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词义引申的方法

词义引申的方法

词义引申的方法
词义引申的方法

浅析词义引申的途径和方式

引申是一种词义运动变化的最常见的方式,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基本形式。历来对词义的本义和引申义的研究层出不穷,但多是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入手,研究的略显简单,也不太详尽。这与词义引申本身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语言现象不无相关。尽管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但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主要以词的本义作为研究词义引申的切入点,谈谈词义引申的主要途径和一些具体方式。

词的本义,是指词的本来意义,是与该词的书写形式相对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是造字时代的社会常用义。词的本义是词的引申义产生的基础。而词的引申义是指词义发展中由本义直接或间接通过多种途径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词的引申义以本义为基础。而词义的发展变化是在语言的内部进行的,所以我们研究词义的引申就不能不涉及语言的社会性及其规律性。引申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基本形式,从语言内部运动的规律入手,词义的引申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由于词义活用在特殊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临时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的义项;二是由于修辞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临时意义约定俗成而产生词的新的义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新生事物的不断产生和出现,人们对之所形成的认识也会相应的提高,而反映新事物、新认识的概念也需要相应的词语来表达。除了用新词语表达新概念以外(也就是另造新字新词),常常借助引申这一方式来表达新事物、新认识。如“咸建五长”(《尚书·益稷》)。“五长”指管理五个诸侯国的方伯,“长”即指首领。秦统一中国以后实行郡县制,又出现了“县长”这一概念,人们没有另造新词,而采用表示首领的“长”来概括万户以下诸县的长官。“县令、长皆秦官”(《汉书·百官公卿表》);再如:“关”,本义是指门闩。“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引申为关卡。“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史记·孟尝君列传》)以上两例均是通过词义活用的途径从固有词义中引申出来的意义。

词义引申的另一种途径是语言修辞的临时意义的约定俗成。如“甲”,有铠甲之义,又用作“甲士”的代称。“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秦甲渡河。”(《史记·苏秦列传》)。“斗”的本义是酌酒器,“酌以大斗。”(《诗·小雅·行苇》);又引申为斗星,“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小雅·大东》),酌酒器和斗星皆勺型,有把,有相似之处。

那么怎样的意义才是词语通过活用和修辞而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新义?其标志主要有五种情况。其一是词的新义已能自由运用。如“臭”原是名词,指气味。“无声无臭。”(《诗·大雅·文王》)它在特定的语境中又有了临时的具体意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臭又有香气之义。与香气之义相对,臭又有恶气之义。而恶气之义作定语,用作形容词,便是香臭的“臭”。“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仲长统《昌言·理乱》)臭已在句中作

为形容词充当定语,说明它已可以自由运用,因此该义已约定俗成。其二是词义的读音发生了变化。如“衣”字为名词时,读yī,“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作动词时,读yì,“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庄子·盗跖》)。其三是词义发生了分化。如“景”,本指日光,“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江淹《别赋》),又引申为“影子”,“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而“影子”的意义正是从“日光”义中分化而来的。其四是词的新义已转化为语素义。如“丹”的本义是“朱砂、丹砂”引申为红色,红色又象征赤诚。“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丹心”,即赤诚之心。这种修辞义只出现在“丹心”这一特定语境中,后来丹心凝聚为一个词,“丹”也就成了语素义。其五是词的新义占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如“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王风·采葛》)。秋是年的代称,后来占据了一定的语境。“千秋万代后传于王。”(《史记·梁孝王世家》)。“一日三秋”、“千秋万代”已变成俗语。

词义引申的第一种途径是由于词义活用在特定语境下从固有词义引申出临时意义,其约定俗成后便构成词的新的义项。这一途径中,有以下几种引申方式:(一)相类引申。相类引申指引申义与本义在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有相类之处。即两种不同事物有相类关系,词由表达某一事物而类推为表达另一事物。(《说文》):“颠,顶也。”段注:“颠者,人之顶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颠。”(《史记·武帝本纪》)。因特征相似,由“头顶”类推为“事物的顶部”。

(二)包容引申。包容引申指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在意义范围上具有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具体说来,或是同时代的特指与泛指,或是不同时代意义范围的扩大与缩小。“奔”的本义为“跑”,“骏奔走在庙。”(《诗·周颂·清庙》)。又特指“战败逃跑”。“大叔出奔共。”(《左传·隐公元年》)。“玺”指印,“夺之玺而免之令。”(《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又可引申为皇帝的印章,如“受玺以来二十七日。”(《汉书·霍光传》)。秦以前“玺”指普通人都可以用的印,秦以后则专指皇帝的印。可见,“玺”字使用的意义范围大大缩小了。

(三)正反引申。正反引申指引申义和本义在同一个意义范围内是相反或相对的关系。如“贷”有“借出”的意思。“尽其家,贷于公。”(《左传·文公十四年》)。由此引申为“借出”的意思。“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王符《潜夫论》)。(四)连带引申。连带引申是容量最大的一种引申方式。引申义与本义的连带关系有多种情况,或是事物与其连带的事物,或是事物及其连带的属性等。如“领”字,本义指脖子。“引领北望。”(《左传·昭公七年》)。由于脖子连带着衣领,所以“领”又指“衣领”。“若挈裘领。”(《荀子·劝学》)。“粗”本指“粗米”,因粗米有粗糙的属性。因而由“粗米”连带引申为“粗糙”。“粗布之衣。”(《荀子·正名》)。再如“丑”指“相貌难看”。“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史记·西门豹传》)。“貌丑”连带的行为是“憎恶”。“我甚丑之。”(《荀子·荣辱》)。

词义引申的第二种途径是由于语言修辞在特定语境下从固有词中产生新的修辞意义,其约定俗成后便成为词的一个义项。在这以途径中,有以下三种引申方式:(一)比喻引申。比喻义和比喻不同,比喻仅是临时打比方,其意义是临时的,

一旦离开特定的语境,其临时意义就不存在,而比喻义则是约定俗成的固定在词义中的引申义。比喻义产生的过程是词的本义作喻体,被比事物作本体,本体的意义约定俗成后转化为引申义。如“周烈王崩,诸侯皆吊。”(《战国策·赵策》),崩的本义为“山倒塌”。山倒塌地动天惊,而君王死也能震动臣民,两者有相象之处,所以用“山倒塌”比喻“君王死”。以崩的本义作喻体,没有出现“君王死”作本体。(二)借代引申。借代引申指引申义与本义是借代关系。借代义与借代不同,借代仅是临时换个名称,而借代义则是约定俗成的固定在词义中的永久性的代名词。借代义的产生过程以词的本义作为借体,本体的意义在约定俗成后转换为词的引申义。如“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鳞”原指“鳞片”,这里代指“鱼”。词的基础义“鳞片”为借体,“鱼”为本体,“鱼”这个意义约定俗成后便转化为“鳞片”的直接引申义。

(三)象征引申。象征引申指引申义与本义是象征关系。象征义与象征不同,象征仅是临时的以物托意,而象征义则是约定俗成后固定在词中的永久性的意义。如“赤”字本义是“红色”。汉民族对红色有特殊的感情,因而用红色象征忠诚。“赤心奉国,何罪之有?”(《资治通鉴》),“赤心”即忠诚之心。象征又不同于比喻,比喻重在相似,而象征重在相托。如“红色”和“忠诚”没有相似之处,只有感情上的联系,是以色托意。

reference-词义的选择与引申A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Chinese:(Pay attention to the underlined words) 1.You can tell the very rich by their evening dress. 你可以从晚礼服上认出那些极为有钱的富人。 2.I would not do such a thing for all the riches of the world. 即使世上一切财富都归我,我也不愿干这种事情。 3.We are enclosing a blank form of our s/c, and hope that you will confirm your agreement to the general terms and conditions in it。 现附寄我公司的空白销售确认书(销售合同),盼确认同意其中的条款。 4.The duration of the trade agreements are to be three years. 这些贸易协定的期限为三年。 5.He does thriving-business in repairing cars. 他的汽车修理业办得很红火。(这里的business 意为“一种……业务”) 他的汽修生意很兴旺。 6.They have five businesses to talk over with your agent. 他们有五件事同你方代理人商谈。 7.She runs a business from her home. 她在家里管理一家商业公司。(她在家里经营着一家商店。)(这里的business 意为“商号、商行”)8.The accident did a lot of damage to the car. 汽车在这次事故中受到严重损坏。(这次事故使汽车受到严重损坏。) 9.The court awarded $5,000 damages to the injured man. 法院判给伤者5000美元赔偿费。 10.We are engaged in the import and export of machinery. 我们经营机械进出口业务。 11.Our imports fall short of our exports. 我们的进口商品少于出口商品。 12.Clocks give us a measurement of time. 钟表为我们计时。(这里的mearurement 意为“测量”the act of measuring) 钟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计时的方法。 13.He makes the measurements everyday. 他每天的工作是量尺寸。(a length, height, etc. found by measuring) 14.We have done our best to hasten shipment. 为加速装运我们已尽了最大努力。 15.We make two shipments a week to Japan. 我们每周向日本发两次货。(shipments 意为“装运的货物”) 16.We insist that you should keep your word by establishing the relevant L/C on time. 我们坚持你应该信守诺言,按时开出信用证。 17.If you fiddle with my camera again you and I are going to have words. 如果你再摆弄我的照相机,咱们就非吵架不可。 18.He is ill; that accounts for his absence. 他生病了,这是他缺席的原因。(他因病缺席。) 他之所以缺席是因为生病了。 19.In this battle he accounted for five of the enemy. 他在这场战斗中消灭了五个敌人。 20.I want you to account for every cent you spent. 我要你把花费的每分钱都交代清楚。

词义选择、引申与褒贬

2012商务英语1班 自主实践商务英语翻译竞赛——————词义选择、引申与褒贬 12010401003厉雪 12010401004付思宇

目录 第一部分内容简介 (1) 第二部分翻译技巧归纳及译例分析 (2) 一、词义的选择 (2) 二、词义的引申 (4) 三、词义的褒贬 (8) 第三部分小结 (10) 第四部分句子翻译 (11) 第五部分短篇翻译 (13) 一、原文及译文 (13) 二、解析 (14) 第六部分参考文献 (16)

第一部分内容简介 词语是翻译活动的基本单位,无论是句子、段落还是语篇,都是由单词构成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运用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词义的技巧,以使所译语句自然流畅,符合译文习惯说法。翻译一定要把语言和环境、语言和表达、语言和情感结合起来,注意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这三方面的问题。 词义选择要求我们能够在繁多的词义中选出最符合语境的词义,选择词义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根据词性确定词义2.根据场合与上下文确定词义 3.根据词的搭配关系确定词义。 词义引申就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进行恰如其分的引申,运用一些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汉语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词义引申可以归为四大类:分别是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性引申和概念范围的调整。其中逻辑引申又可以分为具象化引申和抽象化引申。 英语中存在大量具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词汇,翻译时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语境做出相应的表达,这就是词的褒贬作用。.有些词本身就有明确的褒义或贬义,汉译时做相应的表达; 某些英语词语汇集褒义和贬义于一身,汉译时要根据原句的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这些词汇的褒贬意义;有些词义是中立的,本身不表示褒义或者贬义,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可能有褒贬的意味. 下面我们将就每一项进行详尽的解释。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九 第九讲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讲介绍了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概念和相互关系,以及研究词义引申的意义。要求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常识部分所举词例的意义特点,以及能对10篇精读文选里的词义现象加以理解和解释。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 常识内容精讲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词的本义不一定是词的原始义。语言的历史要比文字悠久得多。那些早在汉字产生以前就已出现的汉语词,它们当初的意义是什么,由于没有文献可考,我们无从得知。我们所讨论的,只能是文献语言范围内的词义引申。因此,我们所讲的本义,指的是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例如,“鄙”的本义的探求,只能通过该字在古书中的用例来考察。试看以下例句: ①四鄙之萌人。——萌(氓)人:草野之民。“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借助词的书写形式 一个词用一个什么形体的字来记录它,是按照造字时代词所表示的意义拟定的。因而词的本义,一般来说可以在字形上得到反映。 例如:“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察文献语言用例 字形只是词的书写符号,它不能脱离词、脱离语言而直接表达词义。只有在组词成句的具体语言运用中,词义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而探求词的本义,更重要的是看文献语言是怎样使用这个词的。 例如:“斃”(“毙”的繁体字)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从文献用例来看,先秦古书里的“斃”多表示仆倒义。如《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都可以证明“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优选稿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 、,《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秦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孙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红线毯》)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 ②中间(事物的中间..部分) 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 停止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 向,满足自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堤(堤)也。” ①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 年》) 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 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杜甫《建都十二郎》) 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庄子·养生主》)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蒲松龄《促织》⑥时穷节乃 见。(文天祥《正气歌》) ⑦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论语·微子》 ⑧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⑨(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毛尽落。(《汉书·苏建传》) “节”的引申线索可以图示如下: ②木节、草节(用于草木)

unit5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unit5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实用翻译策略与常用技巧 第一讲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词义引申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也是英语翻译中最基础的工作,准确把握词义,并在必要时加以适度的引申,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各自都有丰富的词汇,各自的词义又极其繁复;另一方面,这两种语言差异巨大,其词义关系错综复杂,往往难以找到词义完全对应的词。 因此,在翻译中绝不能拘泥于自己所记忆的词典提供的基本释义,机械地用固定的汉语词替换对应的英语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掌握每一个单词基本释义的基础上,根据 “家” ’ . ’ . . ’ . . . . 的差异。如:这个单词,在作名词时,意思是“书,书籍”;用作动词却常表示“预订,预约”的意思。又如:作连词时,有“当...的时候,而,虽然”等意思;作名词时,却指“片刻,一会儿”;作动词,又有“消磨”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弄清楚词性,常常就会将词义搞错,进而影响原文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法关系来辨别关键词的词性,以便能准确的判断词义。如: : . . ?

(二)根据上下文确定词义 除了根据词性来判断词义之外,词义选择一个更为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文来判断词义了。因为很多英语单词即使弄清楚了词性,但仍须从几个或几十个义项中选定确切的词义。这就需要借助于上下文提供的各种线索做出合理的分析、推理、判断。有时候,我们还可能会在考试中碰到生词。可是,我们绝对不会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出现这种情况:某一个单词不认识,而这个单词上下文中的所有单词都不认识。正因为上下文的存在,这也给我们考研翻译中解决生词提供了突破口。因此,在考研翻译中,我们一定要随时注意上下文,上下文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单词意义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正确性、准确性和译文是否通顺。 我们以动词为例,如果上下文不一样,的意思显然也是不一样,必须依据上下文才能 . . . . ' ' . . , . . . ’ . . . 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天都有新的词汇产生。一些词在不同的领域中更是有着迥然不同的含义。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是“服务员、侍者”的意思;在体育范畴内,该词指“发球员”;而在计算机领域中,它又是“服务器”的含义。另如,在一般语境下是“拖欠、未履行“的意思,如;在法律范畴下则指的是“被要求出庭时未到庭”,如;而计算机用语中的则常被翻译为“缺省”,指的是“由操作系统自动指定并持续有效的特定值”,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试译下句: . “’ .” , “ . . .” 二、词义的引申() 引申是英汉翻译的常用手法之一。英语和汉语在长期发展和使用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古代汉语词义的本义、引伸义和假借义 一、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通常有一个意义是词义引伸的起点,是其他意义派生的源头。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其他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就是引伸义。 本义不一定就是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因为在文字产生之前某词的原始意义我们已无从知道。所以通常所谓的词的本义,是指通过文献资料所能证明的词的最早的意义。例如: ①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诗经》) ②水暴益。(《吕氏春秋》) 上面三个句子中的“行、益”二个词的意义就是本义。 引伸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例如,息字,其本义为气息、呼吸、喘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莊子》) 引伸为休息、止息: 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又引伸为灭: 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周易》) 从引伸义与本义之的关系看,可把引伸义分为直接引伸义与间接引伸义两类。 从本义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直接引伸义。从引伸义再进一步引伸出来的意义叫做间接引伸义。例如,“朝”的本义是“早上”,引伸为“早上省视父母或君主”,这是直接引伸义。再引伸为“朝见、朝”这是间接引伸义。 以本义为起点向某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伸方式叫连锁式引伸。又叫链条式引伸。上边所举的两个例子就是连锁式引伸。 有时,以本义为起点向不同方向派生出若干个直接引伸义。这种引伸方式称为辐射式引伸。例如,“引”的本义为“开弓”。由“开弓”直接引伸出如下的四个意义:①延长、伸长;②引导、率领;③后退、退却;④取过来。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具体的词的引伸方式往往不是简单的链条式引伸或简单的辐射式引伸,而是复合性的。即连锁中有辐射、辐射中有连锁。这一点就不多说了。 如果从本义与引伸义之间的联系方式上看,那么引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相似引伸、相关引伸与相因引伸。

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

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 词义的选择和词义引申是翻译中最常用的翻译技巧。其本身也是英语翻译中最基础的工作,准确把握词义,并在必要时加以适度的引申,是保证译文质量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英语和汉语各自都有丰富的词汇,各自的词义又极其繁复;另一方面,这两种语言差异巨大,其词义关系错综复杂,往往难以找到词义完全对应的词。 如run堪称为典型的多义词。在较大规模的词典里,其释义可达上百个之多。譬如,《英汉大词典》在run条下一共提供了117个义项,包括不及物动词性34个,及物动词性40个,名词性38个,形容词性5个。显然,其中许多义项,即使是那些属于动词性的,都不能用汉语的“跑”来对译。例如: (1)London Transport run extra trains during the rush-hour. 伦敦运输公司在交通高峰时间增开加班列车。(2)Election campaigns in Britain run for three weeks. 英国选举活动持续三周。 (3)The lease on my house has only a year to run. 我那房子的租期只有一年了。 (4)“Eight shot dead by gunmen”ran the newspaper headline.报纸标题为“枪手枪杀八人”。 (5)He has no idea of how to run a successful business. 他不知道把企业办好的方法。 (6)The dyes in this fabric are guaranteed not to run in washing. 这种织物所用染料保证不会在洗涤时渗化。(7)The foreword of the book runs for six pages. 这本书的前言长达6页。 (8)Urban unemployment is running at 15 percent. 目前,城市失业率保持在15%。 (9)The party is running two candidates in the next election. 该党将在下届选举中提出两名候选人。 (10)Check everything and run the whole test again. 把一切检查一遍,然后再把试验重做一遍。 以上十个例句中都包含run一词,尽管均用作动词,其词义都不尽相同。毋庸言,如果将其作名词和形容词时的义项考虑在内,run的词义会更加纷繁多样。 诚然,在英语词汇占绝大多数的多义词并不个个都像run那样释义如此繁多,但判定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确切含义,并将之恰如其分地译成汉语往往同样需要花费相应的气力。往往一词之发疏,全篇不顺。对初学翻译的人来说,遇到英语多义词时必须结合上下反复推敲,切忌望词生义,不求甚解。尤其是遇到用多义词时,绝不有想当然地把自己印象中的词义放到译文中去,翻译实践告诉我们:似懂非懂的地方,往往最容易出错。 如:.Dr. Cooper has called for a smoke-free America by the year2000. [误] 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年以前建立一个自由吸烟的美国。 [误] 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年以前建立一个免费吸烟的美国。 [正] 库伯博士号召在2000年以前使美国成为一个无人吸烟的国家。 所有的例子都说明了词义选择和词义引申在考研翻译中的重要性。因此,在翻译中绝不能拘泥于自己所记忆的词典提供的基本释义,机械地用固定的汉语词替换对应的英语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掌握每一个单词基本释义的基础上,根据这个单词所处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各种线索,判定其确切含义;同时,还需要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和汉语的搭配方式,选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这一意义。 一、词义的选择 英语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一样,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所谓一词多义,即是指同一个词在同一种词类中,具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在英语与汉语中,很难找到一词一义的对应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理解英语原文中单词的意思,然后努力地寻找在汉语中与这个英语单词具有相同意义的常用表达方法。就home这个词而言,大多数人都知道有“家”的意思。但是,上下文不一样,home的翻译就完全不一样,如: I’ll see her home tonight 今晚我送她回家。 India is the home of elephants. 印度是大象的生长地。 He’s at home with the classics. 他精通古典文学 New homes are for sale. 新房出售。 She’s at home where she is. 她在哪儿都自由自在。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

(一)连锁式引申: 1、要:金文作垮、鏗,《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墨子?经说》) 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策》) 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左传?襄公三年》) 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宪问》 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公丑》) 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白居易 《红线毯》) “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 ①腰(人体的中 间部分)②中间(事 ? ? 物的中间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停止 ? ? ? ? 前进)--------- 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 己的欲望)-------- 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 望)------ 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 2、防:《说文》:"防,隄(堤)也。” ①以防止水。(《周礼?地官?稻人》 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一年》) ④义礼义防民。(盐铁论?本议) 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后汉书?桓谭传》) 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 ① -------------------------------------------------- 堤坝(堵水所用 的建筑)--------------------------- ②堵水、防 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 ③禁止、防备、 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 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 ——-⑤规、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 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 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左思《吴都赋》) 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周易?说卦》)风断蒲草

词义选择引申褒贬

第四章第一节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 一、教学目的:要求准确理解句子中词的意义,从而在翻译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教学过程: 一、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类就是指一个词往往属于几个词类,具有几个不同的意义。一词多义就是说同一个词在同一个词类中,又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我们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的词义。选择和确定词义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根据词在句中的词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选择某个词的词义,首先要判明这个词在原句中应属哪一种词类,然后再进一步确定其词义。 例如,在Like charges repel; unlike charges attract 一句中,like用作形容词,它的汉语对应意义是“相同的”,因此全句可以译为:“相同的电荷相斥,不同的电荷相吸”。 但在下面例句中,like又分属其他几个不同词类: 1) He likes mathematics more than physics. 他喜欢数学甚于喜欢物理学。(动词) 2) In the sunbeam passing through the window there are fine grains of dust shining like gold. 在射入窗内的阳光里,细微的尘埃象金子一般在闪闪发光。(前置词) 3) Like knows like. 英雄识英雄。(名词) 2. 根据上下文联系以及词在句子中的搭配关系来选择和确定词义 英语中同一个词,同一词类,在不同场合往往也有不同的含义,必须根据上下文的联系以及词的搭配关系或句型来判断和确定某个词在特定场合下所应具有的词义。例如“Last”这一形容词: 1)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me. 他是最后来的。 2) He is the last man to do it. 他绝对不会干那件事。 3) He is the last person for such a job. 他最不配干这个工作。 4) He should be the last(man)to blame. 怎么也不该怪他。 5) He is the last man to consult. 根本不宜找他商量。 6) This is the last place where I expected to meet you. 我怎么也没料到会在这个地方见到你。再如“take off)这一动词: 1) To take off her boots or to put them on was an agony to her,but it had been an agony for years. 脱鞋或穿鞋对她是一种痛苦,但这已经是多年以来的痛苦了。 2) An area the size of the Hornet’s flight deck was marked off on an airstrip and the y practiced taking off time after time from this restricted space. 在机场上标出了与大黄蜂号甲板一样大小的一块地方,他们(机组人员)一次又一次地联系从这样一块有限的面积上起飞。 3) He always sits on the very edge of his chair when he is working, as though about to take off. 他工作的时候,总是坐在椅子边上,好像随时都会跳起身来的样子。 4) Their first major design was a pleated denim jean with external pockets dubbed “baggies” that took off in high schools and colleges and soon was imitated by other apparel manufacturers. 他们的头一项重要设计是一种打褶的、缝上明袋的兰色斜纹粗布裤,这种裤子人们称为“袋子”,在中学和大学中首先流行,接着别的服装商店也都很快仿制起来。 二、词义的引伸 英译汉时,有时会遇到某些词在英语词典上找不到适当的词义,如任意硬套或逐词死译,

浅论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与词义转移的关系

论文题目:浅论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与词义转移的关系 班级:国际关系2011届 姓名:黄怡祯 学号:1103050006 浅论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与词义转移的关系 【摘要】:词义引申与词义转移同属于古代汉语词义的发展模式,但它们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既有相关联之处,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分别。本文将对两者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以论述,以揭示出二者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别。 【关键词】:词义引申、词义转移、关系、联系、区别 词义引申与词义转移都是词义发展的一种模式,要了解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首先必须从二者的概念出发。词义引申是指从原来词语的本义延伸所派生出来新意义的这一过程,称为词义的引申。词义转移又称词义更替,是指原来词语的本义转移到新的意义上,新义产生之后旧义消失的过程。 由上述二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它们具有一个很明显的相同点——二者都有由词语本义衍生出新义的结果,新义与旧义之间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正确的来认识词义引申与词义转移之间的关系呢?这主要就要从二者之间的区别来看了。 (一)概念上的区别 我们再次回到这两者的定义上,词义引申是指从原来词语的本义延伸所派生出来新意义的这一过程,新义产生之后成为一个独立的新词义,与旧义有相关的意义,且旧义并不消失,这就称为词义的引申,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而词义转移又称词义更替,是指原来词语本义在其基础上转移出新的意义,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但新义产生之后将旧义取而代之从而使其消失的过程。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这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对旧义的处置,前者旧义并未消失而且至今仍起作用,后者之旧义则是因更替从而被消灭,在现代汉语中再也见不到。 (二)影响的程度深浅 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汉字尚未产生以前,远古汉语的词可能还有更原始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谈的已经是通过一定程度发展而出的语义,其结果之一便是形成了一词多义,这不论是在古代汉语或是现代汉语中都是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一词多义顾名思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即是词义引申,而相较于大江大海的词义引申,词义转移就仅仅是一支流。 (三)范围大小的不同 词义本义经过引申产生了新义,这便是词义引申。其中新义与旧义的关系,主要有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下面分别简单的说明一下,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汉语的“江”、“河”,古代专指“长

词义究竟是如何引申的

[收稿日期]2002-10-20 [作者简介]袁庆德(1962-),男,辽宁北镇人,大连外国语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研究。 第1期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l .12003年2月 Journal of JiL in N 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Feb.,2003 词义究竟是如何引申的 袁庆德 (大连外国语学院社科部,辽宁大连116002) [摘 要] 词义引申是人们借用代表甲事物的词去表示乙事物,从而使代表甲事物的词产生新的意义的一种现 象。词义引申的心理基础是人的相似联想和关系联想,基本方法是借喻和借代。在古代汉语中,借代的方法更为常用。 [关键词] 引申;借喻;借代。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674(2003)01-0086-05 词义的引申是语言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往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词义引申的现象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不过,学者们大都只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词义的引申,使得词义引申的方法显得高深莫测,而从更通俗的角度,也就是从语言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人的角度来研究词义的引申,人们做得还不够,因而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加以探讨。 从语言的创造和使用者的角度来看,词义引申是人们借用代表甲事物的词去表示乙事物,从而使代表甲事物的词产生新的意义的一种现象。例如,/书0的本义是文字,而人们把用文字写成的书面材料也叫做/书0。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用代表甲事物的词去表示乙事物呢?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认识了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在语言中还没有相应的词来表示,由于人总是习惯于把新认识的事物和原来认识的事物相比较,而事物之间往往具有某种相似性或某种关系,这样,人们自然就会由新事物联想到那些原来认识的与它们具有某种相似性或某种关系的事物,如果不便于按照已有的造词法给新认识的事物造词,人们就会借用已有的代表与新认识的事物具有某种相似性或密切关系的事物的词来称呼新认识的事物,这种做法就是人们所说的词义引申。用代表另一相似事物的词来代表新认识的事物,并使人们通过相似的事物联想到该事物,这实际上用的是比喻的方法,由于它是直接用喻体代表本体,相当于修辞方法的借喻。而用代表与某事物具有某种关系的事物的词来代表某事物,这实际上用的是借代的方法。由于事物间的相似性是多方面的,事物间的联系也是多方面的,所以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借喻引申 和借代引申。要真正地了解词义引申现象,就必须对各种情况的借喻和借代的引申方法进行归纳和分析。 1.借喻引申 这是借用代表与某事物具有某种相似性的事物的词来表示某事物的引申的方法。某些事物在语言中还没有相应的词来表示,而由于人的思维具有联想性,如果在已经有词来表示的事物中,存在着与无词表示的事物在外部特征、性质状态、功能作用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人们就会联想到它,并借用代表它的词来表示无词来表示的事物,这就是借喻引申。不过,词义引申的比喻和修辞方法的比喻有所不同,修辞方法的比喻一般是用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而词义引申的比喻也常常用具体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它是以能使人们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为目的,而不是以语言表达得形象为目的。 (1)以一种人或事物比喻另一种人或事物。一种人或事物和另一种人或事物之间,或人与事物之间在地位、作用、性质状态等方面具有某种相似性,当需要用词来表示这种人或事物的时候,人们有时就借用代表与之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另一种人或事物的词来表示。例如,/长0,本有兄长的意思。5国语#晋语四6:/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陀。0因为在古代兄长的地位高于弟弟,所以/长0又引申为诸侯的首领。5尚书#益稷6:/外薄四海,咸建五长。0孔安国传:/诸侯五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0/臣0,本义是奴隶。5尚书#费誓6:/臣妾逋逃。0(妾:女奴隶。逋:b ,逃跑。)因为古代君王和官员的关系就像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一样,所以/臣0引申为君王手下的官员。5左传#襄公九年6:/君明臣忠。0/材0,本义是

词义选择与引申2

第四讲词义的选择、引申与褒贬 词汇篇(1) 词义的选择、引申与褒贬 Focus: ? 基于对源语文本的精确理解在目的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表达法 ? 词义的引申 ? 词义的感情色彩 ? 如何在翻译中选择精当的词语? ? 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不能误用。 ? 正确看待翻译时所使用的词典。不能把词典当成选择词义的万能钥匙。如果生硬地将词典的释义搬到译文中去,常易犯一些非常荒谬的错误。翻译中,译者寻求的不只是词义的静态对应,而是词义交叉中的动态对应关系。 ? 注意词义的灵活性(flexible),翻译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 一、根据词性来确定词义 ? 许多英语词汇往往有不同的词性,即分属于几种不同的词类。翻译时首先要确定这个词在句子中属于哪一类词,然后再根据词类选择一个确切的词义。? 例如:like作形容词时意思是“相同的”;作动词时意思是“喜欢、希望”;作介词时意思是“像……一样”;作名词时意思是“喜好、英雄”,如:Like knows like.(英雄识英雄)。 ? 下面再以right为例加以说明: ? Right,open your mouth,let me have a look. ? 好,把嘴张开,让我来瞧瞧。(感叹词) ? He hoped to be absolutely right about this issue. ? 他希望在这个问题上绝对正确无误。(形容词) ? I must answer that phone,but I?ll be back right away. ? 我得去接电话,马上就回来。(副词) ? The ship righted itself after the big wave had passed. ? 大浪过后,船又平稳了。(动词) ? In England,we drive on the left side of the road,not the right side. ? 在英国,车辆靠路的左侧行驶而不是靠右侧行驶。(形容词) ? He exercised his legal right as President to halt the investigation. ? 他行使了总统的法定权力去阻止这场调查。(名词) ? It serves sb. right. ? 某人罪有应得。 ? Miss Right ? [口]理想中的未来妻子 ? Mr. Right ? [口]理想中的未来丈夫 二、根据词的搭配来确定词义 ? 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英语和汉语都有各自固定的词组和搭配,翻译时必须注意它们的这种区别。 ? 动词raise虽然其基本含义是“举起”,“使升高”,但在下列短语中却应当根据与它搭配的词来确定其词义:

摘 要词义引申

摘要】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各有各的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为了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我们应该对在译语中所选择的词语进行仔细斟酌和揣摩。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英汉翻译中常用的几种词义引申法: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性引申和概念范围的调整。【关键词】词义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性引申概念范围的调整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8)12-0039-03 【Abstract】There exists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vocabulary and Chinese vocabulary. As a result, we should take the selected words for translation into careful considera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be loyal to the original and really realize the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lant between two cultures. 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common methods of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through the actual examples:logical extension, pragmatic extension, rhetorical extension and adjustment of conpect scale. 【Key words】Word meaning Logical extension Pragmatic extension Rhetorical extension Adjustment of conpect scale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翻译必然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语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如原译文语言与文化因素与译文基本一致时,可采用对等直译法、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等;如果原文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译文不对等时,可采取求同存异法、意义对等法、添加注释法等,当然将一种语言译为不同文化的另一种语言并非易事,而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语词翻译成同样体现文化特色的语词就更是难上加难,有时难免出现引起读者误解和曲解的翻译。这就要求译者应特别谨慎,仔细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的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根据具体语篇和逻辑关系,从该词语的基本意思出发,进一步将词义引申,选择比较恰当的汉语词汇来表达。 二、引申的含义 引申是英汉翻译的常用手法之一。英语和汉语在长期发展和使用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点的修辞方法、搭配习惯和行文规范。所谓的引申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进行恰如其分的引申,运用一些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汉语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引申可以分为四种,它们分别是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性引申和概念范围的调整。 1.逻辑引申 所谓逻辑引申,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直译某个词、短语乃至整个句子会使译文不通顺以及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因而就要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对该词、短语或整个句子从基本意义出发,由表及里,运用一些符合目的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的表达出来。逻辑引申又可分为抽象化引申和具体化引申。 (1)抽象化引申

词义的引申

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各有其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为了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应该对在译语中所选择的词语进行仔细斟酌和揣摩。下面通过实例介绍英汉翻译中常用的几种词义引申法: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性引申和概念范围的调整。 There exists great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vocabulary and Chinese vocabulary. As a result, we should take the selected words for translation into careful considera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be loyal to the original and really realize the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lant between two cultures. This essay introduces the common methods of extension of word meaning through the actual examples:logical extension, pragmatic extension, rhetorical extension and adjustment of concept scale. 引申是英汉翻译的常用手法之一。英语和汉语在长期发展和使用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点的修辞方法、搭配习惯和行文规范。所谓的引申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进行恰如其分的引申,运用一些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汉语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引申可以分为四种,它们分别是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性引申和概念范围的调整。 1. 逻辑引申 所谓逻辑引申,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直译某个词、短语乃至整个句子会使译文不通顺以及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因而就要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对该词、短语或整个句子从基本意义出发,由表及里,运用一些符合目标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的表达出来。逻辑引申又可分为抽象化引申和具体化引申。 (1)抽象化引申 英语中有时用表示具体形象的词或短语来表示某种特性、事物、概念等。译成汉语时,往往要将这种含义或短语作抽象化的引申,用比较笼统概括的词加以表达,以使译文明快达意。例如:They have their smiles and tears. 他们有自己的欢乐与悲哀。(原文中的smiles and tears 本来是“微笑和眼泪”,但是可以引申为抽象的“欢乐与悲哀”。) We insist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should not be a one-way street. 我们坚持主张国际贸易不应是有来无往。(在原文中,one-way street 本意为“单行道”,将“单行道”与国际贸易联系在一起,便不难引申为“有来无往”这一含义。) The avalanche unleashed by the film provided the best opportunity in a long time for the racial healing to begin。 由于这部影片造成了排山倒海的影响,它提供了最好的契机来开始化解种族矛盾,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使创伤得以愈合。(avalanche 的本义为a large mass of snow and ice crashing down the side of a mountain(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即“雪崩”。该词语的本义是具体的,但在本例原文中是用于比喻意义。因此在翻译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里,将该词翻译成汉语的“排山倒海的影响”正是抓住了所描述事件的本质。) We received an avalanche of letters in reply to our advertisement. 广告登出后,我们收到了雪片般涌来的信件。 (2)具体化引申 英汉翻译中,还经常需要将原文中含义比较抽象而概括的词用意思比较明确而具体的词表达出来,以避免译文晦涩费解。在翻译这一类词时,就应该掌握该词的确切含义,从而在译文中作具体化的引申。例如: The car in front of me stopped, and I missed the green. 我前面的车停住了,我错过了绿灯。(在原文中,green 本来是“绿色”的意思,但是根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