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与总体思路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与总体思路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与总体思路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问题与总体思路

○李振京

张林山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

主要问题与总体思路

户籍制度改革对于当前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意义重大,是需要迫切推进的一项重大任务。能否成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不仅直接影响到我国新型城镇化推进、公民平等社会福利权的实现,而且将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社会秩序和谐稳定、结构转型顺利完成。

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优化户籍登记迁移制度,是

户籍制度改革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近年来,从暂住证向居住证、从计划指标控制向准入条件调控,多数城市的落户准入条件逐步放宽,非农业户籍人口城市间迁移环境大为改善。但是,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实行人口准入制度,对人口的流动就业和权益保障强行干预,人为制造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差别与对立。要想与当地居民享受一样的福利和保障,流动人口必须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成为真正的户籍人口。这种非市场化的劳动力配置机制必然会影响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其结果必然造成人口持续大规模流入福利、保障条件高的地区,而福利、保障条件低的城市则面临制约发展的人口瓶颈。这种与户籍制度相关联的福

利、保障制度构成的人口迁移和社会分配机制,不仅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而且易扰乱资源配置、制约市场效率。总之,我国大部分户籍改革政策并没有真正触及城市公共资源供给和分配的地方利益,并没有形成对流动人口有实质性意义的改革举措,因而难以对城镇化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2.逐步剥离附加在户籍上的

城市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现行户籍制度以及与户口捆绑在一起的教育、就业、住房、公共福利等社会制度,一起构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管理体制。户籍制度事实上承担了作为福利和利益分配载体的职能。户籍制度改革从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户籍制度本身,不仅包括改革传统的户籍登记迁移制度,而且要改革依附在户籍上面的福利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医疗保障等方面。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的就业限制和歧视,是限制农村劳动者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降低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能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在保障机制、基金筹措、管理办法、保障标准、保障覆盖率等诸方面都有一定差异,不利于公民平等

享受福利保障;现行二元教育体系造成外来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初中后教育的门槛还较高,流动儿童的入学障碍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的迁移决策;绝大多数外来人口未被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其进城定居难以获得政府的基本住房保障等。

3.正确处理好农村转移人口市

民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我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农民转户过程中就必然会涉及到土地问题的处理,主要包括承包耕地、林地、宅基地及所属住房,以及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资产。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对农民转户过程中土地问题的处理办法已严重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发展的需要,亟待进一步改革完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不明确,土地权能残缺,农民长久权益没有法律保障。二是土地流转市场发育迟缓,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也无法获得向城镇迁移落户所必要的货币资本。三是农民落户城镇土地退出要求已严重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不利于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落户。

4.合理可行的成本分担机制是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整体推进速度仍十分缓慢。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户籍制度改革需要承担相应的公共成本。在户籍改革中,要使每年大量进城的农民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赋予与城镇居民大致同等的福利待遇,不可回避的是成本支付问题。为了快速、有效地推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让巨额改革成本“化整为零”,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二、改革的总体思路

1.明确改革总体目标。坚持“积极稳妥、分步推进、综合配套、因地制宜”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人口合理有序向城镇转移;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福利和利益,重视和保障非户籍人口的城镇公共服务权益,充分尊重农业转移人口的土地财产权利,促进常住人口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城乡、区域、不同户籍身份公民之间在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基本公平的福利待遇,加快实现人的城镇化进程。最终目标是,全国人口享有自由迁徙的基本权利,户籍制度回归人口登记、迁移的本原功能,无条件地按常住地登记居民户口,全国人口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实现自由迁徙基础上实现有序流动和动态平衡。

2.科学设计分步骤实施路径。

改革第一阶段(2014年~2020年):传统落户渠道与新型落户渠道双轨制运行阶段。从2014年开

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应全面启

动,全国户籍制度改革指导性方案

出台并进入实施阶段。通过系统的

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

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

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

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

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

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让部分

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完成市民化

转变。同时,逐步改善非户籍常住

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2020

年之前,实现城镇户籍准入维持双

轨运行状态,在保留各级城市原有

的落户渠道的基础上,建立外来人

口新型落户渠道和公共服务获取

新机制,外来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

和居住一定年限(稳定住房、缴纳

社保或纳税、各级城镇的自设条

件)后,就可以正式落户并获得当

地公共服务权益。对那些暂时不能

达到城市落户条件的,要积极创造

条件,使得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外来

人口能够享受到某些单项公共福

利,并不断降低单项福利准入门

槛。到2020年,全国名义城镇化率

达到60%,实际城镇化率与前者的

差距显著缩小,达到50%。

改革第二阶段(2020年~2030

年):逐步实现户籍准入一元化管

理阶段。2020年后,户籍制度改革

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初步实现一元

化户籍管理,城市福利和保障制度

与户籍基本脱钩,城镇常住非户籍

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得到切

实保障和提高,各级城镇的公共服

务获取条件进一步放宽,初步形成

流动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局

面。到2030年,全国名义城镇化率

达到70%,实际城镇化率达到

65%。户籍制度进入比较完备和定

型的一元化管理阶段,实现户口登

记迁移的本原功能,外来人口公共

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城镇常住人

口的公共服务获取方式将直接与

居民的就业和居住状况相挂钩,全

国除少数特大城市外,基本实现不

同户籍均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权

益。

改革第三阶段(2030年~2040

年):逐步实现人口自由迁徙阶段。

在2030年实现户籍准入一元化之

后,再经过10年左右的发展改革

与完善,到2040年,全国城镇化率

达到75%,名义城镇化率与实际城

镇化率实现完全统一,全国人口城

镇化进程基本完成,所有城市的基

本公共服务水平趋于一致。户籍制

度同国际接轨,形成以人为中心的

动态管理,人口管理信息化程度大

幅度提高,居民凭借身份证或社保

卡就可以完成户籍登记迁移手续,

全国范围内人口自由迁徙,同时也

可获得迁入地的公共服务,基本不

需要任何落户条件和福利准入条

件。人口在城乡、区域之间实现自

由迁徙基础上的动态平衡,由此达

到户籍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

3.统筹构建户籍制度及其配

套改革的总体框架。

一个目标:以人为本,自由迁

徙,公平待遇。

三大机制:统筹协调机制,成

本分担机制,法制保障机制。

三项改革:户籍登记迁移制度

改革,城市福利和保障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户籍登记迁移制度是我国户

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制度内容。改革

的重点是逐步建立以居民常住地

为户籍登记标准的制度,进一步放

宽各级城镇的户籍准入条件,使城

镇非户籍常住人口完成居住地市

民化身份的转变。

城市福利和保障制度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制度内容。改革的重点是将户籍与附加利益进行有效剥离,推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领域自身改革,形成不以户籍为管理依据的社会管理体制。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改革的重点是明确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建立转移人口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要紧紧围绕三大改革,构建户籍制度改革的三大工作推进机制,即户籍制度改革的统筹协调机制、成本分担机制和法制保障机制,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加快城镇化进程提供组织保障、资金保障和法制保障。

三、改革的主要内容

1.推进户籍登记迁移制度改革。统一城乡户籍管理,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赋予居住证持有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权益。逐步建立以居民常住地为管理立足点的属地化的户籍管理模式,将城市行政管理基础从户籍人口转向所有常住人口。分类放开各级城镇户籍准入条件,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限制,逐步取消大城市落户条件,特大城市、超大城市在控制人口总体规模的前提下也要合理降低落户准入门槛,将在城市拥有稳定工作、居住年限达到一定要求的外来人口纳入入户对象。最终目标是在全国实行以居民常住地登记户口的方式,取消各级城镇落户条件,实行居民身份证制度和信息化基础上的人口动态管理。户籍制度改革后,户籍将与居民身份证紧密关

联,公民户籍信息的登记和变更将

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来实现,并

最终建立全国统一的人口信息管

理体系。该体系将充分整合人口信

息平台、智能式身份证、社会信用

体系等资源,户籍制度本身也将会

由过去单纯的管理手段向服务为

主、管理为辅的手段转变。

2.推进与户籍相关的城市福

利制度改革。适应户籍制度改革的

需要,重构城市福利和保障体系,

建立常住人口城镇公共服务获取

新机制。将城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

务由户籍人口为主向常住人口拓

展,逐步消除不平等的歧视性的福

利政策,实现常住人口社会管理多

元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适度

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一是禁止

各地新出台的各项有关政策与户

口性质挂钩,除国务院已明确规定

的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

策外,要把范围扩大到社会保障和

公共服务各领域。二是研究制定城

乡统一的新标准,使现有政策逐步

与户口性质脱钩。对就业、教育、计

划生育、医疗、养老、住房等领域现

有各种与户口性质挂钩的政策进

行全面清理,取消按户口性质设置

的差别化标准。凡条件成熟的,应

尽快调整相关政策,并修订完善相

关法律法规;暂时不具备条件的,

应研究制定分步实施的办法,提出

完全脱钩的时间表。

3.推进与户籍制度相关的农

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产权制

度改革,根本解决土地产权不明晰

和所有权主体虚置问题。确保农民

的土地财产权益,给予转户农民充

分且自由的选择权,农民进城后按

照自身意愿决定是否进行农村的

土地流转。按照“有偿、渐进、分类”

原则,经济发达和靠近城市地区的

进城落户农民工可通过市场流转

机制退出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允许

经过一定期限过渡,彻底完成由农

民向市民的转变。边远和经济欠发

达地区,可探索进城农民交出土地

后国家给予补偿,避免产生城市流

民阶层。国家补偿后,进城农民原

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应归还农村集

体或农村社区,解决农村人多地少

问题。

四、推进机制

1.加强对户籍制度改革的顶

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进一步加强中

央对户籍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和

总体规划,对部门和地方工作进行

指导。建议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

导小组之下设置专门机构负责户

籍制度改革工作,明确户籍制度改

革的总体思路、目标和基本原则,

制定户籍改革短期和中长期规划,

使改革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进

行。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户籍制度

改革的政策要求和统一部署,统筹

规划、扎实推进,在国家确定的基

本户籍制度的原则和政策范围内,

结合本地实际进行探索、制定具体

措施。对已出台的有关户籍制度改

革的意见加以清理,认真做好新旧

政策措施的衔接,防止引发不稳定

问题。

2.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改革的

成本分担机制。改革以户籍人口为

依据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构建以城市实际承载人口为主要

依据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在此基础上,建立由政府、企业、社

会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成本分担

机制。中央政府要对支出压力较

大、外部性较强、跨省农民工在城

市定居作用重要的领域进行补助,

即重点在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义

(上接第13页)“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的改革要求。这就需要统筹考虑各地实际人口规模,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特别要科学界定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支出责任,保障地方政府有能力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五)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

1.实施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第18条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据此,在《决定》提出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放开“单独两孩”的决策部署后,各地还要在全面评估当地计划生育工作基础、人口发展状况等因素后,由省级人大作出相关具体规定或修订本地区

的计划生育条例后,依法、稳妥、

扎实、有序地组织实施。全国不设

统一的时间表,具体实施时间由

各地自行确定。

2.配套政策。一方面,实施“单

独两孩”政策,不会影响现行计划

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的实施。

国家将抓紧做好生育政策调整完

善后的政策衔接,进一步完善农

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西部

地区“少生快富”、计划生育家庭

特别扶助等利益导向政策,继续

妥善解决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

庭的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

疗、精神慰藉等问题。另一方面,

各地要根据人口变动情况,合理

规划和配置卫生、教育、文化、社

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

3.主要影响。从全国来看,符

合“单独两孩”再生育条件的夫妇

总量不是太大,年度出生人口增

长应是可控的。目前的人口增长

预测,到2020年“单独两孩”政策

条件下的总人口,较现行政策不

变情况下的人口规模将累计增加

约1300万人,即年均多出生180

万人左右,大体相当于2000年前

后的出生人口规模。同时,我国人

口总量峰值将推迟大约4~5年,

峰值人口增加2000万~2500万,

但仍控制在14.5亿以内。《国家粮

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

2020年)》等重大文件在制定粮

食、水资源、能源发展战略时,都

是将总人口不突破14.5亿作为重

要测算基数。由此看,实施“单独

两孩”政策的情况下,应不会影响

涉及国家安全的各项重大发展战

略的实施,也不会对公共资源造

成太大压力。□

务教育、就业扶持、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强对外来人口流入地区的补助,特别要加大对外来人口流入集中地区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补助。省级政府则重点对省(市、区)内跨市县迁移的外来人口公共服务投入提供支持。具体可建立外来人口市民化专项基金,完成对外来人口聚集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流入地城市政府主要承担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扩建城市所引致的功能设施、社会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本辖区内农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服务支出,重点负责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大部分投入。企业要基于“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的原则,正视农民工正常的劳动合同、工资待遇、福利保障等基本权利,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与行业要求,为农民工提供

必要的劳动保护条件和职业病防

治措施,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

加强职工的技能培训素质提升,逐

步增强农民工的市民化能力。外来

人口个人要承担城市生活成本,提

升个人能力素质成本,以及社会保

障中需要个人承担的支出。同时,

要加快转变观念,在保障自身在农

村土地权益的前提下,积极盘活农

村资产,参与政府对城市安居成本

和社会保障的成本分担,尽可能减

轻政府的压力。

3.构建户籍制度改革的法制

保障机制。制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相协调的《户籍法》,为户籍

制度改革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同

时,需要调整和改革现有社会领域

的法律法规,从根本上有效剥离户

籍与福利。一是要调整完善《义务

教育法》、《社会保障法》,以法律的

形式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受社会

福利保障和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是修改《劳动法》、《土地法》,保障

各类群体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和农

民的土地财产权,逐步解决农业转

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

三是修改完善《选举法》,不仅要保

障外来人口的选举和被选举权,而

且要依法保障农民群体的代表数

量。四是逐步清理中央和地方上不

利于公民迁移自由、平等享有权利

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我国户籍制

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法

律保障。□

(作者单位:宏观经济研究院

体管所)

□□□□□□□□□□□□□□□□□□□□□□□□□□□□□□□□□□□□□□□□□□□□□□□□□□□□□□□□□□□□□□□□□□□□□□□□□□□□□□□□□□□□□□□□□

近代史论文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2012-2013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应用化学班级:应化11-1班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对当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一些思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取得突破,建立了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中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却相对落后。其中,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尤为突出。 户籍制度,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从最原始的意义上 讲,它起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人口登记,为政府的统一管理和调查服务;二是人口管制,促进人口合理迁移,缓解城市的压力。 然而,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户籍制度被附带了很多利 益性的东西,例如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都以户口为标准,就业、医疗、教育、住房分配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都和户籍制度直接挂钩,多项法律条文也依据户籍制度而制定。我国自年以来按居住地和职业将公民分 1994 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在这种城乡户口二元管理的制度下,城市居民 与农村居民在很多方面被区别对待。例如,2006年在重庆发生的一起车祸中,三名少女不幸丧生。事后,两城市女孩各获得二十多万的赔偿,另一名农村女孩所获赔偿金却不及其一半。这种“同命不同价”的现象明显不合理,但却合法:据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死亡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远高于农村居民,故赔偿金额有此差别。从这个例子可以

看出,在城乡居民之间存在一道高大的壁垒,这道壁垒表面上看是户籍制度,本质上则是由户籍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法律各个方面的权利的差别。因此,我认为,户籍制度的改革,根本上在于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缩小乃至消除城乡差别,最终将户籍制度由二元分割制度向居民一体化管理方式转变。 客观地说,在中国追赶世界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户籍制度发挥了吸纳农村资源,积聚国家力量的作用。而今日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提上议事日程,首先是因为中国的发展遇到了瓶颈,不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及其导致的不公平,中国不是找不到新的发展动力,而是任何动力都无法在现有户籍制度框架内得到释放:当亿万农民被束缚于土地的时候,拉动内需是不可能的;当2 亿多农民工被拒绝给予完整市民权,城镇化就是舍近求远,要想同工业化齐头并进就绝无可能;当在城市中的农村务工者及他们的子女继续既回不了农村的家,又进不了城市的门的时候,中国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利益格局调整就无法实施到位。户籍制度及其造成 的不公平已成为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障碍,破除不公平的户籍制度的束缚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现在,国内很多地区如福建、广东等已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居民户口。但在我看来,如果仅仅取消“非农业户口“标记而实行“居民户口”标记,却不改变户籍背后的利益差别,不打破户籍制度所联系的利益链,那么,改革只是一纸空谈,并不能真正解决户口歧视问题。 因此,我认为,要改革户籍制度,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改革的就是土地制度,由于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农民一旦放弃农村户口其就再也无法获得耕地了,这极大地降低了农民向城镇迁移的意愿,拖了中国城镇化的后腿,更阻碍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其次在利益分配上,需要中央与地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不断减少户籍的附加值,使户籍制度回到最原始的意义,使其与福利保障逐渐分离。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别很大,比如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快,以人口迁入为主;中西部相对落后,以人口迁出为主。因此,现阶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分析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分析 作者简介:王??(1993.03-),女,汉,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学生,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傅龄清(1989.03-),女,汉,北京人,学生,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摘要:本文论述了原有户籍制度的背景以及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户籍制度也随之不断的调整。其中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到城市中,城市化的进程则主要表现为在农村中较小范围的征用土地到征用了几乎所有的农村土地,也就是城中村的形成。然而,市场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也将户籍制度的弊端显现了出来。户籍改革的动力包括市场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的拉力、农村的推力以及公民社会的意识不断的增强。 关键词:户籍改革;城市化;市场化;农民工 一、户籍制度产生的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了新中国后,中国的局势并不是很乐观。从大背景看,国际局势依然动荡,美苏冷战,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又爆发了朝鲜与越南战争;国内又面临着国民党的剩余势力有待肃清,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各

项事业百废待兴。当时的中国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要向工业国转变是十分不容易的。为了保证工业化的充分发展以及发展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充分供应,就要把一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挡其向城市流动。于是,以户口为代表的户籍制度产生了。 以户口为代表的户籍制度不但是工业化的发展需要,也是国家为了方便统治管理和实现社会控制的手段。正如詹姆斯.C.斯科特所说的那样“国家机构没有,也不可能有更多的兴趣描述整个社会现实。当时的国家政府只把目光放在了如何将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这样的问题上,虽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但这是一种为了便于管理和经济回报而采取的根本简单化的措施。事实证明,这种只求方便控制和经济回报的国家项目或制度最终是会失败的,比如说,德国的科学林业项目、法国大革命后的法制化村庄及土地清册等。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中国在提高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又自然会影响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指的是一种意识形态,包括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户籍制度显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这里,我将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归结为两方面:一是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二是市场经济的

户籍制度改革2019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fe8275768.html,)/文秘知识/规章制度 户籍制度改革2019 户籍制度改革XX 义项指多义词的不同概念,如李娜的义项:网球运动员、歌手等;非诚勿扰的义项:冯小刚执导电影、江苏卫视交友节目等。查看详细规范 1958年,中国颁布了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中国按照户口身份来执行科教、卫生、医疗、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城乡户籍制度是在我国被普遍批评的一种具有福利身份区隔和歧视性的制度,这一制度制定并形成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同时也被认定为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最显著标志之一。对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共识是众多改革之中最为充分的,但至今改革幅度仍然很小,未见大规模起步。同时它也是近年来众多改革领域中,改革目标方向路径认识最不统一,被利益绑架最深,最缺乏改革动力的一个制度。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讲,三年之内完成户籍制度改革,其实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XX年7月30日,中国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得以面世,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制改综述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当代中国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深印痕,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改革户籍制度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国各地正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 XX年1月7日召开的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户籍制度改革被列为XX年四项重点工作之一。户籍制度改革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户口,或许是烙在每人身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深印痕。改革户籍制度无疑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确保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全国各地正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三个“1亿人”的目标,即到2020年,要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这个目标表明了中央政府要发展中西部城市以缓解东部大城市户籍改革压力的决心和思路。近些年,产业集群抱团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情况越来越多,进城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工作也成了一个潮流。虽然中西部地区人口城镇化速度较快,但水平较低,各地区人口规模相差也比较大,城镇体系结构并不合理,城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在上述背景下,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及城市自身的产业发展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化产业分工格局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东部地区“推力”与中西部地区“拉力”的双重作用力下,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有效积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提高城市自身的“内生”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带动当地农业人口的向城市的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而且有利于减少大规模的“非家庭式”异地流动所造成的巨大社会代价。 第四,逐步放松大中城市的落户条件与逐步增加对非本地户口的人群的公共服务应该同时进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考虑到人口规模、资源紧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短时间内放开大中城市的落户并不现实。2013 年6 月26 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我国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即: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尽管大城市放开落户目前并不现实,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例如,很多大城市现在实行了积分入户制,达到某个积分值即可申请入户。笔者认为,可以探索把积分和在目的地城市享受的公共服务联系起来,如达到某个积分值就可以享受城市的廉租房,或者子女可以接受公立学校的教育等等。这样一来,尽管很多外地户籍人员无法拿到当地户口,但是可以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这才是户籍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思考的诸多因素

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应当思考的诸多因素 摘要:户籍制度是指按户逐人记载公民基本 身份信息、自然变动、迁移变动、身份变动等内容的一系列法律规范。 由于当前的户籍制度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我国当前户籍制度的改革焦点仍然是不平等的二元户口结构,但是复杂国情和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户籍制度改革面临着诸多困难,使得户籍二元制度的改革困难重重,步履维艰。在具体的改革方向上,各级政府也存在着认识上的不同。户籍制度最后的改革指导思想应是建立在城市圈发展模式的框架下逐步进行的渐进式的变革。 关键词:户籍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模式 导致户籍制度问题复杂性原因的简析 在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户籍制度问题自建国之初就以复杂的形态存在,并延续至今。而当今特殊的国情之下,户籍制度问题依然存在。具体原因的简析如下: 1、我国的社会制度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跳过资本主 义发展阶段。 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滞后于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入自由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存的多元化体制,而在政治体制上由封建社会直接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上述政治及经济体制的变革,体现了我国国情在转型期的复杂性。中国户籍制度并未与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保持一致。 2、中国属人口大国,地域辽阔,各区域发展难保持均衡。 中国的人口基数大,且在一定的时期内仍然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庞大的人口数量是政府在人口管理方面所面对的一大挑战。 中国辽阔的地域与复杂的地形地貌导致人口的分布复杂化,由于各区域的发展很难保持均衡,出现了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近些年户口改革的推动下,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流动,致使一部分经济相对发达区域的人口数量急剧上升。

2017户籍制度改革

遇到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 问>>https://www.doczj.com/doc/fe8275768.html, 2017户籍制度改革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统筹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基本原则 ——坚持积极稳妥、规范有序。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

优先解决存量,有序引导增量,合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预期和选择。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强迫做法办理落户。 ——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坚持统筹配套、提供基本保障。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 发展目标。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加快建设和共享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

户籍制度改革新政策2018年内容简介.doc

户籍制度改革新政策2018年内容简介 户籍制度改革新政策2018年内容简介 日前,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全国公安机关扎实有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会议指出,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事关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户籍制度改革,这4类人将受益! 户籍制度改革,这4类人将受益 公安部要求,紧紧抓住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重点推进。 突出重点群体,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等4类群体为重点,逐一研究落户政策,逐一提出解决方案。突出重点地区,各地特别是大城市和东部地区城镇要在准确把握城市定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制定落户政策,积极探索实施分区域分阶段落户。 户籍人口占比低的城市,要加快提高户籍人口比重。突出重点领域,推动有关部门抓紧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要将农民的户口变动与“三权”脱钩,调动农民进城落户的积极性。 重点解决这些人的落户问题 对于人们普遍关心的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户籍政策,公安

部副部长黄明在部署会上表示,要抓紧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坚持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重点解决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户籍统计要注意三条原则 关于开展户籍统计问题,黄明表示公要特别要注意三条原则: 一、这些人是不是已经在城镇实际居住、生活、学习。 二、是不是在城镇就业的。 三、有没有享受城镇基础设施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与城镇原有居民同等待遇。 实事求是反映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公安部还要求明确统计标准,实事求是反映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新增城镇户籍人口的统计工作中,根据其在城镇实际居住生活、就业、享受与城镇原有居民同等待遇等情况,认真进行甄别核实。把握落户原则,充分尊重群众自主定居意愿,分类实施,有序推进。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跟踪问责。 不管何原因致无户口,都要及时落户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表示,公安机关将进一步做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抓紧实施居住证制度,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修订具体实施,研究制定管理规则,建立完善信息系统,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着力解决无户口人员问题,各地要进一步摸清底数,认真核实办理。不管无户口人员问题是哪个年代、什么原因产生的,都要及时办理落户,同时健全制度防止产生新的无户口问题。

户籍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和下一步改革的总体思路

关键词: 户籍/改革/权利/义务/“阶梯式”内容提要: 当前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本地人的福利,而在此之前的户籍改革普遍具有把权利商品化的倾向,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认为,下一步改革要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推进。与户籍挂钩的权益获得方式要从“门槛式”过渡到“阶梯式”,根据权益的性质和资源分配的可能,排出赋予的优先顺序,并以合法体面住房、居住年限和社保参保年限作为替代性管理手段。我国的户籍制度,从狭义上讲,是一种按户登记的人口管理制度,这与其他国家的做法没有太大区别。从广义上讲,则是与户口性质和登记地相挂钩的权利界定和利益分配制度。我国的户籍制度之所以广受关注和饱受争议,正是因为它与公民的权利和利益分配密切相关。本文是从广义上来讨论户籍制度,而在提出今后户籍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之前,有必要简要回顾总结一下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改革过程。一、户籍制度功能的变化在我国户籍制度除了发挥一般的人口管理和治安功能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还承担了其他重要功能。1.计划经济时期,在粮食短缺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户籍制度主要发挥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作用,以保证工业化的积累和保护城市就业。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粮食产需矛盾、供求矛盾十分突出[1]。而与此同时,在比较收益驱动下,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这不仅使城市粮食供应压力进一步加大,又使得农村粮食减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而当时的粮食市场是自由市场,在粮食紧缺的形势下,会扰乱供应和抬高粮价。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和社会稳定,1953 年底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即向农民以较低价格强制征购粮食,城镇居民则凭证购买、定量供应。但是,这未能制止住农民一批又一批涌入城市。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当时的户口管理仍然较为宽松,只是要求在迁徙时要转出和转入户口,农民流入城镇后,只要履行手续,大多可转为城镇户籍。这不仅加大了城市粮食供应压力,也加大了城市本已很大的就业压力[2]。特别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确立以后,需要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积累,而同时重工业在城市创造的就业机会也十分有限。这就需要将农民限制在农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为此,1953-1957 年,国务院连续数次发出关于劝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但作用不是很大。为了使得限制农民进城更有强制基础,终于在1958 年制订了标志着严格的户籍制度全面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除了详细规定公民应进行各项基本情况的户口登记外,其中第十条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驻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一规定以法律形式把限制农民迁往城市的制度固定下来,从此,严格限制人口迁徙的户籍制度正式形成。农民只能以招工、上大学、当兵等有限且概率极低的途径进城落户。这种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局面一直持续到20 世纪80年代中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在粮食短缺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背景下,为了保证工业化的积累和保护城市就业,城市化也必须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内,以便有比较大的农村经济规模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户籍制度正是发挥了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的功能。 2.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粮食供应日渐充足和城市经济对劳动力需求的迅速增长,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逐渐弱化,主要发挥了保护城市本地人口社会福利的功能。改革开放后,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粮食和其他生活资料供应日渐充足;同时,劳动密集型经济开始主导,城市对非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迅速增长。1985 年粮食统购统销的取消,城市的计划供应的品种也逐渐减少,降低了农民流向城市的障碍。此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农民开始向城市大规模流动,在城市就业,但不定居,候鸟式迁徙,“农民工”从此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经济社会现象。户籍制度事实上已经丧失了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1958 年确立的严格的户籍制度带来的副产品是,由于这一制度能够有效地把农村人口排斥在城市体制之外,且农民在决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言权,只面向城市居民这一占全国小部分人口的福利,诸如全面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幼托、养老等制度就随之建立了[3]。这一过程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和自我加强

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完整版

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一、户籍制度改革总体思路 1、为什么要开展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 答: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是缩小城乡差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的需要;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率先突破的需要;是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需要;是根本改变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体制的需要。 2、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有什么意义? 答: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利,惠及民生;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 3、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分两个阶段推进:

①2010至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登记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300万人,非农户籍人 口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37%。 ②2012至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力争每年转移80—90万人,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70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0%,主城区集聚城镇居民1000万人,区县城集聚城镇居民600万人,小城镇集聚城镇居民300万人。 4、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按照统筹规划、自愿有偿、积极稳妥、综合配套、促进发展的原则,全面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5、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对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有什么要求?

答:市委三届七次全会把户籍制度改革纳入了十大民生工程,解决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200多万农民工及其家属、40万失地农民和70万农村籍大中专学生的户口问题,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 6、重庆市户籍制度转户重点群体是什么? 答:分两类重点群体: ①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包括在主城区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在远郊区县城务工经商三年以上的农民工、农村籍的大中专学生和新增退役的农村士兵。 ②历史遗留问题。包括1982年以来全市已用地未转非人员、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失地未转非人员、城中村未转非人员和农村集中供养五保对象。 7、重庆市户籍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是什么? 答:以解决有条件农民工及新生代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因为重庆是“农民工输出大市、就业大市”,在市内务工的农民工已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工人,在城市的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有较好基础,已初步具备城市生活条件。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已与城市接轨,对子女在城市就学的诉求强烈,融入城市生活没有大的障碍。

浅谈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浅谈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一、我国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现状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是过去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下的产物,有着悠长的历史。在计划经济时期,户籍制度是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自由流动的有效政治工具,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新中国的政权基础和经济基础得以巩固。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户籍制度正逐步变为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道路上一道坚固的藩篱。拆除城乡二元户籍藩篱势在必行的,大量农村人口需要拆除户籍藩篱获取崭新生活,我国经济也需要拆除户籍藩篱在特殊的经济转型期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这道户籍制度的藩篱如何拆除、拆除的进程快慢等,是一直处在争议中的问题,以政府为主体的户籍制度改革也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初级阶段。户籍制度改革不是政府一条简单的政令就能顺利完成的,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为在制度的背后存在着公共产品的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公平维护、城乡差距的合理缩小等等问题。综览各地区户籍制度改革的大潮,其主要趋向有两类:一类是循序渐进,在原先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基础上,逐渐对人口迁移流动限制有所放宽;一类是彻底放开,对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一视同仁,以人口登记制度取代户籍管理制度。这

两类改革路径的选择,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结果,也正确处理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或者省会城市可以考虑第二类改革路径,在广大欠发达的城市和乡村应该采取第一类改革路径。 二、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义 拆除户籍藩篱后,不管是乡村还是城市,不再有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分,人口流动更加自由。户籍制度改革“取消‘身份’限制,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二元结构,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住所和合法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①。然而,传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对社会形态造成了制度性的约束,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意识形态领域都根深蒂固,甚至形成了稳定的固定利益集团。现今对户籍藩篱的拆除,使我们不禁断想,在这个拼经济数量和质量的时代,我们的社会结构告别城乡二元模式到底会对社会各个层面发生什么样的影响? (一)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道路更加平坦 在原先的二元社会结构下,农村大部分的劳动力是被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活动。就算青壮年劳动力被城市生活所

管理制度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管理制度)有关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摘要 我国户籍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象。户籍制度是古代人口管理遗留下来的现象,于当今暴露出了它的弊端,而户籍管理制度经过多年的洗礼也存于着许多缺陷不能满足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经过分析认为改革户籍制度具有可行性,但却遇到壹些阻碍,针对这些阻碍,本文提出了对策,比如实现户籍管理制度的信息化、改革户籍迁移制度、加快关联配套政策改革、加强立法工作等。 关键词:户籍制度管理改革 第一章我国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 1.1现行户籍制度实施的弊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也日益显现出来。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挤社会发展壹体化新格局”的新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202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实现目标任务的关键于于能否尽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发展壹体化体制。 1.2户籍管理制度本身存于很多缺陷 城乡结构是壹种比较稳定的关系模式,它制约着城里人和乡下人于城乡之间的互动行为,但于历史上我国的城乡关系是被严重扭曲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要素交流的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城乡联系显著增强,计划经

济时代所形成的阻隔城乡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各种制度障碍受到了市场力量的巨大冲击,城乡关系逐步得到改善,城乡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和社会结构的显著变动,以及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的城乡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当前我国的城乡结构演变的现状,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见: 于城乡人口结构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人口流动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将变为城镇人口。据预计,201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53亿,城镇人口为5.28亿,农村人口为8.25亿,城乡人口比例分别为39%和61%. 于城乡劳动力结构方面,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计算,2000年我国劳动力达93766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达36769万人,所占比例为39.2%;农村劳动力达56997万人,所占比例为60.8%.近年来,农村劳动力有所减少,城镇劳动力增长较快.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推算,2007-2008年我国外出劳动力每年为9000万人左右.根据十五规划,今年将大约有4000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产业转移.从总体上见,我国劳动力将呈进壹步增长之势,城镇劳动力将不断增加. 于城乡就业结构方面,2007年全国就业人数为73025万人,占总人口的57.2%.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23940万人,所占比例为32.6%;农村就业人数据为49085万人,所占比例为67.4%.随着城镇化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中国制造业的快速扩展,今年城镇就业比重有望达到40%之上. 于城乡GDP结构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GDP基本上各占壹半,近年来农村GDP所占比重略有下降.从长期来见,农业于GDP中所占比重将持续下降,而农村非农产业于GDP中所占比重则稳定提高,特别是农村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速度壹直维持较高水平,于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

户籍制度改革解读

户籍制度改革解读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 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停止办理户口“农转非”“非转农”,户 口登记不再标注户口性质;现有居民户口簿不要求统一更换,不增加群众负担;群众主动申 请的,应当予以更换。 新的户籍制度突出重点群体,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 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等4类群体为重点,逐一研究落户政策,逐一提 出解决方案。 重点解决这些人的落户问题 对于人们普遍关心的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户籍政策,要抓紧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 坚持以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 为主要指标,重点解决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户籍统计要注意三条原则 关于开展户籍统计问题,要特别注意三条原则: 一、这些人是不是已经在城镇实际居住、生活、学习。 二、是不是在城镇就业的。 三、有没有享受城镇基础设施和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与城镇原有居民同等待遇。 实事求是反映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公安部还要求明确统计标准,实事求是反映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在新增城镇户籍人口 的统计工作中,根据其在城镇实际居住生活、就业、享受与城镇原有居民同等待遇等情况,认真进行甄别核实。把握落户原则,充分尊重群众自主定居意愿,分类实施,有序推进。 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跟踪问责。 不管何原因致无户口,都要及时落户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表示,公安机关将进一步做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抓紧实施 居住证制度,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修订具体实施办法,研究制定管理规则,建立完 善信息系统,推进部门信息共享。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1)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 社会调研报告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情况 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11)班 孙俊婷 辅导老师:王娜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情况的调查报告 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11)班孙俊婷20114473户籍制度改革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户口,或许是烙在每人身上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最深印痕。改革户籍制度无疑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适应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确保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全国各地正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户籍给个制度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户籍改革的几点建议。 “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把城镇化发展战略放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位置上”。“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水平预计超过50%。但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我们也面临一系列挑战,诸如怎样摆脱对土地资源的过度依赖,如何有效维护征地农民利益,城镇化人口以何种方式获得同等社会权益等“三大难”。201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强调,要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当前,户籍制度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障碍。因此户籍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迫切需要的。为此,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户籍制度改革情况,全面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户籍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以云南省大理市凤仪镇华营一社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在进行问卷调查时,采用无记名形式,随机发放问卷2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96% 。人员特征:在外务工人员90 人,占 47% ;学生29人,占15.5% ;在家务农人员72 人,占 37.5% 。年龄特征:50岁及以上 9.9%,40~49岁 14.4%,30~39岁 35.5%, 20~29岁 35.2%,10~20岁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与思路 2014年12月24日16:43 来源于财新网 宋杨| 文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城市中外来人口无法享受迁移地的公共服务,是对社会公平的严重损害,是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户籍制度改革似乎已经成了包括学界、政界、媒体界等社会各界的共识。然而,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却雷声大、雨点小。迄今为止,农民工和外来人口的主要迁移地仍然设立严格的入户门槛,对外来人口的公共服务歧视并没有改变。究竟是什么原因制约着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何如此之难? 户籍制度改革的难点 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户籍管理上严重分权,权力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并没有很强的改革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户籍管理的职能从国家划归地方,地方政府可以在其管理权限内制定当地的户籍政策。通常情况下,各省制定省内户籍政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各地区依据总的指导方针制定各自的户籍政策。例如,北京市政府有权决定当地的落户条件,以及外来人口可以享受到哪些北京市的公共服务。这样一来,地方政府会从当地的切身利益出发,给那些高学历、高收入、高资产的群体北京户籍,因为这些人能给当地带来更大的经济贡献。而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或者允许大量农民工落户当地,并不符合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换言之,尽管社会各界对户籍改革的愿望很强烈,但是真正有权利改革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改革的动力和激励。 其次,巨额的改革成本对各级政府的财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抑制了户籍制度改革的速度。人口的市民化需要巨大的财政投入。201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重庆、武汉、郑州和嘉兴四个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具体成本作过测算,包括各类社保投入、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推手 □顾列铭严文艳/文 2010年8月1日,《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试行)》开始实施,重庆全市40个区县807个派出所开始全面受理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转户变市民的申请。重庆市长黄奇帆强调,要实现千万农民有尊严地进城,首先必须妥善处理户籍问题。 此前,2010年6月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工作的指导意见,在广东省城镇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凡已办理《广东省居住证》、纳入就业登记、缴纳社会保险的,均可申请纳入积分登记。符合积分入户条件的农民工,可选择在就业地镇(街)或产权房屋所在地镇(街)申请入户,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可以随迁。农民工入户城镇的积分指标由省统一指标和各市自定指标两部分构成。 这意味着我国城乡统筹的大幕已然从新一轮的户籍制度改革入手重新开启。 中国户籍改革的历程 户籍制度是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传统户籍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现代户籍制度是国家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出生、死亡、亲属关系、法定地址等公民人口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 中国的户籍制度在全世界是最早出现的。有文字明确记载的户籍制度产生于周代,比较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出现于秦始皇时期。中国的户籍制度到了明清时代渐渐开始僵化,各种各样的附带限制越来越多,弊端也日益明显。 我国现行户籍制度大体经历了形成(1949-1958年)、发展(1958-1978年)、初步改革(1978年至今)三个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公民是可以在境内自由流动的。由于当时我国经济状况非常落后,社会财富有限,为了高效地使用这些财富,也为了社会的稳定,才形成了将人口与地点紧密挂钩的户籍制度。 1958年,被视为中国人口管理制度的一个分水岭。当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确立了一套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它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7项人口登记制度,从制度安排上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在我国逐渐形成。 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吃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1977年11月,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处理户口迁移的规定》,提出“严格控制市、镇人口,是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该规定进一步强调要严格控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第一次正式提出严格控制“农转非”。 第三个阶段(1978年至今)是户籍制度的逐步改革,主要是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时期。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开始调整和逐步改革户籍制度。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决定“1984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选若干集镇进行试点,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这是我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先声,是我国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的第一个规范性的政策规定,它的历史功绩在于在几十年铁板一块的二元户籍制度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自理口粮户口的实施是我国户籍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突破。据统计,从1984年到1986年底,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全国办自理口粮户达1633828户,总计4542988人。但1989年10月,在治理整顿的大环境下,国家又强调严格户籍制度管理,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严格控制“农转非”过快增长的通知》,要求把“农转非”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对“农

户籍制度改革具体情况

户籍制度改革具体情况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率省政协调研组赴武汉,调研户籍制度改革,为省政协即将召开的 月度协商会做准备。他强调,要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作为我省“十三五”竞进发展的大 事来抓,既要实现公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又要实现效率,倒逼城市功 能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张昌尔在~口区宝丰路调研葛洲坝集团,座谈听取有关各方为企业员工解决落户的情 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江汉区华里安社区人口管理服务站,他与前来办理居住证的红安籍农 民工张某等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在武汉市市民之家户政窗口,他与岗位工作人员交谈 了解户口办理人员类型、办理流程和网上办理等情况,赞扬他们做到了“方便纳税人、服 务老百姓”。他充分肯定了武汉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认为这一改革具有创新示范效应。 张昌尔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把户籍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 件大事,多次召开会议,出台意见。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认识到户籍制度改革不仅 仅是简单的户口迁移,而是要改革附着在户口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资源利益分配等,解决 好城乡二元分治的问题。通过适应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需要,调整放宽户口迁移政策, 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把户籍制度改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深化改革和社 会治理体系中,作为大事抓好抓实。 张昌尔强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要做好科学规划,服从城市发展的需要,要与城市规 划相一致,与城市结构相一致。武汉市户籍制度改革,首先要解决好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这个涉及公平的问题,也要解决效率、人口素质等更深入的问题,既要有更多的居民小区,也要有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小镇,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张昌尔强调,户籍制度改革一定要坚持改革创新,做到上接天线、接上位法,下接地气、符合本地建设与发展实际。武汉市多年来户籍制度改革实践证明,过去附着在户籍上 的一些权益,现在正逐步有序地向居住证转移。希望武汉市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探索力度,为全省作好改革示范。 武汉市政协主席胡曙光,省政协秘书长翟天山参加调研。 各省市陆续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改革时间表引关注 “地方版”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正加速出台。记者梳理各地公开材料发现,截至目前, 已有17个地区推出省级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尚未出台省级实施意见的地区,也推出了一些市级层面的改革意见。 从意见内容看,几乎所有省份都提出建立居住证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性质 区分,以及细化落户政策等,但在涉及土地问题时多采取“模糊处理”的方式,农民原有 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该如何保障,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案。

最新整理户籍制度改革.docx

最新整理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新的一年,新的制度,到底新的户籍制度改革好还是不好?对于老百姓而言,改变了什么,又改善了什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首先看下户籍制度改革的五大看点,再来看下百姓的反应。以下是收集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7月30日,xxx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启动中国新型户籍制度的整体构建。 8月6日,记者从xxx省公安厅获悉,结合xxx省的实际情况,全省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细则正在制订中。 1.户籍政策总体调整“实属空前” 回顾数十年来我国推行的多次户籍制度改革,此次的“升级”可以完全可用“实属空前”来形容。本次户籍制度改革有三个比较鲜明的特点:一是对户籍政策的一次总体调整。与以往相比,过去的历次改革一般都是局部的、部分的、条文的调整,某一个方面的调整。这次是在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全面的规划后,决定在全国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这对合理布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引导人口的分布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进行的一次综合配套的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不仅是户籍制度本身单项的改革,而是各有关部门统筹配套推进的改革。三是对新型户籍制度的一次整体构建。这次户籍制度改革不仅是落户政策的调整,还包括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等多个方面。/zt/hjzd/Index.html

2.再无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区分 《意见》中有关“城乡户口统一”的规定,无疑是此次户籍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意见》指出,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这意味着,以“农业”和“非农业”区分户口性质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将成为历史,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也将作古。今后,每一位中国公民的户口均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将不再以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为依据区分农村人与城里人,改为根据居住地的不同来区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根据从事的职业区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 3.居住证将成享受公共服务“载体” 对xxx百姓来说,“居住证”并不陌生,作为全国较先推行的省市,早在几年前xxx便在xxx推行此项机制并取得不错的收效。此次户籍制度改革,明确规定居住证将成为百姓享受相关公共服务的“载体”。 对于居住证制度设计的目的。警方表示,建立居住证制度,是一个过渡性的制度安排,主要是为了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解决那些已经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此外,为使得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城市的生活,不断提供上升空间,此次户籍制度改革还体现了“分层级享受不同公共服务”的设计理念。 4.按照人口规模确定城市落户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