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

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

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
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第一框——日新又新我常新

裴喜兰

——目标展现

1知识 懂得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懂得用发展的

眼光认识自己

2能力 能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认识自我;培养合作能力

3情感 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注意自我整体形象

——情境导入

得到更多

有一位外科医生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了一连串奇怪的现象:患心瓣堵塞症的患者,心脏奇迹般的增大,好像是在努力地应付心脏的缺陷;肾病患者若摘取了左肾,那么他右肾的生命里往往十分强大。另外,在眼睛、肺等手术中,都是如此。于是,医生对此深入研究,并从病理学范围扩展到心理学方面。最后他在研究贝多芬生平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贝多芬的听觉从小就存在问题,20岁开始影响正常生活,28岁已经聋得非常厉害了。但她从小就喜欢音乐,创作力最为辉煌的时期,也是他的听觉慢慢丧失的时候。听觉全部丧失的时候,他接连写出了《英雄交响曲》《月光鸣奏曲》《第五交响曲》……这位医生得出结论,一个人一旦身体上某一部分有缺陷,必然会产生一种弥补的机能。

——问题线索

——精要概括

㈠自我新认识

1人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东吴吕蒙,勇敢善战,20多岁就已成为名将,但出身贫贱,早年没有读书机会,学士甚少。军师鲁肃领兵经过吕蒙驻地,记忆中的吕蒙是个大老粗,所以不屑去看他。部下有人建议,吕将军进步很快,不能用老眼光看他,还是去一趟吧!鲁肃前去看望,吕蒙设宴招待。席上,吕蒙问:“军事这次接受重任,与蜀国大将关羽为邻,不知有何打算?”鲁肃答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时再说吧!”吕蒙听了,婉言道:“现在吴蜀虽然结盟联好,但关羽性同猛虎,怀有野心,战略应该早定,绝不能仓促从事啊!”并为鲁肃筹划了五项策略。鲁肃听了,非常折服,拍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我总以为老弟只会打仗,没想到学识与谋略也日渐精进,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2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⑴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如外貌、衣着、举止、风度、谈吐等,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如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

⑵一个人的美应该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促进作用。

⑶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是变化发展的,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㈡认识自我的途径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最了解的人是自己,要认识自己就一定要做个有心人,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一般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了解自己。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的分析。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一个人在集体中能否与他人友好相处,能否很好的承担自己的责任,会对了解一个人有很好的帮助。集体往往对一个人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

金手指——探究示例

例1璐璐长得很漂亮,学习成绩非常出色,但她总是看不起别人,也不愿和同学们交往。她在看待自己是应该()

A承认自己的优点比缺点多

B要多看自己的缺点,少看自己的优点

C要自信的承认自己没有什么缺点

D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解题流程:全面的认识自己→既要看到优点也要看到缺点

承认自己的优点比缺点多和要自信的承认自己没有什么缺点,容易自负,不利于正确认识自己,AC错误,少看自己的优点容易自卑,B错误。答案:D 例2要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就要通过他人认识自己,下列各选项能体现这个道理的是()

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②吾日三省吾身③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④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解题流程:吾日三省吾身属于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不符合

答案:C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第五课第一框导学案 公开课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能力目标 能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情感目标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重点难点】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及文化创新的作用。 ★预习案★ 【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主体及两点作用。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1思考交流;2、3、4书面完成,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探究案★ 材料新中国成立65年来,从起步、成长,直到今天的发展、繁荣,国产动画片给每一代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合作探究(5分钟)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我国的国产动画片能深受喜爱,并成为众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的动画片的主题、形式各异?这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三:有人说,动画片给儿童的一种娱乐,对它创新没有太大的价值。举例说说你的看法。合作探究四:有人说,中国原创动画的发展振兴,不仅需要动画创作者的坚持不断的创新和努力,更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你认同吗? 【学习建议】请同学们用5分钟的时间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并结合预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Ⅱ.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为什么我国的国产动画片能深受喜爱,并成为众多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思考:1、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我国自己制作的动画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优美的写意画面,配音与音乐方面也充满时代气息。创作者以本身的生活体验结合我国传统题材当家,在此基础上更充分地展开想象,注入现代元素。思考: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为什么? 材料:1、萌芽期(1949-1959)特点:初露光芒。代表作品:《神笔马良》、《猪八戒吃西瓜》、《三毛流浪记》等。主要类型:木偶片、黑白片。 2、崛起期(1960-1969),特点:美术电影盛行。代表作品:《小蝌蚪找妈妈》(1960)。主要类型:水墨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 3、蛰伏期(1970-1979),特点:民族风。代表作品:《哪吒闹海》(1979)。主要类型:水墨动画片、剪纸片。 4、繁荣期(1980-1989),特点:百花齐放,代表作品:《葫芦兄弟》(1986,剪纸),主要类型:剪纸片、水墨片、系列片 5、转折期(1990-1999),特点:大量引进先进技术,代表作品:《宝莲灯》(1999),主要类型:系列片。 6、活跃期(2000-2014),特点:技术转型,代表作品:《喜洋洋与灰太狼》,主要类型:系列片、flash动画。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不同时期我国的动画片的主题、形式各异?这说明了什么? 思考:文化创新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

3.17第五课第一框题答案

3月17日第五课第一框答案 一、单选题 1.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连锁型家电销售企业,该企业中行使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这一职权的是( ) A.监事会 B.股东大会、董事会 C.总经理 D.职工代表大会 2.甲、乙、丙、丁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公司。其中,甲和乙以货币出资,丙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出资,丁以知识产权作为出资。后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该公司破产清算后财产只剩100万元,而公司债务有150万元。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可知( ) ①公司为有限责任公司 ②该公司将不再偿还剩余的50万元债务 ③该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 ④股东对该公司剩余的50万元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甲、乙、丙、丁四人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公司。其中,甲和乙以货币出资,丙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丁以知识产权作价出资。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公司破产,清算后该公司破产财产只剩200万元,而公司债务有250万元。根据《经济生活》知识可知( ) ①该公司将不再偿还剩余的50万元债务 ②该公司的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财务必须公开 ③该公司的总经理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 ④该公司的股东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李老师在讲“投资”时告诉学生,“投资”分为“金融投资”和“实际投资”,前者是指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金融资产,后者是指生产性资产的增加。下列经济活动中属于“实际投资”的是( ) A.小明花费5000元购买汽车保险 B.小明将汽车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8万元 C.小明运用5万元资金开办一家鲜花店 D.小明利用3万元购买证券投资基金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测试题

第五课文化创新测试题 一、单选题 1.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办,开幕式美轮美奂,别出心裁。在这里有独特的岭南文化符号,让人追思岭南先民筚路蓝缕,开创未来的历程;而以“水”为核心元素,演绎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艰险,象征着岭南文化所具有的宽广胸怀。亚运会开幕式所展示的独特岭南文化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②中外文化兼收并蓄 ③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中国好声音》这档源于荷兰的电视音乐节目,在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立足自身特点,坚持创新,追求节目质量,以其独特的平民情怀、草根意识和情感力量,既叫好又叫座,深受大众喜爱。这表明() ①吸收成功经验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②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④创新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习近平讲话启示我们() ①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②文艺作品应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 ③文艺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④文化与经济应相互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电视剧《大秦帝国》是一部气势恢弘且颇具震撼力的严肃历史正剧。该剧生动地再现了战国中后期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历史情境,也真实展示了一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波澜壮阔的变革史。材料说明 ①任何时代的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②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文艺创作的根本动力④文艺作品都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火爆的日本动漫电影《你的名字》是在日本文化土壤上生长起来的,这也是日本动漫在创作上能够一直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观众能从这些优秀动漫作品中看到日本人的思考、生活方式。这启示我国国产动漫产业在文化创作上要A. 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B.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不断创新,追求发展 6.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描写了农村子弟涂自强短暂而悲凉的一生。它是作家方方在深入走访当今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基础上写就的,意图写出21世纪大学生与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迥然不同的命运。小说一面世,就以其现实的话题和悲悯的情怀激起圈里圈外的热议。这说明()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动力 C.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D. 文化创新不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第五课第一框教案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引言【赢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举办权的因素】——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魅力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活动二】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 ①、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②、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家宫殿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③、京剧。④、编钟。⑤、粽子。⑥、丽江纳西族文化…………。 (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 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 答:因为他们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都从不同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典籍 科技工艺 (3)中华文化的构成文学艺术 道德伦理 ………… 【活动三】列举言语或格言对为人做事的影响 如:A、吃一堑长一智说明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B、车到山前比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是激发身处逆境中的人民的勇气、鼓舞其斗志的良药。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言语或格言都充满辨证思想的成语。 (4)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中华民族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 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点、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长远影响。 ②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2、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第五课++自我新期待

第五课自我新期待 第一框题:日新又新我常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懂得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由昨天—今天—明天组成的,人的成长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想正确认识自己,就必须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认识”和“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两条途径,明确全面地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 结合个人的成长经历,从了解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比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比较自己的“今天”和“昨天”等方面,说明应该怎样正确认识自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实事求是,承认现实,做到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习他人的长处,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自己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他人、集体了解自己。 难点: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 三、教法及教具 教法:体验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Ⅰ.引入新课: 展示一些衣服,让学生自己提选适合自己的,由此得出人必须先了解自己,然后才能选择自己的工作和人生之路。 日新又新我常新(板书) Ⅱ.讲授新课 活动1:故事分析: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泰国随处可见。那些训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小象是被链子绑住,而大象则是被自己绑住。 正确的认识自我是成功的关键,人是不断发展的,我们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对自己的认识. 在希腊一座古老的神殿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每当游人来到这里,都要驻足凝思,玩味着这句话的深刻意义。相传很久以前古希腊的一座城市来了一只狮身人面的怪兽,它站在山顶上用一个谜语难人,谁猜不中这则谜语,就要被它吃掉,谁猜中了它就自杀.这个谜语是这样的: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你猜到了吗?谜底是人。它把人的一生浓缩为一天的经历,婴儿呱呱坠地,一开始只能在地上爬,成年后两条腿走路,老年的时候,步履蹒跚,要借助拐杖才能走路。所以是四条腿——两条腿——三条腿。 认识自己要用全面的目光来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要看到优点. 活动2 我心目中的自己和别人心目中的我

第五课文化创新(高中政治)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2)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

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

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资源、条。 第二目“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主要阐述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反过来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正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过来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一样。在教学过程中,请引导学生体会: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实践,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层意思是从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上讲的。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与哲学》中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这一教学内容。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及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及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第一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及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 7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及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课题:家的意味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家的意味》本框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题的内容,本框包括“生命的居所”和“中国人的家”两目内容。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2、分析:《家的意味》从地位和作用上来看,学习本框内容,为后面两框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3、教学重点:家的内涵。 二、学情分析: 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因此,对家的特点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目标及其分析: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2、分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确定的教学目标。 四、课前准备:无 五、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知识回顾,导学设疑——揭示目标,明确方向——预习展示,定位目标——师生合作,释疑解惑——当堂训练,分层巩固——课后小结,归纳梳理——作业布置,分层提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导学设疑(3-5分钟)

第五课一框

第五课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课型:新授授课时间:11、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今天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 能力目标:具有把握中华文化基本特点的能力,能以实际行动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难点:对今天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模式:先学后导当堂达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1、听“古典音乐” 2、看“万里长城”“故宫”“书画展”等图片… 3、古诗朗诵… 二、超前学习问题预设: (二)小组协作,自主学习 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根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讨论,问题提示如下: 1、知识性问题预设: (1)中华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2)中华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3)中华文化是怎样组成的? (4)中华文化的影响有哪些? (5)传统美德的内容有哪些? (6)中华美德与时俱进。 2、课堂活动问题预设: 活动一:漫步中华文化的长廊 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探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活动二:品味中华文化名人说搜索 (1)你是怎样品味这些文化情趣的? (2)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学生思考,讲述自己的观点。 活动三:感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谚语和格言赏析 (1)吃一堑,长一智到(2)车到山前必有路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欣赏并说出上述谚语的内涵,并谈谈上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活动四:中华文化大家谈 (1)请三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以下三个历史故事 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 (2)这些故事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活动五、练一练:名言警句与传统美德连线 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 A、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B、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注重道德内省()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胜者强;君子强学而力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D、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苟利国,不求富贵)捍卫道德尊严() E、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崇尚人伦和谐道德传统()F、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礼之用,和为贵) 三、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批注、标划 四、小组展示,师生质疑 【活动一】讲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答:旗袍、中国功夫、长城、京剧、孔子、汉赋、唐诗、宋词、宋元曲、明清小说等等 (1)、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活动二】列举中华文化事例并作介绍。 ①、方块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②、故宫是我国古代皇家宫殿的标志性建筑,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③、京剧。④、编钟。⑤、粽子。⑥、丽江纳西族文化…………。

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 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

第五课自我新期待 1、如何正确认识自己?P46--48 正确认识自己,就要用的、的眼光看待自己。 ①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又要认识自己的。一个人的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内在美对外在美起作用。 ②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也要看到自己的。 ③每个人都是变化的,自身的优点、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优点、缺点来完善自己。 2、认识自我的途径有哪些?P49--50 ①通过认识自己。最了解我们的人是,要做个有心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 ②通过了解自己。要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既不盲从,也不能忽视; ③通过了解自己。集体往往对一个人的评价全面、客观。 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自己,有助于我们发挥优势,改进不足,不断和自己。 3、为什么要发掘自我的潜能?P51-52 ①自我是不断的,自我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②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人的往往是人某个方面潜能的表现,还有许多潜能隐藏在角落里,未被发现,我们要善于把它们发掘出来。(潜能与特长的关系) ③发现自己的潜能,是取得的重要条件。 4、发掘我们潜能的方法(我们怎样发掘自己的潜能?)P52-53 ①经常给予自己的,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信心和勇气,能帮助我们潜能; ②在心中出一个比自己的“自我”形象,能够鼓舞我们的,有利于激发自己的潜能; ③只有在中才能激发潜能。我们要培养有利于激发潜能的,从小事做起。5.人身上的七种基本智能P72 ①智能;②音乐智能;③数理逻辑智能;④智能;⑤身体运动智能; ⑥智能;⑦智能。 6、怎样看待“追星”现象?P54 喜欢明星是很的心理现象,有些明星具有的专业技能、的工作热情和的人格。人无完人,偶像也不例外,我们既要认识自己,发掘自身潜能,能更好地和自己,又要从不同榜样身上学习不同的,不断完善自我。 7、面对新期待:①每个人都期待自己有美好的未来,每个人的自我期待中都包含着对自己未来职业和生活的。②社会对不同职业的人也有一种。③我们要了解的个性特点与潜能,了解对各种职业的角色期待,从与自身的出发,确定的成长目标。 8、未来新规划:①从现在做起,向着自己的前进。②青少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重在与。美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的生活和学

第五课 文化创新教学设计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3)文化创新的巨大作用 (4)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5)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6)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7)文化发展需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理解: (1)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2)文化创新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民族文化的繁荣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4)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分析 (1)通过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跋的作用,来完整地把握二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 (2)通过分析明确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明确文化创新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列举事例说明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2)能够举例说明文化仓情识寸推动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繁荣的作用 (3)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深刻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 (4)通过结合具体事例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 (2)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二、【课程标准】: 2.5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7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进一步理解人类文化是—个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这是实

七年级政治: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教案(参考文本)

( 政治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政治:第五课自我新期 待教案(参考文本) Studying politics can enable us to understand society earlier and establish a correct worldview,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七年级政治:第五课自我新期待教案(参 考文本) 课题第五课自我新期待第三框自我新形象课型新课学生姓名时间主备人学习目标能正确看待“明星”,走出偶像崇拜的误区,全面认识偶像,学会善于从不同的榜样身上学习不同的优点;2.通过讨论交流活动,认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学习重点如何正确认识我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学习难点未来新规划。学法引导自主探究法、指导法预习展示1、如何看待“追星”、偶像?⑴喜欢明星是正常的心理现象,因为明星往往有着、、其中一些人还具有、和。⑵我们应该善于从不同的榜样身上,不断完善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如何确立成长的目标?(我们应该如何选择职业?)⑴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社会是个人成长的沃土。我们要了解、了解,从出发,确立成长的目标。⑵青少

年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美好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探讨交流1、怎样树立自我心中的理想形象?2、如何面对自我新期待?①每个人都期待自己有美好的未来,每个人的自我期待中都包含着对自己未来职业和生活的希冀。②社会对不同职业的人也有一种期待。③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潜能,了解社会对各种职业的角色期待,从社会需要与自身的实际出发,确定个人成长目标。成功者的四大习惯是哪些?小节质疑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达标训练 1、我们每一个人都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对社会充满了无限的期待,面对社会的期待,我们正确的做法是() a.从社会需要和自身的实际出发,确立个人的成长目标 b.必须做自己喜欢的事 c.我不了解社会 d.社会需要必须服从个人需要 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说明,不断完善自我,应该() a.从自己的身上找出更多的优点 b.从不同榜样身上学习不同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第五课文化创新教案 一、本课设计意图 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〇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〇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〇文化创新的作用。 〇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〇文化创新的途径。 〇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能力目标 〇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〇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〇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〇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〇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二、教材分析 本课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文化创新的途径”两个框的内容构成。 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共设三个目。 目“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通过活动导入,引出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开启下文。接着阐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思想理论、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解决新矛盾、新问题。无论是思想理论、3 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如果不能反映生动、丰富的社会生活,不能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它们的生命力也就衰竭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永葆美妙之青春,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与时俱进,不断解决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同时,社会实践不断发展,也为文化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好的

文化生活第5课1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44 241 7. 中国海信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占据市场竞争优势,投入巨资,耗时4年,立足实践,调查研究、刻苦攻关,终于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机芯片,大大推动了我国电视机产业的发展。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课 文化创新 No.07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编写:赵长荣 审核:邰杰 时间:2013.9.3 使用时间:_________ 【预习案】 【学习目标】 理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的创新。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理解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发作用。通过分析采风活动,揭示文化创新的源泉。感悟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知识自主探究】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预习提示:阅读课本48-49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阅读课本48页、51页虚框的相关内容并回答问题,理解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意义)【预习提示:阅读课本49-50页,完成以下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242 243 2.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预习提示:阅读课本50-51页,完成以下填空或问题,并把问题在课本上标明】 1. 从哪些方面进行文化的创新? 2. 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什么?如何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探究案】 1.预习过程中完成教材上的相关探究材料和问题。 2.判断: (1)通过读书、看电视、上网等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文化创新的资料,所以,书本、网络等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2)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拓展案】 1.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启示我们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书本是知识的源泉 C.文化的创新需要想象 D.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2.《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文化创新作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国家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文化的繁荣 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3.有一位艺术家说过:“艺术是喜新厌旧的,任何重复必然会使人产生疲倦”。这句话对艺术工作者的启迪是 A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 .实现文化创新就要抛弃一切旧的文艺形式 C .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是艺术创作的根本目的 D .实现文化创新就要避免出现任何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4.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 A.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C.文化继承 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 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的作者沈荛尹为了再现历史,甚至历时六年重走长征路;在连环画《野火春风斗古城》的再版后记中,作者之一陈云华这样总结:“闭门造车、冥思苦想是画不出有生活气息的作品。”这说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B.文化感染力在于创作者的精益求精 C.优秀的文化作品只能来自于生产实践 D.文化作品只有源于实践,才有感染力 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表明了: A.文化创新的源泉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C.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 D.文化创新的方法

第五课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学案

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学案 一、明:(明确任务) 1、举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阐述文化创新的意义。 二、知:(基础过关)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类在,创造出自己特有的。离开了,文化就会成为、,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3、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提出,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准备了。 (二)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 1、文化创新。 (1)文化社会实践,又社会实践的发展。 (2),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保证。(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文化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原因)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推动文化、、、,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文化创新的主体: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文化创新的具体要求 (1)充分认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 (2)关注最广大人民的群众的根本利益。 (3)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4)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三、懂:(疑难突破) 1、区分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 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是唯一的来源,也是新文化的本质。 2、全面理解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社会实践的发展,又为文化创新提

第五课 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第五课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①②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③文化创新反作用于社会实践,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1)文化具有引导、制约社会实践发展的作用。 (2)文化创新的基本使命是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发展。 (3)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的作用: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①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实现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5.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6.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这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基本途径: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坚持正确方向,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倾向。 (2)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大胆吸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7.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的途径+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文化创新时代的要求8. 如何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和创新过程? (1)立足于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即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9. 简述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一方面,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2)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10. 简述文化交流、借鉴、融合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5.1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③<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主要内容是介绍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本框题共有三目组成:第一目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源泉与动力。教材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的角度分析了该观点;第二目是在第一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文化创新的作用。第三目是在前两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推论,如何实行文化创新。 【学生分析】: 对本课题内容感觉并不陌生,能够自觉主动阅读理解部分课文内容,具备一定的思维水平和总结归纳的水平。而且相对被动的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对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充满好奇和探究。 【设计思想】: “把教学内容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思考。 “动起来”!教师动起来,通过个性的宣扬来吸引学生;学生动起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手段的应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投入、参与、体验;教材动起来,通过解析、延伸、补充,让教材中的例子、图片更加生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继承和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水平 结合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持续发展、创新的水平。 2、水平目标:通过情境设计和互动,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培养学生概括综合总结知识水平和表达的水平,课后通过调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实行文化创新 (2)、充分理解文化创新的作用,感悟作为文化创作者的使命和职责 【教学重点】: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

第五课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教案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导入新课:根据引言导入。 第五课隐私受保护(板书) 第一框隐私和隐私权(板书) 一、人人有隐私(板书) 1、隐私的含义(板书) 教师导入小红的故事,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在刚上初中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惑,谁能讲清这里的道理吗?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这里牵涉到隐私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隐私。那么,什么是隐私?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教师依据教材46页的内容讲解,要求学生划书)。以我们学生为例,我们的通信、日记、身体隐疾和家庭住址都属于隐私。以往我们对隐私的概念十分陌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将隐私与不光彩的事联系起来,认为隐私就是丑事。下面我们来一场小小的辩论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隐私不是丑事(板书) 活动:小小辩论会 目的:通过辩论,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 要求: (1)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 (2)教师进行课前辅导,提供必要的材料。 (3)教师小结点评引出下一话题。提问:法律为什么要保护个人隐私? 3、保护隐私的意义(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保护隐私的意义或必要性:是人独立自由的需要:是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是建设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家的权利(板书) 1、隐私权的含义(板书) 活动:报社侵权案 目的:通过分析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隐私权。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对书中的问题(增加一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报社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那么,公民的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哪? 2、隐私权的内容(板书)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教师导入案例),提问: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这一案例体现了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派出所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搜查公民住宅是非法的,侵犯了公民的住宅权。(教师结合“相关连接”讲解搜查权的相关知识) 教师板书:私人生活安宁权 这是隐私权的一种,除此以外公民还享有个人信息保密权,如公民可以依法不公开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关系、储蓄密码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搜查、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