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眩晕的诊断及手法复位治疗(张志民)

6眩晕的诊断及手法复位治疗(张志民)

6眩晕的诊断及手法复位治疗(张志民)

6眩晕的诊断及手法复位治疗(张志民)

眩晕鉴别诊断与治疗

眩晕 “ 头晕”是来神经内科就诊患者最常见主诉之一。按照患者不同临床特点可将“头晕”分为头昏和眩晕两大类。 头昏(Dizziness) :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为主症,无自身或外界物体运动 或旋转感,多伴有头重、头闷、头胀、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 劳累及紧张时加重, 系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所至。 眩晕( vertigo ):自身或周围物体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一种错觉, 患者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性、颠簸性、摆动性、浮沉、飘移等错觉。头位变动和睁眼时加重根据病变位置的不同,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定向倾倒等体征。空间位置觉维持有赖于前庭系统、视觉和本体感觉之间相互协调来完成。当三者传入冲动不一致,特别是两侧前庭系统传入冲动不一致即可产生眩晕。 前庭神经的传导通路:三个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和球囊—内耳前庭神经节双极细胞—前庭神经—内听道—内耳孔入颅—脑桥—前庭神经核的上核、内侧核、外侧核、下核—发出纤维投射至小脑(绒球及小结) 、皮质前庭代表区、上部颈髓前角细胞、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等。 解剖上将病变累及前庭神经传导通路内耳孔以前产生的眩晕称为周围性眩晕,约占所有眩晕的77% ,而颅内段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约占23% 。 周围性眩晕的特点:①多为旋转性眩晕;②发作时间短(数分、数小时、数天) ③前庭表象: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重,平衡障碍与眩晕程度一致;④眼球震颤:短暂、细速、多为水平旋转性;⑤常伴耳鸣、耳聋。 中枢性眩晕的特点:①平衡障碍为主,眩晕相对较轻;②发作持续时间长;③ 前庭不协调现象:眩晕程度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不一致,平衡障碍与眩晕程度不一致;④眼球震颤:持续、粗大、垂直、斜动、分离性;⑤常伴头痛、颅神经及脑干病变等症状。 第一节眩晕病人的临床评估 诊断有眩晕症状的患者最重要的步骤是采集一个好的病史,包括过去史、家族史、过敏史、药物史、饮食和吸烟史。 一.症状特点:

鉴别诊断模板

共济失调鉴别诊断: 1、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多中年以后起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可有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损害的症状与体征,血清中维生素B12缺乏,患者表现为行走不稳、踩棉花感,需考虑该病,但患者无明显锥体束损害体征,可进一步检查血清维生素B12浓度,必要时试验性治疗明确。 2、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可出现下肢共济失调或括约肌功能障碍,可伴上升性麻木和感觉异常,可进一步查颈椎MRI排除。 3、脊髓压迫症:脊髓压迫症:多有神经根痛和感觉障碍平面,脑脊液动力学试验呈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脑脊液蛋白升高,椎管造影及MRI检查可鉴别,该患者无根痛,但有感觉平面,颈椎MRI发现颈髓病变,需进一步鉴别。 4、多发性硬化:起病较急,可有明显的缓解复发交替的病史,一般不伴有对称性周围神经损害。首发症状多为视力减退,可有眼球震颤、小脑体征、椎体束征等,与患者不符合,可排除。 5、感觉性共济失调:多症状明显,表现为站立不稳,迈步的远近无法控制,落脚不知深浅,踩棉花感,睁眼时症状较轻,黑暗中或闭目时症状加重,患者体检体征少,有右上肢腱反射增强,故不考虑。 6、小脑性共济失调:多有协调运动障碍,伴有肌张力降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与患者表现不符合,故不考虑。 7、脊髓痨:见于梅毒感染后15-20年,起病隐袭,表现为脊髓症状,如下肢针刺样或闪电样疼痛、进行性感觉性共济失调、括约肌及性功能障碍等,患者既往查梅毒相关指标阴性可排除该诊断。 脑梗死鉴别诊断: 1、脑出血:多急性起病,可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头痛、恶心、呕吐,头颅CT可见高密度影,该患者不符。 2、脑栓塞:由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而阻塞血管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多起病急骤,症状常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高峰,多数患者有意识障碍,表现为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检查可见大片缺血灶,该患者无明确栓子来源,起病相对较慢,影像学检查亦不支持。 3、颅内血管畸形: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脑血管畸形可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可出现运动、意识、语言及感觉障碍等,TCD、CTA及DSA 检查可明确。 4、脑动脉炎:免疫系统异常或遗传因素等可导致颅内动脉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局部疼痛、血管杂音、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表现,血沉增快,DSA检查可见血管狭窄,激素治疗有效,与该患者不符,予以排除; 5、低血糖脑病:多急性起病,发病时有心慌、全身乏力、局灶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严重时意识模糊,使用高糖后症状好转,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需考虑低血糖脑病可能。但入院时测血糖不低可排除。 6、颅内转移瘤:起病隐匿,有颅内压迫症状,可伴恶心、呕吐等。头颅CT未发现占位,故不考虑。 7、瘤卒中:颅内占位破裂出血或缺血坏死可在影像学上表现为混杂密度影,大面积缺血坏死的占位效应可不明显,临床可表现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等,该患者高龄,头颅MRI提示混杂密度影需考虑。多起病缓慢,有肿瘤缓慢生长引起的压迫症状,影像学上病灶分布不符合血管分布区,增强可见强化。该患者急性起病,既往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病灶符合右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故不考虑该诊断。 8、瘤卒中:颅内肿瘤,尤其是转移性肿瘤亦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偏

眩晕症的诊断与治疗

眩晕简介 病因 眩晕的病因 由眼动、前庭、本体感觉等系统传人外物及自身的动静态方向信息,经中枢神经相应部位整合协调处理后,而达到视线稳定、姿态及空间方位感正常的平衡状态。如其结构或功能受损,则可导致眩晕。 (一)前庭源性疾病 (1)外周性:多由耳部疾病引起,如中耳炎、迷路炎、梅尼埃病等,又称耳源性眩晕。 (2)中枢性:为前庭中枢段结构病损所致,如脑干、小脑部位的炎症、肿瘤、血管病、颈椎病为老年人眩晕常见病因。 (二)非前庭性疾病 (1)眼源性疾病:急性眼肌麻痹、青光眼、屈光不正、Cogan综合征等。 (2)本体感觉系统疾病:各种原因所致脊髓背索病损及多发性神经炎等。 (3)其他:躯体各系统病损影响其相关功能亦可表现头昏。因多无旋转感受而称非典型眩晕。 常见疾病: (一)听神经瘤 第Ⅷ对脑神经的这种肿瘤可以导致轻度的、间断的眩晕和单侧的感觉神经听力丧失。其他的表现包括耳鸣,枕骨下疼痛以及脑神经受压所致偏瘫。 (二)良性体位性眩晕 这种疾病是由于半规管中碎片引起的眩晕,随着头部运动持续几分钟。这种类型的眩晕通

常是可以通过控制体位来治疗的。 (三)脑干局部缺血 这种疾病可以产生一种突然的、严重的眩晕,可以是间断的和持续存在的。伴随临床表现包括共济失调、恶心、呕吐、血压升高、心动过速、眼球震颤、眼球向一侧运动障碍。轻偏瘫和感觉障碍也可能出现。 (四)头部创伤 头部外伤后可以出现持续性的眩晕,常伴随有本能的或是体位性的眼球震颤,如果颞骨骨折,可出现听力丧失,伴随症状和体征包括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水平下降,行为改变、复视,视物模糊、癫痫发作、运动或感觉降低,随着病情的发展,颅内压增高也是可能出现的。 (五)带状疱疹 第Ⅷ对脑神经感染可以突然出现眩晕,伴随面部麻痹、疱疹侵犯耳道可以出现感染侧听力丧失。 (六)迷路炎 内耳感染也可以出现严重的眩晕。眩晕可以持续几天,也可能是几个月或者几年。伴随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进展性的听力丧失和眼球震颤。 (七)梅尼埃病 这种疾病因迷路功能障碍引起突发性的眩晕,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甚至数天。不可预料的周期性发作的严重眩晕和不稳定步态可使患者摔倒。疾病发作时,任何头部和眼部的突然运动均可引起恶心、呕吐。 (八)晕动病 本病由节律性、移动性运动所引起的以晕厥、恶心、呕吐和头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九)多发性硬化症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及中医认识.

眩晕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一、你有没有眩晕的症状和体征: 1、转颈、屈伸颈部诱发症状---颈椎不稳导致; 2、颈部不动,头部位置改变(翻身,低头、抬头,坐立)诱发-耳石脱落导致 3、持续时间:持续时间久,可能与脑部疾患、颈脊髓压迫等有关;持续时间短(小于1分钟)--耳石脱落、颈椎不稳、TIA有关 4、有无意识丧失:有--可能与脑部疾患相关 5、有无闭眼站立不稳,睁眼可以站稳:有,与颈脊髓本体感觉或视觉受损相关。 6、有无交感症状,如恶心、呕吐、眼花、耳鸣等:无,与脑中枢神经系统相关;有,与前庭和外周神经相关 二、概念及分类: 1、眩晕:是身体空间定位的运动错觉,是对外物和自身旋转、摇晃、倾倒等错觉,可并存眼球震颤、平衡障碍、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强调的是一种运动性幻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病因上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2、假性眩晕(头晕):头昏脑胀、头沉、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无视物旋转、摇晃等运动错觉,无眼球颤动,非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3、头昏:常表现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涨、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系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 4、晕厥:突发的、一过性意识障碍丧失,伴有昏倒。昏倒后多于短时间内意识恢复,一般无眼颤。系由多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血压低、心跳慢、短暂性脑缺血所致。 三:眩晕的机制; 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1.前庭神经系统包括:内耳迷路的末梢感受器、半规管的壶腹嵴、椭圆囊、球囊斑、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

2.前庭神经系统具有6条通路:前庭眼动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小脑通路、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和前庭大脑皮层通路。双侧前庭神经系统是协调同步活动。如一侧发生病变,即可导致眩晕。 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神经→网状结构→延髓网状结构的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背核→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前庭眼动通路:前庭神经核→脑干内侧纵束→各眼球运动核联系:病损时出现眼颤。 前庭小脑通路:前庭神经核→前庭小脑束→脊髓前角:出现共济失调、平衡不稳及肌张力改变。 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外侧束→脊髓前角 四: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如下一种或多种 1. 自身旋转、摇晃、倾倒等错 2. 眼球震颤 3. 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4. 平衡不稳,共济失调 5. 眩晕的种类 (1)真性眩晕(周围性、前庭外周性):多伴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症状;持续时间短,数十秒至数小时,很少超过数天或数周者。多见于前庭外周性病变。 (2)假性眩晕(中枢性、脑性):症状较轻,伴发植物神经症状不明显;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月之久。多见于脑部和眼部等疾患 五:前庭功能试验: 前庭神经系统是人体进行空间定位、维持平衡的重要系统,其功能异常是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前庭功能的检查及评价是诊断眩晕疾病和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1. 前庭眼动反射:临床上常用的眼震电图(electronystagmography,ENG)或视频眼震图(vedionystagmography,VNG)通过客观量化评定前庭眼反射(vestibul

眩晕鉴别诊断与治疗

眩晕 “头晕”是来神经内科就诊患者最常见主诉之一。按照患者不同临床特点可将“头晕”分为头昏和眩晕两大类。 头昏(Dizziness):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为主症,无自身或外界物体运动或旋转感,多伴有头重、头闷、头胀、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 劳累及紧张时加重, 系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所至。 眩晕(vertigo):自身或周围物体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一种错觉, 患者感觉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性、颠簸性、摆动性、浮沉、飘移等错觉。头位变动和睁眼时加重,根据病变位置的不同,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定向倾倒等体征。空间位置觉维持有赖于前庭系统、视觉和本体感觉之间相互协调来完成。当三者传入冲动不一致,特别是两侧前庭系统传入冲动不一致即可产生眩晕。 前庭神经的传导通路:三个半规管壶腹嵴、椭圆囊和球囊—内耳前庭神经节双极细胞—前庭神经—内听道—内耳孔入颅—脑桥—前庭神经核的上核、内侧核、外侧核、下核—发出纤维投射至小脑(绒球及小结)、皮质前庭代表区、上部颈髓前角细胞、内侧纵束、前庭脊髓束等。 解剖上将病变累及前庭神经传导通路内耳孔以前产生的眩晕称为周围性眩晕,约占所有眩晕的77%,而颅内段的眩晕称为中枢性眩晕,约占23%。 周围性眩晕的特点:①多为旋转性眩晕;②发作时间短(数分、数小时、数天); ③前庭表象:植物神经功能障碍重,平衡障碍与眩晕程度一致;④眼球震颤:短暂、细速、多为水平旋转性;⑤常伴耳鸣、耳聋。 中枢性眩晕的特点:①平衡障碍为主,眩晕相对较轻;②发作持续时间长;③前庭不协调现象:眩晕程度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不一致,平衡障碍与眩晕程度不一致;④眼球震颤:持续、粗大、垂直、斜动、分离性;⑤常伴头痛、颅神经及脑干病变等症状。 第一节眩晕病人的临床评估 诊断有眩晕症状的患者最重要的步骤是采集一个好的病史,包括过去史、家族史、过敏史、药物史、饮食和吸烟史。 一.症状特点:

晕厥的诊断思路

【体会】晕厥的诊断思路- 丁香园论坛-医学/药学/生命科学论坛 晕厥的诊断思路 晕厥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多年来对晕厥的诊断和治疗比较混乱,临床研究资料不多,欧洲心脏病学会发表的晕厥的处理指南根据近年来临床实践寻找更有利的证据,指导晕厥的诊断和治疗,进一步规范了对晕厥的诊断的步骤,使治疗更为科、合理有效。 一、晕厥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晕厥是多种原因导致的突发、短暂的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机制是短暂的大脑灌注低下。晕厥发生前可有先兆,如轻微头晕,恶心、出汗乏力和视觉异常,但多数表现为突然发作,因此经常引起摔伤,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见。 美国弗明翰(Framingham)研究表明晕厥的发病率男性3%,女性3.5%,老年人6%。大约20—3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晕厥或晕厥前兆的体验。有些晕厥往往预示着恶劣的预后,如心律失常的晕厥。晕厥中9—34%为心脏原因引起,严重者可导致猝死。一年内的死亡率为30%。导致晕厥的的病因繁多,机制复杂,医生处理具体病人时往往面临一些难题。近年来,国外在晕厥的病因和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较快,在临床中普遍开展了直立倾斜试验,电生理检查,电话心电图、信号平均心电图等检查,这些方法的应用,使某些往往原因不明的晕厥变得有因可查,晕厥的病因诊断与治疗已大为改观。 二、晕厥的病因及分类 心脏性晕厥 心律失常性 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慢快综合征) 2、房室阻滞 3、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4、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5、长QT综合征 6、Brugada综合征 7、与起搏器及ICD有关 8、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 血流动力学性 1、心脏瓣膜病变:如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狭窄、脉动脉及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人工瓣功能障碍; 2、急性心肌梗死和/或缺血 3、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4、心房粘液瘤 5、急性主动脉夹层 6、急性心包填塞 7、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 非心脏性晕厥 神经介导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 2、颈动脉窦综合征

头晕和眩晕鉴别诊断

头晕和眩晕分清楚

症状,或者抑郁症状,如做事提不起兴趣、消极无食欲等。在老年人群中,这种头晕非常常见,一些研究认为,有焦虑及抑郁病史的患者慢性头晕发病率更高,另一些研究发现,前庭性眩晕患者多数合并精神障碍,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目前很少研究关注眩晕发作前几发作后精神障碍的发病情况,且多数研究将重点放在眩晕患者的焦虑抑郁并发率,而对于焦虑抑郁患者眩晕发病的研究较少[4]。 老年患者慢性头晕常是多种头晕类型的综合,同时也包含了虚弱、疲乏等五花八门的症状。这种病人在门诊及其常见,对于老年患者的生活影响很大,而且很多头晕并不能找到明确的病因。对于老年慢性头晕如何管理?对于此类患者,首先,需明确诊断可治疗病因,其次则是识别可加重慢性头晕的危险因素,包括焦虑抑郁等精神障碍,并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并长期随访,以减少头晕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以上便是头晕的分类,诸位看官是否觉得清清爽爽?那么问题又来了,遇到头晕的病人该如何处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参考文献: 1.Marsden JF,Playford DE,Day BL:The vestibular control of balance after stroke.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J]2005;76:670-678 2.Wipperman J:Dizziness and vertigo.Prim Care[J]2014;41:115-131 3.Susanto M:Dizziness:if not vertigo could it be cardiac disease?Aust Fam Physician[J] 2014;43:264-269 4.Salles N,Kressig RW,Michel JP:Management of chronic dizziness in elderly people.Z Gerontol Geriatr[J]2003;36:10-15

眩晕诊治专家共识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一、相关的概念 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三、辅助检查 五、病因不明的头晕 六、病因诊断中值得商榷的问题 七、防治原则

关于眩晕或头晕的定义和分类,国际上目前存在2种方案:1、美国2位学者Drachman和Hart在1972年把头晕分类为眩晕、晕厥前、失衡和头重脚轻。 2、专注于研究前庭疾病的跨学科国际组织巴拉尼协会,于2009年将前庭症状分为眩晕、头晕、姿势性症状和前庭视觉症状。国内的临床实践中习惯于使用眩晕、头晕和头昏的概念。

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准确和完整的病史采集可以使70%以上眩晕/头晕的诊断近乎明确。本共识建议: ?1、问诊 需还原眩晕/头晕的真实场景;避免简单描述;眩晕/头晕发作的持续时间、伴随症状、诱发因素和发作频率等因素,须完整地记录。

?2、体格检查 应重视神经耳科学的检查:自发性眼球震颤、视动性检查、前庭眼反射以及前庭脊 髓反射等内容。 注: A、眼球震颤、平滑跟踪、甩头试验和闭目难立征及加强试验均属于基础性的检查,对于鉴别中枢和周围前庭病变或判断前庭功能低下的侧别,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B、位置试验对于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C、眼偏斜反应和摇头性眼震试验对于部分中枢和周围前庭病变的鉴别有帮助; D、瓦氏动作、耳屏压迫试验和强声诱发试验等对于某些少见的周围前庭病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前庭功能检查 (1)分别针对半规管和耳石器功能:冷热试验和视频头脉冲试验用于判断半规管的低频和高频功能; (2)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包括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和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用于判断球囊和椭圆囊及其通路的功能。 2、听力学检查 (1)纯音电测听:了解听力下降的程度及类型; (2)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用于蜗后病变的筛查。 3、MRI 和CT 等影像学检查 诊断一些发生了结构改变的中枢或周围前庭病变。 三、辅助检查 临床医生应该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辅助检查。

晕厥的诊断思路

【体会】晕厥得诊断思路—丁香园论坛-医学/药学/生命科学论坛 晕厥得诊断思路 晕厥就是临床常见得症状、多年来对晕厥得诊断与治疗比较混乱,临床研究资料不多,欧洲心脏病学会发表得晕厥得处理指南根据近年来临床实践寻找更有利得证据,指导晕厥得诊断与治疗,进一步规范了对晕厥得诊断得步骤,使治疗更为科、合理有效。 一、晕厥得定义及流行病学 晕厥就是多种原因导致得突发、短暂得意识丧失,能自行恢复、就是一种常见得临床综合征,其机制就是短暂得大脑灌注低下。晕厥发生前可有先兆,如轻微头晕,恶心、出汗乏力与视觉异常,但多数表现为突然发作,因此经常引起摔伤,在老年人中尤其常见、 美国弗明翰(Framingham)研究表明晕厥得发病率男性3%,女性3。5%,老年人6%。大约20—30%得人在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晕厥或晕厥前兆得体验、有些晕厥往往预示着恶劣得预后,如心律失常得晕厥。晕厥中9-34%为心脏原因引起,严重者可导致猝死。一年内得死亡率为30%、导致晕厥得得病因繁多,机制复杂,医生处理具体病人时往往面临一些难题。近年来,国外在晕厥得病因与机制方面得研究进展较快,在临床中普遍开展了直立倾斜试验,电生理检查,电话心电图、信号平均心电图等检查,这些方法得应用,使某些往往原因不明得晕厥变得有因可查,晕厥得病因诊断与治疗已大为改观。?二、晕厥得病因及分类?心脏性晕厥?心律失常性?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慢快综合征)?2、房室阻滞?3、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 4、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5、长QT综合征 6、Brugada综合征? 7、与起搏器及ICD有关?8、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血流动力学性1、心脏瓣膜病变:如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狭窄、脉动脉及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人工瓣功能障碍;?2、急性心肌梗死与/或缺血 3、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4、心房粘液瘤?5、急性主动脉夹层 6、急性心包填塞 7、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 非心脏性晕厥?神经介导性晕厥 1、血管迷走性 2、颈动脉窦综合征? 3、其它反射性晕厥?①咳嗽性②吞吐性③排尿性④排便性 直立性低血压 1、原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2、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脑血管病性 锁骨下窃血综合征?不明原因性晕厥 三、晕厥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评估(1)初评:就是否真正晕厥,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心电图?(2)可疑诊断:进一步辅助检查?(3)明确病因,确定诊断与治疗 (一)病史?1、诱因: (1)与体位有关得晕厥:卧位突出起立时晕厥: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改变后晕厥:心房粘液瘤。 (2)与颈部活动有关得晕厥:多由颈、椎动脉狭窄,或椎动脉窦过敏性晕厥。(3)卧位时发作得

眩晕的鉴别诊断

眩晕的鉴别诊断 读到一篇文献,将眩晕原因分析如下: 1脑血管性眩晕 出血性和缺血性均可引起,以后者多见,通常起病均较急。因前庭系统主要由椎基底动 脉系统供血,且内耳及前庭神经核原供血动脉均为终末动脉。前庭神经核是脑干中最大的神经 核,位置表浅,对缺氧敏感而易出现症状。一般而言,病变越邻近椎基底动脉的末端,眩晕越剧 烈;病变越接近内耳,耳鸣耳聋越明显;病变越接近动脉主干,内耳症状越不明显,而以神经症 状为主。脑血管性眩晕常见以下几种类型: 1.1迷路卒中(Labyrinthine apoplexy)又称内听动脉血栓形成,可由内听动脉痉挛、闭塞,也可由内听动脉出血所致。急骤发作的严重的放置性眩晕,伴有剧烈的恶心、呕吐、面白、 出汗等;可有耳鸣及听力减退,但较轻。 1. 2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Wallenberg 综合征 ) 病因多为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血栓形成,急性 起病,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疑核麻痹,表现为同侧软腭和咽喉肌麻痹症状, 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声音嘶哑、咽反射消失;同侧Homer 征;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平衡障碍,向患侧倾倒;交叉性感觉障碍等。 1. 3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全 (vertebrobasilar insrfticiency. VBI) 或脑梗塞椎基底动脉在解剖学和病理学方面有 3 个重要特点,一是两侧椎动脉管径不等者在正常人占2/ 3.甚至单侧椎动脉极细小或缺如:二是椎动脉穿行第 6 — 1 颈椎横突孔后经枕骨大孔人颅.即走行 在一条活动度极大的骨性隧道中,50 岁以后颈椎易发退行性变和骨赘形成,如血压低更易 促发供血不全;三是椎动脉极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随年龄增长,动脉管腔逐渐变窄.血流量渐减。主要临床表现是急骤的眩晕,约占 80 %~ 98 %,常为首发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 1. 4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多为左侧锁骨下动脉第一段闭塞.血液不能直接流人患侧椎动脉,而健侧椎动脉的血液部分流入患侧脑组织及逆流到患侧 锁骨下动脉;当患侧上肢活动而需血量增加时,可出现椎动脉供血不全症状。检查可发现患侧上肢桡动脉搏动减弱;收缩压比健侧低3Kpa 以上;锁骨上窝可听到血管杂音,确诊有赖 于血管造影。治疗以手术法为佳。 1. 5颈动脉窦综合征 (carotid sinus syndrome)系因颈动脉窦反射过敏所致。 1. 6颈性眩晕 (eervieal vertigo)也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病因可能有颈椎退行性变、颈肌 和颈部软组织病变、颈部肿瘤和颅底畸形等引起椎动脉受压而发生缺血,导致眩晕;椎动脉本身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畸形等则更易发病。颈交感神经丛受到直接或间接刺 激.引起椎动脉痉挛或反射性内耳循环障碍而发病。反射异常也可引起。如寰枕关节及上三个颈椎关节囊中的颈反射感受器受到各种刺激。其冲动可经颈1~ 3 神经后根、脊髓小脑柬、网状小脑柬、橄榄小脑柬等传至小脑或前庭神经核,产生眩晕和平衡障碍。主要临床表现是多种形式的眩晕,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常伴有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有 时可有黑蒙、复视、弱视等.症状持续时间短暂。

头晕眩晕的鉴别诊断

头晕/眩晕的鉴别诊断 一、头晕/眩晕的表现及概念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耳鼻喉科专家Chan 在论述头晕的鉴别诊断时指 出:鉴于多种不同的疾病过程均可能导致头晕(dizz in ess),患者对其症状的描述对于确定头晕 的病因至关重要。应该要求患者使用“头晕” 以外的其他词语对其症状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不同的患者可能代表不同的意义。描述各种“头晕”主观症状的常用词语包括眩晕(vertigo )、不 稳 (unsteadinesS)、头昏(light-headedness)、全身无力(generalized weakness)、晕厥前状态 (presyncope)、晕厥(syncope)或跌倒(falling )。 因此,广义的头晕包括各种“晕”的概念,例如头昏、头晕(狭义,非眩晕)、眩晕、 晕厥前状态、晕厥以及不稳或失平衡感。而狭义的头晕则不包含眩晕,两者具有不同的症状,也有一些相同的表现。(图1) 二、头晕/眩晕的病因分类 多种不同的疾病过程均可能导致头晕/眩晕,根据病因,通常可分为非前庭系统性和前 庭系统性头晕/ 眩晕两大类。(图2) 三、头晕/眩晕的常见病因及少见病因 我们对海军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605 例头晕患者进行的病因分析表明,发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142 例(23.47%),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138 例(22.81%),神经症120 例(19.83%),高血压病120 例(19.83%),偏头痛29 例(4.79%)。其他病因包括颈椎病、梅尼埃病、脱髓鞘病、迷路炎、帕金森综合症和突发性耳聋,总共仅占所有头晕患者的9.26%(56 例)。由此可见,头晕最常见的5种病因为PCI(TIA或梗死)、BPPV、精神源性头晕(焦虑抑郁状态)、高血压病和偏头痛等位症。 然后,我们对上述患者中的193 例眩晕进行病因分析,发现BPPV 115 例(59.6%),PCI 34 例(17.6%),偏头痛15 例(7.8%),高血压病10 例(5.2%),神经症9 例(4.7%)。其他病因包括颈椎病、梅尼埃病、脱髓鞘病、迷路炎、帕金森综合症和突发性耳聋,总共仅占所有头晕患者的5.2%(10 例)。由此可见,眩晕最常见的5 种病因为BPPV、PCI(TIA 或梗死)、 偏头痛等位症、高血压病和精神源性头晕(焦虑抑郁状态)。 我们的研究表明,BPPV 已经成为目前眩晕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病因,偏头痛导致的头晕/眩晕(特别是儿童和老人)也日益多见,而以往我们印象中的一些眩晕病因,包括中枢前庭性疾病(脱髓鞘/肿瘤/炎症等)、梅尼埃病和前庭神经元炎,则已经成为导致眩晕的一些次要和少见原因。 国外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2001年,Neuhauser等对神经科头晕门诊的连续200 例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发现最常见的病因分别为BPPV(31%)、精神源性头晕(20%)和偏头痛等 位症(7%)。2006 年,Brandt 等对5353 例神经科头晕门诊患者进行病因分析,同样发现BPPV 是最常见的头晕病因。 四、头晕/眩晕的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BPPV 头位变化时发作:起卧床、抬头、转头或坐梯,保持一定位置后症状消失,直立行走时症 状不明显。 每次发作时间:以秒计算,多在10 秒以内。发作时为眩晕,发作间期可表现为头晕或昏 沉感 Nylen-Barany 或Dix-Hallpike 体位诱发试验可呈阳性 眩晕具有易疲劳性、自我好转性和可复发性

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最新资料推荐------------------------------------------------------ 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眩晕的诊断和治疗一、概念及分类: 1、眩晕: 是身体空间定位的运动错觉,是对外物和自身旋转、摇晃、倾倒等错,可并存眼球震颤、平衡障碍、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强调的是一种运动性幻觉,就是我们常说的那种天旋地转的感觉;病因上是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2、假性眩晕(头晕): 头昏脑胀、头沉、头重脚轻和摇晃不稳感,无视物旋转、摇晃等运动错觉,无眼球颤动,非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3、头昏: 常表现以持续的头脑昏昏沉沉不清晰感为主症,多伴有头重、头闷、头涨、健忘、乏力和其它神经症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症状,劳累时加重。 系由神经衰弱或慢性躯体性疾病等所致。 4、晕厥: 突发的、一过性意识障碍丧失,伴有昏倒。 昏倒后多于短时间内意识恢复,一般无眼颤。 系由多种原因导致一过性血压低、心跳慢、短暂性脑缺血所致。 三: 1 / 9

眩晕的机制; 前庭神经系统病变所致。 1.前庭神经系统包括: 内耳迷路的末梢感受器、半规管的壶腹嵴、椭圆囊、球囊斑、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 2.前庭神经系统具有 6 条通路: 前庭眼动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前庭小脑通路、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和前庭大脑皮层通路。 双侧前庭神经系统是协调同步活动。 如一侧发生病变,即可导致眩晕。 前庭植物神经通路,前庭网状结构通路: 前庭神经网状结构延髓网状结构的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背核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症状。 前庭眼动通路: 前庭神经核脑干内侧纵束各眼球运动核联系: 病损时出现眼颤。 前庭小脑通路: 前庭神经核前庭小脑束脊髓前角: 出现共济失调、平衡不稳及肌张力改变。 前庭脊髓通路: 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外侧束脊髓前角四: 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如下一种或多种 1. 自身旋转、摇晃、倾倒等错 2. 眼球震颤 3. 恶心、呕吐、出冷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