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地的形成

山地的形成

山地的形成
山地的形成

4.2山地的形成

——褶皱山、断块山

班级:2009级师范4班姓名:刘婷学号:222009318011143

一、教学对象高一上期的学生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三、教学类型新课教学

四、课标分析

本节的课标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材分析

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这一课时教材共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褶皱山的形成;另一个是断块山的形成。内容比较细,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六、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识记了大量的中外名山,而且也对“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本章第一节学习了内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地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学生对此部分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其形成过程,需要学生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因此学习本节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七、设计理念

(一)教学突出直观性。通过图片和动画的展示,将抽象变得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的理解。(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学生阅读课本,获取信息,完成学案的知识梳理。通过研究性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注重学生的合作与竞赛,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过程。

(四)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如背斜找油、向斜找水,注重学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体现地理的实用性。

八、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了解研究背斜和向斜的实践意义。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亲手演示褶皱和断层所成地貌,加强动手能力。

2.通过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意义的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九、教学重点

(一)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二)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十、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褶皱和断层形成的地貌。

十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各种景观图;

列表比较法——背斜和向斜的基本特征,断层的基本形态;

演示法——书本演示:褶皱的形成过程;动画演示;

讲授法——褶皱、断层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

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背斜和向斜的基本特征;

自主探究法——活动1、2;课后查阅资料分析汶川地震发生的原因。

十二、教具学具多媒体设备图片动画书本

十三、课时安排第1课时

十四、教学过程

(1)写出图中各点的地质构造类型:

甲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丁

_______________

(2)上图中甲、乙两处岩层发生弯曲变形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处物质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作用而形成的。

(3) 这个地区的地形为_________

如果在该地区进行钻井,有可能在

地找到石油、天然气,在地找到地下水。地震的多发地带位于图中的_______地。(4)丁地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该地区计划在此处修建一座水库,你认为合适吗?简述你的理由。

【讲解】省略。在断层附近不利于修建大型工程项目。比如在断层附近修水库大坝容易造成大坝塌毁,诱发滑坡、地震、渗漏等。做练习题,巩固

所学知识。

检验学生对所

学知识的掌握

情况,并将所学

地理知识运动

到实际生活中。

课堂总结(3)这节课我们以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为

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除了这两种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

山脉呢?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学习的

内容,大家下去先预习一下。

请大家课后完成学案【高考链接】两道题

目和课本75页活动2思考题。

回顾本节课所学

知识点,完成课

后作业

总结本节课所

学内容,让学生

加深了解。

十六、板书设计

十七、

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并不多,但“山地的形成”涉及到地壳运动,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处理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层层递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大量图片和动画展示,将抽象的原理形象地加以演示,让学生对褶皱、断层的形成和发育的地貌有直观的认识。授课中要注意“修隧道应该在背斜还是向斜”这一问题,许多学生会认为背斜容易被侵蚀,是不安全的,向斜岩性坚硬是安全的,这种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工程量、拱形岩层较安全及地下水的问题,这个部分要讲述清楚。学生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可能不是很清楚,这部分可以运用物理知识中的张力和压力来解释。本节课的学习对生活是非常实用的,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是需要重点讲解,要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教案的反思)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 识点汇总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点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作用。3 .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4 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 岩层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垂直于地表 岩层变化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 弯曲变形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表的影响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 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全球范围看,以________运动为主,以________运动为辅 知识点2 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 举例说明: 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_;冰斗和角峰:________;沙滩: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_;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_;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等等。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 知识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________、沉积岩。 2.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________、B________、C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 技巧点拨: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_____。 (2)________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________;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 ________; 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________。 2

42山地的形成教案

4. 2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第1课时 山东省高密市凤城中学高一地理组王汝华 【课标导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 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学科网] (2 )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第一部分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模具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 〖提出设问学生思考〗: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地理教研室刘永梅 【教学背景】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山地的形成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有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欺负状况趋向于平缓。在第一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其具体的表现仍感陌生,所以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作用力,进而知道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 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1.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 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归纳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总结 [授课建议] 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 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 3.内力作用的意义 4.外力作用能量来源

5.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6.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风化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右图所示: 2.外力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分析某一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

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3.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深度探究] 1.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1)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2.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提示:(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风向 3.影响流水侵蚀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河流径流量、河流流经地区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程度等。如积雪融水量或降水强度大、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严重等会导致流水侵蚀作用大。 7.岩石的分类 沉积岩 变质岩 火山岩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荔城中学高淼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结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组。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 《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对于“板块构造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褶皱的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是知之甚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 情意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特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板块构造的学说的原理,并能运用该原理解释全球地震、火山带及褶皱山脉分布规

高中地理《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因 素”,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 (1)重视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的培养。 (2)结合实例分析,实现了学生从知识学习向素质培养的转变。 2.教材内容分析: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内力作用密切相关。所以本 节内容在继上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将山岳作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对这个案 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 地形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升华。 这一节教材的内容共可包括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第一部分的内容——山岳的形成,教材首先指出山岳的形成和内力作用关系密切,然后对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成因、基本形态特征和规模进行分析。由于褶皱山和断块山是形成于一定的地质 构造上的,所以教材在讲述这两种山岳的形成时,都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两种最基本的地质构造 开始讲起,并且教材还配以阅读材料和活动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的内容——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教材主要分析了山岳对交通三方面的影响:对运输线 路结构、对线路分布格局和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并且设计了相应的活动题帮助学生理解。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年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合作、探究能力还较欠缺,需要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能力一般,仍需恰当地启发,适当点拔;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个 性和才能,对讨论、发展环节较感兴趣,但得注意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分析,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2.通过火山景观图与示意图,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通过“活动1、2”,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地质构造、地貌类型,培养其读图、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

高中地理《1山地的形成》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课标细化】 1.了解山岳的三种类型及其典型例子; 2.掌握背斜和向斜形成的地貌并分析其成因; 3.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4.掌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 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战士,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 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分别是……(课堂提问,提问过程中引入今天“山地的形成”的学习);展示图片——阿尔卑斯山、泰山、日本富士山。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展示学习目标) (讲授新课) 先来看第一种——褶皱山,【板书】1、褶皱山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褶皱”? (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1 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 【指导读书】演示实验: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动画演示 【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 ③褶皱形成过程: 【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 【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 (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 【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

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及试题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龙文教育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 2、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 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2)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 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 形谷 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 (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4)堆积作用 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 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堆积:形成沙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

(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如大理岩、板岩等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如图……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二、判断背斜和向斜 1、做快的情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不完整的要补完整) 2、最科学的依据是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3 1、褶皱山

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人教版)(Word版)

高三地理必修一地表形态的塑造知识点(人 教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地表形态的塑造对知识的学习,不单单是跟着老师去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归纳和总结。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巩固,同时对日后的学习更是有很大的帮助。对知识的提炼节省了复习的时间,也提高了做题的效率。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

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3.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地的形成 【教学背景】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山地的形成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必备基础知识,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有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在第一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内容已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对其具体的表现仍感陌生,所以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这些作用力,进而知道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理解褶皱山的概念,掌握判断背斜、向斜的方法 3、理解断块山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教材、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视频图片导入 在课前,老师给大家播放了一段视频,在视频中看到了我国的名山大川,这里我们再通过一组图片来感受一下。同学们看到这些美景想到了哪些词语呢?(巍峨、秀丽、挺拔、险峻)。

公开课教案-《山地的形成》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定向斜和背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理解褶皱山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 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正确判定向斜和背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通过几幅图片(从山之外形美切入,展示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华山、庐山、泰山等山地的图片)。大自然的山形状万千,有些山有巨大的陡崖,山体平地拔起格外险峻;有些山绵延千里,岭谷相间;还有的形状浑圆,像个圆锥,风景秀丽··········你知道这些山是怎样形成的吗?这节课

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山岳的形成。 【讲解新课】 一、褶皱山 1.褶皱 学生实验:两手拿课本或练习本,用力向中间挤压,观察课本或练习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褶皱是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教师设问: (1)、在正常状态下的岩层有什么特点?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什么特点?(2)、当水平的岩层受到地壳水平挤压力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演示讨论,回答(略) 教师归纳(略) 教师提问: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结合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看: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 ?从地貌景观上看: 教师设问: 这些方式都可靠吗? 展示图片,否认地貌景观的判断。 教师提问: 为什么背斜由山变成谷,而向斜由谷却变成山呢? 学生演示 用橡皮擦演示背斜和向斜的受力情况,并播放相关动画。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活动 完成课本74页活动 2.褶皱山

高中地理 山地的形成知识讲解

山地的形成 编稿:李永华 审稿:王艳欣 考点解读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火山的组成; 3.山地地貌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知识清单 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上 老 新 下 新 老 断层 谷地 低地 渭河平原 山岭 高地 华山 熔岩高原 东非高原 火山 火山口 2.①铁路 ②方式 ③河谷地带 ④线路分布 ⑤线路走向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高清课堂:山地的形成】395518 地质构造 背斜:形态上一般是岩层向______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__,两翼岩层较______ 向斜:形态上一般是岩层向______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__,两翼岩层较______ 褶曲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褶皱山 断块山: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______。断层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 ______或______,如我国的______、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 ______或______,如我国的______、庐山、泰山等 形成: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有的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______,如______,有的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 或管道喷出,形成______,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组成:______、火山锥、火山通道 火山 褶皱山、断块 山与火 山

2 .判断断层的主要依据 判断某一构造是否为断层,有两个依据:一是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即断层是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如下图中的A 、B 、C 三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所以A 、B 、c 都是断层,而D 处岩石虽然破裂但无位移,故D 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 要点二:地质构造与生产活动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以在向斜槽部打。(如下图A ) 2.利用背斜找油气: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如图B )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如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已经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建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此处是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区,可能变为水道。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典型例题】 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地质构造剖面图,完成1~5题。 1.上图中字母,代表断层构造的部位是() A.A B.B C.C D.D 2.上图中地质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是() A.水平挤压力B.张力 C.垂直挤压力D.摩擦力 3.图中断层构造形成在() A.褶皱之后B.褶皱之前C.同时发生D.无法判断 4.图示构造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C.地壳运动引起的D.流水作用 5.图中地貌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 B.变质作用引起的 C.地壳运动和侵蚀作用 D.流水作用 答案 1.D 2.A 3.A 4.C 5.C

解析D处为断层构造。图中地质构造以褶皱为主,主要受水平挤压力作用。断层发生在褶皱之后。图中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貌形态同时受侵蚀作用的影响。 读某地等温线分布及地质剖面图,回答6~7题。 6.该处的地形及地质构造是() A.背斜成山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D.向斜成山 7. 该地质构造() A.便于储水B.便于储油 C.上部岩层较老D.两侧岩层较新 答案 6.D7.A 解析该地区气温中部低四周高,说明地形中部高四周低属山地地形。该地岩层向下弯曲,属向斜成山,向斜构造属储水构造。 读“断层示意图”,完成8~10题。

8.断层构造是由() A.岩浆活动引起的B.变质作用引起的 C.地壳运动引起的D.岩石间的转化引起的 9.下列地貌的形成与断层有关的是() A.喜马拉雅山B.泰山 C.富士山D.安第斯山 10.有关断层和地表形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些断层常常形成平直的陡崖,如华山北坡大陡崖 B.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C.水库等大型工程的选址,应避开断层带 D.若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不会对原有地貌造成影响答案8.C9.B10.D 解析图示断层是地壳运动引起的。泰山是由断层形成的断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7讲《山地的形成》知识点导学及答案

山地的形成 考点解读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2.火山的组成; 3.山地地貌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知识清单 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参考答案 1.上老新下新老断层谷地低地渭河平原山岭高地华山熔岩高原东非高原火山火山口 2.①铁路②方式③河谷地带④线路分布⑤线路走向 要点精析 要点一: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高清课堂:山地的形成】395518地质构造 背斜:形态上一般是岩层向______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__,两翼岩层较______ 向斜:形态上一般是岩层向______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______,两翼岩层较______ 褶曲 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褶皱山 断块山: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形成______。断层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 ______或______,如我国的______、汾河谷地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 ______或______,如我国的______、庐山、泰山等 形成: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 有的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______,如______,有的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 或管道喷出,形成______,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 组成:______、火山锥、火山通道 火山 褶 皱 山 、 断 块 山 与 火 山

1.褶皱、断层的判断方法及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 背斜向斜 判断 方法 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 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 翼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 翼较老 图示 构造 地貌 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 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 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 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 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 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 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 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 成山岭 图示 2.判断断层的主要依据 判断某一构造是否为断层,有两个依据:一是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二是看它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才是断层,即断层是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如下图中的A、B、C三处岩石既受力破裂,又沿破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所以A、B、c都是断层,而D处岩石虽然破裂但无位移,故D不是断层而仅仅是断裂。 【例题1】 图6为“福建省武夷山脉某山区的岩层分析示意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并完成下列问题。 (1)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图中地质构造①为()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知识点1 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作用。 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4 知识点2 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 3.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 举例说明: 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_;冰斗和角峰:________;沙滩:________;新月形沙丘:________;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_;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等等。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 知识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________、沉积岩。 2.物质循环过程

(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________、B________、C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技巧点拨: (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_____。 (2)________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________;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________; 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________。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________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研习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类型特点利用状况常见岩石 岩浆岩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 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 业生产的原料 花岗岩 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小,有 的有流纹或气孔 玄武岩、流纹岩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 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 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 要的能源 石灰岩、砾岩、 砂岩、页岩 变质岩有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 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大理岩、板岩、 石英岩、片麻岩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知识点1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例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山地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一、课标要求及解读 课标要求:结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是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按照“标准”的要求要求主要是通过实例了解内外力对地表形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紧密围绕着课文内容中所列举出来的一些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褶皱山的“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案例,从而要求学生学会分析内外力以及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 《山地的形成》这一节内容看似比较少,课标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是根据往年的考试内容来看,这一节的内容相对来说要求还是比较细的。对于“板块构造学说”课文中只是简要的介绍了板块运动的形式,但是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能够说出板块构造的要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分析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带及褶皱山脉的分布以及与板块之间的关系。褶皱的内容也包括较多,首先是褶曲中的背斜、向斜的区分以及背斜向斜在生活中的使用,与生活的关系等。 根据教材和教学的安排,本节内容使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以及褶皱山为主,第二课时主要以断块山和火山为主。 三、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在前一节课的内容当中学生已经学习过了内力和外力作用,但是对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形成地表形态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具体表现知道的较少,对于板块构造学说在初中时学生知道有六大板块的基础。 认知基础:大多数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地质构造没有亲眼见过,或者见过但是不知道其名称以及形成的原因,本节课应该多培养学生探究地理原理的兴趣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描述褶皱、断层的概念,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观察褶皱、断层构造的示意图,区别褶皱的两种基本类型。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3、结合所学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如何“找水、探油、探气以及工程建设”。(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运用探究法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形态。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讨论分析法——小组讨论分析在现实情况下学生如何找水,找矿以及工程建设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3、提供数据,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异,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 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5、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息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 1、山地的三种类型。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与手段模拟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法 教材分析及 教学策略山地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地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山地对人类 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地的形成,介绍了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 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地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让学生对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述 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 本形态。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练习题 一、单选题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下列题。 1.关于图示地区各岩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出露地表的岩石年龄长腰山比马鞍山老 B. 图中岩层受到了强烈的拉伸形成褶皱 C. 长腰山下方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D. 地下隧道适宜建在A处的地下 2.关于图中各点地貌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长腰山--岩层受挤压隆起形成的山 B. A---岩层破碎被侵蚀成向斜谷 C. 马鞍山--向斜槽部岩石坚实抗侵蚀 D. 四地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火地岛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第斯山脉余脉。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左图为火地岛及其周边区域图。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火地岛上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 ①纬度②降水③海陆位置④植被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关于图示岛屿叙述正确的是() A. 岛屿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区 B. 岛上湖泊多为断裂下陷作用形成 C. 受山脉阻挡,形成西部多雨区和东部雨影区 D. 地处板块张裂处,多火山地震 5.据图推测“醉汉树”树冠的大致朝向()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桃坪羌寨位于四川西北部理县,寨内石屋多顺陡峭山势依坡而建,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两千年前用黄泥、片石作材料建成,石墙自下而上逐渐见薄,逐层收小,相互挤压得以牢固坚实,集数学、几何、力学为一体。羌寨以古堡为中心,寨内巷道阡陌,暗道纵横,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下图示意桃坪羌寨古堡建筑。据此完成下列题。 6.桃坪羌寨内道路结构错综复杂,其主要功能是 A. 提供便利交通 B. 防御外敌入侵 C. 利于通风换气 D. 阻隔外界联系 7.寨内古堡经千年而不倒,关键是因为它

山地与河流地貌知识点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地质作用 (二)内力作用 分类 能量来源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 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高低起伏,形成高山和盆地 外力作用 太阳能 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 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 形式 项目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平行于地球表面 垂直于地球表面 影响 对岩层的影响 使地壳物质水平位移,岩层 发生弯曲 使地壳抬升或下沉 对地形的影响 常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 迁 举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大西 洋的扩张、东非大裂谷的形 成 台湾海峡的形成 相互关系 ①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区域 和不同时期,以某一种运动为主③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

(三)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垂直运动为辅。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 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 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 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 水 侵 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 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 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 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 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 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 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 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沉积作用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 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 下游) 颗粒大比重大的 先沉积,颗粒小 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 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