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愈的《马说》

韩愈的《马说》

韩愈的《马说》
韩愈的《马说》

韩愈的《马说》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祗:只是辱,埋没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着称。以,凭借。称,着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二、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三、古今异义

是古义:这。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能求其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四、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饲喂养,动词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其真无马邪: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恐怕”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

骈—两马并列

称—着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

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用鞭子打马

执策—马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表转折,但是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

(鸣)之—助词,无意义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

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整体感知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散文中,抒发不平之鸣的篇章不少,《马说》便是其中之一。“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马说》通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作者的这些见解和感慨,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的。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人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行文中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

问题研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

而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练习说明

一、背诵课文,说说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此题,意在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文背诵的要求。说的练习,要求学生口头说出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既练习了口头表达能力,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同学生的说,还有相互启发、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译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划线的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设计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解关键语句。译文见“有关资料”中的“参考译文”.加点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处的含义即可,至于语法意义,可以不要求学生掌握。

三、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

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是一道完全开放性的练习。意在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题设计的几个问题,都是“常谈常新”的,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个别同学的观点有些偏激也不要紧,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信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多数学生是能够明辨是非的。

教学建议

本文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关键是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成诵。内容也要讲讲,但不宜过深,要认真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标准。教师讲述应当简而明,不旁征博引,以免剥夺学生诵读的时间。从长远观点看,能够熟练地背诵这篇短文,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

1.领读,即由教师(或选择1—2名学生)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目的是使学生从感性上体会文章的语气。领读者事前应有充分准备,能流畅地背诵全文。

2.结合文中的虚词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见“有关资料”中《〈马说〉中的五个“也”字》一文),一边讨论,一边诵读。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些虚词的体会,例如下列划线的字句如用括号里的字句来替换,效果就不一样了: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是马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乎)

其真不知马也(矣)

3.逐层分析语调的变化,轻重分明。

层次划分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一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这“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简直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上来,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这一段,从全篇来看,目的是提出问题;它之所以要强调知马者惟伯乐这个意思,则是为下文揭露“食马者”的“不知马”张本。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本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的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

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辛辣的嘲讽。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然后用“呜呼”领出作者的感慨:“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是作者对“食马者”的反诘,也是向读者发问,用来为下句蓄势;然后以“其真不知马也”作答,结住全文。

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已隐含着“不知马”的意思;中间先明确指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然后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对比阅读习题带答案

《马说》对比阅读答案 (一) 参考答案: 6.竹制的马鞭子见同现,显现命令丢掉,白白扔掉 7.A 8.(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氢它当作普通劳动者马来喂养。(2)一匹死马您都愿意用五百金买下,况且是活的马呢? 9.(1)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2)言之有理即可。 (二) 参考答案: 10.B 11.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 12.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3.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三) 参考答案: 14.(1)显现(表现、展示)出来;(2)通晓它的意思,明白它的心思、想法;(3)鱼鳖一类的水族动物(各种水生动物);(4)(能)走多远。 15.(1)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天下的贤能之士,都吓得转回身去(掉过头去),不敢到越国来,越国再没有治国的贤才了。16.答案不外乎“要辩证分析”、“属于”、“不属于”三类,只要明确表态的, 答案示例: 这要辩证分析。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还是识人才的,但后来又逼死逼走两位功臣,说明勾践对两位人才的价值并没有认识到位,没有给千里马类的人才以合适的生存条件,又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这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属于同一类,勾践只是看到文种和范蠡的某一方面的才干,复国成功就卸磨杀驴,表现出统治者短视的一面,说明勾践也是一个假伯乐,这完全符合韩愈讽刺的现象。 不属于同一类。勾践重用文种和范蠡重振越国雄风,说明他识人才而且能重用人才。当大夫子余委婉讽谏之后,勾践以“默然”表示对自己的错误有所认识,看来伯乐也是会错误的。 (四) 参考答案: 17.(1)用鞭子打,驱赶(2)担忧,担心 18.B 19.(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后句也可译为“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20.要重视人才,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能够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要让有识之士、有才之人,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 (五) 参考答案: 25、(1)用脚践踏(或:践踏、脚踏) (2)好处、益处(3)同“现”,表现、显露 (4)鞭打、驱使 26、A 27、(1)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2)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竭尽自己的才能。(或:喂养它却不能让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28、答案多元,赞成或不赞成都要联系事例说明理由。 (六) 参考答案: 29.①一样②“材”通“才”,才能③连词,以④像 30.C 31.①千里马(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②鞭打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马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32.①统治者②伯乐对千里马的怜惜,使千里马得遇知音。

《马说》阅读练习与答案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A B C D 2 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 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 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 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B.第一、二、三段结尾的三个“也”,分别表达出痛恨、嘲讽的感情。 C.文章为表现主题采用的手法是托物寓意。 D.文章从结构看是先反后正,再层层深入,使文章短而中心突出。 4.文中的“伯乐”和“千里马”各喻指什么? 1.C 2.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其真不知马也③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A 4.“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突出才能的人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 (4)执策而临之 20.文中第(1)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语句 是。(2分) 21.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你结合文本加以分析。(2分) 2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4分) 19、(1)有时(2)通"饲",喂(3)用鞭子打(4)面对 20、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1、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痛恨。 22、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23《马说》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尽粟一石。食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③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④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导读:《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公元795—800)。“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下面是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请参考! 《马说》韩愈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上,(和

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用"千里马"称呼它。 千里马,吃一顿有时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按照)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打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 1.《马说》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3.马说文言文翻译 4.《马说》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5.文言文马说原文及翻译 6.八年级语文《马说》文言文翻译 7.韩愈马说的文言文翻译 8.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上文是关于八年级文言文《马说》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韩愈《马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韩愈《马说》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 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 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曰: “天 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 ①骈( )死于槽枥之间 ②且欲与常马等( )不可得 ③执策而临( )之 ④才美不外见( ) 2.以下各组加粗词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B.以君之力 策之不以其道 C.虽有千里之能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翻译句子 。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两马并驾 ②等同,一样 ③面对

④通“现”表现 2.D 3.①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喂养它。 ②鞭策它,不按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 能。 4.这句话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有了能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才能被 发现。在封建社会人才主要靠圣明的君主;当今社会,人才的脱颖而出主要靠自 己的真才实学,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意思对即可)

韩愈《马说》教案设计

韩愈《马说》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 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 1 课时:通读课文 ,翻译课文, 第 2、课时: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理解文章 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 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 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 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可叙述,可描写,可 说明, 也可议论, 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 谈的是人才问题, 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

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 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 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 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 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三).读出语气(找出相关语句,学生齐读)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二).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马说》比较阅读

(一)[甲]马说略(12分)《马说》比较阅读 [乙]昔有大长者子①,共诸商人入海采宝。此长者子善诵入海捉船方法,若入海水漩洑洄流矶激之处②,当如是捉③,如是正,如是住④,语众人言:“入海方法我悉知之。”众人闻之,深信其语。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时长者子即便代处,至漩洑洄流之中,唱言⑤当如是捉,如是正。船盘回旋转,不能前进。至于宝所,举船商人没人而死。 注:①大长者子:富商人家的儿子。②漩洑洄流矶激之处:水流湍急的地方。③捉:驾驶。④住:停止。 ⑤唱言:高声说。 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虽有千里之能()(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善诵入海捉船方法()(4)入海方法我悉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策之不以其道。译文: (2)唱言当如是捉,如是正。译文: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文: 11、“大长者子”的悲惨结局给你什么启发?(2分) 答: 12、甲文强调了“按规律办事”的道理,乙文则突出了“生搬硬套规律”的恶果,这两方面相矛盾吗?(2分) 13、假如你身边也有像“大长者子”一样爱说大话的人,你应该怎样指出他的毛病呢?(3分) 答: (二)马说略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11、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答: 1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3分) 答: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译文: (三)【甲】《马说》 【乙】七年,入见,帝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选自【宋史·岳飞传】)【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9.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10.下面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骈死于槽枥之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 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 驽纯之材也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 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1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译文: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译文: 12.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13.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3分) 答: (四)[甲]《马说》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战国策?燕策二》)注: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说称自己为“臣”。 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zhāo):早晨,也指一天。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才美不外见()⑵愿子还而视之() ⑶不以千里称也()⑷去而顾之()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⑴其真不知马也。译文: ⑵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译文: 25.[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3分)

2021版最新对比阅读《马说》

2021版最新对比阅读《马说》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第7~11题。(12分)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敌虽有名马,只(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7.给下面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2分) (1)骈死于槽枥之间 (2)一食或尽粟一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2)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9.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手? 10.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作者以“千里马”寓,以“食马者”寓。 (2分)

11.《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2分) (二)【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③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③正:只。 1. 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三)【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识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①,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②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原君。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③,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耳,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选自《史记》) [注释]:①“赵王”句:赵王指赵孝成王,名丹,在位二十一年。平原君赵胜是赵丹的叔父。当时(前258 年),秦将白起兵围赵国国都邯郸,情势危急,赵王让平原君去向南方大国楚国求救。后来取得楚魏两国的救援,击败了秦军。 ②文武备具:犹言文武全才。③称诵:称颂。 1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才美不外见见: (2)策之不以其道道: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编写者: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朱在彬) 【第一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常:经常。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故:所以,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只:只是、只能。辱:受屈辱、埋没。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之:的。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以:用、把;因为。称:著称、称呼;出名。 【第一节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第一节赏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中心论点,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现象的愤慨之情。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杯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复杂心情。 (3)“辱”“死”,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不以千里称也”中“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节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 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节赏析】 (1)“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不平之情。(2)“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也”字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怒谴责之情。 【第二节重点字解释】: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吃尽、吃完。粟(sù):本指小米,泛指粮食。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其:它,指千里马,代词。是:这样,这样的,代词。虽:虽然。能:才干、才能、本领,名词。足:足够。才:才能、本领、才干。美:优点、美好的素质。外见:显现出来,表现在外面。外:在外面,从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且:犹,尚且。欲:想要。常:普通的、平常的。等:等同,一样。可:可以,能够。得:得到,实现,做到。安:怎么,哪里。求:要求。能:能够。千里:日行千里。 【第二节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三节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第三节赏析】 (1)“策之小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采用排比,深刻地再现了“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丑态,斥责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为下文的讽刺作了铺垫。从侧面写

《马说》对比阅读

《马说》“千金求千里马”对比阅读答案 【甲】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⑴策之不以其道()⑵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⑶买其首五百金()⑷鸣之不能通其意()2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2分) 2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 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

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分) 2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⑴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答案】21.⑴用鞭子打⑵买⑶它(的)⑷助词,没有实在意义。(2分,每小题0.5分) 2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2分) 2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3分,正确一处1分,言之有理即可。) 24.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4分,除去“呜呼”,其余4个分句每句1分,对“其、也、所、者、安、事、捐”等词语理解或句式不落实的酌情扣分。)《马说》《宋史·岳飞传》对比阅读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韩愈《马说》原文及翻译注释 篇一:古文拼音及解释整理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mǎshuō 马说 hányù 韩愈 shìyǒubólè ránhòuyǒuqiānlǐmǎ qiānlǐmǎchánɡyǒu érbólèbùchánɡyǒu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ɡùsuīyǒumínɡmǎ

zhīrǔyúnú lìrénzhīshǒu piánsǐyúcáolìzhījiān bùyǐqiānlǐ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chēnɡyě 称也。 mǎzhīqiānlǐzhě yìshíhuòjìnsùyìdàn sìmǎzhě bùzhīqínénɡqiānlǐ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érsìyě shìmǎyě suīyǒuqiānlǐzhīnénɡ shíbùbǎo lìbùzú cáiměibúwài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xiàn qiěyùyǔchánɡmǎděnɡbùkědé ānqiúqínénɡqiānlǐ

yě 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èzhībùyǐqídào sìzhībùnénɡjìnqícái mínɡzhīérbùnénɡtōnɡqíy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zhícèérlínzhī yuē tiānxiàwúmǎ wūhū qízhēnwúmǎyé qízhēnbùzhī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 mǎyě 马也! 一、原文译文 二、词句解释 篇二:马说原文及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

《马说》“驽骥杂处,饮水食刍”比较阅读及答案理解

马说》“驽骥杂处,饮水食刍”比较阅读及答案理解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0-13 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 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劣马。⑧试:试验。 1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11.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策之不以其道不屡策,不烦御 B.食之不能尽其材其所以饮水食刍 C.而伯乐不常有不舍昼夜而追之 D.其真不知马也在当其所能而已 1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 13.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参考答案: 10.只是方法 11.A 1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古代的君主懂得这个道 理,因此并不认为天下没有人才。 13 .要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马说》、《龙说》文言文对比阅读

[甲]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时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①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龙说 龙嘘气①成去,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②穷乎玄间③,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④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去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去,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②《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选自《杂说》,作者韩愈。) [注释]:①嘘声:吹气。龙吹气成云是古人有违科学的一种认识。②茫洋:自由自在的往来。③玄间:青天。④水:降雨,滋润 1、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⑴或() ⑵以() ⑶固() ⑷信() 2、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你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词词义例句 策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②执策而临之 虽③故虽有名马 虽④虽有千里之能 3、翻译文中画线句。 (1)句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和乙文中的云、龙各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5、文眼是文章中最能揭示主旨的关键性词句。试找出甲、乙两文的文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有时 (2)按照根据 (3)本来 (4)实在确实

古文韩愈马说的原文

古文韩愈马说的原文 古文韩愈马说的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古文韩愈马说的翻译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

识千里马啊! 古文韩愈马说的赏析“说”是一种文体,本文题目的意思大多数教辅资料上都解释为“说说千里马”,可是我今天要推翻这个观点,把本文题目理解为“千里马的自述”,请大家跟着我这个思路去分析鉴赏。 作者韩愈所处的中唐正是朋党纷争,世人倾轧之时,他本人屡遭排挤和贬斥。他也是一个有才能的文人,可以算是一匹“千里马”,。那时社会状况却是“世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所以他才发出了“士之处此世,而忘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矣!”的感叹。在这种状态之下,没有人去赏识他,于是他便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错,世上不会缺少人才,李白就说过“天生我才必有用,”可当时统治者却没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于是作者就开始为我们描述他的悲惨境遇。“祗辱”“骈死”二词就抒发了作者愤懑的感情,同时也写出了对“食马者”的厌恶。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千里马有日行千里的特殊才能,为什么人们却发现不了呢?这一段就解释了主要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为千里马有特殊的食量,所以必须要以千里马的规格来喂养它,而作者要展示自己的才能,必须得到一个合适的官职,才能才会得到发挥。作者在他对宰相的第二次上书中就抒发了希望当权者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的心情,“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而宰相仍不理睬,他就作了《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将周公吐哺握发、求贤若渴的态度与宰相置之不理的冷漠态度进行对比,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愤慨和心中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可以这样说,作者正

马说对比阅读

八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甲】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丙】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⑤赍(jī):携带。 1、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乙文中“千里马”的喻意是什么。(2分) 2、《马说》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3分) 3、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韩愈《马说》柳宗元《罴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鹿畏貙⑴,貙畏虎,虎畏罴⑵。罴之状,被发⑶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⑷。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⑸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火⑹,而即之山。为⑺鹿鸣以感⑻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⑼为⑽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⑾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⑿挽⒀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⒁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柳宗元《罴说》) (注解)(1)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2)罴(pí):哺乳动物,体大,肩部隆起,能爬树、游水。亦称“马熊”“人熊”。(3)被(pī)发:披散毛发。被,同“披”。 (4)绝:极。害:伤害。(5)为:模仿。(6)寂寂:悄悄地。罂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yīng):一种小口大肚的罐子。火:燃烧。(7)为:模仿。(8)感:召唤,引诱。(9)因:于是。(10)为:模仿。(11)亡:逃跑。(12)捽(zuó):揪住。搏:搏击,抓、扑。(13)挽:拿来。(14)善内:改善内部。 135.下列加横线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而即之山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楚之南有猎者 D.投诸渤海之尾 13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伺其至(等候) B.趋而至(小步快走)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者)

马说-对比阅读及答案

马说-对比阅读及答案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注释】①上: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到达大治。 1.解释加点的词。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上诘.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可诬一世之人 2.翻译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3.两文反映的都是统治者对人才的态度,甲文采用了的写法,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揭露了统治者。而乙文中,唐太宗对人才的态度是。 4.针对乙文中唐太宗“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附答案】 1.(1)喂养(2)责问(3)想要(4)怎么 2.(2)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3.托物寓意;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做法;不仅重视人才,而且主张用人要各取所长。 4.一个人总会有优点缺点,人才也如此,世上不可能有非常完美的人才,因此,要善于看到其优点,并发挥其作用,这才是正确的用人之道。 2

韩愈《马说》《宋史·岳飞传·论马》比较阅读答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踊疾驱,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就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策之不以其道(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比行百里始奋迅(4)褫鞍甲而不息不汗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然非精洁则不受 19.两文都谈马,韩愈笔下的千里马本应才能展现千里之能;被岳飞称为致远之材的良马具有的特点。(用文中的语句填空)(3分) 20.韩愈和岳飞都是借论马来表达对人才的看法,韩愈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展开议论,岳飞则通过阐述,他们都希望。(4分) 参考答案: 17 . (么分)( 1 )鞭打,鞭策。(2 )通晓,理解。(3 )等到。(4 )流汗。(各 1 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