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考察报告

南京考察报告

南京考察报告

高一(三)班瞿逸冰

四月八日至十一日,我与同学和老师们到南京进行一次社会考察实践,感觉肩负了许多东西,有文化传承的责任,有更多关于中国的现状认识,思考。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这是我第一次跨入大屠杀纪念馆,原本轻快的步伐,随着眼眶中那和平之舟轮廓的不断清晰,而越发的沉重,耳畔原本无心的风声,此刻却像是无言的倾诉,我静静的倾听,用咬紧的牙关,攥紧的拳头回应。我不想对馆中所见多加之细节累述,或者说不能,不是因为参观时心不在焉,无动于衷,而是不知如何将吾所见,凝之于笔尖,炼之于书简,心中的情感似乎已经超越了我所能驾驭的范畴,也罢,世间大作家大诗人何止千万,又有几人能描绘出愤怒,仇恨,耻辱,奋进?我只是任由眼前单调的黑白不断交互替换,黑白照片,黑白影像,黑白文字,我的双眼从他们身上一一扫过,可心中却只留下了两个叫做悲愤地黑白大字。我的眼角没像预想的那般湿润,反倒有些干涩,我知道那是因为那无用的泪水,已经凝成了鲜红的血液,一滴滴,流淌在心中那个被锋利刺刀剐破的凹陷。当参观完毕,转身离开时,我的脚步竟有些蹒跚,没想到这随意的转身之后,竟是三十万人生于死的诀别,这随意的转身之后,竟是一个泱泱大国永世难忘的苦痛。

驻足在馆外,再一次回眸这艘停泊在古都里的巨轮,它像是个超强的还原剂,抵抗着时间对历史氧化,让这段历史能被一代代人所铭记,让这份耻辱能像勾践的苦胆时刻刺激着国人的末梢。

中山陵

在紫金山这块风水宝地上,陵墓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曾经睥睨天下的孙仲谋,有草根起家的朱崇八,当然也有最令我敬佩的孙文,孙中山先生。若论掌故,中山陵似乎比不过那个在小说中被写了上百章回的孙权墓,若论历史,中山陵似乎又比不过明孝陵那个紫金山的老一批房客,可每年来祭拜中山陵的人流,却稳稳多过另两路支流,不为别的,只因这个瘦弱的男人,第一次为曾经那个暗无天日的中国,引进了第一道曙光,第一次提出了那个曾经让国人想都不敢想的三民主义。

中山陵上有392级台阶,我姑且偏信是因为当时全国人口三亿九千两百万的说法,一直通到中山陵的最顶端,孙先生的棺椁前,在峰顶的牌楼上还刻着民主、民族、民权的六个大字。如今的中国,人口早已及今非昔比,再加上一千级台阶恐怕也不为过,不过,台阶的越来越来,是不是也意味着离山顶越来越远,离民权那几个大字越来越远了呢?社会的日益安定,滋生出了越来越多中饱私囊的贪仓老鼠,自高自大的特权阶级,通向民权民生的天梯越走越陡,会不会哪天,孙中山先生毕生的夙愿真的会变成空中楼阁,遥不可及呢?我不敢想,只是虔诚的再次向孙先生鞠了一躬,权当是许愿了。

秦淮河

一个城市的美丽与魅惑往往是在华灯初上之后,才悄然漏出峥嵘的。夜色下的南京,和着秦淮河水的阵阵水声,平添了几分妩媚与神秘。朴实无华却有匠心独具的复古灯笼,江上时隐时显若有若无的歌声,江边随风而动的十里珠帘,以及帘后不时隐约漏出的一道柔美倩影,让我不禁又做起了《红楼梦》,舞起了《桃花扇》。而行走在江两侧热闹的街市中,不时驻足歇息的小茶坊里,眼神深邃,品着香茗,吸着鼻烟的老板,壁上生动流畅的画作,桌上气度巧绝的雕塑,墙上

意境深远的诗句,则不时提醒着我,这里还是一座诗赋之都,名著之城,艺术之廊。

在南京漫步了三天,而南京却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漫步千年,我听不完这座城市埋藏在各个角落里的豪门史话,老人嘴里的神话传说,品不完街头巷陌的名茶劲酒,金陵小吃,我只好用双眼,记录下身后渐行渐远的城墙的纹理,铭记下那一道道时光的褶皱。

夕阳西下,款款停留在这古城的身后,那古朴城墙脸上,露出了重获青春的红晕,在那夕阳完全隐没的瞬间,我忍不住阖上双眼,可再一次睁开,旅车却已走过那个转角。我略显怅然的盯着远方已尽墨的山脊,再一次沿着那个初始的方向眺望,又一个耀眼的光点正在慢慢升起,而这无意间短暂的回眸,窥探的却是一个民族五千年的不朽与不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