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木制家具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木制家具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木制家具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木制家具的关系

人类自从有了建筑,就有了做家具的活动。建筑和家具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说来,建筑是表,家具是里,两者相互结合构成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和交流的室内生活空间。家具是构成建筑室内空间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建筑艺术的组成部分。正是生产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习惯的变化、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等多种综合因素推动着建筑、家具的演变,从而引起建筑室内装饰的逐步变化。明代以后,更是将房屋结构、装修、家具和字画陈设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建筑和家具在建造过程中从属于两个独立的范畴,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深远的。本文尝试通过以下几点对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和木制家具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木制家具的共通之处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木制家具,由于属于同一历史条件下,又都是为人们的起居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在形制、用材、结构、色彩和细部处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共通之处。

1. 发挥木材性能

与石材在西方传统建筑中所处的地位相同,木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在中华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中原等黄土地区,多木材而少佳石,建造木构架建筑具有很大的便利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木材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和出色的加工性能,而且易于塑造,或轻盈或稳重、或炫耀或含蓄,能与自然构成和谐的整体,符合中国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得以融入传统的审美意识形态。

随着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对木材性能的基本了解,中国古代木质构建的技术与构造方法得以逐步展开。这在传统木制建筑与家具的构造上都得到了一致的体现。如为了解决木材各向异性的特性,两者在结构上都采用了线型构件框架体系;为了解决木材湿涨干缩的特性,两者在构造上都采用了榫卯构造的柔性连接形式。

2. 表现木质结构

从结构上说,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木制家具有着一脉相承的做法。自古以来,我国木制家具中常用的“攒边板面”的结构,把四个边框用45°的格角榫攒起来,中央装入预先装配好的心板,然后与其它部分联接,从而使整个家具结构可以坚牢不动。这和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的梁柱承重体系非常相似。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中,承重结构和围护部分分工明确,其中木构建筑的承重部分都是由线型构件——柱、梁、枋、檩、椽等构成的,而梁柱间的非承重围护部分,如果用木作,则是箱框结构,如隔扇、门窗。在宋以后定型的木制家具中,也可以找出类似的结构。

3. 运用榫卯构造

榫卯构造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和木制家具中的应用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在距今约六七千年的建筑遗址中,我们就可见到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同样,我们也可以找到大量榫卯构造技术在木制家具中应用的实例。如明代束腰长方形香几、长方形平几、束腰四足方凳,上端用插肩榫与几面榫接,下端内翻马蹄与托泥榫接,下有4个矮足着地,使整体获得一种稳定感。四足上端内用霸王撑钩住几面穿带并用销钉固定,将几面力量直接传递到肩以下榫头楔紧的几腿上。

4. 注重细节处理

在建筑中与人日常接触的部分和家具上与人体直接接触的部分,古代工匠均给予足够的重视,做到含蓄圆润,而不是棱角劲起。这一方面是从人体工程学的角度出发,给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应用空间和物质产品,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守柔、尚静的精神内涵在物质形态上的体现。如同家具部件一样,建筑中的柱、梁、斗拱、椽头用“卷杀”的方法加工轮廓和曲线,使得部件隽秀、耐看;为了矫正视差,加强结构,建筑物最外侧的柱子有侧脚,使得整座建筑看上去更加挺拔、稳健。这一点在明式的圆脚柜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圆角柜四足外呈圆形,向外倾斜,具有明显的侧脚,从立面上看,柜面的宽度呈上小下大,底部横枨和柜顶边框喷出,底部足间安牙条;门扇同房屋建筑一样,可围绕由门外的边挺加长部分构成柜门旋转轴。

在细部装饰上,两者都注意装饰与结构的一致性。使装饰部件既是装饰构件,又是结构构件。如建筑中的雀替和家具中的托牙,其本身就既具有结构支撑作用,又具有装饰美化作用。

5. 考虑模数设计

在古代中国,朝代更新较为频繁,而每一次朝代的更替必然会伴随着大量原有事物的被摧毁和新事物的产生,这其中就包括木构建筑和木制家具。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社会生活纳入正常轨道,就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成本来完成大量重建工作。这就给木制建筑和家具的标准化、模数化生产的出现提出了要求,加上历代能工巧匠不断的经验总结和发明创造,木构建筑的古典的模数制逐渐浮出水面。

在设计上,尤其到了宋代以后,建筑和家具的单个构件基本上都是根据不同的类型按一定模数比例设计的,而后予以单个加工、安装和组合。这不仅使设计可以省时,工料估算有统一标准,而且使得制作和安装也更为方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需的工程项目。

二、木构建筑对木制家具的影响

我国建筑历史是自成体系的,而家具历史几乎就是小木作构造技术和生活用具艺术的发展史。建筑的发展对家具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大量的建筑遗产和家具遗产里,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家具和建筑这两者的传统关系。

1. 建筑尺度对家具形制的影响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史和家具史,我们可以发现家具的形制与建筑的尺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魏晋南北朝以前,由于建筑技术条件的限制,房屋多简陋低矮,人们的室内起居生活多在草席上进行,从而决定了席地而坐的低矮的家具形制。而后,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斗拱的成熟和大量应用,建筑的尺度和室内空间得以增大和扩展,对家具的尺度和形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从席地而坐向垂足而坐转化。凡此种种,促使家具形制从符合席地而坐转向符合垂足而坐,到了两宋时代,符合建筑室内空间尺度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得到定型和广泛普及。

2. 建筑结构对家具功能的影响

由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采用的是梁柱承重的框架结构体系,墙体不承担屋顶和楼面的重量,使得围护结构的形式和布置方式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其中某些家具也可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成为建筑物的一部分,比如博古架,既是可以陈放物品的橱柜类家具,又是划分空间的隔断,兼具陈列物品和分隔空间的双重作

用。

3. 建筑形式对家具式样的影响

建筑形式对家具式样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从北魏幄帐床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庑殿顶建筑的缩影。家具的顶部是由建筑庑殿顶的外形演变而来,只不过是所使用的材料由硬质材料转化为软质材料而已,而其台基则是采用建筑物台基的做法,具有明显的台明和垂带踏跺。

4. 建筑布局对家具布置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从有据可依的西安半坡圆形住房和大方屋开始,就一直与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与之相应的审美趣味紧密相连。在建筑和家具的布局上就明显地突出了儒家文化的重血统宗亲,讲求中庸、秩序、三纲五常、等级尊卑的观念。

从目前所掌握的建筑史料来看,中国的传统木构单体建筑多采用“一明两暗”的三开间式平面布局,讲究中轴对称。它不仅可以提供适宜的使用面积、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而且可以获取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有利于组群的整体总局。由于单栋建筑体量不宜做得过大,一般建筑组群都由若干单体建筑组成,且其构成形态属于多栋离散型布局。而在单体家具的设计中,几何对称是最常用的手法。无论是床榻类、椅凳类,还是案几类、橱柜类,都采用严格的几何对称方式。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的视觉审美要求和实际的物质功能要求,而且可以更为方便地进行家具组群的整体布局。在家具的布置方式上,尤其是厅堂家具的布置上,也往往采用成组家具沿建筑的中轴线对称布置,使一组家具围绕某一中心而形成整体和谐、均衡的格局。

相关资料由蓝炬星集成环保灶提供,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百度蓝炬星环保灶!

香樟木家具有什么优缺点 如何选购

香樟木家具有什么优缺点如何选购 香樟木家具属于传统的稀有名贵木材是我国物产稀少的名贵树 种之一,香樟木家具质地坚韧而且轻柔、不易折断、也不易产生裂纹,拥有天然美丽的纹理和花纹,而且散发着浓郁的特殊香气,所制作而成的香樟木家具具有防虫、防蛀、防霉、杀菌等功能。 樟木家具的优点: 因为香樟树四季常青,生长的又比较缓慢,所以年轮非常细密,质地紧实。因此,樟木家具通常会保留其原有的纹理,自然又美观。 其次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樟木家具有着樟木的天然香味,从其中提取出来的物质,可以制作衣柜里经常使用的樟脑丸。并且樟木家具的香味经久不散,有些几百年的樟木器具在出土以后,新切面仍然会散发着香味。 再次:实木家具都比较怕虫蛀,但是樟木自身的气味就可以驱赶或者杀死一些蟑螂、蚂蚁类的小虫子。而且还可以吸湿去除甲醛和空气中的异味等。 最后,樟木本身还具有医用价值,不但可以活血化瘀、祛风湿,

还可以预防关节炎等。 总之,自身性能良好,环保,与衣物无害,也不污染环境。 樟木家具的缺点: 凡事都有两面性,再好的东西也有有害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合理的避免。比如,虽然樟木的清香可以净化空气,杀死虫子蚂蚁,但是它的香味中所含的樟脑、樟醚、酚类等物质,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特别是在通风条件不好的卧室中,会导致人睡眠质量差,心慌意乱,头晕无力甚至呕吐等。 此外,樟脑有活血化瘀抗早孕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对于孕妇来说,就是一种危害,所以,如果家中有孕妇,最好保证卧室的通风条件好,或者暂时将樟木衣柜等搬到其他的房间中。当然,最好不要买樟木的床,否则非常容易导致流产。 不管是何种木材制成的家具,都会有相应的优缺点。所以,在购买之前就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使用的方式正确,樟木家具就可以发挥它的功效,不但很好的储存衣物,还可能保障人体的健康。但是如果使用樟木家具的房间整天不同风,把自己搞得头晕恶心的,岂不是浪费了一件好家具?所以,小编希望大家多多利用樟木家具的优点,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分析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02T11:24:28.673Z 来源:《建筑知识》2017年22期作者:陈渊韬 [导读] 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然后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 (浙江省省直建筑设计院浙江杭州 310030) 【摘要】文章简要概述了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然后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传统风水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结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风水文化;建筑文化;传统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218-02 1.引言 古人在建造住宅时,非常注重住宅的选择以及室内结局的布局及摆放,这其实是一种建筑风水文化,所以风水文化在古代有非常高的实用性。研究传统风水建筑文化,旨在借鉴传统建筑中涵盖的风水美学,让其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建筑设计,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2.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内涵 风水又被成为堪舆,其中堪代表高处,舆代表低处,表示的是地势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用抽象的气结石自然环境,认为气的运动规律即为自然的秩序,进而采取自然的行动来获得平安及快乐。 在古代建筑中,对住宅的风水选址,其实与现代城市规划有很大的相同点,甚至有些观点至今看来人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水准[1]。但是同城市的选址相比,古代在居住建筑的选址上有复杂的体系,这对传统建筑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传统风水中,相宅之法主要区分为形法、理法以及日法。其中形法注重对自然地理、生态景观等的审辩及选择;而理法与日法主要源于古代巫术中的占卜术,讲究建筑的朝向、时辰的吉凶[2]。对于理法中的定向与定时,其实至今被人们沿用,即在房屋的建设上,要求坐北朝南,这其实是一种科学的设置方式。然而在目前,人们常常会认为风水学属于一门缺乏科学依据的学科,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及断层,并且还有的是一些古代的经验到今天依旧不能被科学证实,因此人们常常会对传统风水文化产生一些误解,然而如果我们使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风水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推动科学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3.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风水建筑是建筑美的重要分支,借助传统风水理论,中国传统建筑实现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可以从传统建筑美入手。 3.1 对称美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突出的特征是对称之美,对称美在自然界中非常常见,比如鸟类的翅膀是对称的,树叶两侧也是对称的。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对称美最极致的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紫禁城,该建筑群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人民的智慧,同时彰显了中国古人审美观的博大精神,这种总体布局及建筑造型左右相同的方式,可以让人体会到一种和谐的整体美以及对称美,这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严密的背景下,这种建筑布局不仅是一种美,更是君尊民卑的体现。 3.2 和谐美 中国历来对美非常讲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如楚国大夫武举就在将美作出了一个定义,认为:“夫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该定义道出了美和谐的特征。此外,在古代帝王及官员的陵墓设置上也非常重视建筑同大自然的和谐,古代帝王的陵墓往往与横向的山脉作为天然屏障,这样可以是皇帝陵寝呈现出气势磅礴。并且在陵寝的布局上,还涵盖了大量的风水文化,比如在小山包上建造殿宇,陵寝的外部建筑稀散,但是越接近地宫,建筑的密度越大,这使得整个陵寝极具和谐美,反映了古代君王对美的追求。此外,陵寝建筑也随着山势的变化发生改变,这体现了建筑顺应自然的观点,使建筑景观实现人文美同自然美的有机结合。 3.3 比拟美 传统风水理论中认为,在选择住宅地时,应选择雌雄交合指出,穴则为阴阳交合之区,风水学中的“穴”主要有生生不息的含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水宝地[3]。实际上就是将生机勃勃的象征手法应用到理想住宅的建设中,以传统风水院落为例,北京的四合院,大多为坐北朝南,中间平整虚空,象征着一个双手的怀抱,正张口向天纳气。 4.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下,以城市建设为中心。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当前众多的城市已经将山峦夷为平地,将河流约束流向,这看似与传统风水中强调的依山傍水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如果稍加变通,依旧能够找出风水学中所说的风水宝地,如在考察城市的风水状况,可以将一栋栋高楼大厦看成是山峰,将下方四通八达的道路看成是溪水与河流。因此对于城市建筑而言,建筑环境的坐落位置虽然没有像传统宅基一样与山峦与河流有紧密的关系,但是却依旧可以用抽象型的转化方式来辨别出风水宝地,遵循传统风水理论中的基本要素,能够充分利用各区域的天然优势,使整体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此外,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书籍是《易经》,在内容中包含了天象与地理各个方面的风水知识[4]。因此现代建筑设计人员应充分借鉴与研究易经风水学同现代建筑及现代环境的联系,使传统风水理论能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服务,使得建筑师在设计居住环境时,不再单单追求建筑物外的豪华,而是更加注重内在的温馨、舒适、实用,以体现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 风水建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到目前为止却有很多人依旧认为风水学是迷信,这样对传统风水建筑理论的传承及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要充分明确建筑文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同步的,中国依然有很多古代传承下来的建筑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祖先根据社会活动以及生活经验而不断总结而建造出来的,所以在中国建筑文化当中,建筑风水文化都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加强对风水文化的支持,充分借鉴风水建筑文化的美学特征,使传统风水理论及传统建筑文化得到发展与传承。 5.结语 总之,传统风水作为我国一种影响建筑、绘画、诗歌及园林的古老门类,将风水理论与传统建筑设计结合,能够将建筑的艺术空间处理的更加合理,并且使建筑的形式感更加强烈,达到建筑住宅空间的合理应用以及空间舒适度的提升,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建筑。对传统风水建筑文化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并理解先人的建筑理念,以便在当前进行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 (1)天人合一的空间意识 崇尚自然,喜爱自然自古就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周易·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共德,与日月合共明,与四时合共序,与鬼神合共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儒家崇尚“天人合一”,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天也,自然也。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祖国各地的美好景色又启发着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对自然美的鉴赏融揉成为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应地产生了绚丽的山水文化、山水画、山水园林,出现了风景名胜区。 总的说来,“天人合一”建筑观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中心思想,是古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2)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 在西方,建筑不仅是遮蔽风雨的居住场所,而且是遮蔽灵魂的场所,人们从早期的崇拜高山大漠到崇拜各种自然神。建筑高大空旷并赋予神性,传统建筑中一开始就以建造各种神庙为主。而在中国,开始是崇拜祖先,后来是崇拜族长、君王、帝王等,而且在中国古代,神权从来都是依附、从属于皇权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历代建筑是人的居所,而非神的居所。即使是后来的宗教建筑也是这样。非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其核心之一。历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中国传统建筑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更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例如,在建筑材料上,中国传统建筑用木材,不追求其永久性,是非永恒的思想,是中国文化基础中非永恒观决定的。在建筑体量上,中国建筑以人体尺度为原则,要求“大壮”,又要“适形”。建筑高度和空间都控制在适合人居住的尺度范围内,具有初级的人体尺度思想,即使是皇宫、寺庙也不能造得太大。造型上中国建筑讲究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平稳,注重水平线条。即使是向上发展的塔也加上了

各种实木家具的优缺点

榆木家具的优缺点 榆木质地坚硬,素有“榆木疙瘩”之称 榆木家具的优点一:榆木木性坚韧,力学强度较高,耐腐蚀性强;硬度与强度适中,适合雕刻, 一般透雕浮雕均能适应。 榆木家具的优点二:榆木心边材区分明显,边材为暗黄色,心材暗紫灰色。 榆木家具的优点三:榆木纹理通达清晰,刨面光滑,弦面花纹美丽,有着近似“鸡翅木”的花纹。 木材经整形、雕磨髹漆、可制作精美的雕漆工艺品。 榆木家具的优点四:中国的榆木家具以明式款为主,造型简练,线条流畅,风格典雅大方。明式 家具装饰适度,繁简相宜,局部装饰恰如其分。 榆木家具的缺点一:榆木有新老之分,易变形、爱长虫、收缩严重是新榆木家具的缺点;而老榆木的缺点是有些地方会有老虫眼、老开裂、老榫头眼等。 榆木家具的缺点二:经过干燥房严格干燥的榆木家具是不易开裂的,但是榆木不易干,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榆木板材出于成本或设备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木材的烘干不到位,所以制作出来的榆木家具很容易 出现开裂和变形。 橡木家具的优缺点 橡木家具的优点一:具有比较鲜明的山形木纹,并且触摸表面有着良好的质感,使人倍觉亲近大自然,经过特殊处理的橡木除了具有一般实木优点外,其韧性极好,可根据需要加工成各种弯曲状,颇具 美感。 橡木家具的优点二:橡木家具除此之外,橡木家具比较厚重,有红木家具的端压沉稳,但其价钱 却比红木低了许多。 橡木家具的优点三:质地坚实,制成品结构牢固,使用年限长。 橡木家具的缺点一:不少橡木脱水后,由于弯曲变形已经不适宜再充当家具用料。但由于橡木木料较贵,因此不少制造商仍然用这种变形的木料制造家具。 橡木家具的缺点二:橡胶木含糖分多、易变色,不适合做白色家具。 橡木家具的缺点三:橡胶木有异味,因含糖分多,易变色、腐朽和虫 蛀。不容易干燥,不耐磨,易开裂,容易弯曲变形,木材加工易,而板材 加工易变形。 水曲柳家具的优缺点 在如今回归自然、简约古朴的强劲风潮下,纹理清晰的水曲柳实木家具以朴拙、粗犷的线条设计,再次受到市场关注。相比松木,它坚硬耐磨,不易变形;相比红木,它价格适中,亲民友善。因此,水曲 柳家具广受实木家具爱好者的青睐。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之历史演变 吴梅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考古资料和现存实例进行研究,对以彩画为主的中国古代建筑柱子装饰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作了详尽的分析,了解柱子的装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上架部分的彩画不尽相同,应将其作为一个与上架既有联系又独立的构件进行研究。 关键司:柱楹彩画雕饰朱红暖色青绿冷色 “柱,楹也”[1]。在中国古汉语中,柱和楹基本同义。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按柱引伸为支柱柱塞。不计纵横也。”又《释名》有云:“柱,住也。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齐鲁读曰轻:轻,胜也。孤立独处,能胜任上重也。”可见,柱、楹是指竖向能支撑屋顶重量的构件。由于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柱是最主要的承重构件,且又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并直接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触,故地位突出,所谓“屋之主也”。古人由此赋予它很多的象征意义,于是,柱子得到了精心的保护和华丽的装饰。柱子的装饰,主要有彩画、雕镂等方式,而彩画由于其快捷、方便、表现力强等特点,最终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装饰手段。除此之外,尚有用金玉、珠翠、锦绣、琉璃等,甚至有用镜子、螺钿等材料来装饰柱子的作法[2],更是奢华而新奇,并对后世柱子彩画的装饰纹样和构成方法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整个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柱子的装饰经历了由简到繁,又复归于简洁的历史演变过程。 一、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柱子装饰 建筑彩画等装饰手段的产生,源于原始先民的仪式活动、审美要求和对木结构的保护作用。从考古材料和文献中有关先秦时期建筑装饰的记载,可知当时宫殿建筑中的木构件已有了彩饰、雕饰等的装饰处理[3]。文献中亦有柱子装饰的记录,虽然有限,却也可以看出端倪。《春秋·谷梁传》卷三记载:“(庄公二十三年)秋,丹恒宫楹。礼,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从这句话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的柱子装饰的样貌:(一)用色彩涂刷是柱子装饰的主要方式之一,这是初级阶段的柱子彩画。(二)柱子都是以单色涂刷为主,不作或只作局部彩绘[4]。(三)柱子刷饰的颜色多种多样,有刷红黑、青、黄等不同颜色的,不象后世,基本上是以朱红色系为主,到明清时期,柱子更是一律刷红[5]。(四)柱子上涂刷的色彩根据礼制的要求,有明确的等级限制,不得僭越。春秋时期,以丹为贵,依次为丹、黑、青、黄。 秦汉是民族大统一时期,特别是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大大发展,为建筑装饰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技术的保障,而且礼制的约束相对松弛,僭越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其时宫殿建筑和贵族宅邸装饰成风。根据有限的文献及考古资料,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汉代建筑柱子装饰的特点:(一)汉代重要建筑的柱子装饰是雕、绘并用的,但雕饰更为突出,雕刻技术已极为成熟,并被广泛使用[6],这一点可求证于画像石与画像砖。如山东微山县两城和曲阜县旧县等出土的画像石,都很好的印证了“雕楹”之说(图1),画中柱子满雕波浪纹或出形纹,说明汉时贵族建筑之柱大多通身雕刻几何形纹样以作装饰。彩绘的技术还不太成熟,应用范围也不如雕饰广泛。(二)雕饰一般以剪影式浮雕方式在柱子上满雕纹样;也有雕刻之上再施彩的手法,以朱色为多[7];还有雕刻上施铜漆的方式[8]。(三)柱子彩饰还是以单色通刷的方式为主,也多用丹朱之色[9]。虽然汉代柱子饰色也是以丹为贵,这是袭自周礼的传统,但并不被严格遵守,民间也常有用丹朱之色的。(四)重要建筑的柱子经常绘有各种纹样,图案题材与当时所流行的装饰题材一致,多为云气、花卉、符瑞辟邪等[10]。(五)除雕刻彩画以外,

浅谈中国古建筑文化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泰勒对文化所作的权威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1 ] ,审美作为一种“能力和习惯”,自然也应当与知识、信仰、道德、习俗等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化观念的具象化的表现之一。 对美的形态的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美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对美的形态的这种特殊的感受,可以体现在民族艺术的创作风格中,也可以作为日常的风俗习惯、生活时尚、审美情趣甚至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绚丽多彩,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感受,是对自然景象、社会生活现象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赞美之词,但在美学理论中却被排斥在美的基本形态之外。这是源于理论上的疏忽,还是出于观念上的偏见?本文拟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尝试加以分析。 阴阳之道与美的形态的分类 美的范畴是意义的范畴,美学理论对美的范畴的规定,既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的普遍特征的归纳与总结,也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美的属性的价值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价值判断,既不是仅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评价艺术作品对鉴赏主体的价值关系,也不是仅仅立足于对审美对象超功利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2 ] 的感知,而是把审美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把美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自然的和社会普遍规律的“道”来加以规定,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关系。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根本原则;儒家则把“道”看作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政治和伦理原则,是治理社会的道德准则。道家之道是自然,儒家之道是名教,从汉代的经学到魏晋玄学,又逐渐将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道解儒”或“以儒解道”的儒道互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学领域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以自然美来比附社会美、道德美,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泛审美特征的美的基本形态的划分原则。 把对多元性的美的外部形态的分析,纳入“道”的思想体系,使美的形态研究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上,把美的形态纳入“道”的“二元对立”的感性形态之中,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种形态的划分方法,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的万事万物——乾与坤、天与地、阴与阳、刚与柔等等——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二元对立关系,《周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说卦),“乾坤刚柔,比乐师忧”(杂卦),“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既从观念上,也从方法上确立了美的形态分类的哲学基础。 而直接运用“道”的形态来解释美的形态,则是从清代的姚鼐开始的。作为古文家,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美的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复鲁絜非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刚柔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风格的差异,并以丰富的比喻来对文学风格的状态做生动的描述,表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上对美的形态研究所

水曲柳、楸木、橡木家具的优缺点

水曲柳家具的优缺点 在如今回归自然、简约古朴的强劲风潮下,纹理清晰的水曲柳实木家具以朴拙、粗犷的线条设计,再次受到市场关注。相比松木,它坚硬耐磨,不易变形;相比红木,它价格适中,亲民友善。因此,水曲柳家具广受实木家具爱好者的青睐。 水曲柳学名白蜡木,属于木犀科梣属的一种木材,主要产地为我国东北、华北、俄罗斯等地,呈黄白色(边材)或褐色略黄(心材),年轮明显但不均匀,木质结构粗,纹理直,花纹美丽,有光泽,硬度较大。据了解,水曲柳在80-90年代砍伐过度后,数量日趋减少。随着现在市场上的水曲柳的大料越来越少、目前大树已不常见了。 水曲柳原木 水曲柳家具的优点 水曲柳家具的优点一:切面很光滑,油漆和较粘性能也很好。适合干燥气候,且老化极轻微,性能变化小。 水曲柳家具的优点二:水曲柳加工性能很好,能用钉、螺丝及胶水很好的固定,可经染色及抛光而取得很好的表面效果。 水曲柳家具的优点三:水曲柳有着材质坚韧,纹理美丽,还具有极良好的总体强度性能、良好的抗震力和蒸汽弯曲强度,是制作家具的良材。 水曲柳家具的缺点 水曲柳家具的缺点一:水曲柳没有心材抗腐力,白木质易受留粉甲虫及常见家具甲虫蛀食,不易干燥,易产生翘裂。 水曲柳家具的缺点二:水曲柳实木家具,变形较大,制做全实木,多用小木块拼接,大块的木材收缩变形大,不适合。一些水曲柳家具基本上是主框架用水曲柳实木,大面积部分都是贴水曲柳实木皮,也是因为水曲柳变形收缩大这个特性。 楸木家具的优缺点 生长于我国东北、俄罗斯等极其寒冷地域,属落叶乔木。木材软硬适中、重量中等,具有干缩率小、刨面光滑、耐磨性强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构略粗;颜色、花纹美丽,富有韧性,干燥时不易翘曲;加工性能良好,胶接、涂饰、着色性能都较好;质地坚韧致密、细腻,价格昂贵,享有“木王”和“黄金树”之美称,是世界著名木材之一,与东南亚的黑檀木、紫檀木、美国的枫木等木材齐名。楸木资源极少,民间极少有机会使用,多用于制作高档乐器和军工用品(如枪托),实为珍贵优质的家具用材,随着世界木资源的日见匮乏,楸木家具的收藏价值与日俱增。楸木,故名思义即楸树之木材。楸树,别名:金丝楸、梓桐、小叶梧桐,学名为Catalpa bungei 。紫薇科楸树属树种,原产中国,分布于东起海滨,西至甘肃,南始云南,北到长城的广大区域内。该树种材质优良,用途广泛,是我国特有的优质用材树种,自古就有“木王”之称。东北"民间称不结果之核桃木",学名为胡桃楸,为落叶乔木,在长白山区分布广泛。 红橡木家具优点: 1、红橡木本身具有鲜明的山形木纹,纹路美观大方; 2、红橡木家具具备良好的质感,是档次较高的实木家具; 3、红橡木质地坚硬、加工性能良好,适合制作欧式家具。 红橡木家具缺点 1、红橡木主要分布于美国东部地区,木材依赖进口,价格较高; 2、红橡木质地较沉,脱水处理比较困难,而未脱静水的木材制作出来的家具,变形的机率比 较高; 3、市面上用橡胶木代替红橡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顾客专业知识有限,这直接影响到消 费者的利益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本文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院落空间轴线艺术诚实的结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三、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内涵

2011年05月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内涵 文/颜红影 摘 要:中国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数千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为今天设计师的创作提供深厚的理论依据。本文从传统自然观、礼制思想、宗教、民俗等方面探讨传统建筑反映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哲学;宗教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156-01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中国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在千百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中国特有的建筑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所包涵的精神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流传至今,其睿智精华的部分经过时间的洗涤愈发显现出博大与深厚的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包含的面很广,从哲学到民俗文化,从礼制到宗教等。 一、自然观 中国古代文明是从几千年的农业经济中孕育出来的,中国人对自然充满依赖与敬畏。正是这种依赖与敬畏,使得古代中国产生了崇尚自然、接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宇宙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天”指大自然,“天道”即为自然规律,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明天、地、人都统一于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这种观念表现在建筑上,意指人工创造的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融合、共生。“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建筑工匠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使建筑的布局、形式等跟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说也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比如风水学说中对建筑选址非常讲究,所谓“山环水抱、前山后势”等,都体现了自然环境对建筑的重要性。中国古人强调“师法自然”,把大自然当作老师。中国古典园林可以说是“师法自然”的最佳典范。园林虽是人为,却如自然世界的缩影,它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的,具有诗情画意,供人居住、游览的综合艺术。它不仅涉及建筑、生物等科学知识,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传统的自然主义、宗教等哲学观念渗透到园林建设中,以自然天成的形式美展现出来。中国古建筑在审美情趣和创作思路上也极力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例如明朝的天坛祈年殿采用圆形三重檐体制,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很明显的体现出“天圆地方”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二、封建礼制 《乐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有别。”这句话的意思是区别等级社会中各阶级阶层的地位,建立起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在儒家思想看来,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它具有强制化、普遍化、世俗化的特点,渗透到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传统建筑的各个方面。封建礼制对于建筑的制约,体现在建筑的体量大小、空间位置、装饰构件、色彩应用、屋顶式样等多个方面。从皇宫殿堂到官府衙门到平民住宅,都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绝不可淆乱。例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在整个建筑群的平面上位于中轴线的中间,体现其地位的尊崇;屋顶形式用庑殿顶,是中国古建筑中最高形制的屋顶;屋顶用金黄色的琉璃瓦装饰,黄色是最为尊贵的颜色,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此外,装饰构件上的龙型图案、龙的雕塑也体现着皇帝贵为“天子”的身份。封建家族中的礼主要体现为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传统的四合院民居的布局讲究正室居中,左右两厢对称在旁,这实际上是宗法伦理中“礼”的体现。在居室建筑的安排上父母居于正屋,并且安排在整个组群的中轴线上,以显示其在家庭地位中的至尊。在正屋的两边,对称排列东西两房,归子辈居住,称为“厢房”,正房与厢房在建筑规模、室内装饰与陈设上也有尊卑之分。此外,在四合院的最前面有倒座,最后面有罩房,男仆住倒座,女仆住罩房,男女相见时候非常少。因此,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礼制也反过来被建筑形式所加强。 三、宗教意识 宗教建筑在欧洲建筑中占有主流地位,与此相反,在古代中国神权是低于君权的,因此中国宗教建筑相对于代表君权的建筑而言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中国宗教建筑的艺术风格没有过分地去夸张神的力量来衬托人类的渺小,而是始终保持人的理性,并且人的理性正是儒家所特别重视的。宗教建筑在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的宗教以道教和佛教为主。中国建筑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吸收其他异族的宗教建筑风格,并经过中国文化的洗礼,成为中国特有建筑文化的重要部分。我国现存的宗教建筑中,佛教寺庙占多数。佛教建筑有塔、寺、石窟三种主要类型,佛教意识决定并影响着佛教建筑的特点。如佛塔的层层向上的形式,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上苍,代表佛教徒摆脱现世苦难、向往天国的愿望。莲花寓意佛地净土的洁净高雅,是佛教建筑中的常用装饰图。放生池是佛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体现。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由殷商时期的鬼神自然崇拜,战国时期的方术和神仙信仰以及两汉时期的黄老学说糅合而成的。道教信奉“阴阳八卦”和“五行”学说,道教的宫观建筑就是深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 四、民俗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民俗文化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诞生于百姓市井、发展于民间,相对于作为封建社会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民俗文化更加自由、生动、富有世俗的生活气息。它往往源自民间的生产活动、民俗活动,因此具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映射到建筑领域,则体现在建筑的门窗形式、围墙的形式、屋顶形式、装饰手法等。有些建筑的功能和形制就直接来源于民俗文化,比如宗庙和家祠的建立,源于人们对祖先的膜拜;戏台的搭建,是因为人们对戏剧等民俗活动的热爱。民俗文化在建筑装饰上面得到尤为鲜明的体现,建筑装饰中的木雕、砖雕、绘画等的题材多源自于一些民间传说,如八仙过海;戏剧题材,如白蛇传;更多的是用隐喻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常见的有“三羊开泰”、“五蝠捧寿”等。 结语:中国的建筑体系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是同西方建筑完全不同的一个伟大的建筑体系。它所具有的精神与文化是现代建筑师,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在创作时取之不尽的源泉。传统建筑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后人的珍贵精神财富,我们有义务将其深刻领会并传递下去。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美术学院作者简介:颜红影(1982— ),女,宿州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崔世昌.现代建筑与民族文化.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汉宝德.中国建筑文化讲座.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 [3]王振复.大地上的“宇宙”—中国建筑文化理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商业文化 156 2011.05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复习进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 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留下了贯穿史今的重笔,它既是我华夏文明的一例例见证,又是我们先祖勤劳与智慧的体现。从原始社会的山顶洞,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秦阿房宫,从大汉四百年的长安未央宫,一直再到明清的紫禁城,还有今日看不到的抑或是史书上也找不到的那千万座宏伟建筑,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在千年的智慧的结晶与沉淀中,我国的传统建筑形成了特有的建筑思想。 从建筑的文化本质而言建筑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他以自己独有的形式揭示一定的审美观念和出世原则。既能够反映出时代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民族烙印。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建筑是一种物质化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哲学,而我国的传统建筑思想是以和谐思想与风水学为最主要思想,来体现民族精神与哲学的。 “天人合一”这一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并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在中国的建筑中也带有浓厚的追求天地人三者和谐为一的“天人合一”意识。然而这种“天人合一”的建筑意识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又和具体的儒释道文化结合起来。因此,儒释道具体的“天人合一”观念才对中国的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具体的建筑过程中儒释道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有着具体区别: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教纲常思想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是在宗庙的建筑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人到佛教建筑之中;道家将自己的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人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意在追求天(自

然)人合一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是在园林方面,然而这种思想和今天在郊区建立远离大都市喧嚣的郊区别墅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然而在民间的建筑中又有着自己的主导思想,通俗的讲民间建筑有着浓厚的风水意识,用较为专业的术语则是堪舆之术。长期以来我们都把这种思想看作封建迷信,然而在堪舆之术里面涵盖着浓厚的天人合一意识,甚至可以认为堪舆之术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些行为和建筑来实现天人合一。 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从未有过如西方视建筑为永恒,不朽,纪念物的思想,当然也就谈不上与自然抗衡了。在古代先民眼中,建筑也如同其他日用品一般,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 中国建筑不欲以自然和人工来竟久存,而是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布局和形象特征。中国建筑以群体取胜,注重虚实结合,以内收的凹曲线与依附大地,横向铺开的形象特征表达出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艺术观念。 房屋的设计也尽量体现与自然相同的思想。由于木结构框架系统的优点,使墙不承受上部结构的压力,就可以任意开窗,特别是在南方,通向庭院的一边,常常开满一排落地长窗,一打开,室内外空间便完全流通在一起。在传统庭院中,主要建筑多用廊子相绕,廊实际上是室内建筑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一个过度,是中国建筑与自然保持和谐的一个中介和桥梁。 我国古建筑的外部造型,也尽量表现出与自然协调的意念。他不象西方建筑那样是实体一块的庞然大物,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稳重中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台基除了对木结构的防水,防腐功能之外,可以增

各种材质家具的优缺点

榉木家具的优缺点 榉木家具的优缺点 榉木重、坚固,抗冲击,蒸汽下易于弯曲,可以制作造型,钉子性能好,但是易于开裂。为江南特有的木材,纹理清晰,木材质地均匀,色调柔和,流畅。比多数硬木都重,在窑炉干燥和加工时容易出现裂纹。榉木的材质稍粗,但坚重强韧,耐冲击磨擦,缺点是易变形。 榉木家具的优点 1、材质坚硬,纹理直,结构细; 2、耐磨有光泽干燥时不易变形; 3、加工、涂饰、胶合性较好。 榉木家具的缺点 1、由于树龄不同造成了颜色和密度的差异,使做出来的家具颜色不统一; 2、在窑炉干燥和加工时容易出现裂纹,易变形。 橡胶木家具的优缺点 橡胶木家具的优缺点 随着实木家具的价格疯涨,各种高档木材的缺乏,橡胶木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作为中档类的家具,橡胶木家具有什么优缺点? 橡胶木家具的优点 1、橡胶木本身不是名贵木材,是东南亚的胶农割完树胶之后的老材砍伐后用来制作建材和家具的。生长周期不长,一般十年即可成材,因此可以说是取之不竭。 2、这种木材在北方干燥地区不容易开裂。 3、橡胶木在制作家具过程中的可塑性不错,因此可以适合制作造型优美,曲线柔和的产品。 1、橡胶木实木质感好,纹理优美、质地均匀。 3、色泽浅,容易着色、能接受所有类型颜色的染色和涂料,易与别种木材的颜色基调相配合,油漆涂装性能好。 7、硬度好,天然高强度的耐磨性能,特别适用于楼梯,地板、桌子、台面等。 橡胶木家具的缺点 1、橡胶木是热带树种,无论从硬度、材质、纹理、性能为是较差的树种之一 2、橡胶木有异味,因含糖分多,易变色、腐朽和虫蛀。不容易干燥,不耐磨,易开裂,容易弯曲变形,木材加工易,而板材加工易变形。

实木家具的优缺点 实木家具的优点 天然木材制成的家具,这样的家具表面一般都能看到木材美丽的花纹。家具制造者对于实木家具一般注意涂饰清漆或亚光漆等来表现木材的天然色泽。自然的纹理,多变的形态(如曲面、雕花),由于用胶较少,因此环保性能比板式家具高。实木家具具体有四大优点。 1.经久耐用,越用越值钱,有充分的保值和升值空间; 2.环保性强,在众多家具新型材料中(细木工、多层板、高密板、三氯氢氨板、实木板等等)是比较环保的; 3.工艺精美,实木家具制作大多以传统手工艺的榫茆结构为基础加上精美的雕刻图案,让您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的魅力; 4.舒适温馨,纯实木的材质会给您的空间带来大自然氛围,让家远离冷冰冰的钢铁和现代材料的千篇一律. 实木家具的缺点 实木家具最主要的问题是含水率的变化使它易变形,实木家具会受周围环境影响而改变出厂时的含水率,含水率的改变会导致变形、开裂。所以不能让阳光直射,室内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过于干燥和潮湿的环境对实木家具都是不合适的。另外实木家具的部件结合通常采用榫结构和胶粘剂,成品一般不能拆卸,搬运很不方便。制作家具承重部分时,如果做成薄板,如侧板、框架,比较容易变; 一.实木家具如何保养,实木家具保养注意事项 1.实木家具使用应控制室内湿度 消费者将实木家具买回家之后,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商场看起来非常完美的实木家具买回家使用一段时间之后会有轻微的变形、开裂。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是自己上当了,其实不尽然。一般来说实木家具出现轻微的变形、开裂现象多数是由于消费者对木材的含水率缺乏了解,使用不当或者室内的湿度环境不好造成的。 实木家具出厂前各项标准都是过关的,但家具分别在厂家、商场、和消费者家里湿度环境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注意的话,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上这些状况。因此我们在买实木家具前,应该对实木家具的含水参数有所了解,同时参考说明书上标注的使用环境湿度。一般来说,实木家具使用的环境湿度要比其本身的含水率略高。使用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空气湿度的控制,既不能过于干燥也不能过于潮湿。 2.实木家具使用应避免阳光直晒 实木家具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阳光的直晒。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使漆面褪色,影响实木家具的观感。同时,热源、暖气、灯具等设备会让实木家具变形,应尽量远离。在实木家具上放置过热的茶炉、开水壶等物品时要加隔热垫,以免烫伤实木家具。 3.实木家具的擦拭方法有讲究 实木家具要用质地柔软的棉布擦拭,棉布以微湿为宜。对实木家具进行擦拭的时候要顺着木材的纹理方向,不能使用酒精和其他化学溶剂或清洁剂,以免腐蚀家具的表面。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

多年来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中国人从天然资质讲, 不亚于世界上的任何民族, 因此我们曾经创造了世界先进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 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但是差不多从明代中期起的这五六百年来, 我们却落后了! 而恰恰从这一时期起, 世界上另一个文明古国所在地的欧洲却从中世纪的委顿中重新崛起, 走到我们前头去了。这是什么原因?我想这多少跟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 跟我们的文化心态有关。下面仅以我们传统的建筑文化为例, 讲点个 人看法。 世界上的建筑(这里主要指大型的、属于艺术范畴的公共性建筑), 从形式上划分, 基本上 有两类: 一类主要用石头建造的, 叫“石构建筑” , 流行于世界绝大多数地区; 一类主要用木头建造的, 叫“木构建筑” , 流行范围很小, 主要以中国为主的东亚地区。两种形式的建筑各自都有深厚的文化渊源, 各有不同的风格和艺术特色。就艺术而言, 各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 很难分出高低。这篇演讲, 仅从反思的角度, 着重谈谈我们的建筑文化中那些制约着我们发展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克服的负面现象。 纵向承袭的惯性思维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 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 。两种不 同 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个不断重复前人, 不思突破; 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 向前跨越。 我们的木构建筑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那“覆压三百里” 的阿房宫可资证明。在这漫长的过程中, 从形式到风格都只是单一的发展, 没有发生过质的变化, 可谓“两千年一贯制” 。而欧洲人的石构建筑, 仅自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 其风格上的更新换代至少在一打以上: 古希腊风格、古罗马风格、拜占庭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矫饰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折中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后现代”风格……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之一恐怕是: 我们习惯于承袭思维, 总爱向前人看齐; 以前人的水平为坐标, 以前人的成就为荣耀。而欧洲人就不是这样, 他们不管前人有多大成就, 也不高山仰止, 而 设法超越他们, 努力向前探索。正如鲁迅当年所概括的: 我们中国人总习惯于“摸前有” , 而西方人则善于“探未知” 。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个不断重复前人, 不思突破; 一个则不断推陈出新, 向前跨越。 纵向承袭思维近年来的一个突出例子表现在, 到处热衷于搞仿古建筑, 其中“重修圆明园” 的呼声堪称其最高音响。说是为了“再现昔日造园艺术的辉煌”, 殊不知, 美是不可重复的! 若是可以重复, 则今天世界上的艺术品早就没有地方可堆了。何况圆明园是极为重要的国耻纪念地, 是入侵强盗的“作案现场” , 重修意味着对“现场”也就是对文物的破坏。 建筑作为艺术的一门和审美的载体, 它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 因为人的审美意识是不断变迁的, 而且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从19 世纪下半叶起, 从世界范围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新的建筑学理论和新的建筑材料的诞生, 建筑开始了一场崭新的革命。中国的木构建筑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 也已走完了它的 历史进程, 面临着蜕变。然而, 中国历史的发展, 整个儿讲就慢了西方一大拍, 即少了一个工业时代。西方思潮作为强势文化迅猛地涌入我国。这意味着, 客观形势已不允许中国建筑 从自己的娘胎里孕育出自己民族的建筑新胚胎, 我们一边招架, 一边接受; 来不及细嚼, 难免囫囵吞枣就是说: 简单仿效。这在开始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对于异域的人类文明成果, 先要“拿来” , 而后才能进行鉴别、挑选和借鉴。但如果一味“拿来” , 或“拿” 的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