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听课手册-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听课手册-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听课手册-课件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听课手册-课件

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搭建体系

■ 核心提炼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理环境的水平地域分异及非地带性分异。

3.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

命题点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014·全国卷Ⅱ] 图5-1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

图5-1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 考点透析

1.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

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要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如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要结合其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其相关地区之间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 新题预测

也门索科特拉岛拥有世界上最神奇的动植物物种。在该岛800多种植物物种中,有超过1/3的物种是其所特有的。岛上的龙血树是地球上最具生命力的树种之一。龙血树形态奇特,好像向四周撑开了一把伞。读图5-2,完成1~2题。

图5-2

1.索科特拉岛物种具有独特性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岛上平原面积广大B.岛屿和大陆长期隔绝

C.岛上火山活动频繁D.岛上居民的长期培育

2.龙血树的奇特形态有利于( )

A.抵御低温冻害B.抗击台风的侵袭

C.进行光合作用D.收集水分并使其汇集到根部

命题点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2015·广东卷] 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

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

3[2015·北京卷]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1)~(2)题。

(1)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2)如果过度猎狼,将会( )

①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增加山区的环境承载力

③导致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④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考点透析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分异判断方法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

(2)非地带性分异判断方法:依据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主要比较自然带的类型、分布范围及延伸方向等,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如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之间,但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出现在回归线附近,是受地形和洋流等影响形成的,属于非地带性。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判断

(1)思路

(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 新题预测

考向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分异

图5-3中图(a)为非洲和欧洲大陆由赤道到两极以及山地从山麓向山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图(b)为亚欧大陆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从山麓向山顶自然带的地域分异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a)

(b)

图5-3

3.图(a)中,A处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受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B.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C.受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4.图(b)中,E处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

A.E处有高山冰雪融水,能滋润草的生长

B.受到西风带来的丰富的降水的影响

C.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D.受冬季风从北冰洋带来的丰富的水汽的影响

考向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图5-4

山地最基本的特征是气候随海拔增高而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垂直分异。图5-4示意阿尔金山—祁连山北坡植被带随经度的变化。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阿尔金山—祁连山北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雪带下限比南坡的高

B.自东向西年降水量增加

C.自西向东植被带谱趋向简单

D.自东向西荒漠草原带宽度增大

6.阿尔金山—祁连山北坡最可能分布山地森林带或森林草原带的区域是( )

A.94°E以西 B.94°E~98°E

C.98°E以东 D.海拔2600米以下

突破五垂直带谱示意图

■ 典题示范

[2013·上海卷] 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

图5-5

(1)比较图(a)和图(b)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2)概述图(a)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3)图(b)中,山脉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南、北坡的,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请说明其原因。

■ 判读技巧

1.判读垂直带谱示意图应注意的要素

基带的类型,自然带的数量,自然带的排列规律,不同山地或同一山地两侧同一自然带的高度。

2.垂直带谱示意图的判读要领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见图5-6)。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类型越多;相对高度越大,山地自然带类型越多。

图5-6

(2)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分布高度的因素为热量和水分条件。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些基带在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腰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同一山体两侧垂直自然带的高度比较

①假设两侧水分相同,看热量差异。一般同一山体的阳坡拥有较多的热量,即阳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界比阴坡的高。

②假设两侧热量相同,看水分差异。

a.一般迎风坡降水较多,即迎风坡的同一自然带的分布上界比背风坡的高。

b.从降水与蒸发综合考虑。如黄土高原:阳坡降水大于阴坡的,但阳坡蒸发也大于阴坡的,综合起来是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比阴坡干旱,因此阳坡森林分布上界比阴坡的低。

③具体山地要具体分析其水、热的综合状况,看是热量起了主导作用还是水分(不是降水)起了主导作用。

(4)不同地区的不同山体的同一自然带的高度比较

①一般纬度越高,同类型自然带的分布高度越低。

②一般距海越远,同类型自然带的分布高度越高。此种情况应为干旱区的山地,其基带的降水量较少,但降水量由基带向上增加,故其森林带开始出现的下界高度较湿润地区的山地的高。

■ 模拟提升

读某山地南北坡垂直带谱图(图5-7),回答下列问题。

图5-7

(1)关于该山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山是断块山

B.该山位于南半球

C.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G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上升

D.该山常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

(2)关于该山南北坡垂直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坡自然带比北坡的丰富,因为南坡海拔高

B.G自然带在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低于北坡的,说明南坡气温低

C.E自然带在北坡分布的海拔高度下限低于南坡的,说明南坡水热条件优于北坡的D.与F相似的水平自然带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的海拔会更高

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 考点归纳总结

例 1 (1)B (2)C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科隆群岛远离大陆,受大陆影响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保存一些特殊的物种。第(2)题,气温日较差大并不能使企鹅和鬣蜥共同在岛上生存,A项错误;科隆群岛远离大陆,并不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B项错误;科隆群岛受到秘鲁寒流的影响,寒流降温作用明显,适合耐寒的企鹅生存,C项正确;由图中注记和图例可知,科隆群岛的山峰高1097米、1689米,山顶与山麓的气温相差10℃左右,气候垂直差异不显著,D项错误。

例 2 A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文献表述的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导致的太阳辐射分布不均,正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热量基础。B项是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带性分异;C项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D项是因水源差异引起的非地带性分异。

例 3 (1)C (2)D [解析] 第(1)题,主要考查气候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由于材料中明确指出“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故太白山的北麓应为温带季风气候,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可知山的中腰部位的水热状况比较好,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多,故B项错误;稀树草原分布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而树木大稀大矮处应为高山灌木,故D项错误。当地植被随海拔变化形成垂直地带变化,故在山中腰处形成针叶林带,因此选C项。第(2)题,主要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由于狼基本处于当地食物链的顶端,过度猎狼有可能会导致当地的植食动物增加,植被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过度猎狼会使狼的数量减少,还会使狼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以上属于破坏了物种之间的公平,即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故本题选①④,即选D项。

新题预测

1.B [解析] 索科特拉岛由于长期和大陆分离,岛上生物进化具有独特性。

2.D [解析] 由于纬度较低,该岛气候炎热干燥,且受索马里寒流的影响,降水稀少。龙血树利用它的伞状树冠从空气中截留水分,并将凝结的水分汇集到树的根部,以适应干旱的气候。

3.C [解析] 图(a)中,A处在北冰洋沿岸,纬度高,水热条件较差,出现苔原植被是纬度地带性的表现,C项正确。

4.A [解析] E处是天山,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应该属于荒漠带;出现草原,主要是有高山冰雪融水,能滋润草的生长,A项正确。

5.D [解析] 冰雪带下限受山地热量和降水等的影响,阿尔金山—祁连山北坡纬度较高,且为阴坡,热量较少,同时北坡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因此北坡冰雪带下限较低,A项错误;北坡自西向东降水依次增加,带谱趋于复杂,B、C项错误;西部荒漠草原带上限较高,说明荒漠草原带宽度较大,D项正确。

6.C [解析] 该山地北坡降水自西向东依次增加,东部降水较为丰富,可能出现山地森林带或森林草原带。其位置位于草原带以上,即海拔2600米以上。

■ 高考图形突破

[答案] (1)差异:①图(b)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②图(b)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图(a)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③相同类型的自然带,图(a)山脉出现的高度比图

(b)山脉低。图(b)山脉。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解析] 第(1)题,对比图中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情况,从自然带的类型、复杂程度方面进行比较;据山麓自然带类型判断纬度差异。第(2)题,读出图(a)中山脉南、北坡各自然带分布高度情况,可知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从影响两坡热量的角度分析。第(3)题,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向和降水量有关。题干中提到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因此从降水量的角度分析雪线高度的差异。

模拟提升

[答案] (1)C (2)C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看不出是否为断块山,A项错误;G分布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因此为积雪冰川带,全球变暖,雪线上升,C项正确;该山山麓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不可能受盛行西风影响,若常年受盛行西风影响,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项错误。第(2)题,同一山地最高海拔是相同的,A项错误;G自然带在南坡分布海拔高度下限低于北坡的,说明南坡是迎风坡,B项错误;同一自然带水热条件优越的自然带下限分布海拔高,C项正确;我国西北地区的水热条件较该山麓地带的差,该自然带分布的海拔应更低,D项错误。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区域地理(选择题)包含答案

2020届(人教版)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区域地理(选择题)含答案专题:区域地理 (一)(2019·贵阳模拟) 下图为某岛略图。该岛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上,东北部比西南部降水多。据此回答1--3题。 1、该岛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大,主要原因是东北部() A.长期受盛行西风控制 B.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 C.经常受对流雨的影响 D.沿岸有暖流的增湿作用 2、该岛屿最适宜发展() A.热带种植园农业B.地中海式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D.大牧场放牧业 3、该岛() A.位于美洲板块B.水系形态呈向心状 C.人口分布均匀D.以常绿硬叶林为主 解析:第1题,根据纬度可判断该岛处于东北信风带内,受岛上东西走向(根据河流流向可判定山脉走向)山脉的阻挡和抬升作用,该岛东北部降水较西南部多,A错、B对;东北部位于东北信风迎风坡,经常有地形雨,C错;该岛南北沿海都受暖流影响,但这不是东北部和西南部降水差异大的主要原因,D错。 第2题,根据该岛所处纬度和常年受东北信风的影响可判断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适合发展热带种植园农业,A对;地中海气候区适合发展地中海式农业,B错;该岛山区面积广大且位于热带,而商品谷物农业主要作物为小麦和玉米等,分布在温带气候区的平原地区,C错;该岛多山地,草场面积狭小,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D错。

第3题,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岛位于南北美洲之间的西印度群岛,属于美洲板块,A对;该岛中部地势高,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B错;中部山地人口密度较小,沿海狭窄平原人口密度较大,C错;根据上题关于气候的分析,可推断该岛植被以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为主,D错。 答案:1---3、B .A .A (二)(2019·潍坊模拟)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我国制造企业在墨西哥建厂,以充分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带来的便利。我国海信集团于2016年初进驻墨西哥的罗萨里托,接管夏普墨西哥工厂,对原有生产线进行升级,一年多就在当地家电制造领域站稳了脚跟。下图示意罗萨里托位置。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海信集团入驻罗萨里托的原因不包括() A.接近消费市场B.距原料产地近 C.税收政策优惠D.劳动力成本低 2.海信集团迅速在罗萨里托家电制造领域站稳了脚跟,主要依赖于() A.质量更优B.设计精美 C.规模经营D.功能多样 解析:第1题,家电生产需要的零部件较多,生产企业分散,因此我国海信集团入驻墨西哥罗萨里托并不是为了距原料产地近,B对。罗萨里托位于美国与墨西哥边界附近,可以利用墨西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由贸易区内关税的优惠政策,生产的产品可就近出口到美国市场。 第2题,根据材料“接管夏普墨西哥工厂,对原有生产线进行升级”可知,海信生产的家电产品质量更优,A对;对于家电产品,消费者往往更加注重质量,B 错;扩大生产规模和产品功能多样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一年多难以做到,C、D错。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 1 -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9】世界地理

高考地理【专题九】世界地理 【考情分析】 由于初中和高中地理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承接关系,在高考中也将考查有关初中地理的相关内容,其内容包括: 1.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 2.世界气温等降水的分布 3.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如东南亚、中东、欧注、西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极地地区),六个国家(如日本、印度、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不同尺度区域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知识交汇】 一、七大洲地形特征及典型经纬线剖面示意 项目 大洲 地形特征沿典型经纬线剖面示意图 亚洲地形复杂,中部 1 ,四周 2 。 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 大,约占全洲面积的 3/4。平原分布在大陆周 围地区。 400N 1000E 非洲地形单一,以 3 为主,被称为“ 4 大陆” 赤道 200E 北美洲地形分为西部、中部和 东部三大地形区。西部 5 系北段;中部 6 和密西西比河冲积平 原;东部7 高原 和8 山脉。 400N 900W

南美洲地形分为西部、中部和 东部三大地形区。西部 9 山脉;中部是10 平原和拉普拉塔平原; 东部是11 高原。 23026’S 600W 南极洲地形单一,是七大洲中 平均海拔12 的一 洲,地面冰雪覆盖,有 “冰雪高原”之称。 800S 600W~ 1200E 欧洲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 主,海拔13 的大 洲。平原主要分布于中 部地区;北部和南部山 地分布较广。 500N 100E 大洋洲地形分为西部、中部和 东部三大地形区。西部 14 ;中部是 15 ;东部是 16 。 23026’S 1400E 二、各地理分区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 要素 分区 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 东亚 地势17 ;西 部内陆多高原、山 18 气候显著:东 部以温带季风气候和 大部分河流向东流入 太平洋;黑龙江、黄 种类多样,且储量丰 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案 课题: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时:2课时课型:新课 高一地理 主备人:李海初审人:先中乾复审人:龙学军执行时间:2016 年12 月1 日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课程标准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本条“标 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关于地理环 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许多内容,学习 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 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 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 两方面的内涵: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 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 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 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 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 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 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哈尔滨模拟)下图为世界某一区域,该区域在较长时期内受图中气压系统控制。读图回答1~2题。 1.若某科考队从甲到乙进行横跨半岛的地质考察,该考察线路的直线距离约为() A.280千米B.550千米 C.850千米D.1 100千米 解析:从甲到乙沿40°N纬线大致跨10个经度,其距离可借助30°N纬线上10个经度的长度来推算,10×111×cos45°

C.东北地区D.内蒙古高原 解析:第3题,从9月13日图可知,b城被淹没受影响最大;一旦堰塞湖溃坝,c城受灾严重,而a城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故选B。第4题,从9月11日图可知,城镇多沿河流分布,这与青藏高原地区的城镇分布最相似。 答案:3.B 4.A (潍坊模拟)沿甲图E-F,A-B所作出的海平面气压变化图分别为乙图和丙图,据图回答5~6题。 5.①地比②地() A.气压高,风速大B.气压高,风速小 C.气压低,风速大D.气压低,风速小 6.②地此时的风向为() A.偏西风B.偏东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解析:第5题,从丙图上可知①地气压高于②地,从丙图曲线的倾 斜趋势可推测出①地附近的等压线比②地稀疏,故①地比②地风速小。 第6题,综合乙丙两图可知图甲区域为一高压脊控制,如图所示,②地 位于脊线上,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其风向都是偏西风。 答案:5.B 6.A (广东高考)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 8.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其主要原因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知识讲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纲解读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清单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①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光合作用:植物:提供______;大气:提供______和______;土壤、水圈、岩石圈:提供________及________。 (2)平衡功能 含义: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性质: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如水土流失。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是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重要表现形式。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________状态的改变,如植被的破坏。 (2)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及由此引起的________变化。 参考答案 1.大气 土壤 水循环 生物循环 物质 能量 相互联系 合成与分解 叶绿素 有机物动植物的有机残体 无机物 能量物质 化学元素 有机界 无机界 光合作用 生物 2.叶绿素 CO 2 热量 水分 无机盐 3.统一 整体性 4.地理环境 环境 要点精析 要点一: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比较 组成要素:________、水、岩石、生物、________、地形 物质能量交换过程: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物质循环 整体性含义:各地理要素间进行着________迁移和________交换,形成了 一个________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整体性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利用光能,把CO 2和水及无机盐 合成为________,并且释放氧(O 2)。 分解作用:________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________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 过程 概念:有机质的________过程 意义:使________和________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联系 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和________ 生 物循环 早期大气成分:CO 2、CO 、CH 4、NH 3 氧的来源:植物的________ 氮的来源:部分来自________的作用 改造大气圈 改造水圈: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体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改造岩石圈:生物参与岩石风化与土壤的形成。 结论: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 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在地理 环境形成与 演化中的作用 地 理 要素 间进行着物质与 能量的 交换

高考地理课件:环境保护

选修6环境保护 仿真演练?提速提能

考点I环境污染问题(一)水污染及其防治 类型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海洋石油污染 污染过程生物所需的氮、 磷等营养元素 大量进入水体 引起的水质恶 化现象 各类重金属(汞、 镉.铅.锯等)进入 水体经生物链逐渐 积累造成人、畜伤 害 近海石油的开釆 加工和运输过程 中,大量石油流失 到海洋中造成 范围极广的污染 现象 污染来源生产和生活污水 中所含的氮、磷 等营养物质 工业生产中含重 金属的污水排放 和固体垃圾中重 金属的淋溶污水 近海石油的开釆 加工和运输过程 中的石油泄漏

氧化分解会消耗溶解氧,间 接危害生物 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加强氮、磷污 类型 水体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表现 陆地水体:称为"水各种重金属 花”冰华)”,又称富甞震辛属 “藻花”;海 洋水体:2蠶人、 称为“赤潮” 畜病症 海洋上漂浮大量油膜和油块 ①水体中植物死亡; 重金属元素 通过食物链 ①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 的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 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 亡;②油膜和油块粘住大量 危害 ②鱼类死亡;③湖泊 演变为沼泽 放大,最终 鱼卵和幼鱼,阻碍海藻光合 危害人、 身体健康 作用;③沉降至海底的石油 影响海洋底栖动物;④石油 防治 措施 水处理厂;防止石油泄漏

染防治;工业生产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和建设城市污

(二)大气污染及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其危害 主要类型 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危害 酸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 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 合物等酸性气体 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 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 森林; 腐蚀建筑物和文 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烟雾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 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 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 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结构整体感知】 【学法指导】 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 结论。 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 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

(全国适用)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微专题15交通运输专题卷

微专题 (十五) 交通运输 (2017·安徽淮北二模)“茶之初,姓本蜀”,四川是中华茶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在古代承担着茶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山间铃响茶香来”,生动地描写了当时川藏“茶马互市”的景象。“一春心事在新茶”,对于嗜茶者,莫不以春茶为贵,而四川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我国同纬度春茶上市最早的地区。据此完成1、2题。 1.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主要是因为( ) A.距离较近,市场互补性强 B.位置优越,交通发展便利 C.文化相似,民间交流密切 D.需求较大,沿线资源丰富 2.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是( ) A.云随山势湿气凝,春雨早来滋碧霞 B.雪山水秀润天府,宝盆地沃生龙芽 C.春风早来云雾散,昼暖夜寒育云华 D.秦巴山高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 答案 1.A 2.D 解析第1题,材料提到,“茶马古道”在古代承担着茶叶入藏和藏马入川的重任,四川和西藏相邻,距离较近,市场互补性强,是历史上川藏“茶马古道”兴起的主要原因。故选A项。第2题,与江苏、浙江等地相比,由于四川是盆地地形,冬季冷空气受到北侧山脉阻挡,则可知“秦巴山高作屏障,天暖春早上新茶”是四川春茶上市早的主要原因。故选D项。 (2017·河南省模拟)瓜亚基尔市位于厄瓜多尔西南部瓜亚基尔湾内瓜亚斯河西岸,始建于1535年,工业发达,集中了全国半数以上的工矿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港口。下图为瓜亚基尔港地理位置示意图(横线表示港口区,黑点表示仓储区)。据此完成3~5题。

3.瓜亚基尔港口区建于该市南部的主要原因是( ) A.距离海洋较近B.地势平坦开阔 C.工业密度较高D.远离城市水源区 4.瓜亚基尔港地处赤道附近,但港口全年作业环境气温并不高,其主要原因是( ) A.地处海湾,海风影响显著 B.海拔较高,地面辐射较弱 C.森林广布,调节功能较强 D.云雾较多,太阳辐射较弱 5.若一艘商船从瓜亚基尔港出发前往新几内亚岛,最佳的洋流航线是( ) A.西风漂流航线B.北赤道暖流航线 C.北太平洋暖流航线D.南赤道暖流航线 答案 3.B 4.A 5.D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瓜亚基尔市北部地势较高,以山地为主,南部地势平坦开阔,以河口三角洲为主,故南部地区适宜建设港口区和仓储区。第4题,读图可知,瓜亚基尔市虽靠近赤道,但因濒临宽阔的海湾,受海风吹拂影响显著(或受海洋调节作用显著),导致夏季气温并不高,冬季因纬度较低且受海洋的影响,气温比较高,非常适宜全年港口作业。第5题,读图并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可知,瓜亚基尔港位于南纬2°~3°”之间,与自东向西流的南赤道暖流几乎在同一纬线上。该商船从瓜亚基尔港出发前往新几内亚岛采用该洋流航线,顺水顺风,航行速度较快。 (2017·山东潍坊模拟)下图为我国某铁路干线沿线气候资料,据此完成6、7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讲解)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复习建议 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掌握自然带的三种地带性规律;了解世界某些区域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知识清单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1.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____、土壤、____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____共同构成的一个____。 2.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____等过程。 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1)改变____成分;(2)制约____的化学成分及状态;(3)参与____岩的形成、风化,促进____的形成。 4.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____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____作用;(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____和____的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____的能力。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____的演化过程:(1)各地理要素每时每刻都在____;(2)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的,一个要素的演化____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要素的____会导致其他____及整个____状态的改变。 三、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____变化的方向,由____到____作有规律的更替。 (3)表现:a.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有____带、____带、____带.b.中纬度地区受____影响,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自然带不同。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平行于____方向延伸,垂直于____方向更替。 (3)表现:____地区表现极为明显,从沿海向内陆植被呈现出森林带、____、____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影响因素是____,形成基础是____。 (2)分异规律:自然景观随____的变化呈现出____分布规律。 (3)表现:山麓与____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____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 4.非地带性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2)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3)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课件)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备考地理新列知识点总结(10 要点) 目录: 高考地理备考系列(一)中国地理记忆口诀、地理界线和综合地理界线 高考地理备考系列(二)区域经纬线定位 高考地理备考系列(三)突破量化计算18类瓶颈 高考地理备考基础(四)等值线地图综合分析和判读 高考地理备考系列(五)区域地理宏观把握法 高考地理备考系列(六)地理高考题型分类归纳 高考地理备考系列(七)高考地理690个知识点(上) 高考地理备考系列(八)高考地理690个知识点(下) 高考地理备考系列(九)区域地理经纬网空间定位考点总览高考地理备考系列(十)19个经典高考专题主观题答题要点高考地理备考系列(一) 中国地理记忆口诀、地理界线和综合地理界线 一、中国地理记忆口诀 ■我国省级行政区区域记忆口诀 京津沪渝直辖市 蒙宁新藏桂自治

一国两制台港澳 东北三省黑吉辽 冀晋鲁归华北 苏浙皖赣在华东 湘鄂豫归华中 华南还有粤闽琼 川滇黔渝藏西南 西北陕甘宁青新 晋豫皖和湘鄂赣 中部六省正崛起 中原大省河南省大别山界鄂豫皖太行山东冀鲁豫陕甘宁边区延河唱--- ■我国地理之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我国七大古都: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中国主要铁矿分布: 我国铁矿有八家,内蒙白云湖北大。辽宁鞍山和本溪,河北迁安安徽马。海南铁矿在石碌,四川一朵攀枝花。 ■中国煤矿分布: 中国煤矿有十一,开滦峰峰省份冀。辽宁煤矿是阜新,大阳西山在山西。 安徽淮北江苏徐,黑龙抓住鹤和鸡, 平顶山矿省份豫。 ■中国有色金属矿分布: 德兴铜矿在江西,湖南锡矿山产锑。贵州铜仁产汞矿,云南个旧出产锡。 甘肃金昌矿产镍,钨矿产地赣大余。湖南水口山铅锌,广西平果出产铝。 内蒙白云泥土稀,山东招远有金币。 ■货运评价和选择三原则: 贵重急需量不大,最佳选择是航空。易死变质鲜活货,短程可用公路送,远程而且数量大,铁路上有专车用。大宗笨重远距离,水运铁路二者中。...文档交流仅供参考... ■中国十大旅游景点: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高三二轮复习计划与专题划分 一、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起点低、内容细,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二轮复习应该是一轮复习的延续与深化,在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基础之上,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为核心,以“专题复习”、“专题训练”和“综合测试结合”为主,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实现对地理主干知识的巩固、完善,对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发展是二轮复习应该实现的最重要目标。 二、二轮复习专题划分的依据 (二)高考考核目标的能力要求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是高考考核的重要目标之一。二轮复习仍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继续强化对基础主干知识的复习,这是由高考的要求与地理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地位,在于这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前提。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和时间计算;大气运动中的天气和气候;水的运动中的洋流和径流;地表形态塑造中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人文地理中的五大区位因素、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可操作性而成为高考考查的重点。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是高考考核的又一重要目标。地理属于文理兼备的学科,不仅综合性强,而且逻辑思维性很强。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应该讲清地理概念,讲透地理原理和规律,并通过典型例题和变式图,或者结合区域实际,强化对概念理解和原理运用的能力。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摘要】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在地环境中,这些要素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 理系统。系统是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和属性。整个物质世界,都是由显示出可识别的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组成,具有层次结构和动态特征,同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自 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也不能例外。 【关键词】地理环境地理系统整体性整体结构连锁反应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的整体性的认识的经历阶段 1 从自然地理综合体学说的角度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称之为内在结构的整体,这种整体性只是单纯的强调结构。 2 从一般系统性的角度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称为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也就说自然地理综合体结构整体性与自然地理综合体功能的整体性相统一。 3 从耗散结构理论的角度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强调结构、功能与演化的整体性,称之为非平衡有序系统的整体性。 4 从发展趋势来看,以协同学这一理论来讨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不仅强调结构、功能、演化以及个因素之间是如何综合(协同)其作用的,称之为系统序参量的整体性。 二自然地理系统 地球环境之人类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地理系统。地球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物、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中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即自然地理系统。如下图: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

高考地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角度训练] 角度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17·东北三省三校二模)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与降水、气温的关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温度大致呈正相关 B.全球变暖是导致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 C.湖泊水位变化与年平均降水量大致呈正相关 D.湖泊水位变化与高原、山地冰雪融水无关 [解析]年均温持续上升,湖泊水位先增后减,因此A选项错误;全球变暖可以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加剧,增加湖泊水的来源,并对湖泊水位造成影响,但不是湖泊水位变化的直接原因,因此B、D选项错误;正确答案为C选项。 [答案] C 2.青藏高原主要湖泊水位的变化,会导致近期内() A.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B.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 C.东部江河上游水量减少D.青藏高原水循环受影响 [解析]青藏高原冰川面积缩小、青藏高原气候趋于干旱、东部

江河上游水量减少等三个选项内容与湖泊水位变化是并列关系,非因果递进关系,故错误。湖泊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小气候,会对湖面水分蒸发、水汽输送等环节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水循环,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答案] D 角度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应用 3.(2017·山东济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疆罗布泊水量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0年以后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材料二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解析]第(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A地到B地的地势变化。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生产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完整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平和一中地理教研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举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4.分析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物循环过程的分析,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的演化过程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可能影响。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地理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现象。 4.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投影】: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在汉代时,曾是草肥水美、山青水秀的景色,今天千沟万壑、水土流失相当严重的地表形态。 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 讲授新课: 自然地理环境是纷繁复杂,主要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各个地理要素之间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如:生物循环过程中,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板书)1、地理各要素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投影:生物循环示意图及能量流动示意图 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示意图,分析生物循环的特点,总结出相应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2020版高考地理大二轮复习专题五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五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恐龙是地质历史时期的爬行类动物族群,在距今大约2亿3 500万年至6 500万年曾经繁盛一时,支配全球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读图,完成第1~2题。 图中数字表示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1.恐龙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在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于恐龙的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气候发生剧变所致,这些学说认为导致恐龙灭绝的共同原因是( ) A.气温变化 B.植物变化 C.降水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1.D 2.D (2018浙江金华十校高二期末)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4.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3.D 4.A 解析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故选D项。第4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故选A项。 (2018浙江稽阳3月联考)下图是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差异示意图。读图,完成第5~6题。

5.根据图中信息推测丙地的自然带是( ) A.温带针叶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温带荒漠带 D.温带草原带 6.甲—乙—丙三地的自然植被变化,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 B.干湿度地带分异 C.垂直分异 D.地方性分异 答案5.D 6.B 解析第5题,丙地年降水量为200~400毫米,植被类型为草原。第6题,据图可知,甲—乙—丙的自然植被的变化是由于降水的差异引起的,故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018浙江11月选考,15~16)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第7~8题。 7.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8.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降水 D.土壤 答案7.C 8.C 解析第7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由图可知,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M方向更替为南北更替,故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故选C项。第8题,考查自然带的成因。由图可知,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下方自然植被为草原、荒漠,说明甲地相对其下方水分条件较好,故选C项。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在某一地质时期与近现代的植被分布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第9~11题。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案4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

(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 (学生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教师小结)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学生活动)尝试动手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