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炮口速度的测定

炮口速度的测定

炮口速度的测定
炮口速度的测定

关于火炮出口速度测量方法、仪器、公司的调研

一、相关方法原理

弹丸飞出炮口后,经过后效期作用达到炮口初速度0v 。这个炮口初速度0v 并非弹丸脱离炮口瞬间的实际飞行速度,而是在假设弹丸脱离炮口后仅受空气阻力和重力作用的条件下,由后效区外弹道段上的实际飞行速度外推至炮口后的速度,是一个并不存在的理想化的虚拟速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此时弹丸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在射角不大的情况下,弹道初始阶段近似于水平直线,重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弹丸在离开炮口后燃气流在后效区对弹丸仍有一定的加速作用,所以外推出的初速略大于弹丸的实际瞬时速度g v 。

(一)定距测时法

又叫区截测速法,它是弹丸再通过间距为x 精确已知的两点时,产生两个信号,并利用它们去控制测试仪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距离的时间,由t x v 算出这段距离的平均速度。装置分为两部分:电子测时仪和区截装置。

1、接触靶

通过通、断电信号来测时。例如:箔靶(通靶),铜丝靶(断靶)。铝箔靶是在2层很薄的铝箔(或锡箔)中间夹一层泡沫塑料并用胶水粘联而成,靠弹头穿过靶时的瞬间接触使2层铝箔(或锡箔)短路来工作的,是一种通靶,弹丸通过第一个靶时开始计时,通过第二个靶时停止计时。靶距可选择为m 10~5,是以平均速度近似代替弹丸初速度。铜丝网靶是用细铜丝制成的栅网状网靶,是靠弹头穿过网靶瞬间“碰断”栅丝工作的,故属断靶,其原理与箔靶相同。

2、非接触靶

弹丸过靶时,改变靶的磁场、光场或电场等物理量,使靶给出一个电信号,来控制测时仪器的启动和停止。

(1)线圈靶

线圈靶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制作的非接触式测速靶,结构有2种:单线圈靶,需将弹头磁化;双线圈靶,即在感应线圈外绕一层励磁线圈,这种靶不需磁化弹头,但需要接v 23~12的直流电源用于产生直流磁场。

(2)天幕靶及光幕靶

光电靶由光学系统、光敏元件、处理电路及机械结构4部分组成,按测试参数可将光电靶分为光电测速靶和光电立靶,在光电测速靶中按光源又可分为使用自然光源的天幕靶 和使用人工光源的光幕靶,天幕靶按测试方式可分为水平天幕靶、仰角天幕靶,按天幕靶的光学系统视场大小可分为普通靶和广角天幕靶。无论是哪一种光电靶,其基本工作原理都相同,物镜下有一狭缝,作为光阑,使光学系统的视场变成具有一定厚度的扇形幕,称之为天幕,单镜头天幕的视场角为24° ,光阑下是光敏元件,天幕相当于一个虚设的靶面。当飞行弹丸穿过此天幕时,遮住了进入狭缝的部分光,这样就使到达光敏元件的光通量发生变化,在电路中会产生一正比于该光通量变化的电信号,此信号经处理电路放大整形,最后输出一脉冲信号,将这一脉冲信号收集并进行相应处理就可以得到弹丸初速度。

以上介绍的定距测时法得出的速度是两区截装置平均速度,可以认为其近似为初速度,也可以利用外弹道公式计算推到初速。

(二)多普勒测速法

由多普勒效应测速。设弹丸运动速度与电磁波辐射方向一致,发射波频率0f ,反射波频

率1f ,之差d f 001022f c v f v c v f f f d ≈+=-=

0f c =λ

02λv f d =

由此可以推导出弹丸运动速度v 。

火炮测速雷达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启动器、终端处理器、电源等组成。它是按照多普勒效应原理来测定火炮初速的。火炮测速雷达测速时通常配置在火炮近旁或装在炮身上。当雷达置放在炮身上时,雷达发射电磁波的方向与弹丸飞行的方向一致,此时弹丸的径向速度就是弹丸飞行速度。当雷达配置在火炮近旁时,适当地选择雷达天线的位置,并使雷达发射电磁波的方向与弹丸飞行的方向近乎一致,即可近似认为弹丸的径向速度与弹丸飞行速度相等。终端处理器依据弹丸飞过初始段内多个点的飞行速度推算出弹丸飞出炮口瞬间的速度,这个速度即为火炮初速。火炮测速雷达测速的范围为s

m 2000~50,测速的中间误差为火炮表定初速的%5.0~%1.0。

火炮测速雷达于20世纪50年代由电子测速仪发展而来。早期的测速雷达体积大,重量重。如丹麦的532/DR 测速雷达(托马电子工业公司生产的雷达测速仪)高达2米,天线高4米,重1000千克。70年代,火炮测速雷达实现小型化,如丹麦的“810DR ”测速雷达只重13千克,同时期还出现通过测量弹丸在炮膛内最后一段的运动速度以测定炮弹初速的雷达,如美国的“630B”测速雷达,它测速精度高,受炮口冲击波影响小。随着雷达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火炮测速雷达将向提高测速精度和可靠程度并更加小型化的方向发展。我国70年代自行研制了640型雷达,主要用于火炮外弹道实验。

(三)各种方法的比较

接触式测量方法是靠接触进行测量,此方法原理简单,但测量受火炮本身影响较大,由于火炮发射时通常伴有大量的烟雾、火光、离子尘埃等,因此常产生过零点提取困难等问题,造成精度下降。此外,多数接触式测量方法中的区截靶方法是在测量的弹道上近距离设立2个靶,通过测量弹丸穿过2个靶的时间差来计算此区间的平均速度,并以此速度代替瞬时速度,但是此方法要破坏炮膛结构,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武器装备实验等场合使用,难以在部队得到推广。非接触式测量方法较接触式测量方法有了重大改进,测量效率也有了显著提高,例如线圈靶测速方法是在弹丸上安装一个测速传感器,并使用通讯设备装置对火炮弹丸初速进行测量,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射程修正引信,不适合部队使用。毫米波测速方法是使用测速雷达对外弹道中的一段进行测量,一般采用多谱勒效应对弹道特定位置上的瞬时速度进行测量,然后根据外弹道方程进行反推。这几种方法中,区截靶测速方法的造价最低,但组织实施比较复杂,通常要求破坏身管;线圈靶测速方法测量成本较高,不能对普通弹药的炮口初速进行测量,不适合部队推广使用;毫米波雷达测速方法不需要破坏身管,精度较高,适合部队使用。

二、国内研制测速装置的单位

(一)西安尊道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其产品之一Ares 炮弹初速度测量雷达。其性能指标如下:

测速范围: 600 m/s~ 2200 m/s.

测速精度: ±0.5m/s.

微波频率:K波段。

电源电压:10 ~ 16 伏,工作电流:0.6A

工作环境:-40 ~80℃可以在2秒钟内承受500度空气。

抗冲击:正面可承受5mm 钢球10 米高度自由落下的撞击,其他方向可承受20mm 钢球10米高度自由落下的撞击。

(二)上海考达电子有限公司

经销美国YEMA电子公司猫头鹰系列测速雷达,是YEMA公司在中国总代理。

技术指标

工作性能(1)测速精确度: 1 m/s。

(2)测速范围:0~1500 m/s 。

(3)每分钟测100发炮弹。

电气参数(1) 工作电压:标称值+12VDC,最大值+16V,最小值+10.5V。

(2)工作电流:工作电压为+12VDC时,工作电流≤1A。

(3) 微波发射频率:K 波段24GHz。

(4) 微波发射功率P。:≤30mW。

(5)极化方式:右旋园极化。

(6)接收机二极管额定烧毁功率:100mW。

机械参数圆筒型外壳;尺寸:φ90 mm×110mm;重量:0.7Kg。

环境参数(1) 允许工作温度- 40~+60°C;

(2) 允许存放温度- 40~+60°C;相对湿度在+60°C时,不大于90%。

(三)其他

西安工业大学:XGK-91型测速光幕靶,XGK_2002型测速光幕靶

华北工学院:HG-2002型光幕靶

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KD4型测速雷达系列产品

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纪录数据、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方法:演示法、观察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同学们,证明自己或别人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收集有说服力的证据才行,大家想一想,(测量出速度)那我们现在出去测量你觉得合适吗?想想能 否通过设计一个模型,做个实验来研究呢? 二.研究新知 出示一个这样的模型,这个模型是研究什么问题的呢?或者说通过这个模型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提出问题:如小车从斜面上滚下来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现在你们猜想一下会是什么情况?(猜想与假设)。猜想后不行动永远只能是猜想,所以我们要 设计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想(设计实验) 课本上已经设计了一个实验,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23页内容,带着问题去阅读,明 确: 实验目的:学会测量平均速度(板书课题) 实验原理:v=s/t 实验器材:刻度尺(测量s),停表(测量t),斜面、小车、金属片教师视频演示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仔细听,思考: 1.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什么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2.怎样表示小车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3.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由公式v=s/t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4.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就是s)测量哪里到哪里的距离? 车头到车头或车尾到车尾 5.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将斜面调整好坡度,坡度既不能太陡,这样会使小车下滑的时间太短;也不能太小,由于摩擦,小车可能无法自行下滑。所以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小车运动的时间长一些,主要是为了便于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减少误差的产生

第五讲 关联速度

第五讲关联速度 所谓关联速度就是两个通过某种方式联系起来的速度.比如一根杆上的两个速度通过杆发生联系,一根绳两端的速度通过绳发生联系.常用的结论有: 1,杆或绳约束物系各点速度的相关特征是:在同一时刻必具有相同的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 2,接触物系接触点速度的相关特征是:沿接触面法向的分速度必定相同,沿接触面切向的分速度在无相对滑动时相同. 3, 线状相交物系交叉点的速度是相交双方沿对方切向运动分速度的矢量和. 4,如果杆(或张紧的绳)围绕某一点转动,那么杆(或张紧的绳)上各点相对转动轴的角速度相同· 类型1 质量分别为m1、m2和m3的三个质点A、B、C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已拉直的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AB和BC连接,∠ABC=π-α,α为锐角,如图5-1所示.今有一冲量I沿BC方向作用于质点C,求质点A开始运动时的速度. 图5-1 图5-2 类型2 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缠在圆筒上,圆筒半径为R,放在与水平面成α角的光滑斜面上,如图5-2所示.当绳变为竖直方向时,圆筒转动角速度为ω(此时绳未松弛),试求此刻圆筒轴O的速度、圆筒与斜面切点C的速度。 类型3 直线AB以大小为v1的速度沿垂直于AB的方向向上移动,而直线CD以大小为v 2的速度沿垂直于CD的方向向左上方移动,两条直线交角为α,如图5-3所示.求它们的交点P的速度大小与方向.(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试题) 图5-3图5-4

以上三例展示了三类物系相关速度问题.类型1求的是由杆或绳约束物系的各点速度;类型2求接触物系接触点速度;类型3则是求相交物系交叉点速度.三类问题既有共同遵从的一般规律,又有由各自相关特点所决定的特殊规律,我们若能抓住它们的共性与个性,解决物系相关速度问题便有章可循. 首先应当明确,我们讨论的问题中,研究对象是刚体、刚性球、刚性杆或拉直的、不可伸长的线等,它们都具有刚体的力学性质,是不会发生形变的理想化物体,刚体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相对距离是恒定不变的;任何刚体的任何一种复杂运动都是由平动与转动复合而成的.如图5-4所示,三角板从位置ABC移动到位置A′B′C′,我们可以认为整个板一方面做平动,使板上点B移到点B′,另一方面又以点B′为轴转动,使点A到达点A′、点C到达点C′.由于前述刚体的力学性质所致,点A、C及板上各点的平动速度相同,否则板上各点的相对位置就会改变.这里,我们称点B′为基点.分析刚体的运动时,基点可以任意选择.于是我们得到刚体运动的速度法则:刚体上每一点的速度都是与基点速度相同的平动速度和相对于该基点的转动速度的矢量和.我们知道转动速度v=rω,r是转动半径,ω是刚体转动角速度,刚体自身转动角速度则与基点的选择无关. 根据刚体运动的速度法则,对于既有平动又有转动的刚性杆或不可伸长的线绳,每个时刻我们总可以找到某一点,这一点的速度恰是沿杆或绳的方向,以它为基点,杆或绳上其他点在同一时刻一定具有相同的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与基点相同的平动速度).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结论1 杆或绳约束物系各点速度的相关特征是:在同一时刻必具有相同的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 我们再来研究接触物系接触点速度的特征.由刚体的力学性质及“接触”的约束可知,沿接触面法线方向,接触双方必须具有相同的法向分速度,否则将分离或形变,从而违反接触或刚性的限制.至于沿接触面的切向接触双方是否有相同的分速度,则取决于该方向上双方有无相对滑动,若无相对滑动,则接触双方将具有完全相同的速度.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结论2 接触物系接触点速度的相关特征是:沿接触面法向的分速度必定相同,沿接触面切向的分速度在无相对滑动时相同. 相交物系交叉点速度的特征是什么呢?我们来看交叉的两直线a、b,如图5-5所示,设直线a不动,当直线b沿自身方向移动时,交点P并不移动,而当直线b沿直线a的方向移动时,交点P便沿直线a移动,因交点P亦是直线b上一点,故与直线b具有相同的沿直线a方

中石油《速度、加速度的测定和牛顿运动定律的验证》实验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一) 实验名称:速度、加速度的测定和牛顿运动定律的验证 实验形式:在线模拟+现场实践 提交形式:在线提交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吴洪涛_______________ 学号 : 15470485003年级专业层次:15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高起专 学习中心:—浙江杭州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交时间:2016 年6 ________ 月5 ___ 日

所示为实验装置简图。A为小车,B为打点计时器,C为装有沙的沙桶,D为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方形木板,实验中认为细绳对小车拉力F等于沙和沙桶总重 量,小车运动加速度a可用纸带上的点求得。 (1) 图(b)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试由图中数据求出小车运动的加 速度a= _____ m/ s2。 (2) 保持沙和沙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分别得到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与质量m及对 应的1/m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5 67 8小车加速度a(m/ s2) 1.90 1.72 1.49 1.25 1.000.750.500.30 小车质量m(kg) 0.25 0.29 0.330.400.500.71 1.00 1.671/m(kg-1) 4.00 3.50 3.00 2. 为直观反映F不变时a与m的关系,请在方50 2.00 1.40 1.000.60根据上表数 据,

551 六、结论 1、关于牛顿第二定律的验证。 2、关于滑块所受的气体阻力与滑块运动速度的关系。

备注:该报告纳入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及答案

平均速度的测量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实验探究题 1.如图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 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______ .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______ 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 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 B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 . 2.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 面的顶端。 (1)实验时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用______ 测出斜面的长,又用 ______ 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达底端撞击金属片的时间,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______。 (2)把金属片移到斜面的中点,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处的时间,那 么小车在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3)斜面的作用是为了让小车获得动力自由滑下,做_____直线运动。 (4)金属片的作用是能够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测量_____________ 。 (5)在测量过程中,发现小车下滑时间较难测出,可采用的措施是______ 。 3.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 度尺(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加速度的测量实验完整版报告

本科生课程论文报告 课程名称:中学物理实验研究 课程论文题目:加速度的测量 姓名:黄珊 学号: 2014000135 所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专业:物理行知班 任课教师:王凤兰

实验五加速度的测量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轨道小车的加速度,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 实验器材朗威DISLab数据采集器、计算机、郎威DISLab力学轨道及配套小车、挡光片等附件。 实验原理由定义:加速度a=(Vt-V0)/t。 实验步骤 1、使用DISLab力学轨道附件中的“I”型支架将两只光电门传 感器固定在力学轨道一侧,将光电门分别接入数据采集器的 第一、二通道; 2、将轨道的一端调高,在小车上安装宽度为0.020m的“I”型 挡光板,调整光电门的位置,使小车及当光板能够顺利通过 并挡光; 3、打开“计算表格”,点击“变量”,启用“挡光片经过两个光 电门的时间”功能,软件默认变量为t12,定义挡光片的宽 度为“d”,输入固定值0.030; 4、点击“开始”,令小车从轨道高端下滑,使挡光片依次通过 两光电门,则挡光片通过两光电门传感器的时间t1、t2和经 过两光电门的时间t12会记录在表格中; 5、使小车自轨道高端下滑,并注意每次起点均不相同,重复测 量多次(注意操作中不要发生误挡光); 实验图像 实验装置图 加速度测量结果 实验分析在实验的六次过程中,加速度的值几乎相等。 误差分析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和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总结小车经过光电门1和光电门2的六次实验过程中,加速度的值相等。 加速度是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段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只要速度 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相等,那么加速度就相等。

教科版二年级下册科学测试反应快慢 教案

2.4 测试反应快慢 知识目标: 1、翻拍手游戏中,我们会用到皮肤、眼镜等感觉器官。 2、抓尺子游戏中,我们需要用眼镜看对面同学的手势,尺子的位置,大脑判断后,命令手去抓等。 3、大多数情况下,感官都是协同作战的。 能力目标: 1、、通过“测定反应快慢”这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进一步熟练探究实验的一般 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设计实验,设计记录表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汇报探究方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 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素 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设计记录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组重复实验数据的表格及对数据的处理和 统计分 【课前准备】 1、实验用具:8支30cm长的塑料尺 2、学生准备:每人一把15cm长的塑料尺。前一节课结束时布置学生围绕“测定 【教学流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游戏情境 比一比谁的反应速度快,做同学们熟知的翻拍手的游戏。 设计思想: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本环节,可以使教师从学生熟悉 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思维调节到最佳状 态。 2、创设问题情境 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的反应速度有没有快慢之分呢?反应速度的快慢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可以通过测定反应速度这个探究活动来获取答案。

设计思想:提出问题,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游戏中收回。回到课堂学习 当中来。 二、探究实验 1、做一个“反应速度尺”玩抓尺子的游戏 2、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设计思想:由于不同的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提出问题的水平也不同, 教师可从中抽出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 最终确定探究以下四个问题: ①抓尺子的游戏需要用到那些感觉器官? ②左右手的反应速度一样吗? ③反应速度与性别有关吗? ④反应速度与反复训练有关吗? 1.作出假设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根据教师的提示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作出如下假设: ①抓尺子游戏中,我们需要用眼镜看对面同学的手势,尺子的位置,大脑判断后,命令手去抓等。。 ②左右手的反应速度不一样。 ③反应速度与性别有关。 ④反应速度与反复训练有关,训练次数越多,反应速度越快。 (3)制定计划 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推荐的具体方法,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并讨论以下内容: 1、材料用具(思考如何使用) 2、抓住尺子时,应怎样读取尺子上的刻度值?每次测量时,读取数值的方 法应当一样吗? 3、每个人的测量次数应该是几次? 4、人员分工(分工明确,合作愉快,提高效率) 5、记录结果是否需要设计表格?怎样设计表格? (4)实施计划

速度、加速度的测定和牛顿运动定律的验证

速度、加速度的测定和牛顿运动定律的验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代远程教育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一) 实验名称:速度、加速度的测定和牛顿运动定律的验证 实验形式:在线模拟+现场实践 提交形式:提交书面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年级专业层次: 学习中心: 提交时间: 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气垫技术的原理,掌握气垫导轨和计时计测速仪的使用方法。 2. 掌握测速仪测速度、加速度方法。 3. 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二、实验原理 1、速度测量 挡光片宽度Δs已知,用计时测速仪测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时的挡光时间Δt,即可测出平均速度,因Δs很小,该平均速度近似为挡光片通过光电门时的瞬 时速度,即: ,sds,sv,,,瞬时速度: lim,tdt,t,t,0 MUJ-5B计时仪能直接计算并显示速度。 ,s2、加速度测量

设置两个光电门,测出挡光片通过两个光电门的速v、v度和挡光片在两12光电门间的运动时间t,即可测出加速度a。 vv,21a ,t MUJ-5B计时仪能直接计算并显示加速度。 3、牛顿第二定律验证 在右图由m、m构成的系统中,在阻力忽12 略不计时,有: mg,(m,m)a 212 F,Ma令,,则有 F,mgM,m,m212 令M,m,m不变,改变F,mg(将砝码依次从滑块上移到砝码盘上,122 即可保证F增大,而M不变),即可验证质量不变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 令F,mg不变,改变M,m,m(在滑块上增加配重),即可验证合外力不变212 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三、实验器材 汽垫导轨(含气源等附件)、MUJ-5B型计时计数测速仪、电子天平四、实验内容 1.气垫导轨的水平调节

测量平均速度-练习题

1.4 测量平均速度 练习题 学习目标:能利用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各种计算。 一、选择题 1、关于平均速度,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 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B. 平均速度是用来精确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快慢的 C. 平均速度等于物体通过一段路程跟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D. 平均速度是几个物体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2、某同学从甲地到乙地,前200m 以4m/s 的速度步行,后1000m 以10m/s 的 速度乘车,则该同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7m/s B 、5m/s C 、8m/s D 、9m/s 3、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一条直线通过一段路程,运动得越来越快,在通过这 段路程的最后3m 时,用了2s ,则该物体在整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 .1.5m/s B .2m/s C .1m/s D .2.5m/s 4、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规律,下图中表示同一运动规律的是:( ) A .甲图和丙图 B.甲图和丁图 C .乙图和丙图 D.乙图和丁图 二填空与实验题 5、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图中a 、b 、c 三 人同时从同一起 跑线开始运动,则甲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 乙图中运动最快的是 ,其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是 6.、某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两电动小车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路 程和时间,并根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1)观察图可知,甲车通过0.6 m 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s. (2)观察图可知,乙车运动1min 通过的路程 m. (3)比较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乙车的速度.(填“大于”、“等于”或 甲 乙 c 图1 a b a b c

测定反应速度实验报告单.doc

生物实验报告单 姓名时间班级实验内容测定反应速度 实验目的测定自己的反应速度,比较不同学生间的反应实验用材学生用的直尺 实验过程1.同学4人一组 2.一同学手握直尺刻度最大的一端,受测者拇指和食指对准 尺子刻度为0的一端,但不要接触尺子 3.测试者一旦松开手,被受测者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尺 子,记下夹住尺子的刻度,刻度越小说明反应速度越快。 4.小组4人轮流测试 实验结果刻度为cm 分析讨论 结果和重复的次数有一定关系;结果和人的某种状态也有一定关系。

赠送资料 青花鱼(北京)健康产业科技有限公司 2018年财务分析报告 1 .主要会计数据摘要 2 . 基本财务情况分析 2-1 资产状况 截至2011年3月31日,公司总资产20.82亿元。 2-1-1 资产构成 公司总资产的构成为:流动资产10.63亿元,长期投资3.57亿元,固定资产净值5.16亿元,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1.46亿元。主要构成内容如下: (1)流动资产:货币资金7.01亿元,其他货币资金6140万元,短期投资净值1.64亿元,应收票据2220万元,应收账款3425万元,工程施工6617万元,其他应收款1135万元。 (2)长期投资:XXXXX2亿元,XXXXX1.08亿元,XXXX3496万元。 (3)固定资产净值:XXXX净值4.8亿元,XXXXX等房屋净值2932万元。 (4)无形资产:XXXXXX摊余净值8134万元,XXXXX摊余净值5062万元。 (5)长期待摊费用:XXXXX摊余净值635万元,XXXXX摊余净值837万元。 2-1-2 资产质量

(1) 货币性资产:由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构成,共计9.48亿元,具备良好的付现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 (2) 长期性经营资产:由XXXXX构成,共计5.61亿元,能提供长期的稳定的现金流。 (3) 短期性经营资产:由工程施工构成,共计6617万元,能在短期内转化为货币性资产并获得一定利润。 (4) 保值增值性好的长期投资:由XXXX与XXXX的股权投资构成,共计3.08亿元,不仅有较好的投资回报,而且XXXX的股权对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四类资产总计18.83亿元,占总资产的90%,说明公司现有的资产具有良好的质量。2-2 负债状况 截至2011年3月31日,公司负债总额10.36亿元,主要构成为:短期借款(含本年到期的长期借款)9.6亿元,长期借款5500万元,应付账款707万元,应交税费51万元。 目前贷款规模为10.15亿元,短期借款占负债总额的93%,说明短期内公司有较大的偿债压力。结合公司现有7.62亿元的货币资金量来看,财务风险不大。 目前公司资产负债率为49.8%,自有资金与举债资金基本平衡。 2-3 经营状况及变动原因 扣除XXXX影响后,2011年1-3月(以下简称本期)公司净利润605万元,与2010年同期比较(以下简称同比)减少了1050万元,下降幅度为63%。变动原因按利润构成的主要项目分析如下: 2-3-1 主营业务收入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3938万元,同比减少922万元,下降幅度为19%。其主要原因为:(1)XXXX收入3662万元,同比增加144万元,增长幅度为4.1%,系XXXXXXXXXXX 增加所致。

速度的关联讲解

所谓关联速度就是两个通过某种方式联系起来的速度.比如一根杆上的两个速度通过杆发生联系,一根绳两端的速度通过绳发生联系.常用的结论有: 1,杆或绳约束物系各点速度的相关特征是:在同一时刻必具有相同的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 2,接触物系接触点速度的相关特征是:沿接触面法向的分速度必定相同,沿接触面切向的分速度在无相对滑动时相同. 3,线状相交物系交叉点的速度是相交双方沿对方切向运动分速度的矢量和. 4,如果杆(或张紧的绳)围绕某一点转动,那么杆(或张紧的绳)上各点相对转动轴的角速度相同· 类型1 质量分别为m1、m2和m3的三个质点A、B、C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已拉直的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AB和BC连接,∠ABC=π-α,α为锐角,如图5-1所示.今有一冲量I沿BC方向作用于质点C,求质点A开始运动时的速度.(全国中学物理竞赛试题) 图5-1 图5-2 类型2 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缠在圆筒上,圆筒半径为R,放在与水平面成α角的光滑斜面上,如图5-2所示.当绳变为竖直方向时,圆筒转动角速度为ω(此时绳未松弛),试求此刻圆筒轴O的速度、圆筒与斜面切点C的速度.(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试题) 类型3 直线AB以大小为v1的速度沿垂直于AB的方向向上移动,而直线CD以大小为v2的速度沿垂直于CD的方向向左上方移动,两条直线交角为α,如图5-3所示.求它们的交点P的速度大小与方向.(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试题)

图5-3图5-4 以上三例展示了三类物系相关速度问题.类型1求的是由杆或绳约束物系的各点速度;类型2求接触物系接触点速度;类型3则是求相交物系交叉点速度.三类问题既有共同遵从的一般规律,又有由各自相关特点所决定的特殊规律,我们若能抓住它们的共性与个性,解决物系相关速度问题便有章可循. 首先应当明确,我们讨论的问题中,研究对象是刚体、刚性球、刚性杆或拉直的、不可伸长的线等,它们都具有刚体的力学性质,是不会发生形变的理想化物体,刚体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相对距离是恒定不变的;任何刚体的任何一种复杂运动都是由平动与转动复合而成的.如图5-4所示,三角板从位置ABC移动到位置A′B′C′,我们可以认为整个板一方面做平动,使板上点B移到点B′,另一方面又以点B′为轴转动,使点A到达点A′、点C到达点C′.由于前述刚体的力学性质所致,点A、C及板上各点的平动速度相同,否则板上各点的相对位置就会改变.这里,我们称点B′为基点.分析刚体的运动时,基点可以任意选择.于是我们得到刚体运动的速度法则:刚体上每一点的速度都是与基点速度相同的平动速度和相对于该基点的转动速度的矢量和.我们知道转动速度v=rω,r是转动半径,ω是刚体转动角速度,刚体自身转动角速度则与基点的选择无关. 根据刚体运动的速度法则,对于既有平动又有转动的刚性杆或不可伸长的线绳,每个时刻我们总可以找到某一点,这一点的速度恰是沿杆或绳的方向,以它为基点,杆或绳上其他点在同一时刻一定具有相同的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与基点相同的平动速度).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结论1 杆或绳约束物系各点速度的相关特征是:在同一时刻必具有相同的沿杆或绳方向的分速度. 我们再来研究接触物系接触点速度的特征.由刚体的力学性质及“接触”的约束可知,沿接触面法线方向,接触双方必须具有相同的法向分速度,否则将分离或形变,从而违反接触或刚性的限制.至于沿接触面的切向接触双方是否有相同的分速度,则取决于该方向上双方有无相对滑动,若无相对滑动,则接触双方将具有完全相同的速度.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结论2 接触物系接触点速度的相关特征是:沿接触面法向的分速度必定相同,沿接触面切向的分速度在无相对滑动时相同.

光电门测速度加速度

测试技术应用案例光电门测速度和加速度 班级: 机1301-1 学号: 20130767 姓名: **

光电门测速度和加速度 一、测试物理量及测试方法 测试物理量:速度和加速度 测试方法及测试目的:用气垫导轨和存储式计时计数测速仪测量速度和加速度。通过对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熟悉光电门传感器的使用 二、测试方案 (1)实验方案: 1、检查光电门,使存储式数字毫秒计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给气垫导轨通气。 2、导轨水平调整。由于斜面高度h 是相对于水平面而言,因此测量前首先应把导轨调整水平。水平调整分二步完成 (1)粗调。在导轨中注入压缩空气,在形成气垫后,将滑块放在导轨中部,利用观察滑块的运动方向来判断导轨的倾斜方向。调整导轨支座独脚螺丝,使滑块在导轨上基本稳定。 (2)利用计时器进行细调。如果导轨水平,那么滑块经推动后滑过P1和P2两点的速度应相同,也就要求1t ?与2t ?相等。但考虑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即使导轨真是水平了,那么在 滑块从P1向P2运动时,应使P2处的速度2V 略小于P1处的速度1V (或者讲2t ?略大于1t ?),且满足%20112

(整理)交通流特性

第三章交通流的基本特性 第一节概述 道路上的行人或运行的车辆构成行人流或车流,人流和车流统称为交通流。一般交通工程学研究中,有特指时的交通流是针对机动车交通流而言的。 交通流的定性和定量特征,称为交通流特性。观测和研究发现,由于在交通过程中人、车、路、环境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作用,道路交通流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 1.两重性 对道路上运行车辆的控制既取决于驾驶员,又取决于道路及交通控制系统。一方面,驾驶员为避免与其他车辆发生冲突,必然受到道路条件及交通控制系统的制约;另一方面,驾驶员又可以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依据自己的意志自由地改变车速和与其他车辆的相对位置。 2.局限性 由于机动车和道路的物理尺寸所限,车辆运行中相互之间可能会相互妨碍。仅由于道路通行能力的限制和车辆间的相互制约,就有可能引起交通拥挤;另外,车速也是有限的,并因车辆和时空条件而异。 3.时空性 由于车速是随机变化的,机动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状态都是不相同的,因此,交通流既是现有时间变化规律,又有其空间变化规律。道路交通流的以上三个特性进一步说明:道路交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由这三个特性出发,将道路上的交通流用交通量、速度、密度三个基本参数加以描述。观测、整理和研究这些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问的相互关系,可以为分析道路上的运营状况、交通规则、路网布设、线形设计、运输调度与组织、运力投放与调控以及为现有道路交通综合治理提供起决定作用的论证数据。

第二节交通量的基本特性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实际交通参与 者(含车辆、行人、自行车等)的数量,又称交通流量或称流量。如果不加说明时,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往来两个方向的车辆数,亦称为车流量。 在交通量观测和统计分析及实际应用中,常见的交通量有以下几种: 1.平均交通量 交通量不是一个静止的量,它是随时间变化的,在表达方式上通常取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作为该时段的代表交通量。如年平均日交通量就是将一年内的交通量总数除以当年的总天数所得出的平均值。常用的有平均日交通量,还有月平均日交通量,周平均日交通量以及任意期间(依特定分析目的而定)的平均日交通量等。以上平均交通量可以概括成如下的表达式 平均日交通量 (ADT)=1/n{∑Q (3—1) 式中 Q i——计算期内各单位时间的交通量; n——计算期内的单位时间总数。 如果计算年平均日交通量(A A D T)时,n为365或366,则 年平均日交通量 (AADT)= (3—2) 由此类推:

(完整版)重力加速度的测定实验报告

重力加速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秒表、米尺的正确使用 2,理解单摆法和落球法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原理。 3,研究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长、摆角的关系。 4,学习系统误差的修正及在实验中减小不确定度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 单摆装置,停表(精度为0.01s),钢卷尺(精度为1mm),游标卡尺(精度为0.02mm) 三,实验原理 单摆是由一根不能伸长的轻质细线和悬在此线下端体积很小的重球所构成。在摆长远大于球的直径,摆球质量远大于线的质量的条件下,将悬挂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边(很小距离,摆角小于5°),然后释放,摆球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周期性的往返摆动,如图2-1所示。 f =F sinθf θ T=F cosθ F= mg L 单摆原理图

摆球所受的力f 是重力和绳子张力的合力,f 指向平衡位置。当摆角很小时(θ<5°),圆弧可近似地看成直线,f 也可近似地看作沿着这一直线。设摆长为L ,小球位移为x ,质量为m ,则 L x = θsin f=θsin F =-L x mg - =-m L g x 由f=ma ,可知a=- L g x 式中负号表示f 与位移x 方向相反。 单摆在摆角很小时的运动,可近似为简谐振动,比较谐振动公式:a = m f =-ω2 x 可得ω=l g ,即02 22=+x dt x d ω,解得)cos(0?ω+=t A x ,0A 为振幅,?为初相。 应有[])2cos())((cos )cos(000?πω?ω?ω++=++=+=t A T t A t A x 于是得单摆运动周期为:T =ωπ 2=2πg L 即 T 2=g 2 4πL 或 g=4π22 T L 又由于细线不是完全没有质量,他在外力作用下也不可能完成伸长,所以,单摆的重力加速度公式修正为 22 21 4T d L g +=π 四,实验步骤 1,数据采集 (1)测量摆长L 用米尺测量摆球支点和摆球顶点或最低点的间距l ,用游标卡尺测量小球的直径d,则摆长 d l L 2 1+= (2)测量摆动周期 用手把摆球拉至偏离平衡位置约? 5放开,让其在一个铅直面内自由摆动,当小球通过平衡位置的瞬间,开始计时,连续默数100次全振动时间为t ,再除以100,得到周期T 。 (3)将所测数据列于下表中,并计算出摆长、周期及重力加速度。

平抛运动 谁有特征,分解谁 不是速度的特征 就是位移的特征

1.如图所示,一足够长的木板倾斜放置,倾角为45°.今有一弹性小球,自空中某处自由释放,小球竖直下落了h 高度后落到木地板上反弹时的速度大小不变,碰撞前后,速度方向与木板夹角相等,小球在木板上碰撞了多次.则小球与木板第一次碰撞点与第二次碰撞点间的距离为(空气阻力不计)( ) A .4h B .4 h C .6h D .6 2.如图所示,一个小球从高h=10m 处以水平速度v 0=10m/s 抛出,撞在倾角θ=45°的斜面上的P 点,已知AC=5m ,求: (1)P 、C 之间的距离; (2)小球撞击P 点时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3.如图所示,一小球自平台上A 点水平抛出,恰好落在临近平台的一倾角为θ=53°的斜面顶端B ,并刚好沿斜面下滑.已知斜面顶端与平台的高度差h=0.8m ,重力加速度g=10m/s 2,(sin53°=0.8,cos53°=0.6)求: (1)小球水平抛出的初速度v 0是多少? (2)小球由A 到B 做平抛运动位移的大小是多少? 4.如图所示,若质点以初速度v0正对倾角为θ=37°的斜面水平抛出,要求质点到达斜面时位移最小,则质点的飞行时间为( ) A . B .C . D . 5.(多选)如图所示,倾角为37°的斜面长L=1.9m ,在斜面底端正上方的O 点将一小球以速度v 0=3m/s 的速度水平抛出,与此同时静止释放在顶端的滑块,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球恰好能够以垂直斜面的方向击中滑块.已知小球和滑块均视为质点,重力加速度g=10m/s 2,sin37°=0.6,cos37°=0.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抛出点O 离斜面底端的高度为1.7m B 小球从抛出点O 落到斜面上的P 点经过时间0.4s C 斜面上的P 点到底端的距离为1.2m D 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25 6.如图,可视为质点的小球位于半圆体左端点A 的正上方某处,以初速度v0水平抛出,其运动轨迹恰好能与半圆柱体相切于B 点.过B 点的半圆柱体半径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0°,则半圆柱体的半径为(不计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 )( ) A. B. C. D.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2.学会正确使用停表测时间; 3.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和测量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1.2.3.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5、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分析与论证:比较V 2 V 3 即: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____________________ 。 6、结论: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越来越__________ 。 7、注意:测量小车通过的路曾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或车尾)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或车尾),不可以从斜面的顶端量到斜面的底端或从车头量到车尾。 五、知识点归纳: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_____ ,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 ;测量时间的工具是__________ ,时间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 。 2.实验测得斜面全长是S,小车在全程的运动的时间是t ;上半段的长是S i,运动的时间是t i。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_______ ,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_ ;下半段路程是__________ ,运动的时间是_______ ,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3.实验证明:小车在斜面的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大,运动最 ______ ;在斜面_______ 段平均速度最小,运动最______ 。结果表明: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大小与 _______ 和_ _____ 有关。 课后反思:

2、发动机速度特性试验

实验二:发动机速度特性试验 (车2、) 一、实验仪器设备 1.测功机: 长沙湘仪动力测式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涡流测功机:型号:GW160; 额定吸收功率:160kw;最高转速:1,0000r/mim 启东市联通测功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涡流测功机:型号: DW400; 额定吸收功率:400kw;最高转速:5000r/mim 2.实验用发动机型号: YC6L-280-30型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206/2200 (kw/rpm);排量:8.4L 3.发动机自动测控系统 4.数字智能油耗仪 二、实验步骤 速度特性是油门开度保持在某一位置时测取的,油门开度处于最大位置时的速度特性称为全负荷速度特性, 亦称为外特性,其余位置时的速度特性称为部分速度特性。外特性只有一条,而部分速度特性则有多条。 1 .起动测功器,再起动发动机,调节测功器负荷和油门大小,使发动机暖机,在热状态稳定时准备进行测量。 2 逐步开大油门同时增加测功器负荷,到油门开度达到最大位置后固定,在转速达到标定转速并稳定运转后, 由组长发出指令,测量记录发动机转速、测功器读数、耗油量、耗油经历时间、冷却水进出水温、机油温度、 机油压力等数据。在第一点数据测量完毕后,油门开度不变,继续增加测功器负荷,使转速降低,每隔200r/min 为一个测量点,直到45%标定转速为止,依次重复上述过程。 要求测点不少于8点,且包括最大转矩转速。 3 外特性实验结束后,减小油门开度,测取部分速度特性,油门开度可按标定功率的百分比或油门开度的 百分比来确定,其方法同上所述

三、 车一A组数据及图表:

车二A组数据及图表:

测定小车加速度

测定小车的加速度实验(测重力加速度实验类似) 要点: 220V,50Hz交流电火花大点计时器(电磁式为4-6V,同样是50Hz交流)。 小车靠近计时器但不应接触,纸带上第一个点靠近小车端 先开电源,再放开小车。 砝码应该适当多一些,保证加速度较大,点之间有明显间隔,从而减小测量误差,若太少,点就太密集,若太多,点过于稀疏,计数点就太少。 没有必要事先倾斜木板平衡摩擦力,但可以保持木板倾斜,这样并不会影响实验。 选用较长的刻度尺,一次性测量各点位置,较少测量误差的次数。 舍去了纸带前段较密集的点,每两个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T=0.1s,这样方便计算,也利于减小误差),而且第一个计数点的速度并不为0。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其他自己总结补充,包括逐差法的公式等等)

1.(武汉市2014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 (6分)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记录了下列实验步骤。合理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填写步骤前面的字母) A.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绕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B.把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C.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D.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2.(2009广东理基,18,易)“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使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得到如图所示的纸带. 图中的点为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来,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实验时应先放开纸带再接通电源 B. (-)等于(-)的6倍 C. 从纸带可求出计数点B对应的速率 D. 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 3.(吉林普通中学2013届高三期末考试,13)(6分)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并在其上取了A、B、C、D、E、F等6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本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220V、50Hz的交变电流.他把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计数点A对齐。(1)由以上数据计算打点计时器在打C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v C是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测定反应速度

《测定反应速度》探究实验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说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理解复杂反射的建立过程。 能力目标: 1、提出有关反应速度的问题,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 2、通过“测定反应速度”这个完整的探究活动,进一步熟练探究实验的一般 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设计实验,设计记录表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汇报探究方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素养。 2、通过实验结果:反应速度随实验次数增加的现象,认同“勤能补拙”的道理。从而养成良好地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完成整个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设计记录在不同条件下的多组重复实验数据的表格及对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 【课前准备】 1、实验用具:8支30cm长的塑料尺 2、学生准备:每人一把15cm长的塑料尺。前一节课结束时布置学生围绕“测定 反应速度”作探究设计。要求按探究实验的全过程完成设计方案。 【教学流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游戏情境 比一比谁的反应速度快,做同学们熟知的相反动作的游戏:“摸左耳”、“举 右手”、“左手摸右耳”等。 设计思想:好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通过本环节,可以使教师从学生熟悉 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思维调节到最佳状

态。 2、创设问题情境 在刚才的游戏中,当我喊出口令时,不管你做的对与否,大家都很快做出了 反应,那么,我们的反应速度有没有快慢之分呢?反应速度的快慢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可以通过测定反应速度这个探究活动来获取答案。 设计思想:提出问题,及时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游戏中收回。回到课堂学习 当中来。 二、探究实验 1、让学生回顾七年级上册学过的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订计划(讨论并完善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设计思想: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 2、探究过程: 1.提出问题 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设计思想:由于不同的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提出问题的水平也不同, 教师可从中抽出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究。 最终确定探究以下四个问题: ①反应速度与尺子的长短有关吗? ②左右手的反应速度一样吗? ③反应速度与性别有关吗? ④反应速度与反复训练有关吗? 1.作出假设 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根据教师的提示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作出如下假设: ①反应速度与尺子的长短有关。 ②左右手的反应速度不一样。 ③反应速度与性别有关。 ④反应速度与反复训练有关,训练次数越多,反应速度越快。 (3)制定计划 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推荐的具体方法,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并讨论以下内容:1、材料用具(思考如何使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