯酸异丁酯(抑制了的)106-63-8 1,2,3-己三醇106-69-4 正己酸甲醇106-70-7 丙烯酸氰乙酯106-71-8 癸二酸二甲酯106-79-6 4,4-二甲基庚烷1068-19-5 1,2-环氧丁烷106-88-7

3-氯-1,2-环氧丙烷106-89-8 丙烯酸-2,3-环氧丙酯106-90-1 烯丙基缩水甘油醚106-92-3 1,2-二溴乙烷106-93-4 丙基溴106-94-5 烯丙基秀106-95-6

3-溴-1-丙炔106-96-7 正丁烷106-97-8

1-丁烯106-98-9

1,3-丁二烯106-99-0 1-丁炔107-00-6 丙烯醛(抑制了的)107-02-8 正丙硫醇107-03-9 氯乙基溴107-04-0 3-氯丙烯107-05-1 1,2-二氯乙烷107-06-2 2-氯乙醇107-07-3 丙基碘107-08-4 丙胺107-10-8 烯丙胺107-11-9 丙腈107-12-0 丙烯腈(抑制了的)107-13-1 率乙腈107-14-2 1,2-乙二胺107-15-3 草甘膦1071-83-6 烯丙醇107-18-6 炔丙醇107-19-7 氯乙醛107-20-0 乙二醇107-21-1 己二醛1072-21-5 乙二醛107-22-2 乙烯基甲基醚107-25-5 氯化乙基汞107-27-7 乙醛肟107-29-9 氯甲基甲醚107-30-2 甲酸甲酯107-31-3 对氯苯乙烯1073-67-2 烯丙基三硅烷(稳定了的)107-37-9 己二醇107-41-5 叔辛胺107-45-9 六甲基二硅醚107-46-0 特普107-49-3 氯醋酸特丁酯107-59-5 4-甲氧基-4-甲基-2-戊酮107-70-0 过乙酸特丁酯107-71-1 戊基三氯硅烷107-72-2 2-溴戊烷107-81-3 异戊基溴107-82-4 2-甲基戊烷107-83-5

异戊胺107-85-7 2-戊酮107-87-9 1,3-丁二醇107-88-0 3-羟基丁醛107-89-1 氰基乙酰胺107-91-5 丁酸酐107-92-6 丁烯酸107-93-7 3-氯丙酸107-94-8 β-巯基丙酸107-96-0 2-氯乙基二甲胺107-99-3 N,N-二甲基乙醇胺108-01-0 1-硝基丙烷108-03-2 乙酸乙烯酯108-05-4 2,4-二甲基戊烷108-08-7 1,3-二甲基丁胺108-09-8 甲基异丁基甲酮108-10-1 甲级异丁基甲醇108-11-8 异戊酰氯108-12-3 N,N-二甲基异丙醇胺108-16-7 二异丙胺108-18-9 异丙醚108-20-3 乙酸异丙酯108-21-4 乙酸异丙烯酯108-22-5 氯甲酸异丙酯108-23-6 乙酸酐108-24-7 γ-戊内酯108-29-2 顺丁烯二酸酐108-31-6 1,2-丙二醇碳酸酯108-32-7 4-硝基苯甲基吡啶1083-48-3 1,3-二溴苯108-36-1 1,3-二甲苯108-38-3 3-甲酚108-39-4 (间)甲苯硫酚108-40-7 3-氯甲苯108-41-8 间氯苯胺108-42-9 间氯酚108-43-0 3-甲基苯胺108-44-1 间苯二胺108-45-2 间苯二酚108-46-3 2,4-二甲基吡啶108-47-4

2,6-二甲基吡啶108-48-5 二氯异丙基醚108-60-1 蜗牛敌108-62-3 异戊酸乙酯108-64-5 1,3,5-三甲基苯108-67-8 3,5-二甲苯酚108-68-9 1-氨基-3,5-二甲苯108-69-0 1,3,5-三氯苯108-70-3 2,4,6-三甲基吡啶108-75-8 氰尿酰氯108-77-0 三聚氰胺108-78-1 三聚氰酸108-80-5 二异丁基甲酮108-83-8 乙酸仲己酯108-84-9 环己基溴108-85-0 溴苯108-96-1 甲基环己烷108-87-2 甲苯108-88-3 氯苯108-90-7 环己胺108-91-8 环己醇108-93-0 环己酮108-94-1 苯酚108-95-2 苯基硫醇108-98-5 3-甲基吡啶108-99-6 N-甲基吗啉109-02-4 2-甲基哌啶109-05-7 2-甲基吡啶109-06-8 2-氯吡啶109-09-1 丁酸丁酯109-21-7 癸二酸二丁酯109-43-3 烯丙基丙酮109-49-9 (正)戊酸109-52-4 异丁基乙烯基醚(抑制了的)109-53-5 二甲氨基丙胺109-55-7 乙二醇异丙醚109-59-1 乙酸丙酯109-60-4 氯甲酸(正)丙酯109-61-5 氯代正丁烷109-63-3 溴正丁烷109-65-9

戊烷109-66-0 1-戊烯109-67-1 2-戊烯109-68-2 1-溴-30氯丙烷109-70-6 丁基锂109-72-8 丁胺109-73-9 丁腈109-74-0 30丁烯腈109-75-1 1,3-丙二胺109-76-2 丙二睛109-77-3 3-羟基丙腈109-78-4 正丁硫醇109-79-5 2-甲氨基乙醇109-83-1 乙二醇甲醚109-86-4 二甲氧基甲烷109-87-5 二乙胺109-89-7 乙基异氰酸酯109-90-0 乙烯基乙醚109-92-2 二乙烯醚(抑制了的)109-93-3 甲酸乙酯109-94-4 亚硝酸乙酯109-95-5 吡咯109-97-7 四氢呋喃109-99-9 呋喃110-00-9 四氢噻吩110-01-0 硫代呋喃110-02-1 过氧化二叔丁基110-05-4 甲基异戊基甲酮110-12-3 丙酮基丙酮110-13-4 丁二酸110-15-6 马来酸110-16-7 富马酸110-17-8 四甲基乙二胺110-18-9 乙酸异丁酯110-19-0 三丙基铝1102-67-0 癸酸乙酯110-38-3 癸二酸二乙酯110-40-7 2-庚酮110-43-0 甲酸异戊酯110-45-2 亚硝酸异戊酯110-46-3

乙酸乙二酯甲醚110-49-6 溴戊烷110-53-2 己烷110-54-3 1,4-二氯丁烷110-56-5 正戊胺110-58-7 戊腈110-59-8 1,4-丁二胺110-60-1 丁二腈110-61-2 戊醛110-62-3 1,4-丁二醇110-63-4 1,4-丁炔二醇110-65-6 戊硫醇110-66-7 β-甲氧基丙腈110-67-8 N-甲基丁胺110-68-9 丁醛肟110-69-0 乙二醇二甲醚110-71-4 甲酸正丙酯110-74-7 乙烯-2-氯乙醚110-75-8 乙硫基乙醇110-77-0 甲基异氰酸酯110-78-1 乙二醇乙醚110-80-5 环己烷110-82-7 环己烯110-83-8 哌嗪110-85-0 吡啶110-86-1 三氧杂环己烷110-88-3 哌啶110-89-4 吗啉110-91-8 戊二酸110-94-1 二异丁胺110-96-3 二异丙醇胺110-97-4 二丙二醇110-98-5 油酸甲氧基乙酯111-10-4 辛酸甲酯111-11-5 甲基己基甲酮111-13-7 庚酸111-14-8 乙酸乙二醇乙醚111-15-9 氯化癸二酰111-19-3 溴己烷111-25-1 正己胺111-26-2

1-己醇111-27-3 1,5-戊二醇111-29-5 戊二醛111-30-8 己硫醇111-31-9 乙烯基正丁基醚111-34-2 丁基异氰酸酯111-36-4 二乙三胺111-40-0 二乙醇胺111-42-2 丙醚111-43-3 二氯乙醚111-44-4 二乙二醇111-46-6 克草丹1114-71-2 二丙硫醚111-47-2 六亚甲基亚胺111-49-9 己二酰氯111-50-2 3-甲基-1,4-戊二烯1115-08-8 乙二醇二乙酸酯111-55-7 硬脂酸乙酯111-61-5 辛酰氯111-64-8 辛烷111-65-9 1-辛烯111-66-0 2-辛烯111-67-1 正庚胺111-68-2 己二腈111-69-3 正庚醇111-70-6 正庚醛111-71-7 乙二醇丁醚111-76-2 二乙二醇单甲基醚111-77-3 1,5-环辛二烯111-78-4 壬烷111-84-2 2-甲基-1.3-戊二烯1118-58-7 辛胺111-86-4 正辛醇111-87-5 辛硫醇111-88-6 二乙二醇单乙基醚111-90-0 二丁胺111-92-2 双(β-氰乙基)胺111-94-4 月桂酰胺1120-16-7 十一烷1120-21-4 十八烷基三氯硅烷112-04-9

乙酸-1-乙基戊酯112-06-1 醋酸-2-丁氧基乙酯112-07-2 乙酸辛酯112-14-1 二乙二醇单乙基醚醋酸酯112-15-2 十二(烷)酰氯112-16-3 壬胺112-20-9 三乙四胺112-24-3 三乙二醇112-27-6 环戊基乙酸1123-00-8 正癸醇112-30-1 二乙二醇单丁基醚112-34-5 三乙二醇甲醚112-35-6 十一酸112-37-8 十二碳烷112-40-3 1,2-二丁氧基乙烷112-48-1 三乙二醇乙醚112-50-5 十二醇112-53-8 十二硫醇112-55-0 四乙撑五胺112-57-2 己基醚112-58-3 三缩四乙二醇112-60-7 硬脂酸甲酯112-61-8 十四烷酰氯112-64-1 N-正丁胺苯胺1126-78-9 2,2'-二丁氧基乙醚112-73-2 十八(烷)酰氯112-76-5 油酸甲氧基乙酯112-80-1 芥酸酰胺112-84-5 十八烯112-88-9 硬脂醇112-92-5 速灭威1129-41-5 异氰酸十八酯112-96-9 四乙二醇二丁醚112-98-1 氧乐果113-02-6 残杀威114-26-1 乙酰苯肼114-83-0 丙烯115-07-1 氯化钾基汞115-09-3 甲醚115-10-6 异丁烯115-11-7

三溴乙醛115-17-3 2-甲基-3-丁炔-2-醇115-19-5 乙基三氯硅烷115-21-9 八氟环丁烷115-25-3 甲氟磷115-26-4 硫丹115-29-7 杀那脱115-31-1 三氯杀螨醇115-32-2 季戊四醇115-77-5 原丙酸三乙酯115-80-0 磷酸三苯酯115-86-6 丰索磷115-90-2 磷酸三(-2-氯乙酯)115-96-8 涕灭威116-06-3 甲基异丙烯基醚116-11-0 四氟乙烯116-14-3 六氟丙烯116-15-4 刘氯丙酮116-16-5 亚磷酸三异丙酯116-17-6 三氯杀满砜116-29-0 二氯乙酸甲酯116-54-1 1-氨基-4-羟基蒽醌116-85-8 1,2,4,5-四氯-3-硝基苯117-18-0 2-氨基蒽醌117-79-3 二氯萘醌117-80-6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117-81-7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117-84-0 2,4-二亚硝基甲苯二酚118-02-5 N-乙基-1-萘胺118-44-5 2,6-二氯甲苯118-69-4 六氯苯118-74-1 2,4,6-三溴酚118-79-6 邻甲苯甲酸118-90-1 邻氯苯甲酸118-91-2 邻氨基苯甲酸118-92-3 2,4,6-三硝基甲苯(干的或含水

<30%)118-96-7 2,4-二硝基苯肼119-26-6 2,4-二硝基苯甲醚119-27-7 间硝基对甲苯胺119-32-4

2-硝基-4-甲苯酚119-33-5 水杨酸甲酯119-36-8 四氢化萘119-64-2 邻甲氧基联苯胺119-90-4 3,3'-二甲基联苯胺119-93-7 环烷酸锌12001-85-3 乙酰亚砷酸铜12002-03-8 蒽120-12-7 硅化钙12013-55-7 β-萘磺酸120-18-3 4-亚硝基-N,N-二乙基苯胺120-22-9 过氧化锂12031-80-0 2-(2,4-二氯苯氧基)丙酸120-36-5 七硫化四磷12037-82-0 苯甲酸苄酯120-51-4 氢氧化镍12054-48-7 磷化镁12057-74-8 磷化钠12057-85-4 对苯二酸二甲酯120-61-6 增效砜120-62-7 碳酸铜12069-69-1 N,N'-双水杨醛缩丙二胺120-70-7 邻氨基对甲苯甲醚120-71-8 二硫化苯并噻唑120-78-5 邻苯二酚120-80-9 1,2,4-三氯苯120-82-1 2,4-二氯酚120-83-2 环戊酮120-92-3 2,4-二硝基甲苯121-14-2 代森锌12122-67-7 氟化铵12125-01-8 氯化铵12125-02-9 氯锇酸铵12125-08-5 3-乙氧基-4-羟基苯甲醛121-32-4 硼酸三甲酯121-43-7 三乙胺121-44-8 亚磷酸三甲酯121-45-9 二环庚二烯121-46-0 间氨基苯磺酸121-47-1

3-硝基苯磺酰氯121-51-7

对氨基苯磺酸12165-69-4 三硫化二磷121-68-8

2-氯-4-硝基甲苯121-69-7 N,N-二甲基苯胺121-73-3

3-硝基氯苯121-75-5 马拉硫磷121-82-4 环三次甲基三硝铵121-87-9

2-氯-4-硝基苯胺121-88-0

2-氨基-5-硝基苯酚121-89-1

3-硝基苯乙酮121-90-4 间硝基苯甲酰氯121-92-6 间硝基苯甲酸122-01-0 对氯苯甲酰氯122-04-3 保米磷122-10-1 杀螟松122-14-5 三异丙醇胺122-20-3 氢氧化钡12230-71-6 西玛津122-34-9 二苯胺122-39-4 十二碳烯122-41-4

N-苯基氨基甲酸戊丙酯122-42-9 亚磷酸三乙酯122-52-1 三丁基硼122-56-5 苯氧基乙酸122-59-8 苯缩水甘油醚122-60-1 癸二酸二辛酯122-62-3 三溴化三甲基二铝12263-85-3 1,2-二苯肼122-66-7 苯乙醛122-78-1 乙酸苯酯122-79-2 对氨基苯乙酰胺122-80-5 对氯代苯氧基乙酸122-88-3

2-苯氧基乙醇122-99-6

N-氨丙基吗啉122-00-2 十二烷基苯123-01-3

2-乙基己醇123-05-7 对羟基苯醛123-08-0 对甲氧基苯醛123-11-5 α-甲基戊醛123-15-9 二丙基甲酮123-19-3

丁酸乙烯酯123-20-6 过氧化丁二酸123-23-9 丁二酸二乙酯123-25-1 硫代二丙酸双十二烷酯123-28-4 壬酸乙酯123-29-5

4-氨基苯酚123-30-8 对苯二酚123-31-9 马来酰肼123-33-1 丙醛123-38-6

N-甲基甲酰胺123-39-7 双丙酮醇123-42-2 磺基乙酸123-43-3 异戊醇123-51-3 乙酰丙酮123-54-6 丁二酰亚胺123-56-8 丙酸酐123-62-6 三聚乙醛123-63-7 己酸乙酯123-66-0 己酸丙烯酯123-68-2 硝酸锆12372-57-5 丁醛123-72-8 吡咯烷123-75-1 偶氮二甲酰胺123-77-3 乙酸丁酯123-86-4 1,4-二氧己环123-91-1 乙酸异戊酯123-92-2 硬脂酸丁酯123-95-5 壬二酸123-99-9 二烯丙胺124-02-7 辛酸124-07-2 1,6-己二胺124-09-4

1-壬烯124-11-8 辛腈124-12-9 辛醛124-13-0 二乙二醇单丁基醚醋酸酯124-17-4 癸烷124-18-5 磷酸-2-乙基己基二苯酯1241-94-7 硬脂酰胺124-26-5 代森锰12427-38-2 二氧化碳124-38-9

二甲胺(无水)124-40-3 甲氧基钠124-41-4 过氧化尿素124-43-6 硝酸脲124-47-0 甲胂酸124-58-3 甲基磺酰氯124-63-0 二甲基砷酸钠124-65-2 磷化锶12504-13-1 三氯化三甲基二铝12542-85-7 三(羟甲基)硝基甲烷126-11-4 环丁砜126-33-0 磷酸-2,3-二溴-1-丙酯126-72-7 磷酸三丁酯126-73-8

2-甲基丙烯腈126-98-7

2-氯-1,3-丁二烯(抑制了的)126-99-8

1-氯-2-丙醇127-00-4 四氯乙烯127-18-4 2,2-二氯丙酸钠127-20-8 二氯四氟丙酮127-21-9 对氨基苯胂酸钠127-85-5 丁基磷酸1288-93-1 2,6-二叔丁基对甲酚128-37-0 芘129-00-0 2,4,6-三硝基苯甲酸(含水≥

30%)129-66-8 2,4,6-三硝基苯甲酸129-66-8 2,4,7-三硝基芴酮129-79-3 碳化铝1299-86-1 五氧化二砷1303-28-2 砷酸锌1303-39-5 氧化钡1304-28-5 过氧化钡1304-29-6 氯化铍1304-56-9 氢氧化钙1305-62-0 氧化钙1305-78-8 过氧化钙1305-79-9 氧化镉1306-19-0 硫化镉1306-23-6 硒化镉1306-24-7 苯腈磷13067-93-1

三氧化二钴1308-04-9 乙炔银13092-75-6 氧化镁1309-48-4 二氧化铅1309-60-0 氢氧化钾1310-58-3 氢氧化锂1310-66-3 钼酸铵13106-76-8 氢氧化钠1310-73-2 氢氧化铷1310-82-3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131-11-3 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131-17-9 氧化铟1312-43-2 硫化钾1312-73-8 二氧化锰1313-13-9 三氧化钼1313-27-5 氧化钠1313-59-3 过氧化钠1313-60-6 氧化镍1313-99-1 三氧化二镍1314-06-3 一氧化铊1314-12-1 氧化锌1314-13-2 过氧化锶1314-18-7 二氧化釷1314-20-1 过氧化锌1314-22-3 三氧化磷1314-24-5 三氧化二铅1314-27-8 氧化铊1314-32-5 三氧化二钒1314-34-7 三氧化钨1314-35-8 四氧化三铅1314-41-6 五氧化(二)磷1314-56-3 五氧化二锑1314-60-9 氧化钽1314-61-0 五氧化二钒1314-62-1 五硫化二磷1314-80-3 磷化锌1314-84-7 三硫化四磷1314-85-8 硫化铅1314-87-0 五硫化锑1315-04-4

对羟基苯甲酸酯

食品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的研究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真菌的抑菌效果很强,多用作抑菌防腐剂,在我国广泛应用于液体制剂及半固体制剂,及食品及化妆品的防腐。但是,有时候食品防腐剂也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可能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一定的麻烦。在我国,目前食品生产中使用的防腐剂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合成的,使用不当会有一定的副作用;有些防腐剂甚至含有微量毒素,长期过量摄入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甚至可能有致癌作用。本文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填充成固相萃取柱研究了该印迹聚合物对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选择性萃取性能,探讨了它在分离富集该有害成分应用中的可行性。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日本岛津GC-2010气相色谱仪,UV2450可见--紫外光分光光度计(岛津);XK96-B快速混匀器(姜堰市新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气相色谱仪条件,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DB-5熔融石英毛细管色谱柱(15 m× 0. 10 mm× 0. 1μm);进样口温度:260 ℃;柱温程序:初始柱温160 ℃,保持0.2 min;升温速率120℃/min,最终温度280℃,保持0. 1min。检测器温 色谱柱线流速50cm /s,检测器氢气流量30mL/min,空气度290℃,载气为H 2, )流量30mL/min,进样体积为1μ L。 流量300mL/min,尾吹气(N 2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α-甲基丙烯酸(分析纯,郑州派尼化学试剂有限公司);偶氮二异丁腈(AIBN,分析纯,上海精细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分析纯,ACRO公司产品(北京百零威有限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水为去离子二次蒸馏水。EDMA,MAA均减压蒸馏出去阻聚剂后使用。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食品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检测方法

实验四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类苯甲酸、山梨酸和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是食品中常用的防腐剂,广泛存在于酱油、醋、化妆品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有: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对羟基苯甲酸异丁酯。它们对食品均有防止腐败的作用,苯甲酸的杀菌、抑菌效力随介质的酸度增高而增强,在碱性介质中则失去杀菌、抑菌效力。山梨酸是使用最多的防腐剂,也是酸性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以丁酯的防腐作用最好,由于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都难溶于水,所以通常是将它们先溶于乙酸、乙醇、乙腈等强极性溶液中,然后使用,为更好发挥防腐作用,最好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该酯类混合使用。虽然在限量范围内食用上述防腐剂对人体影响不大,但若大量摄入,则会危害人体健康。各国都对食品中可以使用的防腐剂种类和用量有严格的要求,如中国的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了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不同商品中的最大限量:苯甲酸0.2-1g/kg(中),山梨酸0.2-1g/kg(中),甲酯1g/kg(中),乙酯0.1-0.25g/kg(中),丙酯0.012-0.2g/kg(中),丁酯0.25g/kg(日),异丁酯0.25g/kg(日)。本方法可同时检测食品中上述8种防腐剂。本实验检测溶液中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高效液相色谱外标法定量定性分析方法; 2、熟悉超高压液相色谱的分析操作规程; 3、学习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食品中的防腐剂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中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它们都是强极性化合物,可采用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 开放分类:有机化合物药品药物中文名称列表防腐剂 编辑词条分享 ? 1 基本信息 ? 2 概述 ? 3 使用范围 ? 4 物化性能 ? 5 用途 ?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分子式 化学名称: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 商品名称: 尼泊金丙酯 英文名称:propyl-p-hydroxybenzoate;propylpareben;Nipasol 结构分子式:如右图 分子式: C10H12O3 相对分子量或原子量:180.21

密度:1.0630 熔点(℃):95~98 折射率:1.5050(20℃) 毒性LD50(mg/kg):小鼠经口3700。 性状:无色的小结晶或白色粉末,几乎无臭,稍有涩味。 溶解情况:易溶于乙醇和丙二醇,极微溶于水。 用途:对霉菌、酵母与细菌有广泛的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大于尼泊金乙酯。用作食品防腐剂。用于酱油、酱菜的生产中。 制备或来源:以对羟基苯甲酸与丙醇在硫酸的存在下酯化制得。 尼泊金丙酯,也是世界上用量较大的防腐剂,它具有高效、低毒、广谱、易配伍的优点。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除对真菌有效外,由于它具有酚羟基结构,所以抗细菌性能比苯甲酸、山梨酸都强。剂相比,尼泊金酯的防腐效果不易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尼伯金庚酯作为含酒精饮料的防腐剂具有用量小、防腐效果好、毒性小优点,其小白鼠口服LD50\12500mg/kg,黑鼠口服LD50\31600mg/kg。在啤酒中使用浓度为8-12ppm即可有效防止造成啤酒变质的酵母菌、乳酸杆菌等各种细菌的发育。用量仅为正丁酯的十五分之一,国外60年代就已在啤酒和清酒中使用[3]。一般都是将几种酯混合在一起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溶解度,还由于它们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所以具有更好的防腐能力。国内外大量的实际应用中也证实了复配的尼泊金酯比单一尼泊金酯的抑菌效果强。尼泊金酯与苯甲酸钠混合使用时为协同作用而非 [1] 果蔬保鲜、果汁饮料、果酱,糕点陷、蛋黄陷、碳酸饮料、食醋、酱油 白色结晶,易溶于醇和醚,在水中几乎不溶,相对密度(d4102 )1.0630,折射率(nD102) 1.5050。[2]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一目的要求: 1 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保留值定性方法和归一化法定量; 2 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 3 熟悉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操作(流动相的设置、检测波长的设置、运行时间设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获取)。 二基本原理 在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中含有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它们都是强极性化合物,可采用反相液相色谱进行分析,选用非极性的C-18烷基键合相作固定相,甲醇的水溶液作流动相。 由于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酯类各组分的保留值保持恒定,因此在同样条件下,将测得的未知物的各组分保留时间,与已知纯酯类各组分的保留时间进行对照,即可确定未知物中各组分存在与否。这种利用纯物质对照进行定性的方法,适用于来源已知,且组分简单的混合物。 本实验采用归一化法定量,归一化法使用条件及计算公式,与气相色谱分析相同: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属同系物,具有相同的生色团和助色团,因此它们在紫外光度检测器上具有相近的校正因子,故上式可简化为: 三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LC-2010A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配紫外检测器,色谱柱:日本岛津公司(Shim-pack VP-ODS,150mm×4.6mm,5μm) 试剂:1.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甲醇等均为分析纯;二次蒸馏水 标准溶液的配制: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用甲醇作溶剂分别配制成1000μg/mL标准贮备液;用甲醇稀释成10μg/ml标准工作液;标准混合工作液分别含四种酯类化合物10μg/mL的甲醇溶液。(浓度仅供参考,记录实验中具体使用的浓度) 四实验条件(3、4、5仅供参考,记录实验中具体的操作条件) 1.色谱柱:日本岛津公司(Shim-pack VP-ODS,150×4.6mm,5μm), 2.检测器:紫外光度检测器,检测波长254nm 3.流动相:甲醇:水(V1:V2),流量1mL/min(以在混合试样中能分开) 4.进样量:5μL 5.柱温:30℃

0704 HPLC实验讲义

实验5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一. 目的要求 (1)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构造。 (2)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操作。 (3) 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保留值定性方法和归一化法定量方法 二. 基本原理 在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中含有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它们都是强极性化合物,可采用反相液相色谱进行分析,选用非极性的C-18烷基键合相作固定相,甲醇的水溶液作流动相。 由于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酯类各组分的保留值保持恒定,因此在同样条件下,将测得的未知物的各组分保留时间,与已知纯酯类备组分的保留时间进行对照,即可确定未知物中各组分存在与否。这种利用纯物质对照进行定性的方法,适用于来源已知,且组分简单的混合物。 本实验采用归一化法定量,归一化法使用条件及计算公式,与气相色谱分析相同: 1 %100n i i i i A c A ==?∑ 对羟基苯甲酸酸类混合物属同系物,具有相同的生色团和助色团,因此它们在紫外光度检测器上具有相同的校正因子,故上式可简化为: 1 %100n i i i i i i f A c f A ==?∑ 三. 仪器与试剂 仪器: LC-4A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光度检测器;记录仪;微量进样器 10 μL ;超声波发生器。 试剂: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等,均为分析纯;甲醇,分析纯;二次蒸馏水。洗脱剂须经二次蒸馏并经微滤膜过滤。 标准溶液的配制: (1)标准贮备液:分别于四只100 mL 容量瓶中,配制浓度均为1000 μg ·mL -1的上述四种酯类化合物的甲醇溶液。 (2)标准使用液:用上述四种标准贮备液分别于四只10 mL 容量瓶中,配制浓度均为10 μg ·mL -1 的四种酯类化合物的甲醇溶液,混匀备用。 四. 实验条件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一、实验目的 ⒈学习高效液相色谱用保留值定性和用归一化法定量的技术。 ⒉熟悉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操作。 3.掌握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防腐剂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仪是一种色谱分析仪器,主要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分析,可以对已知80%左右的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离和分析。特别适用于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和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和分析。液相色谱仪在医药、食品、农业、生命科学、化工和环保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又称色层法或层析法。它是利用不同物质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和吸附能力及其他亲和作用性能的差异为分离依据,当混合物中各组分随流动相移动时,在两相中反复进行多次分配,从而使各组分得到分离。 流动相为液体的色谱分析叫做液相色谱分析。根据分离原理的差异,液相色谱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液固吸附色谱、液液分配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离子对色谱、凝胶色谱。 在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中含有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它们都是强极性化合物,可采用反相液相色谱进行分析,选用非极性的C-18烷基键合相作固定相,甲醇的水溶液作流动相。 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酯类各组分的保留值是恒定的,因而在同样条件下,记录纯酯类各组分和未知样品的色谱图,将测得的未知样品的各组分保留时间与已知纯酯类各组分保留时间对照,便可确定未知样品中各组分存在与否。这种利用纯物质对照定性分析的方法适用于来源已知且组分简单的混合物。 本实验采用归一化法定量。归一化法适用条件及计算公式与气相色谱法相同: Ci(%)=(fiAi)/(ΣfiAi) 在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属同系物,具有相同的生色团和助色团,因此紫外光度检测器测量时,它们的校正因子相同,故上式便可检测为 Ci(%)=Ai/ΣAi×100% 三、仪器和试剂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LC-20aT 试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甲醇、水(GB/T 6682规定的一级水)、乙酸铵(分析纯) 实验条件 1 色谱柱:长15cm、内径3mm,装填C-18烷基键合相、颗粒度为10um的固定相。 2 流动相:甲醇+20mmol/L乙酸铵溶液=60+40(体积比)。 3 检测器:紫外光度检测器,检测波长扫描范围 210nm—400nm,定量波长256nm。 4 进样量:10uL。 四、实验步骤 1、溶液的配制 标准储备液:分别于4个100mL容量瓶中,配制浓度为1000ug/mL的上述4种酯类化合物的甲醇溶液。分别称取4种酯类0.1000g于50mL烧杯中溶解然后定容到100mL容量瓶中。 标准工作液:分别取上述4种标准储备液于4个10mL比色管中,配制浓度均为10ug/mL的4

实验十一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物质的测定--HPLC法、GC---白酒中酒精度的测定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物质的测定--HPLC法、GC---白酒中酒精度的测定实验地点:环资B座实验日期:2018年12月06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HPLC的保留值定性方法与归一法定量 2.熟悉液相色谱仪的操作过程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物质的测定--HPLC法> 1.高效液相色谱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HPLC)又称“高压液相色谱”、“高速液相色谱”、“高分离度液相色谱”、“近代柱色谱” 等。高效液相色谱是色谱法的一个重要分支,以液体为流动相,采用高压输液系统,将具有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剂、缓冲液等流动相泵入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在柱内各成分被分离后,进入检测器进行检测,从而实现对试样的分析。 该方法已成为化学、医学、工业、农学、商检和法检等学科领域中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有“四高一广”的特点:高压、高速、高效、高灵敏度、应用范围广。其组成包含“高压输液泵”、“色谱柱”、“进样器”、“检测器”、“馏分收集器”以及“数据获取与处理系统”等部分。 2.测定原理: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组分的保留值保持恒定,测得的来知物的各纽分保 留时间,与已知纯物质各组分的保留时间进行对照,即可确定未知物中各纽分存在与否。这种利用纯物质对照进行定性的方法,适用于来源已知。且组分简单的混合物。 3.归一法定量:要求试样中的各个组分都能得到完全分离。并且在色谱图上应都能出峰, 计算公式:c1=fiAi/ΣfiAi*100。因为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属于同系物,它们在紫外光度检测器上具有相同的校正因子,故上式可简化为: c1=Ai/ΣAi*100 < GC---白酒中酒精度的测定 > 1. 气相色谱: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简称GC)是指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 法。GC主要是利用物质的沸点、极性及吸附性质的差异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由于样品在气相中传递速度快,因此样品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可以瞬间地达到平衡。 另外加上可选作固定相的物质很多,因此气相色谱法是一个分析速度快和分离效率高的分离分析方法。近年来采用高灵敏选择性检测器,使得它又具有分析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气相色谱仪由以下五大系统组成:气路系统、进样系统、分离系统、温控系统、检测记录系统。组分能否分开,关键在于色谱柱;分离后组分能否鉴定出

2010——2015年 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全国卷历年真题

2010——2015 年 《有机化学》全国卷历年真题 一、选择题 1、(2015.卷2、11)分子式为C 5H 10O 2并能与饱和NaHCO 3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有 机物有(不含量立体异构)( )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2、(2015.卷1、9)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 如图所示。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若原料完全反应 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1 B .2:3 C .3:2 D .2:1 3、(2014.卷1、7)下列化合物中同分异构体数目最少的是( ) A. 戊烷 B. 4、(2014.卷2、8) 的一氯代物有 ( )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5、(2013.卷2、7)在一定条件下,动植物油脂与醇反应可制备生物柴油,化学 方程式如下: 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 生物柴油由可再生资源制得 B. 生物柴油是不同酯组成的混合物 C. 动植物油脂是高分子化合物

D. “地沟油”可用于制备生物柴油 6、(2013.卷2、8)下列叙述中,错误.. 的是( ) A. 苯与浓硝酸、浓硫酸共热并保持55~60℃反应生成硝基苯 B. 苯乙烯在合适条件下催化加氢可生成乙基环己烷 C. 乙烯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 D. 甲苯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主要生成2,4-二氯甲苯 7、(2013.卷1、8)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下: OH 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 10H 18O B .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 .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D .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8、(2012、10)分子式为C 5H 12O 且可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的有机化合物有(不 考虑立体异构)( ) A .5种 B .6种 C .7种 D .8种 9、(2012、13)橙花醇具有玫瑰及苹果香气,可作为香料,其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关于橙花醇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既能发生取代反应,也能发生加成反应 B .在浓硫酸催化下加热脱水,可以生成不止一种四烯烃 C .1mol 橙花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需消耗470.4L 氧气(标准状况) D . 1mol 橙花醇在室温下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最多消耗240g 溴 10、(2011、卷1 、8)分子式为C 5H 11Cl 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 ( ) A .6种 B .7种 C . 8种 D .9种 11、(2011、卷1、9)下列反应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①CH 3CH=CH 2+Br 2CH 3CHBrCH 2Br ②CH 3CH 2OH CH 2=CH 2+H 2O ③CH 3COOH+CH 3CH 2OH CH 3COOCH 2CH 3+H 2O ④C 6H 6+HNO 3 C 6H 5NO 2+H 2O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2011.卷2、6)等浓度的下列稀溶液:①乙酸、②苯酚、③碳酸、④乙醇, 它们的PH 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 C CH C H 2 CH 2 H 3C H 3H 3 C C H CH 2 CH 2 C C H CH 2 OH CH 3

实验4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 一目的要求: 1 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保留值定性方法和归一化法定量; 2 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 3 熟悉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操作(流动相的设置、检测波长的设置、运行时间设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的获取)。 二基本原理 在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中含有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它们都是极性化合物,可采用反相液相色谱进行分析,选用非极性的C-18烷基键合相作固定相,甲醇的水溶液作流动相。 由于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酯类各组分的保留值保持恒定,因此在同样条件下,将测得的未知物的各组分保留时间,与已知纯酯类各组分的保留时间进行对照,即可确定未知物中各组分存在与否。这种利用纯物质对照进行定性的方法,适用于来源已知,且组分简单的混合物。 本实验采用归一化法定量,归一化法使用条件及计算公式,与气相色谱分析相同: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属同系物,具有相同的生色团和助色团,因此它们在紫外光度检测器上具有相近的校正因子,故上式可简化为: 三实验主要仪器和试剂 LC-2010A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配紫外检测器,色谱柱:日本岛津公司(Shim-pack VP-ODS,150mm×4.6mm,5μm)(实验中具体记录) 试剂:1.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甲醇等均为分析纯;二次蒸馏水 标准溶液的配制: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用甲醇或乙酸乙酯作溶剂分别配制成1000μg/mL标准贮备液;(浓度仅供参考,记录实验中具体使用的浓度)四实验条件(3、4、5仅供参考,记录实验中具体的操作条件) 1.色谱柱:日本岛津公司(Shim-pack VP-ODS,150×4.6mm,5μm), 2.检测器:紫外光度检测器,检测波长254nm或其它波长 3.流动相:甲醇:水(V1:V2),流量1mL/min(以在混合试样中能分开),记录流动相的组成和比例。 4.进样量:5μL 或其它体积 5.柱温:30℃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实验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Ⅰ.实验目的 (1)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构造 (2) 了解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操作 (3) 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保留值定性方法和归一化法定量方法 Ⅱ.实验用品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光度检测器;记录仪;10 μL 微量进样器;超声波发生器。 试剂: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等,均为分析纯;甲醇(分析纯);二次蒸馏水。 Ⅲ.实验原理 在对羟基苯甲酸酯类混合物中含有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丁酯,它们都是强极性化合物,可采用反相液相色谱进行分析,选用非极性的C-18烷基键合相作固定相,甲醇的水溶液作流动相。 由于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酯类各组分的保留值保持恒定,因此在同样条件下,将测得的未知物的各组分保留时间,与已知纯酯类备组分的保留时间进行对照,即可确定未知物中各组分存在与否。这种利用纯物质对照进行定性的方法,适用于来源已知,且组分简单的混合物。 本实验采用归一化法定量,归一化法使用条件及计算公式,与气相色谱分析法相同: 对羟基苯甲酸酸类混合物属同系物,具有相同的生色团和助色团,因此它们在紫外光度检测器上具有相同的校正因子,故上式可简化为: Ⅳ. 实验条件 溶液的配制: (1)标准贮备液:分别于四只100 mL 容量瓶中,配制浓度均为1000 μg·mL -1的上述四种酯类化合物的甲醇溶液。 (2)标准操作液:用上述四种标准贮备液分别于四只10 mL 容量瓶中,配制浓度均为10 μg·mL -1 的四种酯类化合物的甲醇溶液,混匀备用。 (3)未知样品 色谱条件: (1)色谱柱 长25 cm 、内径3 mm ,装填C-18烷基键合相,粒度为10 μm 的固定相。 (2)流动相 甲醇:水=55:45,流量1 mL·min -1。 (3)检测器 紫外光度检测器,检测波长254 nm 。 (4)记录仪 量程5 mV ,走纸速度480 mm/h 。 (5)进样量 3 μL 。 Ⅴ.实验步骤 % 1001?''=∑=n i i i i i i A f A f w %1001 ?=∑ =n i i i i A A w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使用效果报告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尼泊金乙酯) 在湘味熟食-挤压面粉熟食中的使用效果报告湘味面食-挤压面粉熟食基本上是采用面粉、水、油脂、各种调味料等物质加工生产而成的,由于这些物质基本上都是中性原料,再加上这类食品需要保持良好的口感,不可以向其内添加酸性物质,所以这类食品都是中性食品。在GB2760中没有规定这类食品添加剂的应用情况,由于其采用面粉为源料,参照GB2760-2007糕点中可以使用的防腐剂来做以对比,GB2760-2007糕点中可以使用的防腐剂有丙酸及其钠盐、钙盐(以丙酸计)/Kg,山梨酸及其钾盐(以山梨酸计)1g /Kg,双乙酸钠4 /Kg,脱氢乙酸及其钠盐Kg,并且这些防腐剂都是酸性防腐剂,即其只有在酸性环境条件下,这些防腐剂结合了足够的氢离子才具有防腐效果,而湘味熟食-挤压面粉熟食食品中酸碱度基本上保持在中性条件下,这些防腐剂结合氢离子的机会就比较小,所以这些防腐剂的效果就比较有限。 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尼泊金乙酯)是一种中性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乙酯抑菌力也是由其未电离的分子产生的,但因其为酯类,不会受PH的改变而影响其电离性能,所以其在PH4-8的范围内都具有非常好的抑菌能力。其抑菌作用在于抑制微生物细胞的呼吸酶系与电子传递酶系的活性,以及破坏微生物细胞膜的结构。这样其只要能够在湘味熟食-挤压面粉熟食中均匀地分布,就能够起到非常好的防腐效果。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尼泊金乙酯)在中性条件下的抑菌能力明显地强于山梨酸及其钾盐.为了检验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尼泊金乙酯)在湘味熟食-挤压面粉熟食中的防腐效果我们做

了如下实验。同时我们采用脱氢乙酸钠与山梨酸钾、丙酸钙、双乙酸钠作为对照。 将面粉与食用盐,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尼泊金乙酯),与水等物质充分混和均匀后,采用膨化剂进行膨化,然后切割成小的条状,再将植物油、调味料、辣椒粉与这些小条状的半成品混和均匀即可,然后将其按36克每包进行包装。同时分别将下表中所列防腐剂按列出的使用量分别加入到产品中去,然后分别将上述加入不同防腐剂的产品,在包装好后将其放在37度的培养箱内,每隔10天进行微生物细菌总数检验。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双乙酸钠、丙酸钙、山梨酸钾、脱氢醋酸钠在产品中抑菌能力有限,产品在放置10、20、30天的时候,已出现发霉,而加入了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的样品没有发霉,并且其微生物的数量也明显地小于加入其它防腐剂的样品,说明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在湘味面食-挤压面粉熟食中的防腐效果要明显地好于脱氢醋酸钠,山梨酸钾,双乙酸钠与丙酸钙。 表一湘味面食-挤压面粉熟食中防腐剂使用量及微生物的数量变化情况 无锡江大百泰科技有限公司 20010年03月26日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化学品安 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化学品英文名称:methyl p-hydroxybenzoate 中文名称2:对羟基安息香酸甲酯 英文名称2:methyl parasept 技术说明书编码:1874CAS No.: 99-76-3 分子式: C 8H 8O 3分子量:152.14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对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目前,未见职业中毒的报道。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具刺激性。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当达到一定浓度时, 遇火星会发生爆炸。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避免扬尘,小心扫起,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若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对羟基苯甲酸甲酯 99-76-3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中国M AC (m g /m3):未制定标准前苏联M AC (m g /m3):未制定标准TLVT N:未制订标准TLVW N:未制订标准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粉尘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性粉末, 无气味或微有刺激性气味。熔点(℃):125-128沸点(℃):270-280(分解)相对密度(水=1):无资料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饱和蒸气压(kP a ):无资料燃烧热(kJ /mol ):无资料临界温度(℃):无资料临界压力(MP a ):无资料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闪点(℃):无资料引燃温度(℃):无资料爆炸上限%(V /V):无资料爆炸下限%(V /V):无资料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苯、四氯化碳,溶于醇、醚、丙酮。主要用途:用于有机合成, 用作防腐剂。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禁配物:强氧化剂、强酸、强碱。

高三化学选修五有机合成与实验练习10题 七月份(精选.)

Organic Chemistry -Julius

1.(15分)阿明洛芬属于苯丙酸类抗炎药,镇痛效果优于布洛芬.下图是阿明洛芬的一条合成路线. (1)反应①为取代反应,该步反应物Me2SO4中的“Me”表 示. (2)E中的官能团有:(写名称). (3)反应④的反应类型是:. (4)写出F的结构简式:. (5)反应③可以看成是两步反应的总反应,第一步是氰基(﹣CN)的完全水解反应生成羧基

(﹣COOH),请写出第二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6)化合物是合成某些药物的中间体.试设计合理方案由化合物合成. 提示:①合成过程中无机试剂任选; ②在400℃、金属氧化物条件下能发生脱羰基反应; ③CH2=CH ﹣CH=CH2与溴水的加成以1,4﹣加成为主; ④合成反应流程图表示方法示例如下: 2.(15分)3,5﹣二甲氧基苯酚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用于天然物质白柠檬素的合成.一种以间苯三酚为原料的合成反应如下: 甲醇、乙醚和3,5﹣二甲氧基苯酚的部分物理性质见下表: 物质沸点 /℃熔点 /℃ 密度(20℃)/g?cm ﹣3 溶解性 甲醇64.7/0.7915易溶于水乙醚34.5/0.7138微溶于水 3,5﹣二甲氧基苯酚/33~ 36 /易溶于甲醇、乙醚,微溶于 水

(1)反应结束后,先分离出甲醇,再加入乙醚进行萃取.①分离出甲醇的操作是的. ②萃取用到的分液漏斗使用前需并洗净,分液时有机层在分液漏斗的填(“上”或“下”)层. (2)分离得到的有机层依次用饱和NaHCO3溶液、饱和食盐水、少量蒸馏水进行洗涤.用饱和NaHCO3溶液洗涤的目的是;用饱和食盐水洗涤的目的是. (3)洗涤完成后,通过以下操作分离、提纯产物,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填字母). a.蒸馏除去乙醚b.重结晶c.过滤除去干燥剂d.加入无水CaCl2干燥 (4)固液分离常采用减压过滤.为了防止倒吸,减压过滤完成后应先,再. 3.(15分)2005年全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口增多,对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全球石油储量下降.寻求和制备代号称“黑金”的新能源已经成为紧迫任务,化学工作者正在研究以天然气和醇类合成优质汽油的方法. 已知: (1)凡与醛基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上的氢称为α一H原子,在稀碱溶液的催化作用下,一个醛分子上的α一H原子连接到另一个醛分子的氧原子上,其余部分连接到羰基碳原子上生成羟基醛,如: (2) (3)合成路线如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