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人口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4
兰州简介:兰州又称金城、陆都、黄河之城。
为甘肃省会,中国西北第二大城市,全市常住人口3616163人。
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全省第二位 上升为全省第一位。
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142464人相比,全市10年共增加473699人 增长15.07% 年平均增长率为 1.41%。
目前有关流动人口的具体数据正在汇总中,但从普查来看,人口的流动性尤其是省际、市州之间的流动性比较明显,兰州市人口净流入主要集中在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
特别是城关区每平方公里达到5760人。
西北的区域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是中国七大军区之一的兰州军区本部所在地,中国18个铁路局之一的兰州铁路局本部,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地处黄河上游,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
年平均降水量360mm,年平均气温10.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
兰州是唯一黄河穿越市区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
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
西宁简介西宁(藏语:Zi-ning,撒拉语:Ci Liang)是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
青海第一大城市,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
兰新铁路客运专线经过西宁,设有站点,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
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22.8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5.44%。
市内居住汉、藏、回、蒙古、撒拉、满及土等众多民族。
主要宗教为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天主教等。
:。
河西走廊以兰州黄河以西都称它为河西,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门户。
兰州为甘肃省省会城市,是我们甘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贸易中心。
占地面积为13.086平方公里。
总人口287万,以汉族为主,城市人口148万,是一个以工业、农业、旅游业为主的城市。
兰州又名金城、据说在此筑城时、无意间挖出了金子以金著称,所以取名为--金城;兰州自古盛产美瓜,香甜可口,所以有又瓜果城之美称。
最有名的是兰州的百合和白南瓜。
兰州的小吃品种也很丰富,最有名的是兰州的牛肉面了,他是1952年回民人马宝子创立的,他的特点是一清【汤】二白【罗卜片】三红【辣椒油】四绿【香菜花】和五黄【面】现在不仅兰州人包括我们甘肃的大多数人,不仅把牛肉面当早餐也当午餐和晚餐。
兰州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有巍峨壮观的白塔山、黄河母亲像,和黄河岸边最古老的提灌水里工具-水车园,还有天下黄河第一铁桥等。
最有名的酒就是金城玉液酒了。
天水为甘肃的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陇南地区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贯通陕、甘、川的交通要道,天水得名于天河注水--故名天水。
天水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之地,新时期时代的大地湾始祖在此创造了中国最古老的彩陶文化,秦代先祖非子因再此为周孝王牧马有功,被赐姓为嬴、封地为秦、称为秦国的开业基地,俗称秦州,汉武帝在此建郡已有2000年的历史了,总人口300多万,天水市有人口30多万,总面积为1.43万平方公里。
降雨量为500--850毫米左右,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被称为--甘肃的小江南。
最有名的瓜果就是水蜜桃和花牛苹果。
最有名的小吃是天水的呱呱,天水的旅游资源也很丰富,最著名的就是咱们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因形状酷似农户把麦子堆起来的麦垛一样,所以取名--麦积山。
现存洞窟194个。
壁画1300多平方米,雕塑7200多尊,故以颜色鲜艳的彩塑为主,俗称东方雕塑馆。
196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世界文化遗产。
甘肃省兰州市面积1327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361.61万人。
城关区面积 220平方千米,人口127.87万,大部分省级和市级行政单位机关均在城关区,是全省和全市的首善之区,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七里河区面积397平方千米,人口56.10万。
老国有企业众多,商贸发达,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西固区面积385平方千米,人口36.40万。
西部最大的石化企业中石油兰州石化所在地,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安宁区面积86平方千米,人口28.85万。
是国家级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区内高校云集,是兰州的科教区,未来兰州市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兰州四个城市核心区之一。
红古区面积 575平方千米,人口13.61万。
永登县面积6090平方千米,人口41.88万。
政府驻地:城关镇。
境内的秦王川是“兰州新区”的主战场,发展前景巨大。
解放街为主商业街。
皋兰县面积2556平方千米,人口13.18万。
政府驻地:石洞镇。
兰白都市圈和兰白经济区兰州白银两城市的衔接地带。
榆中县面积3362平方千米,人口43.71万。
政府驻地:城关镇。
兰州市的东大门,国家级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高原夏菜是榆中的招牌和特色产业。
嘉峪关市历史上无郡县设置2935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2004年),是1958年伴随着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
1965年设市,197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嘉峪关市下辖长城区、镜铁区、雄关区,五一、新华、前进、胜利、建设、朝阳、裕苑、镜铁山矿区8个街道办事处,峪泉、文殊、新城三个镇。
全市总面积3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26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60平方公里。
嘉峪关市2009年12月1日设置了3个市辖管理区,其设置结束了嘉峪关市不设区的历史。
金昌市辖1个市辖区、1个县。
金昌市面积8896平方千米,人口47.57万人。
市人民政府住所地金昌市新华路76号,邮政编码:737100,电话区号:0935。
甘肃人口数及结构、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及人口自然增长率走势甘肃,简称“甘”或“陇”,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兰州。
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
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总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
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气候类型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四大类型。
截至2019年末,甘肃省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7个县、7个自治县,常住人口2647.43万人。
2019年甘肃常住人口2647.4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17万人。
2016年以来甘肃常住人口增量一直保持在10万人以上。
2019年甘肃城镇人口1283.7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8.49%,比上年末提高0.8个百分点。
乡村人口1363.6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1.51%。
2019年甘肃男性人口1350.1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1%;女性人口1297.24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49%。
2019年甘肃0-14岁人口461.1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7.4%,比上年末下降了0.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1878.8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71.0%,比上年末下降了0.3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人口307.3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1.6%,比上年末提高了0.3个百分点;2019年甘肃出生人口28.0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 1.06万人,出生率为10.60‰;死亡人口17.87万人,死亡率为6.7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5‰。
兰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兰州市统计局2011年5月24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甘肃省政府和兰州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登记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为3616163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14246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473699人,增长15.07%。
年平均增长率为1.41%。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112369户,家庭户人口为313881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7人减少0.45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49809人,占51.15%;女性人口为1766354人,占48.85%。
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8.56下降为104.72。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75165人,占13.14%;15-64岁人口为2823995人,占78.09%;65岁及以上人口为317003人,占8.7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3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2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13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7001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4337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0408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6916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9892人上升为2129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0407人上升为2055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9987人上升为3053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5450人下降为18505人。
兰州简介兰州,甘肃省省会,甘肃省的政治、文化、经济和科教中心,西北地区的第二大城市,是中国七大军区之一的兰州军区本部所在地,中国18个铁路局之一的兰州铁路局的本部,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
兰州是唯一黄河穿越市区中心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山静水动,形成了独特而美丽的城市景观。
兰州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个县,市域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360多万人,其中,少数民族55个,近16万人。
201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并明确提出,要把建设兰州新区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并于2020年致力将兰州发展为西北地区现代化大都市。
兰州深居大陆腹地,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域而过,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和适宜,市区海拔平均高度1518米,年均气温9.8℃,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24小时,无霜期182天以上。
兰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
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西汉时设立县制,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
隋初改制兰州总管府,史称兰州。
汉唐以来,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清康熙时隶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
1941年正式设市,1949年8月26日解放。
兰州是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的中心。
境内探明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35个矿种,极具潜在经济开发价值。
兰州水力资源丰富,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现已建成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和大峡等水电站。
兰州是闻名全国的“瓜果城”,盛产白兰瓜、黄河蜜瓜、软儿梨、白粉桃等瓜果,百合、黑瓜子、玫瑰、水烟等土特产品蜚声中外,素有“看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之说。
兰州市常住人口
兰州市常住人口为438.4万人这是2021年的数据。
男
性人口225.70万人,女性人口212.73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3.3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61‰;死亡人口2.56万人,人口死亡率为5.8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7‰。
0至15岁
人口为65.2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4.88%;16
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300.46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8.53%。
兰州,简称“兰”、“皋”,古称金城,甘肃省辖地级市、省会,Ⅱ型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截至2021年,兰州
辖5个区、3个县,总面积1.31万平方千米。
2021年,兰
州市常住人口438.43万人。
兰州地处中国西北地区、中国大陆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位于甘肃中部,是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西部发展的重要引擎,西北地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名城,西部地区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中心城市,面向“一带一路”、辐射中亚西亚南亚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会。
兰州自秦朝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自古就是“联络四域、襟带万里”的交通枢纽和军事要塞,以“金城汤池”之意命名金城,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
兰州得益
于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商埠重镇。
后成为中国最早接受近代工业文明的城市之一,新中国成立后被国家确定为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生物制药和装备制造基地。
兰州市常住人口达3616163人居全省首位10年增长率为15.07%
中国甘肃网5月25日讯据兰州晨报报道:(首席记者刘健)5月24日,在兰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统计局局长段迎存对兰州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
普查数据显示,兰州市常住人口已突破360万人,位居全省首位。
同时,兰州市出现了家庭户增多,家庭人口规模缩小;常住人口性别比趋于协调和平稳等多特征。
目前,全市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关区有人口127.8万人,最少的皋兰县只有13万人。
★人口整体情况:城关区常住人口全市第一
总人口:全市常住人口3616163人。
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全省第二位,上升为全省第一位。
增速: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142464人相比,全市10年共增加473699人,增长15.07%,年平均增长率为1.41%。
目前,有关流动人口的具体数据正在汇总中,但从普查来看,人口的流动性尤其是省际、市州之间的流动性比较明显,兰州市人口净流入主要集中在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
全市常住人口中,城关区为1278745人,七里河区为561020人,西固区为364050人,安宁区为288510人,红古区为136101人,永登县为418789人,皋兰县为131785人,榆中县为437163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近郊四城区人口占68.92%,每平方公里2241人。
特别是城关区每平方公里达到5760人,而远郊三县一区每平方公里仅为94人。
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衡,中心城区人口压力较大。
★人口特征
家庭户增多但人口规模缩小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兰州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1112369户,家庭户人口为313881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7人减少0.45人。
而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住房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很大变化,年轻人婚后独立门户,追求独立的生活空间,倾向于搬出组建小家庭,这是家庭户增多,而家庭户规模缩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住人口性别比出现下降
兰州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849809人,占51.15%;女性人口为1766354人,占48.85%。
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08.56下降为104.72。
而国家的统计数据显示,大陆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分析:人口性别比的下降表明,兰州市近10年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收到了成效,还与公众的生育观念发生变化等有很大关系。
人口结构逐步步入老龄化
兰州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75165人,占13.14%;15-64岁人口为2823995人,占78.09%;65岁及以上人口为317003人,占8.77%。
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458208人,占12.6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36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2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13个百分点。
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6个百分点。
分析:从全市的现状来看,作为省会城市,兰州市拥有相对良好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系统,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吸引大量外来青壮年人口来兰创业,人口劳动年龄结构尚处于红利期。
同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这部分人即将进入老年,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这也表明兰州市人口结构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年轻型到21世纪初的成年型逐步步入老龄化。
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阶段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70012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74337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04086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69168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9892人上升为21294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0407人上升为2055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9987人上升为30532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5450人下降为18505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27675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73524人,文盲率由6.40%下降为3.53%,下降2.87个百分点。
分析: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的变化,说明兰州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效明显,高等教育也逐步从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是,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兰州市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仍有较大空间。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
提交发言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
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
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
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