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学习原有知识对新学习的影响属于( )。

A.逆向迁移 B.负迁移 c.顺向迁移 D.正迁移

2.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是指学习中的( )。

A.定势现象 B.迁移现象 C.记忆现象 D.创造性

3.( )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A.奥苏伯尔 B.桑代克 C.贾德 D.格式塔心理学

4.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 )。

A.顺向正迁移 B.逆向正迁移 c.顺向负迁移 D.逆向负迁移

5.两种学习间发生的相互干扰、阻碍的迁移称为(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横向迁移 D.纵向迁移

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贾德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7.根据迁移性质的不同和影响效果的不同,可分为( )。

A.正迁移和负迁移 B.逆向迁移与顺向迁移

c.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D.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8.缺乏实验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9.不认为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10.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化说

11.桑代克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经验泛化说 c.相同要素说 D.关系转化说

12.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原理说 D.关系转化说

13.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 )。

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B.对活动的影响

C.对记忆的促进 D.对智力的影响

14.由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的上位学习向具有较低概括水平的下位学习之间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15.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 )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迁移与特殊迁移 D.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16.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17.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 )。

A.有积极作用 B.有消极作用

c.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D.没有作用

18.以下不是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

A.教师指导 B.媒体 C.认知结构 D.学习材料的特性

19.迁移的形式训练说强调( )。

A.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B.发展了的心理官能

C.直接性动机 D.对情境关系的理解

20.心理学上“水下击靶”的实验所支持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相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21.重视对情境关系的理解的迁移理论是( )。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原理说 D.关系转换说

22.共同要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 B.贾德 c.苛勒 D.加涅

23.会讲英语的人学习德语,学得比其他人快,这是属于(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24.由于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发生的迁移称为( )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25.一个学生的学习迁移可受他的学习意图或学习心向的影响,这种现象称为( )。A.经验泛化作用B.学习定势作用c.分析概括作用D.相同要素作用

26、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是()

A、定势

B、迁移

C、前摄抑制

D、倒摄抑制

27、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是()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水平迁移

D、垂直迁移

28、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这称为()

A、负迁移

B、垂直迁移

C、般迁移

D、具体迁移

29、“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都属于()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逆向迁移

30、用已掌握的英语字母来形成新的单词,这时的迁移是()

A、同化性迁移

B、顺应性迁移

C、重组性迁移

D、逆向迁移

31、经验类化说强调下列哪种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A、心理官能的发展

B、两种任务的共同要素

C、概括化的原理

D、对各要素间关系的理解

32、强调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发展的结果,这一理论是()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33、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是()

A、动机

B、需要

C、定势

D、学习准备

34、有些教师主张搞“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期迁移到其它问题的解决中去,这符应了哪一种迁移理论()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经验类化说

D、关系转换说

35、定势主要表现为一种()

A、正迁移

B、负迁移

C、正迁移或负迁移

D、不是迁移

36.按照学习迁移内容的抽样与概括化水平进行的划分,可以分为 ( )

A.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B.正迁移与横向迁移

C.普通与特殊迁移 D.顺向与逆向迁移

37.( )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

A.奥苏贝尔 B.桑代克 C.贾德 D.格式塔心理学

38.下面所列举的迁移种类领域中。错误的是 ( )

A.态度学习迁移 B.情感迁移 C.知识与技能迁移 D.气质迁移

39.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进行划分,迁移可分为 ( )

A.正迁移和负迁移 B.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C.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40.“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所说的是 ( )

A.创造性 B.学习迁移 C.发现教学法 D.学会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不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以下属于影响迁移的客观因素的是 ( )

A.教师指导 B.学习材料特性 C.媒体 D.认知结构 E.智力

2.数学学习中由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的转化,属于 ( )

A.自上而下的迁移 B.自下而上的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E.水平迁移

3.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各种内在关系如 ( )

A.上下关系 B.平行关系 C.并列关系 D.网络关系 E.交叉关系

三、填空题: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学完单词coat后,再学习rajncoat时,可以产生迁移。

2.学习化学中锂、钠、钾等金属元素概念时,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是迁移。

3.根据迁移的内容不同,将迁移划分为迁移和迁移。

4.加法的学习影响着乘法的学习,而乘法的学习反过来也影响着对加法的重新理解,这在心理学中叫。

5.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这在心理学中叫。

6.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的关键环节。

7.桑代克等人的研究发现,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时,才能产生迁移。

8.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认知结构的是实现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它包括认知结构的、和。

9.物理学习中的审题技能的掌握可能会促进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审题技能的应用,这在心理学中称。

10.专家比新手拥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专家拥有更丰富的背景经验和

11.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和。

12.陆钦斯的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13.从迁移的影响方向来分类,学习迁移可以分为。

14、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认为对情境中一切关系的和

是获得一般迁移的最根本要素和真正手段,因此他们的理论被称为“关系转化理论”。

15.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和网络化。

16、以等人为代表提出产生式理论,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

17.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这是心理学上的。

18.归纳式学习属于垂直迁移中的迁移。

19.演绎式学习属于垂直迁移中的迁移。

20.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是迁移产生的关键。

21.迁移理论是以奥苏泊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为基础的。

22.学习定势也称,它对学习具有定向作用。

23.迁移是学得的知识、技能与行为规范向的关键环节。

24.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多种情境中,这叫。

25.是学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26.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和阻碍称之为。

27.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审题的方法也将影响到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学习活动,这种迁移属于。

28.早期的迁移理论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等。

29、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是,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30.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积极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成为消化迁移的心理背景。

31.促进迁移的教学包括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32、布鲁纳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越能产生迁移,为此他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掌握每门学科的即

等,这是训练迁移的基础。

33、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被称为____。

34、—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被称为____。

35、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称为____。

36、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具有更高概括水平的引导性材料,称为____。

37、学生心理发展中两个相邻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状态,称为____。

38、定势又称为____。

39、受m(a+b)=ma+mb的影响而错误地得到lg(a+b)=lga+lgb,这种迁移是____。

40、常见于归纳学习中的迁移主要是____。

41、在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可以迁移到多种学习中去,这种迁移是____。

42、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迁移是____。

43、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这种迁移是____。

44、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其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以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这种迁移是____。

45、掌握了“义务即免费”的知识后,得出“义务教育即免费教育”,这种迁移是____。

46、认为两种学习情境中刺激到反应的联结相似时,迁移才能发生,这一理论是____。

47、认为迁移的发生主要依赖于对两种学习情境中一般原理的概括程度,这一理论是____。

48、格式塔代表人物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认证了____理论,强调____因素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

49、形式训练说强调____在学习迁移中的作用,共同要素说强调____,经验类化说强调____。

50、奥苏伯尔提出了____迁移理论,并认为原有认知结构的____、稳定性和____等特性都会影响迁移的效果。

51、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____。它主要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

52、“脑筋急转弯”主要是要消除____。

53.专家比新手拥有更强的迁移能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专家拥有更丰富的背景经验或______。54.数学学习中形成的认真审题的态度及其方法影响到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审题活动,可韵;之为______。

55.根据辽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可以将迁移划分为______和______。

56.学生学习了 m(a+b)=ma+mb后,认为lg(a+b)=lga+lgb,这在心理学中称______。57.陆钦斯的______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四、名词解释

1.水平迁移

2.一般迁移

3.重组性迁移

五、简答题

1、简述原有的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作用。

2、简答促进迁移的教学。

3、简答迁移的作用。

4、简答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5、试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6.简述迁移的种类。

7.简述迁移的作用。

8.简述认知结构的迁移观。

9.简述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10.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11.简述迁移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12.简述迁移的实质。

六、论述题

1、沦述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要点

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3.有的学生在语文测验中能正确填空,但是不能给朋友写一封语句通顺的信;有的学生能在数学测验中进行小数和百分数的乘法运算,但却不会计算收人所得税。请分析此现象,并联系实际说明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策略。

4.请系统论述早期学习迁移理论。

5.论述现代的迁移理论及其特点。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C

4、B

5、B

6、C

7、A

8、A

9、A 10、C 11、C 12、A 13、A 14、

D 15、A 16、D 17、C 18、C 19、B 20、C 21、D 22、A 23、A 24、C 25、B 26、B 27、D 28、C 29、A 30、C 31、C 32、A 33、C 34、A 35、C

36.【精析】A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将迁移分为水平、垂直迁移。

37.【精析】C贾德提出了经验类化理论。

38.【精析】D按照共同要素说,两任务的共同成分可以是学习材料、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方面的。

39.【精析】D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40.【精析】B它们都是同化性迁移。

二、多项选择题

1.【精析】ABC认知结构和智力属于个人因素、即主观因素。

2.【精析】BC 数字运算对字母运算的影响是积极的,因此是正迁移;数字运算是下位的较低层次的,因此是自下而上的迁移。

3.【精析】ACE教学内容一体化要体现事物的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

三、填空题

1、具体

2、水平

3、一般具体

4、学习迁移

5、正迁移

6、迁移

7、共同要素

8、组织特征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9、一般迁移 10、认知结构 11、学习定势 12、量杯 13、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14、理解顿悟 15、一体化 16、辛格莱和安德森 17、负迁移 18、自下而上的 19、自上而下 20、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 21、认知结构 22、学习心向定向 23、能力与品德转化 24、一般迁移 25、迁移 26、负迁移 27、一般迁移 28、关系转换说 31、教授学习策略 32、基本结构基本原理与基本概念 33、学习准备 34、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 35、心向与定势 36、先行组织者37、最近发展区38、心向39、负迁移40、垂直迁移41、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42、顺应性迁移43、同化性迁移44、重组性迁移45、同化性迁移46、共同要素说47、经验类化理论48、关系转换理论,关系49、心理官能,共同要素,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50、认知结构,清晰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51、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52、定势53.认知结构54.一般迁移55.正迁移负迁移56.负迁移57.量杯

四、名词解释

1.水平迁移:义称横向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问的相互影响。

2.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3.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五、简答题

1、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

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足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2、简述促进迁移的教学。

答:(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3、简述迁移的作用。

答:(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答:(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六、论述题

1、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换说等。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

果。

共同要素说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较共同要素说有所进步。

关系转换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

热力学一般关系(热学高等数学偏微分)

第二部分工质的热力性质 六热力学函数的一般关系式 由热力学基本定律引出的一些基本热力学状态函数(如内能U、熵S)及其为某一研究方便而设的组合函数(如焓H、自由能F、自由焓G等)许多都是不可测量,必须将它们与可测量(如压力p、体积V、温度T等)联系起来,否则我们将得不到实际的结果,解决不了诸如上一章讲的最大功计算等一些具体的问题。 这就需要发展热力学的数学理论以将热力学基本定律应用到各种具体问题中去。 热力学函数一般关系式 全微分性质+基本热力学关系式6.1 状态函数的数学特性 对于状态参数,当我们强调它们与独立变量的函数关系时,常称它们为状态函数。从数学上说,状态函数必定具有全微分性质。这一数学特性十分重要,利用它可导出一系列很有实用价值的热力学关系式。下面我们扼要介绍全微分的一些基本定理。

设函数),(y x f z =具有全微分性质 dy y z dx x z dz x y ? ??? ????+??? ????= (6-1) 则必然有 (1) 互易关系 令式(6-1)中 ),(y x M x z y =???? ????, ),(y x N y z x =???? ???? 则 y x x N y M ???? ????=? ??? ???? (6-2) 互易关系与 ?=0 dz 等价。它不仅是全微分的必要条件 ,而且是充分条件。因此,可反过来检验某一物理量是否具有全微分。 (2) 循环关系 当保持z 不变,即0=dz 时,由式(6-1),得 0=???? ????+??? ????z x z y dy y z dx x z

则 x y z y z x z x y ???? ???????? ????- =???? ???? 故有 1-=???? ???????? ???????? ????y z x z x x y y z (6-3) 此式的功能是:若能直接求得两个偏导数,便可确定第三个偏导数。结果也很容易记忆,只需将三个变量依上、下、外次序,即))()((xzy yxz zyx 循环就行了。 (3) 变换关系 将式(6-1)用于某第四个变量ω不变的情况,可有 ωωωdy y z dx x z dz x y ? ??? ????+??? ????= 两边同除以ωdx ,得 ω ω??? ????? ??? ????+??? ????=??? ????x y y z x z x z x y (6-4) 式中:y x z ??? ????是函数),(y x z 对x 的偏导数;ω??? ????x z 是以),(ωx 为 独立变量时,函数),(ωx z 对x 的偏导数。上面的关系可用于它们之间的变换。这一关系式对于热力学公式的推导十分重要。

高考地理大复习第五章人口与环境时人口迁移习题人教版

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蛇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2.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 A.家庭 B.经济 C.教育 D.交通 解析第1题,“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第2题,春节是中国人家庭聚会、访亲探友的节日,造成人口流动量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因素。 答案 1.D 2.A 3.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 项不符合题意。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 C 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4~5题。 4.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 ) A.A地和B地 B.A地和C地

C.B地和C地 D.B地和D地 5.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经济落后 B.政策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变迁 解析第4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第5题,D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移率为负值,最可能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答案 4.A 5.A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7.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两侧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7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6.C 7.D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0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8~9题。

电动势测定与热力学函数测定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实验实验项目电池电动势测定与热力学函数测定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 实验指导老师林晓明老师实验评分 实验7:电池电动势测定与热力学函数测定【实验目的】 1、掌握电位差计的测定原理和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 2、加深对可逆电极、可逆电池、盐桥等概念的理解; 3、了解可逆电池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实验原理】 1在电池中,电极都具有一定的电极电势。当电池处于平衡态时,两个电极的电极电势之差就等于该可逆电池的电动势。规定电池的电动势等于正、负电极的电极电势之差,即: E = ?+-?- 待测电池: Hg|Hg2Cl2|KCl(饱和)||AgNO3(0.02mol?L-1)|Ag 负极反应:Hg+Cl-(饱和)→Hg2Cl2+e- 正极反应:Ag++e-→Ag 总反应:Hg+Cl-(饱和)+Ag+→Hg2Cl2+Ag

银电极的电极电势: ??- ?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 ? 饱和甘汞? 饱和甘汞 - ? 饱和甘汞 从上述电池的两个电极电位可算出电池的理论电动势,将测定值与之比较。 原电池电动势不能直接用伏特计来测量,因为电池与伏特计接通后有电流通过,在电池两极上会发生极化现象,使电极偏离平衡状态。另外,电池本身有内阻,伏特计所量得的仅是不可逆电池的端电压。 准确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只能在无电流(或极小电流)通过电池的情况下进行,需用对消法。 对消法测定原电池电动势 原理:是在待测电池上并联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外加电势差,这样待测电池中没有电流通过,外加电势差的大小即等于待测电池的电动势。

厦门大学物理化学近年真题考点归纳

表格中所写章节以傅献彩五版物理化学为准2007大题汇总 2008大题汇总

2009大题汇总 2010年大题汇总

2011年大题汇总

2012大题汇总 2013年大题汇总

以上列了近几年厦门大学物理化学考试科目大题的主要考点。厦门大学的物理化学不同于其他学校,他考察的题型比较单一。一般12~16分的选择题,然后剩下的大概十道左右的大题。 首先,复习过程中一般使用傅献彩的物理化学课本,据悉厦大本校上课也是使用这本教材。第一章气体的不用看,统计热力学一般就考一个选择,也可舍弃(明确说明只考概念),第十四章胶体近年来也只考选择,也可考虑舍弃。厦大的物化热力学考察并非重点,但热力学函数的关系、麦克斯韦关系要会熟练推导,并要求熟悉各个函数的意义,今年来有向热化学、能源方面考察的趋势。相图每年必考,且分值较大,考察的相图也较为常规,多进行几个典型相图的练习总结规律就行,步冷曲线也一般会要求绘制,杠杆规则的应用,并注意这部分可以和第四章结合考察。化学平衡也几乎年年考,这部分相对简单。电解质这一章本身就比较简单,一般是求电导率以及弱电解质平衡常数。第九十章电化学每年必考大题,能斯特方程要熟练运用,注意超电势的问题以及电解过程中离子浓度的改变。第十一十二章动力学每年考察的比重比较大,常用的反应级数求解、稳态近似平衡假设的使用及其使用条件、过渡态理论中热力学函数与活化能的关系、重要的关系式的推导。第十三章也年年考大题,开尔文公式、毛细现象,都很简单,但要注意浸润与不浸润时方程中R的正负(14年考的汞和玻璃,非常遗憾做错了) 最后,厦大物化最重要的参考书是孙世刚编写的物理化学的学习指导以及物理化学题库,历年真题很多出自上面。要将上面的习题反复练习。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1.如图所示: (1)绘制水头线;(2)若关小上游阀门A,各段水头线如何变化?若关小下游阀门B,各段水头线又如何变化?(3)若分别关小或开大阀门A和B,对固定断面1-1的压强产生什么影响? 解:(1)如图所示 (2)A点关小阀门,使A点局部阻力加大(A点总水头线下降更多)但由于整个管道流量减小,使整个管道除A点外损失减小,即B点局部阻力减小(B点总水头线下降,但没有原来多)各管道沿程阻力减小(总水头线坡长减小),速度水头减小(测压管水头线与总水头线之间距离减小) 同理可以讨论B点阀门关小的性质

(3)由于1—1断面在A 点的下游,又由于A 点以下测压管水头线不变,所以开大或者关小阀门对1—1断面的压强不受影响。对B 点,关小闸门,B 点以上测压管水头线上移,使1—1断面压强变大,反之亦然 2.用直径mm d 100=的管道,输送流量为s kg /10的水,如水温为5℃,试确定管内水的流态。如用这样管道输送同样质量流量的石油,已知石油密度 3 850m kg =ρ,运动粘滞系数 s cm 214.1=υ,试确定石油的流态。 解:(1)5℃时,水的运动粘滞系数s m 2 610519.1-?=υ Av Q Q ρρ==,v = () 2 31.04 10110 ?? ?π 20008386310519.1)1.0(4 1011 .010Re 6 23>=???? ??== -π υ vd 故为紊流 (2) 200013141014.1)1.0(4 8501 .010Re 4 2<=???? ?= -π 故为层流 3.有一圆形风道,管径为300mm ,输送的空气温度20℃,求气流保持层流时的最大质量流量。若输送的空气量为200kg/h ,气流是层流还是紊流? 解 :20℃时,空气的运动粘滞系数s m v 26107.15--?= 3205.1m kg =ρ 2000Re == υ vd s m v 105.03 .0107.1520006=??=-

第五讲热力学函数法

第五讲热力学函数法 讲授内容:教科书§1.9-10 学时:6 教学方法:结合课件中的文字、画图、公式进行讲授;通过习题课使学生熟悉用热力学函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悉热力学基本方程和基本不等式的应用,掌握热力学函数法的基本精神,会在典型热效应之间建立联系,会用热力学方法计算简单系统的热力学函数。 教学重点:热力学函数法的基本精神 教学难点:应用导数变换方法建立不同热效应之间的联系。本讲吸取国内对此内容的教学经验,将问题归纳为几种典型,通过较多的练习和习题课,使难点得以突破。 教学过程: 一热力学函数与典型过程(70分钟)(字幕) 引言: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在热力学定律和统计规律的基础上引进了两个基本的态函数——内能和熵。从原则上讲,利用这两个热力学函数再加上物态方程可以解决宏观热现象的一般问题。然而在实际操作上并不都很方便。例如在绝热过程中(字幕),外界对系统作的功等于系统内能的U A-U B=W (字幕)通过末态B与初态A内能之差可以直接得到功。根据熵增原理dS≥0(字幕)可以判断不可逆绝热过程的进行方向(字幕)。可是很多过程并不是绝热的,对于经常遇到的等温过程或等温等压过程就无法直接运用内能和熵解决上述问题。本节将引入几个新的热力学函数使问题得到简洁地处理。 1焓与等压过程:(字幕)

1.1等压过程中的功: (字幕)如果系统只有V 作为外参量,在等压过程中外界对系统的功W=-P 0(V B -V A )=-P 0ΔV (字幕) 1.2焓与等压过程中的热量: (字幕)ΔU=U B -U A =Q-P 0ΔV (字幕)移项得Δ(U+P 0V)=Q (字幕)不管等压过程是否可逆,只要初末态是平衡态,系统在初末态的压强P =P 0,引入新的热力学函数——焓H=U+PV (字幕)则ΔH=Q (字幕) 对于初末态为平衡态的无穷小过程则有dH=δQ (字幕)焓是广延量,具有和内能相同的量纲。焓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在没有非体变功的等压过程中系统吸收的热量等于系统焓的增加,系统放出的热量等于系统焓的减少。(字幕)通过末态与初态焓的差就可以算得系统在等压过程中吸收的热量。 1.3焓的全微分式: (字幕)在热力学基本方程两端加d(PV),即 d U P V T d S P d V d P V ()()+=-+ 于是有 d H T d S Vd P =+ (字幕) 上式是以熵S 和压强P 为独立变量时焓的全微分表达式。有时,使用它讨论等压过程的问题比使用基本方程更为方便。通常,H(S,P)的全微分为 dH H S dS H P dP P S =+(/)(/)???? 两式对照即有(/)??H S T P =, (/)??H P V S = 。(字幕) 1.4定压热容:(字幕)系统的定压热容 C li m H T )H T )P T P ==→???0(/(/?? 对于等压过程, dH T dS Q C dT P ===δ 定压热容又可以由下式算得C H T T S T P P P ==(/)(/)???? (字幕) 2自由能与等温过程:(字幕) 2.1自由能与等温过程的功:(字幕)对于等温过程,将热力学基本不等式移项可得

2第二章_热力学函数与普遍关系式

第二章 热力学函数与普遍关系式 在给出了热力系统的一段性描述之后,就可以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建立的解桥式,推导出热力学参数的各种微分关系式。这种推导过程只应用连续可微函数的数学性质,而不涉及系统的特殊情况,因此它们适用于状态连续变化的一切系统以及系统的全部状态,通常称之为热力学普遍关系式。热力学普遍关系式是非常有用的,利用有关的式子,可以由可测量决定非可测量,或对实例量进行热力学一致性检验。此外不论如何严密与细致的实验,所切得的数据总是有限的,在编制参数图表时,必须进行内插与外推,这时普遍关系式是导出有关公式的重要依据。 2-1 热力学一般关系式 1 一般关系式 热力学的普遍关系式 热力学一般关系据热力学基本定律导出,因此是任何工质都必然遵循的关系;是研究工质热力性质的理论基础,适于主要对象有约束作用的复杂系统对复杂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热力学分析的主要对象的限制包括以下几点: ● 化学成分均匀不变 ● 纯物质 ● 不存在运动、毛细、固体变形效应 ● 不存在电场、磁场效应,忽略重力效应。 简单可压缩系统 一种与外界只有热量及准静态容积变化的热力学系统,其中:简单表示只有一种可逆功方式、可压缩表示可逆过程中,以体积变化做功,p d v 确定系统状态所需的参数: 热力学关系式中参数的个数是确定的,它们与能量相互作用方式数有相关关系。一个系统平衡状态所需的独立参数个数,等于可能存在的可逆功方式数再加一。其中,加一是因为系统中的热作用。 两参数法则: 一个简单系统平衡状态可由二个独立状态参数表示,同时二个独立状态参数也确定了一个简单系统平衡状态,即 简单系统平衡状态 2独立状态参数 [例] U ,V 非相互独立。 D ,M 非相互独立。 纯物质:液体 + 蒸汽混合物, T, P 非相互独立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第二章知识归纳

§2.1内能、焓、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的全微分 热力学函数中的物态方程、内能和熵是基本热力学函数,不仅因为它们对应热力学状态描述第零定律、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而且其它热力学函数也可以由这三个基本热力学函数导出。焓:自由能: 吉布斯函数: 下面我们由热力学的基本方程(1) 即内能的全微分表达式推导焓、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的全微分 ?焓、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的全微分 o焓的全微分 由焓的定义式,求微分,得, 将(1)式代入上式得(2) o自由能的全微分 由得 (3) o吉布斯函数的全微分

(4) 从方程(1)(2)(3)(4)我们容易写出内能、焓、自由能和吉布斯函数的全微分dU,dH,dF,和dG独立变量分别是S,V;S,P;T,V和T,P 所以函数U(S,V),H(S,P),F(T,V),G(T,P)就是我们在§2.5将要讲到的特性函数。下面从这几个函数和它们的全微分方程来推出麦氏关系。 二、热力学(Maxwell)关系(麦克斯韦或麦氏) (1)U(S,V) 利用全微分性质(5) 用(1)式相比得(6) 再利用求偏导数的次序可以交换的性质,即 (6)式得(7) (2)H(S,P)

同(2)式相比有 由得(8) (3)F(T,V) 同(3)式相比 (9) (4)G(T,P) 同(4)式相比有 (10) (7),(8),(9),(10)式给出了热力学量的偏导数之间的关系,称为麦克斯韦(J.C.Maxwell)关系,简称麦氏关系。它是热力学参量偏导数之间的关系,利用麦氏关系,可以从以知的热力学量推导出系统的全部热力学量,可以将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表示出来。例如,只要知道物态方程,就可以利用(9),(10)式求出熵的变化,即可求出熵函数。

热力学函数意义,应用

一、热力学函数: 1、热力学能(U): 意义:反映了处于一定状态下的系统内部的能量总和。 应用:其本身无实际应用意义,但是热力学能变,即△U,可以反映系统变化前后的能量变化,其变化只与系统始终状态有关而与过程的具体途径无关。即△U等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传递。△U=W+Q。△U>0表明系统吸收了能量, △U<0表明系统放出了能量。 2、焓(H): 意义:热力学中将(U+pV)定义为焓,其本身并无明确的物理意义。 应用:H= U+pV,因而,焓就和热力学能一样,无实际意义,但是焓变△H却很有应用意义,Q p =H2-H1 =△H反映了在恒温恒压只做体积功的封闭系统中,系统吸收的能量全部用于增加系统的焓。△H>0表明系统吸热,△H<0则表明系统放热。即可以用其表示恒压条件下系统放出的或吸收的热量多少,实践证明,即使有气体参加的反应,p△V也很小,即△H≈△U,因而,在没有△U数据时,可以暂时用△H代替。 3、熵(S): 意义:熵反映了在一定状态下系统混乱度的大小。 应用:熵变△S却反映了系统变化前后混乱度的变化,0 K时,纯物质完美晶体的微观粒子熵为0,即S m* (B,0 K)=0,因而可以以此为基准,确定其他温度下物质的熵,△r S m(B)= S m(B,T)- S m* (B,0 K)= S m(B,T)。 4、吉布斯函数(G): 意义:吉布斯函数和焓一样,本身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热力学中将H-TS规定为吉布斯函数。 应用:其本身无实际用途,但是其变化,即△G=△H-T△S,反映了在恒温恒压非体积功等于零的自发过程中,其焓变、熵变和温度三者的关系。△G的大小可作为判断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判据。即: △G<0 自发进行 △G=0 平衡状态 △G>0 不能自发进行(其逆过程是自发的)即根据△H,T,△S可以计算出△G,用于判断反应的可行性。 二、解离常数(K): 意义:反映了物质在溶液中电解能力的大小。 应用:常用的是电解质在水中的解离常数,如果是酸,跟据其解离常数可以计 算出溶液的解离常数大小,进而可以判断其酸碱性强弱或者直接换成pH的大小,碱也是如此。另外,只要知道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大小,根据其浓度,就能计算出其溶液中离子的浓度。跟据加入的电解子的离子,还可以计算出溶解平衡的移动方向,即同离子效应。 三、溶度积(K sp): 意义:反映了难容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个离子活度幂次方的乘积大小,从而反映出该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 应用:1、根据溶度积原理,可以判断沉淀平衡移动的方向。 Q i >K sp 溶液为过饱和溶液,平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

第五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五章人口分布与迁移 5※<标题二> 第一节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一、人口密度 是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测量人口密度有许多方法:人口算术密度、人口土地密度、资源密度、经济密度、面积指数、比较密度等。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 3、88.5%的人口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度的区域 4、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千米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5、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面积只占陆地的57%,人口却集中了 世界的80% 6、各大洲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0个 2、邦奇的人类大陆图 三、中国人口分布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之一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 其二是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其三是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 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 3、经济活动方式 4、交通运输条件 (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5※<标题三> 第二节人口移动

一、概述 (一)概念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 (二)重要性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发达区域之间的人口消长主要是人口迁移和流动造成的; ②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口迅速城镇化产生了许多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 ③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趋势明显,出现城市中心空洞化现象; ④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人口移动的历史回顾 二、人口迁移的形式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 的迁移活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迁移。 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世界性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 外籍工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 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 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人口迁移的形式形式有三种:地区间迁移、城乡间迁移、城市间迁移。 美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国内人口迁移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流向 20世纪以来城乡间的人口迁移是国内迁移的重要形式 发达国家出现了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 3、人口迁移的主要空间取向 英国人口学家拉文斯坦被公认为人口迁移研究的先驱,他提出了人口迁移的7条法则 ①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迁移到大的工商 业中心 ②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③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大 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⑤短距离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⑥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 ⑦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到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 为主 拉文斯坦推论道,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的人数就越少。 斯托福(S.A.Stouffer)提出了干预机会理论。 李(E.S.Lee)指出国内迁移与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及国内人们自身的差异有关。 (二)人口迁移的时间形式“通过时间”因素对任何迁移分析的意义在于,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讲解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1.如图所示:(1)绘制水头线;(2)若关小上游阀门A ,各段水头线如何变化?若关小下游阀门B ,各段水头线又如何变化?(3)若分别关小或开大阀门A 和B ,对固定断面1-1的压强产生什么影响? 解:(1)略 (2)A 点阻力加大,从A 点起,总水头线平行下移。由于流量减少,动能减少,使总水头线与测压管水头线之间的距离减小,即A 点以上,测压管水头线上移。A 点以下,测压管水头线不变,同理讨论关小B 的闸门情况。 (3)由于1—1断面在A 点的下游,又由于A 点以下测压管水头线不变,所以开大或者关小阀门对1—1断面的压强不受影响。对B 点,关小闸门,B 点以上测压管水头线上移,使1—1断面压强变大,反之亦然。 2.用直径mm d 100=的管道,输送流量为s kg /10的水,如水温为5℃,试确定管内水的流态。如用这样管道输送同样质量流量的石油,已知石油密度3850m kg =ρ,运动粘滞系数s cm 214.1=υ,试确定石油的流态。 解:(1)5℃时,水的运动粘滞系数s m 2610519.1-?=υ Av Q Q ρρ==,v =() 231.0410110???π 20008386310519.1)1.0(41011.010Re 62 3>=??????= =-π υvd 故为紊流 (2) 200013141014.1)1.0(48501.010Re 4 2<=?????= - 故为层流 3.有一圆形风道,管径为300mm ,输送的空气温度20℃,求气流保持层流时的最大流量。若输送的空气量为200kg/h ,气流是层流还是紊流? 解 :20℃时,空气的运动粘滞系数s m v 26107.15--?= 3205.1m kg =ρ 2000 Re ==υvd s m v 105.03 .0107.1520006 =??=-

配分函数与热力学函数的关系

第七章统计热力学基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热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各种独立子系统的微观状态数的求法,不同系统的统计规律,系统的各热力学函数的表示式,配分函数的计算,固体的热容理论导出的基本思路。 重点与难点: 统计热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不同系统的微观状态数的计算,玻尔兹曼分布律的含义,系统的热力学函数的表示式,配分函数的计算,不同的固体热容理论的基本方法。 §7.1 概论 统计热力学的研究任务和目的 统计力学的研究对象是大量微观粒子所构成的宏观系统。从这一点来说,统计热力学和热力学的研究对象都是一样的。但热力学是根据从经验归纳得到的四条基本定律,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确定系统变化的方向和达到平衡时的状态。由于热力学不管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微观运动形态,因此只能得到联系各种宏观性质的一般规律,而不能给出微观性质与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而统计热力学则是从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基本运动特性出发,运用统计的方法,推导出系统的宏观性质,和变化的可能方向。 统计力学的研究方法是微观的方法,它根据统计单位(微粒)的力学性质如速度、动量、位置、振动、转动等,用统计的方法来推求系统的热力学性质,例如压力、热容、熵等热力学函数。统计力学建立了体系的微观性质和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统计力学又可称为统计热力学。 相对于热力学,统计力学对系统的认识更深刻,它不但可以确定系统的性质,变化的方向和限度,而且还能确定系统的性质的微观根源,这一点要比热力学要深刻。对于简单系统,应用统计热力学的方法进行处理,其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当然统计热力学也有自身的局限性,由于统计力学要从微观粒子的基本运动特性出发,确定系统的状态,这就有一个对微观粒子的运动行为的认识问题。由于人们对于物质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化,不断地修改充实物质结构的模型,所对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也要随之修改,所以统计理论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模型本身也有近似性,所以由此得到的结论也有近似性。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最早是由玻兹曼(Boltzmann)以经典力学为基础建立的统计方法,称为经典统计热力学。1900 年普朗克(Planck)提出了量子论,麦克斯韦(Maxwell)将能量量子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很大,但从总的趋势来看还是不断增加的。关于资料不足,已经不甚了了。尽管晋代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有从大禹到战国时期的人口数字,但也很难作为那时人口的依据。因为汉代人对先秦时期的人口数字已经不大清楚,晚至晋代的皇甫谧当然就更不知晓了。但是,皇甫谧所推论的西周已有1300多万人,和战国时的人口仍有1000余万,与范文澜先生所估计的战国时代全国人口有2000万的数字比较接近,应视作最早的人口记录。范文澜先生根据战国七雄军队的多少,按5人出1兵计算,楚国当有人口500万,魏国当有人口3、400万,秦、赵两国当有人口5、600万,齐国当有人口3、400万,燕、韩两国当有人口300万,总计约计2000万,这样的估计是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的。 从秦汉起,各个王朝对人口的统计都十分重视,千方百计要弄清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数量。这是因为:○1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2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统治者就不能不搜刮人口,以充实兵源和掌握更多的役使人口。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资料十分丰富,这为研究历代人口变迁提供了方便。这些人口就是官方所掌握的人口数字。 从另一方面讲:○1人口有税,还要服劳役,劳动人民就不能不隐满人口,以逃避压榨和剥削。○2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不入王朝版籍,户口多少就更无从知晓,因此,尽管各个王朝都有户口统计数字,但并不反映当时人口的真实情况,只能说是一个梗概。 尽管隐匿人口是普遍现象,但是,对各个王朝的人口统计数字进行比较,也能反映历代户口的增减和人口地区分布的一些特点。历史时期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减和地区分布的因素,除自然增殖、死亡和天灾外,主要就是动乱和战争。每当改朝换代和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的时候,往往造成人口锐减和人口分布地区急剧变化。纵观中国历史,西晋、北宋末年两个时期,对我国人口的大规模南迁,对人口稠密地区的转移,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两次人口大迁徙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政治动乱往往引起人口移动,如秦汉之际、两汉之间和东汉末年以至于三国时期等等,都是例证。然而,持续时间之长、迁徙人口之多和规模之大,却莫过于西晋和北宋末年两个时期。这是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起的汉族人口的大规模南迁。经过两次人口大迁徙,使我国南北人口的多少和地区分布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一、西晋末年的人口迁徙 1、迁徙的原因 从晋惠帝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的140年间,我国北方地区长期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民众纷纷外迁。究其原因,主要是:○1腐朽的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各族人民奋起反抗;○2西晋末年,原来居住在我国北方、西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已内迁到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匈奴族主要分布在甘、陕、晋、冀等省的北部,尤以山西省最多,从南到北,都有匈奴族的踪迹。鲜卑族主要分布在东起辽东,西至青海的广大地区,而以河北、山西两省为最多。氐、羌两族主要分布在陕、甘两省的渭河流域,连关中平原也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区。羯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东南部一带。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为了争权夺利和满足自己的贪欲,又进行民族仇杀,相互混战,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流离失所,相继南迁;○3东晋政府为安置流亡人口,在江淮流域设置了侨州郡县,也吸引了大批人口南迁。 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除南迁者外,还有不少人口向西迁徙到今甘肃西部,以及向东迁徙到今辽宁西部。割据于甘肃西部的前凉政府是汉人建立的,当地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因而“中州避难者,日月相继”。割据于河西走廊西部、青海东南部的南凉政权,是鲜卑人建立的,但他们却招抚汉族地主以支持他们的统治,因而流入南凉的汉族人口也很多。割据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的前 1

(统编版)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五章第二讲人口的迁移练习中图版01

第二讲人口的迁移 一、选择题 1.(2015·高考广东卷)下图为2005~2012年我国某省常住人口数量变化图。由图可推断该省是( ) A.海南B.四川 C.广东D.浙江 解析:图中显示,该省人口数量多,且常住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说明该省人口大量迁出,选项中只有四川符合条件。海南省、广东省、浙江省属于人口迁入省份。 答案:B (2017·郑州模拟)下表为2015年世界最大移民接收国和输出国人口迁移数量(单位:万人)。据此完成2~3题。 最大移民接收国 美国 4 280 俄罗斯 1 230 德国 1 080 最大移民输出国 中国 3 500 印度 2 000 菲律宾700 2. A.多为发展中国家B.多为发达国家 C.均为东半球国家D.均为西半球国家 3.菲佣是指来自菲律宾的家政服务人员。菲佣有文化、懂英语,素有“世界上最专业的保姆”之美誉。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是菲佣的主要分布地。影响菲佣迁往上述各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语言优势B.文化水平高 C.经济差异D.政策优势 解析:第2题,据表可知,世界人口主要接收国是美国、德国等,多为发达国家。第3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菲律宾经济落后,而上述地区经济发达,菲佣迁移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答案:2.B 3.C (2017·晋冀豫质检)读2013年三大城市群人口迁移情况对比图,完成4~5题。 4.三大城市群中( ) A.京津冀的人口增速最快 B.长三角的人口增量最多 C.珠三角的人口净迁入率最高 D.长三角人口迁出率最高 5.导致京津冀和珠三角人口净迁入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结构B.环境承载力 C.国家政策D.科技水平 解析:第4题,比较三地的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数值,即可判断答案。第5题,首先明确两地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口迁入率上,人口净迁出率都较低,则两地人口迁入率差异决定了人口净迁入率的差异。珠三角工业结构轻型化,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而人口迁入率较高;而京津冀工业结构主要为高技术类、重工业类,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故人口迁入率较低。 答案:4.C 5.A 6.(2015·高考北京卷)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一轮总复:第五章 第2讲 人口迁移 地域文化与人口习题

第2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选择题( 1.右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 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 法,正确的是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解析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川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2014·盐城调研)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 据此回答2~3题。 2.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 3.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解析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丹江口水库向四周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3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 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2.C 3.D 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读图回答4~6题。 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人口老龄化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 6.该国可能是()。

A.中国B.巴西C.德国D.泰国 解析第4题,从总人口年龄结构看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外来移民以青壮年为主,因此移民缓解该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第5题,该国人口老龄化严重,为发达国家,经济因素是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第6题,选项中只有德国为发达国家。 答案 4.D 5.D 6.C 下图为某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产业与空间转移的流向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年中国农村劳动力 ()。 A.主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B.主要向服务业转移 C.以县外、省外转移为主 D.主要向沿海省区转移 8.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 A.缓解流出区人口压力,加强地区间联系 B.弥补流入区劳动力不足,提高城市化水平 C.易出现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 D.加快乡镇企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解析第7题,注意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主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以乡镇内转移为主。第8题,农村劳动力在乡镇内转移有利于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答案7.A8.D (2014·莆田质检)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 的变化 https://www.doczj.com/doc/fe719144.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第五章历史时期人口的大迁徙与人口稠密地区的变化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口数量的增减变化很大,但从总的趋势来看还是不断增加的。关于资料不足,已经不甚了了。尽管晋代学者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有从大禹到战国时期的人口数字,但也很难作为那时人口的依据。因为汉代人对先秦时期的人口数字已经不大清楚,晚至晋代的皇甫谧当然就更不知晓了。但是,皇甫谧所推论的西周已有1300多万人,和战国时的人口仍有1000余万,与范文澜先生所估计的战国时代全国人口有2000万的数字比较接近,应视作最早的人口记录。范文澜先生根据战国七雄军队的多少,按5人出1兵计算,楚国当有人口500万,魏国当有人口3、400万,秦、赵两国当有人口5、600万,齐国当有人口3、400万,燕、韩两国当有人口300万,总计约计2000万,这样的估计是比较接近当时的实际的。 从秦汉起,各个王朝对人口的统计都十分重视,千方百计要弄清自己所控制的人口数量。这是因为:○1劳动者是基本的社会生产力,能够创造物质财富,是统治者剥削的主要对象。○2人多兵多,人多服劳役的人也多,统治者就不能不搜刮人口,以充实兵源和掌握更多的役使人口。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资料十分丰富,这为研究历代人口变迁提供了方便。这些人口就是官方所掌握的人口数字。 从另一方面讲:○1人口有税,还要服劳役,劳动人民就不能不隐满人口,以逃避压榨和剥削。○2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迁徙无常,不入王朝版籍,户口多少就更无从知晓,因此,尽管各个王朝都有户口统计数字,但并不反映当时人口的真实情况,只能说是一个梗概。 尽管隐匿人口是普遍现象,但是,对各个王朝的人口统计数字进行比较,也能反映历代户口的增减和人口地区分布的一些特点。历史时期影响人口数量的增减和地区分布的因素,除自然增殖、死亡和天灾外,主要就是动乱和战争。每当改朝换代和进行大规模的战争的时候,往往造成人口锐减和人口分布地区急剧变化。纵观中国历史,西晋、北宋末年两个时期,对我国人口的大规模南迁,对人口稠密地区的转移,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两次人口大迁徙 在我国历史上,由于政治动乱往往引起人口移动,如秦汉之际、两汉之间和东汉末年以至于三国时期等等,都是例证。然而,持续时间之长、迁徙人口之多和规模之大,却莫过于西晋和北宋末年两个时期。这是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引起的汉族人口的大规模南迁。经过两次人口大迁徙,使我国南北人口的多少和地区分布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一、西晋末年的人口迁徙 1、迁徙的原因 从晋惠帝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的140年间,我国北方地区长期陷入分裂割据的局面,造成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民众纷纷外迁。究其原因,主要是:○1腐朽的西晋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各族人民奋起反抗;○2西晋末年,原来居住在我国北方、西方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已内迁到黄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匈奴族主要分布在甘、陕、晋、冀等省的北部,尤以山西省最多,从南到北,都有匈奴族的踪迹。鲜卑族主要分布在东起辽东,西至青海的广大地区,而以河北、山西两省为最多。氐、羌两族主要分布在陕、甘两省的渭河流域,连关中平原也是他们的主要居住区。羯人主要分布在山西省的东南部一带。各少数民族的上层分子为了争权夺利和满足自己的贪欲,又进行民族仇杀,相互混战,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秩序混乱不堪,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广大人民流离失所,相继南迁;○3东晋政府为安置流亡人口,在江淮流域设置了侨州郡县,也吸引了大批人口南迁。 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除南迁者外,还有不少人口向西迁徙到今甘肃西部,以及向东迁徙到今辽宁西部。割据于甘肃西部的前凉政府是汉人建立的,当地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因而“中州避难者,日月相继”。割据于河西走廊西部、青海东南部的南凉政权,是鲜卑人建立的,但他们却招抚汉族地主以支持他们的统治,因而流入南凉的汉族人口也很多。割据于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

7第七章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第七章 流动阻力和能量损失 7—1 管道直径d = 100 mm ,输送水的流量为10 kg/s ,如水温为5℃,试确定管内水流的状态。如用这管道输送同样质量流量的石油,已知石油密度ρ= 850 kg/m 3、运动粘度ν= 1.14 cm 2/s ,试确定石油流动的流态。 解:(1)2 410 m /s 1.27m /s 0.11000 Q v A π?= = =?? 62 1.51910m /s ν-=? (t = 5℃ ) 6 1.270.183********.51910ν -?= = =>?vd R e ,为湍流 (2)2 410 m /s 1.50m /s π0.1850 Q v A ?= = =?? 2 1.14cm /s ν= 15010 131620001.14 ν?=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