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3章-矩律

第3章-矩律

第3章-矩律
第3章-矩律

第3章 矩阵

§3.1矩阵的运算

一. 内容提要

本节叙述矩阵概念, 矩阵的加法、数乘和矩阵的乘法, 并介绍了转置矩阵和方阵的行列式的概念.

一.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矩阵的乘法运算, 难点是矩阵运算律与中学代数运算律的区别.

二. 授课内容

(一). 矩阵概念

m 行n 列的矩形数阵()ij

m n a ?A = 一些特殊矩阵:零矩阵, 行矩阵, 列矩阵, n 阶方阵, 三角矩阵, 对角矩阵,数量阵和单位

阵. 矩阵的相等.

(二).矩阵的加法和数乘

76P 的定义3.1.1和77P 的定义3.1.2

简单叙述矩阵的加法和数乘的运算律

例1 78P 的例3.1.6

(三). 矩阵的乘法

1. 79P 的定义3.1.3 说明矩阵的乘法对矩阵行数和列数的要求及乘积矩阵的行数和列数, 注意乘法的“左行右列”规定.

例2 80P 的例3.1.9

例3 80P 的例3.1.8

课堂练习和讨论: 89P 习题3.1.的第4题.

说明非齐次线性方程组和齐次线性方程组可分别简证为x b A =和0x A =的矩阵方程形 式(可用实例说明).

2. 一般地 AB ≠BA

例4 80P 的例3.1.10

例4说明: (1) AB ≠BA

(2) 00AB =≠>A =或0B =, 类似地C AB =A , 0B C A ≠?= 若AB =BA , 则称A 与B 为可交换矩阵, 此时A 和B 必为同阶方阵.

例5 81P 的例3.1.11

3. 矩阵乘法的运算律

82P 的定理3.1.2

例6 设231A ??

??=????-??

, ()3,2,1B =-. 求()100AB

解 由642963321AB -????=-????--??

, ()1BA =-.

-3 2 -1

得()()10099

AB =AB?AB AB?AB =A AB B

()996421963321--??

??=-AB =-AB =--????-??

(四) 方阵的乘幂`

k A =AA A (其中A 为n 阶方律, K 为正整数)

并规定0A =E

设()1110m m m m m f x a x a x a x a --=++++, A 为n 阶方阵,

称()1110m m m m m f a a a a --A =A +A ++A +E 为A 的矩阵多项式.

由直接运算易知

m n n m n ??A E =A , m m n m n ??E A =A

特别地, 若A 是n 阶方律, E 是n 阶单位阵, 则有 =EA =AE =A .

一般地, ()()22A +B A -B ≠A -B , ()222A ±B ≠A ±AB +B ,

但是()()()()2A +E A -E ≠A -E A +E =A -E

()222A ±E =A ±A +E

例7 83P 的例3.1.12

设()1110m m m

m m f x a x a x a x a --=++++, 0043-??AB =????, 求()f A 解一 . ()200233300f ??A =A +A -E =A ?A -A -E =????

解二. ()()()00300f ??A =A +E A -E =?

???

()()()3f A =A -E A +E ????或

(五). 矩阵的转置

1. 转置矩阵的定义 86P 的定义3.1.4

2. 转置矩阵的性质 86P 的定理

3.1.5及推论

例8. 87P 的例3.1.15 3. 对称矩阵和反对称矩阵

86P 的定义3.1.5

例988P 的例3.1.16

对称矩阵的和、 差、数乘的为对称矩阵. 但对称矩阵的乘积仍为对称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两个矩阵能够交换.

(六). 方阵的行列式

1.定义 设()ij m n

a ?A =为n 阶方, 称()ij a A =为方律7的行列式. 2.性质

设A B 、为n 阶方阵, λ为实数, K 为正整数, 则有:

(1) T A =A ︱

(2) n λλA =A

(3) AB =A B , 特别地K K A =A

例10. 设100330444????A =??????, 002031567????B =-??????

求AB 4 4 4 , 5 6 7

解: ()()32

212130360?AB =A ?B =?--=

(四). 作业

习题3.1

2. 3. 6. (4) 7. (3)

13. 15. 16. 18 19. (2)

§3.2 可逆矩阵

一.内容提要

本节由数a 的倒数1a

引进逆矩阵概念,叙述了矩阵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 用伴随阵法求逆矩阵, 可逆矩阵的性质.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可逆矩阵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是用伴随阵法求逆矩阵..

三.授课内容

(一)逆矩阵的定义

由数a 的倒数

1a

引进逆矩阵概念.92P 的定义3.2.1逆矩阵的求法 92P 的定理3.2.1和推论, 97P 的推论. 例1 93P 的例3.2.1

例2 94P 的例3.2.2

例3 96P 的例3.2.3

例4 96P 的例3.2.4

例5 96P 的例3.2.5

(三)、可逆矩阵的性质

97P 的性质3.2.2

和转置矩阵的性质作比较:

(1) T A =A ()1-A =A

(2) ()T T KA =KA ()

111--KA =

A K (3) T T T A

B =B A ()111---AB =B A (4) T A =A 11-A =

A (5) ()()11-T

T -A =A (6) ()T T T A +B =A +B ()11T --A +B ≠A +B

例6 98P 的例3.2.7

例7 99P 的例3.2.8

例8设A 是三阶矩阵,且2A =,求123-*A -A

解一. ()()331223322232-****A -A =A -A =-A =-?=-

解二. ()()331111423264322-*----A -A =A -A =-A =

=-

课堂练习和讨论:习题3.2中的1. 2. 3. 10. 12题

四. 作业

习题3.2中的

4.(2)

5.(2),

6. (2), (3),

7. 13. 14.

§3.3 矩阵的分块

一.内容提要

分块矩阵的加法, 数乘, 乘法和转置, 分块对向矩阵的乘法, 行列式和逆阵.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分块对角矩阵的行列式计算, 特别是逆矩阵的求法. 难点是如何将矩阵作适当的正确的分块简化矩阵的运算.

三.授课内容

(一)分块矩阵概念,矩阵的按列分块和按行分块.

(二)分块矩阵的加法,数乘,乘法和转置将分块矩阵中的子块元素作如同矩阵的加法, 数乘,

和乘法运算.

注意分块的合理性和分块后运算的简便性, 分块矩阵的转置除了“大”转还要”“小”

转.

P的例3.3.1

例1

103

P的例3.3.3

例2

104

例3

P的例3.3.4

105

P的例3.3.5

例4

105

三. 准对角矩阵

P的定义3.3.1

例1定义

106

P的性质3.3.1

例2性质

107

P的例3.3.6

例5

107

课堂练习和讨论: 习题3.3.中的2. 3 . 4. 推广得5, 强调5的结论,清楚与准对角矩阵的逆阵计算之区别.

四. 作业

P习题3.3中的1(1) 6. (1), ( 3), (4),

108

§3.4 矩阵的高等交换与初等矩阵

一.内容提要

初等矩阵的概念,初等交换和初等矩阵之间的关系,可逆矩阵和初等矩阵的关系,用初等交换方法求逆矩阵.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初等矩阵的概念和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难点是初等交换和初等矩阵的关系.

三.授课内容

(一) 初等矩阵的概念和性质

1.定义 110P 的定义3.4.1

初等矩阵分为互换初等阵, 倍乘初等阵和倍加初等阵三种类型, 它们分别是对单位阵的行作一次互换, 倍乘和倍加初等行变换(或作相应的一次初等列交换)得到.

2. 性质 初等矩阵是可逆矩阵, 且其递阵为同类型的初等矩阵.见112P 性质

3.

4.1

(二) . 初等交换和初等矩阵的关系

112P 的定理3.4.1

课堂练习118P 习题3.4的第1题和119P 的第6题

叙述113115-P 的推论1. 推论2.推论3和推论4.

(三). 可逆矩阵和初等矩阵的关系, 用初等交换法求逆矩阵

叙述115P 的推论5, 同时得出用初等行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

[]1-??A E ???→??→E A ??行变换

例1 116P 的例3.4.2

例2. 设x A =B , 求未知矩阵例x , 其中

131221342????A =??????, 121031????B =-????-??

解一. 先求1-A , 再计算1x -=A B

解二.由[]1-??A E ???→??→E

A B ??行变换得

1x -=A B

注1. 也可采用初等列方程法求逆矩阵: 1-A E ???????????→??→????????E A ????

行变换 注2. 对形如x A =B 的矩阵方程也可用初等列变换法求出未知矩阵1x -=BA

1-A E ???????????→??→????????B BA ????

行变换

(三) 作业

118P 习题3.4的 2. (1), (4), 3. (1) 思考第5题

§3.5 矩阵的等价和等价标准形

一.内容提要

等价矩阵和矩阵的等价标准形, 有关矩阵的秩的一些结论.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等价矩阵和矩阵的等价标准型概念,难点是有关矩阵的秩的一些结论. 三.授课内容

(一). 矩阵的等价和等价标准形.

1.概念

119P 的定义3.5.1和120P 的定理3.5.1

2. 矩阵等价的充分必要条件:

矩阵A 和B 等价? A 和B 同规模(相同的行数和列数)同秩?A 和B 具有相同的等价标准形?存在可逆矩阵P 、Q 使PA B Q=

(二). 有关矩阵的秩的一些结论.

先复习矩阵的秩的定义. 给出如下主要结论:

(1) ()00r A =?A =

(2) 设A 为?m n 矩阵, (){}min r m n A ≤,

(3) 若A 是n 阶方律. ()0r n A =?A ≠

(4) ()(){()}

min r r r AB ≤A B ,

例1 120P 的例3.5.1

例2 121P 的例3.5.2

课堂练习和讨论:122P 习题3.5中的第1. 2. 10题

四. 作业

122P 习题3.5中的第3, 7题

本章小结

1.矩阵的概念

特殊矩阵: 零矩阵、行矩阵、列矩阵、方阵、对角阵、单位阵和对称阵、反对称阵.

2.矩阵的加法, 数乘和乘法, 乘法运算阵

3.矩阵的秩

(1) 定义(2) 求法(3) 性质

4. 可逆矩阵

(1)定义(2). 求法(伴随阵法, 初等行变换法和分块对角阵法) (3). 可逆充要条件

(4)性质(和转置矩阵性质作比较)

(5)解矩阵方程

5. 方阵的行列式

A,*A

(1)定义(2) 性质(3). 1-

6. 初等矩阵

(1) 定义 (2) 和初等交换关系 (3) 和逆阵关系

P习题3.6中的第1. 2题

课堂练习和讨论:

126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试题答案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单选题 1.人最喜欢的是自动,而不是回答:正确 1. A 变动 2. B 不动 3. C 自动 4. D 被动 2.中国人一生只做四件事,即回答:正确 1. A 修、齐、养、平 2. B 理、齐、治、平 3. C 修、齐、治、平 4. D 修、齐、治、责 3.人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回答:正确 1. A 在职场中修炼自己 2. B 在商场中修炼自己 3. C 在情场中修炼自己 4. D 在战场中修炼自己 4.管理的第一目标是回答:正确 1. A 理人之道 2. B 絜矩之道 3. C 安人之道 4. D 经权之道 5.中国人强调回答:正确 1. A 以人为本

2. B 以事为本 3. C 以物为本 4. D 以神为本 6.任何事情都要守规矩却又不能死守规矩,这就是回答:正确 1. A 安人之道 2. B 成功之道 3. C 中庸之道 4. D 经权之道 7.M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自由 2. B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 3. C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 4. D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快乐 8.中国人一生中四件事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回答:正确 1. A 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2. 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C 修身→齐家→平天下→治国 4. D 平天下→齐家→治国→修身 9.经权的实质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有所变 2. B 要有所变有所不变 3. C 要有所不变 4. D 经济和权力

10.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科技的人更需要有回答:正确 1. A 恩心 2. B 坏心 3. C 仁心 4. D 良心 11.自动才会回答:错误 1. A 勤劳工作 2. B 推托工作 3. C 敷衍工作 4. D 不工作 12.很多主管到最后会被下属架空,主要的原因就是回答:正确 1. A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情 2. B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神 3. C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人 4. D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心 13.西方人强调回答:错误 1. A 以人为本 2. B 以神为本 3. C 以物为本 4. D 以事为本 14.絜矩之道的起点是回答:错误 1. A 规范化 2. B 制度化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试题答案

单选题 1.人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回答:正确 1. A 在职场中修炼自己 2. B 在商场中修炼自己 3. C 在情场中修炼自己 4. D 在战场中修炼自己 2.管理的第一目标是回答:正确 1. A 理人之道 2. B 絜矩之道 3. C 安人之道 4. D 经权之道 3.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工商业的人更需要有回答:正确 1. A 恩心 2. B 良心 3. C 仁心 4. D 坏心 4.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回答:正确 1. A 成功之道 2. B 安人之道 3. C 絜矩之道 4. D 经权之道 5.絜矩之道大部分都在讲回答:正确 1. A 有东西 2. B 没有东西 3. C 有形的东西

4. D 无形的东西 6.阳奉阴违基本上是一种什么的不正当行为回答:正确 1. A 落井下石 2. B 狂妄自大 3. C 假公济私 4. D 投机取巧 7.“矩”就是回答:正确 1. A 制度 2. B 规矩 3. C 承诺 4. D 要义 8.M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自由 2. B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 3. C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 4. D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快乐 9.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回答:正确 1. A 制度 2. B 规矩 3. C 法律 4. D 法规 10.经权的实质就是回答:正确 1. A 要有所变 2. B 要有所变有所不变 3. C 要有所不变

4. D 经济和权力 11.絜矩之道就是回答:正确 1. A 设身处地 2. B 以人换人 3. C 将心比心 4. D 落井下石 12.人并不喜欢被动,恰恰相反,人是喜欢回答:正确 1. A 自动的 2. B 被动的 3. C 要动的 4. D 不动的 13.很多主管到最后会被下属架空,主要的原因就是回答:正确 1. A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情 2. B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神 3. C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人 4. D 主管没有抓住下属的心 14.西方人强调回答:正确 1. A 以人为本 2. B 以神为本 3. C 以物为本 4. D 以事为本 15.人和物不同,物是在人的无意识中自动,而人却应该回答:正确 1. A 在自己的无意识中自动 2. B 在自己的有意识中自动 3. C 在自己的有意识中不动

《哲学简史》4——7章注释

4-7章相关注释: 【原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1)而民兴孝;上长长(2)而民兴弟;上恤孤(3)而民不倍(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5)。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注释】 (1)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意思是把老人当作者人看待。(2)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思是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3)恤:体恤,周济。孤,孤儿,古时候专指幼年丧失父亲的人。(4)倍:通“背”,背弃。⑤絜(xie)矩之道: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 【译文】 之所队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课程编号:B34)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关闭 课后测试 如果您对课程内容还没有完全掌握,可以点击这里再次观看。 观看课程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易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之一,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整体观的著作,《易经》包括√ A 天文 B 地理 C 人文 D 以上三项都是 正确答案: D 2. “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管理学上,要讲究√ A M理论 B 絜矩之道 C 经权之道 D 安人之道 正确答案: C 3. 安人的原则不能变,但是安人的方法是√ A 不清楚 B 可变也可不变 C 经常要变的 D 永远不能变 正确答案: C

4. 变与不变是√ A 正确的 B 不对的 C 相对的 D 绝对的 正确答案: C 5. 权在经内是√ A 谨守分寸 B 具有弹性 C 擅自变更 D 离经叛道 正确答案: A 6. 判断下属对策好坏的标准在于√ A 政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B 对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C 政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D 对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正确答案: D 7. 经权密切配合,要求上下必须目标√ A 相抵触 B 一致 C 不同 D 背道而驰 正确答案: B

权不损人,就是√ A 尽量减少权宜的措施,以减少例外的比重 B 在权宜变通的时候,不可以损及他人 C 权不离经 D 经不离权 正确答案: B 9. 不易的叫做阳,变易的叫做阴,一阴一阳之谓√ A 阳 B 阴 C 路 D 道 正确答案: D 10. 经和权合起来,叫做√ A 安人 B 絜矩 C 经权 D M理论 正确答案: C 11. 处理管理问题的时候,应该坚持:原则不可变,方法应该变,即√ A 以不变应不变 B 以万变应不变 C 以变应万变 D 以不变应万变 正确答案: D

浅谈儒家的“忠恕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儒家的“忠恕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孔子的“忠恕之道”是其“仁学”思想的精髓,是践行“仁爱”的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忠恕之道”所提倡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道德准则和思维模式,对我国现代道德教育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忠恕之道仁爱当代价值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这其中,孔子的人学思想体系是其中的精髓所在。而这一体系中的“忠恕之道”又是其最为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被定位为“仁之方”【1】。“仁之方”即践行“仁道”的基本方法和行为原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对我们当今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忠恕之道”的含义 《论语》里记载,孔子告曾参云:“参乎!吾道一以贯之。”门人问曾子何意,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吾道”就是孔子自己的整个思想体系,而贯穿这个思想体系的,必然是它的核心。分别来讲是“忠恕”,概括讲就是“仁”。在曾子看来,以孔子为代表的整个儒家思想体系是以“忠恕之道”贯穿始终的。宋代朱熹说:“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所谓尽己,就是人的社会伦理意识符合“自己所以为人的内心之情”。推己及人,就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所以为人的内心之情,还要以己之情,及于别人之心,从而体别人之情。孔子所提倡的“忠恕之道”是同他的仁学学说紧密相联的。冯友兰先生也认为“忠恕之道”同时就是仁道。所以,“行忠恕就是行仁”。冯友兰还认为忠、恕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如何实行仁,在于推己及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3】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有学者将二者进行比较,将“忠”称为“金律”而将“恕”称为“银律”。概言之,“忠”是“恕”的前提,亦即朱熹所说的:“分言忠恕,有忠而后恕。独言恕,则忠在其中。若不能恕,则无忠可知。恕是忠之发出。若无忠便自作恕不出。” 对于“忠恕之道”,儒家又把它叫作“絜矩之道”,这里“絜矩之道”不仅是一种实现仁德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还包含着主体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自身修养的思想。《大学》论述:“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这句话的意思为自己所希望得到的,也以同样的心情让别人得到,既要从自己想到他人,又要从他人来检讨自己。由此可见“絜矩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尺(絜矩),随时都在使用它来衡量别人和自己。实践“仁”的方法就是这样简单。因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二、“忠恕之道”的基本内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恕之道”强调要尊重人,即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就是说,在现实生活中,当自己要对他人做什么事前,先想一想自己是否

论《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学号:xxxx 姓名:xxxx 专业:xxxx 学院:xxxx 日期:xxxx

《大学》里的治国之道 要想成教于国必须守孝悌、施仁慈。一家仁,一国才能兴仁,一家让,一国才能兴让。《大学》又分别以尧舜和桀纣为正反两面的例证揭示了修身和齐家对于治国的重要意义。 (一)絜矩之道的重要意义 继齐家、治国之后的第十章,平天下是《大学》修为的最高目标。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由内向外生发扩展的过程,即从修身、齐家、治国到最后的平天下。平天下的平是使天下太平。天下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担当,平天下是中国儒家伦理中很重要的思想。平天下的基础在齐家,对整个社会的治理要从整饬家庭伦理开始:一屋不扫,无以扫天下;一家不宁,无以宁天下;一家一族不太平,无以让国家和天下太平。《大学》能从小见大、从微见著,认识到起点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人生修为的方法论意义。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老老”是说国君或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要孝敬老人,“而民兴孝”,而后全国民众都兴起重视老人的孝道。“上长长而民兴弟”,在上的人能够以长者为长,老百姓才会尊敬长者。“上恤孤而民不倍”,领导人能够抚恤孤寡,去爱惜那些飘零于世道之人,这个国家才会有爱,才不会违背人伦和人道。“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絜,指的是量围长的绳子,而“矩”就是量直角的一种角尺,就是讲究方圆规矩,可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君子有方圆,就是有了遵循道的标准。絜矩之道就是一种达到道的方法。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你厌恶上级那些对你不好的行为,就千万不要再以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下属。你所厌恶的下级那些毛病,千万不要故伎重演地用来面对上级。后面的先、后、左、右与前面的上下是相同结构,正好构成共同环境空间,呈现上、下、前、后、左、右六个纬度。意思是说,所有这些都要合乎絜矩之道。这样,一个君子才具有平天下的可能性,而且也只有这样的可能性,他才可能有一种真正的中正之心。 《大学》非常清楚地说明,只有治理好国家才能使天下平定,因此治国是平天下的前提。而作为国家领导,其德行修养对于国家和民众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二)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经?南山有台》说:“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只,语气词。全句是说,快乐的圣人君子啊,那就是人民的父母。真正去做一个君子,他是快乐的。君子有发自内心的和谐仁爱,并且拥有爱民如子的心性,可以作为民的父母。其原因就在于,“民之所好好之”,老百姓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民之所恶恶之”,老百姓所厌恶的抵制的拒绝的,他也厌恶抵制和拒绝。“此之谓民之父母”,就是说,他的心和老百姓想到一起,命运和老百姓连在一起了,这样的人才能叫老百姓的父母。今天还有父母官、清官的说法,就是说爱民如子的意思。再如子弟兵,也是说他们和老百姓亲如一家,有这种深层的关系,老百姓才会放心,才会听从你的指挥,否则,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课后测试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课后测试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人最喜欢的是自动,而不是√ A 变动 B 不动 C 自动 D 被动 正确答案: D 2. 不能违背的道理叫做√ A 经 B 权 C 絜 D 矩 正确答案: A 3. 在多种选择中,选择认为最合理的那一种,这就是√ A 推 B 推拖拉 C 拖 D 拉 正确答案: B 4. 絜矩之道总是在提醒领导者,从事工商业的人更需要有√ A 恩心 B 良心 C 仁心 D 坏心 正确答案: C

5. 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 A 成功之道 B 安人之道 C 絜矩之道 D 经权之道 正确答案: C 6. 中国人强调√ A 以人为本 B 以事为本 C 以物为本 D 以神为本 正确答案: A 7. 阳奉阴违基本上是一种什么的不正当行为√ A 落井下石 B 狂妄自大 C 假公济私 D 投机取巧 正确答案: D 8. 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 A 制度 B 规矩 C 法律 D 法规 正确答案: A 9. 中国人一生中四件事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A 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 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 修身→齐家→平天下→治国 D 平天下→齐家→治国→修身

正确答案: B 10. 絜矩之道就是√ A 设身处地 B 以人换人 C 将心比心 D 落井下石 正确答案: C 11. 人并不喜欢被动,恰恰相反,人是喜欢√ A 自动的 B 被动的 C 要动的 D 不动的 正确答案: A 12. 自动才会√ A 勤劳工作 B 推托工作 C 敷衍工作 D 不工作 正确答案: A 13. 西方人强调√ A 以人为本 B 以神为本 C 以物为本 D 以事为本 正确答案: D 14. 主管最糟糕的就是√ A 把员工当领导来看 B 把员工当员工来看 C 把员工当主管来看

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 书法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课程考试已完成,现在进入下一步制订改进计划!本次考试你获得 6.0 学分!
得分: 100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 单选题
1.中国人一生只做四件事,即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修、齐、养、平 理、齐、治、平 修、齐、治、平 修、齐、治、责 回答:正确
2.在多种选择中,选择认为最合理的那一种,这就是
1. A 2. B 3. C 4. D
推 推拖拉 拖 拉 回答:正确
3.经权之道要凭良心,安人之道也要凭良心,而凭良心本身就是
1. A 2. B 3. C 4. D 4.中国人强调
成功之道 安人之道 絜矩之道 经权之道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以人为本 以事为本 以物为本

4. D
以神为本 回答:正确
5.M 理论主张要让员工安心,就是
1. A 2. B 3. C 4. D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自由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自由 要让员工获得最大的快乐 要让员工获得最小的快乐 回答:正确
6.絜矩是在法制规矩的许可范围内,自己审慎度量,决定合理的应变,规矩其实就是
1. A 2. B 3. C 4. D
制度 规矩 法律 法规 回答:正确
7.人生只有一个目的叫做
1. A 2. B 3. C 4. D
齐家 修身 治国 平天下
8.“在企业管理中,如果人不能安好,那么其他的诸如激励、奖金等方式都是无效的,因为人是不安的。” 这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理人之道 絜矩之道 经权之道 安人之道 回答:正确
9.经权的实质就是

1《大学》全文及注释

《大学》 全文及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

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

拼音大学

-----------------------------------精品考试资料---------------------学资学习网----------------------------------- dàxué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近代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大学》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文中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重,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dàxuézhīdàozàimíngdézàiqīnmínzàizhǐyúzhìshànzhī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zhǐérhòuyǒudìngérhòunéngjìngérhòunéngānérhòunénglǜ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lǜérhòunéngdéwùyǒuběnmòshìyǒuzhōngshǐzhīsuǒxiānhòuzé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jìndàoyǐ近道矣。 gǔzhīyùmíngdéyútiānxiàzhěxiānzhìqíguóyùzhìqíguózhěxiān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qíjiāyùqíjiāzhěxiānxiūqíshēnyùxiūqíshēnzhěxiānzhèngqí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1 / 10 xīnyùzhèngqíxīnzhěxiānchéngqíyìyùchéngqíyìzhěxiānzhìqízhī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zhìzhīzàigéwù致知在格物。 wùgéérhòuzhīzhìérhòuyìchéngérhòuxīnzhèng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1xīnzhèngérhòushēnxiūérhòujiāqíérhòuguózh ì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érhòutiānxiàpíng而后天下平。 zìtiānzǐyǐzhìyúshùrényīshìjiēyǐxiūshēnwéiběnqíběnluànérm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zhìzhěfǒuyǐqísuǒhòuzh ěbóérqísuǒbózhěhòuwèizhīyǒuyěcǐwèi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zhīběncǐwèizhīzhìyě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suǒwèichéngqíyìzhěwúzìqīyěrúwùèchòurúhàohǎosè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cǐzhīwèizìqiègùjūnzǐbìshènqídúyěxiǎorénxiánjūwéibúshàn此之谓自谦(慊)。

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试题100分答案

学习课程:中道管理—经权之道篇 单选题
1.《易经》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思想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之一,是世界上最早提出整体观的著作, 《易经》包括 回答:正确 A ? ? ? ? A 天文 B 地理 C 人文 D 以上三项都是
2.《易经》中的“不易”就是任何学科知识本身是有复杂体系的,都不是 回答:正确 C ? ? ? ? A 能掌握的 B 很难就能掌握的 C 很容易就能掌握的 D 很容易就不能掌握的
3.老子认为一个只懂得变,而不懂得常,即“知变不知常”的人,最后结果是 回答:正确 A ? A 凶 ?? B 吉 ?? C 好 ?? D 恶 4.“道”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管理学上,要讲究 回答:正确 C ?? A M 理论 ?? B 絜矩之道 ?? C 经权之道 ?? D 安人之道 5.变与不变是 回答:正确 C ?? A 正确的 ?? B 不对的 ?? C 相对的 ?? D 绝对的 6.上级的命令是“经”,自己的斟酌是 回答:正确 C ?? A 经 ?? B 絜 ?? C 权 ?? D 矩

7.判断下属对策好坏的标准在于 回答:正确 D ?? A 政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 B 对策是为别人还是为自己 ?? C 政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 D 对策是为公还是为私 8.经权中的“经”就是 回答:正确 B ?? A 常识 ?? B 共识 ?? C 经验 ?? D 经过 9.经和权合起来,叫做 回答:正确 C ?? A 安人 ?? B 絜矩 ?? C 经权 ?? D M 理论 10.较长时间、较多轻微的变,叫做 回答:正确 A ?? A 微调 ?? B 剧变 ?? C 聚变 ?? D 不变 11.变中之常叫做 回答:正确 A ?? A 经 ?? B 权 ?? C 絜 ?? D 矩 12.经权分离又叫 回答:正确 D ?? A 权经 ?? B 经权 ?? C 经离 ?? D 离经 13.权不多用,就是 回答:正确 A ?? A 尽量减少权宜的措施,以减少例外的比重

繁体字版的《大学》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於至善。知止(4)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經) 康誥》(1)曰:“克明德。”(2)《大甲》(3)曰:“顧(訁是)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 湯之,《盤銘》(1)曰:“苟日新,日日新,

又日新。”(2)《康誥》曰:“作新民。”(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4)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傳2) 《詩》雲:“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詩》雲:“緡蠻黃鳥,止於丘隅(2)。”子日:“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3)!”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詩》雲:“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閑)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訁宣)(4)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閑)兮者,恂栗也(6);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訁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詩》雲:“於戲!前王不忘(7)。”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忠恕之道”及其实践困境

2014年05月08日14:20 来源:原载《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1期作者:胡启勇 “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作为先秦儒家践行“仁道”的基本方式和行为原则,“忠恕之道”具有其特有的内涵与内在机制,并蕴含“忠信”、“尊重”、“人格平等”等伦理精神。但从现实层面上看,“忠恕之道”在实践过程中面临一定现实困境,这些困境不同程度上弱化了它的普适性与有效性。 一、“忠恕之道”的伦理内涵 在孔子仁学思想中,他将“忠恕之道”定位为“仁之方”[1]《雍也》,即将“仁”视为从内心道德情感外化为外在道德行为、从最高理想境界融入到现实道德践履的桥梁,并将其视为可“一以贯之”[1]《里仁》和“终身行之”[1]《卫灵公》的道德理念、道德思维方式和行为原则。因此,要系统把握孔子的仁学思想,必须深入理解“忠恕之道”的伦理内涵。 在后世诸儒家年来,孔子关于“忠恕”的阐述主要涉及如下几段表述: 其一,“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雍也》 其二,“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其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卫灵公》 其四,“子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2]《中庸》 其五,“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里仁》 在以上论述中,虽然孔子认为“仁者”应该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境界,但孔子没有明确界定将其界定为“忠恕”。只是曾子将孔子之道理解为“忠恕之道”,即所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里仁》至于曾子是否把握了孔子之道的真正精神,历来诸儒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又因无据可依,于是各家皆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大加发挥。总结起来,历代诸儒家对孔子“忠恕之道”的解释遵循这样几种诠释理路: 其一,以孔子之本意来诠释“忠恕”。如孟子将“忠”解释为:“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3]《滕文公上》郑玄则将“忠”与“恕”理解为:“告人以善道曰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曰恕也。”[4]2518 应该说,这种阐释理路是较为合理有,很能得其要旨。 其二,从字面构成来诠释“忠恕”。如孔颖达将“恕”疏为:“如心为恕,谓之其己心也。” [4]2043 《周礼·大司徒》疏:“中心为忠,如心为恕。”[5]72 恕字上如下心,意指如其己心,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义。于是,我们就可以己之心来推断、量度、忖度他人之心,即己之所欲,他人大概也有此欲;己之所恶,他人大概也有此恶。

挈矩之道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后。此之谓挈矩之道。(原文) 人们不希望居上位者,以无礼对待于我,而我自然也就不应当以无礼去对待我的下属。不希望遭到自己下属对自己的无端背叛,我也不应该去无端的背叛自己的上位。同理,当我们在社会中应对各种前后、左右等等的关系时,都应该保持一种视人如己、宽以恕人的博大气度。圣人言:“己所不欲,毋施于人。”也就是教我们处世待人一定要能够将心比心,以心体心,心心相印,同归至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不能够放大自我的心量,去包容宽恕他人,爱人如己,是因为自心还存有一己之私念,困缚于自身形气的偏执。老子以身形为患。而佛家重在破除我执、我相。而儒家的:己所不欲,毋施于人,爱人如己的思想,其实正是扩充自我性德、破除执着我相的具体实践方法。所以,君子不以自我一己之心为心,以众人之心为心。恃己心而思度他心者,即是私。 大海因其深广,而万流从之。大地因其博厚,而万物生息不已。圣人因其至虚无碍,而成众望之所归。所以内心执拗偏私者,必失公心,失公心者违其和,违其和者失其机。所谓失机:即是背道而弛,所言所行有违自然的法则和真义。

正如孟夫子所教:君子造道,首在自得于心,深得己心,然后才能左右逢原,无入而不自得。所以,如果要使上下、前后、左右的相互关系达到相当的和谐与圆融,首先应该扩充自我的本来性德。因为要做一个高尚的、纯粹的、道德圆满的人,首先要让自我具备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素质。挈圆成于内而后矩行之于外。内外一贯,心行相应。心地坦荡无私的人,不会有龌龊无耻的举止。而心地暗昧自私的人,自然不会产生正大无私的行为。 生命中的三盏灯 第一盏灯:志存高远。人的一生中,你求上,有可能居中;你求中,则有可能居下;而你若求下,则必定不入流。所以在人生起步的时候,立志必须高远。要学雄鹰展翅飞,不效燕鹊安于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步步为营,逐渐走向辉煌。 第二盏灯:把握当下。昨日如流水,一去不回头,对过去空流泪、徒伤悲,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消沉了意志,浪费了精力。而不可及的明日,太空洞缥缈,不可捉摸。正确的方法就是关注现在,把握当下。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所作为,不负此生。 第三盏灯:永不气馁。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无法预料的苦难悲伤,就宛如层层乌云,扑天盖地压来。如果就表面看来,它们十分强大,

曾仕强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让员工自动自发的管理本事

中道管理:絜矩之道篇--让员工自动自发的管理本事内容介绍: 第1讲中道管理概述 1.选择决定人生 2.中道管理的三向度 3.将心比心的管理艺术 第2讲人普遍不喜欢被动 1.中国人多不喜欢被动 2.殊不知物极必反 3.人先天喜欢自动 第3讲人大多希望自动自主 1.部属常被骂到不敢主动 2.中国人喜欢暗地自主 3.制度常使得主管无能为力 4.中国人的变化弹性大 5.人希望自主自动 第4讲以人为本重视领导力 1.要善于把握人性 2.凡事将心比心 3.人不是资源 4.管理者应该重视领导能力 第5讲絜矩之道的内涵(上) 1.何谓絜矩 2.中国文字是活的 3.制度要有弹性 第6讲絜矩之道的内涵(下) 1.不同环境规矩不同 2.中国特有的“规矩” 3.规矩是变动的 4.絜矩之道的内涵 第7讲絜矩之道是管理的根本 1.管理三要项:安人之道 2.管理三要项:经权之道 3.管理三要项:絜矩之道 4.絜矩之道是管理根本 第8讲人应该自律有仁心 1.人应该自律有仁心 2.从事工商业要有仁心 第9讲有限范围最大自由 1.自由有一定范围 2.在规矩范围内自主 3.自主要讲求合理 4.人人守分有规矩

第10讲让员工合理的自动自主 1.自我意识促成自动 2.提供让员工自动的平台 3.主管要以身作则 4.守规矩方能自动自主 第11讲人喜欢自主害怕自动 1.自动并不真实存在 2.喜欢自主害怕自动 3.用无形方法管理下属 第12讲用心使彼此互动 1.让下属自动的艺术 2.将心比心达成默契 第13讲絜矩之道的管理应用 1.巧妙帮助下属不犯错 3.将心比心防止本位 4.处理责任问题的艺术 5.无形管理促成主动 为什么西方的管理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如此缓慢?中国企业的管理突围之路究竟在哪里?中国人、中国的企业具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中国式管理无疑是管理者们需要探究的方向,但是其核心究竟是什么? 中道管理是中国式管理最核心的思想体系,不掌握中道管理,无以掌握中国式管理的精髓和全貌。中道管理系列课程由四部分构成,高屋建瓴、重点剖析,全面展示了中国式管理的智慧所在。 絜矩之道篇立足于中国人喜欢主动害怕被动这一特点,阐述如何让员工自动自发的管理之道,以期帮助管理者摆脱管理中的被动境况,充分调动和发挥出员工的主动性,从而全面改善管理效果。 讲师:曾仕强 中国式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式管理之父,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台湾智慧大学校长、台湾交通大学教授、成功杂志首席顾问、中国统一促进会理事长 学历: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 专研领域:中、美、日管理比较;易经管理;中、西管理思想比较;人际关系与沟通;中国人的民族性与管理 被企业界尊称为:中国式管理大师、华人三大管理学家之一 主要著作:《大易管理》、《管理大道》、《管理思维》、《中国式的管理行为》、《中国式管理》 主要音像作品:总裁领导学、组织行为学、胡雪岩的经营管理、领导的沟通艺术、成功总裁的三大法宝... 学习目标: 认知中国员工的普遍心态和特点 掌握将心比心的管理思维 领悟领导的艺术 掌握絜矩之道的要领 学会如何让员工自动自发 适合对象:企业总裁、总经理;企业其他各级管理者;政府各级领导;从事其它各种管理工作者;中国式管理的研究者

大学拼音版

让我们一起学习《大学》吧。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不详(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近代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大学》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文中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重,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⑥-1大dà学xué之zhī道dào ,在zài 明míng 明míng 德dé,在zài 亲qīn 民mín ,在zài 止zhǐ于yú至zhì 善shàn 。知zhī止zhǐ而ér 后hòu 有yǒu 定dìng ,定dìng 而ér 后hòu 能néng 静jìng ,静jìng 而ér 后hòu 能néng 安ān ,安ān 而ér 后hòu 能néng 虑lǜ,虑lǜ而ér 后hòu 能néng 得dé。物wù有yǒu 本běn 末mò,事shì有yǒu 终zhōng 始shǐ,知zhī 所suǒ 先xiān 后hòu ,则zé 近jìn 道dào 矣yǐ 。 古gǔ之zhī欲yù明míng 明míng 德dé于yú天tiān 下xià者zhě,先xiān 治zhì其qí国guó;欲yù治zhì其qí国guó者zhě,先xiān 齐qí其qí家jiā;欲yù齐qí其qí家jiā者zhě,先xiān 修xiū其qí身shēn ;欲yù修xiū其qí身shēn 者zhě,先xiān 正zhèng 其qí心xīn ;欲yù正zhèng 其qí心xīn 者zhě,先xiān 诚chéng 其qí意yì;欲y ù诚chéng 其q í意y ì者zhě,先xiān 致zhì其q í知zhī;致zhì知zhī在zài 格gé物wù 。

忠恕-絜矩之道的伦理价值思考

忠恕-絜矩之道的伦理价值思考 梁凤美 (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100088) 摘要:忠恕之道是儒家最根本的为人处世之道,而絜矩之道亦是相关于待人方面的学问,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探讨忠恕-絜矩之道无疑对人际关系的准则、社会关系的准则、和谐以及对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建构的完善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忠恕絜矩伦理价值文化 文化空间有人说《论语》有大用,主要是两条,一条是可以治天下,一条是可以学道德,被治天下者治。这两大用途,也可以说是一个用途,用道德治天下。宋代宰相赵普也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历代文人、大家都对这部著作给予较高的评价,所以这部著作很值得后人加以仔细研究,汲取营养。《论语》是儒家学说的经典性著作,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全书核心无疑是孔子的关于仁的学说,个人追求成仁,治天下者实施仁爱、仁政,目的在于尊卑有序、上下和谐,而忠恕之道则是成仁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有关孔子“忠恕之道”的思想。 一、忠恕的内涵 首先,关于“忠”。古人拆字作解,有“中心为忠”之训[1],即忠和衷心有关。可以看出,忠是人与人交往时遵循的一种规则,属于社会关系层面,强调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尽心尽意、坦诚相待,符合自己的内心,着眼于态度。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忠心、忠诚、忠心耿耿之类的语词。“忠”这个字在《论语》中共出现十七次,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为人谋而不忠乎”孔子强调,为人谋事,无论是谁,都要全心全意、真心真意,竭其所能。“君使臣以礼,臣侍君以忠”(《论语·八佾》)这也说,臣子要忠心侍奉君主。对待君主、长官之类的处于上位的人要尽忠,对待一般人要尽心尽意。在《论语》中,“忠”字通常和几个概念相关,一是孝,“孝慈则忠”(《论语·为政》)孝顺父母、慈爱妻儿是忠的基础,由治小家推及治国家。二是信,“忠者,主于心;信者,主于言”,强调做人做事要表里如一。三是恕,忠是尽心,恕是将心比心,二者相通。四是敬,忠者事人,敬者敬事,二者也不可分,“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论语·子路》)意思是说,恭、敬、忠这些美好的道德品质无论如何都不可丢弃。简单说,“忠”含有忠于自己的内心、尽心尽意、忠心不二的意思。 其次,关于“恕”。古人拆字为解,有“如心为恕”之训[2]即将心比心。古人所说之“恕”不是宽恕、饶恕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这里指的是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愿意、不希望的事物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子贡所说的正是“恕”,人心换人心,既不受人欺负,也不欺负人,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含有尊重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的意思。 最后,关于“忠恕”。这二字最早见于《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认为,孔子之道可归结为“忠恕”二字。南宋朱熹注:“尽己之谓忠,推己之为恕”(《四书集注》)。忠恕被解释为尽己推己。“忠”要求积极 为人,即孔子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从积极方面说的(《论语·雍也》);“恕”要求推己及人,即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论语·卫灵公》)。二者彼此贯通,其动机目的都是“爱人”,都须对人有同情心。《中庸》对此也有所阐发:“忠恕违道不远,诸施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认为人只要能做到忠恕就算是离所说的圣人之道不远了。 在孔子看来,“忠恕”是中国儒家的道德实践原则,是“仁”的基本内容和追求的道德境界,是“能近取譬”(《论语·雍也》)的实行仁的方法。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忠恕思想,提出:“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忠”“恕”有各自的侧重点,都涉及行为主体和行为客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忠”强调守己尽职的道德自觉;“恕”要求行为主体在需要、欲望和目的等方面揣度他人,反对主体任意强迫、主宰和支配他人的行为,以免破坏既定的人际关系,这里都有重视自我、他人的含义。 二、絜矩的内涵 絜,原义为用绳子测量圆柱形物体的粗细,引申为衡量、约束之义;矩,制作方形的工具,引申为行为的原则规范。在《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朱熹注云:“絜,度也。矩,所以为方也。”就是这个意思。“絜矩”一词最早出于《大学》,它是这样说的,“所谓平天下在治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处在上位的人尊敬、孝顺老人,那么百姓就以此效仿,那么孝顺就出现了;同样,处在上位的人,尊敬长辈、体恤孤寡,那么百姓就会以此为“矩”,来要求自己。这里强调当权者在治理国家时,其行为对社会道德行为起着示范作用,就象依絜矩可制圆方一样。这是一种上行下效的示范作用,突出当权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孝、弟、恤”仍是道德意义层面的东西。郑玄解释“絜矩之道”为:“絜,犹结也,絜也;矩,法也。君子有絜法之道,谓常执而行之,动作不失之。”意谓君子经常能执持一定的法则行为,因而不会产生失误。这里的“矩”上升到法律地位,有更高的约束力。 儒家主要是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那么,何为“絜矩之道”呢?《大学》接着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这一句进一步指出,自己不愿意要的、自己认为不好的,换位思考一下,都不要加诸于别人身上。这实际上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认为絜矩之道就是推己以度他人他物,使其符合一定的规范。由此看来,“絜矩之道”一方面强调当权者行为的样板作用,另一方面主张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对人们的道德实践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中国古代伦理学说来说,是很可贵的思想。此即儒家所倡导的由己推 (下转第104页) 17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