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地条件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地条件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地条件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地条件

第三节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

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统一。但并非所有的教育都能够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有的教育反而有损于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或造成二者的对立,以社会化的要求压制人的个性化发展。这种对个体发展消极的阻碍作用,就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例如,划一性的教育、陈腐的传统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学方法,都压制人的自主性、独特性、差异性,窒息人的创造精神,泯灭人的个性,都属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功能。所以,教育要发挥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必须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在遵循这些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实施适合个体的教育。

教育要实现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首先,要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其次,在活动中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要创新教育理念、机制、方式、方法,寻找适合个体发展需要的个性化、特色化教育。

一、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在教育领域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的重点转向人本身,确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核心位置。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

科学地理解“育人为本”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出发点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还是社会?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社会本位论者把社会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个人本位论者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但无论是社会本位论,还是个人本位论,都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和人是统一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社会不能离开人,人也不能离开社会,人与社

会相互决定、互为条件。马克思把人视为历史的“剧中人”,又把人

视为历史的“剧作者”。作为历史的“剧中人”,历史塑造着“人”:作为历史的“剧作者”,人创造着历史。虽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相

互规定,但相对于社会而言,人是一个更根本的因素。人是社会历史

的主体,历史是人的创造物。

既然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那么,要推动社会发展,首先必须着眼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主义

对人的认识不同于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抛开了社会对人的制约性,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观。

马克思主义既看到了社会对人制约的一面,又看到了人创造社会的一面。对于个体来说,前者使人作为社会的产物,适应社会的要求

后者使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社会,彰显个性的一面。因此,马克

思主义所说的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统一的人。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意味着教育必须直面人的存在、促进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归宿。这

是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基本条件。

首先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不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的直接目的不应该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是满足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促进人

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其次,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只能通过培养人来实现,而不是把教育等同于某一社会子系统(如政治、经济),对社会发挥直接作用。教育通过培养人,创造和引领社会发

展,而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的要求。最后,教育培养的是社会历史的

创造者,而不是复制社会的客体。人作为社会的客体,只思考社会需

要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适合社会的需要,这是一种适应性的教育。人作为社会的主体,需要思考,什么样的社会适应人的发展需要,

什么样的教育能够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教育通过培养社会历史的主体

引领社会发展,这是一种超越性的教育。

2.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

确立了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使教育的中心由社会要求转向了人的

发展,但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依然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和

回答的重大问题。因为对“人”的不同理解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教育价

值取向和教育实践追求。例如,有的教育是把人作为“人”来培养,

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可以称之为人本教育:有的教

育则把人作为工具塑造,以人为手段,开发人的工具价值,称之为工

具式教育。

工具式教育不是从人出发,也没有把人作为目的,只是把人作为

满足社会要求的手段。这种教育,虽然也在发展人,但强调教育的社

会工具价值,忽视教育在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本体价值。它

强调人的社会化共性的一面,忽视甚至压抑人的个性化独特的一面培

养的人缺乏个性、独立人格和创造活力,只是作为社会的工具,被动

地适应社会的要求,而不是作为社会历史主体,去改造和超越现实,

推动社会的发展工具式教育强调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忘记了社会发

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结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成目的。这

种教育只知道要把人培养成社会工具,为既定的社会服务,不知道社

会更要为人服务,而且首先要为培养人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人的

教育,应该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和手段,应该全面扩展人

的价值,提高整个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尽管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成为社会的一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必然成为社会的工具。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是

主体,人在创造社会关系中,形成人自身,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所以,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使人成为某一社会角色,但不能只局限于此,

否则,教育就陷入了狭溢的世俗主义、功利主义之中,只满足于眼前

的需求,忽视人自身的长远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人承担某一社会角

色的前提。教育首先使人成为人,然后,才能使人在社会生活中承担

某种角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致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勒内·马厄(1905—1975)的函中指出:“人类

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

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

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再次强化了这一思想:“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

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

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

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

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性的内源发展的真正需要。”①因此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质,就是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为本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

人的品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3.“有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现写入了党章,党的十八大又把科学发展

现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

为本,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的十七大报告

提出了教育改革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八大深化“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

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再次

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

“育人为本”不是空洞的理念,它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

班人,它回答了我国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重大问题,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

“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具体就是要做到以下四

个方面。

第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

坚持育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加强青少年

学生的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

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弘扬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时代道德

教育的重要内容,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就是要不断地发展

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其关键能力。

第二,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

育人为本就是要坚持把人作为完整的人来培养,全面加强和改进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坚持能力

为重,强化关键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

新能力。

第三,教育要面向全体,关心每个学生发展,赋每个学生平等的

发展机会

坚持育人为本,就是要使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坚持尊重个性和承认差别,

办好适合每个学生成长需要的个性化和特色化教育,为每个不同家庭

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学生提供与之相匹配的学习

和成才机会。

第四,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指个体,而且指人民。教育为了每个

人的发展,也就是为了人民谋福祉。因此,育人为本,不仅以个体发

展为本,而且要以人民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特别是要

满足人民群众渴望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

众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权益,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让教育

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

从教育活动的要求看,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

育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是自

己的发展,是他人所不能替代的,是自主的发展。虽然人的发展借助

于教育,教育可以加速和引导人的发展方向,但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

展规律,必须把人作为发展的主体。这是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又一基

本要求。

第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人只能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在由他人

所支配的活动中个体不可能得到发展。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发展是通

过自我设计、自我构建、自我努力实现的。

第三,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虽然学生接受教师的指导,但教师不能强制学生的发展,更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因此,在教育过

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这是落实

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教育就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这种教育观念无视学生发

展的主体地位,也无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19211997)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详细描述了这种状况: (1)教师教,学生被教:

(2)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

(3)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

(4)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

(5)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

(6)教师做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唯命是从:

(7)教师做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

(8)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

(9)教师把自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面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

识权威混为一:

(10)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

上述这些表现已经成为传统教育的常态、制约了学生主动的发展、使培养出的学生缺乏活力、缺乏创造、唯唯诺诺、难以成为社会的主体。

改变传统教育、必须改变“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树立“学生是

主体”的观念。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中具有自主性与能动性的存在者、是教育活动中人的因素,教育活动中人的因素有两个:教师和学生。

教师和学生谁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一度存在着争论。如前所述、传统教育把学生作为客体,20世纪80年代,顾明远先生提出学生既

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引起了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客体地位的大讨论,先后出现了“教师单一主体论”“学生单一主体论”“教师与学生双主体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多种不同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还存在着差异,但越来越多的学者都认识到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育过程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和强追改变的过程,而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不能把学生作为被动的客体施加影响,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灌输,只能把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深刻地指出: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②教育要确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真正当主体,防止教师不合适地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成为“被主导”的客体,剥夺学生发展的主动权。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真心实意把学生作为主体,而不是虚假的主体。教育是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结合,教师既要放手学生,让他们自主发展,又要做好引导工作,充分调动他们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同时,也要防止学生的发展偏离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就像一个人只能亲自生活,而不能由别人代为生活一样,一个人只能亲自发展,而不能由别人代为发展,这是一个朴素的真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代学生发展,发展的主动权只能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但是,在传统教育中,课堂和班级都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

教师常常剥夺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以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代学生思考,代学生活动,学生被教师所控制,失去思考的机会、活动的机会,丧失发展的主动权,“被发展”“被塑造”。改变这种实践状况,就需

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发展的权利本应该在每个人自身,之所以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是因为传统的教育剥夺了学生发展的主动权。把发展的主动

权由教师“还”给学生,实现学生发展方式的转型,使学生由被动的

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为此,必须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可能的

时间、空间和机会,为他们主动发展提供保障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以及人作为个性的发

展与形成的源泉。①“离开了探究,离开了实践,一个人不可能成为

真正的人。”②学生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展必须

在探究和活动中实现。因此,教育重要的不是告诉学生什么,不是给

予学生什么,而是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和创造活动,在对知识的理解、对活动过程的体验中获得主体性的提升,体验成长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只停留在教师“还”权于学生,教师把学生作为主体,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能动的功

能态势,集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但仅仅把主体性限定

为主客体对立关系中,是不全面的,因为“马克思认为,主客体关系

是以主体间的交往为中介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他们对自然界的一定

关系中,而且表现在劳动主体相互间的一定关系中。也就是说,在

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性还包括不同的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为变革某一客体而进行的相互交往的特性”①。这种主体和主体之间

相互交往的特性,就是主体间性,它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主体间性是主体性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表现。因此,培养

学生的主体性,不是培养单子式的个人主体性,而是培养其交往主体性,即主体间性。主体间性,不仅把自己当作主体,也把他人当作主体,人与人之间是共主体。

主体间性超越了在主客体关系中个人主体性理念,把主体性置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之中。主体间性不是对个人主体的否定相反,它保留了个人作为主体的根本特征,同时强调主体间的相关性、和谐性和整体性②所以,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使个人主体性走向个人主义,必须用主体间的关系约束个人主体性的过分张扬,强调主体间的平等对话、理解、交往。教育不是培养一个占有性的个人主体,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培养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类社会的主体。

三、坚持教育创新

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社会只能循环往复、停滞不前。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因此,教育也需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只有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人的发展新要求。但创新不是割断历史,不是推倒重来,创新是在继承传统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革新。一方面,创新要继承历史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创新要革新历史,在否定中发展。教育创新,应该源自教育内在变革的创新,来自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教育的核心是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创新的根据。教育为什么需要创新?创新什么?怎么创新?我们只能根据人的发展需要,根据时代对人的发展要求,改革不利于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创建有利于人的自由充分发展的教育模式。因此,教育创新目标就是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教育创新活动应该围绕这一总体目标展开。美国学者库姆斯在反思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的教训时指出:在美国,多年来,各种各样的人一直在试

图改变教育,但“多半都没有获得成功”,是因为那些尝试“关注的是物,而不是人”所谓“物”,指的是装置、机械、方法、学科,以及组织或管理方式,而“教育是一项人的事业”,涉及数以亿计的学生和数以千万计的专业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中进行真正有效的变革,“只有通过促使人的变化—尤其是促使教师,即与学生接触十分密切的人的变化才能完成”。①所以,育创新,核心在人,不在物物质手段对于教育创新是必要的,但只是辅助手段不能作为教育创新的根本。

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培养人,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教育制度为教育创新提供保障。

教育创新不同于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是围绕着人的发展,对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等进行全面的变革和创新。创新教育是关于创新素质的培养,尤其指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指向人的培养,但创新教育只指向人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教育创新则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素质的教育,核心在“教育”:教育创新是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的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制度创新,核心在“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可见,教育创新是创新教育的保障。

教育创新不只是教育技术手段的创新,也不只是教育某些部分或某些环节的变化,它是涉及观念、模式、制度等诸多层面的整体性变革。

1.教育观念创新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人为的活动,就在于它以观念为先导。不同教育观念,决定了不同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因此,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在观念创新方面,主要是人才观、教育观。人才观回答什么样的人是时代需要的,教育观回答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这两个方面有所侧重,但密切相连。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不同的人才观需要不同的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和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确立“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观念。围绕这一人才观,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和特色教育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2.教育模式创新

观念是先导,人才观念和教育观念的创新,必然要通过教育模式转化为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因此,教育模式是教育创新的抓手和落

脚点。没有教育模式的创新,即便是再好的教育观念,也难以落地生根创新只是徒具虚名。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育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和结构。教育模式是在长期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任何教育模式都是建立在部分正确的假设的基础上,从部分正确的假设入手,只能导致部分正确的答案,从而把教育改革“锁在一个封闭系统内”①。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实践的变化,教育模式必须基于新的假设进行改革创新。

就当代中国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模式创新的核心。为此,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育中心从教师转向学生,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规范的统一性转向有选择的多样性,从学生“被教”转向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合,从灌输性教学转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等。围绕着教育教学方式的这些变化,课程师生关系、教学组织形式等也都发生相应的变化:课程从过分强调分科转向综合,从单一的知识逻辑转向素养的

提升,从机械的预设转向有目的的动态生成:师生关系从教师独白转向师生对话,从专制转向民主:教学组织形式从划一性班级授课制转化为班级教育和个别教育的结合,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和增加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等个性化模式:改革封闭的学制系统,扩大学习时空,增强学制弹性:等等。

3.教育制度创新

教育观念和模式的创新,需要制度的创新作保证。创新模式使创新观念落地生根,创新制度为创新模式保驾护航。没有制度的创新,模式的创新也举步维艰。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制度创新作为改革的重点。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系统推

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制度创新不仅对教育创新起保障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具有解放作用,尤其是人才培养体制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体制方面,现有的制度过于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所有的人一个模子、一个标准、一个程序,不利于学生个

性的充分发展更不能适应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的改革,要打破划一管理模式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把办学的自主权还给学校,把选择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的改革,要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在考试招生制度方面,除了规范招生制度和程序,维护招生公平外,人才培养的改革,要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赋予学校自主考试和选拔人才的权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要不拘一格选人才,让那些才华出众的人才有破格录取的机会,使学校真正成为创新性人才成长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自古以来,就在社会与个人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的我们来说,对于教育在个发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自然是更加深刻。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于千钟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教育自古以来被当作达成个人目标的手段。那么何谓教育?教育可以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进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社会阶段的产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校教育。不管是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人,即教育教会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上存活下来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的本领。不是说单靠受精卵的完美分裂,母亲顺利的生产,有充足的食物提供我们所需的营养物质,我们就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教育提供我们在进行社会生活时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必要的生活常识。比如衣食住行,防病抗灾,生命教育等常识。这些都是人类在作为高级动物所必需的东西。如果鲁宾逊不了解这些基本知识,那么我相信他无法在孤岛生存活下来。在一些新闻或故事中,我们听说了狼人的存在。狼人在没有接受教育的基础上存活了下来,可是,“它”却不是以“人”的身份存活下来。 其次,教育让我们能够“作为”人,即教育给我们灌输了一些规范人行为社会法则。在满足的物质需求之后,作为人类,在精神上也要有一定标准,从家庭伦理到民族自信。作为人,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礼仪,道德,对社会目的,规范和行为一套标准体系,而教育,是让我们建立起这些认识的一个必需手段。比如,对于善待父母的认识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将孝道融入教育中,父母长辈的言传身教,学校的系统化教育,或是社会宣扬,这样变成一个行为规范和标准,才被我们认识和接受。 再次,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个人”,即教育可以让我为成为自己,过自己的生活。这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和个性特征等等。教育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兴趣爱好在哪里,依据这些兴趣爱好发挥我们的潜力,成为自己的特长。教育也可以为我们能力特长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在我们进入职场以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爱好,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找到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中发展。就好像我们现在是英语系师范专业的学生,可能有的人不是真的想要在毕业以后当老师,可是还是有人会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这个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学习到以后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所需要的东西。尽管在现实社会中,这一点有些理想化,但不能否认的是,教育是让我们之所以成为自己的一个必要条件。 最后,教育让我们能够成为社会中的人,即教育会传授我们怎样地与他人相处,怎样与社会相处。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我们懂得如何进行合适的着装打扮,怎样与他人相处和交流,如何处事,协调自己和他人,如何处理个人与团体的关系等等。人不能独立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庞大的,复杂的关系网的中心位置。怎样处理这些关系,比如与父母亲人的关系,与朋友同事的关系,与学样工作单位的关系等是每个人的人生课堂中的必修课。这些方式方法在教育中并不是以系统的,条理分明的课本形式出现,毕竟实际的情况复杂多样且处于变化中,但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例子,我们会面对各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将别人的经验与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形成并完善自己的交际处事方式方法。如果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学会怎样当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包括行为着装,怎样与同学老师交往,怎样与班级,院系交流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社会关系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当然,不可避免的,教育在个人发展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作用。因为在目前的条件中,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还没有发展到一个十分完善的阶短,存在一些缺点,比如目前的教育太过保守,抑制个人的个性发展,教育内容及教育者知识水平的局限,像对生活方面的强调不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主观能动性的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 A)。 A.生理活动B.心理活动C.认识活动D.实践活动 2.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C.)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 D)。 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4.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的特点。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C.不平衡性D.阶段性 5.与学生主体性内涵不一致的特点是( B)。 A.自主性B.长期性C.主动性D.创造性 6.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素质B.家庭环境C.学校教育D.社会人文地理条件 7.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白板说 8.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是( C)。 A.荀子B.孔子C.孟子D.老子 9.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B)。 A.内发论B.外铄论C.多因素相互作用D.平衡论 10.主张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D)观点。 A.内发论B.白板说C.外铄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1.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D)。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2.从群体的角度看男女性别的差异;从个体角度看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 A.个别差异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13.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D)。 A.遗传B.成熟C.环境D.个体主观能动性 14.“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出现在人生的( B)。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5.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 B)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幼儿期 16.在历史上持“遗传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C)。 A.洛克B.华生C.柏拉图D.施泰伦 17.在历史上持“环境决定论”观点的人物是( D)。 A.柏拉图和霍尔B.柏拉图和华生C.霍尔和洛克D.洛克和华生 18.环境决定论认为,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 C)。 A.遗传因素B.社会环境 C.教育活动D.自然环境 19.人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 B)。 A.积极的过程B.能动的过程C.被动的过程D.主动的过程 20.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D)。 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 21.人的身心发展速度在其整个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发展的状态,这体现的是身心发展的( C)。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 22.人的身心发展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D) A.主观性 B.普遍性 C.基础性 D.能动性 23.“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A)因素对发展的影响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主观努力 24.美国行为主义者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到:“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2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张春燕 教育从古到今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春秋战国的孔子到近代的陶行知,他与人就象一个整体,从来就没有分开过,那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了? 首先,教育必须要用人来做载体,如果没有了人来,教育就无法施展,跟谈不上发展了。 人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人参加到教育中来,教育才会充满活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孔子就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世世代代所敬仰。为什么他会收到那么多人的敬仰呢?这不光是因为他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还因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指孔子,还有大量的人,是他们的参与才让教育不断的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教育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所以说,教育需要人来参与,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教育才有了意义,也才会发展。 其次,社会也需要教育来发展。当然,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也需要教育来发展自己。人类要想进步就需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当人类想要进步的时候,就需要教育来支撑。所以,人来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 总之,教育和人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教育发展了,人类

自身才会有所发展。所以,我们在发展自身的时候,还要注意发展教育,只有二者不断的发展,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谈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 张春燕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却跟不上物质文明。而作为老师和学生应该作业发展呢?值得我们探索。 自古以来,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来诠释老师这个职业。于是,在一般人眼中,学生就是向老师学习知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如此。传授学生知识只是做老师做的最基本的。做老师的不仅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交给做人的道理。而且,后者远远比前者重要。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首先老师就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你,以你为榜样。其次,老师还要以身作则,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整天在课堂上说老师很爱你们,可是,当地震来时,自己却丢下学生只顾自己逃命,学生会怎么看待自己的老师呢?这样的老师肯定是口是心非,也是让学生们做呕的老师。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再次,老师还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觉得自己是老师就可以任意改变别人的想法。 当然,作为学生的,也应该虚心的向老师请教,从古

第三章教育个体身心发展课堂练习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____是教育的直接目的。____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 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________。(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3、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_过程中实现的。(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____。(社会实践,能动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论有:____,____,____。(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____,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____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____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美国心理学家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自身的内在需要,孟子,弗洛伊德,格塞尔) 6、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____,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中国古代代表人物是____。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__"是一个典型代表。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_,他甚至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社会烟草从领袖

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外在的力量,荀子,白板说,华生)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____的结果。(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 8、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9、皮亚杰关于发生认识论的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____、____、____、____顺序发展的特征。(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 10、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____到____,再到____的发展过程。(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11、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________。(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受到____、____、____和____的影响,____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遗传素质、成熟、环境、个体实践活动,学校教育) 2、遗传是指________。(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概述 概述(易考单选) 影响因素和规律(易考单选,简答,论述,材料分析) 一人的发展 概念:全程,身心,积极地方向。 人的发展包括(易考选择,填空):身心发展,不仅包括身体发展还包括心理发展。填空题要填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所有人都希望向积极方向发展(易考判断)。 二发展动因: 1 实践主体论或二因素论或多因素论或辐合论。 2 内发论(遗传)代表人物记忆口诀,内有四尔董梦佛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高尔顿:能力由遗传得来 3 外铄论(环境):孟母三迁;代表人物记忆口诀,外出莫寻落花生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节易考察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学生发生变化要考虑哪个方面导致的,例如一个孩子刚上来梦想当科学家,后来只想当狗,谁偷走了他的梦想)。 教育与个体发展影响因素: 遗传(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环境(仅仅外部作用)。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属于环境,因为太重要所以单列出来;有时候

简称为教育)。 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作用)。 一遗传作用(易考简答): 1 提供可能(内部可能)。生理前提(生下来就是盲人不能画画)。造成个体差异原因之一(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人)。 2 成熟制约(由格赛尔证明,易考选择)。错误观点遗传决定论———内发论相同。 二环境作用(易考简答): 提供可能(外部可能)。积极或消极影响(学区房使环境优越,山区环境差)。接受环境影响时是积极主动地(积极主动的可以替换为主观能动性),例如学生对环境影响的接受过程是能动的。 三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易考简答和多选) 学校教育特殊作用——独特功能:加速(小彩旗自学六年学不完小学课本)。即时和延时(当时的影响和后来的影响)。规范(老师教给红灯停)。开发(学校老师可以发掘学生潜能)。记忆口诀,速时开饭。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层次: 1 生理活动(主动积极地去做一些事情,是最基层的活动)。心理活动(小孩觉得谁长得美我要娶她)。社会实践活动(赚钱养家,最高层次)。考点(易考单选题):个体主观能动性一般是通过活动完成的。 2 个体主观能动性作用(易考简答题,填空题):潜在的可能状态(头脑中知道的,有可能去做了有可能没去),现实状态(已经去做了)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 *发展 *是指事物或物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是变化,但是变化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向上的变化才是发展。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诸因素及作用 *内在因素:遗传素质 主观努力 *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解剖生理特点,如有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生理解剖特点。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的过程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发展总是要以从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否则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若有缺陷,人的身心就会受到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逐步成熟的。

*成熟是指个体的器官由于生长发育到一定程度,其机能达到可以发挥某种功用的程度。 *“三翻、六坐、八爬” *实验过程: *选取一对满48周的同卵双生子为被试,其中之一先作每天40分钟的爬梯训练,共6周。 * 然后,测量两个孩子爬5级楼梯所需要时间。 *结果:受训儿26秒,未受训儿45秒完成爬楼梯的任务。 *然后从第七周开始,对未受训儿进行为期两周的相同的爬梯训练。 *结果:未受训儿只用了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任务。超过了受训儿的爬梯水平。 *实验结论 成熟势力说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的发展 4.遗传素质的可塑性 Ps:遗传决定论 * 所谓“遗传决定论”即认为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一切,不论后天的生活条件如何变化,社会制度怎样不同,教育上采取什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最新第三章 教育与个体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 一、名词解释 1、个体身心发展:个体从出生到成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和逐渐社会化的过程 2、成熟:一般指不依靠后天经验,自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4、关键期:对特定技能或行为模式的发展最敏感的时期或者做准备的时期。 5、遗传: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二、选择题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反映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 A ) A、环境 B、成熟 C、遗传 D、个体实践 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下列( D )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因材施教?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3、对正常发育的儿童来说,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起( A ) 作用 A、前提作用 B、决定作用 C、促进作用 D、导向作用 4、儿童发展整体来看,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A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B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有的儿童情感深沉、持久,而有的儿童则表现为奔放、热烈。”这说明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可变性 D、个体差异性 7、教学中“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 B )。 A、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 B、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规律 D、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 8、成熟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 )

个体差异发展教育与实践研究

个体差异发展教育与实践研究 面临的问题: 1、现行班级教育中学生群体发展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失衡 班级群体教育是现行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班级授课,存在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抑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个体发展的现象。而学生个体在思想情感、个性心理、意志品质、特长爱好、现实需求、潜能发展等等方面越来越凸现的差异性,时时向我们侧重共性的教育教学管理提出挑战。如何解决班级教育中既关注群体发展,更关注个体发展的问题呢? 2、个体发展过程中教育消费与教育服务的失衡 民办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个体教育消费与群体教育服务。现在这代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个体的成功与失败,对一个家庭而言是100%,家长对学校教育和孩子的成功期望值很高。对一所学校而言,难道就可以把个体的成功与失败仅看着班级的1/48或学校的1/2000吗?我们要办富有涵、富有特色、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不能只讲教育的群体服务而忽视教育的个体服务。那么,如何解决在提供教育群体服务的基础上,多面开展教育个体服务,把教育的力量直落到每个个体,促进个体各方面和谐发展呢? 实施个体差异发展教育的措施 1、走进个体心灵,关怀心灵成长 教育教学工作,教师面对的、心中所系的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个体,而不是抽象的学生概念。要对个体进行有效教育,首先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个体。 我们走进学生的生活,参与学生的生活,弯下腰来观察学生的表情,要蹲下身去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智慧敏感学生的需求。 从领导到教师、从前勤到后勤、从大事到小事,实行与学生对话制,定期进行学生情意反馈。 对青少年偶尔或经常出问题犯错误的现象,教师的责任在于抓住情境和有利时机,与学生沟通,还思考权、表白权、问题解决权给学生,引导他们自析、自省、自救,进行自我矫治。 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去感受个体的喜怒哀乐,把脉心世界,掌握思想动态,了解情感倾向,教会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一切,轻松、快乐、幸福给学生。 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灵关怀,营造人文环境,真正围绕培养“有信仰的人”、培养“有真性情的人”、培养“有责任感的人”、培养“成功的人”而展开。 推广案例分析和教育教学故事研究。 建立个别学生跟踪、了解、帮扶制度(每位教师2至5人),组织学生信息通报会、教育教学故事交流会、个别学生表现会诊、学生评语传阅、生生结对子等活动,以更多更准的掌握个体信息,整合各方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力量,优化针对个体的教育教学策略,为个体展示才华、锻炼能力、弥补弱势智能、全面和谐发展而设计、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 2、指导个体身心自我修养,形成健全人格 学生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主宰自我发展的主体。成长过程中,个体要面临很多困惑。但别人只能指点和给一些帮助,自己要完成选择、斗争、成长过程。无数事实已经证明:个体自育,自我修养,是促进和实现个体发展的最终途径。 我们通过填写《中学生身心自我修炼表》、个体自我约束力训练、讲成长故事、自传写作、《我的童年》系列作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效力、在班级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发挥群体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监督作用等等形式,把有形的教育活动转化为无形的自我修养。既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作用,又提高班级授课制下对个体教育的效率。

第五章 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第五章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 一、题目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包括和的发展。 2、身体的发展指和两部分。 3、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研究,历史上存在三大流派 是、、。 4、内发论只强调人的决定作用,忽视 的作用。 5、外铄论只强调人的决定作用,忽视的 作用。 6、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环境、、实践 和。 7、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人发展的,因此教育应 该。 8、“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是提出的,此观点是 论的观点。 9、环境包括和两部分。 1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的作用。 1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 12、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 应。 13、人身心发展的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 关键期及时施教。 14、童年期对应我国的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 性。 15、教育的两个阶段之间,需要教育者,以帮助学生适 应。 (二)选择题 1、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 A长善救失B因材施教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 2、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 A长善救失B因材施教C温故知新D循序渐进 3、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 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实践 4、母的职业、文化素质、教养方式等对人的影响因素是: A遗传素质B环境C教育D实践 5、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对人发展的作用。 A个别主观能动性B环境C教育D实践 6、教育上的“揠苗助长”违背人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 7、对应我国教育初中阶段的是人身心发展的-----阶段。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青春期 (三)辨析题: 1、人的身体发展由遗传决定,而心理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 2、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3、民间说法“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四)简答题: 1、教育环境与一般环境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2、简述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3、简述人发展的涵义 4、教育为什麽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起为什麽作用? (五)案例分析题: 1、论述人身心的规律及教育。 (六)论述题: 1、一位父亲用尽一切办法教他两岁半的儿子学1+1=2,结果失败了。 2、一位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认为语文成绩不好,数学成绩好的同学都是 不好好学习语文,在跳独腿舞。 3、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身体、心理 2、机体正常发育、体质增强 3、内发论、外铄论、互动论 4、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5、外部因素、内部因素6遗传素质、教育、主观能动性7、顺序、循序渐进8、霍尔、遗传决定论9、自然环境、社会环境10、环境11、主导作用12、因材施教13、不均衡性14、小学、具体形象性15、引渡 (二)选择题 1d2ab 3 abcd 4 b5b 6 ab 7 b (三)辨析题 1、错。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发展,身体和心理发展具有统一性,遗传素质和环境都影响人身体和心理发展,但都不起决定作用。 2、此观点不正确。遗传素质是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父母或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遗传素质主要表现在人的集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等方面。且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生物前提。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个体自身的因素 2.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全]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一)人的发展 个人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生理的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机体的正常发育,即指身体的结构形态(包括各系统、各器官)的健全发展;另一方面指体质的增强,即指生理机能的增强,包括各器官系统生理机能增强。 二是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决定的。内发论者忽略了外在因素对人的影响,忽略了环境、人的能动性以及教育等的作用。

(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就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3)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心理学家格塞尔则通过双生子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基因决定的特定的顺序支配,完成了一定顺序后机体达到成熟,教育要想通过外部训练抢在成熟的时间表前面形成某种能力是低效的甚至是徒劳的。 (5)霍尔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2.外铄论。 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1)墨子的“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2)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他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教育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

教育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 人的身心发展是由遗传、环境、教育综合作用的结果。真正把遗传提供给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是后天的环境,尤其是作为后天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因此,研究教育必须了解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这样才能对教育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又要受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制约。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存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反映了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从出生到身体成熟和心理成熟的两个方面向积极方向进行有规律的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上升的运动过程。身体发展。组成人体的基本材料是细胞和细胞间质,它们集合成组织,许多组织结合起来构成器官,而若干相互有关器官一起组成一个系统,如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 八大系统都有其结构和功能上的特点,它们相互密切地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身体。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新陈代谢过程,使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保持其他各种生命活动。心理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 它随着神经演化而逐步发展,最后产生人的心理。脑是心理活动器官,没有脑就没有心理现象。随着个体健康发育,脑的重量明显增加,心理活动也随之日趋完善。心理发生和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心理活动规律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的。人类进化不但优化了机体的结构和功能,而且形成了稳定的心理机制。 社会实践是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促进心理活动的发展与完善。在80年代沈阳郊县发现的猪孩,由于长期生活在猪圈的环境中,尽管有大脑器官,但心理发育停滞,不会说话,只会嚎叫,四肢爬行,养成了猪的习性。这就说明了人类长期脱离社会生活,心理活动水平也会下降甚至退化。 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即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身体的发展特别是脑神经系统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制约着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同样身体的发展也应受到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影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不断引导并促进学生身心和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答案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1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决定因素 B.无关因素 C.生理前提 D.补充因素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类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1

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摘要: 作为学生,说起教育就与我们息息相关了,从小到大,我们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无不是教育在起着作用。教育在我们个体的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本文将从:教育的内涵、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作用、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作用、如何教育个体全面发展,这四方面谈谈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关键字: 教育、个体发展、作用 百年发展靠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国家和民族存亡。尊师重教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小到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鲤鱼跳龙门,大到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无处不显示着教育的重要性。 一、教育的内涵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

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的特点。 首先,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教育不仅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交流,更教会人如何去和形形色色的人交往。教育学会交往,交往又是人在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这就构成了一种交往系统。其次,教育系统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为其主要内容。教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施教者把自己的各种经验传递给受教者,从而去早就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在人才早就的过程中,个体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最后是,教育系统以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个体在教育中不断朝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的同时,个体不仅实现了自身价值,更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的社会属性充分发展的过程。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它不断地调整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要求。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四个方面:(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2)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3)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4)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职业组织、社区等。不同的年龄阶段,社会化的主导因素不同。幼儿阶段以家庭为主,青少年阶段以学校为主,成年阶段以职业组织为主。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完成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