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2、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3.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一)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形势):

1、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总原则: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基本方针:

(1)“另起炉灶”、

含义:“另起炉灶”就是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而是与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作用:这就使得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

含义:“一边倒”就是新中国政府在外交上旗帜鲜明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作用: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

作用: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自主。

(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新中国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时间:1950年2月14日。

意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对于加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义。

例:建国初,中苏结盟的根本目的是()

A.支持苏联与美国对抗B.推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高涨

C.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D.打破美国的孤立封锁政策(直接目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2)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以主动的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3)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2、提出:1953年12月,中国政府在与印度就西藏问题谈判时,周总理首先提出。

3、主要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3、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日内瓦会议:

(1)背景:朝鲜停战,美国继续干涉中国内政。

(2)主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3)会议召开:中、英、美、法及有关国家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举行外长会议。

(4)特点: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并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5)结果: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6)意义:

①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

②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万隆会议:

(1)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印度支那地区实现了和平。

(2)会议召开:1955年4月29个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

(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内容:讨论各国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5)结果:在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的推动下,会议最终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的合作宣言》。

“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突破:“求同存异”方针的理解:

①提出背景:会议期间,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分歧。

②目的: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

③含义:所谓“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所谓“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

④作用:推动万隆会议的顺利进行。

(5)意义: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四、能力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二战后世界形势的根本特点是()

A、殖民地获得独立,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B、资本主义世界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全面对抗

D、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基本外交方针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3、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其主要特点是()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

B、重点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

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

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

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后来措辞有所修改的是()

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最能体现“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是()

A、不同美国建交

B、同印度、瑞士等国建交

C、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D、参加亚非会议

7、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8、万隆会议上,中国为促进会议圆满成功提出的方针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

C、“平等互惠”

D、联合反对殖民主义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以后的外交政策和理论中,由周恩来首先对外阐述的是()

①新中国的建交原则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求同存异”的方针④三个世界理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

1、材料1 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路各军,并治理地方大吏,全归俄管……──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

材料 2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回答: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区别?

2、(2005·全国文综卷Ⅰ)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图中城市为万隆(图略)。1955年,在这里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指出材料中所说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这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

(3)简要说明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

反思与纠错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CCBCC 6——10 CABCD

二、非选择题:

1、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

新中国:则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1)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2)帝国主义国家阴谋破坏会议,与会各国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促进会议取得成功。

(3)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doc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 B、争取苏联的支持 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苏联一个 B、17个 C、25个 D、29个 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法国 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 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 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5.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名师说课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课标明确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重大外交活动是需要了解的,同时要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行对处理国际关系所起的巨大作用,从中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节。 教材分析 教材用“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这三个子目介绍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政策和活动。使我们了解或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其中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的相互关系——外交政策指导外交活动、外交活动是外交政策的实践,也体现得较清晰。 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思维活跃,从初中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高中抽象思维为主。但其思维针对性、辩证性还很欠缺,对较浅的、容易理解的感性知识仍表现出兴趣,也愿意尝试解决一些需要深刻思考的能力问题。大部分学生仍还存在死记硬背的方法,割裂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混淆历史概念的问题,这需要关注和克服。 教学建议 1.教法:情景问题探究法。让学生自主去学、去思、去辩。 2.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法。结合老师创设的新情景、 提出的新问题、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互动探究,来形成一定的认 识,掌握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战后世界形势的主要特点;简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 2.理解“一边倒”的必要性;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外交成就。 3.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

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2.采用讲练结合法、讨论法、角色扮演、史料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从而增强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感情。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也是聪明智慧的。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 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导人新课,提示历史三步学习法“了解一理解一见解” 【导入语】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总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一条条不平等条约,像是一个个噩梦,萦回不去。“一唱雄鸡天下白”,新中国以崭新的姿态,活跃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尽展大国雄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今天,我们就学习、感受共和国的外交。 学习新课 【多媒体】国旗飘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楼。

18 19 专题5 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另起炉灶”与“一边倒” 1.背景 (1)国际: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 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并走向对峙。 (2)国内: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方针 (1)“另起炉灶” ①含义: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②意义: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 (2)“一边倒” ①含义: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②意义: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①含义: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在此 基础上,再与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②意义: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成就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 克、波兰等国家建交。 (2)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页 1 第 1.背景 (1)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2)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2.过程

(1)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2)发展:1954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在中印两国总理的联合声明中,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3.意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三、走向国际舞台 1.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 (1)目的: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2)时间、地点:1954年,日内瓦。 (3)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4)结果:中国在会议上发挥重要作用,使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5)影响: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2.万隆会议(1955年)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2)时间、地点:1955年,万隆。 (3)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4)结果: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会议最 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页 2 第 (5)意义: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2020年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0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附解析】

考点20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十年真题】 1.(2019·江苏高考·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D 【解析】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没有承认新中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8·北京高考·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打败了美国,故A 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未放弃冷战对峙,故B项错误;联合国成立

之初,被美国控制且材料中五大国不是联合国,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五大国缔结朝鲜的和平公约,朝鲜半岛并未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与材料的内容“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不符,故A项错误;“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是指中印两国承认意识形态的差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会缓解国际紧张局势,故B项正确;新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在1950年,两国的社会制度相同,与题干材料“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故D项错误。 4.(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之那三国之一,故A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5.(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大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是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五、学法教法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与学法教法的选择,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板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

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课时)教案人民版必修1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的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拓展,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由学生多方面收集有关新中国外交历程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 研究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的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思考现实问题,使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学习历史与认识现实相结合,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以适当的形式(小论文,图表,ppt演示文稿等)呈现成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中国除积极发展和一些国家的友好关系,还参加了一些国际性会议,以便进一步打开外交局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表现。 1、参加日内瓦会议 师:日内瓦会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中国代表团发挥了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阅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

第23课_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教案1人民必修1

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课程标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耒阳一中刘少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外交成就; 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 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 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图片,学生齐读大屏幕上)“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外交。(显示开国大典和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图片)教师接: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尽显大国风采! 单元知识概览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三个阶段 总原则:独立自主 50年代“一边倒” 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线索。 本课流程 展示课程标准: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课标要求: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外交的背景和目的,回顾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建设任务,分析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培养学生把历史内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评价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方法,鉴别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方针的内容和意义,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使学生掌握利用表格概括、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本节重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也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着密切联系。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充分体现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中。因此,重点掌握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其它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本节的另一重点是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是我国处理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同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确立新型的国际关系作出了重大贡献,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扬。深刻理解这一内容也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2、难点分析 本节难点是对新中国初期制定“一边倒”外交方针原因的分析,以及对此方针的评价。要正确理解“一边倒”的方针,必须分析建国之初国内外复杂的形势。高一的学生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比较缺乏,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1949年10月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发生?(并提示学生应该异口同声地回答出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明即新中国的成立。接着进一步提问:新中国的“新”新在何处?(视情况而定,如果学生一时难以回答出来,可以提示学生从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去找)总结为: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成了国家的主人;从发展方向上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新”那就是外交。 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那么旧中国的外交是什么样的外交?请学生回答,顺便可以让学生用史实说明。得出结论: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可列举的史实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那么,新中国开拓了怎样的外交新局面?有人说外交是一种政治智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智慧

最新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试题-含答案)

专题五(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2010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一模)如图9所示,一般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了三次外交高潮。下列选项中与之相适应的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美联合公报》开展多边外交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公报》 C.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朝核六方会谈 D.不结盟运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2.(2010高考广东文综18题)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是() A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系 C.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地 D.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3.周恩来说:“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不学他们”的突出表现是() A.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 B.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 D.采取“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4.1954年的中、印两国总理联台声明规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两国之间关系,并感到如果这些原则运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而现实存在的恐惧和疑虑,则将为信任感所代替。同年的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也同意以这些原则指导两国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如果这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

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以上材料反映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处理中国与印度、缅甸的关系() ①有利于和平协商和解决彼此间存在的问题,维护地区和平 ②有利于发展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推动双边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平等、和平地发展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0年12月安徽皖中名校高三联考14题)2011年是不结盟运动成立40周年。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是第三世界中的最大国家,但在当时并未参加该组织。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政策 B.苏联霸权主义政策的推行 C.国内左倾错误所致 D.《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约束6.(2009年天津会考5 题)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是() A.雅尔塔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7.(2010年9月安徽合肥一中高三月考10题)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反对美国的单极世界构想 8.下列我国外交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②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七单元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Ⅰ学习要求:了解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Ⅱ要点提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从新中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看,外交政策将面临怎样的抉择? 活动1:结合下列材料、教材和所学知识思考,新中国初期面临怎 样的国际环境? 第二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霸主的英、法也遭到严重削弱。与之相反,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 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同时,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斗争风起云涌,一批新兴民族国家赢得了独立。 材料一 1950年12月11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丑 化的毛泽东与红色的蝗虫) 材料二1950年美国操纵五届联大通过的决议:兹建议每一个 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控制下的地区实行……物资的禁 运…… 材料三1953年6月4日美国新闻处公报:国会的意见是:共 产党中国政府不应被接纳为联合国会员国作为中国的代表。 材料四1949年10月2日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致周恩来:苏联政府……确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意志的代表者……决定建立……(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材料五1951年12月27日苏联对联合国大会的提案:立即把……蒋介石集团代表从联合国 本课学习要求与要点提示 探究主题1: 十字路口的中国

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邀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派遣自己的代表参加联合国及其所有机构的工作。 ②思考:美国和苏联对中国分别采取了什么政策? 活动2: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将进行怎样的抉择? ①讨论:你认为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将选择怎样的外交路线?请说出你的理由。 ②思考:基于这一认识, 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外交方 针进行了怎样的生动概 括?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 的外交方针?请根据你的理 解把以下内容连结起来。 新中国如何突出重围,获得更多国家的支持? 活动3: 根据 “一边倒” 的方针,新中国要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必须努力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那么,中苏首先与苏联建交, 材料一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第一条 ……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 战争状态时,……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第五条 ……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 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 附件二 苏联政府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贷款……共为三亿美 元,……五分之一……用以偿付为恢复和发展中国人民经济而由苏联交付 的机器设备与器材……。 材料二 1949——1950年各国与中国建交情况 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1949.10.3) 保加利亚(10.4) 罗马尼亚 (10.5) 探究主题2: 突破封锁的中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优质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历史学习情境与启发式教学相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南卫一、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已有所了解,对于了解中国现代外交史有一定兴趣,也具备一些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背景知识。但由于对国际关系理论缺少了解,需要在提问一些问题时给与必要的提示。 二、教材分析 1.内容结构:新中国外交史分期有三段、四段、五段等不同的分法,本单元是按照三个阶段的分法编写:初期外交,外交突破与转机,新时期全方位外交。本课具体时间是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涉及新中国外交的总原则、基本方针及其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实践(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 2.重点难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亚非会议成功的原因。 三、学习目标 以课标为基本依据,以考纲为核心指针,以课本为主要载体,以学情为修正参数,出示基本知识目标(重点、难点)和基本能力目标(想做到、能做到),不必面面俱到。 1.知识目标 1个总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2场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

3大基本方针: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4项主要成就:同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万隆会议 5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能力与方法 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全球化视野、全面分析历史问题、多角度认识历史现象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新中国外交的风采和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愿望,增强民族自豪感,加深对国际关系当中人文精神的理解。 四、教学方式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用具 PPT课件 六、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时间教 学 环 节 教师 主导 学生 主体 教学 策略 课课提出具体预习任务和要求做好课提高课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