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郭沫若 是我国新诗歌 运动的奠基者与领袖。他的诗集《女神》“开一代诗风”。不仅在思想内容 上成功地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而且在艺术上有伟大的创造性, 是中国现 代文学 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欢迎 阅读。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1 一、诗集所体现的浪漫主义色彩 在我国新诗以及现代文学中,诗人 1920 年出版的《女神》率先举起浪漫主 义的大旗,产生了深刻长远的影响。而后的《星空》和《瓶》也被浪漫主义气息 所围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诗歌的选材上看,《女神》《星空》和《瓶》往往以神话传说、自 然万物、历史故事 等为题材,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根据主题需要,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题材,充 分表达诗人的情感。 其次,从作品的自我形象看,《女神》《星空》以及《瓶》中的自我形象都 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女神》中的自我形象基本上是受泛神论的影响而塑造的, “个体”不再消融在“类”之中, 而是凸现在世界万物之上得到肯定和尊重, 是 顶天立地、所向无敌的英雄,是披着神话外衣的自我形象。《星空》中的自我形 象虽然或多或少受到了泛神论的影响,但是《星空》中的“我”已不是那个“开 辟鸿荒的大我”,而是“带的雁鹅”,“受了伤的勇士”。而《瓶》中的“我” 则是一个狂热追求爱情,多愁善感,终于觉醒奋起,投身正义事业的形象。郭沫 若通过自我形象来传达自己的心路历程, 抒发自己的理想, 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 界的追求。 最后,从艺术手法的采用上看,神奇的想象、大胆夸张以及在形式上打破了 传统的束缚,也体现了《女神》《星空》和《瓶》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凤凰 涅梁》《立在地球边上的放号》《天上的市街》《洪水时代》等都充分显示出诗

人高超的艺术虚构才能和想象力。 二、诗集所蕴含的情感真实 被浪漫气息和狂飙突进精神包裹着的郭沫若, 他的感情自然比一般人丰富多 彩,对人生的追求也富有层次。既有火一般的激情,又有细腻的个人情感。他说 道: “我们知道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 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 来, 而他的目的――不管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 的感情作用的。那么作家的感情愈强烈,愈普遍而作品的效果也就愈强烈,愈普 遍。这样的作品当然是好的作品”。(出自郭沫若《革命与文学》)从中,我们 可以窥见一浪漫主义者对情感的真实崇拜, 激烈的情感性始终是郭沫若诗歌跳动 的精魂,是其生命感悟的触发点。这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女神》抒发强烈的时代情感 郭沫若处身于一个让人热血澎湃, 情绪激昂的“五四”时代, 在那个地震式 的大变革时代, 新民主主义的狂风巨浪猛烈地冲击着旧中国的泥污。 此时此刻属 于胆质型心理特征的郭沫若也变得更加热情高昂、想象丰富、喜爱冲动,形成了 他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豪放型的诗歌创作个性。 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破旧立新 的时代精神促进了诗人思考, 激发了他火山爆发般涌溢的真实情感。 例如: 在 《凤 凰涅》中,诗人用五百岁的凤凰集香木自焚,在熊熊烈火中死去,象征了旧中国 在五四运动中被埋葬。凤凰火葬后复从死灰中获得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歌 颂了再生后的祖国充满了新鲜、华美、欢乐、和谐的光明景象。我们可以深深地 感受到郭沫若诗歌中那强烈的时代精神以及一种有感于时代的不可抗拒的情感: 反抗黑暗,追求光明,反对旧社会,向往新中国。 2、《星空》寄情愫于自然万物 继《女神》后,郭沫若在 1921 年 9 月至 1922 年 12 月写了第二本诗集《星 空》。这段时间正逢五四运动退潮后不久,中国革命此时正处于暂时的低迷期, 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中华民族渺茫的前途都刺痛着郭沫若的心灵。 面对这一 切,诗人那五四高潮期的热情、奔放的情感很快地冷静下来,产生了忧思连绵、 难以排遣的苦闷。 诗人的创作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设想一个心事悠悠的人怎么还 会激情澎湃。诗人情感的力度是强是弱,内心世界是相对开放还是相对闭合,会 受着客观环境的影响。于是,诗人以浪漫主义情怀和灵感体验的超然姿态,将目 光由社会投向了优美质朴的大自然,移情自然以寻求心灵的寄托。 《星空》着重 抒发诗人因理想破灭而产生的痛苦、 彷徨和探索的思想情绪。 诗集通过对身边的 自然景物以及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来表达情感, 抒发诗人的理想和追求, 体现了 那一特定历史时期诗人的情感真实。 3、《瓶》掀起一场爱情风暴 写于 1925 年初的《瓶》,是郭沫若继《女神》《星空》之后,献给 20 年代 中国诗坛的又一部闪耀着争取个性解放思想光辉的优秀诗作,全诗 42 首,在当 时文坛上属于空前的抒情长诗。 郭沫若“直抒情感”的特点在 《瓶》 中体现无遗,

诗集中大量充斥着透露诗人充盈情感的诗句 , 侧重于抒写诗人心灵痛苦和情感变化。 “我”每时每刻都盼望着姑娘的来 信,等不来信,勾起了“我”的火辣的爱及苦闷、烦躁的心情。当“我”盼信盼 不来时,甚至怨恨起了邮差,当姑娘递来了一枝梅花,“我”又神魂颠倒,无比 的幸福。就这样,反复变化,传递出了诗人对少女火一般热烈的情感。诗人通过 “我”的内心活动,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文字暴露在读者面前。 总之,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外在的形式, 都是用以审美的精神 产品, 浪漫主义文学也不例外, 从郭沫若的早期诗歌创作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一个人只要有了强烈而又真实的感情, 就具备了成为浪漫主义作家的可能, 而情 感真实也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的一个显著特征。 当然, 浪漫主义文学所表达的情感多以直接的宣泄代替间 接的表达,但也要看到过度情感化有可能削弱作品的文学价值。 郭沫若诗歌的主情主义 2 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郁达夫以《沉沦》开浪漫主义之先河,随后在现代 文坛缓慢发展。 郭沫若是继郁达夫之后的浪漫主义继承者, 作为现代著名的诗人、 剧作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学视角,屹立文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 郭沫若的诗学成就首推《女神》,其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更是现代文坛永远 谈不完的典型。 《女神》 的抒情主人公是“五四”时代下具有“开辟洪荒时代的大我”形象, 它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觉醒。 其中, “凤歌”“凰歌”结束了中华民族的最黑暗的 一页, 它是对旧时代即将灭亡的赞歌, 又以“凤凰更生歌”昭示着一个新生力量 的诞生,那就是中华民族的觉醒。 《女神》 的自我抒情主人公是具有彻底的破坏精神和大胆的创造精神的新人。 这个新生的巨人自己是自己的偶像,自我崇拜,受泛神论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 自我解放和个性解放精神。“我赞美我自己”,“我崇拜我自己”,“我创造了 尊严的山岳,宏伟的海洋,我创造了风云雷雨,我创造了日月星辰”等等,这些 诗句都是对人格的尊重,在这里,人的尊严和个性都得到了肯定,人的自我价值 得到承认;同时,这个新生的巨人的目光不仅限于中国,还将目光投向世界,在 向黄河问候的同时,又向印度河、尼罗河、扬子江致意。 《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在表现对时代炽热情感的同时,又是诗人自我灵 魂,人性真实的表现。赤裸裸的不加修饰的表现自我情感,是“五四”时期的主 要情感特色, 也是“五四”时代浪漫主义的文艺特征。 其中也有对自我肯定与否 定的不和谐的声音,“我吞掉整个宇宙,我就是我了”,又有“我要剥我的皮, 食我的肉”。这种不统一的论调,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也是“五 四”时代情感、心理、情绪的“立体化”表现;同时,又表现了郭沫若美学主张 里的自我矛盾,《女神》对客观世界的自我创造、驰骋,这种“主体自由意志”

表现了郭沫若对中国传统诗学的突破与超越, 然而其深层次里是在“泛神论”影 响下的“自我”的消融。 《女神》是新的“自由体”的创造,它表现为一是外在格律的相对严谨。诗 节,诗行,押韵相对整齐,一是自我消涨的内在韵律和外在韵律相结合,使诗在 自由变动中显得整齐和谐。 《女神》又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形象特征。《女神》是壮阔性,奇 异性,飞动性的统一。宇宙万物,山岳海洋,日月星辰,风云雷雨,草木飞禽等 等, 都是郭沫若笔下的写作内容, 这些形象构成了一幅囊括宇宙万物的壮阔的景 象,而这些景象无不以包容一切的地球,汹涌浩瀚的海洋,光芒万丈的太阳为中 心,表现了他对世界和时代赋予的宽广的胸怀和对理想的炽热追求。郭沫若在 “泛神论”的影响下,构成了《女神》式的奇特想像,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地 球成了生命的母体,在《日暮的婚筵》里,夕阳和大海成了一对恋人,“新娘最 后涨红了她的丰满的面庞儿, 被她心爱的情郎拥抱着去了”。 从“泛神论”的思 想出发,诗人看到了宇宙世界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从宇宙万 物看到了“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赋予它形象的飞动性。 郭沫若在“五四”时代便开始了他的话剧创造,发表了《屈原》等历史题材 的话剧,而在十七年文学时期,又相继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 他的话剧成就也是文学的财富。 “失事求似”创作原则的运用。郭沫若在 40 年代提出了一套比较系统的、 完善的浪漫主义史剧观, 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创作原则。 “求似”是指尽可能 的使作品与历史精神相吻合,准确的把握与表现。 “失事”是指在此前提下,也可以有出入的去表达。“失事求似”的运用, 使郭沫若自由,大胆,灵活的运用具体史实,很好的表达了历史与现实的时代精 神,达到了借古讽今的效果。比如在《屈原》中,战国时代的精神,社会制度、 屈原的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 屈原的刚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及被贬黜都是具体史实 的运用,而婵娟、钓者、仆夫的塑造,南后与子兰的母子关系,屈原如子兰的师 生关系则是作者自我的创造,这些情节的设立,既表现了屈原自身光明磊落,刚 直不阿,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又表现了“五四”坚持抗战,反对投降的时代精 神。 悲剧中透露着喜剧的气息。 郭沫若认为悲剧的价值在于激烈人们化悲剧为喜 剧力量,以拥护方生的成分而抗斗将死的成分,具体表现为:悲剧人物的自觉意 识和道德理想在悲剧结局中得到最后实现和完成, 郭沫若的悲剧人物都是以“杀 身成仁, 舍生取义”为其道德理想的仁人志士, 他们的政治理想虽由于历史条件 的限制未能实现, 但他们的斗争意识却是丝毫不动摇的; 在悲剧结局中群众的觉 醒和对悲剧人物的赞美与评价, 表现正大于负的必然结果; 在悲剧结局中以斗争 的继续,按时前途的光明。 强烈主观抒情色彩。 郭沫若的历史剧都是抒情性和浪漫性的统一, 他的历史 剧也是自身内心的显现。如在《屈原》里的“雷电颂”,是戏剧情

节的高潮,采用朗诵式形式喷泄而出,抒发人物气势磅礴的激情,这种自我 倾诉,可以说是郭沫若诗人,学者和战士兼于一身的气质。非凡人物的塑造。郭 沫若的历史剧里塑造了一大批非凡人物,如卓文君,王昭君,婵娟等,而最为成 功的是“屈原”形象。首先,按照理想化的形象塑造人物,表现为那些全国进步 人物在“屈原”时代“全部复活”, “屈原”形象融进了作者的激情磅礴、 远见 卓识和英勇无畏的品格, “屈原”形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仁”的思想化为“人 民为本”。其次,在戏剧冲突中塑造人物,以心理描写深化“屈原”形象,以情 节的曲折、 斗争的反复推动表现“屈原”的坚贞不屈的思想性格。 再次, 以象征、 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屈原的性格。《桔颂》中的桔树,婵娟的死,南后的设 计陷害等情节,进一步深化了屈原的形象。 诗与戏剧的和谐统一。郭沫若是诗人,他也特别强调历史剧应有诗的灵魂, 诗的意趣, 诗的韵律, 表现出强烈的诗意美。 他的历史剧戏剧冲突往往大起大落, 紧张剧烈,波澜起伏,在高潮处以长篇抒情独白的方式把感情推至高峰,具有憾 人心魄的情感力量。 郭沫若独特的美学追求, 系统明确的历史剧理论, 不仅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丰富了我国戏剧理论的宝库。




郭沫若的现代诗

郭沫若的现代诗 <<天上的街市>>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霁月>> 淡淡地,幽光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 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 你团鸾无缺的明月哟,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你渊默无声的银海哟,请提起你幽渺的波音和我。 <<太阳礼赞>> 青沉沉的大海,波涛汹涌着,潮向东方。 光芒万丈地,将要出现了哟 ——-新生的太阳! 天海中的云岛都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 我恨不得,把我眼前的障碍一概划平! 出现了哟!出现了哟! 耿晶晶地白灼的圆光! 从我两眸中有无限道的金丝向着太阳飞放。 太阳哟!我背立在大海边头紧觑着你。 太阳哟!你不把我照得个通明,我不回去! 太阳哟!你请永远照在我的面前,不使退转! 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四面都是黑暗!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诗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沤! 太阳哟!我心海中的云岛也已笑得来火一样地鲜明了!

郭沫若专题基础知识

郭沫若(2006.简论郭沫若的诗学主及其意义、2001.简述《女神》的思想特征、2000.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成就、简述《女神》的思想容特征、1999.比较胡适《尝试集》和郭沫若《女神》) 作品: a.《女神》:剧曲诗歌集,郭沫若的第一本新诗集。1921年8月由泰东图书局出版。收入 1919年到1921年之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共57篇。多为诗人留学日本时所作。其中主要作品有《鹭鸶》《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匪徒颂》《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棠棣之花》(戏剧)《女神之再生》(诗剧)《湘累》(诗剧)等。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b.《星空》:诗歌,戏曲,散文集;是郭沫若诗歌的又一代表作,在艺术上是属于另一种 风格的作品。1923年10月由泰东图书局出版,为创造社丛书之一。主要作品有《天上的市街》《星空》《黄河与扬子江对话》《孤竹君之二子》(诗剧)等。《星空》中多数诗篇是"五四"退潮后,郭沫若苦闷寂寞但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的反映。 c.其它诗集:《瓶》《前茅》《恢复》《战声集》《蜩螗集》 d.历史剧本:《屈原》《南冠草》《武则天》《虎符》《卓文君》《聂嫈》《棠棣之花》《王昭君》 《高渐离》《孔雀胆》《蔡文姬》 e.郭沫若早期的诗学主:郭沫若《论诗三扎》: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情调+想象) +(适当的文字);艺术是“灵魂与自然的结合”,“诗是人格创造的表现”“个性最彻底的文艺便是最有普遍性的文艺,民众的文艺”。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 a.《女神》的成功在于时代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b.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创造,成为《女神》思想艺术的主要追求。 c.《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首先是“开辟鸿荒的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 族的自我形象。如《凤凰涅槃》,凤凰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正经历着伟大的涅槃,“死灰中更生”的历史过程。如《炉中煤》,中华古国成了“我”“心爱的人儿”“年青的女郎”; 在《女神》里,处处喧嚣着自觉的呼声,如《天狗》:“我飞奔,我狂叫…我便是我呀”,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的自我价值得到肯定,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人的创造力得到承认。《女神》的魅力及其不可重复性,正是在于它所达到的民族(与个体)精神及作家写作的自由状态。 d.《女神》中的自我抒情形象又是大时代中诗人自我灵魂,个性的真实袒露。《女神》中 的“我”不仅表现了崭新的民族魂,也袒露着诗人自己的灵魂。 e.《女神》同时真切地展现了诗人在美学追求中的在矛盾。这也是《女神》价值所在:它 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艺术表现的多种可能性。 二.《女神》的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a.郭沫若是使新诗的翅膀飞腾起来的第一人。《女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 论(即无神,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自然是我的表现)的思想基础上。 b.《女神》形象的基本特色:壮阔性,奇异性与飞动性,由此形成了“女神体”雄奇的艺 术风格。【壮阔性:诗人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抒写对象,居于中心的是地球,海洋,太阳的形象。奇异性:大自然被充分地人化,地球成了有生命的母体。如《地球,我的母亲》。飞动性:诗人把宇宙世界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从宇宙万物看到了“动的精神”和创造的“力”。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c.《女神》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即形式是自由的。每首诗的节数,诗节的行数,每一行 的字数都不固定,押韵不统一。但要求格律的某种统一。

郭沫若诗歌_星空

美哉!美哉! 天体于我,不曾有今宵欢快! 美哉!美哉! 我今生有此一宵,人生诚可赞爱! 永恒无际的合抱哟! 惠爱无涯的目语哟! 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哦,你看哟! 你看那双子正中,五车正中,W形的Cassiopeia横在天河里。 天船积尸的Perseus也横在天河里。 半钩的新月含着几分凄凉的情趣。 绰约的Andromeda,低低地垂在西方,乘在那有翼之马的 Pegasus背上。 北斗星低在地平,斗柄,好象可以用手斟饮。 斟饮呀,斟饮呀,斟饮呀,我要饮尽那天河中流荡着的酒浆,拚一个长醉不醒!花毡一般的Orion星,我要去睡在那儿,叫织女来伴枕,叫少女来伴枕。 唉,可惜织女不见面呀,少女也不见面呀。 目光炯炯的大犬,小犬,监视在天河两边,无怪那牧牛的河鼓,他也不敢出现。天上的星辰完全变了! 北斗星高移在空中,北极星依然不动。 正西的那对含波的俊眼,可便是双子星吗? 美哉!美哉!

永恒不易的天球 竟有如许变换! 美哉!美哉! 我醉后一枕黑酣,天机却永恒在转! 常动不息的大力哟,我该得守星待旦。 我迎风向海上飞驰,人籁无声,古代的天才 从星光中显现! 永远在人类之头昭在! 泪珠一样的流星坠了,已往的中州的天才哟! 可是你们在空中落泪? 哀哭我们堕落了的子孙,哀哭我们堕落了的文化。 哀哭我们滔滔的青年 莫几人能知 哪是参商,哪是井鬼? 悲哉!悲哉! 我也禁不住滔滔流泪...... 哦,亲惠的海风! 浮云散了,星光愈见明显。 东方的狮子 已移到了天南,光琳琅的少女哟,我把你误成了大犬。 蜿蜒的海蛇 你横亘在南东,毒光熊熊的蝎与狼,你们怕不怕Apollo的金箭?

郭沫若:炉中煤

炉中煤 ——眷念祖国的情绪 【教学目标】 1.领会作品所抒发的火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了解诗歌通过艺术形象抒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1.象征手法的运用 2.热情洋溢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诗中重点句子的象征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许多歌颂祖国的诗歌中,人们对祖国有很多比喻,如“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吭的雄鸡——唤醒拂晓的沉默,/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叱咤时代的风云, /你是威风凛凛的雄狮——舞动神州的雄风, /你是人类智慧的起源——点燃文明的星火。 /你有一个神圣的名字,那就是中国!”。再如,“祖国啊,祖国——/您是世界和平飘扬的旗帜/人类文明进步的使者/您是捍卫真理的勇士/哺育子女的妈妈/您正直而博爱/坚强而慈祥/世界人民叹服您的胸怀/华夏儿女感激您的母爱”。 人们更多的把祖国比喻成“母亲”,但有一位诗人,却把祖国比喻成“年青的女郎”,这位诗人就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这首诗就是著名的《炉中煤》。今天,就让我们感受诗人的才情,领略诗人如火的爱国情怀吧。 二、听录音(初步感受诗歌) 三、作者简介 阅读“学习提示”,了解郭沫若的基本情况。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学者、文化战士。1914年赴日学医,“五四”运动前后,弃医从文,积极投身于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

郭沫若的诗集有

郭沫若的诗集有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1、《天狗》 (一)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二)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 (三)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嚼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四)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2、《晨安》 晨安!常动不息的大海呀! 晨安!明迷恍惚的旭光呀! 晨安!诗一样涌着的白云呀! 晨安!平匀明直的丝雨呀!诗语呀!晨安!情热一样燃着的海山呀!

晨安!梳人灵魂的晨风呀! 晨风呀!你请把我的声音传到四方去吧! 晨安!我年青的祖国呀! 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 晨安!我浩荡荡的南方的扬子江呀! 晨安!我冻结着的北方的黄河呀! 黄河呀!我望你胸中的冰块早早融化呀! 晨安!万里长城呀! 啊啊!雪的旷野呀!啊啊!我所畏敬的俄罗斯呀!晨安!我所畏敬的Pioneer呀! 晨安!雪的帕米尔呀! 晨安!雪的喜玛拉雅呀! 晨安!Bengal的泰戈尔翁呀! 晨安!自然学园里的学友们呀! 晨安!恒河呀!恒河里面流泻着的灵光呀! 晨安!印度洋呀!红海呀!苏彝士的运河呀! 晨安!尼罗河畔的金字塔呀! 啊啊!你在一个炸弹上飞行着的D′annunzio呀!晨安!你坐在Pantheon前面的“沉思者”呀! 晨安!半工半读团的学友们呀! 晨安!比利时呀!比利时的遗民呀! 晨安!爱尔兰呀!爱尔兰的诗人呀!啊啊!大西

郭沫若女神诗集有哪些

郭沫若女神诗集有哪些 《女神》是郭沫若 的第一部诗集, 它的问世有如响彻长空的惊雷, 震动了当时的文艺界。 连 《序 诗》在内,《女神》共收诗 54 首和诗剧 3 篇。当时,正值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 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女神》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渴望和歌颂祖国的新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凤凰涅盘》是《女 神》 中的代表作, 它借凤凰采集香木自焚而后在烈火中再生的神话传说来象征旧 中国、旧我及旧的一切的毁灭,和新中国、新我及新的一切的再生,表现出诗人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歌颂自我和一切叛逆者,是《女神》的另一个重要内容。诗人渴望和赞美祖 国的新生,也渴望和歌颂自我的新生与解放。正因为诗人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 命运, 所以在他的诗篇里经常跳动着的“自我”就爆发出一股气吞山 河、震撼宇宙的力量。比如《天狗》就极度夸张地展示了“我”这样 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叛逆者的种种表现。 歌颂不断地毁坏和不断地创造,是《女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诗人既然是热 烈渴望祖国新生, 追求个性解放, 就必然痛恨并希望摧毁一切阻碍新生与解放的 黑暗腐朽势力。 因此, 他既歌颂“毁坏”, 又歌颂“创造” 和创造的“力”。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中,诗人吹响了雄壮 的号角:“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 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 力的 Rhythm(律吕)哟!”在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 中, 诗人对“ 太 阳 ”“ 山 岳 ” 和 “ 海 洋 ”“ 狮 子 ”“ 飞 雁 ” 和 “ 泰 古 的 森 林 ” , “ 水 ”“火”“火山”和“伟大的江河”, “ 豪 放 的 诗 ”“ 雄 浑 的 音 乐 ” 和 “ 崇 宏 的 艺 术 ”, “苏彝士”“巴拿马”“万里长城” 和“金字塔”等充满创造活力的东西表示崇拜。 歌颂大自然,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歌颂自然的诗中,歌颂太阳 的诗篇最多,也最能体现诗人憎恶黑暗、追求光明的精神。在《太阳礼赞》中, 诗人用自己全部的热情去迎接那“光芒万丈”的新生的太阳。 在 《日 出》 中, 诗人愿意做太阳的“运转手”, 把一切的“暗云”

著名翻译家郭沫若

著名翻译家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四川乐山人。郭沫若天性聪颖,从小就表现出其极强的语言学习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他在精通德语、日语、英语的基础上,逐步对这些国家的优秀文化作品产生了浓厚的翻译兴趣,由此走上了一条为各国优秀文化搭建“桥梁”的道路。 学界通常将郭沫若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的活动分为三个阶段: 萌芽期———“五四”时期, 从翻译介绍德国作家歌德的作品开始; 发展期———从1924 年流亡日本到40 年代末, 从翻译介绍日本马列主义经济学学者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开始; 成熟期———建国后。三个阶段中, 以第二阶段翻译的作品最多, 涉及的面也最广, 尤其是完成了《浮士德》和《战争与和平》两部文学巨著的翻译。 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郭沫若主张“意译”和“风韵译”。郭沫若对于翻译素来是不赞成逐字逐句的直译。他说:“逐字逐句的直译,

终是呆笨的办法,并且在理论是不可能的。我们从一国文字之中通晓得一个作家的思想,不是专靠认识他的字面便能成功的。一种文字有它的一种气势。这在英文是mood。我们为这种气势所融洽,把我们的精神随着它抑扬张弛,才能与作者的思想之羽翼载沈载浮。逐字逐句的直译,把死的字面虽然照顾着了。把活的精神却是遗失了。” 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义, 对于原文的字句,对于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郭沫若总结出来的这一方法在翻译外国诗歌的时候尤为适用。 Ode to the west wind 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 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 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d hearth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d earth 请你把我沉闷的思想如 像败叶一般吹越乎宇宙之外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郭沫若简介郭沫若的个人简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大事年表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学名开贞。 1897年春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 1901年家塾采用上海编印的新式教科书授课。 1905年春长兄郭开文赴日留学,有意偕从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春入乐山县高等小学。第一学期成绩名列第一,因受年长同学忌妒,被降为第三名。 1907年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返校。夏升入乐山县中学堂,大量阅读林琴南的译述小说。 1908年秋患伤寒并发中耳炎,听

力受损。病中读先秦诸子等古籍,偏爱《庄子》。 1909年秋因参加罢课,请求校方与当地政府交出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 1910年春进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设中学堂。冬参加成都学界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任班级代表,又受开除处分,因故未实行1911年冬清帝退位。回乡组织民团响应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与张琼华结婚,5日后即离家返成都。 1913年春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学堂理科,未学。夏,被天津军医学校录取,未就学。年底得长兄资助,决定东渡日本留学。 1914年1月抵东京。秋,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与郁达夫同学。 1915年秋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与成仿吾同学。阅读泰戈尔、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与斯宾诺莎思想接近。

1916年夏与东京圣路加医院护士佐藤富子相识。冬,与佐藤富子在冈山结婚。开始新诗写作。 1917年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1918年参加留日学生罢课,抵制签订”二十一条”。夏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与留日同学张资平酝酿出版文学刊物。 1919年夏与留日同学响应”五四”运动,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作小说《牧羊哀话》。诗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震动中国诗坛。 1920年与田汉、宗白华的通信辑为《三叶集》出版。译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因译稿被老鼠咬毁未能出版。 1921年休学半年。往返于上海、日本之间筹备出版文学刊物。6月文学团体创造社在东京成立。第一部诗集《女神》问世。 1922年《创造》季刊五一节创刊。译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1924年春赴日本,在福冈翻译河上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活动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并且一生都从事着翻译工作。他不仅留下了大量译作,而且在翻译理论上也颇有建树。郭沫若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虽然并没有引起国际翻译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他提出的一些翻译理论,或翻译思想在翻译实践中所起到的指导作用不可低估,对翻译实践有着切实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归纳和总结的方法系统地分析郭沫若提出的翻译理论以及进行的翻译实践,着重分析雪莱Ode to the West Wind的郭译本。 关键词:郭沫若翻译理论翻译实践西风颂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它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取出来的,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翻译理论方面,本文试从译者伦理观、翻译动机论、翻译创作论三个方面对他的翻译思想进行简单的讨论。 一、译者伦理观 在《理想的翻译之我见》一文中,郭沫若认为理想的翻译对于原文的字句,原文的意义,自然不许走转,而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这样的译法取决于以下先决条件:译者的语学知识要丰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对于作者要有研究,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的能力。这说明他强调翻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从事翻译工作要有严肃的态度。译者应该唤醒译书家的责任心。读者应该从教育着手,劝知识未备的青年先从事基础知识的储积,多培养直接读外籍的人材;望国内各大书坊多采办海外的名著。 二、翻译动机论 郭沫若认为,文学研究不论研究作家或研究作品,都属于研究者的个人自由;而文学的介绍,当然比个人介绍多出三个因子来:文学作品,介绍家和读者。介绍者是三个因子中最重要的一个,他对文学作品有选择之权,对读者有指导之责。郭沫若还就介绍家即翻译家的态度论述了翻译的动机。他认为如果翻译家对于自己要译的作品能涌起创造的精神、有精深的研究和正确的理解,能充分理解作品的表现和内涵,能把自己的创作精神融入原作中并进行移译,那么他的译品必然会能引起一般读者的兴趣,必然能产生极大的效果。 三、翻译创作论 (1)郭沫若指出文学翻译“与创作无以异”,“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超过创作”,因此,文学翻译须寓有创作精神,除了强调翻译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以严肃的态度从事翻译工作,郭沫若还指出,翻译外国文学必须要有深刻的生活体验,对原著的时代背景要有深入的了解。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创造性的发挥不是完全主观随意的,而是受到原文和原作者的限制制约,是在从属状态下的创造。文学作品翻译中,不同的翻译家译同一部作品,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而译作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译者发挥创造性的能力。 (2)在具体的翻译方法上,郭沫若主张意译和“风韵译”。所谓“风韵译”也可以叫做“气韵译”,即指翻译时不仅不能背离原文的意义,而且“对于原文的气韵尤其不许走转。原文中的字句应该应有尽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译,或先或后,或综或析,在不损及意义的范围之内,为气韵起见可以自由移易”。译文学上的作品不能只求达意,要求自己译出的结果成为一种艺术品。“风韵译”诗中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翻译的最高理想境界,它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优势来阐述文学翻译的问题,是中国翻译文学艺术追求的精辟概括。 在翻译实践方面,以《西风颂》为译本进行简单的分析。 郭沫若在翻译雪莱的《西风颂》时采取的是新体诗的形式。新体诗与旧体诗相比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二是摒弃了中国传统诗歌严格的格式、韵律、平仄、对仗等要求,而采取西方诗歌的分体形式。分体形式被随后的新诗人们相继模仿,逐步成为中国新体诗区别于旧体诗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主要形式特点。 在音律方面,原诗严谨整齐的押韵形式没有移植到译文中。郭译《西风颂》违背了原始的押韵规律,那么原诗在音律上锁表达的听觉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但是诗人根据汉语的自身特点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汉语的声调能表达丰富的情感。《康熙字典》前面的《分四声法·等韵》中说,“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等都暗示了汉语声调所具有的的不同感情色彩: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利于表达高昂明丽、强烈、婉转和急促的不同类型的情感。﹝1﹞如第一节中有几“ang”音的韵脚,“床”“样”“羊”“香”让人联想到西峰四处飞扬,呼啸遍野的情景,与原诗的半元音﹝w﹞和摩擦音﹝s﹞﹝f﹞的使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形式方面,虽然保留了原诗的分行形式,但是也没有严格按照原诗的每节四个三行诗节和一个英雄双行体的结构结构形式进行排版,也没有完全遵照原诗跨行和跨节的手法。郭沫若主张“诗歌应该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郭沫若注重的是诗歌的内容,诗歌的本质是抒情,写诗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对于诗歌的形式,郭沫若认为:“诗之本质绝不在韵脚的有无,无韵者可以为诗,而有韵者不必尽是诗”,可见他并没有把严谨的结构形式看作诗歌存在的基础。 郭沫若在翻译《雪莱的诗》的时候有这样的体会:“译雪莱的诗是要我成为雪莱,是要使雪莱成为我自己。”﹝2﹞要达到这种和作者合而为一的境界,必须做到充分理解原作的内容,彻底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郭在翻译时较多地注重的是这种事实质的内容,而较少地注重其外在的形式。正如他自己所说:“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内在韵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也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内在的韵律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内在韵律诉诸心而不诉诸耳。”﹝3﹞在内容上,郭对原诗的串行现象进行了调整,把原诗的意象重新整合,创造性地重新分行。“从译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强烈的创作气息……”﹝4﹞译诗与原诗虽然没有在分行上完全齐整地对应,但是译诗基本没有损害原诗的内容与意象。译者在充分理解原诗的基础上,经过自己主观的整合,重新呈现出原作的面貌,实在领会原诗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的创造性的发挥。

郭沫若的作品

郭沫若的作品 篇一:郭沫若. 郭沫若 作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以深刻的现代意识和独特的创作视角,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管是其小说还是诗歌,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现代文学都起到承先启后的标志性和开创性作用。同时,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涉及领域最宽、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人物,他具有敏感、热情、崇尚自由、追求自我解放的个性和气质,是对中华民族整整一个时代情绪的表达与象征。 一、引言 郭沫若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的巨星,是继鲁迅之后新文学的又一面旗帜,同时,他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在新诗、小说、散文、历史剧、翻译、历史、书法等众多领域具有开拓性成就。郭沫若生长在峨眉山下大渡河畔,崇高、厚重的自然风貌赋予了郭沫若与大自然一样博大的胸怀。郭沫若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作为左翼作家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思想与中国20世纪走向现代化的脚步相应和,他的小说和诗歌表现了强烈而鲜明的现代意识和新世纪文化特征,并将广大民众塑造为正义力量的坚强后盾,而且,他不仅直接投入到革命和建设事业,还有意识地将文艺创作与现实革命斗争结合起来,他是中国古史学界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全面系统地研究古代社会的第一人。邓小平曾对郭沫若有过这

样的评价:“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 郭沫若一生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等,散文、、、等,戏剧、、、、、、等。 二、郭沫若作品的创作视角 1爱国情怀 郭沫若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爱国主义是贯穿他一生的主旋律,也是促使他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郭沫若自幼受儒学熏陶,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与事业追求。比如,一诗是诗人直抒胸臆的杰作,体现了如火般炽热的不妥协的思想,支撑了诗人如水一样纯洁高尚的爱国情怀。中的聂政也是一个爱国者,郭沫若满腔热情地颂扬了聂政“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精神。郭沫若的爱国热情还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发掘和弘扬上,其创作出、、、和等大型的历史剧便体现了这一点,激励了无数有识之士为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去拼搏、去奋斗。 2独特的乡土观 热恋乡土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乡土意识是郭沫若思想中不可忽视的部分。郭沫若的故乡是天府之国的巴蜀,巴蜀地域独特的自然风貌与人文环境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巴蜀文化。一方面,郭沫若对生于兹长于兹的乡土怀有深厚的情谊。郭沫若出生在川南的“海棠香园”――嘉州,从小就受到故乡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熏陶,其、、、等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狂喜、惊讶和幻想。另一方面,作者对乡土

郭沫若与雪莱诗歌的翻译

兰台世界2012·11月上旬 郭沫若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诗人、戏剧家及翻译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和中国革命时期文化战线中的一面旗帜。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郭沫若开始翻译并介绍了18世纪末期到19世纪初期国外的浪漫主义学派,其中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歌及其理论对郭沫若有着重要的影响。雪莱诗歌的个性魅力及思想,以至于感情生活都对郭沫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吸引力。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在其《雪莱的诗歌》一文中提到:“翻译雪莱的诗,就会让我成为雪莱本人,我现在翻译他的诗歌就像自己在创作一样。”由此可以看出,郭沫若不但继承了雪莱的思想,而且还赞同并接受了雪莱诗歌的创作方式。郭沫若认为雪莱才是一位真正的诗人。总之,郭沫若对雪莱的诗歌作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翻译工作,且雪莱的诗歌创作理论对郭沫若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郭沫若对雪莱诗歌的翻译与传播 郭沫若在日本求学期间开始接触雪莱,并在其1928年的《我的著作生活的回顾》中提到了雪莱的诗歌翻译作品。郭沫若在当时的《创作季刊》上就隆重介绍了雪莱的诗歌翻译作品,并命名为“雪莱纪念号”,且郭沫若首次向中国的读者翻译并介绍了雪莱的《西风颂》及其他相关的抒情诗作。《西风颂》是19世纪英国最为著名的诗歌之一,由于当时中国还使用的是文言文,郭沫若为了真实反映原诗作的思想及时代精神,通过采用白话文与文言文相结合的翻译技巧,将该诗歌翻译得典雅而得体,并充分展现了诗人在严寒的冬天所表现的对美好春 天的憧憬之情。郭沫若翻译的《西风颂》无论是在气势上,还是在音调上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很多的词语都非常富有穿透力,使整个译作诗意盎然,就仿佛是其创作的作品,在意境上与原著不相上下[1]31—34。 郭沫若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翻译雪莱的《诗选》,还编写了《雪莱年谱》,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介绍雪莱诗歌的翻译诗集,且其中的《西风颂》中的翻译语句至今还为人们广泛传诵,有着一种超越诗歌的思想力量。 在郭沫若诗歌创作的高潮时 期,他还翻译过《雪莱诗选》,并特意为此写 了序言。在其翻译雪莱的诗作前的《小引》中,郭沫若就提到了雪莱诗歌中的革命思想。在翻译的长篇诗歌《麦布女王》中,郭沫若将雪莱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向中国读者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阐述。《歌》是雪莱的一首抒情诗歌,且其创作风格上采用了一种意象及比拟的方法,有 着独特的艺术风格。郭沫若对这首诗歌的翻译,特别注重原诗歌的主要思想,并将其美感的传递作为其翻译的重点,无论是在意象还是形式上都达到了极佳的效果[2]125—127。郭沫若用诗歌的语言翻译雪莱的诗歌,这是其成功翻译及创作的重要理念。在翻译雪莱的《为诗辩护》中,郭沫若非常强调雪莱的诗歌理论,即将诗人的感情、想象结合起来,并结合诗歌的才能所含有的特质及想象而生的语言构成了诗歌的重要骨架。郭沫若在其《神话的世界》一文中热情地向中国读者介绍了雪莱的《为诗辩护》,并认为雪 莱是非常重视想象的功效,而他却将直觉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二、雪莱诗歌翻译对郭沫若的影响雪莱是郭沫若最为尊崇的诗人之一。19世纪初期,雪莱的诗歌不断地被翻译到中国,这些诗歌的内容大多数为抒情诗歌,真正能代表其思想的作品则不多。郭沫若认识到这种情况,开始翻译些真正能代表雪莱思想、事迹及感情的诗歌,其注重的是对雪莱 诗歌精神的介绍与传播,即充满革命与反抗 的唯物主义精神。在翻译雪莱诗歌的过程中,郭沫若逐步认识到了雪莱的诗风是从其内心深处流露出来的。郭沫若翻译雪莱的 《西风颂》中深深地为其无神论思想所感染,并且该诗歌还积极主张自己虽然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但是还要主动地面对一切。这就进一步影响到了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雪莱浪漫主义诗 歌的典型代表,充分表现了雪莱充满了对未来美好自由生活的信念。这对当时主张以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郭沫若有着很大的激励与启发,并由此创作出了《女神》、《凤凰涅槃》等脍炙人口的作品,代表了中国新诗歌的典范[3]127—129。郭沫若借鉴了雪莱思想中的神话特征,并通过创新的艺术手法,保留了神话中的原始形态。 郭沫若通过借鉴雪莱的创作思想及方法,并通过采用守旧的方式方法,通过新颖的内容及形式表现了五四运动的突飞猛进的时代特征。郭沫若在20世纪初期所创作的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正是19世纪初期英国 诗人雪莱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印证。 这也说明了郭沫若深受雪莱诗歌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在诗歌创作上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特点,都认为诗歌的创作主要靠灵感。雪莱的诗歌对郭沫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理论方面,雪莱创作诗歌主要是以激情式的写作方式为主,崇尚心灵的表达。郭沫若对此领会颇深,其对《女神》的创作就是通过这种激情的方式来完成的。雪莱曾经说过:“我不想和我同时代的诗人比高下,更不愿去追随前人的光芒,凡是他们特有的风格及写作手法我都竭力避免去模仿,因为,我认识到即使自己的作品没有任何价值,却毕竟是我自己写的作 品。” [4]85—87 郭沫若也完全赞同雪莱的这一诗歌创作思想,并反对任何形式的模仿,主张标新立异的诗歌创作。同时,郭沫若还将雪莱与中国古代的贾谊进行了对比,说他们之间有着共同之处,但是贾谊的才华还没有到雪莱的这种地步。 郭沫若本身就是中国伟大的诗人及剧作家,同时作为中国新诗歌的开拓者及奠基人,无论是对诗歌的翻译及创作都有其独特及惊人的地方。这些都集中反映到其对雪莱诗歌的翻译及推崇上。郭沫若翻译的雪莱诗歌的社会影响及读者的反映都非常巨大,真正达到了原诗作者与其心灵交融的地步。从郭沫若对雪莱诗歌的翻译中可以看出,郭沫若有着独特的翻译思想,这些观点都表现在其对翻译雪莱诗歌的序言中,郭沫若说道: “男女之间的婚姻是一个过程,首先要有恋 爱及心声的交流,我喜欢雪莱是因为我能听到他的心声,并能在他的诗作中找到共鸣。 我翻译他的诗作就像在创作我的诗作一 样。”这充分说明了,郭沫若早已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了对雪莱诗歌的翻译中,并对其以 郭沫若与雪莱诗歌的翻译 □刘汝举 M ingrendang'an ·名人档案 郭沫若 18

郭沫若的诗歌评价

郭沫若的诗歌评价 郭沫若 是现代文学 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那么关于郭沫若的诗歌 评价如何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郭沫若的诗歌评价的相关文章, 供大家阅 读! 内容提要 当今一般读者对郭沫若评价不高, 而“专业阅读”却甚表称许, 形成两极阅 读现象。本文指出两极阅读的偏误,提出对《女神》等时代性很强,而今比较隔 膜的经典作品,阅读时应尽量将直观感受、设身处地与名理分析三者结合,以摸 索和感触当年由作品—读者互动互涉而形成的“阅读场”, 从而达到比较有历史 感的评价。文中分析郭沫若文艺型的人物心理特征,及其“多变”的原因,认为 郭沫若毕竟是一位真实的诗人,对其天才与凡庸都应有同情的了解。 关键词 郭沫若 《女神》 两极阅读现象 阅读场 创作心理素质 郭沫若的《女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之作,标示着新诗初创期 的最高成就,最能体现“五四”的时代特色。郭沫若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是 由《女神》所奠定的。对《女神》往往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文学史的读法”, 注重从历史发展的链条中考察作品,寻找价值,并确定其地位。当今各种现代文 学史, 几乎都是这样评价郭沫若的。 有一种学术界流行的排座次的说法是“鲁郭 茅巴老曹”,不一定准确,但也可见对郭的评价甚高。而“非专业的读法”则比 较偏重个人或行时的审美趣味,注重本文,不太顾及“历史链条”,并不看重像 《女神》这种时代性、现实性强的“经典”。当今许多青年读者对郭沫若其人其 诗不感兴趣,评价不高,用的多是“非专业读法”。两种读法本无所谓高下,然 而当今许多大学的讲台或专家的文章对郭沫若甚表称许, 而一般读者却不敢恭维, 这种两极性的阅读现象就很值得研究。现代文学研究者不能不面对这样的问题: 为什么对《女神》的接受有这么大的时代反差? 一 这就牵涉到评论角度问题,以往对《女神》的评说,一般都是从两个角度进 行,一是思想内容方面,即考察《女神》如何体现反封建以及改造社会的要求, 如何代表“五四”的声音,等等。常见的对郭诗的基本主题作摘句式的归纳,以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翻译中英双语对照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翻译中英双语对照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Market in the Sky Street lights faraway turned on, Like countless stars shining. Stars in the sky appear, Like numerous streetlights. I assume in that dimly discernible sky, Certainly there is a beautiful market. Items on display in the streets, Certainly are exotic, not found in our world. Look, the shallow Milky Way, Certainly it can't be wide. I assume the Cowherd and his Girl Weaver separated by the river Certainly can meet with the magical ox's help I assume they, at the moment, Certainly are strolling in the Sky Street. Do not believe me? Just see that meteor. It is the lantern they walking with.

郭沫若试题

郭沫若 一、填空 1、郭沫若,原名___________。 2、1921年,郭沫若的诗集《》出版,这部诗集不仅确立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3、1921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成立,这是继文学研究会后又一重要的文学社团,那它的发起人和核心人物是___________。 4、1927年3月,蒋介石制造了著名的赣州惨案与安庆惨案,其后郭沫若便写下了讨伐名文__________。 5、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是《》,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6、郭沫若的哪一部作品充满彻底反叛的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切向往_________。 7、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集中表现在论文_________和通信集___________。 8、继《女神》之后,郭沫若20年代又出版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郭沫若在________的无韵诗的启迪下,写下了《死的诱惑》《新月与白云》等。 10、郭沫若在南昌起义中的作品是___________。 二、选择 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2、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应该是()之类的作品。 A、《天狗》 B、《凤凰涅槃》 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 3、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A、海明威 B、鲁迅 C、海涅 D、劳伦斯 4、郭沫若是以下哪个文学社团的主将?() A、创造社 B、新月社 C、文学研究会 D、京派 5、郭沫若创作的最早的新诗是() A、《女神》 B、《凤凰涅槃》 C、《地球,我的母亲》 D、《死的诱惑》 6、郭沫若的原名是() A、周樟寿 B、郭开贞 C、蒋冰之 D、田寿昌 7、《文学与革命》一文的作者是() A、鲁迅 B、周作人 C、郭沫若 D、闻一多 8、下列作家中属于创造社的是() A、田汉 B、鲁迅 C、郭沫若 D、闻一多

郭沫若翻译思想与作品评析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Could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In what distant deeps or skies Burnt the fire of thine eyes? On what wings dare he aspire? What the hand dare seize the fire? And what shoulder and what art Could twist the sinews of thy heart? And, when thy heart began to beat, What dread hand and what dread feet? What the hammer? what the chain? In what furnace was thy brain? What the anvil? what dread grasp Dare its deadly terrors clasp? When the stars threw down their spears, And watered heaven with their tears, Did He smile His work to see? Did He who made the lamb make thee? Tyger, tyger, burning bright 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What immortal hand or eye Dare frame thy fearful symmetry? 老虎 老虎!老虎!黑夜的森林中 燃烧着的煌煌的火光, 是怎样的神手或天眼 造出了你这样的威武堂堂? 你炯炯的两眼中的火 燃烧在多远的天空或深渊? 他乘着怎样的翅膀搏击? 用怎样的手夺来火焰? 又是怎样的膂力,怎样的技巧, 把你的心脏的筋肉捏成? 当你的心脏开始搏动时, 使用怎样猛的手腕和脚胫? 是怎样的槌?怎样的链子? 在怎样的熔炉中炼成你的脑筋? 是怎样的铁砧?怎样的铁臂

郭沫若的诗歌5首

郭沫若的诗歌 5 首 郭沫若 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 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 。小编整理的郭沫 若的诗歌 ,供参考! 莺之歌 前几年有位姑娘兴来时到灵峰去过, 灵峰上开满了梅花,她摘了花儿五朵。 她把花穿在针上,寄给了一位诗人, 那诗人真是痴心,吞了花便丢了性命。 自从那诗人死后,经过了几度春秋, 他尸骸葬在灵峰,又迸成一座梅薮。 那姑娘到了春来,来到他墓前吊扫, 梅上已缀着花苞,墓上还未生春草。 那姑娘站在墓前,把提琴弹了几声, 刚好才弹了几声,梅花儿都已破绽。 清香在树上飘扬,琴弦在树下铿锵, 忽然间一阵狂风,不见了弹琴的姑娘。 风过后一片残红,把孤坟化为了花冢, 不见了弹琴的姑娘,琴却在冢中弹弄。 (尾声)啊,我真个有那样的时辰, 我此时便想死去,你如能恕我的痴求, 你请快来收殓我的遗尸! 别离 残月黄金梳, 我欲掇之赠彼姝, 彼姝不可见, 桥下流泉声如泣。

晓日月桂冠, 掇之欲上青天难。 青天犹可上, 生离令我情惆帐。 述 怀 我几曾说过我要把我的花瓣吹飞? 我几曾在监狱中和你对话过十年? 但你说我已经老了,不会再有诗了; 我已经成为了枯涧,不会再有流泉。 我不相信你这话,我是不相信的; 我要保持着我的花瓣永远新鲜。 我的歌喉要同春天的小鸟一样, 乘着和风,我要在晴空中清啭。 我头上的黑发其实也没有翻白, 即使白发皤然,我也不会感觉我老; 因为我有这不涸的永远不涸的流泉, 在我深深的,深深的心涧之中缭绕。 我的歌要变换情调,不必常是春天, 或许会如象肃杀的秋风吹扫残败, 会从那赤道的流沙之中吹来烈火, 会从西比利亚的荒原里吹来冰块。 我今后的半生我相信没有甚么阻挠, 我要一任我的情性放漫地引领高歌。 我要唤起── 我们颓废的邦家、衰残的民族。 朋友,你不知道我,有时候连我也不知道。 在白昼的阳光中,有时候我替我自己烦恼; 但在这深不可测的夜中,这久病的床上, 我的深心我的深心,为我揭开了他的面罩。 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 长夜纵使漫漫, 终有时辰会旦; 焦灼的群星之眼哟, 你们不会望穿。 在这黑暗如漆之中 太阳依旧在转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