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陆游《书愤》诗歌赏析

陆游《书愤》诗歌赏析

陆游《书愤》诗歌赏析
陆游《书愤》诗歌赏析

陆游《书愤》诗歌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 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鉴赏: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 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 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 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 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 诗人北望中原, 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 有如山涌, 何等气魄! 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 倾力报国, 那么国必成全于我, 孰料竟有奸人作梗、 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 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 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 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 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 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 年),陆游正在南郑参 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 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 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 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 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 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 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 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 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 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 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 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 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 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读后感《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 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 这自然是无奈之举。 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 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 ,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陆游,这是一个不幸的人。虽出生于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一个有文化传统 的官僚地主家庭,但幼时正值金人南侵,“儿时万死避胡兵”,饱尝颠沛流离之 苦;虽倾情于表妹唐婉,但终究难违母命而留下一曲《钗头凤》的爱情悲剧;虽 自幼好学,“万卷纵横”,早有诗名,但因举考名居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喜论 恢复(中原)”,致触怒秦桧而遭黜落;虽有“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杀敌 报国之志,但“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报国欲死无战场”,一生力主抗 金,却屡遭罢官家居。无奈英雄失路,晚年只好“身杂老农间”“满眼是桑麻” 了,但诗人仍然“寤寐不忘中原”。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竟 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 “诗穷而后工”, 诗人个人的不幸往 往是民族乃至人类的大幸。 正是人生世相的丧乱给了陆游忧国忧民的思想, “手 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的轩昂豪情,“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 地效孤忠”的抑郁和苦闷, ……而陆游则将他“六十年间万首诗”留给了中华民 族, 将他一段崇高的爱国精神留给了人类历史, 将他“不拘礼法”, 自号“放翁” 旷达的人格留给了后人。




陆游爱国事迹五篇800字

陆游爱国事迹五篇800字 陆游爱国事迹1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几百年来,每当人们朗诵这首诗作,就会激起强烈的爱国热情,鼓舞人们反抗侵略,为争取祖国统一大业去战斗。它的作者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陆游真的是一个爱国诗人吗?我认为他不是,也更不佩。 为什么陆游不是一个爱国诗人呢?我理解,应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与屈原作比较 屈原走上从政的道路以后,极力主张实施变革,任用贤能,富国强民,完成统一全中国个大业。但由于受到楚国贵族集团的仇恨和排挤,没有完成他的鸿图大志。秦国攻破楚国后,楚国濒临灭亡,屈原悲痛之余,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抒发了他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而陆游呢?他则是闲居乡下,虽然他也有鸿图大志,但他受朝中打压,就立即辞官,在乡下写他的爱国诗篇。他的诗篇也只是徒个表面形式罢了,没有屈原来得真切。 二、作诗与爱国和行动与爱国 作诗与爱国有必然关系吗?作几首爱国诗就能算爱国诗人了吗?如果能算,大家写几首爱国诗,不都成了爱国诗人了。陆游光把那些个“爱国”写在诗中,那能有什么用呀?纯粹是装。没有实际行动算什么?什么都不是。又不是说没有机会。在他面前的机会就够多得了,比如说吧:在抗金的时候,他曾任抗金领袖王炎的部下,他没有把握

机会,去表示自己对国家的热爱。他只是留余表面文章罢了。他在诗中的语言和自己的行动是截然相反的。 三、继承的是思想,而不是行动 陆游幼年正是国势危迫的战争时期。其父亲陆宰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言传身教,是陆游从小就树立了爱国的情怀,却没有教会他如何去做爱国的行为,怪不得陆游只是把爱国挂在嘴上,却没有付诸行动。 时间已相隔近八_九百年,陆游对国的爱与不爱都已成为了往事,就让史学家去解释吧! 陆游爱国事迹2 是你教会我如何迈出前进的脚步,从而获得最美的精髓,是你教会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从而获得超然的气质,读你让我收获颇多。在你身上我看到了无数优秀的品质,追寻你的脚步是我的使命和信仰,我将为你奏响爱的赞歌。 从万里觅封侯,匹马戎梁洲的热血男儿到衣上征程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的落魄诗人在到胡来还鬓先秋,泪空流的垂暮之人,你依旧个人荣辱得失置之度外。你纵然身处江湖之远却忧国忧民。你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代名词。纵然请缨无路屡遭贬黜,你依旧坚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纵然是疆卧孤村,你依旧心系天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纵然是临终之际,你依旧念念不

《书愤》优质课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 宿州三中裴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游的生平,掌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3)学习白描艺术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白描的艺术手法。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陆游《示儿》《诉衷肠》朗读导入。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位立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志士形象。文如其人,陆游的精神可歌可泣,人格可敬可仰,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书愤》。 二、新课 1、释题:书写愤慨之情 2、写作背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三、读一读,明确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3、齐读课文 4、结合注释,明确诗意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圈点勾画难点;交流讨论,明确诗句内容。 板书: 早年岁月 书愤盛年鏖战过去 晚年现状现在对比 追慕先贤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诗歌只会读,明确了诗句的内容还不够,我们还需走进诗境,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情感。

四、想一想,品一品(小组合作探究)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诗人报国无门,悲怆至极。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3、“气如山”的依据是什么?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4、“塞上长城”指什么?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5、“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壮志难酬,沉痛愤懑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6“出师一表”指什么?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7“谁堪伯仲间”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由此可见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悲凉万分。 板书: 报国无门悲怆 壮志难酬愤懑 愤年华空老无奈 无人领军悲凉 五、读一读,品一品 1、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背景音乐) 六、难点突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言形式有何特点?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白描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叫白描,是描写的一种。 展示:“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不加烘托,不加渲染。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陆游《书愤》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 吴璘等也曾骑 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赏析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 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 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 “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 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 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 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 纪念的经历: 隆兴元年, 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 楼船横江, 往来于建康、 镇江之间, 军容甚壮。 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 “气如山” 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 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 的是乾道八年事。 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 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 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 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 的诗句 。 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 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 散关嵯峨下临贼。

爱国诗人陆游读后感

爱国诗人陆游读后感 在我华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优秀杰出的英雄人物,陆游就是其中一个,我们看看下面的爱国诗人陆游读后感。 爱国诗人陆游读后感1 陆游是我国中国南宋诗人,他创作了爱国诗篇九千三百余首。 他创作的大部分诗篇都跟抗击侵略者有关,或者是跟军营里的艰苦生活有关,如:‘失衣卧枕戈,睡觉身满霜’。 他的爱国情怀是谁都无法比拟的,在他三十岁那年,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了大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姓名,但她并没有回信,他三十四岁那年,当上了一个县官的属员,他又凭着才干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可是官场险恶,他又被罢免回乡,他四十五岁那年投奔了王炎旗下,努力为百姓做事,收复祖国的大好河山。 但因南宋皇帝屈膝投降,陆游的愿望再一次破灭,当公元一千二百一十年时,他已是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了,他一生爱国如命在他去世前夕,用尽了全力写下了《示儿》这首诗,之后,他就逝世了。 他的这种爱国精神,真是世间少有,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爱国诗人陆游读后感2 当我读完《爱国诗人陆游》这篇文章后,受益匪浅。 陆游是宋朝时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30岁那年,陆游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了名。 认为然而这一打击并没有使陆游灰心。回家以后,他仍然攻读兵书,认真练武。 准备与国建功立业。34岁时陆游终于当上了一个较大的官职,但又一次因为坚决主张北伐,受到了投降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 陆游45岁那年,过上了军旅生活。他竭尽全力收复祖国失地,并多次亲临前线深深地感受到了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因此,在这期间,他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只因南宋皇帝屈服投降,陆游的愿望又被破灭了。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一位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收复北方大好河山。有一天,他的身体十分虚弱了。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眼神失去光彩,嘴里不停喘着粗气。 可是,当他看到乡亲们和他的儿子来到他的眼前,他用力支撑着,写下了《示儿》这首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完

陆游《书愤》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等诗歌鉴赏方法,品味诗歌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运用,品味诗歌情感 2学习知人论世、抓关键词的诗歌鉴赏方法 3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4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抓关键词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2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有一位老人临死前给自己的儿女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遗言,即今天我们看到的传诵千古的名诗《示儿》 (请同学们背诵)这位形容枯槁,行将去逝的老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念念不忘的不是钱财,而是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念念不忘的是北伐和收复失地。他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陆游。今天,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早已步入人生暮年的陆游,品读其血和泪凝聚的一段文字(《书愤》)。 二板书课题:书愤陆游 三明要求: (一)交代高考诗歌鉴赏的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要求具体到此诗,本诗歌的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知人论世等诗歌鉴赏方法,品味诗歌情感 情感目标:感受先贤对国家的挚爱和对理想的执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交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品情感

陆游的爱国诗词18首

陆游的爱国诗词 18 首 1、《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龙兴寺吊少陵先生寓居》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尘到两京。 扈跸老臣身万里,天寒来此听江声! 4、《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5、《病起书怀》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6、《夜泊水村》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7、《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8、《秋晚登城北楼》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9、《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10、《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1、《陇头水》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 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 我语壮士勉自疆;男儿堕地志四方。 裹尸马革固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 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12、《长歌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辉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锯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13、《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4、《诉衷情》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 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 公开课教案教学目的 1.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主题和思想情感。 2.通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离骚》,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勤于创作,写诗六十余年,诗作今存九千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三、背景介绍: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四、朗读诗歌 1. 诗题解读。“书愤”是何意?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忧愤。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那么我们就一同来朗诵这首诗歌,感受作者心中的忧愤和不平。

2.全班齐读课文,注意节奏。 3.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五、整体感知 诗题既然为“书愤”,那么作者在这首诗歌中书写了哪些事情,又是哪些事情让他愤愤不平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和学海导航中的诗文翻译坊,疏通诗文大意。(5分钟)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究竟所书何事? 1.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这里的“世事艰”是指“世俗尘世琐事的艰苦”吗?有的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明确:“世事艰”是指“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这位抗金名将抱定收复河山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最终却被冠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气如山”应该是指收复祖国山河的气势如山。所以作者在首联书写了:收复祖国河山之志。 2.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诗人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瓜洲

许国丹心,至死不渝——陆游爱国诗句赏析

许国丹心,至死不渝——陆游爱国诗句赏析 导读: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

粤教高中必修3《书愤》刘端汇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1 《书愤》导学案 花都区第一中学 刘端汇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及其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2、品味诗歌语言,感受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而又立誓报国的多重感情。 3、体会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的特点。 【学习重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反复诵读【课时】一课时

【预习案】一、文学常识 阅读《三维设计》第81页的“知识链接·课文导读”部分,画出关键知识点,完成第82页的“基础知识·日积月累”部分的练习。 1、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人。生当北宋危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亲友间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2、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3、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探究案】 一、解题:《书愤》中“书”作何解释?“书愤”是要表达什么情感?明确:“书愤”者,书写胸中郁愤之情也。二、翻译每一联,概括每联的内容。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翻译诗句: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我满满的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丧失地。概括::“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翻译诗句: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概括:“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名句赏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明确: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 2 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五首》(其一)《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 首联发问,回顾年少气盛时的想法,原以为只要有报国之心,就 一定有机会于战场杀敌,不曾想自己的报国之路会如此的艰难。颔联“概括自己平生所至,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颈联写岁月催人,壮志未酬,已生华发,以沉 痛的笔调,抒发了极度的愤慨。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通过对诸葛亮 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没有谋略、将帅之才,流露出对朝廷不思恢 复的气愤。诸葛坚持北伐,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的《出师表》,表 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 决心。千载而下,无人可与之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 朝野中碌碌无为、妥协怯懦的投落派,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 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 之“愤”已弥漫在字里行间,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扩展阅读:陆游的家世背景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陆游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 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 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

要典籍。1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 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十七日,陆宰奉诏入朝,由水路进京,于淮河舟上喜得第三子,取名陆游。同年冬,金兵南下,并于靖康二 年(1127年)攻破汴京(今开封),北宋灭亡(靖康之耻),陆宰携 家眷逃回老家山阴。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率 臣僚南逃,陆宰改奔东阳,家境才开始逐步安定下来,时陆游年仅四岁。 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成长在偏安的南宋,民族的矛盾、国家的 不幸、家庭的流离,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扩展阅读:陆游的诗歌内容 陆游的诗歌涵盖面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各 个领域,按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①坚持抗金,讨伐投落派。陆游坦率直言“和亲自古非长策”,“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并揭露“诸公尚守和亲策, 志士虚捐少壮年”。其乐府诗《关山月》高度概括了上层统治者和守 边士兵、沦陷区人民在主战和主和立场上的矛盾,集中揭露了南宋统 治集团的妥协求和政策造成的严重恶果。陆游的这类诗歌,以其鲜明 的战斗性、针对性,鼓舞了人们的抗金的斗志,得到志士仁人的推许。 ②抒发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和壮志未酬的悲愤。陆游年轻时就以 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 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大量诗歌,既表现了 昂扬的斗志,也倾诉了深沉的悲愤之情。如《书愤》一诗,诗人一心 报国却壮志难酬,昂扬豪壮中带着苍凉悲怆,既是诗人个人的遭遇也 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是这类作品的典型代表。

陆游的《书愤》赏析

陆游的《书愤》赏析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字词解释: 书愤:抒发义愤。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军击退。第二年,宋将吴璘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了大散关。楼船,高大的战船。瓜州,在今江苏邗江南大运河入长江处,为江防要地。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军事重地。 塞上长城: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塞上长城”是用南朝宋文帝冤杀大将檀道济,檀在死前怒斥“乃坏汝万里长城”的典故。这里作者用作自比,现比喻收边御敌的将领。 出师一表:指诸葛亮在蜀汉建兴五年(227)三月出兵伐魏前所作《出师表》。 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 空自许:白白地自许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 作品翻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

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千古记载传颂桃园结义,一奶 同胞为之羞愧不如! 创作背景: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 作品赏析: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金戈铁马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且一气贯注,组 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联。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 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回看整首诗歌 ,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楼船”二句,写 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 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 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陆游以此自许,可 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 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

浅析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浅析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 论文提纲 1、陆游的生平及思想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2、陆游生活的社会背景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3、陆游诗歌中爱国主题的表现方法。 4、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对后世的影响。 5、陆游诗歌中的爱国主题的独特特点。 【内容摘要】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也是诗歌作品存世量最多的诗人。由于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时代,所以他常常为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陆游的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关键词】陆游爱国主义忧国忧民舍生报国 爱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亘古不变的旋律,向来备受人民关注。在文学领域,爱国主义也早已成为评判作家思想性的一个重要原则。陆游的诗歌无不渗透着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挚爱,因而享誉千古。 陆游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有的感时伤怀抒发感情,有的描绘祖国壮丽山河,也有的反映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或凄美爱情等。这些作品或气势恢宏或感情炽烈,然而在这些内容丰富的作品中,始终有一种感情贯穿其间,那就是收复失地,御辱强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之情。陆游为被分裂的祖国而忧虑,为受煎熬的人民而悲愤。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主义之情是陆游诗词作品的主旋律。 一、陆游的生平及思想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陆游出生时,正值女真大举南侵之际。靖康之难后,为避兵乱,随家人逃难,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童年时期。“儿时万死避胡兵”(《戏遣老怀》)的惨痛经历,

及家族的熏陶使陆游从小就产生了抗敌御侮的爱国理想和“少小遇伤乱,妄意忧元元”(《感兴》)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于是从儿时起,陆游便发愤立下了英雄誓愿:“儿时祝身愿事主,谈笑可使中原清”(《壬子除夕》)。陆游出生在一个富有学术和文学空气的仕宦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在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父亲陆宰是位著名的藏书家,也是个有爱国思想的官员。他以国愁为念,常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家谈论国事,斥责祸国殃民的昏君赃官。这对陆游的爱国思想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小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誓愿。 总之,陆游的一生是在内忧外患中度过的。自记事起,目睹的是金兵对中原的践踏肆虐,百姓无奈的背井离乡;耳闻的是父辈们救国救民的爱国言辞,使得陆游的思想较早的定格在忧国忧民、舍生报国之上。此外,陆游的个人修养是很严格的。强烈的是非观,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以爱国先驱为自己的楷模,在个人生活上的严格要求,以及从前辈诗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养,都是陆游具有始终如一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基本保证。 二、陆游生活的社会背景对其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影响。 陆游生于宋徽宗赵估宣和七年(1125年),宋钦宗靖康元年冬(1126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徽、钦二帝被俘,葬送了北宋一百多年的江山。陆游的父亲陆宰,曾任直秘阁,京西路转运副使,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士大夫。陆游少儿时代跟随父亲辗转逃难,饱经战乱,耳闻目睹的是金人兵马的肆虐践踏,人民流离,山河破碎,父亲及长辈们的慷慨陈辞。国破家亡的耻辱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烙印,父辈们宁死救国的精神给他种下爱国思想的种子。他就是在这种充满爱国思想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他全身的血液中无不奔腾着爱国主义的细胞。陆游所处的时代,金兵侵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容忍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抱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人民的爱国思想。这种思想出现后,必然要反映到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来,于是,慷慨悲歌的爱国热情,代替了酣歌醉舞与柔靡香艳的诗歌情调。陆游就是这类诗人的杰出代表,他呼吸着时代

《书愤》优秀教案

《书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三、教学难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文学主题便大放异彩,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上至为国沉江的屈原,到忧国忧民的杜甫,再到抗击外敌入侵主张收复失地的辛弃疾、岳飞和陆游。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游。 幻灯片出现屈原、杜甫、辛弃疾、岳飞和陆游的图片。 (二)知人:学生谈陆游生平。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今天所要学的《书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朗读诗歌: (1)录音范读(音频材料): (2)教师朗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

陆游《书愤》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阅读训练】:一、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二、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三、1.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2.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诗歌的倒装性)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3.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4.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参考答案】一、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 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二、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三、1.报国无门,功业无成对比2.欲图收复失地愤“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3.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1《蜀相-书愤》比较阅读名师教案1

《蜀相》《书愤》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蜀相》与《书愤》,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分析《蜀相》与《书愤》两诗思想内容上的相似点,让学生认识到杜甫与陆游共同的情怀——爱国忧民,从而体味出这两位一脉相承的诗人伟大的爱国诗魂。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爱国 主题的探究。 教学难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诗歌 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教学过程 课前下发学习预案,学生自学《蜀相》《书愤》这两首诗,并辅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蜀相〉鉴赏》(周汝昌)、《陆游诗歌的艺术探源》(袁行霈)等文章,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内涵。 一、导入新课 唐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两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统称近体诗。唐代近体诗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气象,美在诗眼。遗憾的是唐代的这三大美到了宋代则大为减弱,于是有人慨叹宋代有词无诗。其实也不然,陆游的诗就与他的词一样的出色,堪与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相媲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品味杜甫的《蜀相》与陆游的《书愤》,走进这两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伟大爱国诗人的心灵世界。 二、介绍两位作者的志向(板书) 三、设疑自探 学生齐读两诗。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初步把握了两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请提出来。师生整合形成自探提纲: 1.探究两诗标题内涵及诗中表达的情感。 2.以意逆志,比较两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3.知人论世,分析两位作者为何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请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文本独立思考并做好简单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做好小组交流的准备。 四、解疑合探 小组长带领组员积极交流自探成果,并做好展示和评价的准备。教师抓关键句,补充、总结。 1、蜀相“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丞相祠堂何处寻?起 锦官城外柏森森。自问自答点明地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承 隔叶黄鹂空好音。描述景象凄凉冷落 三顾频烦天下计,转 两朝开济老臣心。称赞业绩表达仰慕 出师未捷身先死,合 长使英雄泪满襟。壮志未酬痛苦伤感 书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铁马秋风大散关。体现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之特点。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书愤-陆游导学案

【知人论世】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季。那时,陆游被免官回家乡山阴已有六年,他六十二岁。“书愤”的意思,就是用诗歌写出自己愤恨的心情。写此诗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对金称臣纳贡, 无所作为。对此,诗人看在眼里,恨在心头,用这首诗把它反映出来。 书愤 书愤:抒发义愤。书:写。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早岁:早年,年轻时。 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诗的开头,追述诗人自己年轻时的豪情壮志。意思是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不知道社会上的事情是多么的复杂和困难,只知道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为祖国效力,豪气壮如山。陆游早年,曾经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大志愿,爱国心切。他力主抗战,但却遭到南宋王朝中投降派的反对和阻挠,使他不能如愿。几十年的实践,证明了“世事艰”,这“艰”就是昏庸的皇帝和奸臣误国。到老来才悟出其中的道理,自然使人产生无限感慨。诗中,用“北望中原”表示统一祖国,用“气如山”形容豪情壮志,既概括而又形象,给人的印象很深。 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豪气如山) “世事艰”指什么?答:直接道出诗人早年经历的辛酸与坎坷;也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是如此的艰难。这也是诗人“愤”的根源。 “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正确语序是什么?这句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答:“北望中原气如山”欲图收复失地。诗人以为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指日可待。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早年的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小结: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