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殊钢状况介绍

中国特殊钢状况介绍

中国特殊钢状况介绍
中国特殊钢状况介绍

中国特殊钢状况介绍

按照我国的定义,特殊钢是具有特殊的化学成分、采用特殊的工艺生产、具备特殊的组织和性能、能够满足特殊需要的钢类。与普通钢相比特殊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工艺性能。

就特钢概念而言,美国的特钢概念包括不锈钢、工模具钢、电工钢和高温合金,日本的特钢概念包括合金钢、中高碳钢和抗拉强度大于500MPa的高强度钢,英国特钢的含义就是合金钢,德国、法国对特钢的定义与日本相似。我国目前的特钢分类与日本接近,钢种主要包括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碳素和合金工具钢、弹簧钢、轴承钢、齿轮钢、非调质钢、高速工具钢、耐热钢、不锈钢、高温合金和精密合金等。

特殊钢因其具有优良及多样化的性能,被广泛用于汽车制造、交通运输、机电制造、石油化工、轻工纺织、食品、医药、信息以及国防军工等许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国的特殊钢产业是在不断满足用户高质量和低成本的要求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我国特殊钢的总体发展方向可以描述为高性能化、低成本、易加工、长寿命和多品种化。

就目前而言,我国特殊钢生产企业有将近100 家,产能达到7000 万吨左右,有关数据显示,2007 年时我国特钢产量就已达4800 万吨,约占全国钢产量的8%,绝对量已超过日本(2400 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优质碳钢约占40%,真正的合金钢在2880万吨左右。尽管如此,但也足以表明中国特殊钢产量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其中不锈钢、轴承钢、齿轮钢、模具钢、高速钢等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特殊钢的品种和产量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约80%以上的需求。

但由于诸多原因,我国特钢目前生产企业虽然过多,但深加工不足,产品档次不高,且能耗高,名牌产品缺,市场竞争力差,一些高附加值产品仍然依靠进口(每年有近200 万吨左右)。

1、我国特钢行业组成、生产情况及产品主要流向

(1)组成

我国特钢企业主要由三类企业组成,第一类是国家重点特殊钢企业,大部分属于20世纪50年代建厂,包括20余家企业。分别是北满特钢、抚顺特钢、大连钢厂、本溪特钢、太原钢铁集团公司、首钢特钢、大冶特钢、上海五钢、上海浦东钢铁公司、江苏锡钢、江阴兴澄钢铁公司、四川长城钢铁公司、舞阳钢铁公司、重庆特钢、贵阳特钢、西宁特钢、陕西精密、河北冶金科技公司、江西新余特钢、莱钢特钢、天津钢管公司、衡阳钢管公司、成都无缝、上海钢研所等。第二类是普钢厂生产特殊钢企业。第三类是地方及民营企业。

(2)生产情况

2007年全国特钢企业年产量约为4800万t,占全国钢铁总产量的9%~10%,其中高合金比约为5%。4800万t钢材主要包括:碳结钢1920万t,合金钢2880万t;合金钢主要包括:合金结构钢1200万t,合金弹簧钢168万t,轴承钢216万t,合金工具钢43.2万t,高速工具钢6万t,不锈钢430万t,耐热钢4.8万t,其他(如非调钢、易切钢、合金焊条钢等)约720万t。

(3)产品主要流向:

汽车行业40%;机械制造业(包括农机)32%;石油、化工行业13%;铁路及其他行业15%。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特殊钢行业经过结构优化、兼并重组,在集团化、专业化、产业延伸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逐步形成了太钢集团、武钢集团、宝钢集团、中信泰富特钢集团、东北特殊钢集团公司、天津钢管公司等大型特殊钢企业集团和专业化特钢企业。同时在全行业逐步建成不锈钢、硅钢、高速钢、合金钢棒材、中厚板、管材、线材、精密合金、高温合金、钛合金、合金钢丝(制品)等专业化生产线。

2、近年来我国特殊钢企业的发展状况

2.1国内特殊钢发展概况

目前,国内使用特殊钢的用户主要是汽车(约40%)、机械(约32%)、石油化工(约13%),铁路及其他行业15%。我国特殊钢的品种和产量,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约80%以上的需求。未来国内特殊钢消费市场中潜力较大的领域有: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电站(核电、火电、风电)、运输机械(含高速列车、汽车等)等行业。

随着各行业的发展,我国普通钢产能过剩,特殊钢的需求日渐增加。我国钢铁老企业开始从单一的普通钢向特殊钢与普通钢共存多元化发展的形式转变,也因为此,转炉冶炼特殊钢的比例开始不断上升。同时,新兴企业通过低成本投产短流程特殊钢厂,参与到特殊钢、普通钢的生产中来,也有实力雄厚的私有企业进军特殊钢并取得很好的成果。比如中信泰富属于国内崛起的特殊钢新企业,特殊钢生产实力已达到一定水平。国内主要32家特殊钢企业特殊钢产量概况见图1。我国主要特殊钢企业的工艺流程及主要品种如表1所示。

图1 2008—2010 年中国32家特殊钢企业产量情况

表1 国内几家主要特殊钢厂的工艺流程及主要品种

目前我国特殊钢的发展,主要还是以提高产品性能及质量稳定性为重点,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比如莱钢特钢厂主要生产齿轮钢和轴承钢,天津无缝钢管厂只经营大型无缝钢管,兴澄特钢主要生产齿轮钢和轴承钢等。但是分工细化程度还远不如国外著名特钢厂,技术达不到共享的水平,厂家分布分散,难以形成强大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2)质量性能稳定化、品种多样化。这些年来,我国特殊钢产品的质量已经有了很大提升,以齿轮钢为例,国内上钢五厂和兴澄特钢的产品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随着冶金设备的引进和工艺操作的提高,产品稳定性也有很大进步。我国的钢铁产品正逐步从粗制型向精品型转变,国家“十二五”计划明确提出开发高端钢种的迫切需求。

(3)冶炼设备大型化、自动化程度提高。目前大多数新建电炉在50-150 t,为UHP 电炉,采用二级或三级计算机控制,配套精炼及后续设备大型化。

(4)炉外精炼技术基本普及。我国特殊钢冶炼企业的炉外精炼技术已经基本普及,近年来国内新上多台精炼设备,特使是脱气设备,在硬件设施上保证了钢材质量。

(5)转炉生产特殊钢的比例增大。随着一批钢铁联合企业从单一生产普钢到进军特殊钢领域,转炉冶炼特殊钢的比例正逐年增加,这一趋势是钢铁联合企业涉足特殊钢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也符合了我国废钢来源少的国情,同时转炉冶炼特殊钢也有很多优势,比如钢质比较纯净等。

2.2我国特钢企业特殊钢装备技术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中国特殊钢行业的工艺技术装备不断优化、改造升级。以太钢、宝钢为代表,建成了世界先进的不锈钢工艺技术装备和专业化生产线,国内不锈钢先进产能达到了1000万t以上;武钢、宝钢、太钢等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建成了先进的硅钢生产线,产能达到500万t以上;大连钢厂、抚顺特钢和北满组成了大型综合性的东北特殊钢集团,产品以长材和锻材为主,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特殊钢品种,经过近期大规模改造后,预计形成800万~1000万t以上的生产能力;兴澄、大冶组成了中信泰富特殊钢集团,正在进行大规模改造,改造后预计形成钢产量约900万t/a的特殊钢集团,覆盖了几乎所有的特殊钢品种;上钢五厂进入宝钢集团,长城特钢进入攀钢集团,现进入鞍钢集团,通过不断技术改造,有利于高附加值特钢产品的进一步发展。最近几年,中国大型特殊钢企业和综合性特殊钢企业进行了大规模升级改

造,主要特殊钢企业已由单纯的规模扩张转为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技术改造,企业发展已由扩大规模逐步向提高技术实力转化。围绕特殊钢的原料准备、冶炼、连铸、热轧、冷轧、锻造、热处理、精整等生产环节进行一系列改造和提升,引进世界一流的特殊钢装备,在硬件上基本具备了现代化、专业化的生产条件。

2.3我国特殊钢产业和国外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虽然中国特钢行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中国特殊钢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不论工艺装备水平、品种质量状况,还是产业竞争力,与中国普钢发展及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革开放后中国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对应用于高技术工业领域的特殊钢需求量相对较少,缺乏市场驱动力。

(2)由于中国废钢缺少、质量差,价格居高不下,造成以电炉生产特钢为主的企业成本高,盈利能力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殊钢的发展。

(3)特殊钢技术含量高、产量低、技术与装备的投入大,而收益相对低,仅靠企业投入非常困难,国家重视、支持不够。

(4)特殊钢产品技术保密严格,国外技术封锁,在技术引进、技术进步方面受到限制。

就特殊钢产品而言,总体看,近一些年来中国特殊钢产品的质量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在相当大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但是发展不平衡,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例如以下几大类产品。

2.3.1轴承钢

轴承钢是中国中高端特殊钢中量大面广的品种,据统计,2012年中国轴承钢产量在350万t左右,

其中高碳铬轴承钢约占轴承钢总产量的绝大部分。虽然中国已成为轴承钢制造大国,但离轴承钢制造强国还有相当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轴承钢品种、规格不全,低档次较多,高质量、高性能轴承钢品种少。从品种方面,尚未形成高碳铬轴承钢、渗碳轴承钢、中碳轴承钢、高淬透性轴承钢、不锈轴承钢、高温轴承钢等专用轴承材料系列。

(2)轴承钢钢材的质量、性能稳定性较差,外观质量欠佳。

(3)轴承钢的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中国轴承钢分散在几十个企业生产,大部分生产厂家的生产艺装备不配套,特别是成品工序的装备及其相关在线检测手段落后,从而制约国产轴承钢总体质量的提高和性能的稳定。轿车轴承用钢,高速铁路轴承用钢,进口装备用专用轴承用钢,部分高精度、高附加值和在特殊工况条件下使用的专用轴承(钢材)仍需进口。

衡量轴承钢的质量主要从3个方面:一是纯净度,主要指钢中全氧含量和夹杂物控制水平,近年来对Ti含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二是碳化物不均匀性;三是钢材的表面质量,包括尺寸精度、表面裂纹及脱碳情况。在这些方面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

2.3.2模具钢

近年来,中国模具制造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模具钢的用量也在显著增加。根据用途,中国模具钢主要分为塑料模具钢、热作模具钢、冷作模具钢和特殊性能模具钢,2008年各类模具钢总产量约40万t左右;经过多次标准修订,在

GB/T1299-2000《合金工具钢》标准中包含了37个钢种,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模具钢系列。虽然近几年中国模具钢制造水平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美、日、法及瑞士等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在品种、质量、尺寸规格及性能等方面都难以完全满足市场需求这些在国内目前只有少数钢厂能生产。国外模具钢的进口量约占模具钢需要量的1/3,且呈逐步增加趋势。

2.2.3齿轮钢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国齿轮钢生产高速增长,按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中国齿轮专业协会的统计资料,2012年中国汽车总量约1900万辆,汽车齿轮钢材的消耗量近300万t。

在实际生产中,中国齿轮钢存在一些问题如成分波动大、淬透性带较宽、纯净度低、有害元素控制不严、工艺控制不稳定、晶粒较粗、存在混晶现象等。当务之急是通过窄成分控制,低氧和超低氧钢冶炼工艺以及晶粒细化措施,使中国优质齿轮钢的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即淬透性带宽达到4HRC以下,氧质量分数达到10ppm以下,晶粒度控制在7级以上。

3、我国特殊钢未来发展趋势

纵观我国特殊钢的发展历史,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在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事业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特殊钢行业仍然处于“高速粗放”型发展状态,而且我国特殊钢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见图2)。

图2 我国特殊钢面临的挑战

随着国内特殊钢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质量提升,同时产品性能不断稳定的情况下,无论是针对国内市场还是进军国际市场,我国的特殊钢企业都具有以下的发展趋势。

(1)提升产业集中度,打造强势特殊钢集团。国内钢铁联合企业很多在盲目追求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品种等方式来提高企业效益,结果就是导致普钢企业在涉足特殊钢产品时,由于缺乏特殊钢生产经验,导致只能生产低端的特殊钢产品,给特殊钢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和破坏。

由于我国特殊钢企业分布分散,集中度不高,缺乏像国外一样的强势企业及企业文化。田书华曾在“2005 中国钢铁业再造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中国钢铁业重组的必要性及途径》也提到,中国钢铁业产业集中度低,导致产业结构不

合理,产品档次和质量低、生产消耗高,同时与上游原料行业谈判能力弱,由于多方竞争与下游用户难以形成牢固的供需关系。因此我国特殊钢产业在发展过程提升产业集中度势在必行。

(2)质量提升与性能发展。我国的特殊钢生产,总体比例比国外钢铁企业低,同时在产品性能上,也不如国外同行。通过技术研究与洁净度综合控制,将使我国特殊钢的综合性能提高到国际水平,使得产品向特、精、高的方向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促使企业向低成本、高效率发展。

(3)加强产品的深加工。我国特殊钢企业大多只生产原材料,不进行产品的深加工,所以国内缺少特殊钢的深加工制品。因此向国外同行学习,在钢铁产品生产与深加工方面做足功课,与零件需求企业联合开发近终型产品,在技术方面采用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两个路径双管齐下,在保证产品质量方面改良或引进新设备势在必行。

(4)高端品种开发与标准健全。我国钢铁材料标准多、时间老,抄袭模仿多、原创标准少,不被国际认可,特殊钢行业尤其如此,严重制约了我国特殊钢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我国在高级别特殊钢生产与科研上,还落后很多。比如高速铁路轴类用钢,大型风电设备用主轴承和增速轴承钢,我国还没有达到批量生产的能力。高端品种的开发与标准的建立,也将是促进我国高级别特殊钢发展的必经之路。

4、具体案例分析-宝钢特钢事业部

4.1简介

宝钢股份特钢事业部前身为上钢五厂及上海钢铁研究所和上海第三钢铁厂的特殊钢及特殊合金研发生产之主业部分,是我国最早的特殊钢生产基地,具有五十多年生产经验,特钢事业部拥有特种冶金不锈钢、结构钢、高合金钢长材合金板带及钢管等多条现代化的生产线,产品涉及棒(线)、板、带、无缝管、锻件等品种形成以特冶、不锈钢、结构钢三大系列为核心并聚焦于航空航天、能源、汽车(交通)三个关键行业以及模具钢、轴承钢、冷轧辊芯棒及不锈钢棒线等四大类产品体系。

4.2宝钢棒材特殊钢种类、规格

宝钢棒材特殊钢产品种类、规格比较齐全,棒材特殊钢种类规格及应用领域见表2.

宝钢棒材特殊钢生产标准有国标、美标和日标及欧标,钢类主要有优质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弹簧钢、轴承钢、齿轮用钢、曲轴连杆用钢和传动轴用钢,生产规格基本在圆14-190范围之内,>190可双方协议,产品规格种类灵活,可满足机械结构件、机械零部件、弹簧构件轴承及滚动体、耐冲击轴承、渗碳轴承、轿车、卡车、重型、中型车、铁路、船舶、大型机械、中型、轻型车、汽车及工程机械、中小模数、汽车及工程机械等变速箱齿轮以及曲轴、连杆、转向节、前轴等和各种车型传动轴总成中的直轴、内外星轮、球笼等生产使用,并且检测设备齐全,质量稳定可靠,是国内圆钢特殊钢生产的领军企业,也是青钢未来胶南棒材特殊钢项目达产的目标和方向。

4.3宝钢特钢事业部特殊钢生产主要设备

棒材连轧生产线引进DANIELI全连轧技术生产规格范围为圆20-100mm棒材。为满足特钢棒材产品不同的性能要求后道配置六台连续式热处理炉能对棒材进行球化退火、软化退火及正火处理另外配有4条完善的精整探伤线保证产品表面与内在质量。

高合金棒材生产线是引进POMINI技术的半连轧高合金生产线。该产线适用于生产高合金棒材包括镍基高温合金、钛合金、高合金工模具钢、阀门钢、特种不锈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其生产规格有圆14-85mm棒材、20-50mm方钢、8-20x28-75mm扁钢。为了适应高合金品种的生产产线配置中间加热轧线配置二辊可逆式粗轧机组16架45布置CCR连轧机组规格组距范围大产品尺寸精度高。产线后道配置多台移罩式预退火炉满足相对批量较小的高合金工模具钢等轧后需要缓冷品种的生产。精整产线配套有多台连续式退火炉车底式退火炉、固溶炉、电加热时效炉满足各类高合金产品热处理。另外还配置多台抛丸机、矫直机、剥皮机、抛光机及超声波探伤线等能够满足高质量要求的品种生产。

设备是质量的保障,宝钢棒材生产线设备先进,再加上宝钢多年的积淀和良好的企业文化,产品质量在国内外一直反映良好,是国内特钢界努力的方向。

4.4宝钢特钢生产工艺流程

宝钢特钢事业部特钢生产流程为:100tEAF→120tLF→VD→CC,大吨位电炉加上大吨位LF精炼和VD炉脱气和连铸,从工艺上也保证了生产特殊钢的内在质量。

特钢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中国制造业的增长为国内特殊钢发展提供了空间,制造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机械、汽车、机电、造船等行业,对优特钢的需求强劲,成为支撑优特钢市场的直接动力。

我国特殊钢行业经过建国以来的发展,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特殊钢的建设和改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重点35家特钢企业共生产特殊钢3236.0万吨,占粗钢总产量的31.15%,比2010年同期的3029.7万吨,增加了206.3万吨。现在特殊钢生产已在数量上与国民经济发展大体适应。

2010年10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到,在新材料产业中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其中,特殊钢领域虽然是属于传统钢铁产业中的一个分支,但是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下游装备制造对基础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的附加价

值也越来越高。高品质的特钢材料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国内钢铁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特殊钢的重要价值在于应用领域,“十二五”期间,航天航空、铁路、汽车、海洋、能源、环保是最具应用潜力的领域。另外,“十二五”时期是全球制造业分工的又一个变动期,低端制造业的一部分将从中国转出,中高端制造业的一部分将转入,因此我国特钢企业将会利用这个契机抓住机遇转型升级,进入发展新阶段。

关于中国航天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中国航天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东方红”乐曲向世界宣示我国国防高尖端领域的成就。到2012年,我国的航天科技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导弹、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 我国的航天事业是从研制导弹开始的。50年代中期,毛主席和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我国航天事业开始萌芽。1964年6月29日,我国独立研制的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此后,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基本成功,这一切为我国战略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8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掌握了有效的核反击能力,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水平。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并成功发射卫星。截止2012年11月,“长征”系列火箭已经累计发射171次,我国火箭在国际发射市场上占有重要一席。 在航天科技中,人造卫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现在,我国共成功射40颗不同类型的国产人

造卫星,包括科学实验、国土普查、通信广播、气象观测等多种应用卫星,获得的遥感资料对人们探索世界起到重要作用。除了人造地球卫星之外,我国还成功发射了嫦娥系列月球卫星。 在宇宙飞船方面,我国也领先世界。我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飞行。 在过去的50多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制作火箭、人造卫星并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未来,中国将会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航天员和科学家在太空的实验活动将会实现经常化,为中国和平利用太空和开发太空资源打下坚实基础。 1、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20.7.57.5.202008:2608:26:23Jul-2008:26 2、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2020年7月5日星期日 3、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08:267.5.202008:267.5.202008:2608:26:237.5.202008:267.5.2020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7.5.20207.5.202008:2608:2608:26:2308:26:23 5、三军可夺帅也。Sunday, July 5, 2020July 20Sunday, July 5, 20207/5/2020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8时26分8时26分5-Jul-207.5.2020 7、人生就是学校。20.7.520.7.520.7.5。2020年 7月5日星期日二〇二〇年七月五日 8、你让爱生命吗,那么不要浪费时间。08:2608:26:237.5.2020Sunday, July 5, 2020 亲爱的用户: 烟雨江南,画屏如展。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 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感谢你的阅读。

一些国内研究院简介

一些国内研究院简介 中国科学院 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国家最高学术机构,中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 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 中国科学院有6个学部(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技术科学部),12个分院(沈阳、长春、上海、南京、武汉、广州、成都、昆明、西安、兰州、新疆、重庆)、104家直属研究机构、4个国家实验室、8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212个野外观测台站,3所高等学校、4个文献情报中心、3个技术支撑机构和2个新闻出版单位,全院科研人员达5万余人,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成立于1951年,位于北京市。2001年转制为国家电网公司全资科技型企业,是中国电力行业多学科、综合性的科研机构。拥有11个研究所、10个专业公司、一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一个部级质量检测中心(含9个质检站)和研究生部及博士后流动站。主要从事科研开发、承担重大工程、进行质量检测、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 深圳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1] (以下简称光启研究院),是由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的控股企业深圳大鹏光启科技有限公司于2010年全资注册发起的一家民办非企业新型科研机构。民办非企业机构是指在民政局注册的民办机构。作为新兴科研机构,光启研究院的运作模式创新,组织架构灵活,给予了研究人员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让真正的创新人才找到创新机构,“让创新的DNA自由生长”。 华大基因 华大基因是一个专门从事生命科学的科技前沿机构。以学、研、用为主的科研方式。涉及人类、医学、农业、畜牧、濒危动物保护等分子遗传层面的科技研究。为消除人类病痛、经济危机、国家灾难、濒危动物保护、缩小贫富差距等方面提供分子遗传层面的技术支持。华大基因有科教、科研、科普、科用四大支柱,1999年9月9日,随着"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 项目"的正式启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华大基因坚持“以任务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家鸡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在《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 前瞻高等理工研究 前瞻高等理工研究院承担前沿尖端交叉多学科科技研发、国际前沿理工领域应用研究任务;提供知识产权积累和转化、科研成果产业化技术支持、科技咨询和技术合作服务。 如今研究院下设多个实验室与研究中心: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新材料应用重点实验室、RFID溯源重点实验室、RO膜逆渗透重点实验室、石墨烯技术研究中心、智慧家居技术研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中国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事业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

电子商务研究院简介-广州大学

电子商务研究院简介 一、概述 广州大学电子商务研究院于2016年7月正式成立。研究院下设有七个研究所和一个产学研合作部,分别是:农村电子商务研究所、跨境电商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所、电子商务技术开发研究所、商务智能与数据科学研究所、冷链物流及标准化研究所、物流与运输研究所和产学研合作部。目前拥有21名教研人员,其中博士生导l师2名,博士后合作导师 3 名。该院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拥有国家级重大招标项目、省重大平台项目、省重点研究生创新强校工程,是省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综合试点单位、省创新创业联盟主席单位等,发表核心级别以上论文200余篇;与阿里巴巴集团,京东集团、各级电商协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多次承办高峰论坛,是广东省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 二、研究方向 研究院的研究特色是农村电子商务与冷链物流。研究院目前形成了如下五个方向: 1、农村电商扶贫研究,包括农村电商扶贫发展的规划、举措、培训、实施方案、管理以及实践评估等问题与政策研究; 2、城乡E一体化研究,包括农产品上行、商品和工业品下行、城乡E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等相关研究; 3、城乡冷链物流研究,包括农产品冷链运输、冷链技术支持、冷链

降本增效等研究; 4、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包括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农村地区生产、管理、销售等领域的研究; 5、电商数据与风险防控研究,包括电商发展大数据,电商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等研究。 三、机构内专家简介 研究院目前拥有21名教研人员,其中博士生导l师2名,博士后合作导师3 名,高级职称11名,博士16名,博士后4名,已经培养出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40余名。核心管理成员包括孙延明教授(基地主任),谢如鹤教授(研究院院长、基地副主任),黄丽娟教授(研究院执行院长、基地执行主任),谷岩教授(副院长、基地副主任)。 孙延明教授,是广州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复杂系统及智能制造信息系统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以及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省市地方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应用型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2项。 谢如鹤教授,研究院院长2004年至今在广州大学先后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商学院院长、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主任,其重要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国际制冷学会冷藏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教育部全国高校物流

中国省市资源分布情况

中国矿产资源遍布于各省、市、自治区,但因所处大地构造带和成矿地质条件的不同,各地区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其矿种、储量、质量差异较大,形成了各地域矿产资源的不同特征。 (一)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地处中国主要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与丘陵相间分布,地势平坦,水网发达,频临海洋,交通条件甚好,且属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前沿,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占有明显的科技和经济优势。该地区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占重要地位。其中原煤产量占全国的23%原油占42%,发电量占49%,钢占58%,烧碱占64%,化肥占42%。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劣势是资源相对贫乏。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严重短缺。能源探明储量仅占全国的7.4%,45种主要矿产工业储量的潜在价值只占全国的15.5%。从全国主要矿产资源己探明的储量来看,东部地区除石油、铁矿石外,其他矿产资源都比较贫乏。煤炭只占全国总储量的6.6%天然气占30%,铜占7.7%,铝土矿占19.7%磷矿占11.7%。东部地区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是,以山东为界,北富南贫。 (二)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45种主要矿产潜在储量占全国的44.8%,有20多种主要矿产资源的储量占全国的半数或更多。其中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58%,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国的近1/2,铝土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1%铜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47%磷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40%,稀土矿保有储量占全国的98%。从矿产资源的地域分布看,煤炭、石油等主要集中在北方省区,有色金属和非金属矿主要集中在南方省份。煤炭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其储量占全国的51%;石油集中在黑龙江,储量占全国的37%;磷矿主要集中在湖北,储量占全国的21%;铝土矿主要集中在河南,储量占全国的18%铜矿主要集中在江西,储量占全国的22%稀土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的白云鄂博,储量占全国的96%。 中部地区是中国主要的基础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该地区生产的原煤、原油均占全国的半数以上。煤炭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山西为中心的煤炭基地是中国最大的能源基地。由于其地理位置适中、煤炭储量巨大、煤质优良、品种齐全、易于开采,己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供应基地。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的煤田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基地。安徽的两淮煤田,是华东地区的重要煤炭基地。大庆油田和中原油田都是中国的大型石油基地。中部地区的铜产量、磷矿石产量都占全国的40%左右。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有包头、武汉、马鞍山、太原等钢铁基地,山西铝基地,江西、湖南、安徽铜基地,山西、内蒙古南部、豫西煤化工基地,湖北磷化工基地,吉林石油化工基地等。 (三)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远景储量很可观。能源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新疆的煤炭远景储量居全国首位,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前景良好。西部地区的有色金属储量丰富,也是中国云母.石棉、石膏、玉石、菱镁矿等非金属矿的主要储藏区。根据目前探明储量,西部地区煤炭的保有储量占全国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同步转移轨道(GTO)和太阳同步轨道(SSO)的长征系列火箭。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长征火箭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实施了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把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 中国的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计划开始实施,尽管在特殊的时期经历了比平时更多的艰辛和困难,但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拼搏,终于研制完成,星箭齐备,整装待发。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成功地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揭开了中国航天活动的序幕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航天科技工业实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航天科技工业战线全力以赴,在远程运载火箭技术、固体火箭技术等一系列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包含多种型号、能把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LEO)、地球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和未来

中国航天事业现状与未来 从1956年至今,我国航天技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成功发射了15种类型、近50颗人造地球卫星和3艘试验飞船。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有12种型号,具有发射低地球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等多种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截至目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8次发射;其中对外发射成功22次,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从1996年10月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6次发射成功。 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飞船遨游太空,空间技术通过空间应用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民用航天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几年,我国卫星应用蓬勃发展,民用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对地观测、通信广播和导航定位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现已建立了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普查、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微重力试验、空间科学研究等卫星应用系统。 1、卫星遥感 我国有600多个单位、近万名科技人员直接从事卫星遥感研究、试验和开发应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领域广泛、专业基本配套的卫星遥感应用队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国家遥感中心等单位利用国内外的资源卫星和气象卫星数据,使卫星遥感的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天气预报和气象研究、国土资源调查与开发、农业资源规划和估产、森林草原监测和保护、环境灾害监测与评估、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迅速发展。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数万米地物照片和其它卫星获得的地物信息,经国家经济和科研部门处理分析后,从中获取到许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难以得到的资料,为国家进行国土规划和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利用返回式遥感卫星照片,国家有关部门曾组织进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黄河三角洲等7个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调查,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项专题应用。实践表明,返回式遥感卫星的照片具有视野宽阔、信息量丰富、直观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观和实用性强的第一手普查资料等特点,具有相当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已建成能接收各类(光电型、雷达型)资源卫星数据的遥感卫星地面站。利用该站发布的数据,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国土整治和规划、土地利用和普查、农作物估产、地质勘探、重大灾害评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之际,遥感卫星地面站根据卫星获取的微波遥感资

赶紧背吧!留学生再也不怕跟老外介绍中国时无话可说啦

赶紧背吧!留学生再也不怕跟老外介绍中国时无话可说啦 1.元宵节: Lantern Festival 2.刺绣:Embroidery 3.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4.清明节:Tomb Sweeping Day 5.剪纸:Paper Cutting 6.书法:Calligraphy 7.对联:(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8.象形文字:Pictograms/Pictographic Characters 9.雄黄酒:Realgar Wine 10.四合院:Siheyuan/Quadrangle 11.战国:Warring States 12.风水:Fengshui/Geomantic Omen 13.昆曲:Kunqu Opera 14.长城:The Great Wall 15.集体舞:Group Dance 16.黄土高原:Loess Plateau 17.红臼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18.中秋节:Mid-Autumn Day 19.花鼓戏:Flower Drum Song 20.儒家文化:Confucian Culture 21.中国结:Chinese knotting 22.古装片:Costume Drama 23.武打片:Chinese Swordplay Movie 24.元宵:Tangyuan/Sweet Rice Dumpling (Soup) 25.越剧:Yue Opera 26.火锅:Hot Pot 27.江南:South Regions of the Yangtze River 28.《诗经》:The Book of Songs 29.谜语:Riddle

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看法

肅总结我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的看法 膅(一)我国航空航天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蒀? 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袇1956 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肇1958 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芅1964 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袁1968 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蕿1970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 年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袆1978 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30多年来,我国共研制发射

了15种类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芅1979 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节1985 发射市场。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年7月1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肇1990 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蚅1992 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中船重工----7打头的各研究所介绍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各研究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由中央管理。 中船重工是我国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拥有48个工业企业、28个科研院所、15个控股、参股公司,分布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包括驰名中外的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新厂、渤海造船厂、山海关船厂、北海造船厂、武昌造船厂和中国舰船研究院以及中国船舶贸易公司、中国国际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等。 中船重工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可承担30万吨超大型船舶在内的各种民用船舶、海洋工程和大型水面水下战斗舰艇、各种军辅船和水中兵器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究、设计、建造和修理。自行设计、建造的上百种民用船舶、海洋工程和其它机电产品,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利用造船和军工技术开发的数百种非船舶产品进入国内航天、冶金、轻工等20多个行业和领域。 中船重工的经营范围包括:集团公司和成员单位全部国有资产;承担以舰船为主的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经营国内外民用船舶、设备和非船舶产品的设计、生产、修理;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境外带料加工、工程建筑、安装、境内外投融资以及国家授权、委托法律允许的其他业务。 (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研究所)

https://www.doczj.com/doc/fe4716262.html,/news/hire.asp?id=595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是我国从事舰船研究设计的国防核心科研事业单位,被誉为“战舰的摇篮”。本部位于湖北武汉市繁华市区,在上海设有分部。 本中心由多种专业、多学科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组成主体队伍,其中包括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学者和科技精英。 本中心下设有总体研究室(部)、专业研究室、计算中心和情报研究室等部门。建有国家级电磁兼容性重点实验室,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舰船电磁兼容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获得34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连续多年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又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热忱欢迎有志投身舰船事业的高层次人才到我中心建功立业,谱写出你人生辉煌的一页。 七○二所 建于1951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地处太湖之滨-江苏无锡,在上海设有分部,在职职工800余人占地1000余亩。主要从事舰船及水中兵器、海洋工程等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和声隐身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与水下工程的研究设计与开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1980年以后,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立方米左右. 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 与2001年比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工业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水质:不容乐观 根据环境部门对全国河流、湖泊、水库的水质状况的监测,由于近年来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原因,我国主要水系的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2003年,我国7大水系污染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黄河、淮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其中407个重点监测断面中,只有38.1%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航天飞船发展史的调查报告 郴州市九中209班贺虹莎 【摘要】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关键词】中国航天, 飞船发展史,稳定发展. 【正文】 一、简介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 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随后又成功发射了3艘无人飞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胜利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飞天”的千年梦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实现了2人5天、航天员直接参与空间科学实验活动的新跨越,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2008年9月25日~28日,航天员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圆满完成神舟六号飞行任务。因为有人出舱活动时,必须要有三个人协同完成。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另外两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待命,实现了中国人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2011年11月1日~17日,神舟八号飞船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我国的航天航空成就与发展

我国航空航天的成就与发展 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已取得的重大成就 1.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隶属于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前身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同志任院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2.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其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苏、法、日后第五个能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进入了新时代。 3.1971年3月3日,“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顺利升空,此后在空间运行了8年,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数据。 4.1981年,我国利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一次把三颗卫星送入太空。从而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5.70年代末,研制发射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姿态控制、通信转发器、统一载波测控系统等关键技术。1984年4月8日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

信卫星。在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又于1986年6月2日发射成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欧空局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具有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能力的国家。1997年5月12日,我院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定点成功,此举标志着我国通信卫星研制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6.80年代初,开始了开展气象卫星的研究。于1988年9月7日,发射成功“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之后利用其所发送回至地面的卫星云图,进行天气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 7.1997年6月10日,成功地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定点于东经105度地球同步轨道,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苏后第三个能同时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和与此相配套的由我院研制的指令与数据接收站投入运行,成功地保证了第八届全运会的举行,同时还为长江截流提供了可靠、优质的气象服务。 8.随着卫星研制技术的已日臻成熟。在卫星回收技术,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姿控、温控、地面指令与数据接收站研制技术等方面,进入了世界前列。在此基础上建立形成了中容量通信广播卫星、返回式卫星、对地观测卫星和现代小卫星等4个系列的卫星平台,这些卫星平台的建立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不仅将有效地提高卫星可靠性和寿命,同时还将大大加快研制速度,努力达到年均研制4到6颗卫星的能力。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介及医药所岗位信息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校园招聘需求 简历接收邮箱:yiyaosuohr@https://www.doczj.com/doc/fe4716262.html, (注:请将简历以附件形式投递,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医药所-**中心-**职位”)宣讲会信息:2011年9月26日 华西校区: 15:00-17:00, 东园行政楼1楼2会议室望江校区: 19:00-21:00, 就业指导中心209室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介 先进院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市政府2006年在深圳共同组建。先进院的建设是中科院科技布局调整的重大举措之一,是深圳市建设国家首个创新试点城市的战略部署,是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的积极探索,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深港创新圈”的具体措施。 经过5年的发展,先进院建立了面向智能系统与制造装备的“中科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先进集成技术研究所”(简称集成所);面向低成本健康的“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研究所”(简称医工所);面向快速城市化和工业信息化的“先进计算与数字工程研究所”(简称数字所);面向生物医药产业的医药所;面向精密加工产业的南沙所(广州南沙区);和中科院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科院深圳育成中心、工程中心、技术平台,一起形成了“五所四中心”的框架。主要发展集成工程学、健康工程学、数字工程学,三大新兴学科,形成了多学科交叉、集成创新的特色与优势。 胡总书记、温总理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过先进院及孵化企业,先进院的快速发展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肯定。 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简介 Institute of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与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医药所”)是由先进技术研究院全新筹建的一个核心研究单元。医药所致力于以临床需求与重大疾病为导向,以产业应用带动科研,突破核心关键前沿技术和创新药物,营造一流的人才、科学家工作室和国际合作创新团队,深化区域产学研转化,促进生物医药临床与生物产业经济发展,造福民生健康。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摘要]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水资源却是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继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之后困扰人类生存的第三大危机。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然而水资源的储量却并不多,并且在使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现状解决策略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但发展,人口的逐渐膨胀,对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变大,并且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水资源浪费及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而我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众多,但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就中国的水资源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二、我国的水资源的现状 1. 我国水资源的情况 从总量来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统计,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从人均来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不仅有2/3的城市缺水,农村还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扣除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南方比较充沛,年均降雨量超过

中包研究院基本情况介绍

中包研究院情况介绍 ●基本情况 中包包装中包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包研究院”)是中国包装总公司投资2000万元组建的专业从事包装科研、标准制定、技术推广、信息搜集,国际技术合作等业务的机构。其宗旨是通过开展包装技术领域的各项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工作,为我国包装行业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做贡献。 中包研究院作为中国包装总公司的科技研发与产业化推广机构目前坐落在北京。根据中包总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把重点发展具有现代服务业特色的包装集成服务业务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为此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中包研究院迁址到天津,并以其为核心单位,将同属中包旗下的天津中包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地为东丽区)、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注册地为开发区)及中包包装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注册地为北京)的现有业务进行整合,逐步划入中包研究院进行经营和管理。截至目前,上述三个单位的总体收入为8000万元。整合完成后,中包研究院将成为集包装科研测试、设计咨询、供货和包装管理等系统性业务为一身的具有现代服务业特色的包装集成服务综合提供商。 ●中包研究院主要业务介绍: 1.包装集成服务 中包研究院将在积极开展科研开发和技术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整合相关科技资源,积极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道路,努力实践从包装策划、包装

设计、包装生产、包装采购、以及产品现场包装等“一步到位式”的包装集成服务模式。该项业务在汽车领域具有广泛的客户,上海通用汽车、上海汽车、上海华普汽车、一汽集团海外、一汽大众、一汽轿车、一汽夏利、沈阳华晨、北京奔驰、北汽福田、重庆长安国际、上汽五菱、柳工、玉柴等多家汽车厂开展物流包装技术及一体化服务等持续性项目。今后该服务模式不仅会在汽车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同时也将会在航空航天产业等其他重要产业生根发芽。先进的服务理念和高端的服务成效将进一步受到各行业的重视和效仿,对于包装行业新型服务业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注:目前,上述集成服务业务主要由天津中包科技公司和中包包装生产力促进中心来承担。天津中包科技主要开展前端的包装设计与技术咨询业务,中包包装生产促进中心承担包装材料供货业务。中包科技公司每年的服务外包业务总体收入已达1000万元,中包生产力中心的供货业务年收入为5800万元。中包研究院迁址天津后将把中包科技公司和中包生产力中心的的业务整体转移至中包研究院,作为一个业务板块继续开展相关服务业务,中包科技公司将注销,中包生产力中心退出包装集成服务业务板块。) 2.包装科研 中包研究院落户天津后,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的整体包装科研工作将与中包研究院并轨。中国包装科研测试中心的目前的科研工作主要是积极配合国家及行业的需要,以智能包装技术、绿色环保包装技术与新材料、新型包装设计技术等为重点科研方向,开展自主研发和承担国家有关主管部委(科技部、商务部、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委托下达的国家公益性科研课题项目。已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了财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