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史实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史实

中国近现代史04讲义

(旧民主主义革命史)

一.中国近代史概念:

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二.时间断限: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分期:

⑴.按历史发展划分为两大时期:

①.中国近代前期:(1840~1919年)

②.中国近代后期:(1919~1949年)

⑵.按中国革命性质划分为两个时期: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⑶.按政权更替划分:

①.晚清时期:1840~1912年

②.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底

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4~1949.)

四.中国近代史:

⑴.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⑵.社会主要矛盾:有两大矛盾,即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

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⑶.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期(1840~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革

命,后期(1919~1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

由资产阶级(或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

1.中国近代前期社会总体特征: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2.分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9世纪50、60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这一阶段,英法等西方国家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相继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场地;随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中国人民也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它是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矛盾的集中体现,反映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变化具体表现在:

政治上: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开始走上了半殖民地的道路;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逐步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逐步走上了半封建的道路;

社会性质、社会主要矛盾、革命性质变化:由封建的独立主权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开始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

思想上: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对西方有了新的认识;

对外关系上: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清政府对外国侵略由抵抗走向妥协,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这一阶段,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侵略。6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人民革命,用外交诈骗代替武力侵略;70年代起,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80年代起,相继发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政治舞台、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变化,中国社会形态既沉沦又发展,两大社会矛盾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中国社会变化主要表现:

①.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大量资本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阶级关系发生变化: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19世纪末登上了政治舞台,无产阶级队伍发展起来;

③.政局变化:清政府逐步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两大社会矛盾渐趋汇流;

④.思想文化上:从“中体西用”到学习日本搞君主立宪,再到学习英美搞民主共和,中国的思想界不断解放,向西方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各政治力量的反映:

①.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下,进行政策调整:放弃闭关政策,设立总理衙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相继进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和预备立宪;经济上放宽对民间投资设厂限制,接受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②.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

③.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

在这一阶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但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接着开始北洋军阀统治,形成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内部发生了极大变化。

政治上:两大社会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中国人民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的矛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代替改良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国政治近代化迈进一大步;

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进一步发展,掀起了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给中国革命带来希望的曙光;

经济上:表现为中国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发展的春天,实业救国成为时代潮流,为中国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概念:

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还是一个主权国家,实际上政治被列强控制,经济上沦为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一部分;

半封建是指在封建经济依然存在的同时,出现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上封建正统思想发生动摇,多种资本主义思想涌入;

(简而言之:保存了封建主义,发展了资本主义)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

⑴.列强通过战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资本输出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控制中国,阻碍了中国独立发展;

⑵.封建主义虽然受到打击,但封建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相勾结,残酷统治中国人民;

⑶.自然经济的基础遭破坏,但在经济生活中仍然占优势地位;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未能成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⑷.由于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帝国主义的分而治之,使中国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⑸两大社会矛盾并存(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始终是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反帝反封建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⑹.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落后;

△.百年巨变的启示:

1.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它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

2.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

3.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的探索史,它告诉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共产党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民主革命的胜利;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联系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⑴.国内: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阶级矛盾尖锐,对外坚持闭关锁国政

策,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

⑵.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并向法美

扩展,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对外扩张;

⑶.在西方国家对外扩张,中国腐败落后的情况下,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侵略

目标,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门户,发动侵略战争,成为历史发展必然;

⑷.1840年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挑起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应注意的一些知识点:

⑴.18世纪中期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

位;

⑵.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目的: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⑶.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的根本原因:鸦片输入导致中国兵弱银荒,危

害清朝统治;)

2.鸦片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要打开中国门户;

历史原因:中国腐败落后;

直接原因: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破坏中国禁烟运动;

3.鸦片战争时间、经过:

时间:1840.6~1842.8

经过:1840年6月,英军封锁广东珠江口,鸦片战争开始。英军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战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曾组织抵抗,但抵抗不力,不敢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最后妥协屈服求和。

中国军民进行抵抗:主要有广东林则徐、厦门邓廷桢击败侵略者;关天培坚守虎门;葛云飞定海抗敌;陈化成坚守吴淞口;镇海守军抗战;三元里人民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精神;

4.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⑴.客观上是敌人的强大。英国在17世纪完成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上半期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对中国的侵略又早有蓄谋,进行了长期的准备;

⑵.主观上是清政府的腐败。清王朝处于封建社会后期,危机四伏,自然经济造成生产力低下,政治腐败,国力衰弱;长期推行闭关政策,对西方国家一无了解,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抵抗不力,虽然有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人民群众自发抗战,但最终失败;

⑶.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落后。腐败的政治制度、落后的军事手段、落后的经济是导致清政府失败的根本原因。

5.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⑴.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使中国领土完整遭破坏);赔款2100万银元(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东南门户被打开);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关税主权遭破坏,最能体现英国侵略中国的意图)。

⑵.中英《南京条约》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

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又从中取得“领事裁判权”(司法主权遭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片面最惠国待遇”危害最大)、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权。

⑶.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这个条约使美国享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权益。如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美国人有权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望厦条约》签订表明美国对华政策是追随英法对中国侵略;

⑷.中法《黄埔条约》:

1844年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黄埔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使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6.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⑴.中国社会性质变化:鸦片战争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社会;

⑵.社会矛盾变化: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⑶.革命任务变化: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侵略反封建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⑷.阶级关系上:鸦片战争后,农民负担加重,清王朝腐败面目进一步暴露,阶级矛盾激化;

⑸.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中,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7.略举史实说明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⑴.鸦片战争后,割让香港岛、协定关税、开辟租界、规定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破坏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⑵.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外国工业品倾销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自然经济,小农经济逐渐破产,中国半封建化开始;

⑶.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和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最主要的依据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8.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请结合史实评述这种观点。

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

⑵.因为:

①.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③.但是,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

⑶.可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至于“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观后果,而且中国是付出惨重代价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

⑴.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不满足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⑵.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组成联军侵略中国;

⑶.清政府正全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也给侵略者提供了机会;

2.经过:

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攻占广州,成立占领委员会(这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地方傀儡政权),开始在广州四年的殖民统治。1858年占领天津,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从大沽口撤退。

1860年英法联军再度攻占天津,进而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英法俄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⑴.《天津条约》:

1858年,俄美英法四国先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主要内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外国列强控制清政府);增开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第一次鸦片战争五口通商,只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10口通商,遍布中国南北沿海,并深入长江内地最远至汉口,《天津条约》是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不平等条约);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第一次鸦片战争,外国军舰在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口岸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航行,外国势力可以深入内地至汉口);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⑵.中俄《爱珲条约》:1858年签订。

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近代中国丧失领土面积最大的不平等条约)

⑶.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签订。

沙俄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叶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⑷.中英、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签订。主要内容: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第二次鸦片战争共11口通商);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增至800万两白银。

⑸.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签订。

沙俄割占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领土。

(19世纪80年代沙俄又通过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走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沙俄通过《爱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以及以后的《改订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从中国共割走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沙俄是强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政治上: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清朝统治者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5.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⑴.从外国侵略者发动战争的目的看:鸦片战争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门户,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⑵.从侵略的国家看:鸦片战争中,英国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合出兵,俄美伙同侵略;

⑶.从签约的内容看:

①.割地:鸦片战争割香港岛给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割10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给俄国;

②.开埠通商:鸦片战争五口通商,限于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11口通商,遍布中国南北沿海,并深入内地;

③.军舰航行权:鸦片战争在五口通商口岸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军舰深入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④.传教权:鸦片战争在通商口岸传教;第二次鸦片战争可以到内地自由传教;可见,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两次鸦片战争比较:

⑴.相同点:

①.都发生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②.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

③.结果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

⑵.不同点:

①.发动侵华的国家,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美俄

伙同侵略;

②.目的上:前者为打开中国门户,后者为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③.发动战争的借口,前者禁烟运动,后者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

④.侵略地区:前者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后者占领广州,进入天津、北京

等地;

⑤.影响上:前者半殖民地化开始;后者半殖民地化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先后向列强开放了10多处通商口岸。针对这种现象,一种观点认为:大量的口岸开放,对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也有积极影响。另一种观点认为:积极影响是主要的,但也有消极影响。请按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观点,并阐述理由。

一、消极方面:

⑴.通商口岸的开放,是中国战败的产物,反映列强的侵略要求;

⑵.便利了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鸦片,使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化;

⑶.列强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成为列强侵华的据点;

⑷.口岸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据点,中国原料被掠夺出口,

大批农民、手工业者失业破产;

二、积极方面:

⑴.通商口岸是中国与世界发展潮流的结合点,便利西方思想文化科技的进

入,从而有利于中国了解世界;

⑵.外商在通商口岸开办企业、进行早期资本输出等,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

也诱发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⑶.便利了中国学习外国长处和引进技术;

⑷.对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产生了影响;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

1.原因:

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②清政府腐败,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③西方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2.表现:

⑴.政治上:

①.控制总理衙门,进行外交诈骗;

②.借师助剿,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⑵.经济上:

①.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

②.以走私鸦片、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等方式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③.贩卖华工;

④.进行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等;

△.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⑴.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人民纷纷起义;

⑵.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

⑶.自然灾害严重,民不聊生;

⑷.洪秀全顺应农民革命的潮流,(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创立拜上帝会,以宗教进行组织和发动群众斗争;

2.经过:

⑴.爆发: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⑵.前期:胜利进军。(1851~1856年)

金田首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北上武昌——沿江东下——定都天京(正式建立农民政权)——颁布纲领——北伐、西征、东征——军事全盛;

⑶.后期:(1856~1864年)

天京事变(由盛转衰)——重振军政——《资政新篇》——后期防御——失败;

3.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4.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成因、对晚清政治的影响:

⑴.特点:

①.既反封建又反侵略;

②.领导人学习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

③.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④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⑵.原因:

①.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②.鸦片战争期间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③.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纲领,组织了强大的武装;

④.清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列强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共同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⑶.影响:

①.清朝中央集权被削弱,实权转到掌握地方军队的总督巡抚手中;

②.满洲官僚势力被削弱,汉族官僚集团权力增长;

③.清朝统治者内部分化,形成洋务派、顽固派,从而推动清王朝结束闭关自守状态,实行洋务运动;

④.为以后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榜样;

5.太平天国的功绩:

⑴.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⑵.打破了西方侵略者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企图;

⑶.对后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有深远的影响;

⑷.太平天国的领袖还主张与各国通商贸易,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⑸.太平天国运动与亚洲革命风暴互相推动,互相影响,共同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

6.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⑴.主观方面的原因: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而失败;

⑵.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联合绞杀;

⑶.根本原因: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

7.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说明了:

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力量,但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8.农民阶级为什么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因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表现在: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农民阶级尚处于中国刚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在思想上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

组织上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文献:

一、《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⑴.主要内容:

①.在生产资料上: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在产品分配上:实行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

③.在社会关系上:人人平等,

④.最终目标: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⑵.产生根源:

①.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深受双重压迫,土地高度集中,人民负担沉重;

②.历史根源:历代农民均贫富的奋斗目标;

③.阶级根源:农民阶级小农意识,追求平等、平均,小农私有制基础上的自

然经济;

⑶.评价:

①.具有强烈的革命性: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②.具有空想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平分土地,实行圣库制度,无法实现,也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

③.具有落后性: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

(△.太平天国对所占领地区的农村生产关系的实际影响是使部分农民得到了土地或减轻了地租,但《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真正实行过。其原因:客观方面,没有安定的环境;主观方面,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圣库制度,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二、《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提出。

⑴.主要内容:

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实行“开明君主制”,突破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经济上主张学西方,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作用;

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和西方科技;

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

(从内容说明,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⑵.社会根源:

①.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急需改革内政,建设国家,扭转局势;

②.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③.西学东渐,以及洪仁玕个人经历使他对资本主义有具体的了解和接触;⑶.评价:

①.具有革命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方案,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太平天国政权,进行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②.具有进步性:主张从政治、经济、文教各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③.具有空想性:没有涉及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和当时所面临的抵抗外来侵略的问题,不是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

④.没有认清列强的侵略本质;

(△《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根本没有实行)

△《资政新篇》当时是否具有实现的社会基础?

不具备。因为:

⑴.当时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条件: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领导者洪秀全是农民阶级,他要建立的制度最终还是封建制度,在洪秀全领导下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当时封建势力强大,决不允许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是要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决不允许中国成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⑵.不具备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当时的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自然经济刚刚开始解体,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⑶.不具备阶级基础:当时中国还没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

⑷.虽然社会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但没有也不可能出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社会潮流;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在经济内容方面的异同、实践结果、导致各自结果的原因:

⑴.经济内容方面的异同:

①.前者主张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圣库制度,着重点放在土地制度的

变革及生活资料的分配制度上;后者则主张学习西方经济制度,发展工商业,奖励科技发明,着重点放在工商业的发展上;

②.两者都立足于否定旧的封建剥削制度,都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社会要求;

⑵.实践结果:

前者平分土地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后者得到洪秀全的个人赏识,但最终无法实行;

⑶.原因:

前者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背离农民小生产者的本性,落后于时代潮流,加上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因而无法成功;后者虽然合乎历史发展潮流,有进步意识,但不能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因而不能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从而也无法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联系与区别:

⑴.联系:

①.后者继承了前者反封建的一面,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

落后性;

②.两者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在本质上是相互矛盾的;

⑵.区别:

①.产生背景不同:分别在盛衰两个不同时期;

②.经济主张不同:前者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实行公有共

享和绝对平均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农业社会主义空想;是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潮流相违背的;后者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③.群众基础不同:前者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后者与农民的要求不相符合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④.作用不同:前者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后者未能付诸实施;

⑤.反映的愿望不同:前者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后者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的主要原因:

⑴.政治上:

①.建立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克服流动作战的不利局面;

②.集中革命力量,形成与清王朝正式对峙的革命政权;

⑵.经济上:

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江浙一带,是当时中国经济最发达,相对比较富庶的地区,可以获得有力的物质支持;

⑶.地理上:地处长江中下游,扼守长江的门户,溯江而上可控制长江中游

地区,沿江而下可控制江浙一带,而且南京位于长江南岸,长江是天然屏障;

⑷.历史上: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在此建都,

是著名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建都条件优越;

△.定都天京后的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⑴.目的:

要推翻清朝统治,必须北伐;要巩固天京大本营,必须西征;要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必须东征。

⑵.将领:

北伐:林凤祥、李开芳;

西征:赖汉英、石达开;

东征:秦日纲;

⑶.结果:

北伐失败。但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牵制了敌人的兵力,为西征、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西征取得重大的胜利。攻占了大片土地,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东征夺取扬州,攻破江北大营,还与西征军会合,摧毁江南大营,解除天京之围,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

△.新思想的萌发:

1.原因:

⑴.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实行文化专制,中国思想界死气沉沉;

⑵.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

有识之士开始面对社会现实,揭露腐败现象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⑶.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了;

2.表现:

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外国资料;鸦片战争期间,仿制西方战舰,提出建设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⑵.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⑶.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结合起来,创立拜上帝教,以组织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意义:

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但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一方面又保留着浓重的封建纲常色彩。△. 概括归纳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思想特点,并分别分析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答】

⑴.清政府:

面对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协求和,另一方面顽固守旧,拒绝进行任何改革;

原因:是由满清贵族顽固的阶级立场决定的;其当时的腐朽性也决定了其态度;

⑵.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开始抛弃夜郎自大观念,开始注目世界,并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

原因:是由鸦片战争使民族矛盾激化所造成的,也是其爱国立场决定的;

⑶.洪秀全、洪仁玕等农民阶级领袖:

洪秀全引进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会发动革命,并力主以绝对平均主义改造社会;其思想转变与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影响有关,也是由其小农的地位与立场决定的;

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建设国家新方案,主张学习并发展资本主义,但对西方认识较浅;原因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影响的结果,也与时代和阶级局限性有关。

⑷.地主阶级洋务派: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原因是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看到外国先进技术;

△.19世纪60、70年代,影响中国政局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1.重大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辛酉政变、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总理衙门设立、洋务运动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影响:

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⑵.辛酉政变,慈禧太后开始对中国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

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中国政局变化,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

⑷.总理衙门设立,清政府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外国列强控制中国海关,加紧对中国侵略,中国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⑸.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起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资产阶级诞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新的经济和阶级力量,对封建生产关系、政治制度,起了进一步瓦解作用,为19世纪后期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新的社会条件和阶级条件;

△.概括归纳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19世纪60、70年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答】

⑴清政府对西方列强由对抗走向勾结:《北京条约》签订和辛酉政变后,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

⑵清政府调整政策:设立总理衙门、开展洋务运动;

⑶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加剧:控制总理衙门、掌握中国海关管理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干涉中国内政,使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

⑷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产生:在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

⑸救国救民的探索活动仍在继续: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⑹.教育发生变化: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组织留学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一些改革,中国近代教育开始。

△. 19世纪60、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侵略加剧的原因是什么?

当时中国有哪些因素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有抵制作用?为什么这些因素最终未能抵挡住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⑴原因:

①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②清政府腐败,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③西方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⑵抵制作用的因素: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

⑶未能抵挡原因:

①自然经济是落后的经济形态,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面前逐步走向解体;

②洋务运动不触动封建制度,只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不能

使中国走向富强;

③民族资本主义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

的一面;

④人民的斗争在当时没有科学理论指导,不能取得胜利。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何种地位?鸦片战争后的30年内,外来因素使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你怎样评价中国社会的这种剧烈变化?

⑴.地位:

欧美各国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工业革命在欧美各国扩展;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从社会制度到生产力发展都处于落后状态;

⑵.特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加深。

①.政治上:西方列强不断扩大侵华,中国领土、主权遭破坏;总理衙门设

立,清政府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中外反动势力勾结,镇压中国革命;

②.经济上: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日益沦为资本主义世

界市场;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新的经济、阶级因素出现;

③.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西学东渐趋势日益明显;文化呈现

新旧过渡的特点。

⑶.评价: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是中国历史的沉沦;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同时,中国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学东渐,这是中国历史的进步,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不能看成是历史的倒退。

△.洋务运动:

1.概念:洋务运动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求富”的

旗号,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变革生产力而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中国近代化运动。

2.兴起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现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因循守旧,反对外洋事物,他们之间的斗争,推动了清政府结束闭关自守,实行洋务新政。

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4.代表人物: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

5.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6.内容:

⑴.前期: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目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国侵略;

主要的军事工业有: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局等;

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军事企业;(官办,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由封建官僚管理)

⑵.后期: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民用企业。

目的: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主要的民用企业有: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等;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性质是:具有封建性又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产品是商品,雇佣工人生产)

⑶.筹划海防: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

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清政府还成立了海军衙门;

⑷.进行教育改革:创办新式学校,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起步提供的新的东西:

创办近代企业;引进培养了一些近代技术人才;发展了工人队伍,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留学,沟通了中西文化,对封建教育形成冲击;建立了一支近代海军,有利于军事上的近代化;)

7.性质:内忧外患下,地主阶级的改革和自救运动。

8.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失败。

原因:

⑴.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使洋务企

业难以发展;

⑵.顽固派阻挠破坏,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⑶.缺乏有力的领导核心,仅凭地方总督和巡抚,力量分散和有限,难成大

业;

⑷.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学西方。

9.评价:

⑴.积极作用:

①.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

的扩张,客观上加速了旧的生产关系的瓦解,或多或少增强了国防能力;

②.引进了一些近代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

技术工人,成为中国近代的起步,迈出了师夷长技的一大步;

③.洋务运动打破了重农抑商,轻视工商业的传统,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

主义的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留学,在改革封建文化制度,教育制度上打

开缺口,为西学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

⑵.消极作用:

①.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②.军事工业主要为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为解决军事工

业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

③.在很大程度上被外国控制,经营管理腐败;

④.只学习西方技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历史条件:

⑴.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已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已有一定的发展,具备社会基础)

⑵.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为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

⑶.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开办,刺激了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

⑷.洋务运动,对近代企业的产生也起了诱导作用;

(可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没有中国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就没有良好的社会基础,欧风美雨的说法是片面的)

2.产生:19世纪60、70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

3.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4.早期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

①.主要是机器制造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等;

②.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③.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⑴.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出现新的经济因素,一方面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另一方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⑵.使中国阶级结构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诞生,无产阶级队伍发展;

⑶.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①.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②.学习西方的内容发生变化:19世纪60年代出现早期维新派,他们主张不仅学习西方的技术,更应当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为以后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6.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及成因:

⑴.特点: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

⑵.成因:

①.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

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要求;

②.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但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7.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

⑴.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他们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有较密切的关系,但也有矛盾,他们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但又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走改良的道路,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收回利权运动,反映了他们的愿望;⑵.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他们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的压迫,有较强烈的革命要求,希望通过革命的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产生:19世纪40、50年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