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征求意见稿)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征求意见稿)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征求意见稿)
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征求意见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1)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1)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4)

一、总目标 (4)

二、分目标 (5)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7)

一、语言知识 (7)

二、语言技能 (8)

三、情感态度 (10)

四、文化意识 (11)

五、学习策略 (12)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4)

一、教科书编写建议 (14)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5)

三、教学建议 (16)

四、评价建议 (23)

第一部分前言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现代社会要求少数民族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备汉语基本素养。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应该加强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以具备包括表达交流与识字阅读在内的多方面的汉语应用能力。九年义务教育汉语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培养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一代新人发挥奠基作用。

汉语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遵循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汉语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是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课程。汉语课程的首要性质是工具性,同时兼顾人文性,这是汉语课程的基本特点。汉语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进行交流沟通。

汉语课程应致力于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汉语基本素养是学生继续深造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汉语课程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基本素养

汉语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汉语基本素养。汉语课程应培育

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并逐步掌握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学习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促进汉语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兼顾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利于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遵循语言教学规律,正确把握汉语课程的特点

汉语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通过汉语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汉语教学应充分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把汉语的工具性放在第一位,以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获得汉语知识,培养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的能力。

汉语课程同时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有深广的影响。汉语教学应重视汉语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渲染,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增强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培育良好的文化素养。

汉语课程还应特别关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自身的特点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汉字的结构、含义、用法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汉语运用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会受到民族语言文字的影响,教学中应将民族语言文字与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适当进行对照。小学阶段可适当运用民族语言作为课堂辅助用语,以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把握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运用规律。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汉语课程要切实考虑学生的汉语基础、生活环境、文化差异和年龄特点等实际情况,制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 尊重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汉语教学应该注重实效,努力营造轻松、和谐、富有趣味的教学情境,通过不同内容的话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鼓励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给他们创设尽可能多的汉语学习氛围,引导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都能应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在大量的汉语实践中,使学生体验、思索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律,逐步形成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汉语实践能力。

汉语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汉语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四)优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汉语课程应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主要采取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评价学生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既有教师评价学生,也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以及家长、社会团体等相关部门参与的评价。教师要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信息,鼓励学生不断进取,以增强他们学习汉语的信心。

(五)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习渠道

汉语课程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内容健康、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使用汉语,组织学生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汉语实践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朗诵、讲故事、演讲等形式,可以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组织各种汉语活动小组,拓宽汉语学习渠道,创设汉语应用氛围,使学生的汉语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汉语课程标准适用于以民族语言文字授课为主,单科加授汉语(含采用其他双语教学模式)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2.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设计。在“总目标”之下,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五个方面,分阶段提出“内容标准”,旨在体现国家汉语课程的整体性、阶段性和连贯性。各个阶段相互联系,逐级上升,最终全面达到“总目标”。

3.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汉语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

4. 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为具体实施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汉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汉语基本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身心发展和融入社会奠定基础。汉语基本素养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五个方面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语言应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意识是实现得体交际的前提。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形成,如图所示。

二、分目标

汉语课程的目标分为两个大阶段,四个小级别。每个级别的课程目标均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五个方面的行为综合地提出要求。以下是每个级别阶段目标的描述: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按照汉语课程总目标的分级要求,课程标准对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五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内容标准。同时,为增加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便于使用,本标准只对Ⅰ和Ⅱ两个大的阶段提出内容标准,不对小的级别提出内容标准。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语言应用的基础。汉语课程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汉字、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二、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基础,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和读是输入的技能,说和写是输出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训练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四、文化意识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学。

五、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四个方面。认知策略帮助学生记忆、组织和理解所学知识;调控策略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资源策略有益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有效设置环境和积极寻求支持;交际策略为学生在学习应用汉语开展活动时排除困难,顺利完成交际性任务提供有力保证。学生应在学习中根据不同情况,学会应用各种学习策略,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促进学业的发展。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科书编写建议

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围绕培养学生汉语应用能力这一核心,分级贯彻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的要求,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

(一)教科书编写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宣传祖国意识和民族团结的思想,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

(二)教科书编写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编排具有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的语言材料,设置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活动,保证听说读写方面的语言现象有足够的再现率,促进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教科书编写要从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出发,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综合,内容适量,便于实施。编排的内容和要求,应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重视学习过程的呈现和学习方法的提示,并以此选择语言材料、编排课文、练习、活动,使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素养等要素相融合,便于学生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汉语应用能力。在体例和呈现方式上应灵活多样。

(四)教科书编写按学段采用自编、改编为主和选编为主的原则。一到六年级的教科书应以自编和改编为主,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七到九年级的教科书以选编为主,选编课文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加工修改,防止照搬普通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模式。

(五)教科书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汉语的方法,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用汉语思维的意识。汉语知识应少而精,结合汉语实际运用适当安排;练习和活动既要重视语言技能的基础训练,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和理解分析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

(六)教科书既要反映整个社会生活和科技发展,又要结合民族地区的现实生活和民族文化,具有针对性;既要照顾大范围使用的需求,又要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差异,增加教科书的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选择、开发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汉语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学习汉语和教师教授汉语的课内外学习材料、相关设施以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一般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故事会,书店、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壁报、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国内外新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内容等,也都可以成为汉语课程的资源。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汉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汉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以教科书为核心

教科书是汉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高水平、高质量的教科书对教师、学生、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都具有积极作用。教科书是汉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资源,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是完成教学内容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

编写时要注意教科书的系列化和立体化,根据教学的需求配备教师用书、练习册以及配套读物、卡片等相关资源,以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并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二)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资源

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汉语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同时,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为汉语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开发利用潜在的资源。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汉语课程提供图书馆、语言实验室、音像设备等基本的和常规的教学设施。条件较好的学校应该为汉语教学配备各种多媒体设备,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

学习。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自己的汉语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进一步增加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三)汉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汉语、用汉语的意识,从多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

学校应鼓励教师根据本民族、本地区和本校的教学需求,自己动手开发适应当地需要的汉语课程资源。

(四)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学校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适度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鼓励学生通过定期制作班级小报、墙报等方式积极交流学习资源;并鼓励他们积极利用课外读物、报刊杂志、广播影视、博物馆等社会资源。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相互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教学质量。学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汉语学习环境,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能够促进汉语学习的生活经验积累。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生和家长的经济承受能力

学校要建立有效的课程资源管理体系,避免因为一味追求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而增加学生的经济负担,更不能造成课程资源的浪费。已经具备的课程资源要充分利用,杜绝课程资源闲置的现象。同时,要不断地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和补充,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需求。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汉语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汉语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交际的学习方式相辅相成。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和方法,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要认真钻研教科书,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根据学生的汉语程度和民族语言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汉语学习的情境,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汉语。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汉语学习。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尝试和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汉语的交际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汉语教学要重视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贯彻在听说训练中,也要体现在读写教学中。阅读教学中,可多采用叙述(包括复述)、讨论等形式进行听说训练;写作教学中,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评价、修改等形式,进行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运用阅读和写作的课堂教学资源,创设并丰富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汉语教学要重视语言实践。鼓励学生勇于开口,勤于开口,改变机械的知识灌输、粗糙的语言训练和繁琐的文体讲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汉语,学习汉语,学会学习。善于开展应用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言实践机会。

汉语教学要围绕汉语应用能力培养,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突出交际性,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汉语基本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依据汉语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教学方法

汉语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教师要灵活运用语言教学方法,不要生搬硬套语文的教学方法和经验。要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及时总结学生的反馈;教学方式要简明有效,不搞形式主义,不揠苗助长。要注意到学生生理、心理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

段性特征,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同时注意不同阶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

汉语教学应做到听说领先,读写跟进,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听说要为读写打好基础。一到六年级要从学习汉语拼音入手,以训练听力、口语表达和识字写字为主,兼顾读写;七到九年级读写内容加重,仍要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汉语教学应以训练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适量教学语法规则,尽量将语法点置于有实际意义的、接近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让学生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培养他们的语言生成能力。

(四)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团结意识,是与汉语应用能力和汉语基本素养的培养、汉语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形成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根据汉语课程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五)具体建议

1.语言知识

各种语言知识的介绍和学习都应努力从语言应用的角度出发。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实物、图画、动画等直观的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教授语言知识,创设必要的语境,开展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形成初步的汉语应用能力。

(1)语音教学

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是学会声母、韵母和声调,能够正确拼读,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与说话、汉字教学相结合。语音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辨别汉语与母语不同的语音、节拍和声调特点,鼓励学生多听多读,在交际性学习活动中感知、模仿,使学生逐渐掌握比较正确的语音、语调。

(2)汉字教学

汉字教学要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应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一到六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包括“认识”和“掌握”两种不同的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读准字音,不默写不考试。要求掌握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它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并能按照笔顺规则正确书写。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结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要注重培养识字能力和查工具书的习惯。写字教学要重视对汉字间架结构和笔顺规则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要注意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要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搭配和使用条件。引导学生在句子、语段、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语。还可以围绕话题介绍关联词语,通过对比辨析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相关练习来提高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要以汉语的语序、虚词和常用句式为学习重点,重视民汉语言的对比分析和学生的偏误分析,为学生应用汉语打下扎实的基础。应尽量结合实际的交际情境,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归纳语法规律,教师结合交际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2.语言技能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坚持听说领先,读写跟进,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的原则,合理分配听、说、读、写各项技能操练的比例。一到六年级侧重听和说,七到九年级逐渐加大读和写的比重。

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同一语言材料可以兼顾听、说、读、写多项练习,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活动和练习为主,教师讲解的时间总体上不宜超过学生活动和练习的时间。

(1)口语交际教学

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听和说的语言技能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文明得体地进行人际交流。

简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简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0905010197 09汉语言文学 摘要: 建立和推广规范的、全国通用的语言(标准语),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任何一个要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所必须完成的社会历史任务。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跟社会的发展、跟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变革是密切相关的。可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因为中国地域辽阔,而社会发展缓慢的缘故,汉语方言分歧较大。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方言分歧较大的语言之一。二千多年来的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同地区的人民交往很少,造成“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为了交际,人们就要求有一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言。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语言”。 关键词: 汉民族共同语方言“七区说”汉字改革汉字统一 主要内容: 相声大师侯宝林曾经说过一个关于“普通话”的相声。其中说到有位北京人到上海,向旅馆服务员要“面汤”,结果服务员给他送来一盆洗脸水,闹了个大笑语。可见,如果不会说普通话,不但交往困难,还可能误事。 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认识到,社会交际必须使用一种统一的共同语。先秦时期曾有一种类似“普通话”的统一的、规范的口语,叫作“雅言”。史书上记载,孔子在读古书、行古礼时就使用雅言。只是这种统一的口语当时没有在社会各地的方言也就长期保存了各自的差异性。但是,尽管方言分歧大而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即使是缓慢的发展),各方言区之间的交流还是逐渐增加的。为了交际,人们就要求有一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言。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方言经过经济集中和政治集中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语言”。(注[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以及教学、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策略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比如,课程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标准取代了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倡导自主、探究、体验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倡导面向未来的、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观等。这都给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理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有效教学”的理念的贯彻实行则可以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构建民主与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中这样一个反面例子值得大家深思。一位教师在教学《桃花源记》,当时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问道:“同学们,渔人出桃花源时‘处处志之’,重回桃花源时‘寻向所志’,结果却‘遂迷,不复得路’,这说明什么?”话音刚落,一个男生几乎是大喊似的叫到:“老师,这说明渔人是一个言而无信的小人。”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议论纷纷。而那个老师马上找出那个男生厉声训斥了一番。然而当老师继续回到课文讲解时,却发现学生的反应明显冷淡了许多。课后,老师找了几个学生询问,他们战战兢兢的说:“老师,您可别生气,我们感到您很严厉,都不敢说,怕说错了。”这样的教学中,老师很严厉的剥夺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对他们有出入的回答本可以借题发挥趁机引导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实施有效教学。 二、注重对教材的准确把握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然而,许多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对教材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缺乏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更多的是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面面俱到而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只是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教师只教教材,不用教材的情况是不能有效利用或开发教学资源的。那么,也就无法实现有效教学了。

新课标文辑——2017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最新修订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附录 一、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三、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四、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语文课程应该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为培养未来公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奠基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的原则 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2.坚持《课程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 3.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实验稿)》 二、对《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关内容修订的说明 (3)除对四个方面的内容作进一步充实之外,在“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方面也作了较大调整:一是取消按学习内容进行分类陈述,改为按水平学段进行分类描述;二是在每一个具体的内容目标之后,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和评价。 (4)在对“体能”的评价中,特别注意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衔接。 (5)考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身体健康”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卫生保健和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学习和锻炼 (四)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学生受益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三)根据可评价的原则设置可操作和可观测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具体的、可观察的学习目标。特别注意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设置成为便于观测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观察、指导和评价,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很多,自古以来就有方言分歧。方言的存在给交际带来不便,产生隔阂,为了克服方言给交际带来的隔阂,就要有沟通各种方言的共同语存在。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现在的地理方位说就是山东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根据历史记载,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这是古代的情况。明清时期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清时期仍旧有方言存在,有方言就要有共同语。明清时期管共同语叫官话。 官话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

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受日本语文生活的影响,国语这个名词也从日本传到中国,明清时期我们的共同语叫官话,清末从东瀛日本传过来一个词“国语”。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有些语言改革家提出我们学习日本,在我们国家也要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 普通话是我们汉民族共同的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在台湾被称为“国语”。我是生长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娃,说普通话是我和伙伴们沟通的桥梁。无论走到哪里,一口字正腔圆的

(完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 (201 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基本理念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4)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 一、总目标 (5) 二、分级目标 (6) 第三部分分级标准 (8) 一、语言技能 (8) 二、语言知识 (12) 三、情感态度 (14) 四、学习策略 (16)

五、文化意识 (17)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18) 一、教学建议 (18) 二、评价建议 (22) 三、教材编写童议 (24) 附录 (26) 附录1 语音项目表 (26) 附录2语法项目表 (26) 附录3 词汇表 (28)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与义务。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 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英语不仅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世界,

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他们与各国青少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化奠定基础。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晦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刨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试论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摘要】 汉民族共同语它的形成有着语言、文化、经济、政治等历史 原因。1956年2月国务院像全国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给汉民族的共同语从语音、词汇到语法规范都作了科学的说明,即“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科学定义。 【关键字】 汉民族共同语 北方方言 白话 官话 普通话 汉民族共同语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时期。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分为标准语和次标准语,标准语就是普通话,次标准语就是以标准语为摹仿学习的对象而形成的不够标准的普通话。 一、汉民族共同语的历史成因 汉民族很早以前就有了自己的民族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产生年代可以远溯至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殷商时代,甲骨刻辞中出现的书面形式共同语,如:“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种书面汉语与现代汉语是基本相同的,虽然这种书面语言当时通行的范围很小,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统一汉语的作用,这也就是发展沿用下来的文言。 春秋战国时代,汉语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一方面,由于诸侯分封,群雄割据,存在着“言语异声,文字异性,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当时王畿一代(今洛阳)方言为基础的书面共同语,这就是当时的“雅言”。《辞海》解“雅言”:“古时指:‘共同语’,同‘方言’对称。‘雅’有雅正的意思。”“《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1]。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据张德鑫先生考证,雅言“实指周朝国都丰镐(今西安南沣水东岸)地区的语言。作为‘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丰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化学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连载六) 化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二、基本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 年级周课时课程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九年课时总计课程门类 品德与生活 2 2 / / / / / / / 626 品德与社会/ / 2 2 2 2 / / / 思想品德/ / / / / / 2 2 2 语文8 8 7 7 6 6 5 5 5 1985 数学 5 5 4 4 4 4 5 4 4 1357 外语/ / 3 3 3 3 4 4 4 832 体育 4 4 3 3 3 3 / / / 1009 体育与健康/ / / / / / 3 3 3 音乐 2 2 2 2 2 2 1 1 1 523 美术 2 2 2 2 2 2 1 1 1 523 科学/ / 2 2 3 3 / / / 350 物理/ / / / / / / 2 3 169 化学/ / / / / / / / 3 99 地理/ / / / / / 2 2 / 140 生物/ / / / / / 3 2 / 175

历史/ / / / / / 2 2 2 206 信息技术/ / 1 1 1 1 2 2 2 346 综合实践活动/ / 4 4 4 4 4 4 4 1182 地方课程与 学校课程 3 3 周课时总数26 26 30 30 30 30 34 34 34 274 学年总课时910 910 1050 1050 1050 1050 1190 1190 1122 9522 说明: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2:“综合实践活动”(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可分散每周安排也可集中使用②以融合方式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指定领域,合理整合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

《现代汉语》Ⅰ作业(1)答案

广西师范大学 现代汉语作业1[《现代汉语》第一章现代汉语及其书写符号] 年级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1.共同语共同语也叫民族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2.方言: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这种具有变异的地域性语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 3.双语现象:双语现象就是双重语言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正式场合同时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双语现象是语言同化的先导或过渡阶段。 4.现行汉字:现行汉字指现在通用的汉字,就是《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录的7000个字(其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构成的、用来记写现代汉语的书写符号体系。 5.隶书:隶书是产生于秦代、通行于汉代的一种汉字形体。隶书改造了篆书的偏旁,打破了篆书的形体结构,笔画进一步简化,变婉曲、圆转的线条为平直、方折的笔画。隶书开始向现行汉字形体的过渡,并为现行汉字的形体奠定了基础。 6.构字部件: 二、判断说明题 1普通话也就是北方话。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北方话只不过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广大的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的地域变体,它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普通话以北方方言的代表话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作为语音系统,普通话的语汇也主要来自北方方言,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也是由主要在北方方言区流行的近代白话文发展而来的,但我们终究不能把作为基础方言的北方话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混为一谈。 2北京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声母方面。 3.“桃”和“沐”中的部件“木”表意相同,“肚”和“明”中的部件“月”表意相同。 “桃”和“沐”都包含部件“木”,而且两者都是形声字,但是,“桃”中的“木”是表意的形旁,而“沐”中的“木”是表音的声旁。所以,说“桃”和“沐”中的部件“木”表意相同是错误的。“肚”和“明”都包含部件“月”,而且“月”都是表意的,但“肚”中的“月”实际上是“肉”,跟肌肉有关,“明”中的“月”才是“月”字旁,跟月亮有关,所以说“肚”和“明”中的部件“月”表意相同也是错误的。 4.由于古今字音字意的演变,有的形声字的声旁不表音了,有的形声字的形旁也失去了表意作用。 三、简述题 1.如何理解共同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是民族语言的地域分支。 共同语对方言来说是一种高级形式,它从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给方言的发展以积极的影响;方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前可以是共同语形成的基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是共同语的分支或变体,它的作用随着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影响的扩大而缩小。 2.为什么说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口语的发展,从两汉时期开始出现言文不一致的现象,汉魏以后差异越来越大,一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人们口头讲的是发展中的汉语,笔头上写的却是文言文。这种言文不一致,很不适应社会和语言的发展。 (一)白话文的兴起、推广和新的书面语的产生。到了晚唐五代,一种同口语直接联系的书面语“白话”逐渐兴起,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书面形式的主要来源,开始了一步步发展到现代白话文的历史进程。唐代的变文、宋代的语录、宋元的话本以及宋金元的诸宫调和元曲、明清的章回小说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儒林外史》等,这些重要的白话文文学著作是用北方方言或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写成的。这些作品不仅在北方方言区流行,而且在非北方方言区也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加速了北方方言的推广。 (二)北京话的传播和新的口语的产生。与此同时,北方方言的代表话北京话也逐步传播开来,逐步取得了在各方言区之间作为交际工具的地位。这种形成中的共同语,明清时代称为“官话”,到了清末,“官话”正名为“国语”。 (三)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促成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形成 到了本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掀起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白话文运动”。文言文的地位终于被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白话文所取代,白话文在文学作品和一般学术著作的范围内取得了合法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开展的大众语运动正是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促使现代白话文走向成熟。 从1913年起,中国政府开始系统地审订“国音”,在全国推行“国语”,开展了“国语运动”。“国语运动”和“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这些拼音方案的推广,又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这样,北方方言的代表话北京话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逐渐发展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口语形式。 “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促使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头语不断靠拢,最终达成一致。新中国成立后,从语音、语汇、语法三个方面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正式确定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3.《现代汉语》教材上说:“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你对这句话是怎样了解的? 隶书产生于秦,在战国时代秦国文字的简俗字的基础上形成。秦代的隶书称秦隶,笔画少波势,尚存篆意,是当时民间日常使用的形体。到了汉代,字形有了发展,称汉隶,成为汉代通行的汉字形体。 隶书与篆书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改造了篆书的偏旁,打破了篆书的形体结构;字形转为扁平,笔画进一步简化;变婉曲、圆转的线条为平直、方折的笔画,并显出波势,后期的隶书还运用挑法。 汉字的演变从此进人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始了向现行汉字形体的过渡,并为现行汉字的形体奠定了基础。因此,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4.从构造上看,汉字有没有它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举例说明你对汉字结构的认识。 (一)汉字从结构上看有它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所谓表层结构,就是指每一个汉字外部的构造方式。汉字都是由简单的笔画构成部件,单个部件或部件组合可以构成汉字,部件组合成汉字时可以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或内外结构等结合方式。由于这些都是可以通过汉字的外部结构特征的分析得到的,所以叫做汉字的表层结构。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

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doc

什么是汉民族共同语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通用的语言,是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做“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话”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和各个方言都来源于上古汉语,同出一源。汉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咱们的汉民族共同语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已于1982年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此,普通话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通用的语言,是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做“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话”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汉民族共同语和各个方言都来源于上古汉语,同出一源。汉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咱们的汉民族共同语就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已于1982年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从此,普通话具有了明确的法律地位,成为全国通用的语言。 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通用的语言,是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 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智慧树知到普通话口语训练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普通话口语训练》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 1、在我国,“普通话”是指 A:普普通通的话 B: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 C:北京话 D:普通人说的话 正确答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全社会推广普通话 A:很有必要 B:没有必要 C:无所谓 D:有必要 正确答案:很有必要 3、在我国,推广普通话工作 A:不清楚 B:仅列入《教育法》 C:已列入《宪法》 D:仅有一般规定 正确答案:已列入《宪法》 4、国家公务员的普通话水平不低于()。 A:三级甲等

B:二级乙等 C:二级甲等 正确答案:三级甲等 5、某一方言区的一种语音现象,只有该方言区的人才能理解和使用,也是那一小社会区域的人们约定俗成的。因此,()是语音的根本属性。 A:物理性 B:社会性 C:生理性 正确答案:社会性 6、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有( )等特点。 A:每个音节都必须有声调 B:一个音节最多有三个音素 C:一个音节最少要有一个辅音音素 D:一个音节中没有两个辅音相连的现象 E:一个音节若只有一个音素,这个音素一般得是元音音素 正确答案:每个音节都必须有声调,一个音节中没有两个辅音相连的现象,一个音节若只有一个音素,这个音素一般得是元音音素 7、普通话音节中不能缺少的是( ) A:声母 B:韵头 C:韵腹 D:韵尾 E:声调

正确答案:声母,韵腹,声调 8、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中,元音不等于韵母,辅音不等于声母。( )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9、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节,最多可由四个音素构成,最少有一个音素。( )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10、普通话共有三十八个韵母,根据内部不同构成成分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A:对 B:错 正确答案:错 第二章 1、声母,就是汉语音节中开头部分的()。 A:元音 B:辅音 C:韵头 正确答案:元音 2、“一粒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如此。”中的重音要( )。 A:长读 B:轻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阶段目标

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二、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

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 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