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与北极有关的几个国际条约

与北极有关的几个国际条约

与北极有关的几个国际条约
与北极有关的几个国际条约

与北极有关的几个国际条约

斯瓦尔巴条约,也叫做关于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条约,是迄今为止在北极地区唯一的具有足够国际色彩的政府间条约。斯瓦尔巴群岛是荷兰探险家巴伦支于1596年6月19日首先发现的。随后,一批又一批勇敢的欧洲人乘船渡海去“闯关东”,其中最多的是挪威人和俄国人。他们先是捕鲸猎熊,后来渐渐转向开采煤、磷灰石、石棉等矿产资源。1920年2月9日,英国、美国、丹麦、挪威、瑞典、法国、意大利、荷兰及日本等18个国家,经过繁忙的穿梭外交,在巴黎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行政状态条约,即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中国、前苏联、德国、芬兰、西班牙等33个国家也参加了该条约,成为斯瓦尔巴条约的协约国。该条约使斯瓦尔巴群岛成为北极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非军事区。条约承认挪威“具有充分和完全的主权”,该地区“永远不得为战争的目的所利用”。但各缔约国的公民可以自由进入,在遵守挪威法律的范围内从事正当的生产和商业活动。换句话说,中国人也完全有权进入斯瓦尔巴群岛地区,建立北极考察的后勤基地,开展正常的科学考察活动。“八国条约”

北极科学考察的历史和规模都远远超过南极,然而直到1990年以前,北极却没有能够形成类似于南极条约体系或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统一有效的国际政治或国际科学组织。

随着人类科学活动进入大科学时代,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极的科学研究活动已出现了真正国际化的趋势。1990年8月28日,经过4年多的艰苦谈判之后,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前苏联共8个国家的代表,在加拿大的雷孛柳特湾市最后签署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章程条款,成立了第一个统一的非政府国际科学组织,也就是所谓的“八国条约”。

这虽然是一个“非政府机构”,但章程条款明确规定,只有国家级别的科学机构的代表,才有资格代表其所属国家参加该委员会。1991年1月,该委员会在挪威的奥斯陆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并接纳法国、德国、日本、荷兰、英国6个国家为其正式成员国。至此,人类在北极地区的国际科学合作,终于迈出了艰难的,但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1996年4月23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通过决议,接受已在北极地区开展过实质性科学考察的中国为其第16个成员国。

有关北极环境保护的条约

1911年,美国、俄国、日本和英国共同签署了一项保护毛皮海豹的条约。规定在北纬30°以北的太平洋里禁止捕猎海豹。

两年以后,美国和英国又签订了一项保护北极和亚北极候鸟的协议。

类似的条约和协议还有:1923年由美国和英国提出并签订的保护太平洋北部和白令海峡的鱼类的协议;1931年美国和其他25个国家签订的捕鲸管理条约;1946年,共有15个国家签订的捕鲸管理国际条约,并成立了一个国际捕鲸委员会;1973年,由加拿大、丹麦、挪威、前苏联和美国共同签订的北极熊保护协议;以及1976年由前苏联和美国签订的保护北极候鸟及其生存环境的协议等等。

所有上述条约和协议都是仅就保护某一种动物而言的,真正提出对北极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全面保护则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1989年9月20日至26日,根据芬兰政府的提议,在北极圈内有领土和领海的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前苏联,派出代表,召开了一次咨询性会议,共同探讨了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北极环境的可能性。1990年又召开了一次预备性会议,并于1991年正式签署了一项叫做“北极环境保护战略”共同文件。至此,有关北极的环境保护问题,则有了一个国际性的协议来加以实施和控制。

伯格曼法则

十三、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一、教学目标 1、依据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列举事例,验证科学观观 点的。 2、通过学习作者观察现象,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组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的说明结构。 三、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研究作者是如何得出科学结论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时数: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地球的南、北两极,长年被冰雪所覆盖,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至今仍蕴藏着很多不解之迷,吸引着众多的科学家和探险者前去考察和探险。我们知道在那里生活着一些可爱,有趣的动物。如:北极熊、企鹅等。今天有一个两极考察科学家将带着我们去北极看看那里有趣的现象。 二、课文分析 1、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什么叫伯格曼法则?其原因是什么? (2)什么叫艾伦推论?其原因是什么? (3)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2、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介绍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第1自然段:引出论题,想起了伯格曼法则; 第2自然段:说明伯格曼法则的定义及其原因; 第3自然段:引出艾伦推论,说明是对伯格曼法则的补充,并对艾伦推论的观点和依据进行了解说。 第二部分(4—8自然段):考察北极动物,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提问:作者用了哪些事例验证伯格曼法则在北极适用?举了哪些例子验证艾伦推论? 第4自然段:举例说明北极熊作为验证的典型; 第5自然段:举北极狐脸圆,耳小,嘴短为例进行验证; 第6自然段:以北极狼,北极兔子,北极旅鼠为例进行验证; 第7自然段:以北极燕鸥,北极野兔,麝牛为例,从四肢附器短小的角度验证艾伦推论; 第8自然段:以苍蝇、蚊子为例,从个体体积大,推近圆形的角度验证伯格曼法则。 第三部分(第9—12自然段):探讨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 提问: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留下了哪些蛛丝马迹? 如:白种人比黄种人个子大; 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大;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案 东明城关一中侯翠荣 教学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5、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重难点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教具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 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课题: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讲授新课: 一.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思考:1.北冰洋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起来? 2.如果一架飞机从南美洲出发,飞往澳大利亚西南岸,你认为沿什么路线飞行距离较近? 活动:同学们在课前都搜集了很多关于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图片和资料,请各组派代表来展示大家收集到的材料,说说你们对两极地区的印象。 承转:影响两极地区自然景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气候) 课件:展示南极地区气候资料。(要求学生归纳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 思考:1.为什么南极地区会如此酷寒?(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很小;为冰雪高原,海拔高,表面被冰雪覆盖,反射了部分太阳辐射。) 2.北极地区是否也如南极地区一样酷寒?(寒冷程度不同) 3.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 二.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与气候特征 承转:虽然两极地区的环境相当恶劣,但两极地区却蕴藏丰富的自然资源。 提问:那么,北极地区是否也一样有这些资源呢? 课件:展示学生和教师收集的两极地区动物和植物的图片,并要求学生判断哪种动物是南极特有的,哪种动物是北极特有的?(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提问: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探究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学习本文在选材和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2、把握本文说明的问题和说明方法,研究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研究作者是如何得出科学结论的,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提问南北极的有关知识导入新课并解题) 本文属科普读物,作者位梦华研究员曾七次亲赴两级考察,写下了大量的科普著作。本文为我们讲述了北极动物许多鲜为人知的有趣现象,验证了“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二、新课讲授: (一)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听老师朗读课文: 1.作者是由什么引出伯格曼法则的? 2.什么是伯格曼法则?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什么是艾伦法则? 4.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5.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是否也表现明显?作者从哪方面进行了说明? 6.文中第11段作者举了哪两个例子? 7.在文章结尾,作者真的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吗? (二)学生在听老师朗读的基础上,思考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作适当点拨: (三)老师在学生完成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之后,对本文的写作特色作适当点评: 本文语言平易,朴实无华而又幽默风趣。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 故事开头:由放枪驱赶北极熊引出“伯格曼法则”,增强了可读性。 以简释繁:对“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下的定义都简明易懂。 善用譬喻:体积大散热慢用开水作比;四肢和附器小用散热片作比;狐狸像野猫,蚊子像蜻蜓,都妙趣横生。 对比鲜明:如北极兔与苏格兰同种兔子的对比:北极狐狸与其他狐狸的对比等。 语言生动诙谐:如北极熊“像是一个绒球”,使人觉得好笑;(蚊子)咬起的大包“核桃似的,满头变成崇山峻岭”。 第二课时 本文是按照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依逻辑顺序由主到次来阐述的。从文章思路来看,列举例证一般有点有面,由主到次,详略得当。《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先阐述伯格曼法则及其原因,再诠释艾伦推论,因为推论是由法则推演而来;先列举能验证伯格曼法则的生物现象如北极熊,再列举能验证艾伦推论的生物现象如北极燕鸥;先说明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只留下某些痕迹,后说明“艾伦推论在人类身上几乎找不出什么明显的证据”。 三、课文小结: 法则,即规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认识和概括性的表述。本文结构清晰,可读性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例证,进一步说明了伯格曼法则、艾伦推论在动物身上的体现。第三部分对人类是否遵循了“伯格曼法则”进行了探讨,使其研究深入一步。本文属科普读物,选材新颖,语言准确,生动诙谐。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部分大意。

浅谈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法中的适用问题(一)

浅谈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法中的适用问题(一) 摘要:我国灵活性地以采纳、转化的方式适用国际条约,适应其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是合理的、可取的,也是与许多其他国家的实践相一致的。但是,不容讳言,我国目前所采取的逐个处理的方式,即每次就某一国际条约或某类国际条约的适用问题做出规定的办法,不仅大大增加立法机关的工作负担,而且可能导致适用同类国际条约的方式不统一和使国际条约的适用处于不确定状态。此外,一些本可以以采纳方式迅速执行国际条约的案件,可能因我国立法机关未能及时制定与其相关法律,从而得不到迅速执行。所以,对这种逐个处理方式作适当的改进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国际国际条约国内适用宪法直接适用间接适用 一、国际国际条约在中国适用问题的由来 当前,我国并无宪法性法律规定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的关系。在执行国际条约的国内程序这一问题上,我国也没有原则性的规定,即没有规定转化方式,也没有规定纳入方式。我国《宪法》仅原则性简单规定了国务院的缔约权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批准与废除权,《缔结条约程序法》也只规定了缔结条约的程序问题。 根据《宪法》及《缔结条约程序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条约,国家主席根据决定批准条约。事实上,国际条约并不像法律那样由国家主席公布,而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或加入后,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公报公布。国家主席并无立法权,由其“批准和废除”国际条约仅具有象征意义。要将其落实,就应由国家来公布国际条约。目前的这种做法使国家元首的象征性权利也无法落实。历史上,君主是国家主权的体现者,国与国之间的条约均须由君主批准,而国际条约由国家元首批准正是这一做法的延续,但目前很多国家已放弃这种做法。根据人民主权原则规定,由人民代表机构来批准国际条约。我国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国际条约,国家主席象征性地批准国际条约。但如上所述,国家主席的象征性批准并未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公布决定批准或加入的国际条约时,并未声明其开始在国内生效。而命令执行该国际条约时,一般也不单独制定“实施某国际条约”的法律,只是把国际条约的内容转变为国内法,这就是说没有采用转化的方式。 但是,中国也没有将国际条约纳入国内法的明确规定。我国不少法律、法规含有“国际条约与之发生冲突时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前提应是生效的国际条约具有国内法律效力,可由法院、行政机关直接适用,即采用纳入方式生效。如1986年《民法通则》第1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当然,国际条约直接在国内适用并不排除中国根据实际国情制定不违反国际条约规定的国内立法。其中一种情况是,批准或加入某国际条约之前先进行国内立法,以满足国际条约的要求,便于实施国际条约,或者对国内法进行修改,以尽量避免国内法与国际条约发生冲突。如中国于1995年10月颁布了《民用航空法》,其中有关民用航空器权利的规定与1948年《国际法承认航空器权利公约》的内容完全一致。2000年10月,由于我国已经建立了民用航空器权利登记制度,具备了实施国际条约的条件,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加入该公约的决定。另一种情况是,先批准或加入国际条约,再立法。如中国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加入《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两个公约直接在国内适用。在此之后,中国分别于1986年、1990年制定了《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和《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根据中国国情,两条例对两公约的个别条款作了变通规定,但这并不妨碍两公约在中国国内直接适用,两公约均有有关“国际条约优先适用”的规定。 对于国际条约与国内法相比较的效力,我国在这一问题上亦无原则性法律规定。但一些专门的法律、法规作出了“国际条约与国内法发生冲突时,国际条约效力高于国内法”的规定。如

(新)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7.5《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习题(含答案)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练习 一.选择题 1.“我是南极的主人,大家说我像身穿白衬衣、黑燕尾服的绅士.”猜猜我是谁()A.北极熊 B.企鹅 C.袋鼠 D.鸵鸟 2.下列有关南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严寒、干燥、多大风 B.多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 C.6、7月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 D.企鹅和袋鼠是南极地区典型动物 3.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淡水资源丰富 B.科考的最佳时间是12、1、2月 C.企鹅、北极熊的故乡 D.冰山面积逐渐增加 4.小明同学根据所学知识对南极地区进行了如下总结其中错误的是( ) A.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石油、天然气资源 B.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12月9日这一天科考队员在中山站看到了极夜现象 C.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D.站在南极点上任何一个方向都是北方 5.我国先后在南极地区建立了四个极地科学考察站,泰山站位于长城站的() A.正南方向 B.东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西南方向 6.关于两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非常寒冷,多烈风 B.至今没有常住人口 C.多冰雪,降水丰富 D.南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北极地区矿产资源贫乏 7.关于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恶劣,多大风雨雪天气 B.淡水资源丰富 C.站在南极点上判断方向,原则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D.到南极洲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6—9月 8.爱护和保护地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南极洲,下列做法是正确的是() A.去南极海域猎杀鲸鱼 B.大规模开发南极矿产 C.把丢弃的垃圾埋在雪地下 D.作为科研基地和平利用 9.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大洲是 A.大洋洲 B.南极洲 C.南美洲 D.非洲 2014年2月8日,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读图完成问题。 10.关于我国南极考察站的经纬度位置,正确的是( ) A.长城站(58°E,62°S) B.中山站(76°W,66°S) C.昆仑站(77°W,80°S) D.泰山站(77°E,74°S) 11.我国南极考察队由上海出发到我国的南极考察站——中山站(70°S,76°E),途经地球五带中的()个。 A.5个 B.2个

国际习惯与国际条约的关系

国际习惯与国际条约的关系 1.国际条约是最主要的国际法渊源,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国际法的创立主要依赖于国际条约的产生。对于国际条约的内涵,多数国际法学者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如王铁崖先生认为,“国际条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依据国际法确定其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一致的意思表示。” 李浩培先生认为,“条约是至少两个国际法主体意在原则上按照国际法产生、改变或废止相互间权利义务的意思表示的一致。” 2.习惯法可以转化为条约法,条约法也可以发展、确认习惯法。 (1)一方面,国际条约通过国际习惯这个媒介起作用。 尽管在当今,国际条约是最主要的国际法渊源,但是,国际习惯却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渊源。早在国际条约出现以前,历史上就有了国际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习惯是国际法最重要的渊源,因为直到现在为止,尽管已有了大量的多边国际公约,但在一般国际法的内容中,还是国际习惯占较大部分。而且,归根结底,包括国际条约在内的各种国际法渊源,往往还是要通过国际习惯这个媒介而起作用的。何况国际习惯还会不断产生,而立法往往总是落后于实践,所以国际习惯作为国际法渊源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另外,在条约和国际习惯法的相互关系中,这两类规则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同时也是互补的,习惯法可以因为被制定在条约中而转化为条约法,条约法也可以发展、确认习惯法,条约和习惯法的效力可以适用“后法优于前法”、“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则。 (2)另一方面,条约规定成为国际习惯。 一个条约,特别是多边条约,所订定的一个规则,可能由于很多第三国认为它是应当或必须依循的规则,而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反复实行,因而成为国际习惯。在这种情形,并不是条约对第三国产生了权利和义务,而是国际习惯附着于条约而产生。1966年国际法委员会的报告这样叙述了国际习惯附着于条约而产生的过程及其实例:某些国家之间所缔结的一个多边条约可能规定一个规则或者建立一个领土的、河流的或海洋的制度,而这个制度以后由于习惯被一些其他国家所一般接受并成为对它们有拘束力,例如,《有关陆战规则的海牙公约》、规定瑞士中立化的一些协定,以及关于国际河道和海道的各个条约。 国际法院在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的判决中也肯定这种条约产生国际习惯的过程。在该案中,丹荷两国主张在1985年《大陆架公约》缔结以后,从该公约第六条已经发展出一个国际习惯,规定相临国之间的大陆架除当事国有相反协定外,如无特殊情况,应根据等距离原则划分。针对这一主张,该法院认为,“这牵涉到把该条约第六条视为一个创立规则的规定,而这个规定构成了一个规则的基础,或者产生了一个规则,并且这个规则虽然在其起源上是条约性或契约性的,却此后成为国际法的组成部分,并且现已通过法律的确信被接受为国际法的组成部分,从而拘束从未成为该公约当事国的那些国家。毫无疑问,这种过程是完全可能的,并且实际上也时时发生,同时却不能轻易地认为这种结果已经完成。” 然后,该法院列举了从条约规定发展出国际习惯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这些条件是,该规定须潜在地具有基本上创立规则的性质,从而可以被认为构成一个一般法律规则的基础。第二,该条约已得到很广泛的和有代表性的参加的事实可能被认为已足以发展出国际习惯,但以这种参加包括利益受到特别影响的那些国家为条件。第三,就时间因素而言,虽然只是经过了一个短时间这一点本身并非必然妨碍在原来纯粹是条约规则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国际习惯,然而不可缺少的要求是:在该期间内,国家的实践,包括利益受到特别影响的那些国家的实践;不仅如此,国家实践须显示出是在一般承认为涉及一个法律规则或法律义务的情况下发生的。 3.国际习惯与国际条约不同,它是“不成文”法,它没有一个国际法律文本来表现国际习惯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为了查明某项国际习惯法规范是否确立,就必须找到证据。由于国际习惯是在国际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其证据只能从国际实践中查找。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去查找:(1)国家间的各种外交文书;(2)国际机构的决议和判决等;(3)国内立法、司法、行政方面的各种有关文件等。一项原则、规则或制度,只有从国际实践的有关资料中找到已被各国承认为具有法律约束里的充分证据,才能确立为国际习惯;如查找不到证据,则不能确立为国际习惯,例如,国际法院在1969年北海大陆架一案的判决中指出:中间线原则并没有成为习惯规则,因为从各国的划界实践的资料中,还找不到这一原则已被普遍接受为大陆架划界原则的证据。 由此可见,国际习惯与国际条约相互补充,各自发挥其调整国际关系的作用。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五及答案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五)及参考答案 2.下列句子中,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A.蝉的幼虫通过路面上的圆孔从地下爬出,来到地面,退变成了完全的蝉。 B.无论多么重大严峻的问题,都以协商、谈判方式解决,再也不是成王败寇。 C.我非常喜欢让小溪凉爽的流水从我张开的手指缝隙间急促地淌过。 D.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 3.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阅“所向披靡”中“靡”的读音和意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先查“非”部,然后在“11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确定其读音为“mí”,意义为“顺风倒下”。 B.先查“麻”部,然后在“8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确定其读音为“mí”,意义为“浪费”。 C.先查“非”部,然后在“11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确定其读音为“mǐ”,意义为“奢华”。 D.先查“麻”部,然后在“8画”中找到该字所在正文页码,确定其读音为“mǐ”,意义为“顺风倒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尽管毕业多年,但王老师亲切的面容和爽朗的笑声仍然时常在我眼前浮现。 B.经过房地产商别出心裁的宣传,使这个新开发的楼盘取得了很好的销售业绩。 C.在这个舞台上,有的歌手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有的歌手给人以心灵的润泽。 D.清华大学奖励的近一百余位喜爱读书的学生有七成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5.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比喻) B.苏比明白,由他亲自出马组织一个单人财务委员会的时间到了。(夸张) C.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那么穷。(借代) D.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对偶) 6.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文体的对应,有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美国散文 B.《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德国悼词 C.《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巴尔蒙特英国诗歌 D.《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美国小说 二、阅读理解(本大题共3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一) 简单地说,人类是在非洲演化出来的,大约是几百万年以前。但等到学会制作衣服和帐篷之后进入寒冷地区,大概只是几万年以前的事。而进入西伯利亚北极,大约是在两三万年以前,进入阿拉斯加北极,最早的证据是在一万两千年前。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伯格曼法则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尽管如此,如果仔细观察一下,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似乎还是留下了某些痕迹。例如,白人是在欧洲比较靠北的地方演化出来的,所以个子比较大。而黄种人是在亚洲温带地区演化出来的,所以个子比白人要小一些。同样的,在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就要大一些,也许这也是伯格曼法则发挥作用的结果吧。

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

国际条约与国际习惯的区别? 顾名思义,条约是要得到双方或多方一致认可后,白纸黑字写下来后,经双方或多方签名认可的正式文件,这个文件是要求全体参于签订国共同严格执行的正式文件,这就是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就没有上述这些过程,简单讲就是对某一件事的做法或称之为处理方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而成为对某件事的处理惯例了。国际惯例你可以不遵守的,国际条例是必须无条件执行的。 国际条约是国家之间签订的,有双边的,也有多边的。一般比较正式,有法律效力。而国际习惯则是国际民间自己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是因为用起来比较方便或约定俗成了,大家就自愿用这个了。没有强制使用的效力,都是当事人自己选用。如国际贸易术语就是国际商会制定的国际惯例,商人自己可以用也可以不用。 国际习惯与国际条约的关系1.国际条约是最主要的国际法渊源,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国际法的创立主要依赖于国际条约的产生。对于国际条约的内涵,多数国际法学者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如王铁崖先生认为,“国际条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际法主体依据国际法确定其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一致的意思表示。” 李浩培先生认为,“条约是至少两个国际法主体意在原则上按照国际法产生、改变或废止相互间权利义务的意思表示的一致。” 2.习惯法可以转化为条约法,条约法也可以发展、确认习惯法。(1)一方面,国际条约通过国际习惯这个媒介起作用。尽管在当今,国际条约是最主要的国际法渊源,但是,国际习惯却是最古老、最原始的渊源。早在国际条约出现以前,历史上就有了国际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说,国际习惯是国际法最重要的渊源,因为直到现在为止,尽管已有了大量的多边国际公约,但在一般国际法的内容中,还是国际习惯占较大部分。而且,归根结底,包括国际条约在内的各种国际法渊源,往往还是要通过国际习惯这个媒介而起作用的。何况国际习惯还会不断产生,而立法往往总是落后于实践,所以国际习惯作为国际法渊源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另外,在条约和国际习惯法的相互关系中,这两类规则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同时也是互补的,习惯法可以因为被制定在条约中而转化为条约法,条约法也可以发展、确认习惯法,条约和习惯法的效力可以适用“后法优于前法”、“特殊法优于一般法”的规则。(2)另一方面,条约规定成为国际习惯。一个条约,特别是多边条约,所订定的一个规则,可能由于很多第三国认为它是应当或必须依循的规则,而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反复实行,因而成为国际习惯。在这种情形,并不是条约对第三国产生了权利和义务,而是国际习惯附着于条约而产生。1966年国际法委员会的报告这样叙述了国际习惯附着于条约而产生的过程及其实例:某些国家之间所缔结的一个多边条约可能规定一个规则或者建立一个领土的、河流的或海洋的制度,而这个制度以后由于习惯被一些其他国家所一般接受并成为对它们有拘束力,例如,《有关陆战规则的海牙公约》、规定瑞士中立化的一些协定,以及关于国际河道和海道的各个条约。国际法院在1969年北海大陆架案的判决中也肯定这种条约产生国际习惯的过程。在该案中,丹荷两国主张在1985年《大陆架公约》缔结以后,从该公约第六条已经发展出一个国际习惯,规定相临国之间的大陆架除当事国有相反协定外,如无特殊情况,应根据等距离原则划分。针对这一主张,该法院认为,“这牵涉到把该条约第六条视为一个创立规则的规定,而这个规定构成了一个规则的基础,或者产生了一个规则,并且这个规则虽然在其起源上是条约性或契约性的,却此后成为国际法的组成部分,并且现已通过法律的确信被接受为国际法的组成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年第期。作者,中国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 二、体裁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三、字词积累 给加点字注音 吭哧 ..麝.牛帐篷. ..滑稽 ..嘟哝 狩.猎恒.温魁梧.攥.俾.格米人 四、结构梳理 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介绍伯格曼法则及艾伦推论。 1由作者在北极的经历写起,从看到被驱赶的北极熊那圆圆的、像个绒球似的身影,引出话题:想起了伯格曼法则。 2说明伯格曼法则的定义及其原因。 法则:即规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的认识和概括性表述。 伯格曼法则:同一物种,在愈冷的地方,个体体积愈大,而且愈接近于圆形。这是依据对不同地方的生物个体进行比较而发现的规律。 3引出艾伦推论,说明是对伯格曼法则的补充,并对艾伦推论的观点和依据进行了解说。 第二部分(4——8)考察北极动物,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 4先以“在北极,可以验证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的现象很多”作为这一部分的总起,然后照应开头,举例说明北极熊“圆圆的身体,粗短的四肢,小小的耳朵”,“退化了的尾巴”,可以作为验证的典型。 5举北极狐狸脸圆、耳小、嘴巴短为例,进行验证。 6以北极狼、北极兔子、北极旅鼠为例进行验证。 7以北极燕鸥、北极野兔、麝牛为例,从四肢附器短小的角度验证艾伦推论。 8以苍蝇、蚊子为例,从个体体积小,接近圆形的角度验证伯格曼法则。 第三部分(9——12)探讨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 9以设问的方式针对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提出三个疑问,然后指出探讨这个问题的思路,引出下文。 10以人类演化的历史说明:从进化角度说“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伯格曼法则是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的”,指出了探讨这个问题的前提,然后以白种人比黄种人个子大,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子大为例,证明尽管如此,如果仔细研究,伯格曼法则还是发挥了作用的。 11先举反例:黑人一直生活在热带,却比白人还高大;在举正例:“矮黑人”个子明显矮小。通过分析,提出了人类的原始面貌和变种的观点,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伯格曼法则在人类身上的表现还是非常明显的”。 12再以北极“多塞特”人高大有力为例,验证伯格曼法则在人类演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第五节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1

《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能力目标: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 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说说你了解的欧洲西部。(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二、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三、讲述新课: (一)冰雪世界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 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 (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 (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气候 阅读材料,概括南极地区的气候特点。学生一条一条的阅读,讨论、总结。 1、南极洲的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 2、两极地区的气候特征: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3、两极地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二)独特的野生动物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5页“两极地区的主要动物”。 (三)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6页,了解人类踏上南极的过程。 小结: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回家通过课外阅读,查找关于南北极地区的有关知识。 教学后记: 南北极地区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地区,神秘、遥远、危险,冰天雪地,学生已经通过许多课外的阅读有了很多的了解,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可以讲出很多的内容。

2014-2015-1单招三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苏州市职业学校对口单招期中调研测试 三年级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两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共44分) 一、基础知识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题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1.下列各组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是() A.编纂.(zuǎn)拮据.(jù)怆.然(chuàng)猝.不及防(cù) B.浸渍.(zì)怵.目(chù)嫉.恨(jì)天理昭.彰(zhāo) C.尸骸.(hái)悚.然(sǒng)湔.雪(jiān)殒.身不恤(yǔn) D.窥.探(kuī)阜.盛(fù)歆.享(xīn)锲.而不舍(qì)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勘设想。 B.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鹊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 C.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枋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 D.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愈来愈深化,愈来愈清澈,并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 3.下列对加点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A.可.歌可.泣(可以)挥斥方遒.(强劲有力)永垂不朽.(流传) B.天作之合.(配偶)不伦.不类(类)浅尝辄.止(就) C.峨冠博.带(高)莫名.其妙(说出)不期.而遇(约定时间) D.置之度.外(考虑)迫.在眉睫(压迫)锱铢 ..必较(古代很小的长度单位)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麦当劳在北京的经营管理者在饮食品种、服务和管理上仍保持其美国式,为了扩大营销,他们在努力适应中国文化环境。他们在中国百姓面前把北京麦当劳塑造成中国的麦当劳公司,即地方企业的形象。不仅绝大多数员工是中国人,制作的食品的原材料大部分也是产自本地。 A.即使但仍并且 B.尽管可还并且 C.如果那么也而且 D.虽然但也而且 5.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校同学2013年的人情消费比2012年的人情消费相比,增加了将近一倍。 B.中航发动机公司主要致力于大型客机发动机的研制,它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大型飞机配套产业的发展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C.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D.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6.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A.“你明天叫车来接我吧,”她严肃地说:“我不能这样跟你走。”

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国际条约和公约

?第二十九章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主要国际条约和公约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的保护 ?第一节概述(一)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条约、公约或协定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参加和签订的约定在参加国、签字国或成员国之间相互提供知识产权保护的双边或多边的国际条约、协定或公约。 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主要保护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一)《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二)《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备案海牙协定》 (三)《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分类洛迦诺协定》 (四)《专利合作华盛顿条约》 (五)《专利国际分类斯德拉斯堡协定》 (六)《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 (七)《专利法条约》 ?第一节概述(二) (八)《国际商标注册马德里协定》及其议定书 (九)《为商标注册目的而使用的商品与服务的国际分类尼斯协定》 (十)《商标注册条约》 (十一)《商标图形国际分类维也纳协定》 (十二)《商标法日内瓦条约》 该条约目的在于协调各国商标法的差异,使各国商标保护逐步达到统一。 (十三)《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十四)《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录制者与广播组织公约》 (十五)《保护录音制品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日内瓦公约》 ?第一节概述(三) (十六)《印刷字体的保护及其国际保存协定》 (十七)《关于播送由人造卫星传播的载有节目信号公约》 (十八)《避免对版权使用费收人重复征税多边公约》 (十九)《视听作品国际登记条约》 (二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 (二十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二十二)《制裁商品来源的虚假或欺骗性标志的马德里协定》 (二十三)《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 (二十四)《保护植物新品种日内瓦公约》 (二十五)《科学发现的国际登记日内瓦条约》 (二十六)《保护奥林匹克会徽内罗毕条约》 (二十七)《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 ?第二节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的保护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公共健康 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及传统知识的保护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系 1.《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之间的冲突问题。 (1)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认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具有先天性冲突。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2)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认为《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并无冲突,主要理由有三。 (3)以欧盟为代表的国家看法折中。

地理初中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地理位置的特点;在南极洲地图上能正确指出南极洲濒临的三个大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位置及名称。 2. 能力目标:在南极洲地图上培养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南极气候的特点,理解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教育目标:让学生理解保护南极环境的意义,认识到保护南极洲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南极洲位置特点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南极洲的气候特点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南极洲气候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高大的浮冰,刺骨的海水,凶悍的北极熊,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区吗?讲述,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自由发言。

冰天雪地,企鹅成群、冰川深厚,这又是什么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两个神秘的地区。 板书:第五节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二、讲述新课: ㈠范围、位置 学生读图、读书,回答问题。指图,指导学生从地图上找到答案。教师最后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 1、北极地区:北极圈以北(学生思考,回答。) (1)北冰洋的纬度位置特点(纬度最高的大洋) (2)几乎被哪几个大洲包围?(注意方位)北美洲、亚洲、欧洲。(3)北冰洋跨多少个经度?(跨360度,跨经度最多的大洋)(4)我们要讲的地区是否就是北冰洋?不准确。应该是北极圈以内的地区,面积要大于北冰洋。 2.南极地区: 南极大陆及附近岛屿和陆缘冰。 (1)南极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2)环绕三大洋(方位、顺时针由东往西各是哪几个大洋?)(3)与哪几个大洲隔海相望? 答案:(1)(纬度最高的大洲)(2)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3)南美洲、大洋洲 教材62页《南极地区》和63页《海上浮冰》、《南极冰盖》。 提出问题:想一想,为什么浮冰对海上航运会构成较大的威胁?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学设计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___月___日上课时间:A班___月___日B班___月___日总课时数:___ 【教学目标】 ◎探讨科技文研读的方法。 ◎理解作者观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训练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丰富科学知识,加强知识联系。 【教学重点】 ◎探讨科技文研读方法。 ◎深刻理解作者列举事例证明科学观点的基本方法,训练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文章后四段探讨人类是否遵循伯格曼法则的目的和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推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发现和发明,火的发现、火药的产生、纸的时代、指南针的发明、新大陆的发现、蒸汽时代、计算机时代,都是很好的例证。一位外国生物学家叫伯格曼,他发现了自然界一条规律,即:同一物种,在愈冷的地方,个体愈大,而且愈接近于圆形。(图片展示)我国的一位两极考察科学家,即本文的作者位梦华,先后7次亲赴两极考察,并成为在北极越冬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他观察积累了许多资料,写了大量科普作品,《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即是其中一篇,他用大量的事实证明并探讨了伯格曼法则。 这节课我们重点研读这篇文章的前8段,掌握作者用举例对伯格曼法则和艾伦推论的生动有力的论证。 (此导语点明了学习本文所立足的角度,并明确了本节内容目标。) 二、介绍体裁知识 科技文是与文艺作品相对而言的,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一般分为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也称为社会科学)两大类。本文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科技文。科技文有的阐明一种科学观点,有的则介绍一种科技成果。本文则介绍了一种科学发现,那就是伯格曼法则及其推论。 研读科技文,我们能吸取科学知识,受到科学精神的熏陶,也能学习一些科学方法,还能感受到研读科技文的乐趣。 (此介绍有利于学生把握体裁特点,明确学习目的。) 三、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标记文中的例子 此环节的目的主要在于初步理解全文内容,为下一步展开教学做准备。 四、分组讨论,感知全文 第一组读1~3段,讨论:伯格曼和艾伦的科学发现及其原因综合运用了哪些知识,给我们什么有益的启示? 第二组读4~8段,讨论:文中共列举多少种动物,哪几种动物用来验证伯格曼法则,哪几种验证推论,请列出来。试说明举这么多例证的必要性。 第三组读4~8段,从内容和段落关系考虑,说明为什么不把验证艾伦推论的第7段放在第8段位置?

法规范国际条约的适用与我国宪

国际条约的适用与我国宪法规范 “约定必须信守”是一项古老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在国内法领域内得到广泛认可,而且发展成为国际法上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在条约缔结后,各方必须按照条约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由于当今国际社会国家主权平等的特点,这一原则为国际间的相互信赖创造了条件,从而为维持和发展正常的国际关系、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提供支持。正因为如此,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一向确认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并强调其重要意义,许多重要的国际文件也都载有条约必须遵守的规定,如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和1986年《维也纳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条约法公约》在其宣言中都宣称“条约必须遵守乃举世所承认”,并在条约必须遵守的标题下规定“凡有效之条约对各当事方有拘束力,必须由各当事方善意履行”。而且“忠实履行国际义务”这一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也是在条约必须遵守原则基础上延伸和发展起来的。因此,作为国际法基本主体的国家,不论其内部结构如何,也不论各主管机关分工如何,国家应负责以宪法和法律保障条约的履行,否则,条约必须遵守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但保证条约执行的方法规定,却属于国内法范围,各国国内法制度各不相同,条约在一个国家内部的执行程序也各不相同。但是,各国如何以其国内法保证适用国际法规则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国际条约的执行,从而反映出国家对国际条约义务的承担与否和多大程度上的承担。这又是一个国际法上十分关注的问题。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演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频繁与密切,国际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展,国家通过国际条约承担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也越来越多。中国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纵观当今世界各国,一般都通过宪法来明确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并由宪法明确规定保证条约执行的方法。而我国宪法对这一重要问题却一直缺乏直接、明确的规定,这种法律规范的缺陷直接引起了司法实践活动中国际条约适用上的混乱。加入WTO,对我国有关国际条约适用、执行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尽快完善国内立法,尤其是以宪法来明确中国对国际条约执行的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国际条约在国内效力的一般理论

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 国际条约(International Treaties):国际法主体之间以国际法为准则而为确立其相互权利和义务而缔结的书面协议。国际条约包括一般性的条约和特别条约。 1.一般性的国际条约通常是大多数或多数国家参加的,主题事项涉及世界性问题,起着创立一般适用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作用. 2.特别条约,一般由两个或几个国家为特定事项缔结的. 3.基本内容是政治、经济、贸易、法律、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件。如:WTO规则,对WTO成员的组织和公民都具有约束力。国际条约的名称很多,有条约、公约、协定、协定书、宪章、签约和宣言等。 4.国际条约是国际私法规范赖以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 条约的缔结程序是指国与国之间签订条约的全部过程有; 1.谈判。 指国家间就条约内容和缔结等事项进行交涉的过程。除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外交部长外,开始时通常须审查代表是否奉有谈判条约的全权。谈判结果订成双方一致同意的正式文本。多边条约的谈判通过国际会议的形式进行,条约草案提交会议通过。在联合国范围内缔结的国际条约,条约文本由联合国大会或为此专门召开的外交会议通过。谈判结束,约文拟定后,可由谈判代表草签。 2.签字。 指由受权签约的代表在条约正式文本上签名,以表示缔约国同意接受条约的拘束。双边条约签字前由缔约国双方代表互阅签约的全权证书,多边条约则由缔约国代表组成全权证书审查委员会审查。一般的条约自签字之日起即行生效,不需批准或其它手续。在国际组织范围内缔结国际公约,有时不经过签字这种传统程序,而是根据该组织的组织文件规定,由主管机关将公约拟定后,径送各国审议批准。 3.批准。 指国家有权机构对其代表所签署的条约的最后确认。根据各国的宪法和实践,有权批准条约的一般是国家元首或议会,有时国家元首根据议会的决议来批准。有些条约可采取简易的批准方式,即由政府核准。一般说国家没有义务必须批准其代表所签署的条约。除批准外,一国表示同意接受条约拘束还可用接受、赞同等新方式。 4.交换批准书。 双边条约获得批准后,通常要交换批准书。多边条约则要把批准书交存于条约规定的负责保管批准书的保管者。除另有规定外,双边条约自交换批准书之日起生效。多边条约的生效需要全体或一定数目的签字国交存批准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