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工网院公共政策考试资料2010

华工网院公共政策考试资料2010

华工网院公共政策考试资料2010
华工网院公共政策考试资料2010

选择题

1、所谓社会问题通常泛指实际状态与之间的差距。社会期望

2、公共政策问题同任何问题一样都是源自。客观的社会现实

3、任何一个公共政策问题都与其他领域、地区或部门之间具有。关联性

4、任何公共政策问题都是基于一定社会现实才可以成立,本身具有。客观性

5、公共政策必须具有主观性和。人为性

6、经过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才会达到普遍化和严重化程度是指。公共政策问题的历史性

7、政策问题的性质及其严重性都是随着成因的变化而变化的,这是指。政策的动态性

8、把社会问题归结为意外事件,运气不佳,上帝的处罚等是指。自然的迷思

9、把问题的产生归结为问题本身具有内在缺陷、弱点和不足是指。内在的迷思

10、社会或公共问题只有在被提上政策议程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11、即是公共政策问题的中介,又可能是公共政策问题的直接提出者是。大众传媒

12、通常提出的政策问题容易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的是指。政府

13、政策问题分析的宗旨是按照,为政府及有关组织决策议程做准备。社会公益标准

14、对政策问题的本质属性和实际范围进行界定的方法是指。边界分析

15、象征性议程的问题多集中于。价值领域

16、政府议程是指政府组织讨论和认定的。正式议程

17、通常要经过逻辑区别和逻辑归类两个过程的是。类别分析

18、头脑风暴法的核心和机理是靠脑力激荡团体成员的。共识程度

19、实际相似性程度越高,其确切性和有效性就越大是指。类比分析法

20、对公共政策问题的全面了解和解决办法的分析方法是指。多角度分析

21、是指旨在将相互冲突的问题立论假设创造性综合为一体的分析技术。假设分析法

22、系统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又被称为。公众议程

23、是指认定意义深远和潜在意义重大的政策问题的议程。实质性议程

24、专家学者对问题的觉察必须同时也得到的认同和支持才能进入政府议程。权威人物

25、有了一些有可能严重的社会问题才能进议程。正常、民主、开放的觉察机制、过程

26、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的是。外在创始模型

27、人们价值观的更新和人们期望目标的转变属于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观因素

28、是以理论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研究范式,在科学研究上是必要的。科学迷思

29、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是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之一。(是否正确)(正确的)

30、其宗旨是为了政府及有关组织决策议程作准备。政策问题分析

31、属于非政府团体创始政策问题的过程的是。外在创始模型

32、属于政府直接创始政策问题并将问题扩散到公众议程的过程。动员模型

33、属政府因解决纯政府内部的事务而提出的政策问题。内在创始模型

34、在财富和权力高度集中的社会比较流行的政府议程是。内在创造模型第六章公共政策的制定

1、公共政策制定问题得到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确定政策目标

2、是为政府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政策目标

3、确定政策目标的价值意义之一在于它能为提供方向性指导。制定政策方案

4、的原则是政策目标首先必须从实际的公共政策问题出发。实事求是

5、政策规划是指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

6、查尔斯琼斯认为政策规划的明显特征在于要。提出对于人们感知的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

7、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的,但其中起主导作用。政府

8、从时间进程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与政策抉择之间。政策目标的确定

9、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采取。听证制度

10、政策规划的的优势在于政府对有关问题有具体详细的了解。单一式主体

11、我国深圳自80年代末在首先引入听证制度。价格决策领域

12、政策规划的政府主导体现在。在规划的组织管理方面政府占主导地位

13、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时刻以有关为核心,与它保持一致。政策目标

14、理性决策模式要求所设计的政策方案数量至少不少于。 2个

15、要达到真正的方案多重化要求,就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彼此独立

16、拟订出政策方案后,正式的政策抉择前所要做的步骤是。政策方案的评估和择优

17、政策方案的评估与择优是在的基础上进行的判断和选择。比较

18、政策方案的评估和择优,对方案进行审定的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

19、是政策方案评估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预测性评估

20、是根据事物的变化的趋势所作的预测。时间序列法

21、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最具实质性意义的阶段。公共政策的抉择

22、公共政策的抉择实际上就是将有关政策加以的过程。合法化采纳

23、国家最高政策的抉择最后都要经过的批准签发才能生效。国家元首

24、上升到国家或地方法律高度的公共政策必须经过的赞同和批准。民意代表

25、之所以要最终抉择者充分重视是因为尊重决策模式的应用。科学分析的价值

26、要求所制定的政策与既定的法律一致。政策内容合法化

27、在当代中国行政决策一般实行的是。行政首长负责制

28、在现在立法机关的决策实践中,提出政策议案的主要主体是。政府

29、在我国,立法系统通过的法律、政策都必须经过的签发才能生效。国家主席

30、行政决策体制在决策上的都会较立法机关要高。集中化程度

1、是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唯一途径。公共政策执行

2、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政策执行

3、政策执行的总原则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4、是合理、正确的政策变通形式。求神似,去形似

5、是后续决策的基本依据。政策执行结果

6、是政策的原则、时效和灵活性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政策执行中的具体体现。政策变通

7、把政策的基本精神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的解决政策执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的关键所在。政策的合理变通

8、政策执行的互适模型认为:成功的决策决定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而有效的政策执行则有赖于成功的。互相调适过程

9、政策执行的博弈模型以完全理性人为假设前提,视政策执行为一种。游戏

10、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和一项重要的功能活动。政策宣传

11、就是制定计划,编制政策执行活动的线路图。政策分解

12、是保证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物质准备

13、根据再决策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的哪一个阶段,政策执行再决策可分为。现场再决策和反馈再决策

14、根据再决策所产生的后果是否与原决策保持方向目标的一致,政策执行再决策可分为。突破型和追踪型再决策

15、公共政策执行再决策具有的双重特征。政策执行和制定

16、是指政策执行主体实施既定的政策所必须具备的客观和主观条件。政策执行资源

17、是政府机关顺利推进公共政策实施的程度。政策执行力

18、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法律手段

19、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思想引导手段

20、是政策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政策目标的偏离

21、往往是附加式政策执行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土政策

22、的典型表现就是断章取义,为我所用残缺式政策执行

23、的特点是执行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挂羊头,卖狗肉。替代式政策执行

24、是一种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25、的特点是执行者采取一种软拖的手法。观望式政策执行

26、对待政策执行偏差,要采取防范和矫正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在于。防范

27、公共政策一旦它就获得了政治系统的承认和公共性和权威性。合法化

28、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在于。政策对象的数量上

29、邓小平同志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的范例。政策变通

30、互适模型的结论是:成功的政策决定有赖于有效的政策执行,而有效的政策执行则有赖于成功的互相调适过程。

1、的共同点是:两者都不是政策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单独阶段,而是政策过程各阶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功能性活动。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2、政策监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或者说是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

3、的目的就是取得关于政策过程、政策效益和政策效率的,作为决定政策变化、分配政策资源、改进政策系统和制定新的政策依据。政策评估

4、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公共政策评估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评估

5、从评估机构在政策活动中的地位看,公共政策评估可分为。内部和外部评估

6、是政策执行完成后对政策的评估,它是最重要的一种评估方式。事后评估

7、就是政策执行后对政策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政策效果

8、由于既是政策的受体,又是政策活动主体,因有可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政策对象

9、具有评估过程标准化,评估方法科学化、评估结论比较客观全面的优点。正式评估

10、最为客观公正,最能够体现评估活动的本质要求。投资或立法机构所组织的评估

11、政策评估的一般用数量比率、统计结果来确立,也可以以某一特定事物或既定事实为标准。事实标准

12、设立政策评估的的目的是衡量一项政策达到某种水平。效率标准

13、政策目标是评估的主要依据和前提。

14、政策评估的是指评估者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政策效果进行比较的一种方法。过程对比法

15、被称为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过程对比法

16、对比分析方法的长处是能够有效地评估政策的纯效果。有—无

17、政策评估的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总成本。价值分析法

18、政策评估的价值分析对象确定的总原则是。有利于提高政策方案的价值

19、政策监控的主体是。从事监控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20、政策监控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实施政策追踪,并对政策进行调整。政策反馈

21、是立法活动确定了公共政策的框架和方向,并公共政策的制定有力的制约。立法机关

22、是对政策监控的一种消极的形式。司法机关

23、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采集和分析政策过程的有关。政策监督

24、是政策控制的根本标准。政策目标

25、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监控者根据政策绩效的与预期的绩效的对比。同步控制

26、是政策控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因为它是政策的方向和实质的所在。目标控制

27、是控制的目的表示为了限制,而是为了保证和强化政策效力的发挥。效力控制

1、公共政策的是公共政策有效第调节社会行为的基础。持续稳定性

2、公共政策具有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均衡状态。稳定性

3、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是指政策的。持续性

4、在我国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政策是指。严打

5、政策持续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政策僵化

6、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是。渐进调整

7、在政策终结对象中,最容易达成的是。计划

8、在政策终结对象中,的终结为最难。功能

9、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终结,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应该采用方式。局部的、渐进的

10、绝大数政策变动都要遵循路线。渐进调整

11、改革开放政策不属于。政策替代

12、是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政策缩减

13、最积极的要求终结政策的力量是。反对政策者

14、为了确保政策的顺利进行,政策主体首先应重视作好。说服工作

15、功能性政策周期主要针对政策的而言。执行阶段

16、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期应该在政策的。上升时间

17、是就一系列政策循环而言。反复性政策周期

18、反复性政策周期的存在从客观上说是由于。政策主体或客体的周期性更选变化

19、反复性政策周期的主观原因与有关。人们的认识规律

1、对公共政策进行的分析和预测行为是指。公共政策的研究

2、改进政策制定、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民主化是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最终目标

3、从组织功能看,现在政策研究组织的首要特征是。改进政策制定

4、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看,政策研究组织尤其强调是坚持。实事求是

5、不仅提供咨询意见,还对政治生活的影响愈来愈显著的是。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

6、作为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中,最明显、最直接的组织是。咨询性参政机构

7、公共政策分析的目的在于。寻找解决公共问题的适当方案

8、侧重从政策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模式是。邓恩

9、与政策内容和政策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一致的是。政策分析的要素

10、认为政策内容研究和政策过程研究在政策分析中的差别的提出者是。麦考尔—韦伯

11、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系统分析,最早提出的是。兰德公司

12、现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定性方法的核心是。专家技术

13、为求回答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是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

14、价值规范是政策分析的。指导准则

15、公共政策的实施方案必须具有。可行性

16、为求回答的是我们不管做什么的问题的是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分析

17、在公共政策分析过程中,既是心理的过程,又是逻辑过程的是。创造性分析

18、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观察和处理政策问题的方法是。两面思维方法

19、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是指。灵活变通的分析方法

20、政策分析中的定量方法及技术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

21、强调逻辑推理和精确的数学计算的方法是指。理性分析方法

22、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误,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理由是。政策预测

23、利用模型和模拟方式进行政策预测的方法是指。模型预测法

24、立足于对公共政策历史和现状的深入分析的方法是指。动态分析方法

25、一直停留在经验性阶段的咨询活动为。经验咨询

26、通过自上而下的思维角度进行政策咨询的是。决策咨询

27、主要针对综合、战略、全局性的政治、经济问题提出建议是。政策咨询

28、是从自上而下的视角进行的政策咨询是指。政策咨询

29、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这一咨询机构是指的机构。参与决策

30、咨询工作的第一道程序是指。政策的收集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伊斯顿)。

2、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最基本形式是(国会立法)。

3、下列(初始政策)政策不同于其它选项。

4、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环境是(经济环境)。

5、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是指(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与接受)。

6、保持政策稳定性的最根本途径是(政策法律化)。

7、小组意识模型的提出者是(詹尼斯)。

8、理性模型的理论起源是(传统经济学)。

9、―无批评‖原则典型地运用于(头脑风暴法)中。

10、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让专家们在彼此隔离情况下交换意见的预测方法是(德尔菲法)。

11、以―破字当头,突破定势思维,一切从零开始‖为宗旨的思维方法属于(零起点法)。

12、下列人物中(佛瑞斯特)是政策执行组织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

13、政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政策执行)。

14、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是(政策评估)。

15、平民百姓的街谈巷议属于政策评估中的(非正式评估)。

16、政策评估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正式评估)。

17、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组织与实施)。

18、政策评估阶段的最终产品是(评估报告)。

19、外部评估最主要的形式是(委托评估)。

20、发生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针对政策效果进行的评估通常称为(后评估)。

1、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决定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是(戴伊)。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正确的政策只会产生正导向功能)。

3、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环境是(经济环境)。

4、提出满意模型的学者是(西蒙)。

5、渐进模型的提出者是(林布隆)。

6、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目标取向)。

7、―因为……所以……‖,因为A=B,B=C,所以A=C,这种思维方式属于(逻辑思维)。

8、首因效应又称为(先头效)。

9、人们把决策活动中冠冕堂皇地进行拖延的做法喻为(黄灯效应)。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社会问题必须经过一定程序才能成为政策问题)。

11、公共政策问题认定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是(确定政策目标)。

12、前评估是指(对政策方案的评估)。

13、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

14、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政策问题的认定)。

15、内在创始型政策议程的主要特征是(体制内运作)。

16、下列选项中,(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坚持了社会公正原则)属于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

17、政策评估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正式评估)。

18、外部评估的最主要形式是(委托评估)。

19、对策论作为政策分析的创造性方法之一,又被称作(博弈法)。

20、委托高等院校进行评估属于(外部评估)。

1、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的外在引发机制的是(国际冲突)。

2、―因为……所以……‖,因为A=B,B=C,所以A=C,这种思维方式属于(逻辑思维)。

3、在预测活动中,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将意见处理后得出预测结果,这种预测方法称为(德尔菲法)。

4、人们把决策过程中冠冕堂皇地进行拖延的做法喻为(黄灯效应)。

5、《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一书是下列哪位学者的著作(诺齐克)。

6、从实质上说,博弈论是一种(理性)模型。

7、阿西的线条判断实验证实了(从众效应)的存在。

8、政策的目标群体是指(政策影响和制约的对象)。

9、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最基本的公共政策形式是(国会立法)。

10、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一阶段,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是(政策制定)。

11、公共政策问题通常首先由官方提出,再通过一定形式提交社会讨论,这种政策议程的构建模型是(动员模型)。

12、把政策制定看作―在指导社会行动的两个主要方案之间进行选择的自觉性意识‖的学者是(德罗尔)。

13、下列人物中鼓吹―地理因素说‖的是(孟德斯鸠)。

14、下列不能作为官方决策者的主体是(利益集团)。

15、―最少受惠者最多得益‖是(罗尔斯)的核心思想。

16、提出相对报酬量观点的学者是(亚当斯)。

17、拉斯维尔在创立政策科学时,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18、―无批评‖原则典型地运用于(头脑风暴法)中。

19、领导者的微服私访属于政策评估中的(非正式评估)。

20、理性模型对人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人)。

1、公共政策权威性的基础是(合法性)。

2、英雄史观最为近似于下列哪种模型的观点(精英模型)。

3、―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体现了下列哪种理论模型的观点(传统理性模型)。

4、在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国家立法机关)。

5、在非零和博弈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我得你不一定失)。

6、保持政策稳定性的最根本途径是(政策法律化)。

7、―关于政策的政策‖指的是(元政策)。

8、具体政策最典型的特征是(变动性)。

9、公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不是什么公平,而是人们被给予了哪些权利,该观点体现了哪位学者思想(诺齐克)。

10、―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换位思考‖,这种做法典型地运用于下列哪种方法中(对演法)。

11、否定表决法又被称为(淘汰投票制)。

12、谢利夫的自动光点实验证实了(从众效应)的存在。

13、―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体现了哪种效应(颂歌效应)。

14、多数票制最普遍的形式是(简单多数方法)。

15、―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和―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这两句话的思想均体现了下列哪一理论模型(传统理性模型)。

1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精英理论观点的是(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革命性的,而非渐进性的)。

17、下列机构和组织中不属于思想库的是(奥姆真理教)

18、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组织与实施)。

19、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正、修正,这种做法属于(政策调整)。

20、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该种做法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分解)。

1、斯图亚特·内格尔对公共政策的看法是(公共政策就是政府为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作的决定)。

2、西方三权分立体制下最基本的公共政策形式是(国会立法)。

3、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议行合一)。

4、下列选项中明显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象征性政策)。

5、公平方程式―个人:结果/投入=他人:结果/投入‖的提出者是(亚当斯)。

6、下列选项中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野村研究所)。

7、尼采曾说:―疯狂对个人而言只是一种例外,但对有些小组来讲,却成为一种规律。‖他的论断揭示下列哪种理论模型的后果(小组意识模型)。

8、传统理性模型对人的假设是(经济人)。

9、博弈论在实质上属于(理性)模型。

10、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政策议程的建立)。

11、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确定政策目标)。

12、由群体成员对所有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方案投赞成票,得票最多的备选方案胜出,这种择案方法称作(同意表决法)。

13、一票否决制又被称作(全体一致原则)。

14、下列择案方法中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博尔达计数)。

15、下列行为中属于政策诉求的是(农民要求政府提高粮食价格)。

16、我国的行政首长负责制体现了(等级决定制)。

17、认知均衡理论的提出者是(海德)。

18、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是(极端和绝对)。

19、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属于心理压力中的(双趋冲突)。

20、谢利夫的自动光点实验证实了(从众效应)的存在。

1、―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伊斯顿)。

2、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决定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持这一观点的政策学者是(戴伊)。

3、认为―政治是社会中的弱肉强食‖的观点属于(社会达尔文主义)。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正确的政策只会产生正导向功能)。

5、根据政治活动的不同方式,政策可分为(权力型政策、妥协型政策与博弈型政策)。

6、我国特区经济政策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表现了政策的(倾斜性)特征。

7、渐进模型的提出者是(林布隆)。

8、下列机构和组织中属于思想库的是(布鲁金斯学会)。

9、精英理论与下列哪种观点近似(英雄史观)。

10、―摸石头过河‖体现了哪种模型的观点(渐进模型)。

11、在美国,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司法决策)。

12、公共政策的核心取向是(目标取向)。

13、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的外在引发机制的是(国际冲突)。

14、主张适用熟悉方法处理陌生的问题,及用陌生的方法处理熟悉的问题,这种观点属于下列哪种方法(哥顿法)。

15、在预测活动中,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将意见处理后得出预测结果,这种预测方法称为(德尔菲法)。

1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社会问题必须经过一定程序才能成为政策问题)。

17、基于某种成见对人作出判断的心理过程,这种心理效应被称为(定型效应)。

18、下列社会问题中,不属于结构性社会问题的是(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

19、政策制定过程的起点是(政策问题的认定)。

20、内在创始型政策议程的主要特征是(体制内运作)。

1、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政策终结对象的是(政府)。

2、由第一印象所引起的心理倾向属于下列选项中的(首因效应)。

3、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议程的内在引发机制的是(生态变迁)。

4、下列对美国政党政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其政策方针都不能直接转化为公共政策)。

5、理性优化模型对人的前提假设是(经济人)。

6、公共政策的广义合法性是指(公众对公共政策的认可和接受)。

7、定型化政策不同于下列哪种政策(反馈政策)。

8、具体政策最典型的特征是(变动性)。

9、―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风斯下矣。‖这句话体现了下列(传统理性模型)的观点。

10、我国企业利改税的政策属于政策终结形式中的(合并)。

11、政策执行程序的核心要求是(执行的有序性)。

12、孔多塞标准又可以被称作(两两对比法)。

13、新出现的刺激物对印象形成的心理效果称作(近因效应)。

14、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政策议程的建立)。

15、政策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是(确定政策目标)。

17、―一致并不一定是好事‖反映了下列哪种模型的观点(小组意识模型)。

18、下列不能归入政策终结对象的选项是(政府)。

19、西蒙认为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者是(行政人)。

20、下列行为中属于政策诉求的是(农民要求政府提高粮食价格)。

1、种族成见是下列哪种效应的表现(定型效应)。

2、下列选项中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指鹿为马)。

3、下列现象中属于政策终结的是(中国电信免收手机入网费)。

4、政策评估阶段的最终产品是(评估报告)。

5、根据政策评估的结果,采取渐进方式,对现有政策加以补充、修正,这属于(政策调整)。

6、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评估事实标准的是(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7、下列对委托评估的判断中正确的是(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营利性机构,也可以是非营利性机构)。

8、政策评估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正式评估)。

9、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学者提出政策评估要注重(政策价值)。

10、对于某个特定的政策过程来说,其最终阶段的活动是(政策终结)。

11从组织功能看,政策研究组织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这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首要特征。

12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看,政策研究组织尤其强调是坚持(实事求是)

13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为求回答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14政策分析中的定量方法及技术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的。

15(决策咨询)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思维角度进行的政策咨询。

16、一项公共政策具有(有效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17、政策持续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政策僵化)

18、下列哪项政策不属于政策替代(改革开放政策)

19、(政策缩减)是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缩小政策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措施,来达到最终完全终止政策的目的。

20、政策调整的本质特征(渐进性的)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B.拉斯韦尔)

2.下列哪一部书的面世被人们认为是公共政策学的诞生标志。(勒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

3.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哪个阶段开始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第二阶段)4.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创立(公共选择)方法论,到后行为主义时期逐渐成为公共政策学领域中一项重要方法论。

1.(谋求公共利益的实现)是公共政策的灵魂和目的。

2.美国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的形式构成是(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决策)

3.从当前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是制定公共政策的最重要主体。

4.(地域性)是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与中央政策的一个根本区别。

1.农业政策、工业政策、环境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都属于(经济政策)。

2.(政策的链形结构)是政策的横向结构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3.(程序性政策)指的是大政方针确定之后,政策主体在既有的、规定的、原则的指导下制定的政策。

4.国防政策、外交政策、国家安全政策、民族政策、政党政策等都属于(政治政策)

1、社会或公共问题只有在被提上政策议程的情况下,才成为(公共政策问题)

2、通常提出的政策问题容易进入政府的议事日程的是指(政府)

3、系统议程指政治系统正式讨论和认定有关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又被称为(公众议程)

4、头脑风暴法的核心和机理并不依赖于逻辑上的一致性或过程的合理性,而是靠脑力激荡团体成员间的(共识程度)

1、公共政策问题得到认定之后,政策制定者首当其冲要考虑的就是(确定政策目标)

2、参与政策规划的主体通常是多元的,但其中(政府)起主导作用。

3、为了实现政策规划主体的多元化,不少国家通常采取(听证制度)

4、公共政策的抉择实际上就是将有关政策加以(合法化采纳)的过程

1、(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政策执行的总原则是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3、(政策分解)就是制定计划,编制政策执行活动的“线路图”,明确工作任务指向,使执行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4、(法律手段)是政策执行活动得以进行的根本保障。

1、(政策监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或者说是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

2、由于(政策对象)既是政策的受体,又可能是政策活动的主体,因而有可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

3、政策监控的主体是(从事监控活动的个人、团体和组织)

4、(政策目标)是政策控制的根本标准

1、一项公共政策具有(稳定性)就意味着该政策处于一种均衡状态。

2、政策持续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可能导致(政策僵化)

3、下列哪项政策不属于政策替代(改革开放政策)

4、(政策缩减)是通过逐步减少对政策的投入,缩小政策实施范围,放松对政策执行的控制等措施,来达到最终完全终止政策的目的。

1从组织功能看,政策研究组织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这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首要特征。

2从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看,政策研究组织尤其强调是坚持(实事求是)

3公共政策的(价值分析)为求回答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的问题。

1.当代中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第1章

2.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以(政策的制定)重点。

3.现代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5、下列哪一种模型通常在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中比较常见(外在创始模型)

6、(政策内容合法化)要求所制定的政策与既定的法律相一致

7、(政策目标的偏离)是政策执行偏差的本质属性。

8、(过程对比法)被称之为政策评估的基本方法,因为它概括了政策评估的基本特点和本质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BCE )。

A、人大决定

B、基本法

C、一般法律

D、地方性法规

E、宪法

2、政策主体中的官方决策者包括下列选项中的(ADE )。

A、立法机关

B、政党

C、利益集团

D、行政执行机关

E、法院

3、下列机构和组织中属于思想库的有(ACE )。

A、胡弗研究所

B、联想集团

C、兰德公司

D、肯尼迪政府学院

E、野村研究所

4、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有(BCDE )。

A、妥协

B、替代

C、合并

D、分解

E、缩减

5、政策议程的内在引发机制包括(ABD )。

A、自然灾害

B、生态变迁

C、国际冲突

D、科技方面的重大变革

E、战争

6.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包含下列哪几方面(ABC )。

A.研究对象B.概念体系C.研究方法D.研究机构E.研究目标

7.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程序与步骤通常的安排是(AD )。

A.从经验观察开始B.从经验概括开始C.从理论开始D.从假设开始

8.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直接为公共政策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ABCD )。

A.亚当·斯密B.克劳塞维茨C.卡尔·马克思D.马克斯·韦伯E.托克维尔

9.在90年代,公共政策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偏重于(ABE )。

A.伦理取向B.管理取向C.民族取向D.理想取向E.政府改革取向

10.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表现在(ABCD )。

A.学会的成立B.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C.专门机构的设立

D.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E.政府的关注

1、下列对象征性政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CD )。

A、它的存在只具有符号作用

B、其目标在于产生物质性效果

C、其目标在于影响公众的价值观念

D、政府根本不想去实施象征性政策

E、政府想做,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2、一般说来,政策议程的主要阶段包括(AD )。

A、公众议程

B、政党议程

C、媒体议程

D、政府议程

E、专家议程

3、政策评估的主体包括(ABCDE )。

A、决策者

B、执行者

C、专业学术团体

D、研究机构

E、政策目标群体

4、下列选项中属于政策终结方式的是(AC )。

A、我国单一的社会保障政策分解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人寿保险等多项。

B、学校禁止学生抽烟喝酒

C、我国企业实行利改税

D、工人要求老板缩短工作日

E、街头出现了许多染成金发的中国少年

5、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从众效应的有(BD )。

A、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B、谢利夫的光点实验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阿西的线条判断实验

E、我思故我在

6.(ABC )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A.公共问题B.公共目标C.公共利益D.公共伦理

7.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由哪几个层级构成。(ADE )

A.中央政策B.省政策C.市政策D.地方政策E.基层政策

8.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有哪几部分组成(BCD )

A.立法决策B.党的政策C.人大决策D.行政决策E.司法政策

9.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ABCD )

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

10.当代中国的行政决策的主要形式有(BCD )。

A.行政法规B.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C.部门规章D.地方性规章

E.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1、政策主体中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ABCDE )。

A、政党

B、利益集团

C、思想库

D、大众传媒

E、公民个人

2、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包括(AB )。

A、政治系统的合法化

B、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C、评估政策方案

D、宣传政策主张

E、政策对象范围的扩大

3、美国学者罗杰·科布以政策诉求为标准提出的建立政策议程的类型包括(CDE )。

A、自上而下型

B、自下而上型

C、外在创始型

D、政治动员型

E、内在创始型

4、政策规划的原则包括(ABCDE )。

A、信息原则

B、系统原则

C、客观原则

D、效益原则

E、可行原则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DE )。

A、政策评估决定了政策必然终结

B、政策评估决定了政策必然调整

C、政策评估决定了政策必然延续

D、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E、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

6.依据政策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公共政策可划分为如下哪些基本类型(ABCD )

A.政治政策B.经济政策C.社会政策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E.优抚政策

7.在下列政策系统内,表现为政策的塔形结构的有(ABC )。

A.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B.战略––––策略––––战术

C.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D.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

8.下列哪些政策属于政治政策(BCD )

A.工业政策B.外交政策C.国家安全政策D.政党政策E.社会保障政策

9.以一项政策谋求达到的目标的数量为标准,公共政策可分为(AC )。

A.单项目政策B.双目标政策C.多目标政策D.确定型政策E.不确定型政策

10.后行为主义时期,在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公共政策学在方法论上的多样化主要表现在(ABCD )。

A.行为主义方法论B.公共选择方法论C.博弈论D.个案研究法E.历史唯物主义

1、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观包括(ABCDE )。

A、政治价值观

B、组织价值观

C、个人价值观

D、公众价值观

E、意识形态价值观

2、根据政治活动的不同方式,政策可以分为(CDE )。

A、中央政策

B、反馈政策

C、权力型政策

D、妥协型政策

E、博弈型政策

3、下列选项中不代表小组意识现象的是(ABDE )。

A、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B、童话《皇帝的新衣》

C、群体狂想症

D、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E、指鹿为马

4、下列对政策终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BCDE )。

A、政策终结与一般自然现象中终结无异

B、它是人们的主动性行为

C、当实现了政策的既定目标时,可以终结政策

D、当发现政策完全是多余的或无效时,可以终结政策

E、政策终结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

5、下列对内在创始型政策议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CD )。

A、政策诉求源于政府机构内部的人员或部门

B、政策诉求主体希望能够建立相应的公众议程

C、客观上一般不涉及公众

D、其主要特征是―体制内运作‖

E、其扩散的对象不仅限于―体制内‖的相关团体和个人

6、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ABCDE)

A、关联性

B、主观性

C、人为性

D、历史性

E、动态性

7、通常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主要有(ABCDE)

A、政治领袖

B、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C、民意代表和大众传媒

D、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E、政府部门本身

8、在现代政府构成中,(ABCD )等都会成为政策问题的提出者。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军队

E、公民

9、边界分析法往往有下列哪些步骤组成。(CDE )

A、相关性分析

B、层次性分析

C、饱和抽样

D、诱导性提高

E、边界估计

10、在现代民主国家中,政策议程通常为如下哪两类(AB )

A、系统议程

B、政府议程

C、行政议程

D、司法议程

E、立法议程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策结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有(ABCD )。

A、宪法

B、基本法

C、超出基本法律性质但仍包括在现行宪法界定范围内的其他法律

D、人大决定

E、地方性法规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有(ADE )。

A、立法机关

B、选民

C、利益集团

D、领袖人物

E、行政机关

3、制定评估方案具体包括哪些工作(ABCDE )。

A、描述评估对象

B、阐述评估目的

C、建立评估标准

D、选择评估方法

E、确定评估目标

4、下列选项中属于定型效应的是(ABD )。

A、种族成见

B、职业成见

C、指鹿为马

D、性别成见

E、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5、政策议程的内在引发机制包括(BDE )。

A、国际冲突

B、生态变迁

C、战争

D、自然灾害

E、意外的人为事件

6、政策目标一般具有下列哪些特征(AB )

A、问题的针对性

B、未来的预期性

C、公平性

D、效率性

E、可选择性

7、确定政策目标的实事求是原则要求我们一定要(BC )

A、从主观愿望出发

B、从实际的公共政策问题出发

C、切实可行

D、志存高远

E、降格要求

8、确定政策目标要遵循的原则是(ABCDE )

A、实事求是

B、面向未来

C、系统协调

D、明确具体

E、伦理考量

9、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原则(ABCDE )

A、紧扣政策目标

B、规划多重方案

C、方案彼此独立

D、方案要有创新

E、方案切实可行

10、政策合法化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BC )

A、政策内容合法化

B、决策过程合法化

C、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D、以法律形成颁布所有政策

E、政治体系的合法化

1、下列选项中相当于常规政策的是(BCD )。

A、激进型政策

B、例行政策

C、程序性政策

D、重复性政策

E、反馈政策

2、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CD )。

A、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

B、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

C、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

D、环保团体要求政府出台节水政策

E、公众要求各大媒体关注生态环境

3、创新思维具有的特征包括(ABCDE )。

A、思考的独立性

B、方法的独特性

C、目标的前瞻性

D、思维的发散性

E、形式的超常性

4、基本政策具备下列哪些特征(ABCD )。

A、层次性

B、广泛性

C、稳定性

D、权威性

E、多变性

5、下面关于评估目标的说法正确的有(ABCE )。

A、评估目标即评估工作的出发点

B、它回答了―为什么要进行评估‖这个问题

C、它能决定政策评估的法子方向、基本内容和选择标准

D、它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和行政三方面

E、它主要涉及政治、行政和方案三方面

6、政策执行中应坚持下列哪些原则(ABCD )

A、计划周密

B、执行准确

C、灵活创新

D、全局与局部兼顾

E、照抄照传

7、政策执行的组织准备包括下列哪几项内容(BCD )

A、组织集体商议

B、确定政策执行机构

C、选人用人

D、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

E、选定监督机构

8、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是(ABCDE )。

A、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

B、政策环境的变化

C、人们认识的深化

D、政策偏差的产生

E、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9、政策执行资源包括下列哪几个方面(ABCDE )。

A、经费

B、人力

C、信息

D、权威

E、执行保护

10、以既定政策为参考对象,执行偏差矫正的途径主要有(ABC )。

A、政策修正

B、政策增删

C、政策更新

D、政策废弃

E、政策悬置

1、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其走向一般可分为下列哪几种(ABC )

A、政策延续

B、政策革新

C、政策终结

D、政策评估

E、政策反馈

2、公共政策的评估主体包括(ABC )

A、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B、专业机构和人员

C、政策对象

D、所有公民

E、检察机关

3、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包括(AD)

A、事实标准

B、客观标准

C、真理标准

D、价值标准

4、一个完整的政策评估系统包括下列哪几个要素(ABCDE )

A、评估者

B、评估对象

C、评估目的

D、评估标准

E、评估方法

5、政策评估的过程对比法主要包括下列哪些对比分析(ABD )

A、“始—终”对比分析

B、“始—中”对比分析

C、“中—终”对比分析

D、“有—无”对比分析

E、“正—误”对比分析

6、公共政策分析的主体包括(AE )

A、职业政策分析人员

B、政策执行者

C、标准设立者

D、目标群体

E、决策者

7、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BCDE )

A、经济上的可行性

B、政治上的可行性

C、行政上的可行性

D、法律上的可行性

E、技术上的可行性

8、按照政策咨询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下列哪些类型(DE )

A、理性咨询

B、经验咨询

C、感性咨询

D、决策咨询

E、政策信息咨询

9、公共决策咨询的功能主要有(ABCD )

A、研究咨询功能

B、参与决策功能

C、政策协调功能

D、人才开发功能

E、开拓视野功能

10、政策信息咨询需遵循的基本原则有(ABCD )

A、准确全面的原则

B、客观公正原则

C、最小努力原则

D、优势放大原则

E、有限理性原则

1、在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做出评估后,该项政策的去向存在有下列哪些可能性(ABC )

A、持续

B、调整

C、终止

D、变更

2、政策调整的原因很多,其中突出的因素表现在(ACD )

A、决策者的价值取向B政策本身的不合理性

C、政策环境

D、政策资源

E、政策效果

3、政策调整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涉及公共政策的各个子系统,主要包括:(ABCDE )

A、主体调整

B、客体调整

C、目标调整

D、方案调整

E、关系调整

4、一般来说,推动政策终止的力量主要有(ABCE )

A、反对政策者

B、明智领导者

C、锐意改革者

D、政策受益者

E、政策评估者

5、政策终止有助于促进政策的优化,主要表现在(BC )

A、政策功能的优化

B、政策人员的优化

C、政策组织的优化

D、政策效果的优化

6、政策目标一般具有下列哪些特征(AB )

A、问题的针对性

B、未来的预期性

C、公平性

D、效率性

E、可选择性

7、确定政策目标的实事求是原则要求我们一定要(BC )

A、从主观愿望出发

B、从实际的公共政策问题出发

C、切实可行

D、志存高远

E、降格要求

8、确定政策目标要遵循的原则是(ABCDE )

A、实事求是

B、面向未来

C、系统协调

D、明确具体

E、伦理考量

9、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原则(ABCDE )

A、紧扣政策目标

B、规划多重方案

C、方案彼此独立

D、方案要有创新

E、方案切实可行

10、政策合法化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BC )

A、政策内容合法化

B、决策过程合法化

C、有关政策的法律化

D、以法律形成颁布所有政策

E、政治体系的合法化

1.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包含下列哪几方面(ABC )。

A.研究对象B.概念体系C.研究方法D.研究机构E.研究目标

2.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程序与步骤通常的安排是(C )。

A.从经验观察开始B.从经验概括开始C.从理论开始D.从假设开始

3.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直接为公共政策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是(B )。

A.亚当·斯密B.克劳塞维茨C.卡尔·马克思D.马克斯·韦伯E.托克维尔1.(ABC )是公共政策的三大要素。

A.公共问题B.公共目标C.公共利益D.公共伦理

2.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由哪几个层级构成。(ADE )

A.中央政策B.省政策C.市政策D.地方政策

E.基层政策

3.从形式上看,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有哪几部分组成(BCD )

A.立法决策B.党的政策C.人大决策D.行政决策

E.司法政策

4.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ABCD )

A.管制功能B.引导功能 C.调控功能D.分配功能

1.依据政策的社会内容的不同,公共政策可划分为如下哪些基本类型(ABCD)

A.政治政策B.经济政策C.社会政策D.教育、科技、文化政策E.优抚政策

2.在下列政策系统内,表现为政策的塔形结构的有(ABC )。

A.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B.战略––––策略––––战术

C.中央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D.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

3.下列哪些政策属于政治政策(BCD )

A.工业政策B.外交政策C.国家安全政策D.政党政策E.社会保障政策

1、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有(ABCDE )

A、关联性

B、主观性

C、人为性

D、历史性

E、动态性

2、通常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主要有(ABCDE )

A、政治领袖

B、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

C、民意代表和大众传媒

D、各类政策研究组织

E、政府部门本身

3、在现代政府构成中,(ABCD )等都会成为政策问题的提出者。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军队

E、公民

1、政策目标一般具有下列哪些特征(AB )

A、问题的针对性

B、未来的预期性

C、公平性

D、效率性

E、可选择性

2、确定政策目标的实事求是原则要求我们一定要(BC )

A、从主观愿望出发

B、从实际的公共政策问题出发

C、切实可行

D、志存高远

E、降格要求

3、确定政策目标要遵循的原则是(ABCDE )

A、实事求是

B、面向未来

C、系统协调

D、明确具体

E、伦理考量

4、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注意以下原则(ABCDE )

A、紧扣政策目标

B、规划多重方案

C、方案彼此独立

D、方案要有创新

E、方案切实可行

1、政策执行中应坚持下列哪些原则(ABCD )

A、计划周密

B、执行准确

C、灵活创新

D、全局与局部兼顾

E、照抄照传

2、政策执行的组织准备包括下列哪几项内容(BCD)

A、组织集体商议

B、确定政策执行机构

C、选人用人

D、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

E、选定监督机构

3、政策执行再决策的主要依据是(ABCDE )。

A、主要任务、目标、路线的变化

B、政策环境的变化

C、人们认识的深化

D、政策偏差的产生

E、政策副作用的产生

1、政策执行一段时间后,其走向一般可分为下列哪几种(ABC )

A、政策延续

B、政策革新

C、政策终结

D、政策评估

E、政策反馈

2、公共政策的评估主体包括(ABC )

A、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B、专业机构和人员C、政策对象D、所有公民E、检察机关

3、公共政策评估的标准包括(AD )

A、事实标准

B、客观标准

C、真理标准

D、价值标准

1、在对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做出评估后,该项政策的去向存在有下列哪些可能性(ABC )

A、持续

B、调整

C、终止

D、变更

2、政策调整的原因很多,其中突出的因素表现在(ACD )

A、决策者的价值取向B政策本身的不合理性C、政策环境D、政策资源

E、政策效果

3、政策调整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涉及公共政策的各个子系统,主要包括:(ABCDE )

A、主体调整

B、客体调整

C、目标调整

D、方案调整

E、关系调整

1、公共政策分析的主体包括(AE )

A、职业政策分析人员

B、政策执行者

C、标准设立者

D、目标群体

E、决策者

2、公共政策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BCDE )

A、经济上的可行性

B、政治上的可行性

C、行政上的可行性

D、法律上的可行性

E、技术上的可行性

3、按照政策咨询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下列哪些类型(DE )

A、理性咨询

B、经验咨询

C、感性咨询

D、决策咨询

E、政策信息咨询

4.我国的地方政策指的是(ABCD)这几级政权分别制定的政策

A.乡级B.省级C.市(地)级D.县(市)级E.村级

三、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1导向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所要实现的目标,通过政策规定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从而使得公共政策具有导向性。

2规范功能:公共政策的规范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社会实际生活中为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所起的规范作用。

3调控功能:调节和控制作用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经常是调节中有控制,控制中有调节。

4分配功能:从公共政策的界定中可以看出,通过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国家制度的安排和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共政策具有价值或利益的分配功能。

1、简述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答:1是公益原则,公共利益原则,也称公意原则

2是公平正义原则

3是可行性原则

4是合理性原则,也就是短期与长期政策,局部与全局利益都要考虑。

1、政策执行的手段有哪些?

答:(1)行政指挥,是指行政领导者在执行决策过程中,按照既定的目的和计划,发令、指导、调度和协调下属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

(2)行政控制,是指行政领导者根据计划目标的要求,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保证计划目标实现的过程。

(3)行政沟通,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行政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行政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层级之间、人员之间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过程。

(4)行政协调,是指行政领导者引导行政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行政组织内部各种关系之间建立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协同一致的和谐关系,以实现决策目标的管理活动。

1、简述公共政策评估者包括哪几类。(第七章)

答: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2对象评估,社会评估,自我评估,3方案评估,执行评估,终结评估

1、简述政策持续的原因。

答:1公共政策与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有些公共问题涉及面广,内容复杂,持续时间长,因此就要求相应的政策也要一定的连续性。2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指那些因政策而受惠的个人和组织是该项政策的积极倡导者和拥护者,他们从政策中获取利益并满足于这种状态。3目标具有长期性,有些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比较远大,实现时间较长,需要坚持才能有明显的效果。4执政者的长期稳家,一项政策的持续与否往往还与执政者的地位是否稳固密切相关。

1、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

答:1官方的政策组织(美国:白宫办公厅,总统顾问及委员会;德国:联邦总理府,联邦情报局,联邦新闻局;

中国:政策研究室)特点:不仅提供咨询意见,还拥有部分决策权力。

2半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布鲁吉斯学会:美国民主党的影子内阁,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美国共和党的政策研究机构)

3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兰德公司)

5.公共政策的结构模型有哪几种?

答:1.政策的塔形结构,2.政策的链形结构,3.政策的圈层结构,4.政策的网状结构,

5.政策的矩阵结构,6.政策的群落结构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答:(1)管制功能。(2)导向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2、简述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

答:(1)地理环境。(2)经济环境。(3)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4)社会变迁。(5)国际环境。

3、简述渐进模型的特点。

答:(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

4、简述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答:(1)政治原则的偏离。(2)价值体系的排斥。(3)政府体系的封闭。

(4)承受能力的超重。(5)表达方式失当。

5、简述政策评估的功能。

答:(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去向的主要依据。

(3)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4)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1、简述影响决策者行为的价值观。

答:(1)政治价值观。(2)组织价值观。(3)个人价值观。(4)公众价值观。(5)意识形态价值观。

2、简述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

答:(1)以主权者身份,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用个人的权力;

(2)通过代议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

(3)使用威胁手段,如请愿、示威、罢工等活动;

(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游说等手段,影响政策导向;

(6)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3、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

答:(1)一致性思维。(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

(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6)群体成员的共同性。

4、简述政策执行所需的资源条件。

答:(1)经费资源。(2)人力资源。(3)信息资源。(4)权威资源。

5、简述政策终结的对象。

答:(1)权力与责任。(2)政策功能(服务与管制)。(3)相关组织。

1、简述基本政策的特征。

答:基本政策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1)层次性:一般说来,制定和发布基本政策的国家机关规格和级别很高,通常是由国家最高权威机构或其授权机关制定和发布。(2)广泛性:从范围上讲,基本政策要么覆盖全国,要么覆盖整个领域。(3)稳定性:从时间上看基本政策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特征。(4)权威性:基本政策是具体政策的制定依据,具体政策必须符合基本政策的要求。

2、简述用来评估模型效用的一般性准则。

答:(1)排列并简化现实(2)认定重要层面(3)符合社会现实

(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5)指导调查与研究(6)提出一定的解释

3、简述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在政策执行中需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要明确既定目标,执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抉择,明确既定目标是对执行的最基本要求。

(2)实施反馈控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必须重视反馈控制,保持应变能力。

(3)在摸索中前进;对于复杂的、无先例可循的工作,只能在执行中摸索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并运用管理学的反馈控制原理不断地对目标进行修正,使实施方案逐步完善。

(4)注意政策整合;各政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政策之间整合不好,就会引发新的问题,政策本身成为问题的根源,因此加强政策整合是很重要的。

4、简述政策规划中的主要思维方法。

答:(1)经验思维。(2)直觉思维。(3)逻辑思维。(4)创新思维。

5、简述政策法律化应具备的条件。

答:(1)对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使之纳入法律轨道,以更好地保障其作用的实现。

(2)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法律可以上升为法律。

(3)只有比较成功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

1、简述政策议程的基本类型。

答:(1)外在创始型。(2)政治动员型。(3)内在创始型。

2、简述决策过程中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答:(1)趋避冲突,是指既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代价,而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因而内心产生矛盾的情况。

(2)双趋冲突,指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3)双避冲突,是指因对两种同样不利的结果必须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

3、简述有限理性在决策过程中的表现。

答:(1)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2)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问题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3)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在遇到满意方案时便会终止其搜索行为。

4、简述政策终结针对的主要情况。

答:(1)已经实现了政策的既定目标。(2)发现政策背离了既定目标。(3)发现政策完全是多余的或无效的。(4)发现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5、简述政策终结的对象。

答:(1)权力与责任;政策终结预示着相应权力的丧失和相关责任的放弃。(2)政策功能;政策终结意味着相应服务的停止或相关管制的撤销。(3)相关组织;政策终结通常伴随着相关组织的缩减或撤销。

1、简述政策主体中的官方决策者。

答:(1)立法机关。(2)行政决策机关。(3)行政执行机关。(4)法院。

2、简述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

答:(1)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2)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与范围。(3)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3、简述政策执行群体中的个体互补包括的内容。

答:(1)知识互补。(2)能力互补。(3)年龄互补。(4)性别互补。(5)个性互补。

4、简述政策执行的功能。

答: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的关键环节,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

(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政策执行的首要功能就是通过将政策转换成可操作的具体活动,按照政策既定目标进行努力。

(2)检验政策成效;只有通过政策执行才能对政策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正和完善政策。(3)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制定一项新的政策往往要依据先前政策实施后由各种渠道反馈上来的信息,在分析先前政策效果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定新的政策。

5、简述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答:(1)政治原则的偏离。(2)价值体系的排斥。(3)政府体系的封闭。(4)承受能力的超重。(5)表达方式失当。

1、简述大众传媒成为现代社会中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因素的原因

答:(1)传媒是传播政府政策意图的有效工具。(2)传媒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

(3)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舵。(4)传媒是社会信息分配的中枢。

2、简述决策过程中心理压力的表现形式。

答:(1)趋避冲突;是指既想达到某个目标又不想付出某种代价,而两者又不能同时实现,因而内心产生矛盾的情况。

(2)双趋冲突;是指两个好处都想要,因不可同时兼得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3)双避冲突;是指因对两种同样不利的结果必须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

3、简述政策评估的分类。

答:(1)从评估的活动形式上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非正式评估和正式评估。

(2)从评估机构的权力、地位角度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种类型。

(3)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前评估与后评估两种类型。

4、简述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包括的内容。

答:(1)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2)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团结。(4)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5)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5、简述政策终结所针对的情况。

答:政策终结一般针对以下四种情况:(1)已经实现了政策的既定目标。(2)发现政策背离了政策目标。(3)发现政策完全是多余的或无效的。(4)发现政策的实施引发了更为严重的问题。

1、简述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答:(1)政治原则的偏离。(2)价值体系的排斥。(3)政府体系的封闭。(4)承受能力的超重。

(5)表达方式失当。

2、简述政策方案的评估择优标准。

答:(1)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2)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有关政策的目标。(3)消耗的政策资源尽可能地少。

(4)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地小。(5)政策实现的副作用尽可能地小。

3、简述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的形成

(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

4、简述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答: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是:(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5、简述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产生的主观原因。

答:(1)执行者的认识缺陷,执行者的认识缺陷具体表现为:第一,由于执行者对政策的认识问题,导致对政策的消极或抵触的态度。第二,由于理解错误而导致对政策的错误执行。(2)执行者的利益驱使。如果政策执行者把自己所代表的局部或个人利益的损益作为政策执行的参数,就会出现政策执行偏差。(3)执行机构的管理缺陷,主要表现为:A组织结构不合理;B领导的管理水平低;C执行机构中的沟通和协调差;D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4)执行准备不充分。主要表现为执行者在执行之前没有很好地领会政策意图或没有做充分的政策宣传。

1、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作用。

答:公共政策研究组织最主要的职能和作用就是为决策者或掌权者服务,一方面直接填补掌权者的职责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是间接起到政策职能作用,为政府机关的有效运行服务。其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咨询性参政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向决策者提供政策建议。

(2)作为知识的积累者和创造者,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新的思想和观念。

(3)作为评估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提供有关政策结果的信息。

(4)作为人才成长、储备的机构、政策研究组织源源不断地向政府输出高质量的官员和专家。

(5)作为宣传性机构,政策研究组织可以通过制造舆论的方式来传播其思想和观点。

2、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答: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1)客观的社会现实;(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3、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及其相互关系?

答:(1)元政策也称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2)基本政策指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3)部门政策指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4)它们之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4、简述我国目前政策监督系统的构成。

答:我国目前的政策监督系统主要由下列几方面构成:

(1)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2)各级行政机关的主管部门或综合管理部门;

(3)纪检、监察部门;(4)审计、统计部门;(5)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等。

5、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制定政策和组织实施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现其职能的基本手段,而公共权力机关在使用这一手段时也就对它的功能做了设定,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四种:

(1)管制功能:就是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的行为。(2)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3)调控功能:公共权力机关的治理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或者说,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和杠杆。(4)分配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四、论述题:

试述公共政策的特征。

(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

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也能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样具有超前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

(4)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导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总的说来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它的规范作

用,与道德规范不同。它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政策的合法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

试述公共政策的类型。

答:元公共政策:是指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府公共政策行为的一套理念和方法的总和.元政策的基本功用是指导和规范政府正确地制定公共政策和执行公共政策.元政策是关于政策的政策.

基本公共政策:基本政策是连接元政策与具体政策的中间环节,是用以指导某一方面公共问题的主导性政策.

具体公共政策:具体政策主要是由公共部门针对特定而具体的公共问题做出的政策性的规定.

试论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第五章)

答:1紧扣政策目标,2规划多重方案,3方案彼此独立,4方案要有创新,5方案切实可行

试述影响政策评估的重要因素有哪些?(第七章)

答: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政策重叠,4政策主体有关方面人员的抵制,5评估者主观动机上的错误,6政策信息系统不完备,7政策评估所需要经费获取不易,8决策目标的意识形态性。

试论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和宗旨。

答:特征:1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2是智囊型群体,3实行科学分类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管理体制,4坚持研究教学,开发三位体,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并重,5坚持实事求是,6尽可能的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宗旨:1帮助决策者发现问题,确定目标,2为决策者拟制,评估被选政策方案,3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测和反馈,4构建分析模型和相关理论,发现公共决策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因果联系或相关性。

1、试述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

答:(1)公民个人的作用;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2)利益团体的作用;任何团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它们会通过各种努力寻求自身利益的实现。(3)政治领袖的作用;政治领袖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决策系统的核心,他们常扮演政策议程主要决定者的角色。(4)政府体制的作用;政府体制涉及组织结构、工作程序、代表制度、选举制度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对政策议程的建立有很大影响。(5)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6)问题自身的作用;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明朗化的社会问题最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府决策系统的政策反应。

2、试述政策终结的地位和作用。

答:(1)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策终结宣告了旧政策的结束,二是政策终结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2)政策终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②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③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1、试述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答案要点: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

辩证关系。政策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1)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需要而产生(2)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3)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2、试述政策终结的措施。

答案要点:(1)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2)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4)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5)做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

1、试述政策规划的过程。

答:政策规划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目标不仅是政府方案设计和择优的基础依据,同时也是政策执行的指导方针,并且为政策评估提供了参照标准。(2)政策方案的设计;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方案后果及其效应的准确估计,二是对方案实施细节的详尽规定。(3)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的方案的评估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测性评估,二是可行性评估。(4)政策方案的选择;即在对政策方案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择优的过程,该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择案规则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2、试述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

答:(1)必要的政策资源,政策执行所需的资源条件主要有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权威等资源。(2)顺从的目标集体;政策目标群体是政策直接作用和影响的对象,政策能否成功与目标群体有着直接的关系。(3)正确的执行策略;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充分利用各种执行手段,并重视成本效益分析。(4)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有效执行政策要求执行者具备优良的素质,包括政治、品德、能力、心理等方面的素质,另外,还要努力形成执行队伍的互补,包括工作人员在能力、知识、性别、年龄、个性等方面的互补。(5)形成有效的沟通;政策执行中的沟通主要指执行机构之间,执行机构与有关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执行人

员之间,执行人员与目标群体之间为实现政策目标所进行的信息交换,在实践中克服了有关沟通的障碍能够促进政策的有效执行。

1、试述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要点: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1)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①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③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2)政策改善和塑造环境,具有反作用.共政策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2、试述评估模型效用的一般性标准。

要点:(1)这种模型能够排列并简化现实;(2)这种模型能够抓住主要矛盾,认定重要层面;(3)这种政策模型符合社会现实;(4)这种模型能够提供有意义的沟通;(5)这种模型能够指导调查与研究;(6)这种模型能够对公共政策提出一定的解释。

1、试述政策合法性的内容。

答案要点:(1)从广义角度而言,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该过程分为政治系统自身的合法化和公共政策的合法化两个部分。(2)从狭义的角度而言,政策合法性意味着决策主体合法、公共政策制定的程序合法、政策内容合法以及政策法律化。

2、试述政策终结的障碍。

答案要点:政策终结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方面的障碍;心理方面的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他们认为承认政策失败就等于承认了自己工作的失误;二是政策执行者,当原来政策带给他们的权力、尊严和利益被取消时,他们自然会努力抗拒;三是社会中的政策受益者,为了保护自己既得利益,自然会站在政策终结的对立面。(2)组织方面的障碍;政策执行机构也会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扩展,当政策终结不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时,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会增大。(3)社会方面的障碍;当政策面临终结时,社会上的反对势力会很自然地联合起来,形成利益联盟,共同抵制政策的终结。(4)法律方面的障碍;政策的废止、组织的撤销都须经过法定的程序,而将失败的政策在法律程序中曝光,会使人们对立法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5)资源方面的障碍;政策执行中已投入的巨大成本会因政策终结而付诸东流,另外,政策终结行为本身也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1、试述社会问题的含义。

答:(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所谓客观条件是指一种可能通过实证加以认识的情况,客观条件是政策问题存在的必要前提,但不是充分条件。

(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由人们来加以定义的,如果某种状态并不为身处其中的人们认定为社会问题,那么这种状态就不构成社会问题。

(3)在被定义为社会问题的客观条件中,人的价值判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如果问题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一般不构成社会问题。(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时间发展过程。

(6)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试述政策终结的主要形式。

要点:政策终结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采取必要措施终止政策的行为,具体而言,政策终结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1)替代;替代是指用新政策代替旧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旧的政策没有解决或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2)合并;政策合并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将终止的政策内容合并到一项已有的政策当中,二是把两项或两项以上被终止的政策合并为一项新的政策。(3)分解;指将旧政策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规则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独自形成一项新的政策。(4)缩减;指采用缩进的方式,一步步对政策进行终结,其目的是有效缓解因政策终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

1、试述我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答:(1)中国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的形式构成为: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①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是它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任务而规定的调整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各社会群体之间的行为的依据和准则。在当代中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中,党的政策,以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成为公共政策。从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看,党的政策成为公共政策的间接形式应是其唯一的形式,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②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而是高于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大在立法上享有最高权限,其立法权限的行使不受任何制约。其立法决策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宪法;第二,基本法律;第三,法律;第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第五,人大决定。

③行政决策,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策。当代我国行政决策包括五种形式:第一,行政法规;第二,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第三,部门规章;第四,地方性规章;第五,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2)中国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的形式构成为: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①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指导下进行,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②从形式上看,我国的地方政府有省、市、县、乡四级,鉴于乡政府不具有政策制定的功能,而基本上是执行政策,我们将乡政策从地方政府中划出称为“基层政策”,其它三级政府制定的政策称为“地方政策”。

③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仍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④中央政策具有明显的全局性,称之为宏观政策,地方政策具有明显的中观性,基层政策则是微观政策。

2、试论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及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功能。

答: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政策宣传。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和一个重要的功能活动。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

(2)政策分解: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途。应遵循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

(3)物质准备。物质准备是保证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4)组织准备。组织准备工作是政策具体贯彻落实的保障机制,组织功能的发挥情况,直接决定着政策目标的实现方式。它主要包括确定政策执行机构,选人用人和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这三项内容。

(5)政策实验。它是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政策实验既可以验证政策,及时反馈信息,又可从中得到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为政策的全面实施取得经验。政策实验一定要按照科学方法来进行,其步骤大致包括选择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和总结实验结果三个阶段。

(6)全面实施。政策的全国实施是政策实施过程中操作性、程序性最强、涉及面最具体、最广泛的一个环节。全面实施政策要求严格遵循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策执行的功能要素,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圆满实现。

1、试述绝大部分政策变通都要遵循渐进调整路线的原因。

答:绝大部分的政策变动都要遵循渐进调整路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益刚性的限制。引起极大损益的政策决定,往往容易导致严重的社会紧张状态,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分裂乃至造成冲突,而那些只是部分增减或修正的政策,则容易在决策层达成协议。

(2)现行政策的制约。没有一个决策者是在一种没有任何先决条件的原初状态下工作的,从本质上看任何政策包括重大创新政策都是对现行政策某种形式的延续。

(3)公共意志的趋中。一般说来,民意也是一种正态分布,总是中间大,两头小。中间的主体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公共利益,它的变化通常不会太大。

(4)变革成本的约束。现行政策可能已投入巨额的资源,因而排除了任何根本上的变革,现行政策越完善,调节能力越强的国家,变革的能力就越小。

(5)人类理性的局限。全面的政策变革是对决策的理性能力的严峻挑战,决策者并没有时间、经费和智慧,用以调整所有的政策方案。

(6)社会稳定的需要。政府为了维护社会稳定,获取社会支持,通常希望保持现行的计划,而不愿从事全面性的政策变革。

2、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有哪些?

答:社会中的政策问题往往很多,但真正能进入政策议程的并不多。一个政策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一定的条件,许多政策问题不能进入政策议程是因一定的障碍因素所致。

(1)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主要有:A、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一些问题必须充分暴露且表现得非常严重才有可能引发社会公众和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从而进入政策议程。B、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政治权威人物对问题的察觉往往较易于建立政策议程,而专家学者的察觉则不然,必须同时也得到有关权威人物的认同和支持才能进入政策议程。C、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上述两个条件都仅属一些特别的条件,他们并不能经常地发挥作用,即使能经常地发挥作用,也并不是经常单独发挥作用,而必须与正常、民主、开放的问题察觉机制、过程相配合才能奏效。只有如此,一些有可能变得严重的社会问题才能正常而顺利地进入政策议程,并不必非要等到特别严重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也不必非得权威人物的认可、支持和提出才倍受关注。

(2)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主要有:A与进入政策议程条件相反的条件可构成障碍因素。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仍处于潜在的轻微的程度,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未察觉其严重性;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B在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有双重关卡:一是社群的价值规范,二是制度和程序上的限制,凡不合乎社会既得利益者

的价值规范或不合乎社会制度或程序要求的问题都很难进入政策议程。C一项政策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还有一定程度上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

五、案例分析

我国南方某乡政府召开扩大会议商讨同外省Y县进行农业贸易往来事宜。刚上任的刘乡长希望通过大家的赞成和支持干一番事业,副乡长王某另有其它打算,对这一提案谨慎对待。

会议开始,主持人刘乡长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老李说:―自古以来Y县人狡猾,诡计多端,实在是不好惹……‖

老杨说:―上次从报纸上看到,Y县人与外地人打了经济官司,从这件事上足可以看出这桩买卖太难做,弄不好落个血本无归……所以我坚决反对‖

小王伸了伸懒腰,满不在乎地说:―我不了解这方面的事,……我随大流……‖

副乡长王某:―这件事还须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

经过一段时间的七嘴八舌,刘乡长坐不住了,他看了看表说,对于大家的意见我们会进一步分析,然后再征求大家的意见做出具体安排,今天先到这儿吧,还有其他事情要办。于是大家在七嘴八舌中离开了会场。

根据上述事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1)老李、老杨、小王三个人的话语分别反映了什么心理效应?

(2)刘乡长终止会议的做法又反映了哪种心理效应?

答:(1)老李、老杨、小王三个人的话语分别反映了定型效应、光环效应、从众效应。

(2)刘乡长的做法反映了黄灯效应。

杰克以假乱真在美国,有一家面包公司,其董事长凯瑟琳·克拉克,为了提高本公司的声誉,树立自身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从而使本公司面包占有更大的市场,特地给公司的推销人员和有关部门制订了如下的严格规定:凡本公司出售的面包,必须在面包包装纸上标明生产日期;超过3天的一律不准出售,超过三天没卖完的一律运回公司统一销毁。

有一年秋天,美国某州发生了大水灾,一时间,粮食紧张,面包脱销。一天该面包公司的一辆汽车行驶在某州的灾区公路上,行至半途之中,车厢上醒目的公司名称被发现,于是饥饿的人们蜂拥而上,将汽车团团围住。当他们得知这车上装得确实是面包时,便都面露喜色,要求车主将面包卖给他们。

活变通,又搞了这么一张作用难以估量的照片,简直是一张绝妙的广告。总之,这次公司良好形象的确立,市场的扩大,你是有功之臣,所以,我要奖励你,提拔你。‖

至此,杰克才确信自己不但不会被炒鱿鱼,反而还会因为没有执行董事长的规定而获得奖励和提升。他高兴地笑了。问题:(1)该案例体现了政策执行的什么特征?

(2)杰克以假乱真的做法在无意中贯彻了政策执行的什么策略?

(3)杰克既想卖掉面包,又想逃避老板的惩罚,这种心理压力属于哪种表现形式(B )?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前后冲突

答:(1)该案例体现政策执行中的灵活性特征。(2)克拉克原本想通过建立严格的制度规定来树立公司形象。

(3)贯彻了政策执行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策略。

我国西部地区某县政府召开会议,讨论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在会场上各位领导经过简单的讨论,最后以多数压倒优势表决通过决定,按照70%还林,30%种草的比例退耕;会上有人提出该县大部分地不宜退耕还林的看法,但没有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事实上,该县由北到南,降水量从100毫米到500毫米不等,而在一般情况下林木在500毫米以下降雨量的气候中难以成活。因此,该县所规定的林草比例必然导致北部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国家已多次强调,要以―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的工作,但西部地区许多地方未做到这一点。根据上述材料,运用小组意识理论的知识,分析该县退耕还林政策不合理的原因,并提出你自己的解决方法。

答:(1)小组意识理论认为,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把保持群体一致和创造和谐气氛作为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失误。本案例中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比例就是上述理论的具体表现。(2)要解决由于小组意识因素造成失误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作为领导者应当避免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于其他成员;其次,应当邀请有关专家到会,发表意见,并将这一做法逐渐制度化;再次,不要轻易地满足“一致”,在成员很快形成一致意识时尤其要提出疑问。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闭卷考试试题及答案

资料 一、简答题(21小题) 1.为什么公共政策学科会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科学领域发生的革命性变化之一,就是政策科学的诞生。现代政府所面临的已经不是个别的、单一的、基本稳定或一再重复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而是越来越具复杂性、尖锐性、普遍性、专业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公共政策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这些特征和现代政府的需要于20世纪50年代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 2.什么是政策科学? 答:政策科学是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3.什么是公共政策? 答:公共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件等的总称。 4.政策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导向功能。 (2)政策控制功能。 (3)政策协调功能。

(4)政策象征功能。 5.我国的官方政策研究机构主要有哪些? 答:主要有俩大类:一是综合型,主要是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政策研究室(如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二是专项型:中央和县以上各级领导机关相关部门的研究室(如中共中央纪委研究室以研究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政策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以研究金融政策为主)等。这类机构是专职政策研究机构。 6.什么是政策制定? 答:政策制定是政策形成或政策规划,即指从问题界定到政策方案抉择以及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7.什么是政策方案? 答:政策方案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 8.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有哪些? 答: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主要有:信息完备原则; 系统协调原则; 科学预测原则; 现实可行原则;民主参与原则; 稳定可调原则等。 9.什么是政策合法化? 答:政策合法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10.政策执行研究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自考行政管理本科公共政策真题及复习资料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策试题 课程代码:0031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A )1-97 A.拉斯韦 尔 B.德洛尔 C.韦 伯 D.西蒙 2.我国宋代苏轼在科举应试时所进的“时务策”是( C )1-91 A.《国 策》 B.《谏逐客书》 C.《教战守 策》 D.《盐铁论》 3.下列属于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的是( D )3-183 A.利益集 团 B.公民个人

媒 D.代议机关 4.实行半总统半议会制决策体制的典型国家是( B )3-208 A.英 国 B.法国 C.瑞 士 D.美国 5.下列属于政策规划范畴的概念是( C )6-287 A.问题界 定 B.政策宣传 C.政策设 计 D.政策抉择 6.在政策制定中从一个不同的评价角度来看待事物的政策学习类型是( B )6-300 A.工具学 习 B.概念学习 C.社会学 习 D.组织学习 7.提出决策者有限理性和满意决策命题的学者是( D )1-94

森 B.戴伊 C.拉斯韦 尔 D.西蒙 8.托马斯·戴伊的著作《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对美国政治和政策过程进行了考察,这部著作所用的分析视角是( A )4-238 A.精英模 型 B.集团模型 C.混合扫描模 型 D.渐进主义模型 9.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 )5-268 A.系统议 程 B.政府议程 C.正式议 程 D.规划议程 10.当代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雷恩和拉宾诺维茨在1978年构建了一个以循环为特色的政策执行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被称之为( C )7-327 A.过程模 型 B.互适模型 C.循环模 型 D.系统模型 11.下列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中,属于政策本身的可控性变量是 ( D )7-330

大工16春《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复习题解析

机密★启用前 大连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6年春《公共政策分析》 期末考试复习题 ☆注意事项:本复习题满分共:4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中主要承担断的重要任务的系统是()。 A.行政决策信息系统B.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 C.行政决策控制审批系统D.行政决策研究系统 答案:A 2、“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的分配”,提出这一命题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B.伊斯顿 C.戴伊D.安德森 答案:B 3、在美国,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公共政策的是()。 A.立法决策B.行政决策 C.司法决策D.政党政策 答案:D 4、当代中国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在政策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是()。 A.政策执行B.政策研究 C.政策制定D.政策分析 答案:A 5、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的行为,这使政策对政策对象具有()。 A.沟通功能B.管制功能 C.监督功能D.平衡功能 答案:B 6、下列不能归入政策终始对象的选项是()。 A.政府B.功能 C.组织D.政策 答案:A 7、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策评估,即建立在评估基础上的一种权力行为,这指的是()。A.正式评估B.内部评估 C.政策监控D.非正式评估 答案:C

A.政策均衡B.政策终结 C.政策持续D.政策调整 答案:D 9、以下说法中错误的说法是()。 A.不采取行动也是一种政策 B.法律是一种公共政策 C.公共政策制定的唯一主体就是政府机关 D.公共政策涉及社会价值的分配 答案:C 10、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问题。 A.公共B.集体 C.跨区域D.群体 答案:A 11、()是衡量整个行政管理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准。 A.行政效率B.行政组织 C.行政职能D.行政技术 答案:A 12、集权制与分权制划分的依据是()。 A.行政领导体制B.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关系 C.经济体制属性D.国家结构属性 答案:B 13、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D.政治系统模型 答案:A 14、政策的核心取向是()。 A.功能取向B.过程取向 C.结构取向D.目标取向 答案:D 15、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件估()。 A.政策效率B.政策效益 C.政策效能D.国应的充分性 答案:D 16、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A.阶段性周期B.功能性周期 C.反复性周期D.结构性周期 答案:C

公共政策考试重点

考试题型: 1.简答:3×10’ 2.论述:2×20’ (谈理解,内涵+理解) 3.自选政策分析:30’ (选择比较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政策,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论述解决什么问题,怎么解决以及解决结果。做可行性评估和效果评估) 考试重点: 1、东亚社会福利模式 社会经济成长优于福利分配的决策取向;家庭在福利提供中扮演重要角色; 较低的政府福利角色;福利等差,中于精英阶层。 2、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3、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价值分配方案。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与组合。所谓社会价值的分配,指的是作为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入后,随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政策收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分布。这里的社会价值,指的是财富、权力、荣誉、地位、机会等等被统称作“价值”和利益的那些东西。 4、政策系统法律、法规体系 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是由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和司法决策这三种形式构成的;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是由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构成的。 (1)、中国的人大决策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而是高于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大在立法上享有最高权限,其立法权限的行使不受任何制约。人大决策主要采取如下几种形式: ①宪法。 ②基本法律。 ③法律。这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法律,而是指特定意义即现行宪法所界定的意义上的法律,其确切含义是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行为规范。 ④人大决定。人大有四大职权,即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作为人大决定权行使的结果,就是决议、决定、命令、条例等的制定和颁行。 在一定意义上,不仅人大行使决定权,而且行使任免权、监督权,都属于做决定。具体而言,“人大决定”包括: 第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决定权的行为。 第二,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人事任免权的行为。 第三,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明确列举的监督权的行为。 第四,地方人大中除了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自治区条例和单行条例之外,其他县以上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乡(镇)人大做出的全部决策。

公共政策分析单选题(2)

一、单项选择题(100题) 1.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 B )A.勒纳B.拉斯韦尔 C.德洛尔D.马克思 2. 研究者对政策过程进行_______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公共政策学才有可能产生。( A ) A.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B.认真地、正确地 C.间接地D.客观地 3. 以下那部作品很可能是全世界最早的政策案例著作。( D ) A.《史记》B.《吕氏春秋》 C.《论语》D.《智囊补》 4. 马克斯·韦伯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为( A ) A.文化科学B.文明科学 C.行为科学D.经验科学 5. 决策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决策活动B.组织活动 C.政策执行活动D.政策制定活动 6.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 B ) A.公共组织B.公共政策 C.公共秩序D.社会伦理 7.以下哪个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A ) A.理性主义B.渐进主义 C.政治系统D.精英主义 8. “上下来去”模型所依据的哲学认识论是( B ) A.逻辑实证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辩证法D.理性主义 9. 以下哪种研究是分析哪些因素是怎样影响政策主体的选择行为的,是怎样影响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怎样。( D )A.决策行为B.政策评估 C.政策监督D.政策过程 10.哪种模型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这一系统运行过程。(A )

A.政治系统B.精英主义 C.混合扫描D.规范最佳 11. 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的研究前期重点是( A ) A.政策的制定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 12. 在公共政策学的发展史上,对政策过程研究后期的重点是( B ) A.政策的制定B.政策的执行 C.政策的监控D.政策的评估 13. 国家权力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履行其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政策在总体 上是________的体现。( B )A.阶级压迫B.国家意志 C.集体智慧D.公共利益 14.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B ) A.总统决策B.国会立法 C.执政党政策D.司法命令 15.就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当代中国的共产党组织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 C ) A.政党B.国会 C.政府D.司法机关 16.政治政策的核心价值是( D )A.维护阶级统治 B.保卫国家安全 C.增进民族团结 D.获取巩固、防卫与增益国家权力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A.在美国政党政策不属于公共政策 B.在野党对美国的公共政策不具有影响力 C.美国最高法院不是公共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只能解释法律 D.美国总统在内阁决策中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 18.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的文件被认为是( D ) A.行政法规B.行政措施、决策和命令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1)

公地悲剧是指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度使用。公地悲剧是哈丁于1968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公地悲剧》中提出的。哈丁说:“在共享公有物的社会中,每个人,也就是所有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这就是悲剧的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因为在信奉公有物自由的社会当中,每个人均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公有物自由给所有人带来了毁灭。” 有限理性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个人决策还是群体决策,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只有在非常例外的情况下,才是发现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这并不是因为决策者头脑糊涂,一个富有理性的人,如果能够同样顺利求优的话,就不会止步于满意;如果能够做到最好,就不会安于次好或比较好。但现实世界复杂多变,客观条件充满局限,人们根本无法求得最优解和准确解,不得不转而求其次,寻求足够好的解。 群体狂想症 在决策小组中存在一种寻求一致的行为模式,这种现象在面对面进行问题讨论的时候表现得更为明显。小组成员趋向于怎样更好地达成一致,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方面了,从而忽略了如何去寻求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布里丹毛驴效应 从决策思维的角度来说,当几种选择方案具有同等的吸引力时,它本应当是最容易作出决定的。因为无论选中哪一个都会带来愉快的结果。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决定又如此艰难呢?问题就在于决策者不得不放弃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选择。 一般来说,一旦决策者知道自己将获得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减;而一旦要放弃某种利益或某样东西时,方案的吸引力就会发生递增,选择的烦恼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公共政策-自考-复习重点-老师笔记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 1)他谴责一切封建关系,既对重商主义进行了严峻的批判,又克服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进一步发展才能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对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 3、克劳塞维茨的贡献: 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他认为要取得相对的优势,即在决定性地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要的东西而不惜牺牲次要的东西。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4、马克思的贡献: 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2)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论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3)他的历史唯物论为我们深入地研究各种社会现象,探索社会发展的固有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5、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 1)他强烈地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甚至将社会科学称做文化科学。 2)他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括两个基本要素:动机和目标。 3)他提出了官僚制理想模型,并通过对官僚制组织结构的设计而探讨了合乎理性的、科学的决策模型。 4)他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建树,就是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主张价值无涉。 6、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六点界定 他是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是政治学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从物之一。 代表性著作:〈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 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2)它的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它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 4)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 5)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试题解答

公共政策分析教程 单项选择题: 第一单元 1、被人们当作政策分析学科诞生的标志性著作是:B.拉纳和托克维尔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 2、20世纪60年代以后,对政策分析学科起到方法论解放作用的学者是:C、库恩 3、在政府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上,亚当。斯密的基本态度是:B:不主张政府介入资源配置过程 4、政府干预主要针对以下哪种市场失灵:A、市场固有失灵。 5、政府失灵的最一般表现是:D:政府干预经济的结果不能实现预期的社会公共目标 6、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这属于政策特征的:C:政治性 7、把政策分析界定为“以制定政策规划和政策备选方案为焦点,运用新的方法对未来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的学者是:B拉斯韦尔 8、以下不属于政策分析的政治学研究途径的选项是:A:公共选择理论 9、在政策分析研究中,把“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有利的行动方案”,这一假设作为基本出发点的理论是:D:公共选择理论 10、从政策分析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总结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这种状况属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分析学科的发展的:B:第二阶段 第二单元 1、上世纪50年代论及政策工具基本原理的著作《政治、经济和福利》一书的作者是:C:达尔和林德布洛姆 2、以下哪一项是不属于推动工具研究盛行的选项:D:社会团体的推动 3、在政策工具研究中“后现代工具”的提出者是:B:休普 4、以下哪些选项属于政策研究的古典途径:A:工具主义 5、用木工匠和园艺业比喻政府治理工具的学者是:C:胡德 6、把政策工具分为法律工具、经济工具和交流工具的学者是:D:狄龙 7、以下属于全面质量管理(TQM)核心业务的选项是:B:不断进行员工工作流程分析 8、关于听证会开始于哪个国家的说法,以下正确的选项是:A:英国 9、以下不属于影响政策工具因素的选项是:C:社会团体 10、以下不发球政策工具选择策略的选项是:D:以政策执行者的偏好为标准 第三单元 1、把政策问题觉察机制形象地称为“扳机触发器”的学者是:C:安德森 2、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是:C:代议制 3、以下不属于方案规划环节的选项是:D:听证票决 4、以下不属于政策目标规范性要求的选项是:A:政策目标要体现决策集团的利益 5、政策方案抉择要依据有关标准,以下不属于这些标准的选项是:C: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属于中度水平 6、把合法化严格限定在政治秩序被认可层面的学者是:B:哈贝马斯 7、以下关于政策合法化含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法律法规不存在政策合法化问题。 8、以下关于政策合法政府化地位与作用的各种说法不正确的是:A:政策合法化是领导意志转变为群众意志的过程 9、政策合法化的主体要有合法依据,以下国务院有关构成部门哪个即使经国务院批准也不能发布规章:C:国家统计局 10、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我国政策制定的原则性要求:B:群众路线 第四单元 1、将政策执行看作,在目标的确立与适应于取得这些目标的行动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过程,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是:D: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 2、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政策执行的地位和作用的确主要表现方面:B:保证法律法规实施的主要手段 3、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制定执行计划应遵循的原则:A:政治性 4、政策执行过程有诸多环节,包括制定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定,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必要的管理法规制度:C:质量监测制 5、以下哪一选项不属于传统的政策执行手段中行政手段的特点:D:结果的不容置疑性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 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 ,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 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 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 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 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 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1)利益选择。( 2)利益整合。( 3)利益分配。( 4)利益 落实。(四)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 益。(五)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②对全社会的 利益进行分配;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要 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 Rivlin )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 ?拉斯韦尔和丹尼尔 ?勒纳在 1951 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 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二)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 )在1968 年至 1971 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 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1968)、《政 策科学探索》( 1971)、《政策科学构想》( 1971)。 (三)自我批判时期 1986 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 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知识点及答案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框架 1. 公共政策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即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 行为的产物,政府的政策要体现阶级的意志。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孤立的解 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因此需要整体地分析、解决问题。 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政策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 必须具有预见性。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的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扩展而 显示出多样的特征。 6)合法性。政府行为的政策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其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 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 2. 政策分析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政策分析的内容包括:(1)构建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政策问题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政策问题不可能在一开始全部明确,只有在不断的分析活动中才会逐步清楚;(2)描述与现行政策问题相关的已有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过程与实际结果;(3)预测为解决问题所提供的相关政策能够产生何种结果;(4)提供将要实施的政策会产生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3. 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从现有工作的研究基础出发,我们选择的角度是“利益”,因为其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公共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机关和其他公共权威组织为解决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公众需求,决定作为或不作为以及如何 (2)政策分析:政策分析是依据一定的政策理论、知识,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帮助决策者制定和优化具体政策的过程 (3)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指经过政策分析人员深入分析研究后,确认政府主管机关有必要采取行动,制定政策,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4)政策议程:指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议论、商讨与规划的程序。 (5)议程设定:指政府机关决定将一个社会问题予以接纳,并排入处理程序的过程。(6)政策规划:是政府为了解决某些政策问题,系统地制定解决预案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7)政策合法化:是指法定主体为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而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所实施的一系列审查、通过、批准、签署和颁布政策的行为过程。 (8)政策法律化: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稳定而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 (9)政策执行: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公共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一种活动。 (10)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11)政策持续:所谓政策持续泛指一个处于均衡状态的现行政策由原来的执行机构按照既定的方式沿着既定的方向继续得以实行。 (12)公众议程:也称系统议程指社会群体成员所共同认知的议题,引起了一般社会大众的注意,认为政府机关应加以适当处理,但尚未被政府机关接纳和处理。 (13)政府议程:指制定政策解决问题的议论、商讨与规划的程序。 (14)政府失灵: (15)市场失灵: (16)政策失灵: 简答题 1公共政策的特征、功能。政策理念内容 公共政策的特征、功能: 政策理念可以归纳为:生命价值至上,自由为体,民生为天,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优先,民主法治为基,兼容异己,和而不同。 2影响政策问题认定的因素,政策问题的特性,政策分析模型的功能 因素:社会问题本身的性质和特征,政治领导者的作用,利益集团和各种社会团体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 特性:(1)政策问题具有相依性(2)主观性(3)历史性(4)不确定性 功能:(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 (2) 认识和分析公共政策产生的社会效果; (3) 思考和预测公共政策未来的发展。 3政策议程的构成,创立议程的模型、政府在议程设定中扮演的角色 构成:(1)它是一项已经被提出的公共问题,如环保问题。 (2)它是由政策分析人员认定的。 (3)它是在政府机关管辖范围内,并确定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

电子科技大学公共政策分析复习资料

答案+我名字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下列哪位学者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和策略的大型计划。() A.威尔逊 B.托马斯·戴伊 C.拉斯维尔 D.理查德·罗斯 2.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 A.总统决策 B.国会立法 C.执政党政策 D.司法命令 3.现代西方政治体制多以()为原则构建国家的公共权力。() A.总统制 B.三权人立 C.君主识 D.内阁制 4.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这个论断说明了社会问题的() A.系统性 B.渐进性 C.客观性 D.重要性 5.()的“地理因素说”对我们理解地理环境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启示。() A.达尔文 B.马克思 C.魏源 D.孟德斯鸡 6.下列哪种情况适用渐进模型() A.人口剧增 B.社会稳定 ·C.环境污染 D.资源医泛 7.结构性社会问题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 A.人口爆炸 B.老龄化现象 C.各种不平等现象 D.种族歧视 8.通过类比发现两类事物之间的共同机械性,从而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用于另一类问题上,这是() A.经验联想

B.经验迁移 C.逻辑思维 D.真觉思维 9.有许多决策群体看似存在众决的形式,实乃个人专断的翻饭,这属于() B.反衬效应 C.颈歌效应 D.乐队效应 10.政策终结是一种() A.自然现象 B.人的无意识行为 C.人的主动性行为 D.过时行为 11.下列属于当代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的是() A.政策目标与政策实际执行结果趋于统一 B.道德价值判断成为政策制定的唯一标准 C.政策的合法性受到更多重视 D.在政治领域出现由治理政治向统治政治的转化 12.下列关于政策,制度,法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制度与政策是截然不同的 B.制度,政策与法律不一致的情形并非罕见 C.法律有时不是“统治者”,而是统治者的工具 D.制度与政策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13.现代政策科学兴起的背景是(), A.文艺复兴 B.民权运动 C.产业革命 D.二次大战 14.20世纪早期美国的专业政策研究部门有() A.遗产基金会 B.布鲁金斯学会 C.商业圆桌委员会 D.三边关系委员会 15.现代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 A.道格拉斯·诺思 B.戴雄·书默 C.艾丹·维宁 D.拉斯维尔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填涂A、错误填涂B.错涂、多徐或未涂均无 1.设计政策方案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 2.理性必然导致最佳的公共政策() 3.雾头垄断集团是一个排外集团.() 4.大集团的集体行动能力总是较小的,() 5.阿罗惊论说明“集体“应该是没有理性的.() 6.较稳定的普适价值和信念能使一个难以驾取的复杂世界更易于我们管理.() 7.在当前中国社会中,强调“结果平等“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只需要形式公正,程序公正。() 8.一致同意规则的外部成本为零.() 9.对投票规则的精心选择不能让集体拥有理性,但可以降低决策的预期成本.()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整理

公共政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就是指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而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政策研究组织:是由具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和有经验的前政治家、行政人员所组成的综合性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其主要工作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政策理论研究、政策规划、政策分析、政策评估等工作,以帮助改进执政党及政府部门的政策质量。 3.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4.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可以一般地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5.政策客体指的是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 6.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已经被社会上多数人觉察、认同、感觉出来的,已经与既定的价值、规范、利益发生冲突,并且由社会中的团体与个人表达出来属于政府管辖的范围并且能被列入政府的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7.政策议程:又称政策日程,是指政策制定者就某个广为关注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以决定是否需要对其采取行动、何时采取行动及采取什么行动。 8.公众议程:公众进行讨论的议程;是指公共问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要求政策制定者将其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 9.政府议程:指政府相关部门根据特定程序而把公共问题列入自己的议事日程,进行讨论、研究和处理的过程。政府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行动过程。 10.方案规划:指发展一个计划、方法和对策,以满足某种需求,解决某项问题。 11.政策规划者是指参与政策方案的设计、研究、审议等活动的各种机构和人员,他们可分为政策系统内部的规划者和政府系统外部的规划者。 12.方案审议指有关机构、团体和人员对围绕某个政策的所有备选方案进行鉴定、评估和考察。 13.方案择优是指决策主体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优化方案的阶段,它是决策程序中最关键的步骤,其中包含两个紧密衔接的环节: 一是对所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价;二是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从中选优,拍板定案。

公共政策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章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这样的权威机构运用其职能来实现规与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为,以及有效地调动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等价值目标的方案或决定。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定义 公共政策分析定义为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 三、公共政策分析的要素 (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资源(5)政策评估标准(6)政策效果(7)政策环境(8)政策信息 第二章 一、公共政策系统的定义 二、公共政策主体构成 (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政党(5)利益集团(6)思想库(7)大众传媒(8)公民个人 官方政策主体:1、立法机关2、行政机关3、司法机关4、执政党 非官方政策主体:1、利益集团2、非执政党3、大众传媒4、思想库5、公民和选民 三、什么是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相对公共政策主体而言的,是指公共政策发生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说政策主体就哪些、针对哪些人制定政策。也就是说,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两方面。 四、公共政策环境的定义 公共政策环境,是指影响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五、公共政策环境的构成 一般把公共政策环境划分为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等 六、公共政策主体、客体、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 1、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2、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 在地位上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政策主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环境制约政策主体的行为; 2、政策主体又能能动改造政策环境 (3)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1、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在地位上具有相 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章 一、公共政策问题的定义 公正政策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对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利益、生存、发展条件和价值规中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并经过一定的渠道和途径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确认条件 (1)客观情势的存在;(2)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3)问题的影响程度深,影响围广(4)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围;(5)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 三、公共政策问题确认的过程 1、问题察觉; 2、问题描述; 3、问题分析; 4、问题界定 三、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是由一系列功能活动或环节构成的复杂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政策问题的形成与确定、政策议程的设立、政策方案的规划和政策方案合法化几个活动相互关联的过程。 四、公共政策议程的定义 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公共部门的议事日程,公共部门正式决定进行讨论和研究并决定如何制定有效政策加以解决的过程。 五、公共政策方案规划程序 (1)确定政策目标 1、政策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2、政策目标的性质和特点; 3、确定政策目标过程中遇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核心概念、次级概念、

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基本方法: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②决策科学的而形成: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大工公共政策分析课程考试模拟试卷A

2014年3月份《公共政策分析》课程考试 考试形式:闭卷试卷类型:(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D )。 A.选举C.罢免B.监督D.立法 2、在下列的几种环境中,公共政策系统的基础环境是( B )。 A.社会环境C.人文环境B.自然环境D.科技环境 3、( A )是国家机关的总称,是统治阶级为实现自身意志和利益而建立起来的纵横交错的组织网络。 A.国家机构C.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D.司法机关 4、美国公共政策的基本形式是( B )。 A.总统决策C.执政党政策B.国会立法D.司法命令 5、就组织的结构和功能而言,当代中国的共产党组织更接近于一般意义上的( C )。 A.政党C.政府B.国会D.司法机关 6、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 )。 A. 渐进主义模型C. 规范最佳模型 B. 理性主义模型D. 政治系统模型 7、在政策评估中,考察既定政策目标实现后政策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是评估( D )。 A. 政策效率C. 政策效能 B. 政策效益 D. 政策的充分性 8、政策主体与客体呈现周期性更迭变化,这种政策周期应属于( C )。

A. 阶段性周期C. 反复性周期 B. 功能性周期D. 结构性周期 9、以下组织属于强制性公共组织的是( C )。 A. 学校 C. 行政机构B. 工会 D. 妇联 10、下列行为中,属于公共政策诉求的是(B )。 A. 学生要求学校减免学费C. 工人要求工厂增加工资 B. 农民要求政府减轻负担 D. 公众要求传媒关注生态环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综合西方学者观点,结合我国实践,我们认为公共政策运行经过哪些环节(ABCDE)。 A.政策制定D.政策评估B.政策执行 E.政策终结 C.政策监控 2、多角度分析通常从下列(BCE)角度进行分析。 A.伦理角度D.理论角度B.个人角度 E.技术角度 C.组织角度 3、政策目标一般具有下列哪些特征(AB)。 A.问题的针对性D.效率性B.未来的预期性 E.可选择性 C.公平性 4、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包括(ABCDE)。 A.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B.建设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 C.努力实现行政决策的科学化 D.健全行政法制 E.改善行政环境 5、关于公共政策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下列哪些论述是正确的?(ABCD) A.公共政策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没有公共政策就没有行政管理

0318公共政策复习重点资料参考(1)

公共政策复习题 1.什么是公共政策? 在本教材中,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应从哪些方面把握公共政策的含义? (1)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2)什么事公共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3)公共政策的作用 3.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①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 知识,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②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 ③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4.公共政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导向功能 公共政策作为规范公众行为的社会准则,其对公众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既包括行为的引导也包括观念的引导,它告诉人们应该做哪些事和不该做哪些事。 ②管制功能 为避免一些影响社会良性运行的不利因素出现,公共政策就要发挥对目标群体的约束和管制职能。(1)积极性管制;(2)消极性管制。 ③调控功能 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利益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 ④分配功能 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分配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每一项具体政策都会涉及“把利益分配给谁”这样一个问题,换句话讲,就是都要面临一个“政策使谁受益的问题”。 5.如何从“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 ①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一种权利的相互制约,有一定的规范。 ②公共物品③公共职能④公共问题 ⑤公共利益:公共利益要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⑥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