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篇资本经营基础

第1篇资本经营基础

第1篇资本经营基础
第1篇资本经营基础

第1篇资本经营基础

第1章资本经营理论基础

1.1 企业经营方式与经济体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两次转变,即由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转变,由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两次转变,即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

企业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是有其理论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目标。无论是产品经营、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还是资本经营,其产生与发展都与经济体制与企业目标相联系。

1.1.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品经营

从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或行政命令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有关生产、分配、甚至消费的决策都由政府计划权力机构做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从何处取得资源,产品销往何处等都由政府行政命令决定,即企业属于单纯生产型的经营方式。此时,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完成生产任务,追求产量目标。企业管理中也主要重视实物管理,?讲求实物生产率或技术效率,而不重视价值管理。因此,产品经营是企业的必然选择。在这种经营方式下,宏观经济中不按价值规律办事,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微观企业不讲经济核算,不敢追求利润,没有动力和活力。

1.1.2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经营与资产经营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至1991年末,中国经济改革目标是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试图通过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的结合,取长补短,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一时期的改革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末到1984年9月,改革基本思路是扩权让利,?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开始重视按经济规律,特别是按价值规律办事,企业经营方式也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此时,企业再也不能只强调产品生产及产量,而要重视产、供销的衔接,追求收入与利润目标。这种经济体制与目标,决定了企业商品经营的产生与发展。商品经营虽然是对产品经营的进步,但是,由于商品经营忽视企业资产的投入与占用,因此,经营中重视产品消耗,轻视资产占用;争投资,争项目,轻管理、轻效率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综合经济效益的下降。

第二阶段是从1984年10月到1991年末,改革基本思路是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这期间,企业改革逐步从利润留成、利改税向厂长负责制、承包制、租赁制及少数企业股份制试点转化。由于重视政企分开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经营者对企业资产的占用、使用、处置等权力增大,同时对资产的责任也加大。企业目标已不简单是收入或利润,而是将利润等指标与资产的占用相联系。因此,资产经营取代商品经营成为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宏观上没能解决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企业资产经营只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无法完全按市场规律有效配置与使用资产;同时,由于微观企业产权不清,资产经营缺乏与之相连的资本运作,经营范围与经营方式受大很大限制。另外,由于没有确立企业资本所有者的主体地位,往往成企业行为混乱,经营者行为短期化,所有者权益受到损害。

1.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

1992年初以来,中国改革由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逐步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新阶段。企业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方式在由生产经营型向资产经营型转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资本经营型转变。资本经营的直接目标虽然也是利润,但它是站在所有者立场上,强调一定资本投入的利润最大化,达到资本增值这一根本目标。

为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方式要发生转变呢?因为企业管理目标应与企业主体目标相一致。计划经济体制和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企业主体不明,因此目标混乱;市场经济体制下或现代企业制度下,产权清晰,企业主体明确,企业是企业所有者的企业。企业的基本目标应与企业所有者的目标一致。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或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所有者是谁?其目标又是什么呢?

作为一个企业,经营的基础是必须拥有一定资源,包括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企业的所有者是资本资源的所有者还是劳动力资源的所有者呢?这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所有者,即资本所有者以其资本投入为基础,雇佣劳动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所有者,劳动者是企业的雇工,?这就是所谓资本雇佣劳动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所有者即劳动者是企业所有者,劳动者以劳动为基础,通过雇佣资本进行生产经营。此时,劳动者是企业所有者,?资本是企业购买的生产要素,这就是所谓劳动雇佣资本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雇佣资本制是不能成立的,因为在劳动雇佣资本制度下,企业只能负盈,不能负亏,或者说劳动者只能分享收益,不能承担风险。现代企业制度属于资本雇佣劳动制。因此,企业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企业目标应与企业资本所有者目标相一致,?即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这也正是资本经营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1.2 资本经营内涵

目前,在我国企业管理领域正处于由生产经营型向资本经营型转变的过程。“资本经营”、“资产经营”等已成为经济领域最时髦的话题或名词。但是,什么是资本经营?什么是资产经营?它们与“商品经营”、“产品经营”有哪些区别?关系如何呢?目前无论理论界还是实践中都没有规范的或统一的结论, 而研究与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资本经营内涵,首先应搞清产品经营、商品经营、资产经营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界定资本经营,以及资本经营与其他经营之间的关系。“经营,?本谓经度营造, 引申为筹划营谋。专指经管办理经济事业。”因此,从总体看,无论各种经营都有筹划营谋之意,或筹划营谋产品、或筹谋营划资产、或筹谋营划资本等。具体地说,各种经营或筹划营谋内容又由于企业经营方式及目标不同而有所区别。

1.2.1产品经营的内涵

产品经营是与单纯生产型的企业经营方式紧密相连的。所谓单纯生产型,它的基本特点是企业只管生产,不管供应与销售,更不管筹资、投资等。此时的企业严格讲并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而只是一个生产车间。单纯生产型企业管理的目标是完成生产任务, 降低生产消耗量。因此,产品经营的基本内涵就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企业组织产品生产,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按时、保质、保量生产出一定的产品。

1.2.2商品经营的内涵

商品经营是与生产经营型的企业经营方式紧密相连的。所谓生产经营型,其基本的特点是围绕产品生产进行经营管理,包括供应、?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的管理及相应的筹资与投资管理。生产经营型企业管理的目标是追求供产销的衔接及商品的盈利性。因此,商品经营的基本内涵是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组织供产销活动,以一定的人力、物力消耗生产与销售尽可能多的社会需要的商品。

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第一,产品经营是商品经营的一个环节,且是一个最基本的环节;商品经营是产品经营的扩展。第二,产品经营主要侧重于产品实物经营,而不强调投入品与产出品的价格;商品经营不仅重视产品实物经营,而且强调

价值经营,即考虑投入品与产出品的价格。第三,商品经营目标比产品经营目标更综合。要实现商品经营目标,既要搞好产品经营,提高生产技术效率,又要重视供产销的衔接及价值管理,提高商品的经济效率。

1.2.3资产经营的内涵

资产经营是与资产经营型的企业经营方式紧密相连的。所谓资产经营型,其基本特点是把资产作为企业资源投入,并围绕资产的配置、重组、使用等进行管理。在资产经营情况下,产品经营或商品经营要以资产经营为基础,即围绕资产经营进行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资产经营型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追求资产的增值和资产盈利能力的最大化。因此,资产经营的基本内涵是合理配置与使用资产,以一定的资产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收益。

资产经营与商品经营及产品经营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第一,资产经营不能离开商品经营而独立存在,没有有效地的商品经营是不能取得好的资产经营效果的。第二,资产经营是对商品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考虑商品本身的消耗与收益,而且将资产的投入与产出及周转速度做为经营的核心。第三,资产经营目标比商品经营目标更综合。商品经营目标是实现资产经营目标的基础,但不是全部。要实现资产经营目标,应在商品经营基础上,进一步搞好资产重组与有效使用,加快资产周转速度

1.2.4资本经营的内涵

资本经营是与资本经营型的企业经营方式紧密相连的。所谓资本经营型,其特点是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做为管理的核心,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都服从于资本经营目标。资本经营型企业的管理目标是资本保值与增值或追求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因此,资本经营的内涵是指企业以资本为基础,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资本经营效益的经营活动,其活动领域包括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能实现资本增值的领域,从而使企业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资本收益。

目前人们在使用“资本经营”概念时往往与“资产经营”相混淆。这种混淆从表面看主要产生于对“资本”和“资产”概念的不同认识。因此,要搞清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的关系,首先应搞清资本与资产的内涵。从经济学角度看,资本的内涵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资产的内涵是基本相同的,它侧重于揭示企业所拥有的经济资源,而不考虑这些资源的来源特征。从这个角度看的资本经营实际上等同于上述的资产经营。从会计学角度看,狭义的资本通常是指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自有资本或所有者权益,它与资产是不同的。广义的资本是是由狭义资本(自有资本)和负债(他人资本)构成。会计学资本实质上在于揭示企业经济资源的来源及特征。从这个角度看,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是不同的。研究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正是应从这个角度或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进行。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经营内容不同,资产经营主要强调资产的配置、重组及有效使用;资本经营主要强调资本流动、收购、重组、参股和控股等。第二,经营出发点不同,资产经营从整个企业出发,强调全部资源的运营,而不考虑资源的产权问题;资本经营则在产权清晰基础上从企业所有者出发,强调资本(主要指自有资本)的运营,把资产经营看作是资本经营的环节或组成部分。?它们崐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资本与资产的关系决定了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资本经营要以资产经营为依托,资本经营不能离开资产经营而孤立存在;第二,资本经营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层次,商品经营是对产品经营的进步,资产经营是对商品经营的进步,而资本经营是对资产经营的进步,因此,资本经营目标必然综合反映了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的目标。

1.3资本经营目标解析

资本经营目标应与企业所有者目标一致,即资本的保值与增值。而要搞清资本经营目标,除明确资本保值增值内涵,还应搞清资本保值增值与利润及经济效益的关系。

1.3.1资本保值增值内涵

研究资本保值增值的内涵,关键在于搞清资本的内涵和保值增值内涵。企业资本从不同角度可界定为财务资本和实物资本。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界定:财务资本“如同投入的货币或投入的购买力,是企业的净资产或产权的同义词”。实物资本则“如同营运能力,被看作是以每日产量等为基础的企业的生产能力”。通常会计上使用的资本是指财务资本。

研究保值增值内涵的关键是保值, 因为超过保值的额度就是增值。而进行资本保值内涵研究应以资本保全理论为依据。会计上的资本保全理论是企业收益计量理论的核心,它有两种概念:一是财务资本保全,二是实物资本保全。财务资本保全要求所有者投入资本的价值保持完整,即期末资本价值等于期初资本价值。实物资本保全要求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实际生产能力保持完整,即期末实际生产能力等于期初实际生产能力。无论何种资本保全,实际上都与货币计量单位有关,由于货币计量单位可分为名义货币单位和一般购买力单位两种,因此,资本保全就由上述两种演变为四种:即名义货币单位财务资本保全、一般购买力单位财务资本保全、名义货币单位实物资本保全和一般购买力单位实物资本保全。与资本保全概念相适应,资本保值概念通常也存在这四种观点。

目前值得探讨的问题是,第一,资本保值与资本保全是否完全相同呢? 我认为,资本保值与资本保全是紧密联系但又有所区别的。资本保值是以资本保全理论为依据的,资本保全是资本保值的基础,没有资本保全,就谈不上资本保值。但是,资本保全并不是资本保值的全部内涵。资本保值应在资本保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货币或资本的时间价值(而会计上的资本保全概念并没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即在上述四种资本保全的基础上,再考虑期初资本的机会成本或时间价值。因为从资本保值产生的基础看,它主要产生于财产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因此,资本保值的目的除了资本保全目的外,还有保证所有者投入资本获得正常收益,促进资本增值,评价经营者业绩等目的。而这后几种目的,靠资本保全观是无法实现的。

第二,资本保值增值应指财务资本保值增值,还是实物资本保值增值?财务资本保值和实物资本保值,从不同的资本保全观出发,各有其目的和作用,从理论上说,分别研究它们是必要的。但是,从现实看,第一,实物资本保全涉及技术进步、资产结构、产品结构及物价变动等诸多因素,可操作性及计量的准确性较差。第二,实物资本保全最终与财务资本保全一样,都要落实在价值保全上,从这个角度看二者是紧密相关的,财务资本保全可取代实物资本保全。⑴在物价和技术变动不大情况下,货币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往往是一致的。⑵在物价变动较大,而技术变动不大情况下,一般购买力财务资本保全往往也可达到实物资本保全。⑶在技术变动或技术进步情况下,虽然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可能不同,但是,只要实现了财务资本保全,往往也就实现了实物资本保全,因为技术进步将使生产率提高,一定生产能力的投资减少。第三,在财务资本保全额大于实物资本保全额情况下,应以财务资本保全为主还是以实物资本保全为主呢?我认为应是前者,因为它不仅同时实现了两种保全,而且收益计量也是真实合理的。否则,虽然实现了实崐物资本保全,但没实现财务资本保全,当期收益中必然存在期初所有者权益的转化因素。一个持续经营企业,绝不会只为了实物资本保全而将投资资本作为收益分配的。因此,研究财务资本保全、保值及增值比研究实物资本更有实际意义。

1.3.2资本保值增值与利润及经济效益的关系

一、资本保值增值与利润的关系

要研究二者关系,在明确资本保值增值内涵的基础上,还要搞清利润的内涵。

利润通常是指收入或产出与成本或投入之间的差额。利润一般可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两类,其计算公式为:

会计利润=收入-会计成本............................(1.1)

经济利润=收入-经济成本 ............................(1.2)

由经济成本与会计成本之间的关系可引出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关系: 经济利润=收入-(会计成本+隐含成本或正常利润)

=(收入-会计成本)-隐含成本或正常利润

=会计利润-隐含成本或正常利润 ...............(1.3) 会计上的资本保全理论是企业收益计量理论的核心,因此,资本保值增值与利润是紧密相关的,在不考虑投入资本变动、物价变动及利润分配情况下,?其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期末资本=期初资本+会计利润

资本变动值=期末资本-期初资本=会计利润

当会计利润为零时,即:资本保全=期末资本-期初资本=0........(1.4)

当会计利润大于零,经济利润为零时,即:

资本保值=期末资本-期初资本×(1+正常利润率)=0.....(1.5) 当经济利润大于零时,即:

资本增值=期末资本-期初资本×(1+正常利润率)〉0.....(1.6) 可见,资本保值增值的关键在于利润,特别是经济利润。

二、利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研究利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首先应搞清经济效益的内涵。关于经济效益定义有许多种观点。我认为,经济效益是指在社会经济(或社会再生产)活动中产生的经济效率及其相应的收益, 它反映了投入或所费经济资源与产出或所得的经济成果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经济效益的定义,需要搞清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效益的实质是经济效率,即:

∑(产出量×产出价格)

经济效益=经济效率=───────────...................(1.7)

∑(投入量×投入价格)

=∑技术效率×产出与投入价比

第二,经济效益的收益是有效率或效率提高产生的收益,即:

经济效益=投入值×(实际经济效率-基准经济效率)=效率收益...(1.8)

利润与经济效益是紧密联系的,这可从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两方面说明。

第一,会计利润与经济效益。根据会计利润的计算公式,可推导出会计利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如下:

会计利润=收入-会计成本

=会计成本×(收入/会计成本-1).......................(1.9)

或=资本×(会计利润/资本)=资本×资本利润率

会计利润与经济效益关系说明,有利润一定有经济效益,但利润增加并不一定说明经济效益提高;有经济效益就一定有会计利润,经济效益提高将引起利润增加。可见,利润只能说明经济效益的有无,不能说明经济效益的高低。

第二,经济利润与经济效益。经济利润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式可通过经济利润的计算公式推出: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正常利润

=资本×(会计利润/资本-正常利润/资本)

=资本×(资本利润率-正常利润率)...........(1.10)

三、经济效益分类

经济效益从其内涵与提高途径角度看,可分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及管理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在资源所费或投入不变情况下,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充分利用投入的资源,避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例如,假设技

术与资源投入一定,资源利用率为100%时的产出为10万元?,?则利用率为80%时,其产出是8万元,可见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第二,合理配置资源,降低资源使用的机会成本。经济资源的用途都是多方面的,当资源用于不同的部门、行业、地区或企业的投入产出率不同时,资源从投入产出率低的部门或单位向投入产出率高的部门或单位转移,即资源重新配置,会使综合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否则,则会使综合经济效益下降。第三,加快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这时一定的资源投入会取得更大的产出或所得。通常,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包含管理经济效益在内。在资源所费或投入变动情况下,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还有经济规模的变动,当企业规模收益处于递增阶段时,扩大规模会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反之,当企业规模处于收益递减阶段时,缩小规模也会引起经济效益提高。我们可将由上述途径带来的经济效益称为潜在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和管理经济效益。

1.3.3资本经营目标及与其他经营目标的关系

一、资本经营目标

根据上述分析可得出资本经营的目标,即: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直接目标是利润;核心目标是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就没有利润;没有利润,就没有资本的保值与增值。因此,要实现资本增值,核心是要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使利润最大化,资本增值最大化。在明确资本经营目标本身的层次与关系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明确资本经营目标与其他经营目标这间的关系。

二、资本经营目标与资产经营目标

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的直接目标是一致的,即利润目标。区别关键在于核心目标,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应从经营目标的核心目标──经济效益目标入手。反映资本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资本收益率,即企业净收益与企业净资产(或资本)之比。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即企业息税前利润与企业总资产之比。资本经营目标与资产经营目标的关系可用资本收益率与总资产报酬率之间的关系来反映,即:

资本总资总资负债负债总额

收益=【产报+(产报-利息)×────】×(1-所得税率).....(1.11)

率酬率酬率率资本总额

从上式可看出,企业要实现资本经营目标,即提高资本收益率,一方面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或资产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本运作,优化资本结构。

三、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

资产经营与商品经营的直接目标也相同,即利润目标,区别仍在于核心目标。前面谈到,反映资产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是总资产报酬率,要明确资产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的关系,还应明确反映商品经营核心目标的指标。反映商品经营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是销售利润率,包括销售成本利润率和销售收入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与销售利润率之间的关系,可以反映出产品经营目标与商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即:

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

式中:销售利润率中的利润是指息税前利润。

上式说明,企业要搞好资产经营,提高总资产报酬率,一方面要搞好商品经营,提高销售利润率或商品的盈利能力;另一方面要搞好资产配置与重组,提高资产的周转速度。

四、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

应当注意,无论是商品经营、资产经营还是资本经营,它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反映其核心目标的指标有所不同,其直接目标实质是一个,即利润目标。而产品经营与商品经营目标的关系却主要反映为直接目标不同。产品经营的直接目标强调的是产量的最大化。因此,商品经营目标与产品经营目标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产量×产品销售率×(销售价格-销售成本)〗... (1.12) 等式左边说明,企业从商品经营角度要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直接目标,一要提高销售利润率,二要扩大销售规模与水平。等式右边说明,要实现商品经营的利润最大化,产品经营是基础,即通过产品经营增加产量;同时,要注重产销平衡及投入品与产出品的价格。

1.4 资本经营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定义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无论传统企业财务管理还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都是如此。但是,由于传统企业和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不同,因此,财务管理的目标、内容和方式也就不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是资本所有者的企业,而资本所有者又委托经营者去经营其企业,而不自己经营自己的企业,这就使企业的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变得比传统企业要复杂得多。企业财务活动将围绕资本的筹集、投放和分配进行,财务关系也将最终体现为资本所有者与其他利益关系者的关系。资本经营正是这种现代企业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的直接要求。因此,可以说资本经营本身就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之意和核心所在。

1.4.1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目标创新

财务管理目标创新是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关键。而要明确财务管理目标,首先应搞清资本经营条件下的企业目标以及企业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

一、资本经营与企业目标

明确企业目标是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关键。一般地说,企业的目标是综合的,而不是单一的。企业目标往往是经济目标、技术目标、社会目标等的统一或综合。而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下或不同的历史时期,企业各项目标的内涵可能不同,所处的地位也不同。如经济目标有产量或产值最大化、销售收入或市场占有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价值最大化等;社会目标有职工就业目标、发展速度目标、职工福利目标及国防安全目标等;技术目标有赶超国际一流水平、国内一流水平等。有的时期,经济目标占支配地位,有的时期,社会目标占支配地位,有的时期可能技术目标占支配地位。而同样是经济目标占支配地位的情况下,不同的经济体制与经营方式决定了其经济目标也不同,即不同的经济体制产生不同的企业经营方式,而不同经营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企业经济目标。如前所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经济目标往往服从社会目标,主要从事产品经营,其经济目标主要是产品产量或产值的最大化;而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企业从单纯的产品经营发展为资本经营,其经济目标也从从属地位上升为支配地位,此时的经济目标也从产量或产值最大化逐步向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资本增值最大化转移。

二、企业目标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目标的确立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奠定了基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服从于企业目标。但是应明确,财务管理目标并不一定等同于企业目标。特别是当企业的社会目标或技术目标等非经济目标处于支配地位时,财务管理目标往往与企业主要目标不一致,而处于从属地位,此时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也处于从属地位。当企业的经济目标处于支配地位时,特别是当企业资本经营处于支配地位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主要目标高度相一致,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就处于中心地位。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或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主要目标是一致的,即资本增值最大化。将资本增值确定为企业主要目标,对保证企业其他目标的实现是有利的。因为只有资本不断增值,才能使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才能够保证企业社会目标和技术目标的实现。

三、资本增值是资本经营和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

在资本经营目标解析中我们已明确了资本增值是资本经营的根本目标。由于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资本经营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以及企业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的一致性,因此,资本增值也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

在前面我们已研究了资本保值增值与利润及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资本经营目标与资产经营目标、商品经营目标和产品经营目标的关系。这些关系也说明了利润目标和经济效益目标同样是财务管理目标,利润是直接目标,而经济效益是核心目标。要搞好财务管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应处理好资本增值与利润、利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在理论界在对财务管理目标的表述中还有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提法。它们与资本增值最大化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相矛盾呢?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市场价值与负债市场价值之和。股东财富实质上是指所有者权益的市场价值。因此,在负债市值一定情况下,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一致的;而在负债市值发生变化时,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可能产生矛盾。当二者发生矛盾时,企业价值最大化应服从于股东价值最大化,而不应是相反。资本增值从狭义来说,主要指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或股东财富的增加,因此,它与股东财富最大化应该是一致的。当然,资本增值在一般情况下也必然引起企业价值的增加。应当指出,资本增值的核心在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资本增值的关键在于资本收益率的提高。

1.4.2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内容创新

企业进行资本经营,就是要围绕资本保值增值目标,盘活存量资本,用好增量资本,优化资本配置, 搞好资本收益分配,这正是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资本存量管理

资本存量管理的目的,是使现有资本得以充分利用,潜在经济效益得以充分挖掘。所谓潜在经济效益是指在现有技术水平条件下,企业实际经济效益与最大可能经济效益之间的差异,在资源(或生产要素)投入(存量)一定条件下,主要表现为实际产出与最大可能产出之间的差异。潜在经济效益的存在主要是企业资源存量没有充分利用造成的。从资本存量角度看,潜在经济效益存在主要是资本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造成的。

资本存量管理的核心是要解决资本的闲置和资本利用率低的问题。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生产和销售各环节看,主要表现是:在投资建设环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在生产环节存在封存、未使用、不需用的固定资产,积压材料,废品等;在销售环节产品积压。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存量管理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包括在基建投资管理方面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基建成本; 在生产经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搞好资源重新配置; 降低废品率、提高产品质量、压缩库存产品等。

二、资本增量管理

一个持续经营发展的企业,仅有资本存量管理是不够的,必然涉及资本增量管理问题。资本增量管理的目的,一是优化企业经济规模,取得最大规模经济效益;二是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经济效益。所谓规模经济效益,一般是指由于经济规模的变动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具体地说,规模经济效益是指由于生产力诸因素集约度的变动所引起的投入产出率的提高。从资本增量角度看,规模经济效益是指产出规模变动与资本投入规模变动的对比。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规模经济效益意味着产出增长速度快于资本投入增长速度,即资本投入产出率提高。所谓技术进步经济效益, 一般是指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投入产出率的提高或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离不开资本的投入,包括资本投入规模与结构等。

资本增量管理要实现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的目标,必须搞好以下几方面管理:第一,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第二,技术进步管理,搞好技术选择、技术创新、技术推广、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第三,企业筹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第四,企业投资管理,搞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选择科学的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

三、资本配置管理

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实,无论资本存量管理还是资本增量管理,实质上都存在资本配置问题,即存量资本配置与增量资本配置。资本配置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所谓资源配置经济效益,是指由于资源配置结构变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经济效益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从资本资源配置看,提高资本配置经济效益就是要解决:一是一定量的资本如何在不同产品或不同用途之间进行配置,使投资收益率最大,如多项目组合投资决策等;二是生产一种产品如何优化配置各种资本资源的结构,使成本最低,如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结构优化,固定资产内部结构优化,流动资产或原材料内部结构优化等。另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

四、资本收益管理

资本经营从一个周期看,往往始于筹资,终于收益分配;从持续经营角度看,资本收益分配既是终点,也是始点。因此,资本收益管理是资本经营的重要环节。资本收益管理从广义看应包括资本收益过程管理、资本收益业绩管理和资本收益分配管理。资本收益过程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价格管理、收入管理、成本管理等;资本收益业绩管理的内容主要有利润管理、盈利能力管理、资本收益考核评价等;资本收益分配管理的内容包括资本收益分配标准、分配政策、分配方式等。从狭义看,资本收益管理主要指资本收益分配管理。因为从资本经营角度看,资本收益分配政策与分配方式选择,对持续经营企业的资本经营,对企业筹资、股票市场价值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1.4.3 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方式创新

一、企业重组中的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

(一)企业重组财务概论

企业重组是指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对企业资产、负债和产权的重新组合。国有企业重组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运用资产重组、负债重组和产权重组方式,优化企业资产结构、负债结构和产权结构,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国有企业重组,根据企业改制和资本经营总体战略及企业自身特点,可采取原续型企业重组、合并型企业重组和分立型企业重组三种模式。

原续型企业重组模式是指被改制国有企业将其全部企业整体改制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合并型企业重组模式是指将被改制国有企业整体并吸收其他企业作为共同发起人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分立型企业重组模式是指将被改制国有企业部分资产剥离分立并吸收其他资本形成的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分立型企业重组模式根据原国有企业法人地位是否取消而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国有企业通过资产剥离等分立出几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它们的所有权都属于原国有企业的所有者,而原国有企业法人地位不复存在。另一种情况是改制国有企业部分资产剥离后形成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他资产组建新的国有独资企业等。

企业重组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涉及到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权益的重组问题。资产重组、负债重组和产权重组是企业重组的基本形式,是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资产重组是指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将原企业的存量资产,经过剥离、分立和合并等

方式,对企业的资产和组织重新组合及设置,确定合理资产结构的行为。资产重组的目的

是提高资产的配置效率及资产利用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资产

重组的关键在于确定企业合理的资产结构,在保证资产一定的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

基础上,配置合理的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长期投资结构。

债务重组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

院的裁定作出让步的事项。国有企业改制中的负债重组,其内涵中除包括上述定义的含义外,还包括根据国有企业改制及优化资本结构的总体要求,将国有企业的负债通过债权债务责任转移和以其他资产偿还负债或债转股等方式,合理确定企业负债规模及结构的重组行为。负债重组可外延至负债与产权结构的重组。负债重组的目的是通过合理的债务规模与结构,提高企业的财务杠杆效应,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资本增值目标。

产权重组是指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重新组合。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产权重组,是指对国有企业产权的重新界定,国有股权规模和结构的重新设置,经过股权调整与转让流通等方式,确定合理的股权规模与结构的重组行为。产权重组也可外延至产权与负债结构的重组。产权重组的目的是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合理利用不同性质的资本来源,促使企业价值和所有者价值最大化,确保资本保值增值目标实现。进行企业产权重组,关键在于搞好产权界定和股权设置。

(二)控股公司及企业集团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

1.控股公司及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特征

组建控股公司及企业集团是企业重组,特别是国有企业重组的重要形式。所谓控股公司及企业集团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应包括控股公司及企业集团组建过程中的资本经营和财务管理以及组建后的资本经营和财务管理。

控股公司,亦称国有控股公司或国有资本经营公司,指作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经国有资本管理机构特别批准和授权,主要以控股方式从事资本经营活动,对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本行使出资者所有权,并经登记注册的法人。国有控股公司向上仅对行使国有资本所有权管理职能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而不再与无产权关系行使行政职能的政府部门发生任何直接的经济联系,从而避免了直接的行政干预;向下与被投资企业之间完全是一种产权关系,凭借对子公司拥有的产权从而达到对其约束控制的目的。国有控股公司是专门从事国有资本经营的单位。同时也进行相关的资产经营。

国有企业集团,特指由于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而形成的企业集团。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由于资产剥离、企业分立与重组,往往在原国有企业之下形成几个独立的法人实体。由于这些法人实体之间的人事、业务、技术与服务等方面的联系以及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通常并不撤销原国有企业,而是将其改建成为企业集团,国家授权其对下属企业国有股权进行管理与营运。

国有企业集团的资本经营与控股公司的资本经营既有相同点,又有所不同。二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接受国家授权,以产权为纽带,对所属企业国有资本进行管理与营运。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国有控股公司从事纯资本经营,通过全部或部分拥有其他公司或企业的股份或股权,而对其他公司或企业实行控制,而不直接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活动。国有企业集团一方面通过股份控制子公司,进行资本经营与资产营运,另一方面又直接从事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企业与控股公司双重特性。企业集团是法人联合体,本身不是法人,而国有控股公司本身是法人。由于国有企业集团资本经营的双重性,国有企业集团既可与国有控股公司平行处于国有资本管理部门与国有企业及国有改制企业之间,又可作为国有控股公司所控企业,处于国有控股公司与国有改制企业之间。

2.国有控股公司及企业集团组建的模式选择

借鉴西方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改革实践,国有控股公司的组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模式:(1)通过对原有行业性总公司的改革,组建国有控股公司。国家行业总公司是指部一级的行政性公司。(2)通过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改革,组建国有控股公司。(3)通过集中国有股权管理,组建国有控股公司。这种模式要求按一定目的将分散的国有股权集中组建成综合性或行业性的控股公司。(4)通过改革投资体制,组建国有控股公司。这种模式要求国家设立专门的投资公司作为国家出资者代表,用国家资本金对国有大中

型建设项目进行参股投资。比较上述四种模式,从有利于政企分开的角度考虑,前两种模式是较好的选择,也是较现实的选择,因为实际中易于操作。后两种模式所组建的国有控股公司,通常在短期内不会形成较大规模,因此很难发挥国有控股公司的作用,其发展尚需一段时间,有一个过程。

企业集团的组建模式通常有以产品为纽带的产品主导型,有以资本为纽带的资本主导型,还有以行政为纽带的政府主导型。国有企业改制组建企业集团,应以资本为纽带组建资本主导型企业集团。资本主导型企业集团又可分为直控型、混控型和并存型三种模式。直控型企业集团以核心企业为集团核心,形成金字塔型企业结构。混控型企业集团将企业集团的集团公司建成一个存控股公司,下属公司形成诸候分封格局。并存型集团是指即有直控情况存在,又存在混控情况。

选择何种集团模式,对企业集团的生存及发展至关重要。在集团模式选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集团发展方向及经营特点。

3.控股公司及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体制

财务管理体制与公司模式及成员企业产权关系紧密相关。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是公司资本经营和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控股公司及企业集团的规模扩大,打破了原有的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界限,给管理和经营这种类型的企业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何建立公司财务管理体制是公司所面临的又一新的难题。根据公司财务管理权力集中与分散的不同程度,可以把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集权型。公司总部的财务部门作为统一的权力机构,对公司的资金筹集、运用及利润分配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以领导身份统辖下属企业的财务部门。在这种体制下,公司下属企业的权力被向上集中了。(2)分权型。即公司根据需要将一部分次要财务决策权力下放给下属企业,而只对重大的、全局性的财务事项作出决策,如重大的筹资、投资决策等。在这种体制下公司和成员企业之间者划分财权,使各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经营的权力。(3)放权型。即财务决策权由各成员企业分散行使,成员企业独立决策、独立经营、分散管理、独立核算。

一般说来,集权型的财务管理体制能发挥公司的整体优势,便于公司宏观调控与指导;而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可使下属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决策,有助于调动下属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股份制企业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

股份制企业主要指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企业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包括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以及股份制企业建立后的资本经营与财务管理。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的资本经营及财务管理,涉及资产评估、产权界定、股权设置和股权管理各个环节或步骤。

股份制企业做为资本经营的最基层组织,它们除进行资本经营,还进行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而由于股份制企业的类型及规模的区别,资本经营的方式及财务管理内容可能有所不同。

二、资本扩张经营中的财务管理

企业资本扩张经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我国企业资本扩张中采用的基本方式有

兼并、合并、收购、接管以及买壳上市、无形资产经营等。企业资本扩张经营作为企业行

为和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或动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

的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这既上现代财务管理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现代企

业代理理论所决定的。无论如何,增加企业价值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根本。企业资本扩张的

价值来源主要体现在:获取战略机会;产生协同效应或合成力;提高管理效率和从发现资

本市场证券的错误定价中获益。

企业资本扩张中的财务管理,就是要研究企业扩张中的价值创造。因此,搞好企业

资本扩张经营决策,进行企业扩张价值创造分析,确定合理的企业兼并与收购价格等,是

企业资本扩张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资本收缩经营中的财务管理

资本收缩经营并非一定是企业经营失败的标志,它与资本扩张经营一样,都是资本经营的方式。企业在经营中,随着经营战略和条件的变化,会出现一些不适合企业长期战略、没有成长潜力或影响企业整体业务发展的子公司、部门或产品生产线,为了使资源集中于经营重点,从而更具有竞争力,企业可以对其进行剥离、分立、出售或破产等,以使资产获得更有效的配置,提高企业资产的质量和资本的市场价值。

企业收缩经营,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常将非经营资产或非主营资产剥离出去,分立成立股份制企业以及其他法人实体等;同时,对于一些小企业也可采用出售的方式将企业整体出售或将企业部分资产出售;另外,在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剥离、分立之后,对长期处于亏损状况,生存无望,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企业可采取破产方式。

企业无论采用何种资本收缩方式,都将引起企业价值的变化。在企业资本收缩经营中,确认企业及相关资产价值,选择资本收缩经营方式,处理企业经营者与所有者、债权者的利益关系,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是资本收缩经营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1.4.4 资本经营与财务评价创新

随着企业经营方式向资本经营的转变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内容、方式的创新,财务评价也应适应这一要求,围绕企业及股东价值最大化进行财务评价,因此,现代财务评价的实质就是资本经营评价。

资本经营评价是指以资本经营主体及其经营结果为评价对象,以资本经营内容与方式为评价内容,以资本经营业绩指标与专门评估方法为评价手段,以奖励与惩罚为激励措施,以促使资本增值为评价目标的资本经营活动。

资本经营评价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明确资本经营评价目的;搜集整理资本经营评价信息;选择资本经营评价方法;实施资本经营奖励与惩罚;编报资本经营评价报告。

资本经营评价的方法有多种。资本经营评价的基本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来进行评价的,即建立资本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各指标反映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出总体评价结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本经营评价目的的变化,目前企业价值评估和股东价值评估等方法已成为评价资本经营业绩的重要手段。

资本经营评价的内容与资本经营的内容与方式直接相关。资本经营者的经营业绩是通过企业资本经营中的资本存量经营、资本增量经营、资本配置经营、资本收益经营、企业重组、资本扩张经营、资本收缩经营效果来体现的。因此,资本经营评价要以各种资本经营内容和方式为评价内容,全面反映企业资本经营业绩。

资本运营研究

一、资本运营概念与内涵 资本运营就是把企业所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统统看成是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或者就是从资本角度研究企业的资源的配置。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等多种形式,实现优化组合,在资金的流入流出过程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实现资本增值。它也是以资本运营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活动。 资本运营是一种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经营理念,它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资本效益,即实现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 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要求资本增值最大化,那么在市场经济的形式下,企业的每一种资源,每一种生产要素,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是发挥增值作用,要在流通中增值,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获取较高的效益。 企业从商品生产经营到资本运营是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但是它并不是一种经营模式的转变,而是一种以资本增值为目标的经营观念,一种经营原则,即资产效益原则,这一观念、原则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资本运动增值的要求。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要坚持实行五化:(1)企业资本化;(2)资本运营社会化;(3)资本运营市场化;(4)资本增值最大化;(5)资本经营营销化。 资本运营泛指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管理活动,其内涵十分丰富,生产经营、商品经营等也在其中。企业资本运营就其内容来讲主要包括资本的外延扩张与资本的结构调整两个方面,具体方式包括企业合并、兼并、收购、分拆、托管、拍卖、破产、股份制改造与上市等等手段。资本的外延扩张其目的是重在吸纳外部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资本运营内涵是:增强全员资本运营观念,群策群力组合调动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把死资产变为活资产,以少量的资产控制多量的资产,使企业的有形资产不断增值、利润不断增长;使企业无形资产不断扩大并将其转变为有形(价)资产,从而不断增加企业的资本积累;用小资产运用大资产,以存量资产吸纳增量资产,通过增量资产优化存量资产,推动低效资产实现高效增值,全面加强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使企业的实力迅速发展壮大。 资本运营全过程,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资本运营质量为重点,追求资本价值增值最大化和经营贡献最大化。 二、资本运营的特点 资本运营是一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报业经济进入市场,其经营管理策略要从增长导向型管理转向以价值导向性管理,价值导向性管理模式注重现金流、客户价值、经济附加值等。价值导向性一要注重长期价值的创造,二要注重资本效率和资本成本,所以资本运营具有以下特点: (一)资本运营者的最大特点不是营运产品而是营运资金,并使之不断地增值。所以它关注的是资金流转畅通无阻,每次的资金周转都要给公司带来增值。 (二)资本运营者不靠“产品保护”而是靠多元性的产品保护。主要是把资本用于多元化投资,多个产业,分散资本的风险,特别是要靠股份制分散风险,即风险由社会共担。 (三)资本运营者认为资产闲置是最大的浪费,企业的生命力就在于资本不断的流动、经营重组、不断增值,在经营中只要是有利于资本流动和增值,有利于主业与非主业的发展,不拘泥于经营的具体形式。 (四)资本运营者不搞“围墙经济”,而是放眼社会,搞“开放型”经济,尽可能地利用社会力量来发展自己,尽量少投入、多产出、重视社会内的协作和配套。 (五)资本运营者讲求研究市场,在分析研究市场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分析保障条件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不盲目决策。 (六)资本运营者对待改造上不追求无效益的先进技术,而关心的是投入的回报率,

企业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

浅论企业的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 摘要:企业生产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为侧重,以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生产经营的着眼点是某个特定的市场供求关系。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与预测,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其产品和服务。资本经营是指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实现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最终又回到生产经营,为生产经营服务。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方法。是企业短期内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重要途径。企业既要做生产经营又要做资本经营,两者应当很好地结合,并且要注意控制风险。 关键词:生产经营资本经营 一、什么是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 企业生产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为侧重,以产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企业经营方式。企业生产经营的着眼点是某个特定的市场供求关系。企业通过对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的研究与预测,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其产品和服务。 资本经营是以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和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对企业全部资产或资本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种经营活动。 目前在关资本经营的讨论中存在多种观点,不论在提法上还是在界定相关内容上都有所差异。有的称谓“资本运营”,强调“存量资产”的流动与重组;有的称谓“资产经营”强调“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优化配置;有的称谓“资本营运”,强调“可支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谋划与配置。之所以采用“资本经营”这一术语,是基于如下几点考虑。首先从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的关系看,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资产=资本”,如果从产权关系的角度看,这一平衡式还可描绘成“企业法人财产=债务资本+股权资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资产与资本也是分离的,即资产以物权的形式由企业的经营者掌握,而资本则以股权或债权的形式由出资人或债权人拥有。从狭义的角度讲,资产经营的对象是企业法人财产,强调的是资产物权的交换或转让,即通过改变资产的实物组合形态或存在方式,通过吸收、集聚资产的方式实现资产经营规模的扩张和增值;资本经营的对象是资本,强调的是股权、债权的交换或转让,即通过资本的流动、重组、转让(兼并与收购)等方式实现资本的扩张和增值。从广义的角度讲,资产是资本的载体,资产是实物形态,资本是价值形态。资产与资本是从两个不同方面说明同一事物。事实上,在资产经营中就可能包含股权的形成或转让,而在资本经营中也可能会涉及到资产的重组、置换或转让等。从这一意义上说,这两者没有本质区别。但两者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资产经营强调的是资产经营的物质流,资本经营强调的是资本经营的价值流,不但包括实物资产的价值变化,而且包括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优化配置。由于资产实物形态的流动和重组必须借助于价值形式进行,即资产只有资本化、证券化才能进行交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经营”比“资产经营”的概念更宽泛些。至于“资本经营”、“资本运营”、“资本营运”,这些提法并无内涵上的区别,只是人们习惯上不同而已。 二、生产经营及资本经营的方式 企业生产经营的执行者是企业的中高层经营管理者并且以企业的中层管理者为主,经营的对象是产品。生产经营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根据市场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来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根据市场状况的现在和未来进行决策、安排生产计划、进行生产的组织与控制、进行质量与成本的控制、展开产品营销等。 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个生产函数。企业是人们组织起来为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单位,经济利益是人们组织起来的驱动力。所以,企业最典型的行为特征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单位,其主要功能就是将土地、劳动、资本?指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通过一定的技术进程使之转化为一定的产出。

资本经营答案

资本经营 一、判断 1.资本是资产的载体,是以实物形式而存在的。错误 2.商品经营是资本经营的基础,而资本经营的成功运作,又会有力地推动商品经营的发展。 正确 3.资本经营不是盲目的扩大资产规模,更重要的是重视资本运作效率。所以,实现资本流动是资本经营的本质特征。错误 4.资本经营的不确定性说明,资本经营的收益始终与风险成正比,所以,经营风险越大,收益越高。 错误 5.资本周转速度决定了资本的增值速度。资本经营就是要使资本充分流动起来,盘活存量资本,把静态的资产存量转化为动态的资本。正确 6.资本经营的目的是通过产权的流动和重组,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错误 7.并购战略是优势企业实施资本收缩战略的主要方式。错误 8.无形资本经营是指企业对所拥有的的各种知识资本进行运筹和策划,用知识资本的价值实现企业的整体 价值增值目的的经营方式。错误 9. 优势企业在实施资本扩张战略时,可将无形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重要的投入资本。正确 10.资本经营控制的内容可以归结为两个层次:一是资本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经营状况及其效果进行控制; 二是经营者对企业的资本经营活动及其效果进行控制。正确 1.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公开发行的股份要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以上;公司股本总额超过人民币4亿元的,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0%以上。正确 2.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就是上市公司在首次股份发行后再次向原股东发行股票的行为。错误 3.股份有限公司在债券市场所筹资金是公司的债务,到期要还本付息。正确 4.可转换债券回售是指发行人股票价格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低于转股价格后达到一定的幅度时,转债持有人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将所持有的债券卖给发行人。错误 5.公司股票恢复上市后,无论是否盈利,只要在法定期限结束后仍未披露恢复上市后的第一个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应在法定期限结束后的十个工作日内做出公司股票终止上市的决定。正确 6.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是用来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而资本市场是用来融通长期资金的市场。正确 7.场外交易市场的组织形式采取的是:“经纪制”,证券交易所采用的是“做市商制度”。错误 8.公司连续3年亏损的,其股票应该立即终止上市。错误 9.证券市场是变短期资金为长期资金的场所。所以,证券市场上的资金全是长期资金。错误 10.因为可转换公司债享受转换特权,在转换前是公司债形式,转换后相当于增发了股票,所以可转换公司债具有股权的性质。错误 1.企业并购的基本标志是产权的有偿转让,但是,当企业的产权发生有偿转让时,企业不一定有并购行为 发生。正确 2.在并购的价值低估理论中,托宾通过研究认为: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目标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 置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可通过托宾Q比率对此进行估算,如果Q比例小于1,说明该企业价值被低估,则收购将会产生经营协同效应。错误 3.一家公司的生产能力很强,但销售网络弱,使其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这时就可以通过并购一家销售 网络强大而生产能力不足的公司,达到资源互补,从而获得管理协同效应。错误 4.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边界决定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费用和市场交易费用,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费用增 加额低于市场交易费用减少额时,市场才会为企业所替代。正确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问题与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问题与对策研究 现阶段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政府干涉过多,缺乏规范化的中介组织,资本市场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为此,应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转换政府职能,提高企业效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健全市场体,推动国有企业资本经营的良性发展。 标签: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对策 资本经营作为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已经现实地融入到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之中,并且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资本经营的目标就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实行资本经营有利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有利于迅速壮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同步发展。国有企业通过采取有效的资本经营方式,带动国有经济整体效益的稳步提高,但现阶段的国有企业资本经营仍存在一些问题。 1 国有企业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 1.1 政府干涉过多 资本经营较多的体现为政府行为,资本配置重复建设、主体错位、过度竞争,严重影响企业资产重组的结构。为了不同的目的,地方政府采用不同的形式利用政府的行政权力对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从根本上拉大与资本经营优化资源配置目标之间的差距,在非市场行为的兼并与联合后的企业集团及公司仍按照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行为规划运转,改组不改制。作为代理人的经营者拥有企业经营过程中收入和费用的真实信息,而作为委托人的所有者由于不参与实际经营,除非付出很大的成本否则无法获得相应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使激励不相容有可能成为经营者侵犯所有者权益的现实表现,加大了所有者对其进行监管的难度。所有者和经营者的不对等性随着规模的扩大而加大,经营者有可能为了个人的利益而采取风险过度的行为或掠夺性的资产转移,使所有者利益受到损害。 1.2 缺乏规范化中介组织 由于规范化的中介组织的缺位导致国有企业资本经营过程中出现信息风险。由于规范化的中介组织的缺位,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往往是国有企业重组和兼并以后,才发现是各种弊端。在存在规范化的中介组织的有效市场中,企业的财务报表反映企业的基本情况,如经营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变动情况,股价反映企业基本经营管理状况的综合情况。投资者根据上述信息进行资本经营的决策,择优避劣。然而企业财务报表和股价等信息又有明显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变化一致,作为虚拟资本的股价波动有复杂的原因,受投资者心理波动、市场有效性、投资者获得公司信息的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股价往往不能完全反映该企业的内在价格。由此可见,

产业园区资本运作方式和园区运营模式

产业园区资本运作方式和园区运营模式 目录 第一部分概况篇 一、我国产业园区的常见资本运作模式 二、产业园区通过资本运作进行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部分经验篇 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互助担保基金 2、苏州工业园:发挥国有资本优势 吴川:加大投资重在引民资 耒阳:加强政银企沟通 怀化工业园区:完善园银合作互动模式破解后发展地区工业园区建设资金瓶颈义乌第三代创意产业园区运营:“灵狮模式” 深圳文博宫文化创意产业园:高端化、精品化、国际化 上海市工业园发展商务区发展态势和趋势 第三部分制度篇 杭州市信息服务业特色产业园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区域生物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 天津新技术产业园区鼓励投融资发展暂行办法 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管理暂行办法 第四部分理论篇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运营模式的思考

第一部分概况篇 经向有关部门的多位专家咨询,目前我国关于各类产业园区的行业管理是多头管理的模式,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行业监管部门。在国家层面,产业园区的综合监管和指导由国家发改委来承担。各专门的产业园区分别由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来负责政策指导、资格认定、日常监管和产业扶持。目前,医药生物类产业园区主要由卫生部、国家药监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来负责行业管理;高科技产业园区主要由科技部来负责行业管理,钢铁等工业生产型产业园区主要由工业与信息化部来负责行业管理;文化创意类产业园区主要由文化部来负责行业管理;物流产业园区主要由商务部来负责行业管理。 根据产业园区的实际运作经验和各地发展情况,产业园区的资本运作和园区运营主要有以下一些方式。 一、我国产业园区的常见资本运作模式 产业园是世界各国发展地方产业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也是全国发展地方经济最有力的战略。实践证明在我国经济转型阶段,产业园区这种形式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创造了局部的良好基础设施条件、聚集了科技和产业的资源,迅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目前近年来产业园区的资本运作已经走上了成熟和多元化的道路,总的来说有如下模式: 1.政府主导园区开发模式 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最常使用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也是我国目前工业地产市场的主要载体,其运作主体一般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管委会下设的开发公司。其特点是由一地或几个地方政府主导出资开发,如靖江开发区。 2.工业地产商模式 指房地产投资开发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或其他地方获取工业土地项目,在进行项目的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乃至厂房、仓库、研发等房产项目的营建,然后以租赁、转让或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项目相关设施的经营、管理,最后获取合理的地产开利润。如普洛斯,全球最大的工业房地产开发商,北京固安产业园。 3.主体企业引导模式 指在某个产业领域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的企业,为实现企业自身更好的发展与获取更大的利益价值,通过获取大量的工业土地,以营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业园区;在自身企业入驻且占主导的前提下,借助企业在产业中的强大的凝聚力与号召力,通过土地出让、项目租售等方式引进其他同类企业的聚集,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打造及完善。如上海金山的上海石化工业园区。 4.综合运作模式 指对上述的园区开发模式、主体企业引导模式和工业地产商模式进行混合运用的工业地产开发模式。如北京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 5.私人业主开发模式 目前在小厂房这一块,私人业主开发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主要是因为厂房租金持续上

资本经营总复习

《资本经营》总复习 1、资本经营(P5):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 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 2、资本保全(P3):是指企业从开始营运到清算为止的全过程,必须保证资本的安 全和完整。 3、知识资本(P17):是指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是企业所有能够带来未来 经济利益的知识和技能。知识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和顾客资本三大部分。 4、创业板市场(P36):来源于主板市场。在主板市场的发展中,那些中小规模的 新兴行业的高风险企业逐步与大规模的稳定的行业中的企业分隔开来,单独进行报价交易,这样就形成了创业板市场。 5、可转换债券(P52):又称可转换公司债。是指发行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在一 定期限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股份的公司债券。` 6、兼并(P58):是指一家企业吸收一家或多家企业,前者仍然保留自己的法人资 格企业特征,后者则失去自己的法人实体地位,只作为前者的一部分存在 7、收购(P58):是指一家企业以现款、股票和债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权,以获 得对该企业的控股权,后者的法人实体地位一般不消失。 8、交易费用(P63):就是运行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 过程中的成本。 9、买壳上市(P74):是指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上市公司的股份,获取对上市公司 的控股权,实现间接上市的行为。 1、要约收购(P77):是指在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中,当收购者持有目标公司股份 达到法定比例时(《证券法》规定该比例为30%),若继续进行收购,必须依法通过向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要约的方式进行收购。 2、杠杆收购(P78):是指一个公司运用财务杠杆,主要通过借款筹集资金,并 利用已被收购的目标企业的资产和未来现金收入来担保和偿还收购中的借款而进行的收购活动。 3、连环收购(P79):是指运用手中有限的资金(不管用何种方式取得)取得一家 公司的控制权,然后再用这一家公司的财产作抵押,获得信用贷款,去买下另一家公司,如此持续下去,形成一个连环套;或是以一家公司的财产作为基金,去取得另外一家公司的控股权。 4、管理者收购(P100):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通到的 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5、战略联盟(P125):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 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战略目标,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动,从而取得“双赢”效果的合作形式。 6、战略投资者(P130):是指与发行人业务联系紧密、以谋求长期战略利益为 目的、持股量较大且长期持有、拥有促进发行人业务发展的实力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法人投资者。 7、股份回购(P146):是指股份公司向股东购回自己发行的股票的一种理财行

资本运营考试复习重点及答案

资本运营复习 1、资本的含义及功能-y1 p1 1)资本的含义: 2)资本的功能:保全功能、增值功能、流动功能 2 资本运营的核心内容-y2 p21; 购并,重组 资本运营的内容p19 3 效率差异论-y3 p92 ● 许多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于平均水平; ● 高效率企业对低效率企业购并有利于提升其效率,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 效率取决于企业家能力,员工执行力,组织管理(如激励约束机制等) 4 企业并购的动机! P104 (1)资本的低成本扩张;(2)扩大生产规模,降低成本费用;(3)市场份额增加和战略地位的提高;(4)提高品牌经营效率和知名度;(5)获得垄断利润;(6)满足企业家的成功欲;(7)股东不愿意继续经营企业;(8)股东通过卖掉企业使创业投资变现或实现创业人力资本化;(9)企业陷入困境,通过被兼并寻求资金、技术、人才;(10)通过被兼并或交换股份,寻找有实力公司的支持(11) 规避市场风险。 4b 并购后的整合! P147 1、业务整合 2、组织整合 3、人员整合 4、文化整合 5、核心能力 4c 整合的原则p148 (1)效益原则:目标是股东利润最大化。(2)稳定原则:稳健经营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前提。(3)诚信原则:只有诚信 地履行并购协议,才能让重新组合的各个股东和雇员对新的企业树立信心。(4) 互补原则:注意各部分要素的有机组合,达到互补的效果。 4d 外资购并的动因p184 1)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及产业整合(2)获得市场和销售渠道(3)建立生产基地(4)其它

4e 第五次企业购并浪潮的核心特征p221 ● 1、战略性购并2、强强横向联合3、规模巨大4、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并举 4f 第五次企业购并浪潮的动因p226 1、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是掀起这次购并浪潮的大背景。 2、世界经济持续繁荣,为开展大规模企业购并提供了市场条件。 3、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迅猛发展,使企业购并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4、各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对这次购并浪潮起到了推动作用。 5 并购类型 p105 ● 1、按被购并对象所在行业分: (1)横向购并,是指为了提高规模效益和市场占有率而在同一类产品的产销部门之间发生的购并行为。(2)纵向购并,是指为了业务的前向或后问的扩展而在生产或经营的各个相互衔接和密切联系的公司之间发生的购并行为。(3)混合购并,是指为了经营多元化和市场份额而发生的横向与纵问相结合的购并行为。 ● 2、按购并的动因分: (1)规模型购并,通过扩大规模,减少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2)功能型购并,通过购并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 市场份额。(3)组合型购并,通过购并实现多元化经营,减少风险。(4)产业型购并,通过购并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扩大整体利润。(5)成就型购并,通过购并实现企业家的成就欲。 ● 3、按购并双方意愿分: (1)协商型,又称善意型,即通过协商并达成协议的手段取得购并意向的一致。 (2)强迫型,又称敌意型,即一方通过非协商性的手段强行收购另一方。 ● 4、按购并后被并一方的法律状态分: (1)新设法人型,购并双方解散,成立一个新的法人。(2)吸收型,其中一个法人解散而为另一法人所吸收。(3)控股型,即购并双方都不解散,但一方为另一方所控股。 ● 5、按购并方法分: (1)现金支付型; (2)品牌特许型;(3)换股购并型; (4)以股换资型;(5)托管型; (6)租赁型;(7)承包型; (8)合作型;(9)合资型; (10)行政划拨型;(11)承债型; (12)杠杆收购型 6 市盈率(P/E)=每股价格/每股收益 7 公司融资方式: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广义或完整的资本市场体系包括长期借贷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如果资本市场上具有多样化的融资工具,那么企业可通过多种融资方式来优化资本结构。 7b 再融资方式p314 1、配股 2、增发 3、可转换债券 8 风险投资经历五个阶段: 投资机构的组建; 风险资本的筹措; 风险项目的选择; 风险资本的投入;风险资本的退出。 1、资本经营:广义涵义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 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行的一种经营方式。 2、并购:是指一家企业通过取得其他企业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从而实现对该企业控制的一种投资行为。 3、管理者收购:管理者收购又称为“经理层收购”或“经理层融资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 用借贷所融通到的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4、资产重组:从宏观看,资产重组是指整个国家所有资产的内部组成结构的重新组合;从微观看,资产重组是企业通过对其资产的分拆、整合和结构优化,求取竞争优势的过程。 5、简述资本经营和商品经营的关系。要点:(1)、经营对象不同 商品经营的对象是生产经营性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资本经营的对象则是由生产要素转化来的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资本。

资本运营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3*5=15分 1、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遵循资本运动的客观规律,将其可以支配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限度资本增至目标的一种运营管理方式。P2 2、收购:一个公司以现金、债务或股票购买全部或部分股票或资产以获得该公司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的控制。P2 3、跨国并购: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形式和支付手段,购买另一国企业的股份或资产的一部分或全部,从而对该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时控制。P48 4、企业重组:对企业原有、既存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扩张、分拆、整合以及内部优化组合的过程。P90 5、行业风险: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流入行业的高度竞争性给资本运营带来的风险。P135 6、善意并购:是指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协商,征得其同意并通过谈判达成收购条件的一致意见而完成收购活动的并购方式。P28 7、并购风险:由于并购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未来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或变动。P136 8、要约收购:要约人通过向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发出在要约期满后以一定价格购买其持有的股份的意思表示而进行的收购。 9、公开市场收购:公司在股票市场以一个潜在投资者的身份,按照公司股票当前市场价格回购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P113 10、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遵循资本运动的客观规律,将其可以支配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限度资本增至目标的一种运营管理方式。P2 11、资本运营控制:P15 12、杠杆并购:P29 13、认股权证:P41 14、债券:P40 15、横向跨国并购:P51 二、单选题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1、( B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原有企业都不继续存在,另外再创 立一家新的企业。 A、吸收合并 B、创设合并 C、兼并 D、收购 2、据专家统计,联盟的生命周期中值仅为( B )年。 A、5 B、7 C、8 D、10 3、当投资者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股份的( B )时,应依法进行公告。 A、3% B、5% C、8% D、10% 4、( A )是通过增加负债来完成收购交易。 A、杠杆收购 B、连环收购 C、要约收购 D、竟价收购 5、企业对外出售一条生产线,属于( A )。 A、资产剥离 B、企业分立 C、资产置换 D、分拆上市 6、采取通过设立一家空壳公司来完成对目标公司进行管理者收购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 D )。 A、便于产权交易 B、谈判有利 C、举债融资 D、明确收购主体 7、在融资租赁期内,由(A )承担设备的保养、维修、保险等费用。 A、承租人 B 、出租人 C、供货商 D、中介人

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探讨

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探讨 Abstract: In a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 the capital oper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change of enterprise's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the key to the capital operation is the strategic choice to the capital operation mode. Which make the capital expanded, gathered and disposed effectively.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 Keyword: Enterprise group Capital operation Mode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进入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中心的时代。我国差不多明确以进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今后企业改革与进展的重点,中国企业正面临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转型期。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闻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进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存进展起来的。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以及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传统的企业增长方式已无法跟上进展的步伐。只有把企业的各种要素,包括产品、技术、设备、厂房、商标、战略、服务、文化、治理团队等等,以资本的形式,进行流淌、整合和重构,进一步优化配置,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新的突破。一些在改革开放中进展壮大的企业集团,为应对WTO的挑战,提升国际竞争力,把公司做大做强,借鉴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进展体会,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资本运营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谋求拥有专门的战略地位。所谓资本运营,确实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淌、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能够把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 一、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 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存、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依照产权流淌的不同轨道能够将资本扩张分为三种类型: 1、横向型资本扩张 横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产品相同或相似,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横向型资本扩张不仅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而且改善了行业的结构,解决了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的矛盾。青岛啤酒集团的扩张确实是横向型资本扩张的典型例子。近年来,青啤集团公司抓住国内啤酒行业竞争加剧,一批地点啤酒生产企业效益下滑,地点政府积极关心企业查找“大树”求生的有利时机,按照集团公司总体战略和规划布局,以开发潜在和区域市场为目标,实施了以兼并收购为要紧方式的低成本扩张。几年来,青啤集团依靠自身的品牌资本优势,先后斥资6.6亿元,收购资产12.3亿元,兼并收购了省内外14家啤酒企业。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壮大了青啤的实力,而且带动了一批国企脱困。2003年,青啤产销量达260万吨,跻身世界啤酒十强,利税总额也上升到全国行业首位,初步实现了做“大”做“强”的目标。 2、纵向型资本扩张

资本运作方式

资本运作方式 扩张型资本运作、紧缩型资本运作两种方式并用。 具体:扩张型资本运作方式中的内部积累、追加投资以及吸纳外部资源三种方法并用。 吸纳外部资源的资本运作方式主要是收购和兼并,实施收购和兼并战略时采取出资控股、出资购买、承担债务、资产换股、合并重组、借壳上市或买壳上市。 吸引外部资源通过以名带实,以实扩名、资产托管的方式来获得外来的资金。 出资控股式:在实施对目标公司的收购过程中,作为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股权或资本达到控股地位,以控制目标公司的生产经营。 此方式优点是: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只要达到控股地位即可。 缺点是:企业在未来的经营中管理协调成本比较高。 出资购买式,通过出资买断被兼并企业的全部资产,并承担其全部债权债务,亦可通过银行贷款和借助金融市场进行兼并,此方式也称为:金融杠杆并购。 此方式优点:并购速度快;并购方可以较为彻底的进行购并后的资产重组以及企业文化重塑;适用于需对目标企业进行绝对控股,并购方实力强大,具有现金支付能力的企业。 承担债务式:对资债相当或资不抵债的企业,以承担债务为条件接受资产,实施企业兼并。

此方式优点:交易不用付现款,以未来分期付款偿还债务为条件整体接受目标企业,避免了并购方的现金头寸不足的困难,不会挤占营运资金,简单易行。这一并购方式适用于急于扩大生产规模、并购双方相容性强、互补性好且并购资金不宽裕的情况。 资产换股式:被兼并企业的净资产作为股金投入兼并企业,被兼并企业的所有者成为兼并企业的股东,吸收股份扩大资本规模。 此方式的优点是:并购中不涉及现金流动,避免了融资问题;用于控股母公司将属下资产通过上市子公司“借壳上市”,规避现行市场的额度管理。 合并重组式,通过协议形式进行合并,充分运用协议双方的技术、品牌、管理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优点:以少量资金控制多量资本,节约了控制成本;将目标企业的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与优势企业合资,规避目标企业历史债务的积累以及隐性负债、潜亏等财务陷阱; 缺点:资产重组容易受到“条块分割”的阻碍。 “借壳上市”和“买壳上市”式:企业通过借壳或买壳,然后注入自身业务,使企业资产通过上市,实现低成本扩张。优点:上市的速度快、操作相对简单、股份变现能力强。 缺点:我国目前股市尚不规范,市场投机性过浓,股价较高,“壳”的成本比较高。 资本托管式,在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将企业资产委托给经营者,通过委托方与受托方订立合同的方式,保障资本得以增值。

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区别

资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区别 企业的资本发展战略及资本运营 从企业的角度看,它所拥有的是被称为法人财产的资产负债表左边的各项资产,这些资产成为企业的经营对象,而企业则成为资产经营的主体。企业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实物资产和其他各项相关生产要素组织好,经营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一个好的企业,就是可以在这些经营活动中产生比其他企业更高的效率,取得更高的回报。借用一句常用的话来说,企业的本职工作就是从事资产经营活动。相反,企业并不拥有被称为资本的资产负债表的右边各项的支配权与使用权,不是这些资本的所有者。因此,企业不能也不应该成为资本经营的主体。而企业的债权人和股东作为资本的所有者,才有权利从事资本经营并成为资本经营的主体。 资产经营是以法人资产保值增值和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的,对具体的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和其他相关生产要素进行管理、配置和运用,使其发挥出最大的功效,以尽可能低的投入创造出尽可能高的产出的过程。一般来说,资产经营所追求的是专业化和特色化,即集中在经营者所擅长的资产经营领域内从事资产经营活动,创造出最大的生产利润。 资产经营的这些特点要求资产经营者必须具备: ■1)对人力资本在内的各项具体生产要素的组合与配置能力; ■2)对具体的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状况和前景的了解和预测能力; ■3)优秀的管理能力; ■4)知道将哪些资产组合在一起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其财富创造效用的能力;……等等 而这些,正是对企业家素质的基本要求。 资本经营是资本所有者以在既定风险水平上实现投资期望收益最大化为目的,将资本投资于有关项目或企业的活动。根据现代投资理论,投资风险可以分解为可分散的非系统风险与不可分散的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得不到相应的风险报酬。同时,资本又具有易于分割,转移方便,投资于资产但又不直接参与实际资产经营活动的特性。因此,资本经营主要以多元化投资、构造满足投资者目标风险水平的充分分散投资风险(即尽量减少系统风险),且期望收益最高的投资组合为特点。总之,资本经营是通过对不同资产形态和不同资产经营方式的选择,通过将自己的资本转化为能够被最有效率的运用的资产,进而通过这些资产经营活动创造出的利润而获取益的过程。 由于资本经营的这些特点,资本经营者需要: ■1)具备对投资对象的风险和收益关系的良好判断能力; ■2)具备将具有不同风险的收益关系的投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最优的风险与收益关系的投资组合的能力; ■3)具备以较少的资金调动更多资金或资本的能力; ■4)同时,还需要具有选择善于经营资产的个人,即选择企业家的能力。 对从事投资基金管理的资本经营者来说,前三项能力更为重要;而对专门从事风险资本或创业资投资的资本经营者来说,最后一项能力更为重要。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不论从经营对象、经营主体还是对经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来看,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容不得混淆与错位。从财富创造的角度看,资产经营是物质财富创造源泉,只有资产经营的成功才能导致社会财富的真正增加,投资与

资本运营的特点与模式创新

资本运营的特点与模式创新 资本运营既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理论,也不是一文不值的学说,就其方法和理论而言,应该说都是浅显易懂的内容;就其价值而言上至国家下至黎民百姓都有其实际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各类投资者的投资回报,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社会发展,本文仅就其特点和模式创新谈些观点。 一、资本运营的特点 什么是资本运营?资本运营又称资本经营,就是通过推动资本转移获得投资回报的经营活动。 提出资本运营理念,就是为了区分资本运营与资产运营,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资本运营与资产运营的专业化分工,让资本运营的专家更加关注企业之外资源的优化配置,让资产运营的专家更加关注企业之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专业化分工的体制下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所谓资本运营的特点就是与资产经营的比较中得到的。 1994年我向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学会提交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国有资产的管理与资本经营》,后来学会将其刊载在1995年《国有资产研究》第二期上,其中就谈到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的差别与联系。 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的主体不同,前者是投资者或准投资者,后者是投资者的资产托付人。 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的对象不同,前者经营的是资本,后者经营的是资产。资本经营不改变企业状况,仅仅改变投资人在企业的地位,根据投资数额的变化成为独资股东、控股股东、非控股股东或非股东,从投资变化中获得投资回报;资产经营不改变投资人的地位,却一定要改变资产的形态,将原材料转化为商品,商品换回货币,在这种变化的循环往复中获得经营收益。如果从会计的角度理解,资产经营调整的是资产负债表中左边的“资产”关系,资本经营调整的是资产负债表右边的“产权”关系。 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的手段不同,资本经营是从投资运作上寻求利益,研究投资对象的产业地位和价值变化趋势,通过投融资活动获得投资回报;而资产经营是从已有投资对象的内部寻求利益,研究的是资产形态的具体转化或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具体方式,通过供产销或劳务活动获得经营回报。 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研究问题的层面不同,资本经营站在企业之外研究产业关系,寻找经济结构的缺口、产业结构的短线,从相对宏观的层面优化资源配置;资产经营站在企业之内研究产品关系,寻找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从相对微观的层面优化配置资源。 资本经营与资产经营又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依存,资本的价值取决于资产经营的结果,而资产经营却依赖于资本的存在而存在。 近年来,国外资本不断涌入我国,一方面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使我国经济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由于外资对各种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也使我国面临一些列的经济安全问题,例如农业的粮种问题,食用油价格问题,电子产业的知识产权控制问题,这些问题都反映我们对资本运营关注的还不够,对投资结构与国家整体经济安全认识不够。而那些国际投资巨头正是利用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的控制,获取超额利润。 郎咸平先生就此专门写了《产业链阴谋》,实际上这不是什么阴谋,资本运营就是通过对产业链关键环节的垄断和控制实现其投资利益。伴随着中国钢铁业规模的迅猛发展,国际铁矿石涨价也进入了快车道。自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其后又用了七年的时

资本运营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资本运营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概论 1.资本的功能(特性):流动功能、保全功能、增值功能。 2.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遵循资本运动的客观规律,将其可以支配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限度资本增值目标的一种运营管理方式。 资本运营的目标(本质特征):资本增值的最大化 3.资本运营和生产经营的区别: 资本运营生产经营 运营方式开放型经营,协作性高。内向型经营,在既定范围内自 我配套。 运营对象资本实物性产品 运营风险多元化经营,风险大大分散。单一式产品经营,风险集中。 侧重于技术上的先进性。 技术改造既注重技术上的先进性,又注 重经济上的合理性。 4.按资本运营形态的分类:实业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无形资本运营 按资本运营方式的分类:企业兼并、企业收购、跨国并购、企业重组 第二章并购 1.按并购双方的行业关系的分类: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 按并购实现方式的分类:承担债务式、现金购买式、股份交易式 按并购双方事前协商的程度的分类:善意并购(协议并购)、敌意并购(要约并购) 按并购资金来源的分类:杠杆并购、非杠杆并购 杠杆并购:并购公司利用目标公司资产作为债务抵押,来支付并购价款的并购方式。 2.并购方案:(1)制定并购目标规划 (2)寻找和确定潜在的并购目标 (3)对并购目标公司进行可行性分析 (4)对并购目标公司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定价、谈判 (5)拟定收购合同对企业进行并购整合 评估方法:①市场法②现金流量折现法(收益法) 3.企业并购价格的影响因素:(1)目标企业的评估价值 (2)并购双方在市场和并购中所处的地位 (3)产权市场的供求状况 (4)企业未来经营环境的变化 (5)并购双方的谈判技巧 4.企业并购支付决策:(1)现金支付 (2)股权支付 (3)综合证券支付 4.1股权支付:是指收购方通过换股(如吸收合并)或增发新股的方式,取得目标公司控制权, 收购目标公司的一种支付方式。 特点:(1)并购公司并不需要支付大量的现金。 (2)收购完成后,目标公司的股东成了并购公司的股东。

企业资本运营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经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企业资本运营研究 姓名:钟伟福 学号: 专业:会计学 指导老师:姜韦钰 论文提交日期:

目录 目录................................................. I 摘要................................................. I Abstract............................................... I 第1章绪论. (2) 第二章资本运营的概念和特点 (3) 第三章资本运营是企业改革的客观要求 (5) 3.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进行资本运营 (5) 3.2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要求企业进行资本运营 (5) 3.3 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要求企业进行资本运营 (6) 3.4 金融改革与深化要求企业进行资本运营 (7) 第四章资本运营战略的类型与选择 (9) 4.1 实业资本运营 (9) 4.2 金融资本运营 (9) 4.3 产权资本运营 (10) 第五章资本运营的主要形式 (11) 5.1 企业并购 (11) 5.2 租赁经营 (12) 5.3无形资本经营 (12) 5.4 资本运营新形式 (12)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摘要 资本运营已成为我国经济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资源合理布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文章探讨的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如何理解资本运营的概念和特点;二是怎样从财务管理理论角度区分资本运营的财务要素;三是简单介绍资本运营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资本运营;财务要素;运营模式 Abstract Capital ope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for China to achieve strategically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rational distribution of economic resources, to change the approach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be into the following parts: the first is how to understand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pital operation; the second is how to understand the financial elements from the point view of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 third is to introduce the main models of capital operation. Key Words:capital operation; financial elements; operational mode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